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2024-09-13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共12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1

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近几年来频频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上出现,血淋淋的事实让人触目惊心,使我们很难想像创造这个事实的犯罪群体就是大学生。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曾就大学生犯罪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令人堪忧:20世纪60年代,大学生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的1%;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犯罪比例上升,这的确令人深思。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寂寞的决心和恒心。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

多负面影响。

受社会的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就大学生身边的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更可悲的是好人好事被冤枉的情况是时有发生,就这样一件一件的类似的事件的发生的同时,有些人们怕若上麻烦对好人好事是不闻不问。有很多的家长就这样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常常把这些例子当成“教材”。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是不符合潮流的发展,好人好事被冤枉的情况也属少数。但是在这种让人学雷锋不讨好,反而招来一身的麻烦的案例是让很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雷峰的出现,但自己又不想做雷峰”。这一些社会的不良的风气无形中让大学生把社会想得比现实更可怕,都可能污染大学生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成为大学生自身和教育界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时刻谨记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珍惜大学生活,从我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增强修养,知行一致,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

第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生活理念,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顺境与逆境。“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三: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

第四: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邓小平曾告诫我们“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

第五: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人生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六: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

总之,大学生们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认清时代发展的形势,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加强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抵御不良行为的侵蚀,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做一个合法公民。

而作为教育界,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正确的主张必须与良好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实现方法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一是运用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必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录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以满足大学生求新、求知、求美、的要求,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美学特性及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二是运用基础性教育与专题、典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首先要着眼于基础性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切实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比如修养理论、法律知识等。在基础教育的同时,要进行一些专题教育,比如,举办“法律在我们身边”校园系列讲座,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社会成功人士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重点解决一些大学生关心的思想修养问题、人生伦理问题、道德与法律问题。

三是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不是在静止状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一方面,思想教育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着力解决他们的难点、疑点和关注的热点,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另一方面,思想教育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发展学生的道德知识应用能力、行为选择能力、守法护法能力、理解他人的交流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2

原国家教委1987年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意见规定:法律基础课程是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 掌握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与规定, 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这一规定表明了我国在高校非法学专业中的法制教育的目标:注重法律基本知识传授, 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后来,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意见》中规定, 法律基础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点, 了解宪法和有关法的基本精神和观点, 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这是对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由法律知识的传授转向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育。2005年, 中宣部、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将原来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 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极大的缩减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传递出一种理念:在现代社会, 道德和法律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都是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 笔者认为, 该课的法制教育, 应该由传统的法律基本规范的传授, 转向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信仰的培植。毕竟, 法律知识是基础, 受教育者应该“形成对知识的利益感受、价值认同和坚定信念”。

二、法律素养的形成要素

(一) 法律认知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基础

法律认知, 是对法律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是个体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文化的承继而对法律精神的整体知觉。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后续法律情感的养成和法律意志形成的起点。要求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热爱法律、具备法律品格是奢求。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说, 法律仅仅对广泛了解的人来说才是法律, 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对于天生的白痴、儿童和疯子来说法律是不存在的。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将现行所有的法律规范一一讲解和传授给他们, 在课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 显然是不可能的。依据现行的教学大纲, 笔者认为, 课任老师只须对如下内容进行阐述和讲解:第一, 关于法的历史渊源、概念、价值、功能等的法理讲解。目的在于学生对法律有个根基性的认识定位。第二, 现行法律体系的整体构架的解读和法律学习方法的传授。旨在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法制的构造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第三, 基础法律规范的讲述, 着重讲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刑法、程序法等基本法。通过这些方面的讲述, 使学生掌握了法的基本知识和精神, 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学习方法去自学和理解未曾学习的或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法律认知水平取决于个体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程度, 个体只有通过学习、观察和体念来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

(二) 法律情感是个体学习法律、自觉履法的内在驱动力

人是有情感的高等动物。正确的情感培育和向导, 能使个体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使个体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做到自我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法律情感是社会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 对现实法律制度能否符合或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好恶心理体念。它以法律认知为基础和法律信仰的最终形成为目的。法律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喜爱法律、自觉守法, 拂去学生对法律的负面情感, 培育学生对法律的亲和感、爱法律。

