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教学

2024-09-08

片断教学(精选10篇)

片断教学 篇1

教学片断:讲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授课人:XXX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了一对父子坐火车的图片,请大家讨论回答那些属于运动,哪些属于相对静止。同学们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了总结:人相对于座位,座位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两个人之间也会是相对静止的。而人相对于窗外的景色、火车相对于铁轨当然就是运动了。讲解了静止两个方面的表现的第一方面是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接下来通过发问而车上的人会不会下车后就变成另外的人显然不成立,过渡到讲解静止的含义的第二个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说明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接着在讲解否认运动谈相对静止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时,教师通过列举师大校园的银杏树是不是真的没动过的说法是否正确,同学回答说这句话不完全正确而且否认运动谈相对静止会造成会造成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显回答错误。而否认静止谈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的讲解时,教师通过请两位同学课堂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了大家看教材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的故事来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这个荒谬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通过表格共同总结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教学评价:

在举例方面,教师所列举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较为符合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时,教师列举的是最近同学们都喜欢的校园银杏树形成的靓丽风景。贴近了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增加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课堂氛围方面,进行课堂角色扮演,增加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随机请两位同学对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不还的小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事先进行了自主预习工作,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老师进行了答疑。最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但是在本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片断教学 篇2

一、创设情景, 引入问题

数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前n个正整数的和为S1 (n) =1+2+3++n=n (1+n) 2, 那么前n个正整数的平方和S2 (n) =12+22+32+…+n2=?

二、探索发现, 合情推理

生1:S1 (n) 是关于n的二次式, 于是猜想S2 (n) 是关于n的三次式, 令S2 (n) =an3+bn2+cn+d, 只要代进4组特殊值, 如n=1, 2, 3, 4, 即可算出a, b, c, d, 得到S2 (n) 的猜想表达式.

{a+b+c+d=18a+4b+2c+d=527a+9b+3c+d=1464a+16b+4c+d=30a=13, b=12, c=16d=0.

师:该生使用了类比推理的思想, 由S1 (n) 的形式, 类比猜想了S2 (n) 的形式.大家仔细观察一下S1 (n) , 猜想的形式可以再简化吗?

生2:其实, 在S1 (n) 中不含常数项, 不妨可猜想S2 (n) =an3+bn2+cn, 从而简化计算.

师: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 在数学上, 细节在很多时候决定计算的繁简, 对S1 (n) 的形式进行细致的观察, 在待定系数的运算中就可减少一个变量, 从而简化计算.

刚才, 生1和生2观察了式子整体, 由此产生猜想, 大家考虑一下, 有其他的切入点吗?能不能从部分入手?

生3:因为S1 (n) 的分子中含有因子n, 故猜想S2 (n) 的分子中也含因子n, 所以先运算一下S2 (n) n, 当n=1, 2, …, 6时, 这几个数据的分母分别是2, 3, 6, 所以将他们改写成66, 156, 286, 456, 666, 916, 即2×36, 3×56, 4×76, 5×96, 6×116, 7×136, 所以猜想S2 (n) n= (n+1) (2n+1) 6, 得S2 (n) =16n (n+1) (2n+1) .

师:生3对于S2 (n) 的分子中含因子n的问题使用的是类比推理, 而对式子S2 (n) n的探索使用的是归纳推理, 在他的推理过程中合情推理的两种主要形式都有应用.

大家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4:我有更简单的处理方法.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S1 (n) =n (n+1) 2, 所以用S2 (n) -S1 (n) = (12-1) + (22-2) +…+ (n2-n) =1×2+2×3+3×4+…+ (n-1) n只要求出1×2+2×3+…+ (n-1) n即可.

(全班很多同学表示赞同)

师:那么1×2+2×3+…+ (n-1) n该怎么处理?

生4:令an= (n-1) n为数列通项, 即an=n2-n, 所以Σi=1nai=Σi=1ni2-Σi=1ni, 那么

S2 (n) -S1 (n) =Σi=1nai=Σi=1ni2-Σi=1ni.

(这时, 他发现这样变形是在循环论证, 有点不好意思.)

师:对于数列求和, 考察其通项这样想并没错, 但现在似乎此路不通.让我们再把思路理一下:为了解决12+22+32+…+n2的合情推理, 我们需要处理1×2+2×3+…+ (n-1) n, 怎么办?

