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修行

2024-09-02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修行(精选6篇)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修行 篇1

人生,看起来似乎是越走越远,离童年,离青春,离初心……其实真正远的是时间,是容貌,是岁月,是成长。真正刻骨铭心的美好,一直被镌刻在记忆力,被封存,被珍藏。当你无论何时回首,它都在那里,一如当初,从未远离,那么纯粹,那么鲜妍,那么真挚,对着你坦诚地笑,或者对着你率真地哭,它离你的心一直是那么贴近。它,从未嫌弃你的疲累,你的沧桑,甚至有些世俗,有些烟火或苍老。

其实,是我们自己,用时间打造了一个个泥胚,雕刻了一个个的自己,又丢弃了一个个的自己,急于去再塑一个个新的自己。到后来,竟不知自己究竟该要怎样?最后发现,怎么样也雕不出一个完美的自己,因为我们早已忘掉了,最初想要的自己的模样。

或许是我们太急于甩脱稚气,走向别人眼中的所谓成熟;或许是我们不喜欢自己的无力无为,急于成为长辈口里的有出息的.人;或许是我们太想抛开对别人的依赖,急于成为独立自由的“我”。

我们急于飞翔,急于奔跑,急于逃离不完美的自己,脆弱的自己,甚至是傻傻的自己……因为我们坚信,那个“完美”的自己就在前方不远处。

我们往往就这样被“惯性”推怂着成长,其实不自知,太多时候是随波逐流,被莫名地拥进了同一条大河中,泡进了世俗里,把所谓的世故当成了成熟,把所谓的名利当作了成就。鲜衣怒马,觥筹交错,貌似什么都有了。可是车马喧嚣之后,月白星稀的夜晚,独对风帘月影,却深感惆怅,孤独。茫茫然,不知自己因何叹息,戚戚然,不知自己还想要什么?

蓦然回首,发现青葱的自己还在青葱的岁月里,朝自己微笑。那样纯真的眼眸已然久违,已然陌生。恍觉,原来自己丢掉的恰恰是曾经最想要的自己,此时,离那个真实的自己多么遥远!

我们才知道这一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辜负了自己!那个刻刻在召唤,在等待自己的自己。

于是,我们再拼着命奔跑,想去寻回初心,想去追回那个不蔓不枝的真我,想去爱上那个一直在爱我们,却被我们一直忘记和背叛的自己。

可是,时光荏苒,好多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那个初我似乎就在原地,与我们仅咫尺之遥,可是我们却无论如何也到达不了,也追不到了。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修行 篇2

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只有感到幸福的人他的生活才是快乐的,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力和愿望。孟子说过:“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 (家庭伦理)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 (社会道德)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学校教育) 。”孟子能把教育人当做一种幸福,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呢?

那么,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呢?

教师职业的性质就决定了这项工作是劳心劳力的苦差事。社会地位、劳动报酬与国家公务员相比没有丝毫优势, 也感觉不到公务员的光辉和幸福,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事实上很多教师还是在享受着教育的成功、体验着桃李飘香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养分。其实对于教师来说, 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你的人生是否快乐, 更会使你的心态与情绪影响感染着学生, 只有教师幸福快乐, 学生才会感到幸福。如果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 总是怨天尤人, 消极埋怨, 那必然厌倦疲惫, 也就谈不上幸福。如果教师把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创新教法当成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把教学作为自己展示才华, 体验成功快乐, 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那么, 快乐和幸福也就近在咫尺, 触手可及了。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心态和状态, 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无力改变现实, 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此, 教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社会。心态决定状态, 有了阳光心态就有了愉悦心情, 心情的好坏阴晴是可以互相传递的, 教师是爱的事业, 有了良好心情, 就能笑对人生坎坷, 淡看世间得失, 况且, 有了阳光心态, 就会少些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的烦恼, 多些淡泊名利、融洽和谐的快乐;少些狭隘自私, 多些宽容豁达。就会视教师工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 就会在平凡、忙碌、辛苦之中, 收获更多的幸福硕果。学生的一点进步、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张贺卡, 都是幸福的源泉, 我们就会甘于清贫, 乐此不疲, 虽苦犹甜。同时, 阳光灿烂的心情也给周围的学生和老师带来快乐, 其乐融融, 幸福指数自然上升。

在《做幸福的老师》的第二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微笑教学, 是我最喜欢的章节。教育教学成功的路很多, 但我觉得微笑教学是一条捷径。正如王三阳老师说的:微笑, 是世界上最最娇艳美丽的花朵;微笑, 是世界上最最意境悠远的诗歌;微笑, 是世界上最最沁人心脾的芳香;微笑, 是世界上最最动人心魄的旋律……微笑如此之美, 试问有谁不喜欢微笑呢?

可见, 发自内心的微笑, 不仅是对他人的信任, 也是对学生的赏识, 还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微笑能鼓舞学生向上的勇气。所以,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最美丽的微笑奉献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各方面有待提高的学困生, 老师的一个微笑, 一句表扬, 会燃起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希望, 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每天都面带微笑走进课堂, 走向学生, 走向生活。把痛苦和难堪留给自己, 把快乐和自信带给学生, 那么桃李飘香的季节, 就是我们收获幸福的春天。

人生最美莫过于拼搏美文 篇3

夜,静悄悄的。我佇立在窗前,看着窗外昏黄的路灯,还有随风摇曳的树叶,有些慨叹,自己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回想起过去的时光,有欢笑也有泪水,有退缩也有拼搏,那么自己的未来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吾之欣喜,皆由手足心血而铸

