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2024-06-05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精选8篇)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1

一、单元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喜欢提问、乐于探究、积极动脑思考、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同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珍爱生命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在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有礼貌,遵守秩序和交通规则,做事有自己的主见,善于观察、提问、探究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及安全标志,知道生活中要按照标志的要求去做,注意安全;知道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要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知道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有礼貌,守秩序,做文明顾客;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懂得应该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

4、过程与方法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观察、提问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享感受或成果,体验快乐。

第一课 你认识这些标志吗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喜欢探究、珍爱生命的情感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

养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及安全标志,知道生活中要按照标志的要求去做。

4、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调查、询问、查阅图书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在活动中分享感受和成果,体验快乐。【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的交通和安全标志、安全事故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 收集自己周围常见的安全标志及安全资料 【活动时间】 两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回想自己每天在十字路口看到的情景,从而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你认识这些标志吗?

活动一:认一认,说一说

1、出示部分常见交通和安全标志。

2、学生介绍其中自己认识的标志并说明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有什么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已经认识的标志进行分类,了解标志的类型: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

活动二:小小标志知多少

1、小组内交流介绍自己收集的安全标志。

2、小组之间举行“小小标志知多少”竞赛活动,加深对标志的认识。

3、评价小结。

活动三:小小资料库。

1、读一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小小资料库”中有关的内容。

2、听一听: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即时新闻,发布有关安全的最新消息。活动四:安全大家谈

学生就小小资料库中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事故说明了什么?

2、我们身边有哪些不安全的现象?

3、全班交流。

活动五:安全常伴你我他。举行“安全常伴你我他”签名活动,大家一起在长卷上签名,从现在做起,严厉按照标志的要求去做,告别不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让安全常伴你我他。课后反思:

活动六:我当小小安全员

1、访一访:以小组为单位调查采访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安全的现象。

2、做一做:我当小小安全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访问调查过程中的发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行动起来,做“小小安全员”。

3、评一评:谁是最佳“小小安全员”。

活动七:小小设计师。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校园安全提示语。

2、交流展示。

活动八:安全在我心中。

1、讨论交流: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安全在我心中”评价项进行自评。

课后延伸:继续开展“安全常伴你我他”活动,让安全永远在我们心中。

导入:根据情景图或实际情况激发学生逛商店的兴趣。

活动一:想一想,买什么。

1、出示一组常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讨论:现在让你去逛商店,这些物品你购买吗?为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结:选择学习和生活用品时要根据需要购买,用不着的不要买,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活动二:小商店大学问

1、选择什么样的商店?

(1)小组内交流:平时常到什么商店购物,为什么?(2)小组总结、归纳。(3)全班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2、怎样逛商店?

(1)小组讨论:平时是怎样逛商店的?(2)全班交流:归纳出逛商店要注意的事项。

概括以下几条:维护公共秩序,尊重员工劳动,文明礼貌购物,货款当面点清,爱护公共设施,保持清洁卫生,不带危险物品。

(3)活动小结。

课后延伸:和妈妈到附近的超市或商店去逛一逛。活动三:筹备“红领巾超市”。

1、学生将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

2、分组摆放物品:文具组、生活用品组、食品玩具组、收银台等。

3、小组人员分工:超市人员、顾客等。活动四:我们一起逛超市。

1、角色扮演:我和妈妈逛超市。在模拟逛超市中体验如何购物。活动时,学生可进行角色轮换。

2、分组展示自己购物的过程。活动五:购物归来谈收获。

1、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买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活动六:多彩小气球。

1、自评:做到了,就给自己画只气球。

2、评选“合理消费、文明购物”之星。

3、活动小结。

课后延伸:继续开展“合理消费、文明购物”活动,做生活的小主人。我们手拉手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在同伴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进行帮助,关心爱护同伴,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讲文明,有礼貌。

3、知识与技能 懂得应该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过程与方法 在与同伴手拉手中分享感受,体验快乐。【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学校少先大队“东西部手拉手”活动方案。

2、调查了解有关西部的情况,确定“手拉手”学校。学生准备: 查询有关“手拉手”学校的情况。【活动时间】 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手拉手”找朋友。

1、介绍校少先队大队部与西部地区确定的“手拉手”学校。

2、填写结对表。帮助队员结成“一对一”或“几对一”手拉手好朋友。活动二:“手拉手”交友信。

1、小组讨论:如何写交友信?

2、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1)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的情况。(2)要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远方的小伙伴写信。

4、小组间互相帮助,完成交友信。

课后延伸:以小组为单位,将信发出去。提醒学生在信封中夹带一张邮票、一张信纸、一个未使用的信封。

4、可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性景观。

2、教学重点:

收集资料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之情。教学难点:

许多小朋友没有出去旅游过,认识祖国的风景名胜受条件限制,实地进行参观较困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 借助课文插图介绍祖国的壮美河山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胜的了解 教师补充说明 搜集资料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发展搜集资料、有创意地表现的能力 领略祖国风景名胜的优美壮观,初步了解祖国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

鼓励儿童广泛收集表现祖国壮美景观的明信片、图片、照片,旅游过的地方的门票、旅游图等。

交流分享 分组介绍自己旅游过的地方或收集到的资料 各组相互巡回参观 评价各组介绍的情况和表现 同游祖国,看祖国 选择主要画面长城、天安门、长江三峡等录像让儿童观看 观看录像片后,让儿童自由地发表感想 拓展活动 在祖国的版图上找出标志性的景观,如长城、天安门、长江、黄河在祖国的版图上找出你旅游过的地方