生5:我想, 既然是对12+22+32+…+n2的合情推理, 那么, 对于1×2+2×3+…+ (n-1) n也可以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设T (n) =1×2+2×3+…+n (n+1) , 则对Τ (n) n进行归纳, 当n=1, 2, 3, 4…时, 就有Τ (n) n=63, 123, 203, 303, 所以可猜想Τ (n) n= (n+1) (n+2) 3, 则刚才的1×2+2×3+…+ (n-1) n可由合情推理得结果13 (n-1) n (n+1) .故按这种方法S2 (n) =12n (n+1) +13 (n-1) n (n+1) =16n (n+1) (2n+1) .这与前面的推理结果是一致的.

师:大家在面对1×2+2×3+…+ (n-1) n这个问题时, 已经能主动使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 这是一个由“认识工具”到“有意识地使用工具”的过程.当然, 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只是对目标进行了猜想, 是合情推理, 有个人的观察和经验在里面, 这个结果要想作为结论使用必须进行证明.

三、演绎证明

生6:在等差数列求和中我们曾得到:

左右分别相加得:

所以, 由此解出

师:这位同学开始把当前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对结果进行累加, 求法巧妙.

四、总结和反思

《春》教学片断 篇3

片断(一):

师:在人们的急切的期盼中,上天派来了四位春的使者悄临我们课堂。大家瞧,他们来了!

(甲、乙、丙、丁分别头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饰帽相继上台)

甲:(躲在讲桌下,慢慢伸出双手,作小草钻出土地状)

(师在旁朗读“小草偷……绿绿的”)(表演完毕后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春草使者,我的兄弟姐妹可多了,“园子里、田野里……是的”。我浑身软绵绵的,不信你们来坐一坐,躺一躺,或打两个滚,或踢几脚球,或赛几趟跑,或捉几回迷藏。我们都将敞开心怀,欢迎大家的到来。请听我的独白。(朗读第3自然段,将文段中的“小草”全部改成“我”)听了我介绍,你们知道我的特点了吗?谁来告诉我?

生:春草是嫩嫩的、绿绿的。

生:还有“软绵绵的”特点。

生:从“满是的”可以看出春草很多很密。

甲:对,我们春草具有“嫩、绿、软、多”的特点。感谢大家!(下)

乙:(翩翩起舞,边舞边唱上)大家好,我是春花使者。在我们的大家庭中,我们的种类可多了,有桃花、杏花、梨花……还有杂样的,有名无名的,数也数不清。颜色更是五彩斑斓: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往往逗得蜂拥蝶绕,是我们装点了大自然,是我们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我们花的世界吧!(引导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读了这段内容,现在你们了解我了吗?我的颜色有……?(生举手回答)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乙:我有味道吗?

生:你的味道是甜的。(众生笑)

乙:看来,我和大家能做朋友了。因为你们都了解了我。(下)

丙:(背剪双手,昂首吟着志南和尚的《绝句》诗上)大家好,我是春风使者,(手罩在嘴唇上方,作夸张地吹风动作,从左吹到右)面对我的到来,大家是不是觉得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再作吹风动作,从右吹到左)大家能不能闻到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别看我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其实,我的作用可大了,没有我,草儿不会发芽,花儿不会开放。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春风片段。(领读第5自然段)学了这一自然段,大家知道了我哪些秘密?

生:你给人的感觉是像母亲的手在抚摸一样。

生:你能带给我们新翻泥土的气息,里面还夹杂着青草味儿,各种花香。

生:你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声音。

丙:有哪些声音呢?

生:比如鸟儿呼朋引伴唱出的宛转曲子,还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

丙:不错,在春天我是最温和的,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嘛,“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既能带给你们温暖舒适的感觉,也能带给你们鸟语花香的温馨,大家可别忘了我春风使者哟!(下)

丁:(打着一把小花伞)悄悄地我从云里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因为我的到来,树更绿了,因为我的到来,空气更清新了,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答)春雨。

丁:对,我就是春雨使者,有关我的介绍全在课文第6 自然段里,我请一个同学来代替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请一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听了有关我的介绍,我想现场抽查一下,大家对我了解得怎么样。请大家关上书,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外形如何?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丁: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当时的情状如何?

