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2024-06-2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精选11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1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又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在内容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现统~起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长期分离的局面,以及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占居统治地位的情况,把唯物主义发展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②在对象上与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一切旧哲学都没有正确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哲学家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问题。它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揭示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哲学只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门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③在哲学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上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旧哲学,一般都是剥削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的, 即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力量。

在琵琶演奏的学习过程中, 物质与意识之间就相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 要正确认识琵琶这个乐器, 从客观实际出发, 尊重琵琶独有的特质, 这也是体现琵琶的独一无二性与不可替代性的基础。其次, 依据琵琶的本质特征对不同乐曲的背景、内容、风格、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它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做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树立正确的意识。再次, 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 根据琵琶特有音色制定演奏指法与方法, 并融入个人对曲目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与曲风的把握, 进行深层次、有感情的演绎。

二、认识论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也是辩证关系。首先, 实践决定认识, 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其次,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与训练的综合型音乐人才,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丰富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对众多琵琶曲目的背景、内容、演奏技巧有详细的了解, 懂得如何去恰当地表现音乐。但是, 这些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在演奏实践中能否得到很好的体现, 就需要通过演奏活动来验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 如参加演出和比赛等活动, 演奏者可以通过艺术表现来体现音乐的内涵, 但能否体现到位就要以实际的演奏效果来评判。正是这样的亲身体验让演奏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演奏经验, 再将这些难得的经验或教训进行总结, 把它改良成更合适的处理方法来指导下一次的实践。由此可见, 正确的理论、经验将对我们的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 错误的理论、经验对我们的实践起阻碍作用, 取得事倍功半的消极效果。对于正确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理论、经验, 我们就要坚定地继承下去, 相反我们则要进行改正、克服, 坚持在艺术实践中寻求、把握和发展演奏真理,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次的演奏, 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辩证法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1. 联系观在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首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 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其次,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整体统领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立足整体, 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最优目标。同时, 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还要注重部分的作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联系的观点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中, 也体现在音乐演绎中。从创作角度看, do、re、mi、fa、sol、la、si这7个简单的音符在创作中能够连成华丽的乐章, 靠的是作曲家对它们进行新的具有节奏韵律的排列组合, 演奏者再对其进行复杂的演奏处理。而这看似简单的7个音符之间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随意组合, 呈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旋律, 而且它们每个音之间分别存在全音或是半音的关系, 形成“度”的空间感, 实现与节奏上形成的时间感的交叉。同时, 作曲家和演奏者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的需要再对乐曲快慢、强弱等进行调节,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演绎角度来看, 完美演绎一首乐曲不是一两日就可达到的, 靠的是长期的一点一滴的学习与练习。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积累许多独立的演奏法, 它们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 组在一起可能是曲不成调, 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 无论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都充满了联系,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联系的观点, 用联系的观点来对待演奏。

在众多联系相互交织中, 整体与局部这对辩证关系对琵琶演奏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一首乐曲若想表现欢快的情绪, 我们大多采用快速的演奏方法。相反, 若想表现悲伤的情绪, 我们大多通过中速或慢速来演奏。可在实际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 哪怕是谱写一首极其悲伤的乐曲, 很多作曲家也会采用一连串的快速、猛烈的炫技演奏。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以局部的几个乐句的色彩来判定整首乐曲的色彩基调, 它只是具有渲染整体气氛的作用而已。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 把握好乐曲的整体情绪色彩, 重视局部色彩变化的修饰作用, 以推动乐曲整体情绪向高潮的迈进。

2. 发展观在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首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其次, 质变与量变之间是辩证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做好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相反, 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 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实证明, 最初接触新作品我们可能都会觉得很新奇, 通过由句到段、一点点的摸索还是比较容易做到顺畅的演奏,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那么平坦, 要想真正弹好一首曲子也没那么简单, 需要下一番功夫, 在这个过程中, 也许你会被速度上不去、音不够准确、情感投入不够、韵味把握不到位等难住, 认为自己无法完美演奏此作品, 甚至有时候认真刻苦练习也换不来对音乐美感的体会, 感到力不从心, 无法表达出乐曲内在的情感, 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面对困难与瓶颈, 我们需要咬紧牙关, 坚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相信当自身的练习达到一定量的时候, 就会有质的突破。因此,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 坚定必胜的信念, 又要保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重视量变, 不要急于求成。