房间角落的书柜顶端有一个玩具模型,它是唯一一个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并保留至今的玩具。在那么多的玩具中唯独留下了它一个,是因为它的一棱一角都是我用心拼装而成的。多少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面对着一堆散乱的零件跃跃欲试,仔细研读拼装图册。老爸想锻炼我的.能力而拒绝帮助我,这是激将法,我却中招了。在断断续续的一个星期里,我全身心投入,反复尝试、反复修改。老爸想点拨我一二,却被我拒绝了。我一方面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体会到了模型拼装的乐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型的模型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父母的夸赞也比不上它的一个边角。那是我第一个自己独立完成的玩具,它由我的心血铸造而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小心翼翼地将它珍藏,每逢在难关面前多次受挫想放弃时就会抬起头来看看它。它会提醒我,我是一个很棒的人。

幼时不知辛劳苦,如今方知人不易

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想吃糖果了就伸手向父母要,每次都能够如愿拿到,此时的你不会知道糖果有多珍贵。如果父母让你学一句话或者做个可爱的表情再给你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个糖果来之不易,很珍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你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了努力,汗水与泪水交织过后才能出现彩虹。

回过神来,老妈端着牛奶进来,坐在床边和我聊天。“最近学习压力大吗?”“还好,课下再努力就好。”“别太累了,注意休息。”“嗯。”老妈起身离去。望着她的背影,另一种情绪涌上心头,我该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了。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最富有的阶段,因为我们拥有梦想和时间,有向着梦奔跑的机会,还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艰辛坎坷路难行,心有所向便光明

经历过中考的人都说,中考完之后的日子最美好,我却不以为然,觉得考前昏天黑地的日子才最美好。那个时候虽然很累,梦里都是试卷,强忍着困意去背书,但却是最有激情的,每天睁开眼时都带着全新的希望,带着满满的干劲与激情,知道自己新的一天是为了什么而努力,心有所向,便不觉辛苦。现在也一样,高考是人生的跳板,为了它,我们都在拼搏,三年的努力是辛劳的,但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那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生不仅有十年寒窗磨利剑,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父母,拼出一个未来,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就是拼搏的时刻。

对于未来,我是充满希望的。我还有着大好青春,还有很多向往的地方,但在我期盼的生活到来之前,我需要为它们付出努力。人生短短几十年,不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潜力呢?

孤独是人生的修行好句 篇4

不是每个人都能叫前任,而前任也并非只是某个人,它是每一个走过的人在你心里留下的痕迹。

治疗孤单,只要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快乐。

可他们忘了现在所肆意挥洒的青春,也是有保质期。

你也许已走出我的视线,但从未走出我的思念。

永远都不要期许别人会来帮助你,他们能做的除了谴责几句什么也做不了。

喝着孤独的酒,吹着自由的风,等一个没有归期的人,在余生里做着只有自己的梦。

有一次骗他我去睡觉了,但是还在别人朋友圈底下评论,他没有问我为什么骗他,而是问我怎么醒了。

泛黄的日记记录孤独的自由,可当翻阅这些破粹记忆的时候;却显得那么的冷冷清清。

孤独不是寂寞,是看见别人那么亲密自己仍旧快乐。

一个人还在幻想,还在等待。于是,喜欢一个人用文字记录稀薄的忧伤,用文字记录淡淡的哀愁。

我的足迹,覆盖你留过足迹的地点,却寻觅不到你前行的踪迹。

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孤独的好句

我们之间的关系像一场游戏,我练到满级,你删了游戏。

我们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

这城市夜晚的风很大,吹走坦荡与浮夸,你总是累的时候想家,孤单的时候想他。

尽管我知道结局,可我依然是个很投入的人,就算今天我把话说的再绝,明天醒来我还是会喜欢你,我多没出息,这你知道。

穿越过人海,擦身而望你的侧脸,消失在无处寻觅的人群里,是否转身,残留的记忆就是一世思念的孤寂。

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情绪不能用语言说出来,而宁愿让自己渐渐消失在深夜亮着着华丽街灯的街道上,这就是孤独。

为什么不开心,因为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不开心。

我很想打扰你,可是没有话题也没有勇气。

对一个人最好的放下,就是无论再想念也不会去打扰。终有一天你会知道,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不是故意离群,一个人是真的舒服。

我的心现在一片狼藉,有的人出不去,有的人进不来。

我害怕一个人,却在人来人往的城市中孤独成性!

我被抓住了,被一种叫做孤独的野兽抓住了,它低吼着,死咬着我的躯体,鲜血淋漓,求求你,哪怕听到一丁点我的声嘶力竭也好,求求你,救救我。

孤独不是没有人陪,而是身边明明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话。

孤独的好句

最深的孤独不是长久的一个人,而是心里没有了任何期望。

我自欺欺人的对你笑,说着不在乎,可又明明听见那清脆的,心碎的声音。

被特别在乎的人忽略,会很难过,而更难过的是你还要装作你不在乎。

孤独的夜晚,没有你我学会了勇敢,没有你的陪伴,我学会了坚强,没有你的日子,我学会了伪装。

我的孤独无人能懂,你们以为我是快乐的,可是我感觉你们是可笑的,自以为是的。

我们阻止不了这个城市的焦虑,似乎每个人都被不同的习惯控制着,我们怕孤独,怕自己做的不完美,最后习惯了自己也变成一种习惯。

生活很戏剧,从无望学会期望,从失望学会无望,从孤单学会适应陪伴,从分离学会孤单。兜兜转转,还是一个人,却又不再是那个人。

我就是突然想伸手去抱抱你,可是连你影子我都见不着,突然就心生烦躁。

在这如诗如禅的夜雨中,心灵不由自主地泛起一圈圈的涟漪,而且慢慢地扩张,无法收拢。

如果没给你信息,并不表示,我已把你忘记,只是在给你时间,好让你来想念我,但到最后,却是我在想念你。

那么多相爱的人都却无法在一起,而你们之间因为一件小事就可以互相放弃,说什么可惜。

每个人心底都有那么一个人,已不是恋人,也成不了朋友。时间过去,无关乎喜不喜欢,总会很习惯的想起你,然后希望你一切都好。

我以为只要很认真地喜欢,就可以打动一个人,原来,我只打动了我自己。

孤独的好句

我那么努力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将来能够和你在一起。

在离别的时候,我真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那句,我爱你!说出来。

用他人的标准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拘束越来越孤独。

如果时光可以重聚,我不愿在孤单的红尘里独醉;如果流年不再依旧,我宁愿在孤独的海洋里沉睡。

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会孤单。

一个人在世界旳角落,连寂寞都在笑我太堕落!

