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医生申请报告

2024-07-10

最美乡村医生申请报告(通用10篇)

最美乡村医生申请报告 篇1

“最美乡村医生”

段村乡东庄沟村卫生所

2013-10-15

最美乡村医生自荐书

王拴锁,男,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东庄沟村,现年63岁,担任乡村医生已有42年余。

一、励志学医,服务乡邻

我的家位于渑池县北部约30公里处深山区,东庄沟村方圆覆盖面积约44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06人,有35个自然村。村民居住分散,耕地面积稀少,人均收入较低,至今有3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连行走的小路也是遍布山间,杂草丛生,行走困难,地理环境恶劣,最远的自然村距卫生所约25公里,交通极为不便。

1969年,我就读于渑池县卫生学校,71年毕业于渑池卫校,毕业后就在我村开始行医生涯,69年参加赤脚医生统一考试合格,取得赤脚医生证;87年在三门峡卫校进修,经考试合格取得乡村医生证;2009年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经河南省统一考试,颁发新版乡村医生执业证。

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行医以来,我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生命的可贵。为此,我刻苦钻研医学,不断进修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特别擅长运用中医知识治疗脑血管病。

患者,段文章,现年86岁,于96年8月某一天,因“突然昏迷不醒,左侧肢体偏瘫”在家,家人急忙赶到卫生所求救于我,我二话没说,背上药箱就赶到5里以外的病人家中。当时到达病人家里,病人已经被家人搬到床上,血压80/50mmHg,心音弱,脉搏细速,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微弱,昏迷不醒,肢体僵硬。我立刻对病人实施抢救,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强心、降颅压、醒脑开窍”等治疗,在经过两天的治疗,病人的病情依然没有改善。此时病人家属商量,决定放弃治疗,准备安葬工作。我依然坚信病人能醒过来,经过多次与病人家属交涉,在病人家属的不理解,邻居们的冷嘲热讽中。我坚持住在病人家中,守在病人的身旁,经过七天七夜的不懈努力,病人终于醒过来。在后期的不断治疗下,现在病人已经可以拄拐行走5里路,并可以日常生活起居。

患者杨白汉,男,58岁,于2013年7月,突然出现“恶心,呕吐,昏迷,不省人事”。被家人立即送往县医院,经确诊为“脑出血”,经手术住院一月余,效果不佳,不能说话,肢体不能动,被诊断为植物人。病人家属依然不死心,来到我卫生所求医,因为病人看病,已欠下数万元,现在也没钱付医药费。我当时说看病要紧,钱随后再说。就这样每天前往病人家里,为病人灌中药,扎针灸,做理疗,经过将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现在病人大有好转,已经清醒,可以说话但不流利,在家人的帮扶下可以行走约1里路,至今未付过医药费。

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自从2010年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来,我已经为全村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06人份;其中每年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6次,发放健康资料800余份,接受健康咨询600人次,受益人群达1000余人;管理0---6岁儿童88人,如期完成儿童随访工作;管理慢性病人和65岁以上老年人150余人,每年免费为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在建立健康档案和特殊人群健康随访体检工作中,经常往返于25公里以外的徐家山、瓦庙沟等村,有的村里只有1户人家,经常吃不上饭,饿了就吃些野果,渴了就喝山间溪水,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山高路艰。深受当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四、风雨同行,无怨无悔

42年如一日,我坚守在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上,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奖励。至今,在我家的药房里堆积数百张拖欠的医药费,最早的是84年,有95、96、98年的,一直到现在仍然有欠款,算上以前丢失的处方,已经死亡的老人,已经达数万元。虽然欠款数目巨大,但我仍感觉生活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百姓,我无怨无悔,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

段村乡东庄沟村卫生所

最美乡村医生申请报告 篇2

岗位管理是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 解决乡村医生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的意义当然不止是在全国找出10个“最美乡村医生”, 更在于“寻找”适宜政策解决乡村医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行岗位管理应该是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17年真情驱散艾滋病阴影的张振江年已58岁, 再过两年就该退休, 但养老问题却始终没有着落。原先的政策只能是作为农民享受农保, 后来省里规定对到龄退出的乡村医生按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但这个政策至今未能落实。