3. 矛盾观在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琵琶演奏艺术中, 一个简单的指法运用就能体现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首先, 不同的指法在同一背景下可演奏出相似的音响效果就体现出了它的普遍性。例如:轮指可以演奏连绵不断的曲调, 同样, 滚指、摇指也可演奏出这样的音响效果。其次, 同一种指法在不同的乐曲背景下可演奏出不同的效果, 这体现了它的特殊性。例如:扫拂这种指法若是运用在歌颂性的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们要采用由弱到强的处理手法;若是运用在描绘战争场面的乐曲《十面埋伏》, 我们则采用突强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要承认并分析矛盾, 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用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将演奏细致化, 情感也就自然而然更加细腻。

总之, 初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我们可深刻认识到在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琵琶演奏艺术正在以一种更完美甚至是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大众。它在不失传统风格的基础上,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先进性, 为大众呈上了一场匠心独运的音乐盛宴。

参考文献

[1]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金晓楠.艺术与哲学、宗教的关系[J].艺海, 2012, (8) .

[3] (美)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3

关键词: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琵琶演奏

一、唯物论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的,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

在琵琶演奏的学习过程中,物质与意识之间就相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要正确认识琵琶这个乐器,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琵琶独有的特质,这也是体现琵琶的独一无二性与不可替代性的基础。其次,依据琵琶的本质特征对不同乐曲的背景、内容、风格、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它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意识。再次,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根据琵琶特有音色制定演奏指法与方法,并融入个人对曲目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与曲风的把握,进行深层次、有感情的演绎。

二、认识论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也是辩证关系。首先,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与训练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丰富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对众多琵琶曲目的背景、内容、演奏技巧有详细的了解,懂得如何去恰当地表现音乐。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在演奏实践中能否得到很好的体现,就需要通过演奏活动来验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如参加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演奏者可以通过艺术表现来体现音乐的内涵,但能否体现到位就要以实际的演奏效果来评判。正是这样的亲身体验让演奏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演奏经验,再将这些难得的经验或教训进行总结,把它改良成更合适的处理方法来指导下一次的实践。由此可见,正确的理论、经验将对我们的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错误的理论、经验对我们的实践起阻碍作用,取得事倍功半的消极效果。对于正确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理论、经验,我们就要坚定地继承下去,相反我们则要进行改正、克服,坚持在艺术实践中寻求、把握和发展演奏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次的演奏,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辩证法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1.联系观在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首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其次,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领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同时,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还要注重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联系的观点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中,也体现在音乐演绎中。从创作角度看,do、re、mi、fa、sol、la、si这7个简单的音符在创作中能够连成华丽的乐章,靠的是作曲家对它们进行新的具有节奏韵律的排列组合,演奏者再对其进行复杂的演奏处理。而这看似简单的7个音符之间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随意组合,呈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旋律,而且它们每个音之间分别存在全音或是半音的关系,形成“度”的空间感,实现与节奏上形成的时间感的交叉。同时,作曲家和演奏者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的需要再对乐曲快慢、强弱等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演绎角度来看,完美演绎一首乐曲不是一两日就可达到的,靠的是长期的一点一滴的学习与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积累许多独立的演奏法,它们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组在一起可能是曲不成调,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无论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都充满了联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联系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来对待演奏。

在众多联系相互交织中,整体与局部这对辩证关系对琵琶演奏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一首乐曲若想表现欢快的情绪,我们大多采用快速的演奏方法。相反,若想表现悲伤的情绪,我们大多通过中速或慢速来演奏。可在实际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谱写一首极其悲伤的乐曲,很多作曲家也会采用一连串的快速、猛烈的炫技演奏。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以局部的几个乐句的色彩来判定整首乐曲的色彩基调,它只是具有渲染整体气氛的作用而已。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好乐曲的整体情绪色彩,重视局部色彩变化的修饰作用,以推动乐曲整体情绪向高潮的迈进。