5、祝福您,祖国妈妈

教学目标

1、实际地感受国庆节的欢迎气氛,增长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2、知道有关祖国的基本知识

3、发展创造性和团结合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国旗、国徽,了解祖国的生日,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 教学难点:

国庆节的由来是本节课学生认识的难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认识国旗、国徽 出示国旗国徽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说一说:你还在哪儿见过国旗、国徽?哪些地方或场合的国旗、国尊敬国旗、国徽 说一说:升国旗时要怎么做?议一议自己在学校升旗活动中的表现。观看升国旗录像,引导儿童观察升国旗时人们是怎样做? 介绍祖国的生日 讨论: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观察这几天与往日有什么不同 了解国庆节的由来 徽表示什么?

⑴观看电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开国大典》 ⑵讲故事(了解人民英雄的故事)

⑶指导小朋友阅读有关的小人书、故事书、画册等 教学反思:

拓展活动 教唱国歌 布置班级庆国庆 师生共同办一期墙报“祖国祖国我爱你”欢庆国庆

第三单元 快乐成长

一、单元目标

1、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有自信心,愿意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积极向上。

2、行为与习惯

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诚实守信、愉快开朗、善于发现、喜欢提问、乐于探究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少先队的有关知识,知道要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在队组织的教育下,快乐成长;知道愉快开朗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懂得要听从成人的劝告,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初步学会分辨生活中的是与非,知道错误的事情不去做,做了错事能及改正。

4、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入队前后的情景、欣赏相册、交流讨论等过程体验成长的快乐,用调查、了解、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星星火炬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对少先队的热爱之情,为少先队而自豪,为成为少先队员而骄傲。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爱护红领巾的行为与习惯。

3、知识与技能 认识少先队的相关标志,了解有关少无队的知识,学唱少先队队歌。

4、过程与方法 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少先队的历史。【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大队旗、中队旗、队徽、红领巾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队情、队史知识,少先队历史故事等资料。

学生准备:

调查、搜集有关少先队的知识,自制“少先队知识”资料卡,回忆入队时的情景。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参观少先队队室,看大队旗、中队旗和队徽等少先队基本标志。(2)小组交流:你认识它们吗》看到这些红艳艳的旗帜和队徽,你想知道些什么?

(3)小结。

2、唱唱接班人的心声。

(1)听一听。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2)议一议。听完这首歌,你最想说些什么?(3)唱一唱。小组齐唱,小队齐唱,全班齐唱或合唱。(4)说一说。大家畅谈听、唱队歌的感受。(5)小结。

活动二:少先队的光荣历史。

1、小小故事会。

辅导员、高年级的优秀少先队员或解放军战士讲少先队的历史故事。

2、小队活动参照自制“少先队历史资料卡”讲少先队历史或故事。

3、全班交流:各小队代表头戴星星火炬头饰,结合资料卡向大家汇报。我的小相册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对自己有信心;爱老师,爱父母长辈。

2、行为与习惯 尊敬老师及父母长辈,欣赏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善于观察发现,喜欢提问,乐于探究。

3、知识与技能 学会看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变化,知道要与小伙伴共同努力,不断进步。学习简易拍照方法。

4、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相册、交流讨论等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实物投影仪。

2、数码相机。

3、教师自己成长过程中有特色、有意义的照片、相册。学生准备:

1、搜集能展示自己成长过程的、有意义的照片、相册。

2、向家长了解自己小时候照片中的故事。

3、每个小组准备1架照相机。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展示照片,导入活动。

1、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成长过程 中有意义的照片,并介绍照片记录的有趣的故事。

2、启发谈话:同学们在自己成长 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照片,下面分小组欣赏一下好不好? 活动一:欣赏小相册。

1、小组活动:互相欣赏各自小相册中的照片。

2、自由互动:找好朋友一起欣赏小相册。

3、班内交流:

(1)各小组把自己或大家最喜爱的照片通过实物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2)展示几组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照片,看他们的变化与成长。活动二:小小照片故事多

1、小组故事会。学生选取自己不同年龄段有代表性的照片和由照片引出的故事(如上幼儿园、上小学一年级、参加集体活动、过生日、活动获奖等),在小组内介绍。

2、看看我的成长路。

(1)学生将自己相册中的照片进行整理排序。①按拍照时间顺序排。

②按成长阶段排。(照片较少的同学)例:上幼儿园前——上小学前——小学一年级

(2)自愿上台通过大屏幕展示自己排列的照片,并介绍自己的成长变化情况。

3、我的故事最精彩。

各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照片故事在班内介绍,所讲的故事要吧是自己记忆中经历的,也可以是听父母长辈讲的。如:一件难忘的事

一件有趣的事 一件特别高兴的事 ?

