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2024-08-04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精选12篇)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1

摘要:由于新课改的大力施行,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探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教育理念中鲜少将语文审美作为关注重点,这让初中语文中的大量素材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对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审美;初中语文;新课改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教学手段。提高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是对语文课程进行充分学习的必要举措,也是响应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号召的具体体现。

1审美教学理念的概念

何谓审美教育?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完人教育;其二,认为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三,认为审美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在笔者看来,学校审美教育就是在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来自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各种审美形态来感染培育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

2审美教育在当前课程中的具体表现

2.1语言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文人墨客、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不体现了语言文化的魅力。他们或是诗歌,或是小说,或是散文,或是寓言,各类题材应有尽有。不管是诗歌的对仗美,寓言的智慧美,还是小说的意境美,都是语言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2.2自然美

在初中语文中,不仅有诗人作家对于情感的抒发,还有许多对于自然美景的赞颂。在这些精炼而又优美的语言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美与意。它们或是描写塞外边关的粗犷荒凉美,或是描写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美,或者描绘江南流水的温婉柔情美,亦或者描写一山、一湖、一花、一木,体现的都是对自然的热爱,都将自然美毫无保留的用文字带入我们的视线。

2.3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

无论是歌颂爱情,还是赞扬亲情,无论是爱国情怀,还是知己难逢的落寞,我们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他们是藏在《过零丁洋》中的爱国情怀,他们更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烈士壮歌[2]。在不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赋予了我们柔软的内心和敏感的灵魂,让我们能够充分的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2.4意境美

语言文学通常会用文字营造一个特殊的环境,我们称其为意境,这是作者所处环境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例如《雨霖铃》中的.雾霭沉沉,《桃花源记》的武陵风光,《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它们或是对离别的不舍,或是对时间流逝的恐慌,又或者是对过去的怀念,这些作者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鲜明的场景,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领悟这些意境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新课改环境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3.1从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

语文教育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言培养,还需要对其进行文学审美的培养,而这种审美教育需要以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出发点来进行。审美意识是学生能够进行基础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成长的关键[3]。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出发,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只有教师有着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带动作用,才能带领学生去发现美、去感受美。教师的自我修养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

3.2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影视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不同,它是更具有直观感的。传统的教材和老师的讲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影视资源如果得到利用,不管是从视觉上还是其他感官,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冲击性[3]。会较传统的教材和讲课让学生更有共鸣,在经过特定的视觉效果处理以后,会让学生更为立体的去观察,去思考[4]。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决定了它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更具感官冲击力,可以让人迅速地进入状态,并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具有比传统模式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影视艺术与传统的书面课程相比,在同一时间段所传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具体,涉及面更为广阔,综合性更强。在运用影视艺术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时,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可以从侧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同时,影视对于人物的刻画更为立体更为形象,从而也可以让学生更为立体系统地了解人的行为模式,而影视中存在的大量旁白和音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等方面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影视教育具有更为强大的综合性,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一大优势。

3.3教师进行情景的构造,引导学生的审美

虽然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很高的审美情趣,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学生的阅历和认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往往会产生一些理解困难,很难去发现美。因此,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情景的构造。利用情景的构建,将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意境当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这些文字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4结语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改变传统刻板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将审美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必要措施,也是响应新课改号召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02:39-42.

[2]张睿芸.论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开展小说审美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88.

[3]苏敏.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76.

[4]杜儒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2

受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 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语文阅读的整体教学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仍然会出现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虽然提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课堂中的体现, 采用提前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相应的预习和讨论, 在课堂上却始终围绕预习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 并不忘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虽然在形式上看起来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 留给了学生探究的时间, 但是, 过分重视标准答案的教学目标却将学生当作了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 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进行, 自然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而阅读兴趣的丧失就必然会影响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变技能阅读为策略阅读。广大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语文阅读的兴趣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 广大的教师要加强相关的阅读策略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单纯的技能传授向策略型转变。这样能够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也才能很好地发挥出阅读文本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从以下教学策略入手对语文阅读学习加强指导。

(一) 筛选与概括信息的策略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筛选信息策略的培养, 指导学生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应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真实地感受阅读材料的内容, 对读者的写作有一定的了解;其次, 培养学生利用文章结构知识的图式对文本加以筛选;再次, 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作者的立场对阅读的目的进行明确。善于进行阅读学习还应重视和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常用的策略包括从阅读材料中的摘要入手明确文本的内容, 同时, 重视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在文本中通过特殊的符号提取重要信息, 加强对阅读材料句子、段意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训练能力。

