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2024-09-11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精选8篇)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篇1

1.研究对象

选择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六所高校共114名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l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l14份。在l14名高校辅导员中,男辅导员69人,占总人数的60.5%女辅导员45人.占总人数的39.5%;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辅导员94人.占总人数的82.5%,30一39岁的有10人,40―49岁的3人,50岁及50岁以上有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六所高校的辅导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集中测试,并及时收回问卷。问卷回收之后主要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检验。

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一90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的最初编制者是LR.nerogatis,量表原名叫HopkinsSymptomChecklist(1974),1983年我国一些心理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现在的SCL-90。此量表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心理健康受测者,量表一共有90道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l2―25分钟。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均高,每个维度都超过77。

量表中隐含着l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在评分规则方面,SCL一90采用5级评分制。用此量表是为了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如何。它是目前我国筛查群体心理卫生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

3.研究结果

对六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辅导员的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高校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_9O量表中的前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高校辅导员在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好于一般人群:其他7项因子分略为小于全国常模。但数据差异较小,P值均大于0.O5,无显著意义,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区别。具体见表l: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呢?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淑梅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的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的SCL一90中的9个因子分有8项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差异非常明显,只有敌对这一项P值大于0.05,无显著心理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见表2:

4.具体分析

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好的。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都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本测试结果却显示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1)与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有关

本次测试中的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是2o__29岁的年轻人.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辅导员有114名.其中20--29岁的就有94人,占总人数的82.5%。他们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四年以下。在本调查中,工作时间在四年及四年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0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8.6%。其中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结婚,调查中有71.9%的高校辅导员未婚,而没有子女的高校辅导员比例更高,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3.0%。而正是由于年轻且单身。这些辅导员的生活负担比较轻,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年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比如职称评定、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等方面。另外,由于这些高校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因而心理上也自尊、自信。

(2)与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选留、聘用通常是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是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他们进行考核选拔的。任用的辅导员在政治方面有硬性规定,必须是中共党员,否则将不予考虑。

高校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除了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对任用的辅导员的学习成绩要求一般在中等偏上,有的甚至达到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另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做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过学生骨干。他们通常比较自信。驾驭工作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心理素质也比较优良。

3)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比如平易近人、没有偏见、关心同学、言行一致、开朗活泼等。其实,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扮演着众多的角色,有时是家长的代言人,有时是领导者.有时又像大哥哥大姐姐,这些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人格上应该是健全的、高尚的。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篇2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

许多发达国家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任职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 美国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 将其划分为形成阶段、应用阶段、积累阶段以及生成阶段, 并且针对这四个阶段分别提出了对应的任务与职责。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成熟理念, 综合参考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五个要素, 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实现职业化的具体定位与责任。

高校辅导员本身素质的高低, 关系到相关工作的实际效果。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是高校辅导员学术性、职业化以及专业化的重要体现。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目标, 真正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队伍, 应当严格遵循“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政治强”的相关要求来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养。

二、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机制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 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未来成才的指导者。所以, 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目标, 就必须要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的注入机制, 在入口阶段加强监管, 在机制的保障下, 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更为科学、规范。

三、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机制

职业发展、专业培养、工作实践、专业协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与职责, 这就需要对各个阶段、影响因素、任务以及持续性等进行有序调整, 打造一个复合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阶梯。所以, 高校应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支撑体系, 使得广大辅导员能够拥有公平、科学的晋升体系。作为高校, 应当针对各个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打造具有双重职业发展的晋升体系。所谓双重职业发展晋升体系, 根据各个辅导员专业方面的区别, 分别针对不同专业的辅导员进行统筹规划, 构建与职业相关的晋升体系, 同时针对各个专业人才发展的相关规律, 进一步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使得各个专业的高校辅导员都能够有对应的职业晋升体系, 防止发生优秀辅导人员只可以在行政管理方面来谋取发展。与此同时,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还可以充分参考双重职业生涯的晋升阶段方式, 即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当中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比如, 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助教等几个方面, 使得广大辅导员能够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机遇, 包含辅导员未来发展的社会地位, 使得辅导员队伍能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成就感。

