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的日子里散文

2024-09-12

风花雪月的日子里散文(精选8篇)

风花雪月的日子里散文 篇1

微光里的风花雪月,清浅成一首未完的歌,婉转着心里的青涩与忧伤,懵懂时光

------题记

追溯到记忆的从前,有一段似水的流年 ,叫做纯真年代,那不可触及的遥远,就像黑夜里的蓝天,纯净 深邃,美丽如同你的容颜;这是一个坠落的年代。相恋,就是一段温柔的缠绵。誓言,只是一句甜蜜的敷衍,因为诅咒,也只存在于那美丽得不真实的传言,跌坠的年代,失落了的时间,在梦里找寻那一片纯净的蓝天。

挥手而别,又接踵而来,循环往复着没有规则的轨迹,擦肩的聚散,错身的悲欢,人来人往,潮起潮落,时间 地点 和栈,当初懵懂的多愁善感,而今无法自圆其说的风轻云淡,还是经历的太浅,却故作姿态轻叹,时间沉默,流年似水,记忆如剪不断的线,牵绊着如今与从前,虚假伪装成习惯,微笑冷眼旁观,尘嚣落下的荒芜,无声在那片道别的孤单,纷纷染染 。

不羁中那一丝苦涩,开怀里那一抹黯然,习惯了隐藏和假装,笑容,让我如此灿烂的寂寞惆怅。听了太多的故事,我也想诉说或者是写下我自己的故事,可是发现我最想要表达的那一个主题,却无法用文字的形式,优美而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我用忧伤,浅浅的掩饰这深深的悲哀与荒凉。

生命就是一场追逐,我们都在追逐与被追逐着,找寻或被找寻着,邂逅然后又错身而过着,逃避,和避无可避着。缘分篡改了生活,或者还是生活侵染了缘分,我们在爱情与友情的道路上聚聚散散,合合分分,然后留下,这一辈子为彼此独守的那一份孤单与消沉,然后阳光恍惚着这斑驳的若干年,在偶尔的时间,偶尔的地点,偶尔的风,吹落偶尔的想念 。

尘世间,有一种邂逅叫美丽,有一种相识叫青涩,有一种结局是没有结局,而有一种苦痛是注定.缘分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彼此牵连.人说缘尽人散 ,曾经我不相信.我想,缘应该是亘古的吧,即使天各一方,纵然沧海桑田.。

风花雪月,落叶,雨,记忆飘零成诗.太多的话语,都把它埋藏,然后在心里酿成一种苦涩,与倔强.看,黑色的天空里又下起了雨,每一滴雨中都有一段青春的往事,每一滴雨中都有一个忧伤的梦,每一滴雨中都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每一滴雨,都是一滴冰凉的眼泪......

泪在心底微涩着被划过的流年风干 ,雨落在的某月某天。

我们那么偶然的遇见,在那个楼梯的转角,在我们高一时候的教室外面。有那么一刻的错愕,却并没有为彼此停留。有一种相遇,叫做视而不见。我们之间恒横的那一片冷漠,让内心里有清晰的痛觉。错身而过的那一瞬间,假装瓦解在那一片木然的视线。虽然知道已经转角,知道,已经看不到你的背影,但还是忍不住回头,凝望身后那一片静默的空落落。

酸楚渗入寂静,在内心里纷扬,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有一回吃完饭,发现背后就坐着你,转过头的时候,身前的`黯然替代了内心里的愕然。我们就这样背对着背,在各自的轨迹上往复循环。外面倾盆大雨,我没有伞。

有一种重复叫做依然。 远远地看着你,看着你,行走在同一个校园,却感觉你已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然后就有了后来,我看见时光变迁。渐渐明白,有一种情感说不出口,在深灰色的的忧伤里静静发酵和质变。时间让我把自己孤单在寂寞的边缘,伴回忆醉得一塌糊涂。于是眼睛模糊的,我记不得了你的脸。不是初遇的偶然,用疼痛,解释着远---

阳光下微眯起眼睛,看见老的街道上车子过处带起落叶纷飞,年青的季节,纷飞中踏着碾碎的时光。站在如今,我们相隔着后来,在你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个地方,叫做曾经.花样的季节,孤独的风景,记忆像落叶一样飘舞,落叶,像受伤的蝴蝶飞零,我念着你的名字,你的名字 飘散在风里,雨下不停。

雨中,夕阳下,还是夜晚的微光里,曾经,我那样远远地在你身后,安静着落寞的看着你,看薄雾的晨光下,夕阳的余晖里,你的剪影,浅风微微带起了你的衣裙。想要走近你的身边却无法让自己走近,只是安静地想着你。想像你在我身旁。我牵你的手,指尖一片温柔的微凉。心中 是浪漫的疼痛和忧伤。就这样,我拥有了你身后的剪影,你拥有了前面遍地的阳光,却不知道,在你的身后有个人为你固执着他明媚的忧伤。有时候明知道这样的凝望没有意义,却固执的站在那忧伤的地点不肯挪移,时间沉默的无声流逝,你的剪影终究沉埋在那片荒凉的回忆,晕染成刺痛的依稀。

风花雪月流年,良辰美景虚设为谁。一段缘分的尽头,写着你我都不曾理解的,命运。

后来,只剩下无声的两个字--后来,我们都渐渐明白,有一种伤痛叫刻骨铭心,有一种伪装叫遗忘,有一种变迁叫物是人非,有一种视线叫风轻云淡,有一种深刻叫不经意,而有一种相遇和结局,是宿命。 不是合适的地点,遇见成为被遗弃的错觉,被删除的章节只剩自己阅读,所有的美好破碎成一段光鲜虚假的旅途。孤独,置身在感情的穷途末路。

在夕阳的余辉里下起了大雨,空气里传来了泥土的气息,冰凉的雨打在身上想起了同样的场景,在那淹没的过去模糊不清,失落就跟这场雨一样突如其来,透过青色的雨幕可以看见天边那一片红艳艳的凄惨,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到“凄惨”,心里有流逝的凌乱的伤和回忆。

雨来得这样突然去得也是如此干脆,就像不期而遇的憧憬走得也是这样悄无声息,夕阳沉沦的时候地平线渐渐被黑暗淹没,闭上眼睛仿佛看见梦飘散在我面前的风里。

风吹过城市的夜我听不见秋的萧索,秋的萧索像是潮汐的声音,响起在了乡村里那一片小的杉树林。风,诠释着树的记忆。

窗外微暗的光线里有黑色飞零,树叶飘起,落寞堆积,某个瞬间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些事情,不是很重要,却停留在心里,于是我就这样不经意的,又想起了你。

生命允许了我们年青着心痛的疏忽,在时间的流逝中沉积下来的那份浓烈如此固执,不是当初没有好好珍惜,只是那场错误太过美丽。擦肩而过之后,我在落叶纷飞的地方静静回望着你,二00六年高二的上学期,忧伤沉默了整个空旷的秋季

当初为你写歌,而今为你执笔。不知道还能否安静唱出,记忆里的那份幼稚迷离

夕阳碧血断壁残垣,我的城池倾覆沦陷,紧携你在我身边;

十面埋伏围追堵截,我不在乎会多危险,为你我不顾一切.

影梦剑交织无间,英雄驰骋荒原,纵有流矢飞箭;

曦风马疾驰如箭,一千里也只在一瞬间.