(三) 法律信仰是法律基础教育的终极目的

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所表现出来的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 它包括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 寄托着现代公民对法的终极关怀及法律人的全部理想情感, 是社会公众在对法律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油然而生的一种对法律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恋感。伯尔曼说,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只有信仰法律, 将法律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行为人才能自觉守法、依法办事。法律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法律基础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法律基本知识的讲授, 传送法治的基本精神, 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对公平、正义、自由、秩序、人权等价值的推动和保护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遵循法律规定的良好习惯, 确立法律在他们心中的至上地位, 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 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 百无禁忌, 为所欲为, 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三、法律素养形成的道德底蕴

法律素养的最终形成和恒久, 还需要一定的道德观念为底蕴。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 表明了法律对道德的依存关系。“法律有效性的大小程度, 取决于它所获得道德支持的广泛程度。”法律发展的历史证明, 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积淀。法律所追求的秩序、公平、公正等价值目标, 实质上也正是公众所认同的道德价值标准。褪去道德内涵或背离道德内涵的法律是“恶”法;没有道德底蕴的法律, 很难得到顺利实施。自然法学家傅勒认为, 一个不满足内在道德的制度, 等于无制度, 人民没有义务尊重这个制度。因此, 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道德精神的支持, 符合道德、正义的法被视为“良”法, 良法才能为人们自愿地守候和信仰。道德力量的内在心理暗示和指引功能, 有助于法律的顺利实施, 甚至推动社会走向法律所追求却无法企及的至善状态。因为“现代法律制度代表了这样一套规则体系, 它旨在使人们不受命运的盲目摆布, 能安全地走在从事有意义的、造性活动的道路上。”但“法律没有办法可用以强迫一个人做到他力所能及的优良程度”。而道德却能够引导人民走向“至善”的道路。一个富含道德的良法, 必然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才可能方便实现法律文字所想要引导人民走入的正义与道德行为规范之中。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 课任老师应充分阐释和扬弃我国丰富的道德资源, 弘扬那些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美德的道德精神。将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与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很好的衔接和融合, 对中国传统的道德的基本观念作合理的扬弃, 以形成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法律信仰及法治体制, 实现法治现代化。将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相互贯通的教法, 也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 有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四、法律素养培植的着力点

(一) 以权利教育为重点, 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

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在专制政治控制下的法律文化, 义务本位是这种法律传统的核心, 特权、等级、人治是其特色。这种法律传统观念已为现代法治文明所摒弃。但由于这一义务本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公民的权利意识还很微弱。传统表现出的更大张力、传统观念中的“人治和官本位”思想, 强化了行政机关在实践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等违法行政行为;司法机关也因此频频爆出关系案的丑闻。现实生活中的非法治实践挫伤大学生们的学法积极性。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 培育学生的法律情感

社会主体法律情感的形成依赖于其社会实践及其对法律的体悟, 是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主动或被动地运用法律实践而获得的主观反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 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烈, 精力充沛, 学习能力强, 只要教师注重引导, 他们一定会对法律产生兴趣, 最终形成法律情感。在法律课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邀请法官检查官举办法制讲座和法制宣传;播放法律电影, 渲染法律思想;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参观监狱等等。这些活动既能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再认识,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进而增进对法律的情感。

(三) 坚持道德底蕴, 形成法律意志

将思想道德课与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 其意旨不仅仅在于实现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协调配合, 更强调道德对法律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强调道德对学生法律意志形成的“内化”作用。“法律意志是指个体法律动机冲突中的张力, 这种张力直接影响个体法律行为的选择意向。”仅有权利意识和法律情感并不能形成健全的法律素养, 还需要法律意志的强化。法律意志是人的意志中比较稳定的维度。道德和法律的不同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不同的作用。道德通过普适性价值观的渲染和高尚情操的引导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 法律通过强制规范学生的外在社会行为来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道德和法律的交相辉映、相互贯通, 相互促进的指引使学生强化了法律情感、形成法律意志。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教师应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注重挖掘思想道德这部分内容中蕴涵着的法律精神和法治元素, 实现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 将法律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机地融合到思想道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2]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J].齐鲁学刊, 2005, (5) .