(二) 推理与质疑信息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推理能力, 而实施推理信息的策略要培养学生在不同阅读材料的语言环境中, 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文本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有助于促进文本与学生的互动, 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文本加以理解。而在实施推理的过程中连接推理与阐释推理是极其重要的推理方法。在日常教学中, 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文本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同时, 也要重视和启发学生对文本隐性内容的合理想象。让学生体会留白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还应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反复的探讨挖掘同一阅读材料的不同之处, 激发学生思维, 调控自己的阅读过程, 在反思中唤醒已储存的相关的知识和经历, 来解释和重组所读的文本, 使所读的文本生成新的意义。

(三) 评价与激活策略

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 对阅读材料要求和读物特点的准确把握, 结合特定的学习环境确定的教学目标, 更有益于教学过程的开展。课堂激活策略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材料的要求来调整阅读策略, 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好的思维活动要善于激励,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针对阅读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消化文本所蕴涵的信息等等。

(四) 优化生活阅读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师生、文本之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受到课程资源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优化阅读课程资源就成为我们提升阅读教学品味的基础。

首先,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优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立足语文教材, 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本, 进行知识的拓展, 发挥出课内与课外的良性互动。

其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还应鼓励学生变生活阅读为阅读生活,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所谓的阅读生活是指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出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将所获的知识同真实的生活场景产生联系, 赋予知识存在的价值。

(五) 互动式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展阅读教学, 应重视对话策略和体验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课堂上形式化的对话教学而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和有效性。同时主张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体验和参与, 将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过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与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诸如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合理的推理和质疑, 并善用评价和激活策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倡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等等。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其实效性, 从多角度进行创意式的阅读教学。但是,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较高的互动性,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探讨和总结。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通过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能够促进教师、教材、文本、学生等多重互动对话,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重点探讨相应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

1.前言

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丰富知识为目的,通过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美学理念进行开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学的熏染,进而使学生的情感道德得到升华。同时,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够对诗歌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还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获取知识,又能够有一个美的享受,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重点,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合理引导,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审美。教师在教学展开之前,要特别注意引语的设计,一段高质量的引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尤其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审美情绪的渲染,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审美的情绪,加之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的审美欲得到全面激发。例如,在进行《望海潮》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引语来导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去过海边的同学都看到过潮起潮落,海水上涨时的波涛汹涌以及潮汐现象都非常壮观。在钱塘江畔也有类似的景象,并且还有很多美丽的诗词,哪位同学知道有关钱塘江的诗词以及传说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望海潮》,体验柳永笔下写出来的杭州。此外,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明确价值导向,通过在诗歌教学中展开审美教学,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都逐渐成熟,进而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也到了有效塑造。在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还要利用好美学的激励功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风气。

3.感受高中语文诗歌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抒发情感,更加准确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很多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把朗诵作为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在新课改下的诗歌课堂中,学生在朗诵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传授一些有关诗歌朗诵的基本经验,例如语句的停顿、语速的调整等工作,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该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带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朗诵。在学生掌握了诗歌整体情感之后,仔细调整诗歌朗诵的详细步骤,注意抑扬顿挫语调的应用,真正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情感。

4.品位高中语文诗歌的遣词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语句简洁而具有表现力,通常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以及深刻的道理。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琢磨诗歌语言,真正品味到诗歌的遣词美。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旅夜抒怀》这篇诗歌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对“涌”、“垂”两个字进行反复揣摩,让学生感受到“涌”表现出的月光下江水涌动的景象,“垂”字则表现出深夜天空中的星星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两个字进行重视,让学生正确体会诗歌含义的同时,感受诗人的遣词艺术。

5.领略高中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意与境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诗人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展现整体景象的魅力。意境美是指在客观景象的描述中加入诗人的情感、思想等因素,使其相互影响,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抓住诗眼,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诗歌的主要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诗歌。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时,对诗歌上阕要抓住“望”,下阕要抓住“惜”,这两个词可以说是这篇诗歌的诗眼,抓住这两个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的分析诗歌主旨。

6.拓展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视界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除了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事项,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发现美的能力,学会体验诗歌所表达的审美性情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让学生对诗歌意境有深刻感悟。例如,在进行《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直”、“圆”两个字进行分析,体会其中寓动于静的优美意境,并以此进行拓展,感受诗歌语言的力量。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具有审美性的,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与拓展的,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审美对象的分析,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改善诗歌教学质量。

7.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审美性教学的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得到加强,陶冶了情操,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发现能力等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王伟.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高中古诗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慧慧.高中现当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4

王 辉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采花乡采花中学)

摘 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的时代发展,培养现代综合性、全面性、全方位的人才,现代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把美术学科加进素质教育体制中实现现代教育多层次教学。在探讨新课标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地分析和研究美术学科教学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教学;美术教学

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面对繁多的学习课程,学习压力较大,美术课程不在他们的考试范围之内,在他们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美术的偏见,还是一种错误的偏见,会限制学生参与美术学习,降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艺术的结合体,在培养学生美术技巧和美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应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修养,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了解和参与美术课程的学习,这就值得教师对其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和研究。