浅风里你温柔偎依我的肩,依稀看见泪痕在美丽笑靥,

流岚蔓草荒烟,有一些悱恻的缠绵,风乱了你发线;

暮雨中你翩跹若忧伤蝴蝶,紫红雨滴迷离了我的视线,

曾说天荒地老,难道你忘记了誓言。

风花雪月的日子里散文 篇2

正如我所预料的, 她的确不怎么慈祥, 不爱说话, 不爱笑, 也不在别人面前夸我, 无论我表现得多么乖巧懂事。

一天下午, 天色已晚, 我没有去幼儿园接弟弟, 自己回到了家。看着我一个人回来了, 奶奶的脸刷地一下白了, 急切地问道:“你弟呢?”我愣住了, “难道你没有接他回家……”没等我说话, 她夺门而出将站在门口的我撞倒在门上, 书包从我手上滑落, 顺着门我瘫坐在地上, 一股辛酸涌上心头, “为什么无论我多么努力都得不到你的爱, 为什么我总是被遗忘的那一个……”屋内微弱的灯光悠悠地晃动着, 我一个人蹲着, 泪仿佛快要流干, 难过却丝毫没有减少……

第二天早晨, 起床便看见她在厨房里忙碌着, 烧火, 切菜, 做饭。她的背好像更弯了, 但马上我又想起一个人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哭泣的场景, 我又怨恨了, 又难过了, 飞快拉上弟弟去上学, 将她一声声的呼唤抛在脑后。路上, 弟弟告诉我昨天我在地上睡着了, 是奶奶将我抱上床的。我难以想象她是怎样小心翼翼地弯着腰把我放在床上的, 她真的老了呀, 我的泪开始滑落, 我恨自己那么不争气, 于是装作很洒脱的样子擦掉那“耻辱”的泪水。但上课时脑中总会出现她一声声的呼唤, 声音由大到小, 从关切到失望, 不知道我渐远的背影会踩伤她多少关爱呢?慢慢地, 一步一步地, 我发现占据心中多年的坚冰开始融化。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都仿佛听到冰块破碎的声音, 非常清晰, 非常响亮。但或许是我正在成长还比较执拗的缘故, 我还是会装作冰冷而坚强的样子去面对她。

直到那天下午, 大雨滂沱, 我脱掉自己的外套为弟弟遮雨, 两个人在马路上狂奔, 因为我已经习惯无人送伞的雨天。朝家的方向望去依稀看见有人张望的身影, 但看到我们后很快又缩了回去, 我知道是她, 一定是她, 心里顿时暖暖的。

到家后, 她正准备做饭, 我和弟弟换掉淋湿的衣服, 她端起盆子立刻准备去洗。我一把夺过来, 摸着她粗糙的手, 心里一惊, 那手掌中的纹路明显比我的多了好多, 那错综的沟壑刺痛了我, 我知道那是岁月的痕迹。是的, 她真的老了, 一步一步地, 我发觉我真的做错了。

我抬起头看着她满脸的皱纹, 好像眼角深深的皱纹里有些明亮的东西, 我不敢想那是什么……她转身走向厨房, “那不是我当初认为的冰冷的冷漠的老太太, 那是一个背弯得以至于比我还矮, 头上晃动着花白头发的已过七十的我的奶奶啊!”我在心里歇斯底里地叫着:“奶奶!”她的身影定格在那一刻, 仿佛石雕一般一动不动。“我没有怨你, 我只是想帮你分担一下, 你的背真的弯了好多啊!”“嗯!”她扭过脸, 背对着我答应着, 此时我觉得我将幸福大把地拥进了怀里。

在无人夸奖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不断上进, 在无人送伞的日子里我学会了面对风雨, 奶奶啊!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明白, 其实我也很幸福。

就这样, 我一步一步又一步地走向幸福, 却猛然发现其实在我踏出每一步的过程中幸福早已将我裹起!

导师:徐晓玲

在韩国的日子里(散文) 篇3

2002年3月5日,我踏上韩国的土地,去又松大学执教。从仁川国际机场乘大巴去大田的3个小时的旅途中,我深为仁川机场的现代、气派和人性化设施,以及巴士的干净整洁、乘客的安静有序、沿途绿化的美丽讲究所折服。我不禁惊叹:韩国,这个被列入“亚洲四小龙”的弹丸小国,真也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大田是一个广域市(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韩国共设立6个广域市,另外5个为仁川、釜山、光州、大邱和蔚山)。它是韩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新兴的工业科学城——市内的大德科学技术研究园(EXPO科学公园)享誉全国。大田的交通非常便利,北接首都首尔(原名汉城)及全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东邻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大邱、全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城市釜山及1998年新设立的广域市蔚山,南连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光州,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车程都在两三个小时之内,乘高速铁路到首尔只需四十五分钟。大田地处由属于会藏山脉的鸡足山、鹰峰山、高胤山和宝文山环绕的盆地(所形成的大片很适合耕种的田地,是该市得名的因由),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在我的印象中,大田的雪下得很大。记得2004年2月底的一场大雪,50年不遇。积雪深可过膝,让人领略了造物主的伟力和自然界的奇观,它完全阻断了市内的道路交通。因我所在的大学位于鸡足山山麓,老师们只好丢下被困学校露天停车场的坐驾,徒步回家,住得较远的要走上六七个小时。

大田附近的鸡龙山是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部(相当于中国大学的学院)中国语科(相当于学院下设的系)的负责人朴永钟教授很喜欢爬山。在他的带领下,我和其他几位老师曾多次爬上此山。一来欣赏景致,二来锻炼身体。爬三四个小时的山之后,到距山脚很近的温泉宾馆洗一个桑拿,确实是很惬意的事。虽说很近,但开车去鸡龙山,总还要一个多小时。相比之下,鸡足山就近多了,它就在学校的背后。只要有时间,随时可以爬。在韩国3年的时间里,我不知道和同事们一起爬了多少次鸡足山,几乎是隔三差五一次,多在下午4点半左右开始,一般爬四五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的时间。《午后的松林》一诗所写的松林,就葱葱郁郁地生长在山腰上。位于全罗北道的大屯山离大田也不远,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它是道(相当于中国的省)级风景旅游区。去韩国的第一个年头,我也多次和同事及学生们去爬此山。记得初次去爬的时候,尽管在头一天的下午,我们几位老师爬了一次,然第二天的清晨,我们又带领学生们爬上了此山。《登大屯山的方式》一诗就是对这次不平常经历的抒写。

除大田外,首尔、庆州、釜山、光州是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城市。首尔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被设成唯一的特别市,居住着韩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1000多万)。它既是有着高度现代文明的大都市,也是有着600余年历史神韵的古都,市内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如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等古代宫殿,以及钟路、忠武路等繁华的商业街和南大门、东大门商贸市场区(中国进口的不少韩国品牌的服装就来自于此)。奔流不息的汉江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城市。乘船夜游,观赏为五彩的灯盏装饰了的一座座飞虹般的大桥、船头溅起的飞花碎玉般的江水与两岸灯光闪烁的摩天大楼,仿佛置身童话世界。然而,首尔并不是韩国最古老的城市,一度是新罗首都的庆州,则有着上千年的繁荣历史。它是韩国历史文化和艺术文物最丰富之地,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古朴遒劲的鸡林古木,蕴涵深邃的東方智慧的瞻星台,令人仰望和敬畏的五陵,以7座巨大的新罗王陵和23座古墓群构成的大陵园,荡溢繁华与和谐之风的雁鸭池,流溢宗教文化氛围的佛国寺以及古香古色的庆州民俗工艺村,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去韩国的中国旅游团要到的4个地方中,就有庆州(其他三地为首尔、釜山和济州岛)。不用说,它也是除首尔之外我去得最多的城市。釜山之所以得名,乃因四周的山体凹陷酷似大锅。它的海港是抒情而迷人的。《看海》一诗的插图就是釜山港一景,成群翻飞的海鸥追逐着出港的游船嬉戏求食,别有一番生趣。光州去过两次,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去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现场观看中国队与哥斯达黎加队的比赛。沸腾的光州世界杯体育场内外几乎被红色湮没,看球赛的人们沉浸于节日般的欢乐氛围中。