四、健全职业培养机制, 扩大辅导员职业空间

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训教育模式是有效满足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客观需要。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投资回报在于, 一是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技能水平、知识储备以及工作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工作的能动性, 提高育人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学校在向辅导员投资的同时, 辅导员本人也以时间、精力等方式在投资, 不断往复的投资增加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人力资本, 使他们在转换职业时机会成本加大。所以, 往往优秀的辅导员能够更为深入地固化、沉淀在学生工作队伍当中, 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的培养要分省级统一培训和个别高校具体培训两个层次, 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 始终坚持先进行培训, 然后持证上岗的基本原则, 同时综合采用职业化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以及岗前培训充分结合的培训教育体系。

五、健全职业保障机制,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构建稳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不能仅从分流角度考虑, 更应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 通过保障机制, 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使得高校辅导员能够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当中明确提出, 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关系到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思想教育, 本身具有重大的责任与繁重的义务, 各高校应当从生活层面、政治层面以及工作层面来给予充分的关心, 同时在待遇层面与政策层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所以,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 各个高校应当主动为广大辅导员的生活与工作构建良好的基础条件, 综合参考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 在通讯资金、岗位津贴以及办公环境等各个方面给予对应政策的倾斜, 切实保障广大辅导员的生活与工作。只有在完善的保障体系下, 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够更为专注、安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 以此来降低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 切实提升队伍的稳定性。

六、健全职业考评监督机制, 提高高校辅导员考评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 针对高校专业课教师绩效进行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容易进行量化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以及教学工作量, 针对高校行政队伍的绩效则主要是较为直观的服务态度、岗位职责以及文件制度等方面。而针对各个高校辅导员来说, 却没有很明显可以量化的指标, 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彰显, 更无法采用量化的指标来实施评价。所以, 构建合理的职业评价体系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七、健全激励机制, 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

“高校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积聚地, 已成为新经济形态下人力资本增值的原动力, 对这个原动力的人力资本产权的组织治理结构与激励制度进行研究具有现实需求。”针对高校辅导员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 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 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通过综合应用负面激励、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 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得到尊重, 从而有效调动辅导员队伍的能动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实现, 对不断完善并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相关素质与职责, 建立健全相关的准入机制、培训发展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志.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职业路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 2006 (5) :74.

[2]陈立永.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途径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8 (2) :34.

[3]黄文浩.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研究, 2006 (9) :134-135.

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水平亟待提高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15-02

高校学生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长成材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成材最直接的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高校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传播者。其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化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职业化队伍。高校辅导员也确实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学习指导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辛苦,但往往是事倍功半,工作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那些比较年轻的辅导员,抓起工作来,事无巨细,凡事必亲身躬之,而工作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应是多样性的,除了与具体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外,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生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最大,在学校人数最多,学生来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有的来源于偏僻的山村,有的来源于繁华的大都市;有的来源于富裕的家庭,有的来源于贫困家庭;有的是汉族学生,又有的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考虑周全细致,既要照顾贫困学生,又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尊重学生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这就决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量大,内容繁杂,必须要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和比较高的政治觉悟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公式可以直接应用。高校辅导员即要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又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创造具有个体特点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为社会输送又好又多的合格大学生。

而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大多是由毕业于各专业的本学校的本科留校生或者社会公开招聘的硕士生,有些辅导员在自己本专业可能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在教育学生方面显得欠缺,因为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没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很难驾御和把握这样的工作。

首先,有些辅导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在上岗之前,除了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之外,都是忙于自己本专业课的学习或者忙于学分,无暇顾及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的高低,即使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也都是为了考试或学分,而没有侧重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或积累。即使各个高校进行了岗前培训,也是临时抱佛脚,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

其次,有些辅导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应用到日常的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中。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学生身上折射出来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不妨可以看出有些辅导员并没有把他们自己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应用到日常的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中。一些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生活懒散,上课出席率低,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甚者涉及刑事犯罪的,大学生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室友或者同学的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在学生毕业择业问题上,也有的同学存在好高骛远,不切合自己实际的工作预期,间接导致不少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刑事犯罪与学生自己本身有重大关系外,不难看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与引导,因而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虽然不能把这一切归于辅导员工作的不利,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得出辅导员并没有利用自己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对大学生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指导。