4、小结

(1)小组畅谈这次活动的感受,体会自己近几年的变化与成长。(2)全班交流。

活动三:为小相册添加新一页。

1、学习简单的摄影方法。(1)多媒体出示“摄影小常识”。

(2)教师(或请会摄影的同学)介绍简单的摄影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学会简单的摄影(取景,按快门)方法。

2、拍照留念。

(1)小组合作互相拍照留念。

(2)教师用数码相机为各小组合影留念。①集体合影。

②有代表性的生活、活动情景拍照。(3)全班合影。

活动四:小相册伴我成长。

1、为今天个人拍照写一句勉励自己的话。(1)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留言。(2)小组内交流,补充修改。

(3)愿意把“勉励自己的话”读给大家听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宣读。(4)将照片放入小相册,并写上勉励自己的话。(如照片冲洗不出,可在课后做。)

2、为集体合影写一句有意义的话。(1)多媒体展示今天小组、班级合影。

(2)小组活动:为本组和全班的合影写一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3)全班交流。

①交流各小组为本组写的话,进行评价、补充或修改。②交流各小组为全班写的话,进行筛选、确定、修改补充。③分别将确定的内容进行填写。不噘小嘴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和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不计较小事、团结友爱、真诚谦让、关心体谅别人、文明礼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知道愉快开朗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懂得要听从成人的劝告,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4、过程与方法 经历模拟表演“走进心理诊所”的过程,探究一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纸卡。

2、学生准备: 彩笔、纸张。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背景图,指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相机导入课题。活动一:你噘过小嘴吗?

1、小组讨论。

结合教材每二幅插图提示,谈出自己曾经噘小嘴的表现和原因。

2、集体交流。

3、画一画,看一看。

师生分别画一幅噘小嘴样子的简笔画,相互传阅。

4、议一议:噘小嘴时样子美不美》?经常噘小嘴好不好?有哪些危害?

5、小结:噘小嘴时不仅样子不美,经常噘嘴生气还会造成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这样不仅影响同学间的团结和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久了,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活动二:走进心理诊所。

1、议一议。

(1)小组活动:交流自己在遇到烦恼事时,是怎样解决的。

第四单元 我与伙伴

一、单元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学校和课余生活,喜欢与伙伴一起学习、活动,活动中愿意遵守规则的生活态度。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学遵守活动中的规则,在生活、学习中自学关心、爱护同伴。

3、知识与技能 知道与同伴产生矛盾时,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学生爱护、体谅同伴;知道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要想办法解决;能与伙伴合作,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知道游戏时要团结合作、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4、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及其他科学常识;体验表演、游戏、合作探究等活动过程;感受集体活动中规则的作用。

二、单元内容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活动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伴的行为和习惯。

3、知识与技能 知道与同伴产生矛盾时,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4、过程与方法 经历与伙伴和好的过程,学习在交往中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活动准备】 课前调查班内同学之间的矛盾状况。【活动课时】 1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他们应该怎么办?

1、学生表演:(大意:课间,教学楼楼道里的人很多,一名男同学急匆匆地往前走,当路过一个教室门口时,撞上了正从教室里往外走的一名女同学,女同学很生气,男同学理直气壮地说:“我又不是故意的!”于是,两人吵了起来。)

2、小组讨论:他们应该怎么办?

3、全班交流。

活动二:生活中的矛盾。

1、说矛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和谁发生过什么矛盾,发生矛盾后自己的心情怎样,对学习、生活是否有影响等。

2、谈危害。引导学生说一说与同学闹矛盾的危害。

3、想办法。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所经历的矛盾当时是否可以避免,现在有什么办法解决。

活动三:让我们和好吧。

1、真情对白。引导有矛盾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互相说说闹矛盾以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希望。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互相和好。引导学生找到和自己有矛盾的同学,主动伸出和好之手,互相和好。

3、“和好”真好。引导学生说一说和好后的感受以及今后的打算。活动四:勇夺小红旗。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学校和课余生活、喜欢和同学一起活动、乐于与人合作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养成学习和生活中与人团结合作,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不退缩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 初步懂得团结合作是成功的保障,知道学习、生活中要与人团结合作,学习进竹简单的探究活动,了解简单的科学常识。

4、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及其他科学常识的过程。

活动准备:

1、游戏所用的器材和场地。

2、VCD片《三个和尚》。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动球比赛。

1、将学生带到操场上,5人一组自由组合。

2、讲清规则:每组5个成员,在2分钟内将球放进自己组的箱子,数目多的为胜,方法不限,但是不允许故意阻挠对方组员运球。

3、两组同时游戏,全班轮流进行。观众要注意观察比赛情况。(教师可提前指导

一、两个组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器材特点,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取得比赛胜利。)

4、评选出冠军组。活动二:现场访谈。

1、“小记者”采访“冠军”组,请他们谈谈成功的经验。

2、“小记者”采访进球最少的组,请他们谈谈失败的教训。

3、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经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作用。活动三:生活中合作多。

1、小组讨论:学习中有哪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不合作行不行,为什么?

2、师生交流,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第二课时

活动四:学会合作。

1、看动画片《三个和尚》。

2、小组交流:片中的三个和尚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发?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提升认识:与别人合作,把一件事情做好,应该事前互相商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工,随时交流看法和意见,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最后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活动五:我们合作来完成。

1、提出研究的课题:秋天许多树叶变黄了,可枫叶为什么变红了呢?