[3]周国平.周国平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8.

[4]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6]富勒.法的道德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3

【关键词】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20-02

1、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有清醒地认识;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所作为从而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加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精神,对我国的宪法精神和法律制度有一定的认识等。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及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本文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2、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道德、法律意识上有所增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目前高校使用的统一教材,这就使得教材在编写上强调适应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每所高校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为了能够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上有实质性的提升,除了要学习该套教材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本校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编写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辅助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中,教师可以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对原有的内容加以解释,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本校实际发生的事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距离他们很遥远。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加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加以分析和思考。将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言说转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通俗语言,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一教材之外编写校本教材,使课堂教学切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2.2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传统教育认为学生需要以教师为指挥棒才能够学会知识,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为了使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更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式。例如:

(1)情境学法。顾名思义,情境学法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从而调动学生的态度体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将理论言说转化成具有一定场景的情境教学法比如让学生在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个案例后,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下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以及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抒发自己的认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小案例表演出来,以形象的表演来达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教学方式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优质分组,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加,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针对出现的某一现象,可以让学生对此加以讨论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换成是他们会怎样做等。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

2.3考核模式上的"人"性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要做到贴近学生、以"学生为本"就要在考核模式上有所突破,打破单一的、缺乏系统性的、缺乏科学性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模式上凸显"人"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考核的内容不因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性、原理性的考核,而应该将实践性的考核也加入到其中,转变以往"唯分数论"的片面做法。此外,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还应该扩大到课堂之外,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作为分数组合的一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3、小结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者考核模式都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的关怀,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田安国,徐光科.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2(3)

[2]范青.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

[3]李月玲,张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4

然而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一,理想追求淡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视,但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较弱。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不分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从而出现道德观念浅薄,生活行为失范的现象。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开始追求新潮,贪图安逸享乐。推崇及时行乐,讲究吃穿,互相攀比。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治学原则”。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素质呢?这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讲。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我们要适应转变,认清使命。作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我们应当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历史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第二,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一个健康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应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促进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培养道德素质的关键。

第三,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我们需要省察克己,慎独自律,即使反省,严于律己。还需要从小事做起,通过积善成德的方法养成优良的品德。另外我们更要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从外因上来说,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诗,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道德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作为孩子第一启蒙老师的家长在为大学生做出正确引导的同时,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做有道德的好公民,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社会则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宣扬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营造文明健康,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法律素质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具有法律素质,并不是单单指识法还要能用法。但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硫酸泼熊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缺漏,尤其是当知道后者的当事人来自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说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多的是从内因上来看,更多依靠的是自声的觉悟,那么,在我看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外部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实行普法教育。全国高校事实上已经在实行普法教育,我们的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便是很好的实证,但是这却没能杜绝大学生犯法现象的出现,追根究底,是教学形式出了错,一味的将知识强加于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起每个同学的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我想,这样的教学效率一定是很高的。

第二,加强社会宣传。对于违法犯纪的行为给予严处,杜绝包庇现象的出现,创建公正阳光的惩处系统,这对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加打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的宣传,让大学生通过身边的真实的事例了解到什么是善,什么事恶,让他们看清法律的戒尺。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5

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荆世修

21世纪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大家所重视的话题.成长中的孩子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主要取决于其父母与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从事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不能有任何怨言,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灿烂的职业",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像舵手一样,掌握好航行的方向,这样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关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此我谈一下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做法与经验:

一、治病先医己 学生看模范

意大利的哲学家布鲁诺曾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如果教师不率先垂范,不做楷模,那么教师的威信又何以在学生之中立足,所以说教师的模范作用就是教育的奠基石。