——扁担医生李前锋做了肾移植手术后, 每年要服用6万多元的抗排异药。但这种药不在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按照大病救助制度只能补助2万元, 其余全靠亲友资助借贷。其“农民”身份决定他不能像乡镇卫生院职工那样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障。

——当了近3 0年“索道医生”的邓前堆, 直至2009年每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元, 2012年增加到550元, 但其中包括药品由乡镇卫生院运往村卫生室的费用, 剔除这项开支, 仅有400多元。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平均工资为2000元左右, 这位最美乡村医生待遇仅为其1/5。

——在海拔平均36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乡村医生洛松江村所在的沙丁乡只有他1个医生, 他既是全乡6个行政村的唯一村医, 也是沙丁乡卫生院的唯一医生, 并且是这个卫生院的院长。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他的工资还不到卫生院新分来护士的1/3, 因为护士是国家分配来的公职人员, 而他的身份是“乡村医生”。洛松江村在电话里向我一再说明:他的这个院长也只是“临时”的。

——“天堑”医生居马泰曾说“不要让年轻人重复我的经历”, 这句话里饱含着何等的酸楚!

他们感人肺腑的事迹正在被人们传颂, 但他们“光圈”之后的苦衷是否也为社会所知?

社会对于“乡村医生”这个概念是缺乏了解的。陈竺部长在颁奖晚会中深情地说“他们是工作在村卫生室的医务工作者”。这看似普通的介绍却饱含着极其重要的提醒:他们是“医务工作者”, 他们理应享受“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待遇。

政府对乡村医生是关注的。国家曾连续几年开展了优秀乡村医生的奖励表彰活动, 国务院领导多次把乡村医生请进中南海召开座谈会。但是如果不能从政策层面着手, 而是仅仅对其中极少数成员奖励表彰, 是不能解决这支120万人的队伍所面临的燃眉之急, 即便是这些当选为“最美”的乡村医生们, 也无一例外面临着这种制度性的不公!

政府对此已经引起高度关注, 从制度入手解决乡村医生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 现在的焦点是选择什么样的制度。

二、从解决待遇入手, 建立村卫生室岗位管理制度, 是现实的选择

解决乡村医生问题不妨比照民办教师转正定级的办法, 将乡村医生转为国家公职人员。但这一意见一直存在争议, 从国家政策层面解决乡村医生问题的方案在“身份”问题上卡壳至今。

当一种方案争议很大, 迟迟不能取得共识的时候, 我们暂且将这个话题搁置, 换一个比较能够取得共识、又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去讨论, 或许可以出现突破。

按照这样的构想, 政策设计是否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首先确定村级卫生服务是农村不可缺少的社会服务, 乡村医生是工作在村级卫生机构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在此基础上健全包括“岗位待遇”在内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劳动法》的规定, “岗位待遇”应该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工资、福利比照乡镇卫生院水平, 社会保障按照城镇职工标准, 对此可能会有争议, 但只要确认“基层医务工作者”这个前提, 也就不难统一。如果这些认识统一了, 则乡村医生的薪酬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岗位管理制度需要澄清的两个疑点

建立村级卫生机构的岗位管理制度, 横亘着两个问题:其一是待遇的来源, 其二是管理的主体。

首先澄清待遇的来源。

在讨论乡村医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要解决待遇问题, 就必需解决身份问题,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身份问题解决不了, 财政就无法安排预算, 待遇也就无法落实;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身份”现在又恰恰不具备解决的可能, 于是这个问题也就成为解不开的死结。这种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是乡村医生的待遇必需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小前提是财政预算无力承受, 于是得出结论便是待遇无从解决。

问题在于这两个前提都不成立。首先, 乡村医生待遇的来源可以来自政府财政预算, 可以来自合作医疗基金, 可以来自公共卫生服专项经费, 也可以来自受益者个人的支付。这些来源的构成比例, 则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服务项目而有所不同, 财政预算并不是解决乡村医生待遇的唯一来源。其次, 在我国的一些特殊地区, 譬如“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居马泰所在的雪域高原, 邓前堆所在的边远山区, 张振江所在的艾滋病聚居区, 则应该由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全额保障, “财政预算无力承受”之说在这种地区是不能作为理由的。两个前提都不能成立, “待遇无从解决”之说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再澄清管理的主体。