2、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自愿结合成为一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长提出调整建议,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3、小组内分工,然后分头行动,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总结成局面材料,准备交流汇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合理分工。)

4、分组汇报活动情况。(汇报时要说明是怎样分工的,每个组员是怎样完成任务的,最后的结果怎样等。)

活动六:还是合作好。

1、组织学生对本次合作探究进行总结提升,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三:一起游戏快乐多。

1、小组内交流活动感受,体会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结升华:游戏前应做好准备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和小伙伴相互合作注意安全。通过游戏锻炼胆量,培养挑战自我的勇气。

活动四:小小金牌榜。

1、小组讨论交流: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好,就把“小小金牌”奖给自己。再听一听一起玩过游戏的小伙伴对自己的评价。

3、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规则,善于愉快地与人合作,勇于挑战自我。

第五单元 冬天到了

一、单元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冬天的大自然中活动,喜欢探究冬天里的自然现象,珍爱生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幅员辽阔感到自豪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在活动中善于观察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3、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冬天的天气特点,初步了解冬天因天气变化可能引起感冒等常见病及预防常识,学会照顾自己;知道下雪是冬天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初步了解冬天里的植物和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4、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调查、小实验等方法对冬天里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究,体验欣赏、游戏、合作探究的过程。冬冬感冒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使学生初步养成关注天气变化、自己照顾自己、坚持体育锻炼等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冬天天气变化可能引起感冒等常见病及预防常识,知道有病要及时就医,学会听、看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学会照顾自己。

4、过程与方法 体验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感受冬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及小红旗若干。学生准备:彩笔,小卡片。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冬冬为什么感冒了?

1、问题激趣。

在冬天,感冒一般是怎么发生的?学生自由发言,进入探究活动。

2、观看录像。

(1)学生看录像,了解感冒原因。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感冒的原因说出来。活动二:感冒了应怎么办?

1、小组讨论:感冒了应怎么办?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交流,以期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3、小结。

活动三:让疾病远离我们。

1、想一想,说一说:如何预防感冒?学生自由结合,把自己想到的预防感冒的办法说一说。

2、合作探究。可请学校医护人员,也可由教师扮演医生的角色,与学生组成“专案小组”进行交流。

3、制作健康知识卡片。引导学生总结有关感冒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成健康知识卡片。

活动四:阳光小诊所。

1、学唱“健康歌”。

2、走进“阳光小诊所”。引导学生从“经常到户外活动”、“及时看天气预报”、“及时增添衣物”、“感冒了及时治疗”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课后把学到的有关防治感冒的知识,跟爸爸、妈妈、邻居说一说,问一问他们还有哪些好方法,把方法写在卡片上。

*15 你好,小雪花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冬天,喜欢在冬天的大自然中活动,喜欢探究冬天里的自然现象的情感,感受冬天的美丽与可爱。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有好奇心,喜欢提问,善于观察、思考、探究等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冬天的天气特征,知道下雪是冬天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能用观察、询问等方法了解雪花的特点及其作用。

4、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小雪花的过程,学习用阅读、调查、观察、询问等方法收集资料。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剪纸等。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雪的资料,走访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了解对雪花的看法。

2、剪刀、白纸、彩笔等。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谈话激趣: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冬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礼物,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去发现呢。

二、活动探究

1、观看雪景录像或回顾下雪情景,引起学生对雪花探究的欲望。

2、认识雪花。(1)观看雪花投影图。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多角度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如雪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3)学生运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雪花的形状。(4)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5)读唱儿歌。小雪花 和冬天一起玩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冬天的大自然而然中活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及有勇气尝试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的生活态度。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团结合作,互助互爱,遵守规则,自我保护等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了解冬天的自然景物,知道冬天里的一些有趣的游戏,了解冬天游戏时基本的安全常识,知道基本的紧急救助和自救办法。

4、过程与方法 经历“玩”的过程,在玩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究,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去收集表现冬天美丽或快乐的各种资料。教师提示:你去过哪些有雪的地方?把照片找到,回忆那最美的地方;你在冬天做过哪些其他季节做不到的活动;收集在冬天才有的植物;回忆你学过的关于冬天的儿歌。

2.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冬季保健常识。首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去网上、杂志中找有关知识,拿给教师看。在教师的帮助下分好角色,想想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该说什么,说给教师听,教师提意见后修改,指导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多次练习。

二、在冬天可以玩什么

生:快看我的这张照片(实物投影仪展示)。这是我们全家到峨眉山赏雪时照的,你看树上树叶虽然没有了,但是白雪盖在上面不是一样好看吗?

师:你照的雪景真美,咱们成都虽然很少下雪,但周围的山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还有同学介绍吗?

生:这是我去西岭雪山照的(展示照片)。你看我穿着的滑雪服漂亮吗?在冬天我们可以滑雪,这是在其他季节做不到的,所以,我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样喜欢冬天。

师:还有同学滑过雪吗?你能说说滑雪的感受吗? 生1:滑雪时就不觉得冷了。

生2:我想说,滑雪可以锻炼平衡能力。生3:滑雪滑累了躺在雪地上可舒服了。

师:是呀,冬季里有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的运动,运动使我们不再寒冷,你们还有什么想告诉我的吗?