当今小学生把吸烟、喝酒、打架似乎看成是一种很流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成是一种美趣,这种现象不是靠简单的教育方式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在我校针对此不良现象,从领导至教师大家一齐搞戒烟、戒酒、礼貌用语活动,上班其间任何人不得吸烟或饮酒,充分给学生起好模范作用,教师对学生说话一定要文明礼貌用语,然后通过师生大

会、班会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决心和会议的重要性。使教师和有不良嗜好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耐性比。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查,原来有不良嗜好的学生都有了自觉性,主动改掉了坏毛病,从而也使校园变成了净土。

二、学、钻、行相统一

1、“学”指的是教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教师从业务学习,以及学生的素质学习。

2、“钻”指的是教师钻研理论与业务和学生钻研课内外知识。

3“行”所指是教师所学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和学生的行动,让师生三点连成合力,凝成核心力量。

个别教师对于学习来讲,认为无非是空架子,敷衍了事。学历拿到就行,学习笔记记了就可以,总是敷衍塞责,从这些看来,此类教师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根本就无从谈起。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利用好这些,那将会让学生得到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双丰收。如:和学生比赛背诵课文,搜集祖国山川、名胜、历史等资料,即兴创作、朗诵比赛、创作诗歌等。自从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并且非常自觉地看各种课外读物充实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我作为一名班主任看到

学生们进步内心非常高兴。其中有一位同学在尝到甜头之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说:“感谢老师让我找到了写作文的好方法,我现在终于发现了写作文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当初不去发现,不去练习,现在我写作文的窍门终于开了。您既是我们的好老师,又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而自豪。”

三、把好功利关 守住道德口

目前一部分教师的思想就是经济社会金钱化,落后的教学思想中却有着先进的经济头脑,弃学生于不顾,视教育如鸿毛,而金钱的利益却高于一切,成为了典型的功利主义者。如果教师素质得不到提高,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长此以往,教育的方针又该指向何方?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所学知识与思想统一起来,贯穿于实际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金钱问题上我一直坚持两个“绝不”1、绝不乱收费。也就是不利用班主任之职便向学生收取班费、资料费等。2、绝不有偿补课。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一些教师打着为学生着想的伟大教育旗号进行有偿补课,成为了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对此,我在每开学初的家访工作中都向家长表明态度、阐明观点,让学生、家长、社会进行监督以作为师德中的准则,提高自身修养,做家长、学校、社会、学生心中的放心、满意人。

四、加强思想观念 弘扬美德精神

柏拉图曾说:“美是永恒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明其理,断其意,用美德这把尺子去衡量美、挖掘美、表现美、揭示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思好意,身行善事,口说嘉言,才能使教育的烈火发光发热。

在弘扬美德精神的工作中,我主要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统一的方法,让学生、老师、齐参与,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我在每周的课时安排中都要安排一节传统美德故事会,故事会主要内容包括:讲古今中外有关美德的故事,社会中看到的、了解到好的或不良的现象,宣传美德等几方面。例如,在班会中开始是由我带头讲故事,然后学生再讲,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之后回家讲给自己的亲人听,并把美德延伸到生活中去。最后发展到大家共同讲故事。给学生莫大的启发与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浓,就像给如饥似渴的禾苗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一样,再加上老师的积极参与、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精神食粮的重要。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6

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

文/李晓明

摘 要:科研项目号SKB160“民办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典型案例开发与研究”,是安徽省人文社会科研项目。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此项目的支撑论文之一。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案例讲解、剖析案例、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案例教学是教学需要。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修;课程质量

一、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教育部指定课程,是任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婚姻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制素质,促进依法治国。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有的缺少现代教学设施,有的课时不足,有的教师教学敷衍了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情况都需要改进、提高。这些状况,关系到大学生是成为国家人才,还是堕落成党国罪犯的抉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培养大学生法制素质,关系到国运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案例教学属于重要的弥补手段。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很重要。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可是,即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有的教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或偷工减料,或肆意拼凑教学内容。也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内容与主题不符合,张冠李戴,如同答非所问、指鹿为马,其实是盲人摸象,或是教师需要进修,或是教师备课不足,或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教学迫在眉睫。