我国卫生行政机关只设置到县级, 县级卫生主管机关把行政管理延伸到村级卫生机构显然鞭长莫及。“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体制是由县级卫生主管机关制定规则, 委托乡镇卫生院按规则操作, 对村卫生室进行日常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运行十多年, 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 便可以卓有成效地建立起村级卫生机构的岗位管理。

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是事业单位改革早已确定的路径, 但囿于各种制约因素举步维艰, 至今没有突破性的推进。在有些领域, 近年来甚至有强化身份管理以至于效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乡镇卫生院改革前一段就走过这样的弯路。如果在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中能够绕过身份管理这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阶段, 直奔岗位管理,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爱心是卫生服务的基石

1月3日晚, 央视演播大厅正在录制“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观众席上, 许多人在不停地擦拭泪水, 所有的人都被那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感动。此时我突然想到那句“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些感人的事迹再一次昭示:当医术和爱心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便铸就了人类中的“最美”。乡村医生的医术算不上怎样高明, 是爱心使医术的能量放大了几十倍, 几百倍。

颁奖典礼结束后, 我久久地琢磨:如此圣洁的大爱缘何而来?

王布和8岁丧父, 是草原上的牧民把他养大。他当了医生后就一直坚持“有钱没钱都给看”, 虽债台高筑, 仍广济博施, 他的爱心源于感恩;钟晶在爱人调回城市后, 却选择留下, 从2008年坚持至今, 她不忍心这里的留守老人生病没人诊疗, 她的爱心源于怜悯;张振江为村里24名爱滋病人诊疗十几年, 说到其中1名病人去世时, 这位北方壮汉竟失声痛哭, 他的爱心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是人性中最质朴的元素, 滋润着他们的爱心。有了这颗爱心, 医疗服务就保持了神圣。

是雪山的晶莹, 怒江的清澈, 草原的浩瀚, 泥土的芳香, 是这些近于原生态的环境, 使人性中最质朴的元素得以完好保存。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而来时, 这些最质朴的元素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剧烈变迁的大环境下, 社会应该怎样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重塑爱心, 正是今日医改必需面对的尖锐命题。几十年医改迂回曲折的经历, 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唤起爱心, 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老话题。我们曾一次次开展了医德医风教育, 一次次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 一次次树立先进模范典型。但当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审视这一次次活动的实际效果时,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迄今尚未真正破解的老话题。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说得比较多的是医疗卫生体制必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现在很有必要反思如何准确把握这个“适应”。所谓适应, 是指它不可能封闭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里, 但不等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诸多特殊属性因为“适应”而变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7年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极其重要的表述,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长期以来强调的是前半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却忽略了后者“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卫生事业的“内在规律”有哪些, 为什么要“遵循”, 如何遵循, 一直研究得不多, 体现得更少。

卫生事业诸多内在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 是医疗卫生事业必需以爱心为基石。对弱者的怜爱, 对幼者的疼爱, 对伤者的关爱, 对同行的友爱, 对医学的热爱, 对所有求诊者的博爱, 组成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石。医乃仁术, 仁者爱人, 最美乡村医生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再次提醒我们:爱心是卫生服务的基石。

宋人林稹有诗曰“一泓清可沁诗脾, 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 泉水出山是无法回头的, 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沉淀、净化, 让其中一部分用于饮用的水保持清澈。市场经济大环境是社会必需面临的, 市场经济中的锱铢必较、弱肉强食, 以及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都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社会必需形成一种机制, 确保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片以爱心为基石的净土, 这样的机制应该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核心。

这样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 古有1800多年前的闽籍道医董奉“为人治病, 不取钱物, 使人重病愈者, 使栽杏五株, 轻者一株, 如此十年, 计得十万余株, 郁然成林”;今有接受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免费治疗的病人为表示感激, 为其诊所旁的敖包添上一块石头, 10年间小敖包已经变成了大敖包。历史和现实清楚地说明:在一脉相承的华夏文化中, 医疗服务是最能滋生爱心的土壤。只要我们善于继承华夏文化的优良传统, 吸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 这种以爱心为基石的医疗卫生体制就一定能够建立。