生: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丁:不错。第三个问题是:我来到之后自然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

生:我补充一点,就是傍晚时,灯光发出黄晕的光。

丁:非常感谢大家,大家这么快就把我的特点了解得这么清楚,说明大家与我的交情不错呀!(下)

[点评]因为这节课不是活动课,所以不少教师习惯于亲自驾驭课堂,即使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也不会把手放得太开,甚至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反串角色。但在本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将讲台完全让位给了学生,教师只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是《春》一文中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完全放手让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能行吗?实践证明,只要事先准备充分,设计新巧,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四位使者的设计正体现了教师的课改创新性,将常规课以活动课的形式处理,往往能出奇制胜。四位使者既充当了活动中的主角,又扮演了教师角色,每位使者负责引导学生学习一段内容,形式上大致相似的前提下又各具风采。仅四位使者的出场就毫不雷同,春草是通过表演“长”出来的,春花是边歌边跳“舞”出来的,春风是和着诗“咏”出来的,春雨则是伴着谜语“猜”出来的。《春》是一篇美文,美文是离不开咏读的,“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的飞跃?本教学环节在“读”功上面颇具特色,可谓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有改读,如春草部分;有齐读,如春花部分;有诵读,如春风部分;有代读,如春雨部分,而在四位使者的独白词中又何尝不是对文段的一种绎读呢?

片断(二)

师:有了春风的吹拂,有了春雨的滋润,春草、春花都争先恐后地来到人间,尽情吐绿,互展芬芳。为了表达我们对天使的爱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对这四位使者,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请你用最恰当的或是最喜爱的方式(比如朗读式、背诵式、对话式……)来表达对它的爱。

生:……(有的朗读、有的背诵、有的对话、有的咏诗,不一而足)

[点评]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阅读和表达方式,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他们充分自由,让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很巧妙地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表达情感的舞台,学生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有的采用朗读形式,将自己喜爱的某段内容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读出来;有的采用对话方式,来与文本一次亲密接触;有的通过咏诗来借诗抒情;有的当堂背诵,一展背功。这些方式既有对文本的感悟,又有对文本的积累应用,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环节,却能收到一石三鸟的奇效。

[总评]本课的教学设计独特新巧,富有创新,充分体现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课标理念。

1、师生易位 开而不乱 将讲台让位给学生,将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的这手似乎放得太开了。但本节课却开而不乱,活而不散,学生几乎包揽了课堂。然而,各环节仍然井然有序,如同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精神。

2、同中求异 异中求新 草、花、风、雨四个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的比重无轻重之分,四位使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各部分时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特点。不同形式的出场,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形式的串词,都让人耳目一新,整节课都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3、多元互动 尊重个性 本教学片断采用师生、生生、生本、师本等多元互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思维,激励他们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让其自主选择抒发对象和抒发形式,学生真正体味到了作学习主人的滋味。

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4

课件出示名侦探柯南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

生:这是厉害的柯南。

(学生积极性都被调动起立了,纷纷议论说我看过,他是大人后来吃了药便沉了小孩......)

师:是的,大家都知道柯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推理家,今天他要到我们班上挑选一批优秀的同学去帮助他推理破案。再选之前他有三道考题要考验大家,只有通过考验的人才有资格帮助他。聪明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柯南的推理考题吧。(板书课题:推理)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题一

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书共三本,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和小丽个拿的是什么书?

师:聪明的孩子要懂得展现自己,你们愿意展现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给柯南听听吗,若愿意请大声的对出来。

生: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师: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真棒!奖励个人2分。考验已经开始了,请大家在一分钟时间里尽最大的努力通过它吧。(师巡视时,已经有个别学生完成好了,我看后并问学生你能将自己的推理过程讲给同学听听。)

师:哪位聪明的孩子愿意将自己的推理分享与大家看?(学生纷纷举手想将自己的推理讲给同学听。)

生1:小丽拿的是思想品德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师:为什么小丽拿的是思想品德书,小刚拿的是语文书?

生1:因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就是思想品德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师:他的推理棒不棒?如果棒的话请给与他热烈的掌声(生拍掌)。师:还有谁愿意将自己的推理分享给大家看看?

(生抢着说:“我来,我来!”)

生2:我是这样推理的,我想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的。(投影展示)

(师提示学生2说:你们有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

生2: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3: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连出来的?

(生2不解生3的意思)

师:他的意思是你能将连线的过程与想法将给大家听听嘛?