案例教学资料比较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参考书是配套课本。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案例教学参考书。即使在网上搜索,也难以查找合适资料。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确实资料紧缺,研究人员极少。案例教学开拓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途径,增加了趣味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自己钻研案例教学多媒体PPT课件的制作,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教学规律及适合教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备课,认真搞好案例教学,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运用教学案例,搞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案例讲解,剖析案例,使大学生对道德、法制有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优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案例应该适当、适量。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生活,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案例讲解,可放在某知识点讲解开头,引出要点。如,讲解第七章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前,可以结合维护法制,依法处决掉贪污受贿黑恶杀人的死刑犯胡长清的PPT资料,展示法制风采,强调反腐败、扫黑除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案例讲解,可以放在某知识点讲解结尾,进行总结。如,在讲述第八章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后,可以举例,佘详林杀妻冤案来龙去脉,把PPT演示给学生,把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学生。刑事诉讼法既是依法打击罪犯的工具,又是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案例资料,也可以作为课堂讨论思考题。例如,某案例讲述“学生甲借学生证给乙,用于在校园内开店,办理中国移动开户业务。一年后,甲收到法院传票,原告(即中国移动)说他拖欠电话费7073元。甲找到乙,乙说原来是帮丙的男友办的业务,现乙、丙两人处朋友已经分手了,乙找不到其男友丙了。甲是否应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违约责任呢?答案:此合同,以甲的学生证开办的,甲是合同当事人,而且甲同意将学生证借给乙、由乙开办业务,合同不存在欺诈或胁迫等情形,应有效。甲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甲让乙代理自己签订合同后,将合同业务转让给乙。乙又另行转让给他人的,属于合同权利、义务同时转让,虽然甲并没有实际使用此业务,也仍然应受此合同约束,且承担合同违约赔偿法律责任。甲只需向乙追究责任即可。乙承担责任后,可根据与丙及其男友之间的转让协议,向丙或其相应男友或向两人追究责任,具体是向丙追究还是向丙和其相应男友两人追究连带责任,要看当初乙和丙及其此男友之间的约定协议或合同内容。”

以实际事实为依据,以各种法律为准绳,维护法治,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合法权益,很重要。搞好案例教学,以案学法,是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前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是法治知识、法律素质普及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剖析、案例讨论、案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存储量大。多媒体形式的案例演示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的法制理念从何养成?依法治理国家,从何谈起?道德教育、普法教育,有利于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13亿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没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则会导致社会日益腐败、日益黑暗,若长此以往,则党国难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只有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通过案例解析落到实处,才可以更好地培养一大批有道德素养与法制素养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08.

[2]马卫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06.

[3]陈传明,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2.

[4]马莹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调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实现了全面的转型,在这种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部分观点、内容或者看法也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然而,在很多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仍然采用陈旧的内容,与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不相协调。当代的大学生思维具有活跃性和多元性,陈旧的教学内容不但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该课程产生一定的反感心理。

(二)教学方法落后。

尽管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措施施行已久,但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进程仍然进展缓慢。大部分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上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仅仅作为单方面的知识接受者。因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展开。

(三)高校对课程体系缺乏重视。

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列为学习课程,但是,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在认识上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存在误区,认为该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不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分配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要的教学时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该课堂教学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的问题。

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及时完善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课程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抽象性,难以激发学生们足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加符合学生们学习要求。例如,在教授法律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当前广受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作为教学案列,将相关的法律知识融入到案列分析的过程中去,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该课程的独特魅力,也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该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想象那么枯燥和无味,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习好这门课程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增添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对原有的内容进行编排和审核,有选择地删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和和谐社会理念不相符的陈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体系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加符合现代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

(二)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成为单一的知识传输者,让学生成为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而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该积极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回给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往往将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却忽视了社会实践方面。其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社会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展现该课程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因此,在今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环节,例如,开展社区义务劳动、帮助孤寡老人等等。让学生在切身的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文化水平的质的提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42-01