社会力量是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

在“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上, 人们为乡村医生的事迹深深感动, 也为爱心人士对公益事业的鼎力支持深表钦佩。

——中国工程院院士、7 8岁的钟南山教授由广州专程赶来参加颁奖典礼。当有人说“想不到您对乡村医生如此关注”时, 他略带沉思地说:“乡村医生是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群体, 他们很重要, 很辛苦, 社会需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77岁的才旦卓玛, 80多岁的阎肃, 都是带着同样的深情冒着严寒赶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当场表示, 愿意免费招收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的女儿入学;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玉村握着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的手说:“我们决定满足你临床进修愿望, 我愿意作为老师亲自带教”。10家三甲医院把10位最美乡村医生所在的卫生室确定为帮扶重点。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当场宣布, 为10位最美乡村医生每人提供10万元资助, 并且为他 (她) 们偿还在医疗服务中欠下的全部债务。为漂流在洪湖上的村医谢爱娥、何太瑜夫妇提供救护快艇, 为最美乡村医生张正江所在的村卫生室兴建艾滋病人诊疗和活动小区。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纷纷向最美乡村医生送去了关爱, 展示了社会的力量。

必需意识到, 在有幸得到社会关注的10名最美乡村医生之外, 全国还有百万乡村医生。如何广泛地发挥社会力量在农村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是一个需要系统策划的社会工程。在经济快速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 社会已经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资源, 现在需要破解的是如何畅通和规范社会资源反哺农村的渠道。

其一是动员社会关注农村卫生现状。农村卫生是弱势领域, 缺少话语权, 很难形成社会影响力。农村卫生服务又是一块贫瘠的市场, 很难形成丰厚的资金回报。要在社会爱心与农村卫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构建起纽带和桥梁, 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没有媒体的力量,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不易, 农村医务人员的艰难, 以及他们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 很难进入社会的视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 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二是畅通和规范反哺农村渠道。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卫生事业, 一种无偿捐赠, 这种类型进入的渠道是通畅的。另一种是有偿投资, 就是社会力量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200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提出“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这些政策已经为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卫生事业畅通了渠道。农村卫生服务的主体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是向全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对这类服务的投资, 理应作为公益投资, 以不追求营利为前提, 按照非营利机构管理。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篇3

2012年12月20日起,《讲述》在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20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组织新闻中心、科教频道《讲述》栏目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多路记者、编导奔赴乡村,足迹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行程数万公里,寻访乡村医生典型人物。

除了发动新闻记者,活动组委会还通过网络报名、电话报名、卫生部门推荐等多种方式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通过对报道选题和申报材料的筛选,共产生候选人500多名。央视网开通官网为候选医生搭建专题展播页,并发挥网络、微博、移动媒体等优势,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形成宣传强势。

央视新闻中心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开设了“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专栏。截至2013年1月11日,共播发相关报道70篇,共报道30位乡村医生事迹。

2013年1月13日,《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先后播出,之后在央视多个频道重播。

乡村医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100多万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基层大众的生命守护者。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很多乡村医生从医环境艰苦,房屋设备简陋,收入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学习、培训的机会缺乏,亟须全社会的关心和扶助。除了发动媒体力量进行深入报道,针对乡村医疗技术条件落后、医生亟须专业培训的情况,“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组委会还与卫生部合作,特别推出了帮扶计划。

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发布:10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10位获奖乡村医生签订“手拉手帮扶计划”,为他们所在的村子提供医疗服务,为村医提供技术培训,卫生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好的养老和补偿,解决他们非常关心的职业发展问题。

江苏洋河酒厂宣布资助10名“最美乡村医生”每人10万元现金和10万元医疗物资,资助10名“特别关注乡村医生”每人5万元现金,帮助他们实现心愿,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提供其他公益资助。央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报道播出后,社会各界也纷纷给予资金资助、实物捐助。

以媒体行动的方式,践行社会公益的理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凝聚爱心、弘扬先进的作用,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央视逐渐摸索、丰富了结合自身特点的大型公益活动经验。