生2:因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先将小红与语文书连上;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他拿的就是思想品德书,我就把小丽与思想品德书连上,最后将剩下的连上线。

师:这位同学真有见解,用不同的方式将这题推理出来了,画的图简单明了,值得表扬。但是在途中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是你将思想品德的“德”字写错了,请你仔细再看看。

师:.....反思:

由于我教学的是二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走神,经过我多次的教学体验,我觉得低年级学生导入环节不应该过长,若果导入过长,学生到后面的注意力也没那么集中了,会影响新科的教授,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我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比较简洁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效果也比较好,学生能迅速提起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教学流程比较紧凑。

在探究新知识的环节中,我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发言,并给发言的学生予以分数形式的奖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0%学生都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做的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就好比本节课中的推理问题,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独立完成,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四能之一“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非说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在教学组织方面没有老教师老练,导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个别学生在做自己的事,而没有认真去倾听,且倾听时做的不端正。在学生回答问题前作为教师的我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坐端正,让学生也参与倾听评价中来,以提高课堂效率。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应该时时提醒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

教学片断设计 篇5

2、视频呈现美国NBA球员比赛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3、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中国、英国、美国、印度。教师将情景设计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四个国家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村。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出一个学生做各国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刘翔,英国-可比、美国-菲尔普斯、印度-帕拉马尼克。教师做为奥运会特邀记者,对这些运动员进行采访,要用到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 am from……

课外活动设计:

上网或其他途径搜集东西方文化知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课前准备:把学生按国家分为四组,搜集有关于中、英、美,印四国的信息,包括国旗、首都、服装、建筑、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课堂上要分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增加了课前准备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够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以免在课堂上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增强自信心。)

二、视频播放“one world, one dream”的歌曲,画面上呈现历届奥运会运动员夺冠的情景。播放完毕后问学生视频中的运动员在肤色上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让坐不住的孩子迅速的安静下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随乐而动,让内向的孩子微笑起来。问题的设置可以调动对英语不感冒的孩子的兴趣。)

二、出示世界地图,将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国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中国用红色、英国用黑色、美国用绿色、印度用黄色。T: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 Which one is China? Which one is Britain? Which one is America? Which one is India?(设计意图:用图片的形式,并标注不同的颜色,学生们看起来很醒目。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也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第一个问题多数孩子都能回答,面向全体。剩下的三个问题交给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善于表现的孩子。)

三、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中国、英国、美国、印度。教师将情景设计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四个国家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村。小组内讨论自己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承接课前准备活动,小组内有的孩子

1、利用图片,引发好奇,尤其对活泼好动的孩子。

.Hellow,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图片中不显示文字,让他们猜测:(1)Picture 1.T: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 Ss:They are playing games.2、让基础较好,善于表现的孩子回答上述问题。对孩子们的接近正确的回答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它们有成就感、高兴起来。(估计这一措施可吸引三分之二的学生)

3.跟随录音朗读,对难读的单词教让学生听录音,观察带文字的图片,教师解释图片,尤其讲清楚下列单词和短语:garden , children, shout,老师帮助,确保读音正确。

这一步骤,旨在使全体学生能理解教材内容,重点是帮助学困生。4.逐图朗读背诵图片

在完全理解教材,能基本朗读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一步骤,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会积极参与,且困难不很大,会受到较好效果。5 让几个学生叙述图片。让学生分组练习叙述图片

这个措施不仅优秀的学生,即使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因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已基本排除。6.Ask the question:

T:Mr Black’s garden is beautiful again.Why? S:Boys dnd girls come back again.S:They are all happy.S: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花儿才开放。

T:大家说得都有道理。In fact ,The children are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s.事实上,孩子们是最美的花朵。

孩子们在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尤其善于思考的学生,他们会隐约感到,大家共同快乐才是最大的欢乐。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林海教学片断反思 篇6

生: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还穿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师:(课件)“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怎样的人来写的。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写了小红豆。

……

生:我还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字来?

师:这个问题相信你能解决,这说明了什么?

师:说明这儿的花多。

师:对了!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二、分析

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过去是教师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氛围宽松,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大胆的探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

三、思考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提问?

四、对策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无所不容。语言文字的通俗性也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想象。学生个性的需求不同,想探究的问题也不同,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不可预测的,既然鼓励学生问,学生什么都可能问。如:“乌鸦的羽毛为什么是黑的?”“蚂蚁在下雨前为什么搬家?”“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还纹丝不动?”有些问题看似古怪,其实是必然。因为,孩子对新事物的发现,永远是好奇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教师抱怨说:“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敢教了。”我看,教师不必惊慌,应该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留下悬念,以后探讨。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权威,不要伤害学生爱问的积极性。

不过,主张让学生提问,如果处理不好,教学的弊端也会凸现出来,那就是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语文教学就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教学吗?学生海阔天空的问,漫无边际的联系,是不是就影响到语文教学的特有价值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关注。

我想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处理好,问题与语文知识的联系,问题与生活的联系,问题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课堂教学如何操作呢?