走过这些城市,我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街上很安静,看不到大声说话或吵吵嚷嚷的人。餐馆、商场里也很安静,没有人高声喧哗。街边的行人很有秩序,没有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即使是等公交车的人们,也都预先排好队,车到后依次上车,不会一拥而上。当然,在禁烟的公共场合不会有人吸烟,更不会有随地吐痰和乱丢果皮纸屑的。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多是双桶或三桶的,分别标示可回收垃圾(有的细分为两类)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快餐店里,顾客用餐后的食盘则需要客人自己清理,将残留物分别倒进不同的垃圾桶之后,再把食盘放到指定的地方。大街上的汽车都各行其道,没有随意并线抢道的。韩国对酒后驾车处罚得非常严厉,情节严重的不仅要被高额罚款,还要被判坐牢。所以,城市里有一种专门替喝醉了酒的人开车回家的职业。有感于此,不能不说,韩国人的这些方面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韩国是三面环海的半岛国家。自然,去海边游玩是人们经常的事。我在韩期间曾多次去了大川附近的西海。蔚蓝色深沉开阔的海域,大面积细碎闪亮的沙滩,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格外美丽。为《走在沙滩的节奏里》一诗所插的图即为釜山港的沙滩晚景。清晨,一轮红日在海面上升起,拾海的人们早早地在海滩上寻觅了,几个卖彩贝、海螺或饮料、小吃的货摊远近不同地摆在岸边。《玩海》那首诗就抒写了我与学生们在西海沙滩上玩排球、棒球、足球或谋杀式投水游戏(偷偷地把不敢下水的学生扔下水)的情景。韩国东海的海滩多泥巴,去玩互相涂泥巴的游戏或尝试一下泥巴浴也别有情趣。与西海、东海不同,南海崖壁陡立,近海遍布大小岛屿,上船靠近岛礁,下船登上外岛等较大的岛屿,可以细读奇岩怪石的风骨个

性,也可借助岛上安装的固定望远镜看到岸上所看不到的大海的真实面目或大海对面的日本岛屿。虽然东海和南海各有特色,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西海,因为它更平易、更人性化,在很自由地拥抱海和阅读海的同时,也能让我这个异国的游子在沙滩上随意地漫步、思念和想象。

在韩国的后两年,因和韩国学者合作了较大的科研项目,我便一下子进入非常紧张繁忙的状态,去各地走一走玩一玩的时间自然就少多了。2004年10月,我有幸在朋友的安排下去了一次济州岛。行政隶属济州道的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北太平洋海上,由大小40多个岛屿组成,中部有汉拿山(海拔1950米)国立公园,素有“梦幻之岛”和“韩国的夏威夷”之美誉。济州岛的确名不虚传,由汉拿山火山口喷出的熔岩在海边凝结而成的酷似仰天长啸的龙头的礁石,西归浦港口梦幻般迷人的海底世界和令人惊叹的直直挺立于海边的独立岩,大侑狩猎场一望无际、深可没膝的茅草地及绕行其间的水泥小路,漫山遍野黄绿相间的柑橘林,生长着百余种树木和千余种盆栽的全国第一个盆栽公园,都让人感喟和沉醉。在西归浦港湾乘坐潜艇下到几十米深的海底观赏五颜六色、来回嬉戏觅食的鱼群,恍若来到海底童话世界;而独自站在狩猎场茂盛的茅草地中间,望向波翻浪涌的浅黄色山野,便顿时觉得被自然所拥抱,隐于心灵深处的生命旋律被她纤细柔美的玉手拨动了。

因我从事电影艺术研究,故对韩国相关专业的研究状况颇为关注。实事求是地说,韩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得很好。单论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学术领域,韩国就有10多个被教育部认定的重要人文社会科学学会,如韩国中文学会、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会、韩国中国文化学会等。它们都主办了为教育部认定的核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如上述学会分别主办了《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中国学论丛》),多为半年刊或季刊。这些学会在出版每期刊物之前,都要举办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准备投稿的作者大都要在研讨会上宣讲自己的文章,接受评议人的评议和其他专家学者的批评。作者汲取他人正确的意见,反复修改论文后,方可给刊物投稿。收到稿件后,期刊部还要请三位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认真审读,只要有两位提出否定意见,文章将不会被发表。为保持严肃、公正的学术品位,这些拥有国际标准刊号的学术刊物都不定价出售,只用于学会会员的阅读、图书馆的借阅、国内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赠阅以及国际相关学术机构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出版学术杂志的经费全部来自于主办研讨会的学校和韩国学术振兴财团的拨款。无疑,韩国这种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机制是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在韩国,我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会举办的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如韩国中文学会分别于2002年10月和2003年11月举办的“中国语文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学术研讨会和“韩中语文学的影响与受容”学术研讨会,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会于2002年11月举办的“韩国的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于2004年12月举办的“审视中国电影的角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并在会上宣讲了论文。后来经过投稿,我在上述刊物发表了7篇电影研究论文。

令人极为兴奋的是,我在韩国的时间刚好处于韩国电影快速走向繁荣的时期。韩国电影的较快发展肇始于1995年。到了1999年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以621万人次创下韩国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票房记录并第一次超过同期进口的好莱坞大片的观影纪录后,韩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期。《共同警备区JSA》(朴赞旭,2000,583万人次)、《朋友》(郭庆泽,2001,818万人次)、《黑帮老婆》(赵振奎,2001,525万人次)、《我的野蛮女友》(郭在容,2001,488万人次)、《新罗月夜》(金尚镇,2001,442万人次)、《回家》(李贞香,2002,413万人次)、《杀人回忆》(奉俊昊,2003,530万人次)、《实尾岛》(康佑硕,2003,1105万人次)、《太极旗飘扬》(姜帝圭,2004,1200万人次)等为数不少的韩国电影创下本土票房的奇迹——超过同期引进的好莱坞影片的票房纪录。韩国每年制作的六七十部甚至更多的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占有率也多年连续达到45%以上。同时,多部韩国影片在国际A级电影节上获重要奖项——《岛》(金基德,2000)获第2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醉画仙》(林权泽,2002) 获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绿洲》(李昌东,2002)获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新人表演奖(文素利),《捍卫地球!》(张俊焕,2003)获第2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撒马利亚》(金基德,2004)获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空房子》(金基德,2004,获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这种形势下,韩国的不少影片连续以10万到50万美元乃至更高的价位(或以分账发行的方式)出口美国、日本、泰国、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韩国越来越成功地举办着(截止于2004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已举办9届)、光州国际电影节(已举办5届)、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已举办9届)及电影“大钟奖”(已举办42届)、“青龙奖”(已举办25届)等。在这种电影繁兴的氛围下,加之电影院和DVD影院的票价不贵(一张电影票价5000韩币,相当于三四十元人民幣;DVD影院的单片价格一般也在四五千韩币之间),我有幸观看了不少优秀的原版韩国

电影。

让我非常欣慰和非常感念的是,在韩期间,有那么多的同事、朋友在生活、工作上帮助和关照我。在韩国的后两个年头,除早餐在寓所解决及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午餐一般在教职工食堂就餐外,其余的晚餐和午餐大多和同事、朋友一起在外面的餐馆进餐,多次举杯畅饮,甚至喝得酩酊大醉而归。那种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仍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记得夏季的一天,我应约去首尔和两位韩国朋友会面。在简单的午饭后,其中一位朋友带我去见另一位朋友。时近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们三人进餐馆吃海鲜汤,喝啤酒。6点多钟也即吃晚饭时我们换了一家餐馆吃烤肉,喝烧酒(一种名为“真露”的蒸馏酒,入口微甜,后劲较大)。后来在八九点钟时我们又换到较高档的KTV酒吧唱歌、喝洋酒和炸弹酒(将啤酒和洋酒直接混合而成,有时啤酒、烧酒和洋酒三者混合成超级炸弹酒),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宾馆休息。这样换两三个地方喝不同的酒是韩国的酒文化。一般是先吃晚饭喝烧酒,再换一般的酒吧喝啤酒,然后去高档的KTV酒吧边唱歌边喝洋酒或炸弹酒(多在庆祝喜事、好朋友聚会或招待外地来的客人的时候才这样安排,不是随便都是这样的,毕竟开销比较大),不醉不归(我的一位酒量很大的韩国朋友的口头禅“喝酒不喝醉,又何必喝酒呢”可作此注脚)。赴韩期间,一晚上换三个地方吃饭喝酒的经历,我有过多次,往往大醉而归。然而,虽然喝醉,但身心是放松、愉快的。也许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也是一种忘却烦恼、宣泄情感的方式。这样之后,才能再次振奋精神,继续进行繁忙紧张的工作。