2013年10月左右,央视还将开展“2013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寻找孝心好少年”“寻找最美军嫂”“寻找最美消防员”等活动计划,央视计划逐步打造一个“寻找最美”的公益品牌。

制作人自述

“最美乡村医生”一定是在人格和精神力量上能让你感动、尊重的一群人。我们要求记者必须去体验,必须去感受,记录这些人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触摸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次活动最大的创新在于视角特别平,还原了这群人的平实和质朴。最后的晚会由“颁奖”改为“献奖”,一字之差反映出我们理念上的变化,这些乡村医生确实是值得我们尊重、景仰的一群人。

——张德宏 《讲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制片人

“乡村医生”是一群将自己置于脚下、把病人放在心头、将生命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辛劳付出甚至生命来置换乡村百姓的健康和生命的一个美丽群体。而“寻找”则是媒体带着敬意与责任走进他们真实的过往和生活,捕捉记录这些乡村医生的坚持、坚守所演绎和写就的感动,再将这份感动呈现于荧屏的过程。“正能量”一直存在于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的心中,有助于自己,有助于这个社会健康前行的都是正能量。“最美”系列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善良、正义、积极、乐观的一种唤醒和回归。

——郑秀国 《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制片人

“最美”沒有固定的标准,“医乃仁术、以德为先”,那颗善良的心就是“最美”,他们的美在于责任,在于坚守,在于对生命的执著和不离不弃。此次报道的价值在于发现他们、报道他们,不仅仅让观众感动,更带来心灵震撼,形成价值观的传递,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基层的卫生事业,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乡村医生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

最美乡村医生 篇4

闫荣静,女,36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天衢办事处翟时庄村民。自1998年担任翟时社区卫生室乡村医生以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1997年,闫荣静从德州卫生学校毕业后,自觉临床经验不足,先后在德州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进修学习。期间,她一方面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不断积累临床实践经验;一方面刻苦学习,期间顺利考取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为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翟时庄老年公寓座落在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北部,公寓环境优雅,设施齐全,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在公寓一角就是闫医生工作的翟时社区卫生室,卫生室布局合理六室分开,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要求建成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并配备了微机和规范化的诊疗设施,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实行新农合定点报销卫生室,村民在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卫生室建成后,先后20余次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检查指导工作和参观学习获得一致好评。

每天闫荣静6.00起床,洗漱完毕就开始打扫卫生消毒,赶在7;30来门诊输液的病人之前,先把行动不便的重症病人上门服务,诊疗完毕,往往一回来就等满了拿药看病输液的病人,无论多忙她从不着急都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为每一位病人查体诊断,病人多时一天看上近百人,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不洗倒在床上一觉到天亮,瘦了足足20斤,这一切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婆婆向别人说起儿媳多忙多不易时,闫医生总是笑笑说:“我觉得每天过的很充实,感到被病人信赖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在公寓里入住的老人多数七八十岁了,眼花耳聋,拿了药闫医生都要很耐心的大声告诉他药的用法,不识字的就在药盒上画圈,图上黑色的是晚上吃的,有次张大娘付钱时给了一张百元新钞,闫医生一捻竟是2张,立马还给了老人,张大娘感激的不知说什么好。有一次,孤寡老人孟祥琴拉肚子,上吐下泻,行动不便,闫医生帮着老人换下衣服,打扫完呕吐物,又给她输上液,一直陪到深夜,病情好转老人感到饿了,闫医生还自己用电锅给老人蒸了蛋糕,老人吃完了输完液才回到宿舍。

卫生室地处高速公路地段,不时有过往货车司机前来就诊,村民翟艳君看到闫医生给外地司机输液才收了二十几元,说她傻,人家某某在高速边开门诊发啦,外地的输一次液一百五六,人家在市里买了房还买了车!闫医生说:“每个人都不容易,货车司机多苦?出门在外还生了病,我们不应该趁火打劫,得对得起自