孤独是心里隐藏的血液,不管是该或不该,它就是在那里。不必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当过往褪了色,照片再清晰也无法去轮回。

回不到的过去,没人懂的孤寂,只剩思念的权利。

找一个我爱的也爱我的人,然后一起慢慢变老,直到生命的终结。

是否我心碎了,你才会摸到我的心痛。

是否我沉默了,你才能听到我的心声。

有情换取无情心,一个人的孤单,是我的冷漠还是你的过错?

不是说我不需要谁,而是其实我一个人也可以生活。

每个没心没肺的人,都有一段为某人掏心掏肺的曾经。

孤独的好句

天已微凉,我已长大,学会微笑,学会坚强,学会不再掉眼泪,却依旧学不会忘记他。

月下的缄默,并不是忘切了思念,而是不想说,怕惊扰了最深沉的痛。

过去了就过去了,重要的是自己要快乐。

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是坚强。

有一种感觉比失恋还要痛苦,叫做自作多情!

沵死了,涐旳故事就结束了。而涐死了,沵旳故事还长得很。

很多时候,看的太透反而不快乐,倒不如幼稚的没心没肺。

不要妄加评断我,你看到的,只是我选择让你看到的。

没有尔的世界连呼吸都是压抑的。

铭记那些珍贵的时刻,生死与变迁,痛苦与孤独。

也许世上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你喜欢他,他喜欢你,你们却没有在一起。

明明就是贱,还非要跟我说是开放。

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人生修行故事(定稿) 篇5

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青年问道:“我怎样看您呢?”

禅师说道:“你看我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几张嘴巴、几只手、几条腿?”

青年说道:“大师,每个正常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手、两条腿,您也是一样的呀!”

禅师问道:“脑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腿,它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青年说道:“脑袋主要是用来思考,眼睛主要是用来看,耳朵主要是用来听,鼻子主要是用来呼吸,嘴巴主要是用来吃饭与说话,手主要是用来拿东西,腿主要是用来走路。”

禅师说道:“脑袋长在人的头上,人是用脑来思考天地万事万物的,人首要的是用脑来生活,脑袋主宰人的一生,人只有一个脑袋,人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才能把握人生。

人有两只眼睛,它们都是平行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平等看人,平心看物,人必须睁开眼睛,眼看四面八方,才能看清天地世界。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长在左边,一只长在右边,它提醒我们要倾听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不能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方能正确理会人间世界。

人有一个鼻子、两个鼻孔,人依靠它来呼吸天地间新鲜空气,释放自己心灵的废气。

人有一张嘴巴,它不仅用来吃饭,而且用来说话;人必须吃尽人间酸甜苦辣,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同时病从口入,祸从嘴出,它警示人说话要慎重,做人要稳重,方能四平八稳。

人有两只手,一只手用来劳动创连,一只手用来抓住拥有,人要把握机遇,抓住时光,创造财富,才能拥有美好人生。

人有两条腿,人不仅要走前人走过的路,更重要的要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前景才会宽广辽阔呀!”

青年心情舒畅道:“大师,听了您这番教诲,我真是茅塞顿开啊!”

禅师却平静地问道:“你刚才能够看见我的外表,现在能否看到我的内脏?”

青年如实回答道:“不能。”

禅师神情庄重道:“我有一个心脏,它有两个心房,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一一凡事不仅要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要为他人着想,才能心想事成;

我有两叶肺,它告诉我在世上要广泛地与人交心通气,才能心平气和、遂心如意;

我有一个胃,它既要吸收美好的东西,也要消化不良的东西,才能健康成长;

我有不少弯弯曲曲的肠子,它启示我人生的路曲曲折折,凡事不畏曲折,才能走向远方;

我内脏还有很多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昭示我——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是我的可贵之人。”

青年欣喜若狂道:“大师,你这深入浅出的解说,真让我受益匪浅。”

禅师依然沉稳平和地问道:“你能够看到我的模样,现在能否看清自己的模样?”

青年诚实回答道:“不能。”

禅师说道:“是呀。人可以看到别人的表面,却很难看清别人的内心;你能够看到别人的模样,却很难看清自己的模样,做人不容易呀!”

青年问道:“大师,你刚才给我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你能否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

禅师说道:“我开始不是就告诉你了吗?”

青年问道:“您告诉我什么呢?”

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青年恍然大悟道:“是呀。看清别人,认清自己,认真做人,方能智慧一生。”

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那个人不解地说:“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

佛陀慈悲地微笑:“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看着面带微笑的佛,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无谓的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只能靠自己。

故事看完了,多数人只是一笑置之,有的甚至觉得荒谬,真正把这个故事放在心上左右思量的人少之甚少。所以世间的迷茫依旧迷茫,心上的苦恼和困惑依然执著。而这一切的创造者不是别人,正是把眼睛蒙起,使心灵执著于纷乱和麻痹中的自己。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苦恼。快乐的时候我们都不需要去究其原因,因为快乐最容易使人忘情、忘我;不快乐的时候,苦恼就会使人长吁短叹,要想解脱这个烦恼,还需要系铃人自己。然而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看见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短处,或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短处。于是就避而不谈、视而不见,就养成了

我们总忽略自己短处的习惯。这就等于自己把不快乐的种子埋在了心底,一旦遇到困难、坎坷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苦闷、迷惘之中,于是痛苦就会乘虚而入一并萌发,一时间仿佛这个世界的所有不幸都为你一个人而设。于是看风风冷,看雨雨寒,满目败柳残花,一片萧然。即便阳光灿烂,也会去诅咒阳光的不合时宜。