再次,有些辅导员工作时缺少理性或者感情用事。在许多高校,辅导员只会完成学校或系部(院)布置的工作,没有一点创作性,任何工作都不敢越雷池半步,不仅把自己,也把学生都囿于一个圈子里。有的辅导员平时与学生主动沟通机会特别少,甚至没有,总是在不经意间摆出了官架子,没有摆正师生间的正常关系,也就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很难换位思考,其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的辅导员嫌贫爱富,不喜欢与贫困生打交道和交朋友,专门找那些家庭富裕者沟通交流;有的辅导员从学生身上捞取好处,即在为学生服务中,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如从学生干部的选任、学生各种奖学金的评比和困难学生补助中等以权谋私,不真正把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作为第一工作目标。

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了高校辅导员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匮乏,又反映出他们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脱节,其结果害人害己。

二、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待丰富(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欠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今天高校辅导员由于受个人专业知识的限制,常常是理工科的辅导员欠缺人文历史知识,没有一套人文历史理论指导。很难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造成学生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每天在网吧里混日子。文科辅导员由于缺少专业的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虽然在人生的发展轨迹上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指导,但是缺少专业上的理性指导和把握,使得许多学生择业和学术发展上,走了许多弯路。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时的第一位老师,是大学生大学生涯的一路引领者和陪伴者,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反映出一位接受过大学教育者与高中毕业生的截然不同。在处理问题时,一位受人尊敬与景仰者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比较令人接受的,反之不然。

因此高校不同学科的辅导员要除了加强本专业的学习之外,既要学习所带专业班级的理论知识,以便了解该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发展性,又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便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有待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水平不足)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类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大部分是科技成果都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理论成果还没有及时地为广大辅导员所接受,不能把人类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传递给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缺憾。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十分丰富,但是有多少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读过杰出教育理论家的作品?又有多少辅导员真正能够用先进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服务?

有一些高校学生辅导员知道某些或某个教育理论家,但是不知道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教育理论。只知道柏拉图,但不知道其著名作品《理想国》,更不知道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也不能透彻了解其学生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理想。再说国内那些一流的教育家的思想,又有多少人能够阅读过他们的著作呢?大家都知道孔子的《论语》,但是有几人能够通读这部作品呢?如“有教无类”、“克己复礼、尊师重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思想,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汲取其中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所用是高校辅导员应该踏踏实实去做的。

另外一个普遍现象是有些高校辅导员不懂得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处理问题时千篇一律,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群体,是思维最活跃、情感最丰富、个性最张扬的群体之一,如何让他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挑战。这不仅需要他们很快地适应环境,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还需要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在心理上给他们最大的支持。然而许多辅导员缺乏这些心理知识的训练,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现象,请心理学老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还不够深化。

以上只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的几点肤浅看法,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大学生涯的一路扶持者和指导者。这就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化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职业化队伍,如何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篇4

考试简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现阶段普及普通话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标志着我国普及普通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将大大加强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力度,加快速度,使“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落到实处,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和汉语规范化水平。

考试方法

经报名核准后,应试者应在规定的日期,凭本人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指定的考场,并按指定试卷上的内容进行测试。每个试场有2-3位测试员负责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判定。总时间在15分钟左右。

首先抽签朗读作品和说话题目,准备约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进入考场后首先报自己的单位、姓名,然后按照四项(五项)内容先后进行测试:100个单音节字词、50个双音节词语、(判断测试)、作品朗读、说话。测试全程录音,测试完成后方可离开测试现场,一周左右可进行成绩查询,并得到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

考试内容

试卷包括五个部分:.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

目的:考察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

要求:100个音节里,每个声母出现一般不少于3次,方言里缺少的或容易混淆的酌量增加1-2次;每个韵母的出现一般不少于2次,方言里缺少的或容易混淆的韵母酌量增加1-2次。字音声母或韵母相同的要隔开排列。不使相邻的音节出现双声或迭韵的情况。

评分:此项成绩占总分的10%,即10分。读错一个字的声母、韵母或声调扣0.1分。读音有缺陷每个字扣0.05分。一个字允许读两遍,即应试人发觉第一次读音有口误时可以改读,按第二次读音评判。