生1:我在冬天堆了好多雪人,还和小朋友打了雪仗。(展示照片)师:你那时心情怎样? 生1:非常开心。

师:原来在冬天也会感受开心的感觉。让我们大家一起深呼吸,感受一下冬日的气息。生2:我想教大家唱首冬天的歌:雪花雪花飘呀飘,地上屋顶全白了,小弟弟呀,哈哈哈哈,小妹妹呀,哈哈哈哈,啦啦啦,堆个雪娃娃。(其他学生一起跟着拍手)

生3: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过春节,大家聚在一起看灯会,这就是我在灯会上照的。(展示照片)

师:冬天这么好玩,我们大家一起走出教室,和冬天一起玩吧。它们怎样过冬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善于观察思考、好奇爱问、自主合作、乐于探究等良好学习习惯。

3、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冬天里的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过冬瓣,能利用访问、调查、查阅参考书、上网等方法收集信息。

4、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访问、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动物、植物过冬的方式进行初步探究的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和提升自己获得的信息和发现。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奖章若干。

学生准备:搜集动植物过冬的资料。活动时间 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我是小问号。

1、启发讨论:在冬天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的?

2、播放人们冬天生活变化的录像。如穿棉衣、戴棉帽、围围巾、烤火炉等。

3、探究:寒冷的冬天会给动物、植物的生存带来什么困难?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1)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并及时引导。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进行语言和争论。

4、探究:动植物过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动物和植物过冬的方式呢?(1)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想出更多了解动、植物过冬的途径和方法。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

活动二:我们一起去研究。

1、学生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作好记录。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资料。第二课时

活动三:小小发布会

(课前,先将教室布置好或借用学校会议室。黑板上写上“小小发布会”标题,并略作装饰。场内将课桌分为两排,并标明动物组、植物组。为学生准备好实物投影仪,以备展示研究成果所用。准备小奖章。这样既可烘托气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1、商定每个小组发言的顺序。

2、由学生自己选出主持人,教师以嘉宾的身份参加。

3、小组代表发言。发言时可利用投影、实物展示等方法进行,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4、其他组的同学可随时质疑、提出问题,由发言小组成员解答。

5、教师随机引导,提示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及时收集新信息。

6、小结收获。活动四:趣味乐园。

1、活动评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小动物找家,给植物涂色。

2、画一画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3、根据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颁发小奖章。拓展活动:爱护动、植物从我做起。

课后开展:“爱护动植物从我做起”的活动,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建议

你有什么发现吗?

4、出示中国地图,分别找到这几个城市的位置,然后 对照温度表,发现:越往北走温度越低,越往南走温度越高,北方比南方冷得多。

活动三:时空连线,走进祖国各地的冬天

一、小组交流资料

1、昨天,老师已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了不同地区的研究小组,并且回家搜集了相关资料。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2、同学们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先在小组中交流。

二、走进哈尔滨

1、首先走进哈尔滨,我们先来看看天气预报,那里的温度是零下 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补充关于哈尔滨的资料(板书冰天雪地)

3、欣赏文中图片,感受雪上玩耍的快乐。

三、走进北京

1对照北京和哈尔滨两地的气温想象一下,北京河面的冰层应该比哈尔滨的怎么样?为什么?

2补充收集到的有关北京冬季风景的图片。

四、走进海南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海南。小组介绍。相机板书:“炎热如夏”

2、在海南可以游泳啊!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那儿的温度。瞧!和我们济南的夏天差不多。都热成什么程度了啊?

3、小结:当我们在被窝里冻得不愿出门的时候,海南的小朋友却可以在大海里尽情地游泳,这种感觉真是不错!那此时广东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五、走进广东

1、小组介绍。相机板书:“四季如春”

2、广东的小动物们冬眠吗?为什么? 活动四:展示图片,升华情感

1、展示师生收集的图片,鼓励学生大胆介绍所展图片的地域名称和大致的天气特点。

2、同学们刚才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各地的冬天真实的景色各异,当哈尔滨一片冰天雪地的时候,海南却是炎热如夏。祖国各地的冬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3、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很大,幅员辽阔。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活动五:总结收获。

1、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城市的冬天,那这个冬天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到哪里看看呀?为什么?

2、总结: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的这些愿望都能够实现,去真正领略一下我们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2

一、认真钻研教材, 收集新鲜信息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内容取材于生活, 但是与品德认知、行为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 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补充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新鲜资料, 给学生提供富有亲切感的感知材料, 让学生透过生活信息之窗, 看到生机勃勃的生活中富有高尚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我爱我的身体”一课时, 我先准备了近3年小学生近视的统计数据, 显示近视的儿童逐年增加。结合世界爱眼日如何保护小学生的视力, 让儿童感知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就要做到:握笔写字的姿势应正确, 不能在太亮和太黑的光线下做作业看书, 这样会损害自己的眼睛, 更不能躺在床上看书。我用文中的插图、多媒体画面以及班上近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多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 对学生进行保护眼睛的教育, 课堂教学就变得充实、活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组织信息交流, 加深教材理解

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 他们可以接触到很多信息, 有的甚至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他们进行交流,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而且还能加深他们的感受, 提高生活、学习的质量, 提高品德的认识。

例如在上“我爱我的身体·保护耳朵”一课时, 我让学生统计小学生拥有MP3的数量以及对春节鞭炮声的感受等, 启发学生交流,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MP3听多了耳朵很难受;鞭炮声太大会耳鸣心跳, 等等。通过收集的信息交流, 学生深刻理解了为健康保护好耳朵, 在生活中就应尽量减少噪音;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在图书室要保持安静、在教室里不大声吵闹、小组讨论要轻声细语……深切感受到如此这样, 既能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也能尊重别人。