抛开烦恼,在心上栽种一朵美丽的鲜花,当阳光明媚,春暖夏燥时,这花朵的艳丽和美好就会给我们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于是,这鲜花便可以永远绽放,蜂蝶的舞蹈也会占据我们的心灵。

禅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开始,“禅”作为一种“可意会,难言传”的修行法门,延续至今而未见衰退。“《宗镜录》出,禅宗衰。”禅是不能多讲的,其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靠悟的,又有“渐悟”、“顿悟”之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在这光怪陆离、物质化肆虐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点亮心灯,进而形成一份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而品阅古往今来的禅语故事,更能发掘出人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更加充实丰富,让见地更加深邃明达。

禅语故事

(一):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如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人生智慧】“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果把“天气严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苦恼与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一种告诫。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显露出禅意。

禅语故事

(二):本分事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人生智慧】诚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很多人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因放弃和气馁、懦弱,苦恼随之而来。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本分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在那本分事上干出一番成绩。

禅语故事

(三):无明的产生

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

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生智慧】什么是无明?无明产生于愚昧,它是对佛法真理的错误认知,也是诱发“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我们往往会被愤怒、抑郁、烦扰等不良外力所压迫,如“无明之火”等,这就源于“无明”。放下一切,不执着于相,则能有效控制住“无明的产生”。

禅语故事

(四):唯我独尊

有一个人来问从漪禅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做佛呀?”

从漪禅师说:“不指天地。”

那人不懂,继续问:“为什么不指天地?不是说万物同体、天地同根吗?”

禅师淡然答道:“因为唯我独尊!”

【人生智慧】佛本来是智慧、圆满、觉者之意,而佛陀曾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也就是说,众生只要能通过深入的修行,都能成为觉者。“唯我独尊”不是妄语,而是注重体验、注重过程的一种姿态。

禅语故事

(五):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智慧】“求人不如求己”,这真是禅语机锋啊!在人生中,我们往往选择崇拜别人、羡慕别人为能事,把“求人”看作是成就自己的重要砝码。殊不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时候,人生的成功,源于个人的身体力行、自信的意念和奋斗的毅力。

禅语故事

(六):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前有一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有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人生智慧】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人生中,有很多烦恼和苦寂,都源于我们自身,这正如“无明之火”一般,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难以言表的。要去掉那些无明烦恼,还得靠我们自己,善知识的引导也只能起到一种借鉴作用。

后记:人生若禅,禅如人生。这些禅语故事中体现出的人生智慧,或朴实简易,或意味深长,但都值得我们去品鉴,去发掘,去研习,去斟酌。喧嚣的世间,浮华的生活,纷繁复杂,很容易让人迷失,如何才能达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境界呢?看看禅语故事,用心感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倒不失为一种保持乐观、自省的好方法。

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个父亲因长期失业,家庭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用滚烫的水,伤及还在念小学的儿子背部,儿子受到严重伤害,不想再看到父亲。现在社会,许多人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就做出傻事,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情绪?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之气,享百年之福」,这是告诉大家要学习忍耐的工夫。佛教的教义也强调:「忍辱者多福。」忍辱是避免招致横祸的盔甲。遇到不合理的事,如果乱发脾气或找机会报复,麻烦就来了。如果能够转念,就没有事了。

我有一位弟子,自我要求、自律颇严,绝不会做坏事,但他嫉恶如仇,要求所有人都依照他的规范做事,只要有人不合于他的要求,都会很难过,但他的地位和权责又没有办法管理所有人,因而常为此痛苦。

这位弟子出家五年,愈来愈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状况,因而常在佛前祈求,希望佛菩萨能感动那些人。我告诉他:「没有人有能力去感动和管教每一个人,何必把别人的问题变成你的问题呢?你该有此智慧吧?」事实上,我自己也都不一定能将每一位弟子管得好好的,这是众生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如果每个人都能因为管教而变好,那每个人都成佛了。

这位父亲因小事对儿子出了重手,我想如果他没有失业,应该不会这样。在自己心情不好时,的确很难控制情绪,但想消除瞋恨心,就必须时时培养慈悲心,对他人起慈悲心,也对自己起慈悲心。怒气能伤身。人在倒霉、失意、困境中伤害自己,这是双重的伤害,这种做法是对自己不慈悲。对他人保持慈悲心,就不容易生气。

我在美国时,有一位美国籍的弟子非常用功修行,可就是没办法控制脾气。平常他像个菩萨,但没人知道他何时会生气,会为了什么理由生气。他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爆发。于是我要其他弟子,在他发脾气时,不要跟他冲突,让他安静一下;等发过脾气后,他就会很快调整自己。

情绪只是一时的,忍一下也就过去了;忍不下时,就大声念一句「阿弥陀佛」吧!忍耐的工夫,要从小事锻炼起。

在自己心情不好时,的确很难控制情绪,但想消除瞋恨心,就必须时时培养慈悲心。

心安处便是吾乡

为了尽快成佛,有好几个月,一休和尚独自一人在禅堂打坐,默然不语,对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人和事都毫无兴趣。他的师父对此十分担忧,便领他走出寺门。寺外盛开的百花、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奔腾的小溪……无限春光,弥漫在天地间。

面对大好的春光,其师似乎无心欣赏,而是在半山坡上找了一块石头,静静打起坐来。一休没办法,只能在师父身旁坐下来。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天快黑的时候,师父起身,依然没说一句话,而是朝一休打个手势,示意他一起回寺院。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只能独坐门外,苦思冥想师父的用意。天色愈来愈暗,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岗,树林、小溪、野花、小鸟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中。这时,寺门打开了,一休高兴地走入寺内。师父终于开口了:“外面怎么样?”一休回答道:“全黑了。”师父又问:“还有什么吗?”一休答道:“什么也没有了。”师父坚定地说:“不,外面的清风、树林、野花、小草、小溪,都还在。”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一休和很多人一样,误以为打坐才能成佛,却不知成佛的关键,不在坐,而在于用心观照、领悟;现代人对教育的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误以为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才是接受教育的正途,却不知除了书本以外,若能学会观照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就能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譬如说,流水无论遇到任何阻碍,都能顺其自然,穿过茂密的竹林,绕过阻挡它的石头,涓涓不息,终为江河,滔滔不绝,直奔大海。