限时:3分钟。超时扣分(3-4分钟扣0.5分,4分钟以上扣0.8分)。

读音有缺陷只在1读单音节字词和2读双音节词语两项记评。读音有缺陷在1项内主要是指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准确,但还不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读成另一类声母,比如舌面前音j、q、x读得太接近z、c、s;或者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的正确发音部位用较接近的部位代替,比如把舌面前音j、q、x读成舌叶音;或者读翘舌音声母时舌尖接触或接近上腭的位置过于靠后或靠前,但还没有完全错读为舌尖前音等;韵母读音的缺陷多表现为合口呼、撮口呼的韵母圆唇度明显不够,语感差;或者开口呼的韵母开口度明显不够,听感性质明显不符;或者复韵母舌位动程明显不够等;声调调形、调势基本正确,但调值明显偏低或偏高,特别是四声的相对高点或低点明显不一致的,判为声调读音缺陷;这类缺陷一般是成系统的,每个声调按5个单音错误扣分。1和2两项里都有同样问题的,两项分别都扣分。

2.读双音节词语50个

目的:除考察应试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察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要求:50个双音节可视为100个单音节,声母、韵母的出现次数大体与单音节字词相同。此外,上声和上声相连的词语不少于2次,上声和其他声调相连不少于4次;轻声不少于3次;儿化韵不少于4次(arurierüer),词语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测试项的集中出现。

评分:此项成绩占总分的20%,即20分。读错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或声调扣0.2分。读音有明显缺陷每次扣0.1分。

限时:3分钟。超时扣分(3-4分钟扣1分,4分钟以上扣1.6分)。

读音有缺陷所指的除跟1项内所述相同的以外,儿化韵读音明显不合要求的应列入。

1和2两项测试,其中有一项或两项分别失分在10%的,即1题失分1分,或2题失分2分即判定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不能进入一级。

应试人有较为明显的语音缺陷的,即使总分达到一级甲等也要降等,评定为一级乙等。

3.朗读从《测试大纲》第五部分朗读材料(1-50号)中任选。

目的:考察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察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

计分:此项成绩占总分的30%。即30分。对每篇材料的前400字(不包括标点)做累积计算,每次语音错误扣0.1分,漏读一个字扣0.1分,不同程度地存在方言语调一次性扣分(问题突出扣3分;比较明显,扣2分;略有反映,扣1.5分。停顿、断句不当每次扣1分;语速过快或过慢一次性扣2分。

限时:4分钟。超过4分30秒以上扣1分。

说明:朗读材料(1-50)各篇的字数略有出入,为了做到评分标准一致,测试中对应试人选读材料的前400个字(每篇400字之后均有标志)的失误做累积计算;但语调、语速的考察应贯穿全篇。从测试的要求来看,应把提供应试人做练习的50篇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应试前通过练习全面掌握。

4.判断测试

目的:重点考察应试人员全面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程度。题目编制和计分:此项成绩占总分的10%,即10分。

判断(一):根据《测试大纲》第三部分,选列十组普通话和方言说法不同的词语(每组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由应试人判断那种说法是普通话的词语。错一组扣0.25分。对外籍人员的测试可以省去这个部分,判断(三)的计分加倍。

判断(二):根据《测试大纲》第四部分抽选5个量词,同时列出可以与之搭配的10个名词,由应试人现场组合,考察应试人掌握量词的情况。搭配错误的每次扣0.5分。

判断(三):根据《测试大纲》第四部分,编制5组普通话和方言在语序或表达方式上不一致的短语或短句(每组至少有两种形式),由应试人判定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形式。判断失误每次扣0.5分。

在口头回答时,属于答案部分的词语读音有错误时,每次扣0.1分;如回答错误已扣分就不再扣语音失误分。

限时:3分钟。超时扣0.5分

5.说话

目的: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以单向说话为主,必要时辅以主试人和应试人的双向对话。单向对话:应试人根据抽签确定的话题,说4分钟(不得少于3分钟,说满4分钟主试人应请应试人停止)。

评分:此项成绩占总分的30%,即30分。

其中包括:

(1)语音面貌占20%,即20分。

其中档次为:

一档20分语音标准;

二档18分语音失误在10次以下,有方音不明显;

三档16分语音失误在10次以下,但方音比较明显;或方音不明显,但语音失误大致在10次-15次之间;

四档14分语音失误在10次-15次之间,方音比较明显;

五档10分语音失误超过15次,方音明显;

六档8分语音失误多,方音重。

语音面貌确定为二档(或二档以下)即使总积分在96以上,也不能入一级甲等;语音面貌确定为五档的,即使总积分在87分以上,也不能入二级甲等;有以上情况的,都应在等内降等评定。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占5%。

计分档次为:

一档5分词汇、语法合乎规范;