首先,教会学生提问是前提。语文虽然有丰富的人文内含,但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自然科学课(这和强调知识的整合,学科教育的综合性有区分的)。所以,教师渗透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着眼点很重要。一般是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来提问,问题是为理解课文而服务的,不能架空课文浮想联翩的乱问。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课题提问、抓住主要字句提问、体会人物的角色特点提问等。

第二,在合作中探究问题。问题最好不让他们一下子生成,先让他们读书,读不懂的时候再问,这就避免了问题的盲目性。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这样浅显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解决了,减少了无用的消耗,同时优化了问题,使问题更有价值。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发动学生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

第三,可以向课外延伸。尽管我们让学生抓住语文的特点来提问,但学生的问题是不可预测的。突发奇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也不能回避。如有必要解决的就解决,没有必要在课堂解决的或解决不了的,把它延伸到课外。这样做,既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年月日”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7

“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定位为: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知道每个月的天数;2.初步学会判断某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并能计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3.通过自主探究, 观察讨论、自学课本、游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1. 课件播放小朋友熟悉的童谣:太阳大, 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 月亮小, 月亮绕着地球跑。

2. 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大天体运行规律

师:听了时间老人的介绍, 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探究年、月、日方面哪些知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上课伊始,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童谣》入手, 创设情景让时间老人带领学生探究年、月、日的形成, 从而揭示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二:参与实践, 自主探究

1.观察年历, 认识平、闰年。

(1) 认识年历, 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年历进行观察。

师:数一数,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填写在小组探究卡上。小组长做好记录。

a、填表

b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全年一共有多少天?

师:请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上台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或获得的数学知识。

2.探究判断某个年份是平年, 还是闰年的方法。

师:根据二月份天数你能知道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同学们, 如果不知道二月份天数, 只知道某个公历年份, 怎样判断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引导学生观察2004—2013年的年历分析表, 你发现了什么?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 1个闰年。)

师:请你结合计算再观察年历分析表你又发现了什么? (计算结果有余数的那年是平年, 计算结果没有余数的那年是闰年。)

教师小结:理解“通常、一般”两个词。

师:为了提高判断速度, 我们可以:公历年份 (整百年份除外) 后两位数除以4, 计算结果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计算结果有余数的是平年。同学们, 你们还发现什么小窍门吗?

【反思:教学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便于展开协作交流, 打破拘束, 呆板的学习空间。教师以友好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亲密的朋友。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教学平年、闰年时, 教师提出问题, 制造矛盾, 让学生去验证得出方法。教学时, 还适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下,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亲身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片断三:寓练于乐, 巩固深化

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 天。

2.明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明年有 () 天, 有 () 个星期零 () 天。

3. 讲述数学故事。

古罗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它的天文和历法非常发达, 是当时历法界的权威。古罗马规定:每年的1, 3, 5, 7, 9, 11这6个月为大月, 每个大月有31天;而每年的2, 4, 6, 8, 10, 12这个6个月为小月, 每个小月为30天, 全年总天数为366天。由于古罗马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处决犯人都要在二月份进行, 二月份得死很多人, 人们希望二月份早点儿过完。皇帝心想, 那就在二月份减去一天吧!于是二月份就由30天变成29天了!全年总天数也由366天变成365天。

老皇帝凯撒死后, 新皇帝奥古斯都继位了, 奥古斯都发现老皇帝的生日在七月, 是大月;而自己的生日在八月, 是小月。他想小月过生日多没面子, 简直有损皇帝的尊严。于是他强行规定每年的八月也必须是大月, 这样一来, 后面的十月、十二月就都变成了大月, 而九月和十一月变成了小月, 于是全年总天数又回到了366天, 奥古斯都心想:人们不是希望二月份早点过完吗?我也到二月份减去一天吧!于是二月份就只剩下28天了, 全年再次变成了365天。

【反思: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情景, 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并迸发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片断四:合作总结, 拓展延伸

1.“福尔摩斯”破案之谜。福尔摩斯是世界著名的大侦探, 他破过许多案子。警察聪聪是他的“粉丝”, 有一天他在破案当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抓住了一个抢劫犯, 审问时抢劫犯说:2003年2月29日我在家里看电视, 我没有罪。警察聪聪心里非常清楚犯抢劫罪的人就是他, 可是, 又拿不出犯罪的证据来。同学们, 你们能从抢劫犯的叙述中, 找到他说谎的证据吗?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看哪一小组可以成为小小侦探组。

2.制作2014年1月份的日历。

初中数学教学片断有感 篇8

关键词:数字把玩;学生群体;教学资源;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0-03

在使用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成的课堂上,有过诸多难忘的感受,现举二三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一、数字是有灵性的,数字承载着哲理,数字是可以把玩的

七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6,-21,54,0,,-3.14,0. 001,-999.