一开始吃韩餐,我不太习惯,但慢慢就品出了它的风味与特点。除了受中国菜影响的面食店和受日本菜影响的生鱼片店之外,韩国一般的传统餐厅只出售三四个主菜,但却免费赠送多种泡菜和小菜。客人落座之后,主菜未上,五六种多至八九种泡菜或小菜就已经摆上了桌子,大小碟碗,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当然也很吊人的胃口。韩餐的特点,我总结出四条:一是泡,二是烤,三是包,四是生。泡指泡菜。韩国的泡菜享誉世界,不仅种类、花样繁多,咸、淡、酸、甜等各种味道也一应俱全。烤指烤肉。韩国人最喜欢吃烤五花肉和烤猪排,但烤牛肉是最贵的(几乎相当于生鱼片的价格)。不仅猪肉、猪排和牛肉烤着吃,鸡肉及鱿鱼、鳗鱼等海鲜也烤着吃,洋葱、大蒜、青辣椒等同样可以烤来吃。包指用蔬菜叶包着肉、米饭等来吃的方法。烤的猪肉、牛肉、鸡肉、海鲜等,虽然可以直接蘸着芝麻油吃,但大多是蘸了酱后用蔬菜叶包着吃(也可配搭上少许的泡菜或小菜)。生指几乎所有的蔬菜都生吃。一是做成泡菜、凉拌小菜吃,二是洗干净了直接吃(生菜、黄瓜、大白菜、青辣椒、洋葱、胡萝卜等,都可直接生吃,或包着烤肉等生吃)。

在一起任教的几位韩国朋友经常带我到学校周边或市内更远的有特色的老字号餐馆就餐。有时为了吃一顿远近闻名的海鲜手擀面,要开上一个小时的车到附近的城市公州吃。我不会忘记大田大学背后那家出售绿色的韭菜面和风味卤肉的餐馆,不会忘记又松情报大学附近出售土豆排骨汤的餐馆和出售鱿鱼面的餐馆,不会忘记学校附近多家出售烤肉、烤排骨,或参鸡汤、海鲜汤的餐馆,也不会忘记市内较远的出售鲫鱼面和烤鲫鱼的餐馆,出售猪肉杂碎汤、鲇鱼汤、风味牛肉汤的餐馆,亦不会忘记大田火车站附近出售冷面和汤饺的餐馆以及出售炸酱面、海鲜面的中国料理店。比之于韩国的传统餐馆,生鱼片店和高档的中国饭店则较为昂贵,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吃的,大都在操办较为正式的庆祝会、好友的聚会、接风或饯行的酒会时才去吃。在朋友的安排下,我有幸多次去大田最高档的元太极中国饭店吃中和了少许韩餐特点的中国菜和去两家生意非常好的生鱼片店吃多种别有风味的生鱼片。吃什么样的菜,喝什么样的酒,在韩国似乎很有讲究。去一般的餐馆,多喝烧酒或啤酒。如去高档的生鱼片店和中国餐馆,一般喝啤酒和百岁酒(一种味道很好但价钱较贵的药酒),或者喝果酒。当然,如若进高档酒吧,那就要喝洋酒,或者洋酒和啤酒混着喝了。

在韩国,喝酒作为一种文化,不仅仅由已经工作的人们来实践,大学生(主要是男生,一些女生也喜欢喝酒,而且喝得很多,喝酒时也很有豪气)也一样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韩国是世界上人均饮酒量最多的国家就不足为奇了。韩国的大学每年都有两个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节日:学术季和文化季。它们一般都要持续两天,大都在星期四和星期五举行。在学术季时,学生们要将平时小组活动的成果进行综合汇报,如举行演讲比赛和隆重的演出等。这个时候,学校和学部的有关负责人、本专业或邀请来的外专业的老师,都要送红包给组织活动的学生们作为奖励。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部中国语科每年都在大一、大二年级(以大二年级为主)成立四五个学习实践小组,如话剧小组(话剧社)、报纸采编小组、阅读小组、唱歌小组(演唱中文歌曲)等,由专门的老师来指导,每年都要活动六七个月的时间。我曾连续两年担任话剧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演出了古装话剧《倩女幽魂》(根据程小东的同名电影改编)和现代戏《我的兄弟姐妹》(根据俞钟的同名电影改编)。在文化季时,学生们多把平时掌握的生活技能进行综合展示(如做中国菜、泡中国茶或做韩国烤肉、泡菜汤等现场出售,本专业的老师们一般都要凑一些钱去买)。其间,权力很大的校学生会也会邀请知名歌手和本校能歌善舞的学生一起在晚上举办露天歌舞演出。到了这两个节日,学生们都要停课,专心地组织汇报或演出活动。在节日结束的当晚,学生们都要安排全体师生聚会,吃烤肉、喝烧酒,互相庆祝。正式的晚饭之后,还要换到酒吧喝啤酒,之后还要去练歌房唱歌,一般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结束。大学生们都很喜欢唱歌,平时或节假日有空时(多在午饭或晚饭后)多喜欢去练歌房唱歌。又松大学每年在校庆日的晚上多会邀请全国著名流行音乐歌手在开阔的运动场上进行公开演出,作为宣传,也作为对全校师生的奖励。每逢这样的日子,本校和外校的老师、学生以及社会上的人们都会前来观赏,运动场上人山人海。邀请来的电视台会进行现场直播。从这种普泛的文化氛围里,我们似能揣摩出韩国流行音乐比较发达的原因了。

当然,韩国的大学生并不只有喝酒、唱歌的事可做,他们平时学习是很用功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制定的奖惩制度也很严格。如我所在学部的老师们每堂课都要点名,不仅学期结束时要举行期末考试,学期中间还要举行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后,老师和助教一起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平时考勤、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综合起来算学生本学期的总成绩。大一和大二年级成绩好的学生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可以去中国、日本、美国留学,成绩差的便要推迟留学,如下学期的选拔考试再不过关,那他便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了。除学习较为用功外,大学生们也非常讲礼貌。不管认不认识,学生见到学校的老师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认真想来,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如你到餐馆吃饭,或是到小卖部买东西,老板娘或老板(老板大都是女的,这与韩国的女性多从事服务业有关)都会主动热情地向你问好。在你离开的时候,他们会把找零的钱恭恭敬敬地递到你的手上,同时与你热情地告别。记得初到韩国的时候,我双手提了两大捆书到办公室。由于教学办公楼坐落在半山腰,我不得不很吃力地沿着一层层的阶梯从山脚往上走。这时,一位从后面赶上来的我根本不认识的学生主动接下我右手的一捆书,快步帮我提到阶梯的最顶部放下,随后匆匆离去。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被助人为乐的美德所感动。在后来的日子里,从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琐事方面给我提供的帮助中,也深深地感到讲礼貌、助人为乐等行为并非学生们一时一地的冲动,而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2005年2月22日晚,即在我最终离开韩国的前一天晚上,多位朋友给我饯行的酒会在元太极中国饭店很隆重地举行,参加的有20余人。大家酒喝得很多,有说不完的话和敘不完的情。朋友们送给我的在韩国能够买到的最好的香奈儿男式香水,我至今还在用。那是一种纪念,看到香水,我便想起他们灿烂的笑容,并用以平复心中无限的思念。一周前的一个晚上,我教过的多位学生在他们给我操办的饯行酒会上送给我的毛衣,我至今还把它叠放在衣柜里。我想,我会永远在深冬来临的时候穿上它,让它温暖我沉在心底的温馨的记忆。