己的良心!”时间长了,有好多外地司机竟成了“回头客”,说在这里看病好,药比家里还便宜。这样的事迹数不清,举不胜举。

最美乡村女医生 篇5

2012年12月14日3时许,江苏省丰县赵庄这个苏北贫困乡村,发生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造成七死六重伤的交通惨剧。事发原因为一名喝酒过量人员昏迷不醒,由其子由大刘集送至镇卫生院,在拨打120,救护车尚未赶到期间(事发乡村,救护车辆路途较远),病人发生严重生命衰退迹象,其子为争取抢救时间,用自家车辆紧急送患者去医院抢救,大刘集村卫生院医生惠春玲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放下即将到家的儿子(在外借读),随车监护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岂料途中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惠医生被抛出车外,当场死亡,献出了她年仅40岁的宝贵生命。

惠春玲在当地乡村卫生院行医近20年,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自响应国家医疗下基层号召,回乡创办乡村卫生院以来,为当地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并先后当选人代代表,妇联干事等职,多次受到卫生系统表彰。

村里年长者卧床,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惠大夫都亲自上门,为长者扎针服药,定时为长者进行身体检查,有些留守老人身边无人照料,惠某不仅送针送药还要送饭洗衣,村里好多留守老人都亲切的叫她“惠妮儿”(当地一种比喻女儿的称呼)......村里小孩子发高烧,半夜送至卫生院,看着孩子退烧平稳后,推着三轮车(有棚)冒着大雨把孩子送回家......邻村一年轻人因事故至骨折,经医院确诊无法治疗,惠大夫央求其父(中医针灸、接骨传承人,师从苏州名师)历尽两月,遍寻产地药材,为其配制秘制膏药,使其重新站了起来......因地处偏僻,离县里医院较远,好多乡亲因不熟悉县里路程、县医院的科室、挂号过程等,惠大夫不放心,都是亲自把乡亲们送到县医院,陪着乡亲们看完病,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城里父亲的家中,看望一下自己的老人,听母亲唠叨一下“别累坏了”..............“惠妮儿”“惠大姐”“惠姨”“惠大夫”“小惠”这个被当地乡亲用无数次亲人般的称谓叫唤过,善良而美丽的白衣天使,这次再也没能回到儿子殷切盼望她的家中...一次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成就了万家的健康幸福,而她确用朴实的双手,承托着病人,陨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谨以此献给在车祸中丧生的白衣天使惠春玲

最美乡村医生 篇6

时下,不知是由于媒体的独创,还是公民的自觉,人们总是喜欢用“最美”一词来修饰和形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比如,“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的哥”、“最美司机”等等。似乎只有用最美这两个字才能充分表达人们对这些先进人物的感佩和尊敬之情。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称他们为“最美”,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上,能真正做到像他们那样的人,确实是少之又少,成为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源。越是稀缺,我们就觉得越是珍贵,其实用最美两字已经不能表达我们对这些先进人物的渴求和期盼。从一方面是经济和物质的飞速发达,另一方面是诸如善良、真实、奉献、忘我等等可贵品质的严重缺失,我们不得不对这个社会觉得茫然„„

纵观这些获得“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医生,都是扎根边远的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医药资源更是短缺。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一方面要生活,一方面还要担当起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这些自然环境的恶劣成就了他们“最美乡村医生”的光荣称号。我想,对于他们这些品质高尚的人,未必追求的是这一空泛的荣誉,他们所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来自安徽毫洲的村医张振江,他所要求的就是一处比较宽敞、布局科学和合理的可以为艾滋病人提供治疗和生活的场所;来自湖北洪湖的谢爱娥和何太瑜夫妇则要求能够有一艘快艇,可以更为迅速和便捷地为当地渔民的健康服务„„他们的这一要求,并不是现在才有,他们在那里工作了多少年,这样的愿望就在他们心里萦绕了多少年。然而,直到现在,通过记者们的采访和下基层活动,人们才知道了这些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的人和事。那么,我们不禁会联想到,这几十年来,当地政府的官员们特别是卫生部门的官员们为什么对此事熟视无睹?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活生生的人和事吗?如果没有这次的记者发现和寻找活动,他们的艰难执业路,还要走多远?