这本是一道课堂练习,经观察,口述即可完成。但仔细看这些数字,个个都是跃动的精灵,每个都有精彩的故事。

6,是个吉祥的数字,寓意“六六顺”。 基督教《圣经》记:上帝创造天地时于第六日依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塑造了人,然后从鼻孔中吹进生气,让他居住在伊甸园(Eden)中。六,是一周的最后一天,称周末星期六。6是由1开始的最初3个自然数的和:1 + 2 + 3 = 6, 是第3个三角形数。6又是最初两个素数的积:2 × 3 = 6。早时航海观测天象使用六分仪。螺母和螺帽是正六边形。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骰子的点数最多是6点。6倒过来翻了个个儿,就增加了半倍,成了9。台球子的6子和9子都得在头上作标识,才不会引起混淆。9和6刚开始还经常吵架, 9骂6整天价里挺着个肚子不像话,6骂9整天价倒立走路没个正经。美国的柯尔特发明的左轮手枪的转轮弹匣有6个弹仓,可以装6颗子弹。

21,常言道,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就是不管好坏,所以“三”常常指代和意味着“好”,“七”常常指代和意味着“坏”。不过现在“七”已不再当作“坏”。时下私家车的车牌号还常常带7,因为“七”与“妻”谐音,如517(我爱妻),917(久要妻),587(我发妻),799(妻久久)等,以表男主人对女主人的心迹。有家公司还叫3721公司呢。21是由1开始的前6个自然数的和:1 + 2 + 3 + 4 + 5 + 6 = 21,是第6个三角形数。21还是菲波那契数列的第8个成员:1,1,2,3,5,8,13,21,……

54,“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一副扑克牌有54张。54o的余角是36o,36o是黄金三角形的内角。36o是18o的2倍, 54o是18o的3倍, 18o的正弦值是黄金分割率的一半。54 = 6 × 9,可分解出丰富的因数:2,3,6,9,18,27.

0,如水中月,镜中花,不管来多少个还是0:0 + 0 = 0.

0,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瞧,给1送去1个,1当10回报:1 + 0 = 10. (此处自然不是算术,而是一种逻辑表式) 给1送去2个,1当100回报:1 + 0 + 0 = 100.

0,如谷粒,鸡面前的盘中物,来一个,消灭一个,来两个,消灭一双:对任何数a,a + 0 = a。(此处a即如鸡,谷子0被鸡吃掉,吞进肚里,消失了。)

0,似如来佛的大肚,能容天下所有难容:对任何数a,a × 0 = 0. (任何事物a,都可以被如来佛的大肚0所容纳,化解了,消失了。)

0,午夜零点,是起点,还是终点?0,像谷子,是果实,还是种子?这个问题犹如那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又如亚当(Adam,the first man according to the Bible)和夏娃(Eve,the first woman according to the Bible)有没有肚脐眼?

3. 14,常用来近似指代圆周率。

0. 001,精确度的要求:精确到0. 001。0和1,二进制数。0和1,曲与直。1,是0的突破。0和1,可作为开关语言,也是电子计算机的整个运行工作语言。

教室有两个门,门开着记作1,门关着记作0. 一个门开着,另一个门关着,那么教室开着:1 + 0 = 1. 两个门都关着,当然教室关着:0 + 0 = 0。 两个门都开着,自然教室开着:1 + 1 = 1. (此处自然也不是算术,也是逻辑表式)

999,999感冒灵,三九胃泰. 奔驰(Benz)和宝马(BMW)等名车车牌号常见。香港饰品的黄金成色,如999.9金. 999一齐做一个前滚翻就能减掉三分之一的体重,成了666.

二、学生群体本身是一份潜在的、丰富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七年级下册有一道练习题: 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是3x + 4 (45–x) = 150.

如果只当是一道作业题,批改了发回,那么就白白地浪费了一份绝好的教学资源,也错过了一回精彩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事实上,学生的作品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纷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在课堂上,课堂就成了学生的思想相互交流的愉快平臺,就成了学生作品认可与被认可、欣赏与被欣赏、认同与被认同的最自然、最可接受的方式的平台。同时还真切地体现了数学模型的高度抽象性,因为构成该数学模型的背景居然是可以千差万别的。现采撷部分学生的作品如下。

庄萌凤编:有花生重45千克,其中较好的价格为4元/千克,较次的为3元/千克,共卖出150元,问较好的、较次的花生各卖出多重?(花生的价格便宜了点,哪儿有的卖?也帮多买点)

蔡荣莹编:小雪做纸花,有红、白、黄三种颜色。已知白花和黄花共有150朵,白花是红花的3倍,白花和红花共有45朵,黄花是白花的4倍。 求红花有多少朵?