我真诚地感谢忠南大学的朴永钟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汉城女子大学的赵映显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又松大学的甘瑞瑗教授,威德大学的安熙贞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汉阳大学的李景远教授,东国大学的朴永焕教授、金良守教授和朴锡弘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林大根教授,湖南大学的李廷植教授和金洪仲教授,又松情报大学的具景谟教授和朴钟学教授,牧园大学的都重万教授,忠州大学的朴英绿教授,东亚大学的郭树兢教授,韩神大学的曹在松教授,清州大学的俞炳甲教授和尹顺教授,供职于出版界的郑善喜理事、郑相国理事,以及早在未赴韩国之前便已结识的韩国朋友金英镇博士、朴永焕博士。我在又松大学任教期间,他们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将如何度过3年的漫长时光。也因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在韩国的日子里充满了笑声、欢乐和酒。对此,我将永志不忘。

铁锅里的日子散文 篇4

家在哪里锅就在哪里安营扎寨,过日子离不开一口锅。生活在城里,厨房里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化炊具呈递的是滋心润喉的小康日子。然而,炊具声声震颤着我的思绪,叩动了我怀旧的记忆,乡村的那缕缕炊烟仿佛又在眼前缭绕,链接着昔日土灶铁锅演绎的农家日子……

蓝天下的乡村,炊烟是村庄生息的灵魂;袅娜的炊烟下,叮当的铁锅把生命之声绵延不绝;悠悠的清风里,飘逸着泥土滋生的五谷菜肴的芳香。

在平凡的乡村土地上过日子,自小就喜欢吃灶台上铁锅里烧的饭菜,也熟悉那炊烟里带有稻麦秸秆的味道。少年的时候,我记得家里最多时有八口人吃饭,那时候的土灶台也是最大的,大中小三口如喇叭状的铁锅稳稳当当地安身在鼎式的灶台里,靠灶台旁还有一个长方型的风箱,柴薪在风箱的鼓吹下舞动着旺旺的火苗。大铁锅有一尺八寸的口径,主要是烧饮用水和洗浴用水,还有就是每逢过年时可以蒸馒头;中铁锅有一尺六寸的口径,是专门用来煮米饭和烧粥;小铁锅有一尺四寸口径,是承担炒菜之用,各有各的功能。平时大铁锅的任务少比较清闲,如眼皮的木质锅盖时常是闭着;中铁锅虽然一日三餐地忙活,但米饭和稀粥的品味比较单调;小铁锅最辛苦也最得意,始终品尝着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三口铁锅是过日子的写照,日常奏响的是单调的音符,只有过节过年才交响美味佳肴的旋律。

乡村人家过日子没有太多的企图,只要锅里有,碗里有,哪怕是粗茶淡饭,能填饱肚皮就行。母亲是家庭主妇,和祖母承担着铁锅里的日子。每天,当雄鸡叫出晨曦时,睡在床上的我就听到母亲在屋外变着腰“嘎吱嘎吱”刮锅灰的声音。除却污灰一身净的铁锅,地上留下一个圆溜溜的黑烟圈,母亲一手拎着铁锅,一手用刮锅的小铲子象征性地在铁锅的肚脐上“当当”地敲了两下,然后,又在黑灰圈里画了一个“x″符号,我不懂其含义,也许是让人们注意这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锅神吧。母亲将铁锅重新安置在灶台里,用水洗掉沾在手上的黑锅灰后,坐在灶膛口,绕了一个大稻草把,擦了一根火柴,将点燃了稻草塞进了灶膛里,于是,烟囱里升腾起一天中的第一缕炊烟,在朝霞的衬托下如同屋顶上风动的一根旗杆。母亲舀了勺水“嘭”地一声浇进烧烫的锅里,给铁锅净身后就淘米放水,盖好锅盖,此时,灶膛里火苗在母亲咚咚的捶火声中跳跃起来。

简朴的农家,早饭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白粥或者是稀溜溜的大麦面粥,有时放几块晒干的山芋片子。要说有恃别的就是“三夏”大忙时,田里的农活重,家人因劳作消耗体能大,所以,祖母就调和一盆小麦面,在热锅里浇点菜籽油,哧哧啪啪地摊几张“舒馏锭”大烧饼补充营养素。

乡村人吃菜不需要买,每家每户的自留地里都有一块菜地,春天里一般是炒韭菜和咸菜蚕豆瓣汤,如果家里有亲戚来了,就杀一只鸡,炒鸡杂,煨鸡汤招待客人。夏天里,菜地里长的品种丰富鲜嫩,有青菜和苋菜,刀豆和豇豆,西红柿和黄瓜,南瓜和丝瓜等。当午阳照在大门框正中时,时光之钟告诉在家做家务的祖母该做饭了。一会儿功夫,祖母拎着篾编的米箩子和菜篮子到河边淘米洗菜。有时候祖母站在灶台旁抄菜,我就在灶膛口帮忙烧火,听从祖母的.吩咐,何时大火,何时小火,有节有序地掌握着火候。可是夏天热,灶膛里又是熊熊的火,熏得脸上和身上全是汗珠,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塞个大草把后出来擦把汗。而坚定不移的铁锅烤也罢,烧也罢,却默默地从不啃声,传递着滚烫的热情。

午饭做好了,在田里干活的家人回来了,空荡荡的肚子开始用餐。小时候的我和父亲一样都喜欢吃锅巴,饭吃完了就到锅里铲一块,刚出锅的黄灿灿的锅巴,不枯不燋,紧贴铁锅产生物理作用后的锅巴,硬中带脆,脆中带舒,咬一口,满嘴里散发着升级的米香,嚼碎了就喝一口丝瓜蛋汤,细嚼慢咽中能品出丝丝的铁质元素。

过年是铁锅最繁忙的时候,进入腊月门,铁锅里开始不断地飘逸着年的气氛。蒸馒头是过年的象征,记得蒸馒头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母亲和祖母用自制的发酵膏头将小麦面和好,一团团地放在干净的柳编笆斗里,再用稻草盖好。次日,在保温容器里的面团,经过一夜发酵己涨成满满的一笆斗。吃完早饭,母亲取出笆斗里的面,摊在长桌上,根据面团的大小放进适量的碱水,用力慢慢地揉面。当乳白的麦面经碱水的反应后渐渐地变成了微黄色时,祖母就端来准备好的萝卜丝和咸菜的馒头馅开始包起来。父亲此刻也没闲着,蒸馒头需要硬火,父亲就从小屋里搬来平时劈好晒干的木材,放在灶膛旁,将大锅里放满笼汤水,又将用稻草编制的状如麻花辩子形的笼圈,围在铁锅的边缘,这样竹篾的蒸笼放在潮湿柔软的笼圈上就不漏气了。灶膛里的火苗跳跃着,铁锅里的笼汤咕噜咕噜的翻滚着。一刻钟的时间,从厨房里弥漫着浓浓蒸气中判断,可以出笼了,父亲起身端着热气腾腾的蒸笼,放在搁在庭院里的门板上。圆圆的馒头香味扑鼻,盈满了小院,我一边啃着热乎乎的馒头,一边端着洋红小碗在每个柔软的馒头上刻上红红印章。

八十多斤的小面,一笼一笼地蒸了整整一天,烈火中的铁锅辛苦了一天,烟囱里的炊烟也悠悠长长地飘了一天。馒头蒸好了,铁锅里的热水也可以用来洗浴,虽然是寒冷的腊月,可是热乎乎的灶膛如同是厨房里的一台暖气空调,感觉不到一丝丝寒意。

铁打的锅也有累老的时候,老了的铁锅身骨脆弱容易受伤。但伤筋动骨的铁锅也有民间的“郎中”来治理。我见过补锅匠修锅。精明的师傅系好围裙,从祖母手上接过舍不得丟弃的有两个小洞的铁锅,坐在小板凳上正过来反过去的观察后,用铁钩通了下煤炉子,“呼哧呼哧”地推拉起助火的风箱,启动了炉中的焦炭,烈烈的炭火溶化了耐火碗里的铁块,然后,师傅用小勺子舀起一小撮滚烫的铁水快速地涂在锅洞上,再用耐火砖块摁住,很快地就将洞口补好了,随后用砂轮打磨平,此时打着铁巴的锅又可以继续使用了。