二档4分偶有词汇或语法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三档3分词汇、语法屡有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3)自然流畅程度占5%,即5分。

计分档次为:

一档5分自然流畅;

二档4分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类似背稿子的表现);

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外语水平 篇5

该文章选题恰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作者系统的总结了大量过内容相关领域的文献,反应了作者良好的分析能力,并且在文章中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突破,反应了作者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在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文献,并且发表过有署名的SCI/EI检索的论文共7篇,反应了作者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论文取得了下列研究成果:

1.通过文献分析了已有制备金、银纳米颗粒的方法,并在分析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种制备银纳米颗粒的快速、简易方法。

2.分析了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球形的金纳米颗粒溶液,并在玻璃片上进行自组装;通过 H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比较金纳米颗粒的各项性能;并通过蛋白修饰研究金纳米颗粒表面覆膜后的光谱特性,测得其对环境折射率变化的灵敏性。

3.根据DDA算法,利用仿真软件DDSCAT对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进行仿真对比,优化纳米颗粒的材质与尺寸;利用FDTD方法分析纳米颗粒的表面电场分布。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篇6

教学能力提高计划措施和目标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校本培训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反思、“觉醒”。在校本培训中,教师获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化水副产品的提高。

首先,要设法尽快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我国学者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看法:陈向明将其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申继亮将其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季苹立足体现新课程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将其分为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钟启泉则将其分为三类,即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以教育基础理论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和以教育经验的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最为需要的是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班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逐渐地了解和习得条件性知识,动态的去把握、领会和积累实践性知识,补充、加强文化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次,要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数人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遵循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由于亲身参与校本培训,促使其对校本培训的一般原理与技巧有所掌握,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结构、呈现方式等有更新的体会和理解,并能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强化对所任学科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校本培训,能够重新认识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景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促进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篇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团体辅导前后比较,*P<0.05,**P<0.01。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性行为。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参考文献

[1]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8]MYNARD H,JOSEPH S.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al scale.Aggress Behav,2000,26(1):19-78.

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辅导员工作 创新

一、作为学校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从源头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在引进人才时,要注意所学专业,尽量傾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专业和管理专业等人来担任辅导员工作。因为首先他们能尽快进入角色,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其次,高职高专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我们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例如,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差;人生目标模糊,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专业和管理专业毕业的人更有利于处理这些问题。最后,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在引进辅导员时,要有层次意识,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随着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人数的增多,辅导员队伍也随之年轻化。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热情,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中年人各方面已成熟,能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对事物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不如青年人;老年人久经考验,遇事深谋远虑,但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偏于保守和谨慎。因此在引进辅导员时,就要有层次意识,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可以考虑聘请专家做辅导员顾问,使得年轻型辅导员和经验型辅导员相结合,从而形成创新的合力。

二、作为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进修培训。

高职高专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第二,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研修相结合;第三,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辅导员,采取重点培养。

(二)学历提升。

对于在职辅导员,也应鼓励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借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三)交流研讨。

关于交流研讨的形式,笔者认为两种形式必不可少:一是校内交流研讨,即校内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重要课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二是校外交流互助型研讨,这一类研讨可在校外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之间展开。研讨内容既可以是某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议题,也可以是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

(四)职业化培养。

对高职高专辅导员不能“重使用、轻培养”,学校要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重选拔、优培养、严管理。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鼓励其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三、作为辅导员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实践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工作方法。辅导员只有到实践才能找到处理学生工作的方法,辅导员要进班级、进宿舍、进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掌握住学生所想所思,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从说教型辅导员向示范型辅导员转化。

高职高专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责任都非常大。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的说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就需要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要学生不做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提高自身素质,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实施,都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善于研究当前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遵循学生工作的规律,富有成效地做好学生工作,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化。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进取性、灵活性和求新求异性。他们上进心强,但更强调眼前利益;他们关注社会进步,但更关注自身的发展;他们关注生活,但更关注生存;虽有一些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但都比较模糊且心理素质不强,而且其思想认识还不断朝功利型、实惠型转化。这样仅凭一点经验,根本没办法指导学生。所以学校要注重和鼓励辅导员开展科研活动,方式上可采取每年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设立校级学生工作课题研究项目,将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经费上给予支持等。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以此引导辅导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健秋,曹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23.

[3]操长应.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4]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

上一篇:党课思想汇报之总结下一篇:盘锦红海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