首先,要积极探讨和研究出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如,以“装饰自己的`生活照”一课为例,在讲新课之前,为了让学生能更投入地去学习,我首先让他们转换角色,不再把自己看成学生,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工艺品设计师,老师只是他们的指导者、帮助者;而且告诉学生老师会给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主动性,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美术课的知识点并不多,也不难,教师只要在课下利用课件把问题设计好,然后通过考考你、猜猜看等形式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引导他们谈看法、说观点、总结概括,教师稍加点评即可。

其次,秉承新课改的教学观念,积极彻底的参与改革,实现初中美术与现代教学的相互兼容,实现学生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参与美术学习,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建筑的雄浑、金银器的精致华贵、布料的设计及使用价值等,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中材质的巧妙运用,体会其意蕴,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用身边不同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术在初中教学内容中属于一门副科,但却是保证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台阶之一。现代教育教学要求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许多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李燕菊。浅谈愉快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Z5)。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5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

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二阶段重点培养审美能力

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2]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阶段重点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还应看到,高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大纲规定的各项任务要在高三结束时最终完成。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高

一、高二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评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高三的教材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 “自主”变 “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7

一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1.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涵义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美的方法和形式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诗歌学习, 使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成为教学目标, 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审美的过程, 学生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感悟美,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 高中语文教学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技能, 还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达到更高的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 诗歌学习不仅是获得诗歌知识的过程, 还是体验诗歌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语文的诗歌审美教学, 突出诗歌审美性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美,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塑造学生的诗歌审美热情。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策略

1. 拓展学生的诗歌审美视野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层次, 通过细细地品味诗歌文学, 在诗歌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 感受诗歌独有的韵律美, 不断拓展学生的诗歌审美视野。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美, 如《孔雀东南飞》描写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忠贞的爱情,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从军行》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诗歌, 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2.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审美性表达, 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形成都能体现出诗歌的艺术美。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委婉含蓄、干练, 诗人往往通过诗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诗歌的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精华, 通过借助于意境和客观形象, 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借助于一江向东流的春水来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 这种客观的意象更加能体现诗歌的审美。

3. 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人在创作诗歌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采用了很多的表达技巧, 这种表达技巧充满了诗歌的审美艺术魅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我国古代诗歌往往借景抒情、借物言志, 这种技巧性的表达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如王维的《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作者通过描写终南山的寂静景色表达自己的踌躇之志无法施展的苦闷之情。

4.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 有着独特的韵律、节奏和声调。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大声朗诵诗歌,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感悟诗歌的韵律美。朗诵诗歌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鉴赏诗歌技巧, 品味诗歌表达形式,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如朱继芳的《溪村》:雨洗山光绿净, 波涵天影清空。草际自浮鹅鸭, 柳阴分坐儿童。学生通过朗诵这首四言绝句, 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欢快愉悦之情。

5.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审美性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审美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感受审美的乐趣。针对诗歌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加强互动, 转变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深层次的感受和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积极地和教师探讨,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诗歌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孙勤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 2013 (12)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何谓新课标?新课标即将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有互动有交流,交流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观点、交流彼此的情感,让师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共享,真正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学习氛围浓厚。新课标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课堂,下面我将具体说明一下充分利用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弊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很低。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呢?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授课中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地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到师生关系,即平等的、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关系;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不断自我提升。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会有大大的改善,也很容易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得很完美,没有一点瑕疵,而在于讲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是主体,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的结果很多时候是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气喘吁吁,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听进去,效果并不是很好。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文章中有很多催人淚下的画面,也很容易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父亲,教师可以节选文章中的几个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句谚语说得很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完全诠释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论学习还是工作,要想有大的进步和发展,光靠别人引领是发展不起来的,关键还在于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强不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是单一的传递关系,即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更不利用学生以后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社会的主流形态。而新课改教学改革就是看到了这一弊端,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注重“开放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什么事情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新课标刚开始不久,作为初中阶段教育相当重要的语文这门学科,教师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进。心中怀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方法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的头脑。此外,师生之间要不断互动、交流,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曙霞.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几个转变[J].考试周刊,2010(28).

[2]李玉兰.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09(34).