有家就有锅,然而,家里的铁锅也曾有被抛弃过的遭遇。大跃进吃集体食堂的年代我没经历过,听长辈们的陈述,每家每户派人拿着碗盆到生产队里的大食堂去打饭或是粥回来吃。那时一度冷淡了家里的铁锅,生了锈疮的铁锅就被生产队收去了,说是炼钢铁,空荡荡的灶台如同孤独深邃的黑洞,烟囱也停止了呼吸。可是,违背常规的大食堂没有吃多长时间就断炊了。钢铁把锅炼没有了,粮食也没有了,回归常态的乡村人只能以糠和菜为粮过日子,历史无意重塑了铁锅在人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乡村的改革使农家拥有了自主耕耘的土地,日子好了,一顿午餐至少三菜一汤,铁锅里鸡鸭鱼肉样样都有,村庄的屋顶上荡漾着千回百转的炊烟。

关于短信里的日子的散文 篇5

闲暇或者百无聊赖时,喜欢打开手机短信的收件箱,随意翻看那些过往的短信。过往的日子便在那些长长短短的短信里花儿一样地绽开来。

“心中的故乡”,这五个字的短信是我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一位朋友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文章后发来的,却不是用我手机里存的她那个号码发的,当时让我好一阵子纳闷,小心翼翼地回拨那个陌生号码,听到的却是熟悉的声息,原来她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我报喜,为的是她送给我的欣喜味道更浓,记忆更深。她的目的达到了,在两年之后我看到这条短信心里依然欣欣然满心欢喜。

“收到,很好。谢谢!”刚看到这个短信,也有点茫然。回头一看发短信者的名字,不仅会心一笑。这是一次受人之托帮他的朋友编一副对联。编好后用短信发到他的手机上,这个短信是对方收到后的回复。虽然很简短,但也让我怦然心动,有什么比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肯定更让人欣慰的呢。

“爸爸,你在哪?”不用解释,这是女儿的短信。那几天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才离家一天,女儿就发了这个短信。女儿常常在我去外地的时候发这样的短信,有时候她知道我去哪儿,干什么去了,还是要这样问我,事后回家问她,她的理由却只有俩字:就想!有时候,下班回家晚一点,她也是这样发短信问,哪怕刚到家门口楼下,也要赶紧给她回个电话过去。每次看到这样的短信,心里便热乎乎的,仿佛看见女儿歪着头用小手指一下一下摁手机键的调皮样儿。

“高!”这是两个月前一位在西安做事的老兄发的最短的短信。翻到下一条,短信的题目还用书名号括着:《登嘉午台有感》。这一前一后两条短信是有因果的。那位老兄周日和朋友登了一次嘉午台,即兴赋得一首诗作,用短信发给我,我看后也凑了几句打油诗,用短信给他回过去,他很快发来这条一个字的短信。不管什么时候看到这个短信,脑海里就浮现出他看到我的回复短信是时会心一笑的样子。

日子是丰富多彩的,记录日子的短信同样五色斑斓。从朋友熟人那里打问出来的电话号码,提前预约拜访友人的时间地点,请人帮忙,事情办结后对方的简短回复······每一条短信里都记录着一个与其他日子不同样的日子,每一条短信都让我很自然地想到收到短信时或闲或忙、或惊或喜的情景。有时候,看着一条短信,脑子里浮现出发短信人的模样,和发短信的人曾经经历的某件记忆犹新的事情也趁机钻进脑海,恍如昨日。当然,最多的是节日祝福短信,尽管节日已经过去了好长时间,但是翻看那些字里行间依然洋溢着浓浓喜气和祝福的短信,日子好像又回到了那个节日,心里生出一丝淡淡的的暖意。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每一个日子都或多或少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构成了日子或浓或淡的颜色。记录这些日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一个单位甚至一个人也有各自的方式,比如大事记,比如工作日志,比如个人日记。我是一个懒散的人,不写日志,不刻意记录过往的日子。把日子留存在手机短信里,让我觉得很自然、很随意,不刻意而为,却颇有一番趣味。

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篇6

父亲去世后,很长时间,梦魇老是缠着我,使我无法解脱。

梦中的情景都好像是出自一个版本。父亲在无可言说的病痛的折磨下,已快要咽气,或已经咽气,直挺挺地躺在被抽下来的门板上。想到自己一生敬重的老父亲就要死了,今后再也见不着了,在这生离死别之时,我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有时直接哭醒了,有时被凉凉的泪浸醒了,睁眼瞧着黑暗,弄不清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等愣怔一会方才醒悟过来,原来是做梦,其实我父亲早已逝去了。

父亲是突然被病痛摁倒在了床上。

不知道父亲的痛是怎样的一种痛,但从坚强的父亲不能承受,大声地喊叫声里,能分明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痛彻骨髓痛彻灵魂的巨痛。父亲的喊叫声完完全全洞穿了家人的身体,洞穿了家人的心,然而,聚在父亲身边的家人却不能为他分担一丁点儿痛苦,只能背过身去,抛洒着浸透了父亲痛苦的泪水。

村里的赤脚医生对父亲的病无法读懂,对父亲的病痛也无能为力。我们自然不会怨怼他,倘若他医术高明,也不会曾天身背红药箱,在纤细绵长的阡陌上谱写“乡村进行曲”了。

我们意识到父亲的病很严重,容不得耽搁,怕耽搁不起,兴许就在这耽搁的时间里,父亲痛也会痛死的。于是我们赶紧往市里的大医院送,只有大医院才能治好父亲的病。而护送及护理的重任自然就由父亲的两个儿子,哥和我担当了。“养儿防老”,这是我们这儿的一句乡村格言,也是父老乡亲的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今,哥与我便是这句格言的实践者。

客车上,父亲无法坐着,只能躺着。哥靠车窗坐着,父亲的头便枕着哥的腿,哥用手将父亲的肩头揽住。我站在靠过道这头,为父亲的脚作护栏。因为这公路破破烂烂的,客车行驶其上,摇晃颠簸,像醉酒的人。乘客们得时时提高警惕,不然磕磕碰碰到了,那痛苦与难受的滋味得自个儿品尝。哥与我都很小心的看护着父亲,不让他从座位上掉下来。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蜷缩在座位上的父亲是多么的枯瘦啊!像是被风干了似的。父亲是什么时候瘦成这个样子的?我是一点印象也没有,是我忽略了父亲,没有去关心父亲。一直以来都是父亲在关心着我们,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于是,这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默契,好像父亲就是该关心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该关心父亲的。我在这时方才明白过来,不知是不是太晚了。我很想在无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为父亲,也为我自己。可车上人多,我只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父亲也没有像在家里那样大声叫喊,他双眼紧闭,牙关紧咬,我知道他是在极力的隐忍着自身的病痛,他怕影响车上的人。然而父亲还是无法忍受这病痛,一路上都在不断地小声呻吟着。哥和我很不忍心,就劝父亲喊出来,因为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别的人听到也不会说什么的。父亲没听我俩的,仍是小声地呻吟着。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老父亲!