2.发展观在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首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其次,质变与量变之间是辩证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相反,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实证明,最初接触新作品我们可能都会觉得很新奇,通过由句到段、一点点的摸索还是比较容易做到顺畅的演奏,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那么平坦,要想真正弹好一首曲子也没那么简单,需要下一番功夫,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被速度上不去、音不够准确、情感投入不够、韵味把握不到位等难住,认为自己无法完美演奏此作品,甚至有时候认真刻苦练习也换不来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表达出乐曲内在的情感,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面对困难与瓶颈,我们需要咬紧牙关,坚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相信当自身的练习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有质的突破。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坚定必胜的信念,又要保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重视量变,不要急于求成。

3.矛盾观在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但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琵琶演奏艺术中,一个简单的指法运用就能体现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首先,不同的指法在同一背景下可演奏出相似的音响效果就体现出了它的普遍性。例如:轮指可以演奏连绵不断的曲调,同样,滚指、摇指也可演奏出这样的音响效果。其次,同一种指法在不同的乐曲背景下可演奏出不同的效果,这体现了它的特殊性。例如:扫拂这种指法若是运用在歌颂性的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要采用由弱到强的处理手法;若是运用在描绘战争场面的乐曲《十面埋伏》,我们则采用突强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要承认并分析矛盾,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的方法看问题,将演奏细致化,情感也就自然而然更加细腻。

总之,初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我们可深刻认识到在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琵琶演奏艺术正在以一种更完美甚至是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大众。它在不失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先进性,为大众呈上了一场匠心独运的音乐盛宴。

参考文献:

[1]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金晓楠.艺术与哲学、宗教的关系[J].艺海,2012,(8).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戴志敏.琵琶演艺知识300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学习心得 篇4

班级:10级涉外护理三班 学号:10612170 姓名:叶学胜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大学生关于自身的成长以及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离我们遥不可及的,她就存在我们时时刻刻的生活中。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高中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理科,因为当时我觉得哲学、政治和历史对于我们学生将来的生活是没有多大用的,这种错误的观点使我失去了学习这些课程的机会。

大二上半学期,也就是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开学时我觉得这门课一定是枯燥的、没用的。但是后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这门课有了新的认识。上这门课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张老师教学方式。张老师在每次开始上课时都会与我们交流一些时事话题,从国际大事到生活小事。然后通过这些事向我们由浅入深的解析其中的哲学原理。因为我们班中有不少的理科生,哲学的基础知识缺乏,所以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我们理科生来说十分的有用。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也经常关心我们的日程生活,让我们觉得与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学习也更加的认真。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张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期末时,老师教我们如何辨析历史上几个著名的论断,如“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为自然立法”等。初次听到这些论断时,我感觉很不理解,根本不理解这些话的意思。老师先是让同学们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我充分的思考,然后通过对比老师的辨析,了解这些论断的对与错。这种方法让我有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5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二、观点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经验交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一是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的“绪论”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想提醒自学考试应考者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6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2.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

1.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我们对财富理解片面了。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种而已。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当年林岗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谁相信这位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呢?邓小平三起三落,当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你没什么大出息,可是你毕竟考上了大学,前途光明。家很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生值得珍惜。虽然你没有发财又很想发财,但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胡作非为,勤俭持家,虽然不富裕,可还是乐于助人,亲戚关系融洽,同学朋友们喜欢与你在一起——这种善良品德、气节操守、为人处世也是你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意,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

也许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让你觉得难过,但这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7

一、技工院校学生哲学底蕴现状

技工院校学生的哲学底蕴到底如何?为了做到心中有数, 今年我们对学生大一的新生的十几个班级6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哲学知多少”的问卷调查。根据数据显示, 大一新生中, 只有30%的学生能够对哲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基本上是高中时期的文科生。有40%左右的学生对哲学知识不完全认识, 老师“蜻蜓点水”地教, 学生也没有全心全意去学, 根本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30%左右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哲学。因此, 对于这种现状, 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 务必让技工学院学生对哲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长期以来, 技工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 过于突出强调技能的训练, 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忽视对政治理念的教育, 导致学生对对哲学知识认识不高, 个人素质不高, 与当代学生所具备的的知识结构差距很大。