三、借助电教手段, 扩展知识视野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材具有广泛的时空性, 很多内容都不是学生的感观所能直接达到的, 这就给我们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传递教学信息, 不仅可以克服教学的困难, 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大大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例如上“我爱我的身体·保护牙齿”一课时, 我让学生边看屏幕上的画面, 边听医生解说:一天应刷几次牙?什么是正确的刷牙方法?新长出来的牙坏掉了还能再长出来吗?从而知道上下牙要上下刷, 咬合面要来回刷, 在七八岁时会换牙, 新长出来的牙就用一辈子了。这样借助电教手段, 学生很快地消化领会了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并从中懂得了从小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回归现实生活, 加强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面向现实生活, 回归现实生活, 从生活的环境中来认识道德行为, 提升品德水准。

一是结合品德课程的具体内容,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为他们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例如上“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一课之前, 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社区作调查:在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方便的设施?通过调查学生对自己生活社区感到很方便:社区有好几家超市, 东西应有尽有, 家家都有电话、手机、小灵通、随时都可以与远方的亲人通话, 村村寨寨都有水泥村道, 还有公交车……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们要爱护、珍惜这些方便的环境, 从而达到通过生活现实来加强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是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 对学生进行家访, 经常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例如在上“保护肠胃”这一课前, 我们进行家访, 了解到学生饮食习惯:一些学生早上没吃早饭就上学, 有偏食、挑食、吃零食的坏习惯。于是, 上课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好肠胃?通过讨论结合生活现实, 学生们得出了只有“不偏食, 不挑食, 不吃零食”, “吃好早饭”, 才能保护好自己肠胃的结论, 一致表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过了一段时间, 那些不吃早饭的学生气色好多了, 再次家访时, 家长们普遍反映说孩子已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是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寓品德教育于现实生活之中。品德课的内容十分丰富, 要使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就要与现实生活相结 (下转75页) (上接76页) 合, 寓品德教育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教“做好事不是为表扬”一课时, 我针对有个别学生在学校里很爱劳动, 回到家里就不一样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这一现象, 便让学生去现实生活中了解清洁工每天扫地是不是为了表扬。学生了解到清洁工见大家在干干净净的小区里生活而感到高兴, 他们是为了大家的幸福而不是为了表扬, 认识到有更多的人在为大家默默地劳动、奉献着, 于是, 大家决心向这些无名英雄学习!在校在家一个样, 做好事是为了大家的幸福快乐而不是为了表扬, 从而提高了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 端正了做好事的态度, 明确了做好事的目的。

有些课文, 通过教学, 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 而且在行为上也有所表现。例如教“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 我先提出问题:如果你看到小区里不卫生的环境你会怎么办?怎样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通过讨论学生不但认识到要爱护公共设施, 不要在墙上乱画, 要爱护花草树木等道理, 还表示要从身边做起, 从自己做起。下课后, 学生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 不少学生还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好方法、好建议。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立足生活这个基点, 注重教学方法, 把课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篇3

一、创设生活环境,激发学习乐趣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一般礼节、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的真实体验较少。所以我备课、上课时尽量做到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尽量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时,我课前收集了许多本地常见的交通标志,并将收集到的标志制成图片,课上让学生猜一猜这些标志的含义。接着再向学生讲解这些标志的含义。最后在教室里模拟交通路线,摆放各种标志,请学生走到不同标志的前面,让他们说出应该怎做,经过多次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认识了多种的交通标志,而且知道该怎么做。这一堂课后,学生掌握了一些交通知识,遵守了交通规则,路队也排的非常整齐。从这里我体会到了体验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他们将是遵纪的模范。教学大纲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道德教育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各自收集的实践材料进行相互交流,再通过汇报使学生懂得了种粮辛苦,懂得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同时在学生的汇报声中,我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教育。因此,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然后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效果会更佳。

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因为课程面向的是儿童整个生活世界,所以课堂也应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时,在作好安全保卫的前提下,我带领学生到敬老院,让学生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和老人们一起共进午餐,为老人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和老爷爷们说悄悄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所以,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回家都做到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在平时生活中懂得礼让。我想,这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结果吧。

三、组织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大纲强调:“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自主学习交流活动的一种形式。讨论可以小组的,也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教师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由于学生受到年龄小阅历浅等方面的影响,讨论时容易流于形式化,所以在教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教师先布置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收获的信息、材料。在上课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看到收获的场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请学生先在自己组合的小组上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各组同学各抒已见,非常激烈。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由于有了亲身体验过程为基础,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不会流于形式了。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的代表这样汇报:我发现了我家的前面是一片金烂烂的稻子,看到农民伯伯在收割稻子时,他们笑得多甜,我也笑得很甜,我还发现了农民伯伯种稻子的辛苦,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后要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这一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了秋天的收获。所以讨论是《品德与生活》课最常用,也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教学时,应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前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收集直观信息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着自信。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4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教学难点:

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录像——《盲人摸象》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盲人之所以说的不对,原因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2.揭示课题

师: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还蕴涵着一个数学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的问题——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观察事物,实践感知 1.观察照片。

(1)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练习:哪张是从学校外面拍的?哪张是从学校里面拍的?你是从哪看出的? 指名回答。3.观察实物(1)确定方向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看,它是谁呀?(师拿出小熊)大家欢迎吗?(每组组长拿出小熊放在桌子中间,面向自己)请你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它的哪一边?(2)在自己座位上观察

师 :从你这个位置上能看到小熊的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小熊的样子,并指名说说自己看到小熊那个面?)(3)观察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