许洋洋编:爸爸45岁,爸爸的岁数减哥哥的岁数的差的4倍与哥哥岁数的3倍的和是150. 求哥哥的岁数。(“爸爸”早婚!哈哈!宜改“哥哥”为“堂哥”或“表哥”)

三、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自然的

在八年级下册教学“方差与标准差”这两个统计学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道灰暗的色彩,即学生对课本给出的方差的概念、定义,普遍感到生硬、困惑、不理解。

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这样一个算式得到的结果,来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

形成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的合理性是什么?必要性又是什么?因此有必要对方差和标准差这两个概念形成的原理做个通俗的解释和引导,展示其自然形成的过程。

但是,当两组不同的数据,其各自的平均数相等、相同、一样的情况下,作为各自原始数据的集中的、居中的代表,平均数已无法区别、反映这两组数据的不同情况,或者说,此时利用平均数来比较已失效、无效。

当然,平均数毕竟是一组数据的集中的、居中的、很好的代表,但对于两组数据不同,数据分布不同,偏差客观存在,因此可以考虑、考察一组数据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或“同心同德”状态,或集聚、集居、群集情况。而反过来讲,就是可以考虑、考察一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偏离、偏差、离差情况,亦即离势,或“离心离德”状态,或散居、离散、游离情况,这是相通的。

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较好的,凝聚力大,较团结、集聚、集居、群集、稳定在平均数周围,较“同心同德”,自然地,与平均数的偏离、偏差、离差就较小,即离势较小,“离心离德”的少,散居、游离、波动、离散的程度就小。反之,与平均数的偏离、偏差、离差较大,即离势较大,“离心离德”的多,“众叛亲离”的多,散居、游离、波动、离散的程度大,自然地,与平均数的集中趋势就较差,凝聚力小,群集紧密程度较差。

至此,当两组不同的原始数据的平均数都一样的情况下,不仅使用平均数失效,而且使用平均离差也失效。这就需要考虑、考察导致平均离差为零的原因何在。事实上,导致平均离差为零的原因是,所有的离差在加法运算中将全部互相抵消,或上或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通通消化掉。由于偏差、离差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就需要考虑如何保住离差,使其在加法运算上不被互相抵消,得以保存下来,以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个客观实在。

就在此时,一道亮丽的光彩在课堂上闪现,学生潘翊、赵弦不约而同地提出,给每个离差取绝对值!这是很数学化的思考的,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简直就是专业数学工作者的思考,而且是课本上所未提及的。

当已知一组具体的数据,用笔算是不难求出其平均距离的。可是,由于平均距离含有一组绝对离差,而在理论上,去掉每一个绝对值都需要首先判断绝对值符号内式子的正负号,因此平均距离在理论演算、运算上很不方便、很不经济。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寻求具有与绝对值相同的功能、相当的作用的数学方法。

至此,学生普遍能作出自然的反应,即对离差取平方!水到渠成。事实上,只要是对离差取偶次方,都能保住離差,使其不在加法运算中被相互抵消。不过取平方自然是取偶次方的最简单者。这样,两数差的平方就可以容易地展开为二次齐次三项式,理论运算比较起来非常方便。

这就是方差的来历。

周益民教学片断 篇9

周益民

教学片段:

《鹬蚌相争》的故事学起来可真带劲,孩子们诵读着,表演着,乐不可支。

奇怪的是,每逢这种时候就分外活跃的小常今儿个怎么似乎游离在外? 我正待悄悄过去看个究竟,他已经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语气是那样的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

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我接着他们的话题:“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小小组讨论讨论。另外,还可以参阅老师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

室里立刻安静下来,片刻之后成了唧唧喳喳的一片。

“我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课文这样写不妥。” “我觉得那不能怨编者,古文就那样写着呢,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

“不对,古为今用,可并不是照搬照用,不正确的也要修正。”

“要我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

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么个故事说明道理呢,所以我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想象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我乐了:“这叫要符合事物的物性特点。”

“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也很够水平。不过咱们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来改改教材,再动动手给编辑叔叔写封信,如何?”

“好——”一致通过。

下面是“柠檬酸”小小组的一封信。敬爱的编辑爷爷:

您好!