如今,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刻规范着公民的行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已成为每个人的共识。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的法律建设,对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而法律素养是以上各个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说包括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以及法律行为,这三者是当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所以培养良好法律素养对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良好的法律素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避免违纪违法以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知识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未来制度、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要用先进的法制思想武装他们,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专门法律人才。 另外,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可以为国家培养懂法、守法的公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形成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良好的法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但是缺乏社会经验与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诱惑,如果不能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敏锐的法律意识,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法律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养成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习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展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魅力。

(三)良好的法律素养有助于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社会经验不足,自我防范意識较差,在社会生活中会面临各种侵权现象的发生,尤其最近频频曝出的女大学生失联被害案件,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需要。懂法、用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解决不必要的冲突。更加重要的是,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自己不被非法侵犯。同样,良好的法律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和不法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维护社会和谐。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制观念。

(二)要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守法氛围。

依法治校就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各项工作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要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大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严明校风校纪,令行禁止。尤其是高校管理人员应转变权力观念,依法治校,以身作则,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创建一个廉洁干净的学校环境。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环境设施的优势,如利用校内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平台宣传法律知识,使学生在浓厚的法治环境下接受熏陶,从而自觉地提升法律素养。

(三)大学生要加强个人素养,提升和完善自己。

大学生也要严于律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特别是在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更应该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法律素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研究.2012(23)。

[2] 张宽政.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四点体会[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 谢育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背景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创新[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2(10)。

[4] 李阳.以大学生犯罪为视角反思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

[5]邓秀华.刍议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在再思考[J]法制博览.2013,05(中)。

[6] 朱丹果.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教学实效性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3。

作者简介:郭洪宇(1989–),女,汉族,河北省衡水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9

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言谈举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党员先进分子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起积极模范作用,懂文明,讲礼貌。

(二)大学生要重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建立健全完善的党建理论知识。针对目前很多老师对“三个代表”理论的种种理解上的不屑和扭曲,以及目前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逆反情绪,卢教授严厉批驳了这些错误观点。认真剖析其中根源,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随后,用“一个德国总理对待马克思陵墓的态度”形象而生动的告诉大家要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中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大学生找工作一定要看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而不能单纯的评价工作好不好。在阐述这一观点时,卢教授引用西方“人性本恶论”,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和工作状况,对“入党动机”进行了巧妙的分解。走出了一条有实现特色的入党动机的道路。针对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党员的素质大不如以前,说“入党就是为了更好的找工作”的种种对党员先进行的质疑,卢教授大胆提问“找好工作有什麽不对吗?“如果人人都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不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吗?”并更深一步指出身边同事大学毕业后“支边”而小有成就,而选择奔赴东南沿海城市的,却因在三资企业给外国人打工而备感压抑的例子反驳那些对入党动机的误解,教导当今的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要抓住好业务学习,虽然党章并为作相关要求,但卢教授一再强调,对于党员,一定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不能不及格,这样党的大门才为之敞开。并通过自己孩子因选修课不及格而被党拒之门外 的例子告诫大家,要努力学习好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五)要乐于奉献,“吃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是卢教授一直所抱有的“吃亏是福”的人生信念。他结合自己刻苦学习而不理会周围眼光的例子告诉大家“奉献是双向的,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的新时代奉献精神。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10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个阶级性的最集中的表现.党性的根本原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会改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是一个终生课题,必须认真面对,着力做好。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个性。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党的性质,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党性,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党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改造、自我熏陶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水准、组织纪律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才能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能力、政治敏锐性。当前,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和我校工作的大局,维护全党的团结和我校的大好局面。对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坚决加以纠正和制止。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新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这都是对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世界观、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状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坚持我党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操。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指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显示出来的理论水平。理论素质应体现在真学、真信、真用,即具有坚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工作;能准确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系统学习基本观点;能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指应具备的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领域科学的知识。具体说,一是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二是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所在部门业务活动范围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成为本业务领域的内行;三是要有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在深入社会实际、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并将其逐步深化。