师:咱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小熊的一个面,要是能让每个人都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那才好呢!想一想有

什么好办法?(小组内同学商量)

汇报交流:

①转小熊

师:怎么转?谁来试一试? ②换位置

师:请小朋友按照老师要求,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手势表示按顺时针方向分别坐在不同位置观察)

③拍照

学生跟着老师模拟拍照 第一次展示:

依次出示给小熊拍的四张照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和自己拍一样的就站起来。师:拍的是同一只小熊,为什么拍出来的模样却不一样?(位置不同,形状也不同)第二次展示:

师:现在我任意指一张照片,你认为是站在小熊的哪边拍到的,就快速的跑到那边位置上。(先闭上眼睛想一想)

三、巩固深化,课外拓展

师:刚才我们给小熊拍了那么多漂亮的照片,小熊可高兴了,它要请很多小朋友到家里作客呢!瞧,它们来了!1.出示大象图

师: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2.出示汽车图

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3.课间轻松

师:汽车开得真快啊!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小熊家,小熊请我们尝葡萄呢!(师生一起伴着音乐跳舞)4.观察茶壶

(1)出示茶壶的俯视图,让学生猜一猜。(2)让每组组长拿出茶壶,按要求放在桌子中间。(3)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师: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5.欣赏国庆六十周年图片

四、全课总结。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5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引导进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2.能力目标: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时用除法计算。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设计:通过动手用小棒分一分,学生理解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平均分”不仅可以用减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表示。学生通过推理,渗透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分的过程来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要分的÷怎么分的=分的结果”;认识除号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你觉得什么是平均分?

二、判断是否平均分。

(一)8个桃子放在2个盘子,每盘有4个;

(二)15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5个;

(三)10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第一个3个,第二个2个,第三个5个; 导:今天,我们继续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东西。

三、新授。

课件演示:

(一)有16块饼干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师:可以分给几个人,用手中的16根小棒代替16块饼干分一分 1.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你是怎样分的? 2.用算式说说你摆的过程。

板书:16-2-2-2-2-2-2-2-2=0,“0”表示什么意思?分给了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有16块饼干分给小朋友,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的过程你都知道了什么,小声说一说。汇报

(三)有16块饼干分给小朋友,每人分8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的过程你都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汇报

(四)今天所学得的平均分,你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怎么知道用除法? 板书:“÷”认识除号及写法

“÷”表示平均分,遇到平均分用什么方法计算最简单?

(五)认识除法算式。1.16-2-2-2-2-2-2-2-2=0 是平均分吗?用什么方法表示?板书:“÷” 你要分的是多少,怎么分的,结果是多少? 把算式填完整:16÷2=8 2.16-4-4-4-4=0 16-8-8=0 学生试改

(六)认识算式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除法的初步认识

16-2-2-2-2-2-2-2-2=0 16÷2=8 16里面有8个2 二八十六

16-4-4-4-4=0 16÷4=4 16里面有4个4 四四十六

16-8-8=0 16÷8=2 16里面有2个8 二八十六

课后反思:

能够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理解方面有待加强,对除法算式的理解比较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6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家乡的美景。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贵州省地图。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样的亲切。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板书课题)

二、教师出示中国政区图,大家一起来找一找自己的家乡:

1、家乡的名称是什么?

2、家乡在祖国的哪一个位置呢?

3、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

4、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在班上回答)

三、用自己的彩笔勾画家乡的轮廓,并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并进行点评。

四、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填空:

1、家乡的面积:

2、家乡的人口:

3、家乡的省级行政中心:

4、家乡的简称和别称:

5、家乡周边相邻的省(市)有:

五、看P6——P7的图画,说说下面各地的自然环境

1、青藏高原:

2、四川盆地:

3、东北平原:

4、黄土高原:

5、东南丘陵:

6、太行山:

六、说说家乡的环境:

1、以小组为单位说;

2、全班交流。

七、说说自己的老家:

1、什么是老家?(教师讲解)

2、你回过老家吗?老家还有哪些亲戚?那里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后,把这些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全班交流。

八、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第一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即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浓浓乡土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经济、从地理环境到人文风情,全面展示了家乡的可爱、可亲、可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在哪里》由如何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主题,学生通过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地图知识,认识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开展教学。

重点难点: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能正确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贵州省地图、贵阳市行政区图。

学生准备彩笔,课前了解地图、贵州、贵阳的有关知识。【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

是啊,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永远是最美丽、最可爱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欢乐的笑声,让我们走进家乡,拥抱家乡吧。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

二、认识地图,找一找

1、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了解家乡呢?

(位置、物产、风俗、英雄人物、历史故事。)

2、师: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我们家乡的地理位置。你能告诉我你的家乡在哪里吗?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3、认识中国地图

(1)师: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版图上,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揭示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去地图上找一找吧。

(2)出示中国地图

师:地图有什么作用?你知道地图的哪些知识?(3)小组内讨论、交流。(4)小组请代表汇报。

生1:我从数学课上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了方向就可以确定地图上某一地方的具体位置。

生2:我知道地图上的图例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如:首都用红色五角星表示,省、市、自治区政府驻地用红色圆形表示;国界、省界、地区界分别用粗细不

一、间隔不等的虚点线表示;铁路用黑白相间的线段表示;公路用红色单线表示;河流用由细到粗的蓝色单线表示;山峰用黑色三角形表示……

师:你了解得真细致,看来图例是读图的“钥匙”,读图之前,先把图例的意义弄清楚,对于正确理解地图内容就方便多了。

生3:我知道地图旁边的这条线段是比例尺,地图的比例尺为1﹕370千米,也就是说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70千米,通过它可以计算出图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师:了解了比例尺的这些知识点,在出行之前就可以对到达目的地的路程和所需时间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老师暑假想从贵阳去北京,你们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帮老师算算贵阳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吗?你准备怎么算?