二、“马哲”课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反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应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如何做人的学问, 它能够引导人们从世俗事物中超脱出来, 从现象中看到本质, 让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为生活提供更积极健康的指导, 从而不会迷失方向。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袁隆平说:“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那样,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怎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处在哲学的支配下, 因而自然科学家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实践。”研究科学家人生方面的哲学思维, 令人信服地表明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对于科学家实践科学创新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 哲学是一门大学问, 大道理。它能够使你从中受益匪浅,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 有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三、技工院校“马哲”课的功能定位

现在的学生很注重素质教育, 但对于素质教育有一个认识误区, 认为应用性强的课程才是提高素质的, 对于应用性不强,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教育不予重视, 技工院校对于这种课程教育也存在不足。因此, 为了能够培养技工院校学生道德情操、启迪人生智慧、提升精神境界, 对于“马哲”课进行正确的功能定位就十分必要了。

(一) 科学知识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科学理论, 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 对其进行研究以及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并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关系, 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保持着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珍贵的智慧源, 是当代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二) 培养道德情操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中国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哲学, 能够让人提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文化修养, 掌握科学的文化知识,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技能培训中养成廉洁自律, 坚持准则, 提高技能的美好道德情操有重要意义。

(三) 启迪人生智慧

哲学意谓爱智, 系统性批判性地检查我们判断评价与行动的方式, 目的在于让我们自己拥有智慧, 更能对认识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 自我反省成为更优秀的人。有那么一对年轻夫妇对面搬来新邻居, 妻子跟丈夫说邻居衣服洗得不干净, 一个月后, 妻子惊奇地跟丈夫说道邻居衣服很干净, 学会了洗衣服。然后丈夫告诉妻子是他一早起床把玻璃插干净了。通过例子启示我们:在我们做出任何判断之前, 首先要检查自己的窗户是否干净, 我们所看到的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 我们要能否看到对方好的一面, 前提是我们能否客观看待问题, 审视对方。哲学包含了许多创新意识的要素, 这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在培训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 开启智慧之门。

(四) 提升精神境界

不难发现技工院校的学生, 文化底蕴浅薄, 人文知识缺乏, 开设“马哲”课的任务显然任重而道远了。开设这门课, 通过教师系统化的讲解, 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概念、来源、基本特征、功能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通过对各种事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把他们带入哲学文化的殿堂。君实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与研究, 一生中出版了多本哲学书籍。他曾经说到:“当前真正缺乏的是人文精神, 而不是人文知识。”学习“马哲”课可以弥补他们哲学文化修养的严重不足, 从而让他们接受时代精神的文化熏陶, 净化心灵, 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四、结束语

哲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 必须纳入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范畴, 这不仅提升技工院校教学效果, 同时也保证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一定的认识, 做到在技能实践活动中实事求是, 懂得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各种现实问题, 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不断提升自我, 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各大高校、技工院校的必修课程, 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调查发现, 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哲学知识浅薄。面对这种现状, 有必要对技工院校的“马哲”课进行正确的定位, 其功能定位应该是科学知识传播、培养道德情操、启迪人生智慧、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成旺.从马克思哲学的展开逻辑看其无神论特质[J]科学与无神论.2011 (01)

[2]张天勇.理想信念的哲学视域-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理想信念维度[J].文教资料.2010 (0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原理;原著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现在各版本的教材,在原理与原著的衔接的问题上,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是对原著思想的引申和分析少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对本来较抽象的原理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加上教学计划的不断改革,原理课的教学课时不断的被压缩,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原理与原著思想较好的衔接起来呢?这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感想。