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从事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目标的本领,是党员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修养;途径

道德作为判断人们行为好坏标准的一种社会意识,总体上是由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组成的。中共中央于2001年9月18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阵地,青少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并且将此纲领作为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思想道德呢?笔者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感悟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责任

“人之初,性本善。”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又要注意与社会实际状况相接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将历史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以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促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崇高民族道德和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教师要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并付诸行动,努力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真正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这一主要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请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违背道德的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和体会;然后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和选择,以此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并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用正确的意识来引导中学生的道德行为

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和媒体等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中学生行为方面的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明白个体利益应服从于整体利益,一切要以班集体为重。2.要明白个人对整个班集体的影响,关注局部,爱护小集体,维护大家庭。3.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人类漫长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体悟并養成宽容大度、团结互助的正确心态。4.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彼此协商,共同解决问题。5.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精神发扬光大。

四、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英国教育家拉斯·哈明的价值澄清法强调,对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和决策力的培养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中之重。道德判断力和决策力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且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人的道德取向会指导人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做出取舍,并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将经济学、哲学原理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展现在青少年面前,让青少年形成献身社会、服务人民的正确价值观,并将之转化为精神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优秀历史人物及革命先烈的例子来引导青少年形成“见贤思齐”的品质,并让学生意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多种途径。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那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与民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教育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范,倡导集体主义,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意义、有贡献的人。

五、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只有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人在成长的复杂过程中获得益处,从而形成完整高尚的品格。这三种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彼此依存,相辅相成。其中,教师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作为补充,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社会,剖析现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与家长要及时沟通,要关注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结语

总之,道德的形成需要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教师要为中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启发学生的的自觉性,以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作为中学思想道德教师,我们应狠抓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形成社会风气,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文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黄厚义.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0(12).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篇12

在新课程体系下, 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我校不同年级部分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法律意识状况进行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与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

1. 学生对该门课程应否开设及学习效果方面的评价。

当学生们拿到教材还没有开始上课之前, 60.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没有用, 就是简单的思想理论课, 中学阶段都学过;20.7%的学生认为有用, 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18.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当学生学习完新课程后, 问到“你觉得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你有用吗?”时, 觉得“很有用处”的占85.3%, 觉得“有些用处, 但用处不大”的占11.6%, 认为“没有用处, 纯属虚设”占3.1%;问到“学习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你认为法律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和这门课没开设前相比?”回答“比以前有提高”的占85.4%, 回答“没有和原先差不多”的占10.4%, 认为“比以前更糊涂了”的占4.2%。

2. 学生对新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评价。

当问到“你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修部分与法律部分内容设置是否恰当?”时, 回答“恰当”的占57.2%;认为“不恰当,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太多了”的占19.6%;认为“不恰当, 法律部分内容太多了”的占0.8%;回答“说不清楚”占22.4%。当问到“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哪部分内容较感兴趣?”时, 认为对法律基础部分更感兴趣的占60.8%, 对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更感兴趣的占19.3%, 认为两部分差不多的占14.3%, 对两部分都不感兴趣的占5.6%, 也有学生在问卷中补充写到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 因为我校该门课程的授课是由两个教师分别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知识合作完成的。

3.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方面。

在回答“法律与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时, 61.8%的人认为关系密切, 30.8%的人认为关系不大, 7.4%的人认为没关系;在回答“假如你的亲友找你借钱, 你会要求他出具借条吗”时, 48.6%的人认为信任对方不需要出具借条, 16.2%的人认为不好意思要对方出具借条, 35.2%的人认为不管是谁都要出具借条;在问及“你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怎么认识”时, 回答“很正常, 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的占44.2%, 认为“不可理解, 毕竟大学生都受过较高教育”的占22.6%, “不好说, 反正自己不会犯罪”的占33.2%;在问及“你想通过该门课程了解和掌握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时, 有的学生回答婚姻法、劳动法, 有的学生回答经济法、合同法等等,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所在的年级、经历、家庭的教育等不同, 学生的想法也不同。