生自主测量、计算后汇报方法:用直尺量出上海到北京之间的直线距离,再乘370千米。

生4:……

(5)学了小知识,你知道怎么看地图了吗?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贵州省吗?请同学们再打开课本p3,在地图上把贵州省的轮廓勾画出来。

(6)看图说一说:它的形状像什么?我们贵州在祖国的那个位置呢?周围有哪些好邻居?

(7)思考:你知道了哪些关于贵州的知识?贵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资料,然后再进行讨论、汇报。

(人口、面积、风景点、历史文化、特产等。)

生1:总面积176167万平方公里。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贵州省去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484.07万人。

2、风景点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红枫湖风景名胜区等等。

生3:贵州历史文化有遵义会议会址等。

4、认识贵州地形图

(1)师:看来,大家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让我们再走进贵州,把我们的家乡看得更仔细些吧。观察贵州地形图,我们贵州有多少个地区级的城市?我们是在——贵阳市。

(2)让我们再走近一点看看我们的修文县在哪里?(出示贵阳市政区图)邻近的又有哪些县呢?

(3)我们贵阳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你知道吗?谁能为我们介绍介绍?

小组为单位议一议,说一说。

生1:贵阳,地处中国西南,贵州中部,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被外界称之为“森林之城”,“中国避暑之都”。

生2:贵阳的景点有甲秀楼、红枫湖,花溪公园、天河潭、青岩古镇等。

师:的确,我们贵阳真的是个好地方,令我们骄傲,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大声地向全中国宣布:我的家乡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

三、抒发情感,画一画

1、在课本p4的方框中画画贵州的轮廓,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并在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2、学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都画得很认真,个别同学画得不是很像,没关系,把家乡的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四、指导行为,说一说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了解了家乡,明天我们将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努力学习、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绿化家乡等。)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7

根据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践与调研,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 成绩突出, 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 特别是品德课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 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 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思考和探索。在此, 笔者就教学与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刻意追求“师生民主”, 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现师生民主。可是, 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 走向了极端,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 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 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想看就看, 想读就读, 想说就说, 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 “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 缺少信息沟通, 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 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 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 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 惟师独尊不可取, 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 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 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 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 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 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 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 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 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不管是否需要, 是否合适, 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 打上“合作学习”旗号。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 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 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 过程设计简单, 时机把握不好, 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 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 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 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 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 必然有害无益。

二、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带来了新气象,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 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 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种他人田, 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 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奋过度, 课堂倒是热热闹闹, 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 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 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 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 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 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 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 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 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三、过多依赖“情境生动”, 形式超越主题目的

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 一节课下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 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 图文并茂, 热闹非凡,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授课者心满意足, 听课者大饱眼福, 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 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 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 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四、过分偏重“赏识教育”, 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 教师便脱口而出, 一概以“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 不予纠正, 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 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 课堂上“好”声一片, 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 激励作用值得怀疑, 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 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 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 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表扬, 教育需要赏识, 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 甚至是负面的。因此, 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 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 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 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二上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DOC) 篇8

但是,许多学校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许多地方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仍停留在学生成绩方面,让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一部分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把它当成所谓的副科,当作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另一方面,一些老师虽然接受了新课程的理论学习,但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际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回归生活。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我在教学中逐渐建立起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社会的教育。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如何立足生活、回归社会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全面解读课标与教材,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把握课程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要加强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解读课标,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认识到课程的生活性、社会性和综合性。

二、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蕴藏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生活资源,将课堂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生活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图片、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永恒的愿望》时,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收集由于战争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图片,我则准备有关的音像资料。教学时我利用这些资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事实说话,将遥远拉近,让历史复活,将课堂上的“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破坏,触动学生的心灵,更深切体会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的心情我理解》时,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依据教材的内容教学,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肯定不会更深层次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所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把班级里面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融进去。我巧妙地把学生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矛盾的事件编排成小品,让学生在表演中,在观看中,在解决矛盾中,深刻体会到同学之间应该如何互相理解,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学会主动与朋友真诚地沟通,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只有引入生活资源的活水,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三、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社会中去体验、实践

教学要回归生活,走入社会,要充分利用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丰富素材,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时,我开展了“清晨大发现”调查活动,布置学生观察清晨都有哪些人为我们的生活辛勤劳动着,他们是怎样做的,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感受到他们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进而感激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又如教学“家乡的打工者”这一主题活动时,因为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外面打工。我让学生通过电话、书信、面谈等方式采访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了解他们在外打工的经历和感受,了解每位打工者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辛苦,再让学生给在外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谢意和慰问。这次活动之后,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懂得体谅自己了,特别是留守学生与父母更是拉近了彼此的心。一些家长更是提出要多开展一些这样积极有益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活动前我们要有周详的计划,认真做好组织安排,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和活动时间,活动后更要注意积极地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才能收到实效。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社会中去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上一篇:华银中学档案管理目录下一篇: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