住院后,主治医生是一个温和的人。他叫我们先去透片,说是得把病情诊断清楚了才能决定怎么医治。从病房到透片室得上一个很高的台阶,那台阶有两层,真让人望而生畏。连在劳动中锻炼出强健身体的哥,在背着父亲走完那台阶后,也是累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我见哥累得不行的了,就说我来背,哥说我背不动父亲,不要我背,我知道哥是关心我,他怕累着我,可我想到我背的是自己的老父亲,是我在尽孝道,再累我也得背啊!于是我对哥说,我能背多远算多远。

提到孝。我倒想起我与哥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年下大雪,有许多竹子都被压断了。父亲怕冷,便在床上躺着,母亲在灶前煮猪潲。哥和我是小孩子,不怕冷的,看见那厚厚的白雪很是兴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够后,又在屋里追来追去的嬉戏玩耍。父亲便叫我和哥找“烘笼”(竹制的里面放有小瓦罐的盛火的器具,我家里只有一个“烘笼”)到母亲那里去撮火,同时对我俩说,谁先把火撮来谁就有孝心。我和哥一听,为了表示自己有孝心,赶紧分头去找,结果,哥先找到烘笼,给父亲撮来火。哥像得胜的将军,冲着我大喊:“我最有孝心啰!我最有孝心啰!”听到哥的欢呼声,我一脸的灰色,只差点没哭出来了,好像我就是那天底下最不孝的儿子。父亲见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满脸沮丧,就对我说:“幺娃儿也有孝心。”我听父亲这样一说,一下子感到无比的高兴,也欢跳着冲着哥高喊:“我也有孝心啰!我也有孝心啰!”。

往事如昨,现在是我们真的尽孝的时候了。父亲虽然枯瘦,成了皮包骨,背在背上像柴块一样的硬,可不知怎么的,父亲却很沉,我背着很吃力。我们那儿有这么种说法,说是要死的人,那身子就会变得挺沉挺沉的。可能父亲就是这种情形。不过,我们那时没往这方面去想,也不可能住这方面去想。我们都觉得父亲的病在这大医院里是能医好的。我背父亲的这段路是平地,所以我咬牙坚持着把父亲背到了透片室,虽然路上哥有两次叫我把父亲放下他来背。

把父亲背到透片室,父亲已完全瘫软了,像是奄奄一息的了,哥和我又照客车上那样让父亲躺着。当我去问透片医生时,医生却说停电,叫下午来。我当时像是被电击中了,呆在了那里,我的泪又要涌出来了。我想到父亲再也经受不住这番折腾的了,像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父亲的病还没弄清楚,这人恐怕就不行的了。我真的怕父亲在我们背来背去中就断了气。那我们可就真的是不孝之子了。可眼下也没有什么办法,总不至于在这里干等啊,于是,我转而恨起这医院来了,好像它是故意与我们作对似的。等医生把门关了,将我们遗弃在这儿扬长而去后,我便走到父亲和哥那儿,哥着急地问:“什么时候透片?”我神情沮丧,好像是受人欺负了一样用带着哭音的声调回答道:“这时候停电了,要等到下午!”哥也就深深地叹了口气,只得无奈地将父亲背回病房。

下午,我和哥想到上午父亲的情景,觉得那是对父亲的摧残和折磨,真不忍心背父亲去,可不背去透片,医生不能诊断病情,父亲的病则无法医治,那把父亲送到大医院来又有什么用呢?幸得主治医生的指点,我和哥去借了副担架,这样父亲总算是好受一些了。可当我看到蜷缩在担架里的父亲时,觉得父亲很憋屈,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父亲。

在透片时,医生说要照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父亲不能翻身,我和哥便配合着医生把父亲翻过来又翻过去,好像是揉面团一样。终于“揉”完了,父亲也就差不多只剩下一口气了。当我们把父亲用手抬到外面时,父亲用极微弱的`声音对我们说,等他躺一会儿再把他抬回去。我和哥默默地守在父亲身边,心里都闷得慌。这当然是为父亲的病担忧了。

主治医生看了片后,没回答我与哥的问话,却跑去与主任医师反映情况去了。接着,主任医师带领他那科室的一般人马来为我的父亲集体会诊。会诊后,主任医师没说什么,我与哥便去问主治医生,主治医生说得动手术,要一千多元钱。而且说凑齐钱后,马上动手术。那时是八六年,一千多元钱还算是比较大的数目了,我们带的钱远远不够,得赶回去凑钱。不过,我和哥听说父亲的病有救,都大大地松了口气,心情也好了许多。我和哥回到病房都争着告诉父亲这好消息,父亲听了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看出他的气色他的精神似乎比先前好了许多。本来,在这世上,谁不想活啊?

我得立即回家凑钱,让父亲早点动手术,病也好早点痊愈。我来到父亲病床前,心里酸酸的,我告诉父亲,我回去凑钱,父亲便点了点头。哥把我送到病房外,我俩都在过道上伤心落泪,这主要是我们看到父亲太痛苦太难受了。我想,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吧!哥叫我凑没凑够钱都要早点转来,我点了点头,哽咽着掉头就走了,一边用衣袖擦拭着眼泪。

第二天,我赶到了医院时已快到中午了。当我和哥满怀希望去找主治医生时,结果却遭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主治医生告诉我俩,说是父亲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已没办法医治了,而且只能活两三天了,得赶快想办法把人弄走,不然有可能死在医院。

我和哥怎么也不相信医生的话,扭着医生,说我们把钱准备好了,请他救救我们的父亲。并说他说了有救的,怎么一下子就没救了呢?这医生到挺理解我们的心情,不过他也没向我们多作解释,只是把结果反复向我们说了。我和哥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俩的精神也崩溃了,当着医生的面就哭出声来了。我们想不通,怎么也想不通,我们的父亲还能说话还能动,却就要死了,我们今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我们真的是接受不了的。医生吩咐我俩不要当着父亲哭,说是父亲知道了病情会加重的,搞不好连人都弄不回去的。

于是,我与哥把眼泪擦掉,不想让父亲看出我俩哭过。可我与哥却想不出怎么叫父亲回去的理由。如果就这样对父亲说回去,那不明摆着父亲的病是无法医治的了,可不说回去,医生说父亲可能就在这两三天就会死的,要是死在医院,会火化的。父亲今年已七十二岁了,是老人了,要是被火化了,乡亲们肯定会说我们是最不孝的了。

等我和哥走到病房时,还没想出对父亲说的话来。当父亲问我俩“医生是怎么说的”时,我和哥怎么也忍不住眼泪了,都背过身边擦眼泪边抽泣着。这下子父亲什么都明白了,他冲我与哥吼道:“哭什么哭?赶快去办出院手续,我要回去!”看来父亲也是怕死在医院,他怕死在医院会火化的。在乡村,老人们对死并不可怕,他们怕的就是火化。说是火化了的人,是不能投胎转世的。我们听父亲这么说,也就办了出院手续,又想到父亲坐客车肯定受不了,就叫了辆出租车。

因为医院没开药和液体,而父亲的病痛比先前更加严重,加上父亲对生已完全绝望,所以,父亲的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父亲痛苦的叫喊声,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到,大家听后都很悲伤,都认为像我父亲这么好的一个人,是不应该得这样的怪病的。

父亲实在痛不过了,叫母亲拿农药跟他吃,还叫母亲拿刀子跟他,还叫我与哥行行好,把他背到堰塘边,他自己滚下去。我们看到父亲痛不欲生的情形,除了流泪,真的是没办法可想的了。

父亲就是这样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的。父亲的死,渗透进了我的灵魂,是我终生难忘的,在现在过去了二十二年了,每当我想起时,我都仍然会悲泪的。

现在想来,那时怎么没去为父亲弄几支du冷丁,让父亲的死不至于那么的痛苦啊!我们没想到,这应是我们没尽到孝的地方,也应该是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

初三日子里的两件事 篇7

针对以上两类情况,班主任可以通过强化心理调试和方法指导,让学生以最佳心态和状态迎接挑战。这就是初三班主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了。

具体如何开展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初三四部曲——目标引领、方法指导、过程监控、外力帮扶,来达成效果,实现目标。

一、关于目标引领

不论成绩基础如何,初三的学习都应该有目标。成绩好的,6A志在必得,成绩基础差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有一个“多拿A梦”。如何搅动这一汪池水,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指导思想:“人生之路,此刻青春,青春难得几回搏,当下,做最好的自己!”这应该是一个切近的理由,可以作为学生的行动指导!确定了目标后,班主任就要动用“说客”之力,把学生的意识统一起来:为什么要做最好的自己,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去看看起早贪黑的父母、去看看成功人士、去设想自己的将来、去思考一番人生的意义、去了解名校的校园风情、去查查当今的就业趋势等。而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则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在认识上达成共识——抓住上课、作业、预习和复习。这样,学生把握了关键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拿出分析和改进报告。老师再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予以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怎么做、能怎样做。为了增强效果,可以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他们找到更多学习的动力。