一、原理与原著思想衔接的原则

(一)历史的衔接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19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导师是在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并且,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在阐述某一原理时有所补充,有所完善,有所发展。它针对特定情况,表述得严谨精确。如若人们对作为哲学原理所依据的历史情况茫然无知,那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它,更谈不上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注重原理与原著思想的历史衔接,有助于我们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结论。而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原理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创见都历尽艰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二)逻辑的衔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其显著的根本的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逻辑的衔接就是在讲授原理时,要对原理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与马列原著中的思想结合起来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原理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如:在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必然要讲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阐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并说明,恩格斯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概括了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基本问题,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凡此等等。

(三)适度的衔接

哲学原理与原著的衔接必须是适度的衔接,因为原理与原著是两门不同的课程,衔接的过多必然导致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而且,也受课时的限制。衔接过少又无法把问题讲清楚,给学生一个较好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授课教师在讲授原理课时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这个“适度”既包括了内容衔接上适度,也包括时间(课时分配)上的适度,做到详略得当,从而把原理讲精、讲透,使学生完整、准确、深入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从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二、衔接的范式例证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年青的时候学习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来他们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于1842年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革命的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的完成,则为我们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后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都得到了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学习原理而不了解《提纲》的思想显然是不行的。下面以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原著的思想与哲学原理的衔接为例,加以说明。

(一)实践问题的讲授

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消极性和直观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对人和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亡的途径等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批判了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唯心主义者认为思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不懂实践,因而也不懂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科学思想,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条件,因而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生产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最后分会出来而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人类社会就将灭亡。因此,离开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关于真理的标准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认客观真理。费尔巴哈虽然承认有客观真理,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但由于他不懂得實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不能对真理标准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只能把“不证自明”、“一目了然”的直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正如他所言:“我一个人所见到的东西,我是怀疑的,别人也见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认为决定思维的客观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可见,费尔巴哈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是用直观代替了实践,并没有科学的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人的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这个问题不能从思维的或理论的范围内解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解决。接着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性。”马克思在这里科学地回答了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二)人的本质问题的讲授

原理所出现的人的本质问题,就必然要分析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虽然简短,却是科学的,内容也是丰富的,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所作错误理解是:一是孤立的、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二是用自然性去说明人的本质。这是不能科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原因。而马克思则从人的“现实性”上去考察人的本质,这就深刻指出了人不仅仅有自然性,更主要的是人具有社会性,如果离开了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也就说明不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第一,人的本质不是指人的自然性,而是指人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物质概念的讲授

对物质的讲授,不仅要讲“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这个一般性的概念,同时,还必须讲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不仅要说明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内容,也要分析其意义。

其实,对物质概念的分析,恩格斯曾经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表明,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为共性寓于各种物质构造之中,没有脱离具体物质构造的“物质本身”,也不应该把某一具体的物质构造等同于物质。但近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物理學“关于电子的质量可以随着它们的速度变化而变化”的发现,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念,使唯心主义对物质概念进行了攻击,列宁是在回击唯心主义如马赫主义的攻击,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论著,其中对哲学的物质范畴所作出的明确的规定和深刻的阐述。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性原理的讲授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科学论断,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与存在”之命题时所提出的。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与存在”命题,没有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因为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如果只赋予它们存在的属性,这等于说,存在的事物是存在,根本没有说明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同时,它又是一个折中的命题,不同的这些派别都可以使用它。唯物主义可以把存在解释物质的存在,唯心主义也可以解释为精神的存在。

而恩格斯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它们在物质性上统一起来,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现象,即精神也是物质的产物。同时,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原理是得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的证明的,经得起检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9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2.简述意识的本质。

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09 04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09 10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10.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4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6.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47.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04 1.2.3.4.5.1.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07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46.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0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45.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46.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01 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4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47.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04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07 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45.平均利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0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4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01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04 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什么。47.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

浙江 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4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4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04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45.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07 41.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4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5.简述********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46.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07 41.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4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4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4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10

博士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原著)

1、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谭培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含国外马克思主义)

1、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衣俊卿:《 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 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上一篇:专题不等式下一篇:庆五一歌咏比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