所以古人发出“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之感叹。因此,观流水,可以鼓励人们学会处世如流

水一样圆融自在;日落时天水相连,柔和而美丽,令人生欢喜心。因此,观落日,可以鼓励人们培养如同落日一般柔和的性格;大地一望无际,幅员广阔。因此,观照大地,可以鼓励人们拥有大地般宽广、坦荡的胸怀;观鲜花,容易令人连想到生命如同鲜花一样可爱,又如同鲜花一样短暂,从而鼓励人们爱惜、善用生命。

由此可见,观察大自然,体悟人生,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历代禅师们,深悟其理,故能将身边物事信手拈来,启人禅机,破人情执。故禅门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

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载物,而且,看到“厚”我们就想到大地之德,传统文化效法天地之德,厚德载物就表示大地的浑厚。

厚道需要不断积累,通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来培植自己的厚德,“德日进,过日少”,这样才能载物,自己的德愈厚,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愈大。

厚道的人,不占人家便宜。

春秋的鲍叔牙,他为人不占人便宜,特别厚道,当时他跟管仲一起做生意,结果管仲拿走比较多的钱,人家跟他提醒,他不只没有计较,还说管仲家里比较穷,体恤他的情况。

这让我想起我父亲,专门记录亲戚朋友婚丧喜庆包的礼,比方说我姐姐出嫁的时候人家包多少,都把它记下来,等人家女儿出嫁了,再厚一点包还给人家。所以我们上一辈,乃至爷爷奶奶辈,他们处事,我们在很多细节当中去留心,都跟厚道有关。

厚道的人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

孔子参加人家的丧礼,在有丧事的人身边,他都能感同身受,自己替他们悲伤,都不会吃饱饭的,就是那种时时都能体恤别人的心情。

《了凡四训》举的行善的例子,让我印象很深。

明朝杨少师荣,杨荣,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是以摆渡为生,划船的。刚好当地大水,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惟救人”,所有的货物都没有拿,当地人还笑他们愚笨,这么好发一笔横财的机会都不要。这就是时时那种厚道,体恤到人家有生命的危险,就拼了命地去救。甚至于救完人,死去的人还赶紧把他们捞起来,因为能替去世的人的家庭着想。假如尸首找不到,古代的人会抱憾终身。

厚道的人,能够知恩报恩。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养自己的厚道,时时不忘这一生当中谁对我们有恩德,要常常能够感念,进而常常去报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曾经照顾我们的长辈的恩,在春节、重要节庆都可以去看望他们,感谢他们。念恩,还有念旧,人念旧,不忘老朋友。喜新厌旧,人就不厚道,刻薄了。

能够多包容、多宽恕别人,这也是养自己的厚道。

一个人在一个团体当中位置很高,不能包容,一听别人批评就跟人家对立,甚至于搞一派一派,那对团队的负面影响很大,造的罪业就大了。

所以,人位置愈高,愈应该有一种态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让这个团体的风气愈来愈好。所以“公门好修行”,当官的、在高位的人好修行,因为他影响的面大。同样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公门好造业,态度不对,带坏底下的人,带坏风气,这个罪孽就深重。

厚道的人,不指责,不给人难堪。

事情已经发生了,在那边又大骂他一顿,伤了自己厚道,同时也让对方更难受。

北宋韩琦是一代名臣,他有一次晚上看书,旁边帮他执灯的士兵有点不专注,分了神,把他的鬓发稍微烧了一下。当下他头也没转,顺手就把这个火给灭掉。过了一会儿,他发觉有点情况,转头一看,那个士兵已经被换掉了。他说刚刚那个执灯的人,底下的人就说,他把将军都烧到了,已经把他换掉了。结果韩琦说,你把他找回来,他已经知道怎么不烧到人。

大家想一想,这个士兵假如真的被调走了,铁定先处罚,可能以后他就很难发展了。所以他不忍心,一点小错误,不愿意责罚人家,要把他叫回来。我想这个士兵,一辈子都死心塌地跟着韩琦。

不只这个士兵,我想这个故事,这个士兵一定到处讲,所有听到自己的将军这样包容底下的人,一定无不感佩将军的度量和对士兵的爱护,那不是整个军队士气都大增?所以以前这些留名青史的读书人,为什么会统领大军?一定都在这些跟下属相处当中,都让下属感觉到他的厚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厚道的人,时时要能够尽自己的本分,五伦关系都是本分。

“兄友弟恭”,所有的亲人,我们也有责任;“父慈子孝”,这个“父”再延伸开来,叔叔、伯伯、其他长辈,我们都应该孝敬;同辈亲人都应该友爱。“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祖宗的心来看我们所有的亲人,那不都是祖宗的骨肉吗?我们应该代祖宗来爱护他所有的骨肉。

朱子治家格言讲,“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厚道的人见到穷苦的亲人、邻居,都应该尽力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体恤他们的困难,这就很有情义。邻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厚道的行持举不胜举,中华民族代代都出圣贤人,只要我们能从古人的行持去体会,从身边亲朋好友的行为当中留心,都能“见人善,即思齐”。

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

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到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地说:“请禅师指教。”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禅思禅悟: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见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质。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行善积德,做好这六件事

一、孝

百善孝为先,孝的意义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道家认为孝道应该是出于自然的一种行为,但是人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能为所欲为的动物,所以道家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本应该做的事。