二、关于方法指导

学习除了需要勤奋,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个技术活。聪明的学生学习很轻松,除了天分之外,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应该是成功的关键。有的人做一件事情老是不得要领,花费了很多时间,没有好的结果,他当然会心生气馁,心有旁骛。所以,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三的班主任应该是不遗余力的。每次考试结束后,让学生总结成功的方法并写下来给老师看,看到好的适应的方法,就让学生分享。分享完以后,老师再把他们的照片、经验张贴到教室后面,让大家仔细回味、反思、学习,强化效果。当然,这个年纪的孩子,总喜欢标新立异,总喜欢不走寻常路,也很难很快地吸取别人的经验,但是经验分享得多了,老师就可以让他们自己整理出几条铁律来,比如预习和复习的方法、记忆的方法等,再告诫他们,看似普通的方法,其实就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方法,不要猴子上山一样看一个抓一个,要抓牢几个关键的,让自己真正受益。除此以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他们实践方法。比如,关于记忆的方法,上午学完的,下午就回顾一次,第二天还印象比较清晰。但若不回顾,第二天可能印象模糊。放学前的几分钟,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回忆当天的学习内容,让他在脑海里如放电影般放一次今天的经历。坚持一段时间,牵引他们体会这种记忆方法的妙处,从而学会慢慢讲方法、用方法。

三、关于过程监控

有了目标引领和方法指导,就有了船和桨,有了要靠的海岸。但是划船的速度如何,还需要随时监控、随时指挥。因为学生的心性不稳,所以有时候他们遇到的问题不同。

如何监控?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察言观色,如哪些学生成绩退步了、字迹潦草了、上课走神了、神思倦怠了、下课所干的事情不同了等。每一个学生昨天和今天的不同,都应该关注。这个是个烦琐的过程,而且,学生的小思想是很难发现的,他们一般是躲着老师背地里悄悄进行。为此班主任要煞费苦心地在他们上课时去盯梢、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另外,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设立家校联系本,让学生抄写作业、写当日总结反思等。班主任再认真批改。家庭联系本上班主任可以将自己对学生的赞美、意见、祝福等写上,并通过学生写的每日总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个家庭联系本就是学生的思想感温体,班主任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同时它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纽带,师生间的信任、关爱也通过每日的交流逐步完美起来。

发现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或者问题后,我们就应该想办法解决:他们遇到了困难,就出主意帮忙排除,他们思想出现了松懈,就再想办法刺激几下等。我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孩子心性特别不稳,小学阶段一直是父母跟在旁边敦促检查学习的。到了初中偏偏又爱上了网络游戏,偏偏这个时候,父母也想放些手,让他自己来学习了。于是他的成绩像降落伞一样一下跌下去了。上课的时候老是昏昏沉沉。老师叫过来问,他也不肯说,只说学习太晚。我于是通知家长晚上查看。后来,家长发现他是半夜三更等父母睡觉了后再起来上网玩游戏。家长于是改了电脑密码。好了几天,还是感觉状态不对,上课有点鬼鬼祟祟,悄悄盯梢发现,他带手机来校,上课忍不住要玩。真是太入迷了。怎么办呢?跟他讲道理做工作可能有些于事无补,因为他已是在上瘾无法自控的阶段了。这个时候,只能跟他父母一起想办法了。我做通他的工作,让他自己加入其中一起想办法。他深知自己的弱点,所以,他想的点子很实用:让爸妈把电脑搬公司里去,手机存在老师这。晚上晚点睡,多做点题目刺激,疲倦了后下半夜就没有精神想游戏的事情了。下课若想的话,就承包倒垃圾的工作,因为他最痛恨倒垃圾,一想起这个任务,下课玩的心思都没有了。上课若走神,他就自己主动站起来,或者是我去把他的凳子拿掉。经过这些办法的治理,他的游戏瘾慢慢地消除了,自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同学们也没有再笑话他。

另外,学生制订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定要及时兑现。达到目标的一定要及时鼓励并予以奖励,让他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初三的奖励和表彰可以经常举行,而且要大张旗鼓。不论谁,只要有进步,都会得到奖励,并且这个奖励都是征求了他自己的意见了的,因而令其他同学非常羡慕。

四、关于外力帮扶

与家长建立统一战线是初三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老师要给家长灌输好的高中其实就是好的大学的开始,对中考能拿出态度认真对待,其实也能看出孩子以后对待人生大事的态度,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等思想。让家长的意志与老师的意志统一起来。同时也要谦虚地对待家长,敢于让家长知道自己班级的不足、老师的困难。让家长想办法帮助你、支持你。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起码的学习常规任务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瘸腿学科”的提升,家长也可以筹划好。别的学校的学情和资讯,家长应该也可以想办法知道。最主要的是,有了家长的投入,他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几乎就不会怎么出问题了,班上孩子人人这样,整个班风学风就会很好。跟家长沟通讲的也是一个诚心。你熟悉了解他的孩子,你真切地关心他的孩子,他一般就都愿意支持帮助你,而如何让他觉得你在关心他的孩子呢?方法只有两条,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我在班级工作中坚持着两个底线:一是不当众丢学生面子。操场站队、集体活动,我从来不当众批评违纪的学生,只是以目示意,即使学生做得很出格,我依然会耐着性子回到教室再说。我认为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强调羞辱之心,如果老师给予学生机会、教育他们爱面子,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会简单化;二是只重过程不看结果,公平对待学生。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我更关注他们平日的态度和细节,只要认真了、态度好了,即使起点低一些、成绩差一些,我依然鼓励,但是若能力所及却懒惰无为,那我就格外不能容忍。由于以公平和尊重做基础,以关心为理由,不论家长还是学生,一般都能理解和支持你。

风花雪月的日子里散文 篇8

COSPLAY之于动漫迷,不亚于RSC之于戏剧爱好者,除却那一层文化的外衣,更多的意义应该还是“代入感”,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身体力行地复原最初的梦想,而后者却只能坐在观众席上,远观那个不属于自己的舞台。

青春就是一场COSPLAY,年复一年的学子Cos着“学习、高考、上大学”的老三篇,为了秀出最好的效果,Coser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借助种种道具,比如头饰、扇子,而考场内外的学子们也纷纷利用“奥赛、艺体尖子、三好学生”之类的道具来加分。只是,到了后来,加分项目越来越多,加分规则越来越乱,加分公平越来越缺失,已经弄不明白加分到底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还是部分特权人士的不公平

如果只是秀场上的表现有失公允,那只算规则失当,就怕有些不明真相的孩子,把生活当秀场,盲目Cos了一篇受欢迎的轻小说。“受欢迎”并不等于“好”,只是因为迎合了读者而已,这样的表述,你应该明白我的担心所在了吧?

这几个月,在中学校园内发生的这样“门”、那样“门”,不敢说是完全受到了轻小说“王子公主、才子佳人”的浪漫蛊惑,但却不可推卸地有着连带责任。学生们往往只注意到了“Its time to Kiss”,却忽略了这是一部“牵牵手、简单爱”的唯美文艺片,自导自演了一个火爆动作片的续集。所以,面对青春期的恋爱,我们要拿出猪流感肆虐期间吃猪肉的谨慎态度。

Cos无可非议,关键在于知其表里,取舍优劣。Mlchael JacKson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不喜欢他的人认为他“吸毒”、“娈童”、“不断换肤”,透过种种因旁人追逐名利而导致他的丑闻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头上还有很多桂冠“反种族主义者”、“慈善家”、“流行之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又充满童心和想象力的旷世奇才,你如果能够Cos到他的才华和善心,那才是COSPLAY的真义和本质所在。

上一篇: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初中下一篇:暑假计划二年级作文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