二、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发现:第一, 学生对新课程的认同度比较高, 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 且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虽然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法制教育, 但他们还是会通过各种途经来了解、学习法律。在调查中有的学生经常观看法制节目, 有的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书报杂志学习法律, 在空闲时间还会与同学、朋友讨论当前法律热门话题。第二, 学生比较关注国家颁布的新法律, 尤其关注有关教育、经济、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动态, 也有一些学生比较关心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些说明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 渴望通过学习了解法律、法规, 以更好的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第三, 调查结果还表明, 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比没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更重视法律, 且法律需求有所不同, 高年级学生一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基本上都与自己专业和将来发展方向有关, 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更渴求了解诸多有关合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第四,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 然而现实生活中, 其行为往往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 守法的自觉性较差, 形成“学而不用”, “知而不信”现象。第五, 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距较远, 学好专业课就行了, 只要不违法, 法律就与自己没关系, 对法律不太感兴趣, 因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重视, 法律意识比较淡漠。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分析, 针对大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实效性。

1. 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重点, 注重法律素质的培养。

由于这门课只上一学期, 新课程当中学习法律的课时较少, 想通过这部分法律的学习, 使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具有很全面的法律知识, 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大学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 因此, 法律课程的教学, 更注重的是法制观念的培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素质培养的关系。一般来讲, 法律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法律知识的传授, 但是, 法律知识的多少与法律素质的高低并不必然成正比,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并不能仅仅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牢牢抓住观念的培养这一教学重点, 不要单纯追求大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的多少, 而忽视对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要以必要的法的知识的传授为中介, 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使大学生将掌握到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意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可运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如何遵守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法规, 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更加深入;也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把死板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场景, 从感性开始逐渐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殿堂;而且教师一定要高度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把最新的典型案例应用到教学过程, 通过对案例的评析、对法律知识的总结, 使抽象的法律原则具体化、感性化, 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及当前社会的反映得到及时的法律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为学生精选播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制宣传和教育片, 并认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意识和能力;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 搞一些实践教学, 参观监狱等活动, 让学生在面对面的和犯人接触的的过程中, 自觉获得价值判断 (但是这种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太多, 所以只能找班级代表, 但是感觉效果还是不错, 通过代表回去给同学谈切身的体会) , 这种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和影响比我们课堂的说教要好得多;教师还可尝试实施法律咨询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向学生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信箱或者博客, 真诚地欢迎学生在遇到与法律有关的问题需要帮助时与教师联系, 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使学生在遇到有关法律问题和困惑时能及时的得到指导。这种法律意识的唤醒与培养比简单的法律知识灌输更为重要。实践证明此举深受学生欢迎。

3. 完善对学生的法律素质考核方法,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的方法。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考核应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把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也纳入考核体系中。要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 可以实行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学生的“知行统一”。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 开卷考核的是学生的日常遵纪守法表现, 即课程的结业成绩由课堂出勤、命题写作、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和平时的遵纪守法等项目组成, 对学生的笔试成绩、日常行为、上课表现等方面分别给予一定的权重, 形成总评成绩。这种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减轻了学生负担, 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这些考试方法的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实现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法, 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 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提升自己的法律能力。

4. 优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目前, 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开展。由于新课程的合并, 在一些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被认为是思想理论课, 专业门槛低, 原有的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 没有经过法学的培训就来讲授法律的部分, 其结果只能是粗浅地讲解最浅显的法律理论知识, 而不能够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悉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 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 高校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师配置的要求, 配齐专兼职教师, 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 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 以适应新时期法制教育的需要。

摘要:面对课程整合、法律教学课时减少的新情况,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提出了从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完善对学生的法律素质考核方法、优化教师队伍等建议, 以期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法制,法律意识,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光绍.新课程体系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新课程研究, 2008 (8)

[2].高庆.在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上一篇:业务助理职位简历下一篇:海南专科学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