二、救人性命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话一点不假。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话更道出了救人性命会积下大阴德,从而得到上天眷护善人得福报的真机。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最贵,重於千金,一方药济人病痛,功德过於千金。(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所以他将编纂的药书称为「千金要方」。正由于这样,道门中人,往往精研医道,擅长药物学(本草学),经常义务为人治病,或只受极低廉的酬金。现代社会,不少道观尚保留著设立诊所、医院,或者道长研究医技为人治病的优良传统。

三、兴建大利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说修桥铺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功德,只因修桥能度千万人,铺路者能利万千人。所以,我们现在在各处集资修路修桥的地方都很容易看到镌刻着出资人名字的功德碑。在大理州剑川县有座与金沙江上铁链桥同名的风雨桥金龙桥,桥亭上也有一副楹联:崇善怀德寸心昭日月,修桥铺路阴骘积儿孙。由此可见一斑。

四、戒杀放生

放生的目的是为了救生,以慈善心,慈悲行救助弱小生命脱离死亡,重新获得生机,还其自由,让它们在相对良好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其生命的正常过程。所以放生应当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和要求进行。放生前应当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确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这包括以五谷饲养其命和以五德能量饲养、安抚、净化、植善根于其灵性之中。同时要设身处地的考虑放生后它们生存的环境,寻找和确定良好的放生地点,确保救生的义举能够成功有效。

五、供养

狭义的供养是指利养供养与恭敬供养等物质方面的供养。但心行的供养是使物的供养真正具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六、行善劝善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教著名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与《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都是道教劝人向善的书籍。

老子劝导世人向善,最能扣人心扉的名言即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劝人为善,特别劝导有能力、有机会的人,在他们心中种下行善行的种子,就会得到更多的善行,可谓功德一件。

分分秒秒观照当下一念心

过去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深山里的道场打坐用功。他的师父常常教诫弟子们说:「你们若想修行,首先要戒止五欲之心;如果能够降服五欲,心不被外境引诱,才可以真正达到修行的境界。」这位年轻的修行者就经常思考:到底五欲对修行人有什么害处呢?

有一天,他走到放生池旁,看到一只乌龟慢条斯理的从池里爬上来,这时来了一只野干(类似狐狸的动物),野干看到乌龟张口就咬,乌龟很快地把头缩回去;野干又要咬乌龟的脚,乌龟也很快的把脚缩进壳里。

过了一会儿,乌龟以为野干走远了,就把头脚伸出来,没想到野干瞧见了,又跑回来要咬牠;如此反复多次,野干疲于奔命却无所获,终于丧志离去。乌龟看到野干走远了,把头和脚再伸出来自在地游水、爬行。

年轻的修行者看到这一幕,忽然有所顿悟──乌龟的头和脚就像修行人的五根,而野干则像外在的五尘欲境;欲境时时在干扰我们,我们若没有把守好五根,就很容易受到伤害。不守五根则外境处处都是会伤人的陷阱,就像野干一样,如此「慧命」就会被伤害。

我们学佛就要先学得「时时守好自心」;谨守本分,不要让心有分秒放逸的机会,这就是修行。

如果我们能把握时间、好好精进,则道业与日俱增;若是不会把握时间,那么慧命就会随着时间一起消逝。

大家要分分秒秒观照当下的一念心啊!

大福自有妙方

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而失足,不因妙法不学而错败,不因邪思而乱志,不因心薄而轻行,不因肮举而再辗,不因贱行而惨毒。是以,大福有妙方。

一、乐修善法,分别善恶,亲近正法,怜愍众生,常识宿命因缘。

二、了知烦恼,不随烦恼,能忍诸苦,不生恐心,不欺诳人。

三、轻松自在,而不轻浮。谦益自信,而不自满。随缘处众,而不随便。

四、去弊扬善,不揭人短。宽怀待人,不整害人。不执己意,端正庄严。

五、乐瞻病人,乐施贫人,乐以化人。乐化怨仇,乐教妻儿。不乐恶口,不乐欲心。

六、亲近善友,随师教诲。不生骄慢,不生妒心。和视众人,见离坏令和合,见怖畏作救护。见淫赌即不染,见坏恶即舍离。

七、摄取众生,柔言不粗,温语与人,赞善赞德,为破邪见,艺精教人,开涅槃路。

八、财用正处,先利六亲,朋友众生。勤劳不惰,厚待下人,施恩施泽。

九、务于正业,不营邪业。诚营不欺,忠爱家国。珍惜感情,不弃糟粕。心无分别,敬上奉长。

十、养心明志,知恩知足。不惊荣辱,从容淡定。利众益人,纯善典雅。不执利禄,高风亮节。居于高位,造福群方。发无上心,博学多闻。实修实证,开阐无遮。

人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幸福,心要懂理,也要参透这些哲理,使有方向可依。明其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之,即是幸福前奏。

极多烦恼皆由不明白做人处世时,造下的后患。故我们应先学先知,人生不可能任何事情去尝试一番,失败了再重新来。有的人失败一次就失去了幸福,有的人失败多次后失去了幸福。我们学优在前,就是要减少一点失败,增添多点成功。所以需要择善而行,使幸福时刻伴随着我们。

掌厨事的老和尚

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他从十几岁到丛林修行后,就一直负责掌厨的工作。

当他年老时,当家师父就问他:是否要换人做掌厨的工作?老和尚说:「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和大家结缘,我不愿意放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还是要继续做掌厨的工作,和大众结缘。」

有天,一位信徒送来一堆从海中捞起的海带。老和尚收下后,心想:「这么好的东西,把它晒干可以保存久一点,日后再慢慢吃。」

那天太阳很大,他把海带一条条拉平铺在大院子。正好有一位年轻比丘走过来,他看到老和尚顶着大太阳在晒海带,很不忍心地说:「老和尚啊!你为什么不叫年轻人来做呢?」

老和尚边做边回答:「别人不是我啊!」

年轻人再问:「那您为什么不等阳光稍弱时再做?」

老和尚回道:「时光所剩不多!我要把握时光,赶快去做。」

把握时光,自作自得

诸位,这两句话听起来好像很平常,但对修行人而言却深富禅机。

「别人不是我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做自己得,别人做别人得;做事当中的那分成就感,必须自己做了才体会得到!