您组织编写的语文课本真是太棒了!这一本本语文书就像一艘艘小船,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次新学期开学发新书,我们总是抢先翻看语文书。

今天上《鹬蚌相争》时,我们觉得有个地方有点欠妥。我们读到“鹬威胁地说”和“蚌得意洋洋地说”这部分内容时,脑子里闪出了疑问:蚌用外壳把鹬的嘴夹住,鹬怎么能说话呢?而蚌一旦说话,鹬不就可以趁机拔出嘴巴逃走了吗?我们想是不是可以这么改: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这河滩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编辑爷爷,您觉得我们的想法有道理吗?

海门市实验小学四(6)班

柠檬酸小小组

正想着为这次讨论画上句号时,又有一位学生要求发言:“我觉得我们刚才的讨论有问题。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呢!”

呵,链接到生物学上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问。

“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

“请教自然老师去。”

“不,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 呵呵,看来这一课还没结束呢!

评析: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则必然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构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其实,教师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离。我们以为,这些“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定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也惟其如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孕育成长。

《松鼠》教学片断赏析 篇10

“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也能上出精彩的课,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在硬件设备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农村小学,大部分老师都靠着“四个一”走进课堂,凭着这“四个一”上出精彩的课。就拿我校蔡家爱教师今天的课来说吧。

《松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这篇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育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并积累词汇。

文本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对这段话,蔡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抓住松鼠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生:围绕第一句“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生:抓住松鼠行动很机灵。

师: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它的机灵表现在哪里?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读评结合,体会松鼠的机灵可爱。(跳来跳去、连蹦带跳、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

师:请同学们读出松鼠的机灵可爱。(个人读,齐读)还有没有其它词也能说明它机灵?

生:“我觉得‘触动’这词最能表现松鼠的机灵、敏捷,它们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只要有一点动静,它们都知道,如果它们不机灵,这种‘触动树干它能听到吗?’作者为什么不用摇晃呢?我想‘触动’比‘摇晃’来得更好,更能体现松鼠的机灵敏捷。所以我认为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太精彩了!”(课堂响起了一片掌声)

(评析:正所谓老师的点拨,要点在点子上、点在关键处。在本教学片断中抓住重点词语是理解自然段的关键。)

师(指着板书:活动--机灵(只要……就、举小例子):“小作者又是如何把它写具体的呢?”

(有个男生大声说):像数学公式一样。

师(很惊讶!)怎么会说像数学公式呢?

(老师有点生气,认为他不认真听,随口说的。)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数学公式’给大家说一说?”

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先总的说一下某个特点;第二步用上‘只要……就……’;最后举了一个事例。这样不就写具体。”

师:“能不能按照你刚才的想法说一段话?”

(评析:教师的“一张嘴”太重要了!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教师不是满怀信心地鼓励,而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泼凉水,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位学生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会不会被无情地浇灭呢?可见老师的“一张嘴”不但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要“能够点燃学生的希望和梦想”。)

生:“我们班的黄卓同学特别爱画画。只要一有空,就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没过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就像活的一样在纸上走来走去。记得冬天时,天气十分寒冷,老师叫我们都去活动活动,唯独她独个儿在教室里画画,手冻得通红。班上人称她‘画迷。’”

(班级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另一个小女生(林洁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举的例子还不够具体,如果能把当时老师和黄卓同学之间的语言,以及她聚精会神画画的动作、表情等进行描写,文章更具体。”

师:林洁同学真棒!你能不能帮他补充完整?

林洁同学:“我们班的黄卓同学特爱画画。只要一有空,就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没过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就像活的一样在纸上走来走去。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天气十分寒冷,老师叫我们都去活动活动。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往操场跑去,唯独她一个人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画画,手冻得通红。老师走到她跟前,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林洁,你怎么不出去活动活动,热热身子呢?”林洁抬起头笑着对老师说:“我的画还没画完呢。”老师微笑着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画家!”从此,班上的同学都称她为“小画家”。

师:“谁能不能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一段话?”

生1:我们班的闽晨同学特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不管卫生角有多脏,多恶心,他都挽起袖子,伸手去清扫。记得有一次,……。

蔡老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思路……

接下来她让学生的拿出本子来动笔写写。就按刚才的方法来写。

我巡视一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这真是我的意外惊喜,意外收获。这种“数学公式”真管用。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也说:“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只是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以及中心思想,还要从课文中学到写作方法。”本节课,蔡家爱教师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很好地实践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上一篇:出口退免税认定下一篇:难忘的语文老师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