[3]邱球.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9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成了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3、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

4、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证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亟待改革。要深化改革,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造。因为这是未来人所应具有的诸多品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语文教育无疑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应改革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要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出“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初级中学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要适应学生的心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在有效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不断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型教学,强调“爱”的教育。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主张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此外,创新型教学重点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的教学应回归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我们都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同时介于发达的形象思维,加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创新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搞好教学的“开场白”,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愿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的平台,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四、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摹活动,我觉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转变。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10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

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シ止げ幻魅贰P∽槌稍敝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ソ淌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淳朴。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适当、适量的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只能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必须摒弃“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则。这里提倡的是进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种媒体教学,要让多媒体手段恰倒好处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第10期,第80页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观念;学生主体;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语文科目以最基础的姿态融于其中,它不仅是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似一双无形的手,推进了教育的改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形式陷入了低谷,教学的整体形势严峻并亟待整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中获取更加适宜语文知识与学生主体共存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效果。

一、彻底转变陈旧观念,深入贯彻全新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深入体会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意义,整理和体会新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理念,认真学习并深度贯彻实施。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打破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冲破传统落后、陈旧理念的封固,认真领悟新课程改革中的量性规定,认真学习其中所倡导的人本观念、素质观念、发展观念等。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客体的确保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与角色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唯我独尊”的封建形式,要摒弃师道尊严的封建观念,担当好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角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包含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基础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内在生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创设,注重以真情实感熏陶学生的内在情感,注重以生活实际突显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生活实际为语文知识讲述的延伸,将死板的语文知识寓于变化的生活动态中进行阐述与表达,将精美的语文作品置于具备强烈美感与动感的情境之中去再现,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消化与理解,引导学生透彻领悟与掌握。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加清晰明朗地感悟父爱,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父亲,是给予你们生命的那个人,是抚育你们长大的那个人,现在请大家都认真回想一下,你们的父亲做了哪些令你们难以忘怀的事情?你们对父亲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借助学生对父亲的情感突显课文中的父子之情,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透彻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三、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之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是科技,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切不可能的形势,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虽然技术的发展广而宽,但是在教育的发展中却不能滥用。个人认为,现代技术的运用要合理、要科学,要能够符合新课改的需求,要能够适宜语文知识的本质规律,能够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挖掘初中生在此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兴趣,要积极迎合学生主体的兴趣,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丰富,要以学生内在需要的充分满足实现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可以以变化的、灵动的幻灯片取缔黑白色的单调书写,以幻灯片中所展映的图片活化死板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以网络中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延伸和丰富语文课本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加丰富化、多样化。例如,在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春》《黄河颂》等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网络进行相关实景课件的搜索,通过幻灯片进行瀑布、春天、黄河等景观图片或视频的展现,再将有韵味的朗读音频穿插于其中,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的任课教师,要自觉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自觉顺应教育发展的全新形势,彻底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以勇往直前的姿态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优化,以生活的延伸与技术的发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以此将初中语文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瑞贤.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形成[J].学周刊,2012(27).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篇1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1. 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趋向于素质教育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 学好数学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机统一, 进而开启了初中数学教育的新篇章.

2. 教师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各行各业的专业性人才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相应地, 各个学校也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 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学质量, 另外, 加之每年4% 的财政支出用以投资教育, 从大环境上为初中数学教育提供了保障.

3. 社会以及国家的普遍重视

可以看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精力放在数学学习上. 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数学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明白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要从基础抓起, 而初中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 理应受到家长学生的普遍重视. 此外, 学校也在进一步加大初中数学教育的投资力度, 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 正是有了各方面的重视,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才能取得一系列成就.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诸多新的教育理念被引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但是具体来看,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 一些教师尽管具有了一定的新的教学理念,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依然沿用以往机械地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也有教师全面信奉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全面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际上, 这也是不可取的, 新课改精神在于创新, 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时代的优势.

2.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过多, 教学负担过重

教学内容过多, 教学负担过重, 不仅仅针对学生, 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初中数学表面上看来内容简单, 属于基础性学科, 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 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多, 教师为了赶进度, 往往不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消化, 学生还没有对上一个知识点完全掌握, 教师就开始了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针对此, 新课改并没有提到教学内容的分配问题, 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初中数学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

与语文这些学科不一样, 数学需要更高的基础、更强的思辨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尽管新课改提出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 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差距, 而这样的差距会随着教学的深入越拉越大. 所以, 要教师兼顾到每一名学生, 这毕竟只是理想的状态, 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尽量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地教学计划还是可取的.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用学生熟悉的方式讲数学

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要以“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为目标, 注重数学的实践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尽量联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 将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 在教给学生知识时, 先要仔细揣摩学生脑海里熟悉的是什么, 从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出发, 加进去最少的东西让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的领域.

2. 着重强调数学思维方法

人们走上社会, 类似于公式定理、概念法则这些数学知识会被逐渐淡忘, 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等思维方式并不会就此消灭, 并会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长期并重大的作用.因此,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教师更应该注重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而不是数学技巧. 思想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而技巧只针对特殊的情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思维方法会使人受益终生.

数学作为当前的基础性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改指导下的初中数学, 补充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具备的优点, 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理念, 做到指导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努力为时代培养具有良好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静.初中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J].学园, 2013 (29) .

上一篇:个人站长做网站的数量贵精而不在多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