在晚会上,江苏洋河集团的董事长主动提出,满足上述医生提出的各项要求。灯火辉煌的金色大厅里,我们政府又一次理直气壮地将本应该自己的承担的义务拱手让给了一个企业主。我们在觉得企业主伟岸的同时,也看到了政府的渺小和卑微„„

最美乡村医生申请报告 篇7

为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支持和帮扶乡村医生,中央电视台启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行动。

此项公益活动启动后,社会反响强烈。作为此次公益活动的全程合作伙伴,洋河将为推选出的10位“最美乡村医生”和10位“特别关注乡村医生”进行公益资助,帮助他们改善医疗条件,解决实际困难,实现梦想。

在此次公益活动中,洋河将企业的品牌理想与乡村医生的梦想融合,就“梦”这一主题生发开去,达到了公益事业与企业营销的无缝对接。

企业的品牌理想,是指坚决落实品牌价值主张,体现品牌独特的价值观,履行品牌的社会责任,体现品牌应有的利益承诺、责任关爱等,是发自企业内心而践行品牌理念的具体体现。

不断升华品牌文化,打造和传播“中国梦”,向中国人宣扬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将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融为一体的精神,是洋河不懈的追求。每个普通人的梦想,其实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作为此次公益活动的合作伙伴,洋河协助乡村医生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为乡村医生撑起一片梦想的蓝天。让“最美乡村医生”的梦想延续,共筑美丽“中国梦”,也是洋河不断实现公益梦想的延续。

在此次公益活动中,对于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过程中发现的在部分乡村地区具有普遍性的特殊病症,洋河将积极配合组委会及相关部门,设立课题专项研究,并联系医院给予医疗救助,为实现乡村医生的愿望助一臂之力。

此前,洋河成立了“洋河酒厂关爱基金会”并设立“蓝色经典爱心基金”,而此次携手中央电视台共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是洋河以全新的方式投身公益事业的重大举措—不仅自己为社会提供慈善捐赠,还注重发挥慈善救助与慈善宣传的效果,借助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凝聚爱心、弘扬先进,致力于营造“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慈善文化氛围,把“报国报民报一方”的企业文化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次公益活动开展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洋河跟随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在全国各地寻找 “最美乡村医生”,见证梦想的延续,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其在福建福州连江县和龙岩长汀县、安徽马鞍山含山县、浙江衢州龙游县、江苏淮阴等地的分公司,为当地“最美乡村医生”开展慈善义卖捐助活动。此次公益活动评选出的10位中国“最美乡村医生”所在地的洋河分公司正在筹备开展大型慈善义卖捐助活动,与爱心人士一起,为乡村医生们送去真挚的关爱。义卖所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改善当地乡村医院的医疗条件,购买医疗设备并提供医学培训等。

洋河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此次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以实际行动感召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关爱乡村医生,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洋河董事长、总裁张雨柏说:“越是发展得很好的优秀企业,就越要有责任以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作为此次“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活动的合作伙伴,洋河不仅凭借其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备受赞誉的产品品质而家喻户晓,更因其不断回馈社会的公益善行而有口皆碑,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多年来,洋河始终把“领头领先领一行,报国报民报一方”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狮羊文化”的引领下,洋河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中国白酒市场仰天长啸的同时,时刻不忘做跪乳的羔羊,饮水思源,感恩回馈。从捐资办学到扶危济困,从抗震救灾到慈善义卖,从关爱弱势群体到设立爱心基金……洋河的善举涉及各个领域;从山东莱芜到广西柳州,从河南开封到广东佛山,从山西铜川到云南昆明,从甘肃兰州到安徽肥东……洋河的公益足迹遍布中国各地。相关数据显示,仅最近的3年内,洋河捐款就高达4000多万元。

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篇8

有一种奉献和坚守叫乡医。面对这些可敬可爱的乡村医生,所有中国人都要心存感激,他们是9亿农民的健康守护神。周月华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

1969年周月华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毁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她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过程中,身体残疾的她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起了行医的心思。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和家中仅有的积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把堂屋修理出来做场地。药品就靠两个弟弟一筐一筐往回背,初诊时走得慢,她就手脚并用爬着去病人家里!“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这样说道。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拄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一句“背你一辈子”的承诺打动了她。从那时开始,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 篇9