年轻人问:「您为什么不等阳光稍弱时再做呢?」老和尚回答:「时光所剩不多!」对啊!时光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几天是艳阳高照的呢?过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过一年,生命就少了一年。如果不好好把握时光做事,生命如何能活得充实?

这也就是我时常说的:「把握当下,做就对了。」做了之后的踏实感觉,才是真正心灵的收获。

人若不慎思,会被小人利用

佛典中有一则故事。深山里,有两只猛虎,一只叫善牙,一只叫善博,感情很好,每天都一起出去猎食。他们的后面常跟着一只奸诈的野干,以捡食猛虎吃剩的猎物维生。

野干虽然依附猛虎而生,却非常惧怕牠们的力量,经常思量:一只猛虎就力大无穷,两只猛虎在一起更是力不可挡,一定要想办法离间他们,否则一旦有什么闪失,说不定自己的性命都不保。

有一天野干灵机一动,就对善牙说:“我好心告诉你一件事,但是你不能伤害我。”善牙说:“我怎么会无故伤你?放心告诉我吧!”

野干附在善牙耳边说:“善博平时看起来和你要好,不过私底下,我听到很多动物都说,善博常向大家宣告:你不如他,他的形、色、毛、力等等都比你强。”善牙就听进心里。

不久,野干又跑去对善博说:“善牙对你很不敬,在我面前说你很多坏话,还说你有很多地方不如他。”善博也将这番话放在心里。

两只老虎再度碰面时,由于野干的离间而怒目相视,善牙心想:应该要先下手为强,比比看谁的力量大,于是先出手要打善博。善博并没有立即还手,而是选择退避。善牙不罢休,责骂善博:“你凭什么在兽群中,说我样样不如你?”

善博听了,虽然愤怒难耐,可是还保有一点冷静,想着:不对,我并没有骂善牙,为什么他竟会这样误会?眼见善牙又要追打,善博赶快退后,并且说:“你冷静一点,其实我也听说你亲口告诉野干,我处处不如你,还用种种恶毒的话骂我。”

善牙这时也停下手:“奇怪!我也是听野干说的,而且我并没有骂过你呀!”

善博又对善牙说:“在山林中,我们的力量比其他兽类强,绝对不能有冲突;否则不但两败俱伤,还会闹得山林不安。你我都是听他说的,可见其中必有蹊跷,我们应该要保持冷静。”

可见猛虎虽有冲动的血气,但是若能冷静思考,便可化解争斗,避免动荡不安的灾祸。

人若不慎思,往往会被小人利用。有权有力的人,若听信小人谗言而欠缺冷静思考,社会就不得宁静;家庭、团体也是一样,只要有这种喜欢离间、挑拨是非的人,都无法营造和睦的气氛。所以要时时保持内心平静,不论听闻什么,都要用智慧分析,做到“是非止于智者”。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这一念心,心念偏差,小事情也会变成大是非。好好照顾自心,遇到逆境能冷静思考,运用智慧突破,不仅能提升自我的道德,还能促进人际和谐,进而让社会平静祥和。

小沙弥的前世因缘

在人间,父母、子女亲情难以割舍,面临生离死别之时更是苦痛难言。人生在世,首先要体悟的道理,就是「苦谛」:

在一个小城市的郊外有一座寺院,住持师父很有德行。有一天,一位笃信佛教、居住在距离几个乡镇之远的妇女,带着七岁的儿子前来礼佛,老师父见到男孩礼佛虔诚,且有殷切的求法之心,即为母子述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母亲不甚了解,但是男孩闻法之后颇有领会,不只了解人间苦,与造成苦的原因,尚且主动询问老师父,应如何灭苦?老师父见男孩颖悟绝伦,再对之讲说因缘果报之理,指引其灭苦之道。男孩恍然大悟,当下即要求母亲让他在此出家修行。母亲虽然舍不得,也知道孩子慧根敏利,如今自愿修行,未来必有成就,能度众生,遂含泪允诺而去。

沙弥日日跟着老师父精进修行,某日打坐时,突然映现过去四世的人生境界。第一世的母亲怀胎十月,与村中另一位妇女同一天生产,但是好不容易盼到的孩子,却在三天之后夭折,母亲被视为不祥而逐出家门,日日在村中流浪哭泣。另一位妇女很同情她,也刚好奶水不足,就收容她为自己的孩子哺乳,丧子的母亲却因此更陷悲苦,最终精神失常,终日痴痴地在村子里寻找自己的孩子。

沙弥第二世投生在另一个求子殷切的家庭,出生之后白皙可爱,很得人疼,却在三岁时生了怪病,全身不断冒出像是烧烫伤一样的水泡,父母倾尽家财带着孩子求医,仍旧药石罔效,不到四岁就往生了。父母伤心欲绝,且家道中落,父亲积郁成疾,只靠母亲乞讨维生。

第三世再投生到另一个家庭,这一生无病无痛,却在长到十岁时,孩子到水边嬉戏,突然遭到大水、土石冲击而亡。原本幸福的家庭顿时陷入悲苦,祖父母、父母从此日日泪眼相看。在第四世虽能平安长大,直到二十岁,在出外经商时,途中忽然停止呼吸,病死他乡。父母妻子顿失依靠,家境趋于贫困。

沙弥此生到七岁时舍俗出家,闻法修行,历经五世人生,也不过短短四十多年岁月,五位母亲尚在人世,其心却都沈于与孩子生离死别的悲凄,且若非疯癫失常,就是家境破落,处境堪怜。所以沙弥出定时,大大地叹了一口气道:「苦啊!」忏悔自己五世为人,都带给母亲无限的悲恼。即使沙弥年幼,此刻也深切地感知人生苦谛。