与卫生院所在地毗邻的XX市XX镇XX后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习惯上都到XX乡卫生院来看病。1984年冬天,大雪封山,积雪达50公分厚,一位姓吴的村民来叫出诊,说:母亲病危,送县医院由于经济、交通情况不可能,你若能去看一下,不管她是死是活,也了却了我们当儿女的心愿。陈子贵医生二话不说,问了一下病情,拿好药,说一声“快,救人要紧”,就急忙上路了。他手里拿了一条木棍,鞋底栓一条绳子,深一脚浅一脚的翻山越岭,25里路走了4个小时,到了病人家,马上给病人诊治,发现是个冠心病病人,合并心衰,立即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处理,住了一

宿,第二天继续用药,经过几天的治疗,病人奇迹般的好了,患者和家属拉着他的手,激动的说:“谢谢了”。

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从医二十六年来,X医师一直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村民深深的信任。并深信“一个医生取得病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以身相传”。 为了更好的提高为广大群众提供治疗健康服务,X医师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先后参加了浙江省乡村医生医士学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以及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网上查资料,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中医知识。

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为居民健康服务

XX地处云和西南,海拔12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冬天寒冷,被俗称为“云和西藏”。随着我县“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农民下山脱贫,子女外出种菇和打工,加上老人行动不便等,山区的老人看病难成了一个最大的困难。自从他1988年到黄源乡卫生院,肩负着全院管理、临床、责任医生等多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以院为家,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只要有患者需要,随叫随到,24小时候诊。只要有一个电话,急诊的他马上就去,不是急诊的利用空闲或者是晚上去出诊,风里来雨里去,无论刮风下雪,天寒地冻,从不中断。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充分发挥责任医生的团队精

神,调动积极性,针对随访中遇到的问题,每月召开例会,大家讨论研究,制定出好的方法,在下一次随访中应用。由于白天病人多,大多利用晚上随访,二十几年的工作,对本责任区的信息了如指掌,就好像存在大脑里。给居民测血压,了解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处方,加强对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管理及健康干预。

X医生负责两个行政村的责任医生服务工作,服务人口1701人,共429户,建立家庭档案386份,电子档案1445份,发放健康资料1500余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47人,高血压 175人,糖尿病18人,肿瘤4人,冠心病7人,脑卒中3人。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低,封建陋习多,卫生知识匮乏,饮食不合理,吸烟酗酒、高盐高脂等饮食习惯成了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健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特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健康宣教,如开展健康教育课,面对面健康指导,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及粘贴健康教育图片等。年终考核成绩名列全县前三。

最美乡村医生主要事迹介绍 篇10

——乡村医生盛伟事迹介绍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姜庄流域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无数次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二十五年风雨

——乡村医生盛伟事迹介绍

盛伟,男,45岁,中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姜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务乡邻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卫生室服务的辖区内有十多个自然村,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打针吃药极为不便,有的人为了拿一点要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志当一名医生,从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1988年9月,我进入平邑卫校学习,毕业后,就回到了姜庄村父亲的诊所,我父亲是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于基层的卫生工作,无数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坚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来。正是父亲的影响我才选择了乡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诊所给家人拿药,我看他眼睑浮肿,面色牙龈苍白,我问他是不是有身体乏力,尿血史,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后来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双肾结石,右肾已无功能。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盛伟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1996年11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乡医,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三、一心一意,情系群众

当年,辖区内老山顶村有几十户人家,地处一座山顶之上,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诊,需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诊百余次,无论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个跟头,擦破点皮,更是家常便饭,记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顶的盛文山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我连夜赶往山,顶经诊断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发烧39度,我立即给他输上液体,并帮助抬下山送往镇医院。当夜进行了阑尾切除,当夜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当年还在老山顶居住的谢恒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当时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续高热,家人极力反对下山诊疗,我连夜到白彦镇卫生院咨询了医生在山上治疗了两昼夜,老人终于转危为安。下山的时候摔进了沟里,断了三根肋骨。

记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学东,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了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带来现金把他送到了白彦镇卫生院连夜做了手术,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23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无悔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上一篇:奋发向上,迎接每一天演讲稿下一篇:服务区经理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