苦,就是人生的真理;即使家境富裕,无常现前之时,同样痛苦不堪。如果无法看开人生之苦,不断地累积烦恼,则会在生生世世随业沈浮,无法解脱。

论教育对人生幸福的促进 篇6

当今, 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中国又有抬头之势。据新浪新闻中心报道: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 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 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学生只剩下4000来人, 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河北省威县贺营中学目前在校生共400多人, 其中初一学生200人, 初三学生只有50人。该校负责人说, 这样的班级人数结构是很正常的, 初一入学时一般可编3个班级, 到初三时只剩下半个班, 大部分学生在初二时就辍学了。据了解, 该校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只有24名, 三年总辍学率近90%。 (1)

近些年读书无用论浪潮首先从农村出现然后迅速蔓延。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主要现实原因有:一是昂贵的大学学费让许多农村家庭无力承担。二是即便花了巨额的学费后, 许多大学毕业生仍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老百姓认为这一过程付出大于收入, 不如辍学挣钱更加实惠。所以新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被许多人所接受。

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读书受教育采取了狭隘的功利价值判断。在我国, 自古有“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 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的说法。人们把读书受教育当成是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当读书受教育在现实中没有达到功利的目的时必然就产生读书无用的抱怨。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单纯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教育目的, 而没有把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置于应有的地位。 (2)

读书受教育没有达到功利的目的, 读书受教育就没用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彩,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余秋雨认为阅读的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波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 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 人类历史的厚重, 终极道义的神圣, 生命含意的丰富……只有书籍, 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 才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 短短几十年光阴, 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这种奇迹的产生, 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 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3) 他们的论述都很精彩, 读书受教育的更大的功绩在于增进人生幸福。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在我们生活中, 有些人为了名利忙碌一生;有些人为了追求自由, 生命、爱情二者皆可抛;有些人则为了追求爱情, 不惜牺牲生命……这一切, 虽然不同的人追求的东西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但都在为自己心目中的所谓“幸福”而努力,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

幸福是什么?康德指出: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 以至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 但是, 却谁也不能对自己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4) 亚里士多德指出:不同的人认为幸福是不同的东西, 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在生病的时候, 他把健康当作幸福;在贫穷的时候, 他就把财富当作幸福。 (5) 《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幸福”作了这样的解释:1.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 (生活、境遇) 称心如意。

在西方伦理史上, 一直有思想家、哲学家对幸福作深入的探讨。梭伦认为富有的人不一定就很幸福, 一个人的幸福在于他为城邦和他人的利益而献身。他认为幸福应具备六个要素:一是保卫祖国, 勇敢地战斗;二是拥有中等财富;三是孝敬父母, 有好子孙;四是一生平安顺利;五是心胸开阔, 精神愉快;六是善终安乐而死。伯利克里则强调自由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性, 人要获得自由才能得到幸福。苏格拉底提出人要认识自己, 努力认识自己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德谟克利特认为必需的物质基础是获得幸福和快乐的现实根据, 还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柏拉图认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要达到至善才是真正的幸福。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则认为幸福在于爱上帝, 在神的指引下才能获得真幸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幸福不在于来世, 而在今生, 提倡人现世的幸福。近代功利主义者则强调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康德提出了以“自律”为原则的理性主义幸福论。

儒道释三家对幸福也有论述。儒家重视人格修养, 认为幸福与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 要做一个君子人生才幸福。重视仁、知、信、直、勇和刚六种道德品质的培养, 认为君子只有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人格才健全, 生活才完满幸福。道家认为人要顺其自然, 复归圣婴,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达到超脱、自由的人生境界, 才能达到幸福的较高境界。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海无边, 只有努力修为, 破除心障, 觉悟成佛, 到达极乐世界才能跳出六道轮回得到终极的快乐, 获得圆满的人生幸福。

教育与幸福有关系。既然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 那么幸福就一定与教育有关。因为无论是发现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与素养, 还是人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与素养, 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得到培育。 (6) 教育能促进人生幸福。

(一) 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 促进人生幸福。必要的物质基础是达到人生幸福的保障, 人通过受教育能提高收入水平, 提升幸福指感, 这已经被学者们的研究所证明。

美国学者曾经对不同教育水平男性的平均收入作了调查, 清楚地反映了男性收入与受教育年限的正比例关系。

资料来源:W.E.Becker&D.R.Lewis: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P101.

我国学者也作过类似的研究, 也有类似的结论。研究根据全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2002年对全国城镇居民所做的抽样调查, 调查包括12个省份、69个城市、6835个城镇住户样本。要求每个家庭中的户主或其他主要成员对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评价。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和主观幸福感情况如下:

显然, 受教育程度越高, 相应的收入水平也越高。总体上说,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回答者中, 自我感觉幸福的比例也越高, 而自我感觉不幸福的比例却越低。 (8)

(二) 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拿破仑曾拥有权力、财富、荣耀, 但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海伦·凯勒——一个双目失明的聋哑人, 她却说:“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可见一个人幸福与否和他的幸福观密切相关。在不正确的幸福观指导下, 纵然像拿破仑那样拥有很多东西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给人以全面、系统、长远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 受教育者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教育可以通过不幸教育、挫折教育、痛苦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生活, 促进学生反思, 深入领悟生活意义, 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从而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 促进形成正确幸福观, 促进受教育者人生幸福。

(三)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 而且有精神的需要。芸芸众生, 很多人每天只忙于生计,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至死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只有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的人才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教育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给人充足的精神食粮,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冯友兰把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天然的“自然境界”, 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 “正其义, 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 超超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9) 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 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 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 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够达到的。教育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 从而促进人生幸福。

上一篇:生活的挫折中学生满分作文下一篇:电气设备入井防爆检查和验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