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2024-07-17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共10篇)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篇1

如何把问题学生转化成才?我相信: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症下药,像春风化雨一般地去温暖他们,问题学生的转化是能够实现的。

一、关爱给问题学生

我认为,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学生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来关爱他们,就会时刻地把他们放在心上,同时学生也会靠近老师,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教师多了解他们,发现他们,他们才能快乐的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心来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偏向问题学生,他们更渴望爱的浇灌。

二、善于捕捉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学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有问题,他们总有潜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当这种光点闪烁时,也正是对他们引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去寻找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寸分微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地当众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有展现自己和改正不良行为的机会,同时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时间久了,自然会洗去身上的污垢。

三、转化问题学生要持之以恒

问题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日养成的,同样,转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教师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这主要是因为问题学生自制力差,易出现反复。那么,他出现反复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地批评。欲速则不达,教师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能真正地明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凡事都要有一个过程,要想转化他们,就要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使他们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切莫把他们拒绝于校外,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将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四、对待问题学生,教师要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激励,宽容也是一种仁慈。它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自新,超越自我。宽容的魅力似一缕仁慈的阳光,照亮那些问题学生的心灵。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已不可救药,否则,他们将会离开学校一步步走向深渊。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你的学生将会自律、自策,他们就成一块碧玉。因此,我认为,要想转化好问题学生,就必须学会宽容学生。雨果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学生还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有时愚昧无知,有缺点,不懂事,所以才会有不良行为。我们做老师的,年长阅丰,知识多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当然应该宽容学生的缺点,让他们改正缺点。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篇2

[教学案例]

今年是我任班主任的第二年,开学初班级里多了几位新学生(在校留级生和他校借读生),其中G学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在报到当日,他一个人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眼睛始终凝视窗外,但眼中流露出迷茫忧伤的神态。等我念到他名字的时候,他毫无反应,我又叫了几声,他烦躁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发怒似的走到我面前,将准备好的学费递给我,签好字,转身就走出教室,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无语”的见面。仅仅在刚开学的一两周内,我接到了来自各科教师的反馈与抱怨,说G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总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作业也不做,任课教师们也与他私下沟通过,但G学生不予理睬,弄得教师们束手无策,其实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决定先按兵不动,多加观察。

在开学不久的秋季运动会之际,我鼓励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唯独他是个特例,不但个人项目他拒绝参加,连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的集体项目他也不参加,对此学生们很气愤。后来我在操场找到了他,他一个人在打篮球,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还是置若罔闻。G学生仅在开学近一个月里就让我伤透了脑筋,让我不得不思考应该如何和他有效沟通,以帮助他改变现状。

[教学反思]

一、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我通过向他之前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定期家访、电话沟通等,加上平日的观察,归结原因。一是家庭结构的复杂性。G学生成长在一个复杂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木匠,他的生母因家境贫穷在他两岁时离家出走。后来他的父亲再婚两次,现任妻子是G学生的第二任继母,还带着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姐姐。这种复杂的家庭环境给G学生一种不信任、不和谐的氛围,造成他心灵的创伤。父亲对他比较严厉,爷爷奶奶因为愧疚与心疼,对他百般溺爱。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是造成他性情多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学校教育的不恰当。据我与其父亲的沟通得知,G学生在小学五年级前,成绩以及行为规范都还不错,但在他五年级时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班主任误会他没写作业动手打了他一个耳光,事实是他将做好的作业本忘在家里了,教师不信。就在教师动手打他的时候被来给他送作业的父亲看见了,接下来他的父亲不依不饶,决定要为他讨回公道,便当着他的面将这件事闹到学校,最终这位教师被迫调到别的学校。这位教师不良的教育方式与其父亲粗暴强硬的做法在他的心里深根发芽,导致他多疑、冲动、暴躁,成为了问题学生。三是自尊心的受挫。据他父亲所述,至今未有教师来家访过,一方面是大多数教师对他这样的问题学生不愿招惹,他曾经因为教师管教太严而有自杀倾向;另一方面是他拒绝教师的家访,可能是因为家境清贫以及家庭复杂而引发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他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

综合以上原因,我决定充分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来帮助他打开心扉,在充分分析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制订了帮助G学生转化问题的一系列计划。

二、知己知彼,共筑心灵

首先,我暂停了他的作业,经过与任课教师商量,他的作业可以先不交,也不用催他交作业,先减轻学习方面的压力。我发现他和班上一两个男生开始有了交流,于是我从这两个学生入手,向他们了解G学生的一些情况,并希望他们也能够帮助他,但要保密。他有了玩伴之后性格开朗了一些。后来,我又让他比较信服的语文教师多关注他。

接下来,我亲自找他聊天,但从不谈学习,只关心他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等。刚开始他不大情愿,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能与我说上两三句话(但还是无法深入他内心)。我通过观察,发现G学生有两大爱好一打篮球和看书(多为质量较高的国内外小说),每天放学后他总是去操场打篮球,我决定抓住并放大他身上的闪光点。我拜托我校专门教篮球的体育教师帮他指导,他欣然接受。后来我校举办校篮球比赛,我动员体育教师让他参加,然后让全班学生去为他加油助威,这次篮球赛他表现得很棒,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脸上流露的灿烂笑容。我不仅利用这次篮球赛的机会当众表扬了他,并且邀请他在班上分享打篮球的技巧。

我与他的沟通慢慢多了起来。我再用他的另一个爱好来继续引导他,我知道他很喜欢韩寒,正巧那次韩寒因为要拍一部关于家乡的电影,在我校后门取景,得知消息后,我便邀请G学生与我一同去看。他很兴奋,一路上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韩寒?他说觉得他和韩寒有些相似,我顺势向他说了韩寒虽因为高中学习受挫但仍然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的经历,并鼓励他写作。我发现其实他的想法比一般的学生要深刻,只是不愿表达而已,那天我们很开心,这是我第二次看到他灿烂的笑容。

再接下来,我经常向他推荐一些读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与他交流读书感悟,通过读书平台,我积极向他传递正能量,他开始慢慢接受了,话也越来越多。在我校组织的读书节活动中,我请他来作以读书为主题的班会课演讲。他刚开始有些胆怯,我鼓励他并与他在课余时间一起做课件、交流想法等。他的演讲很成功,他越来越有自信了。在我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将他视为一个平等的人,也会将自己的弱点与担忧展露在他的面前,让他感受到我的关爱,这样我说的话他很容易接受。他真的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了。

教师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篇3

一、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首先,早期的不良教育是造成“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智力特好和智力特差的学生都只占人数的2%-5%,大多数的学生智力都一般。理论上来说,他们在学习上应该相差不大,呈正态分布图像,但现实的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些敏感期或关键期,这些时期的儿童若是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将会造成他们发展的缺陷,其中的有些缺陷将会成为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早期的不良教育是造成“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早期的家庭教育,早期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此都相关联。

其次,后天知识上的缺陷,是学生长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结果。从与学生谈话的沟通中可以发现,“问题学生“的出现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潜伏过程,或者在小学、在初中,家长对小孩成绩的漠不关心,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视而不见,成绩好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不屑一顾都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偏离了正常的学习轨道。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课堂上找不到学习的乐趣,然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问题学生”的行列,这个队伍越来越庞大,终至形成风气。渐渐地,这部分学生也过得心安理得,看着有一大群和自己相当的学生,心里也着实安慰不少,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再彷徨。当然,这些种种因素导致的“问题学生”的出现都属于过去,我们无力也无法改变,关键是,当他们还在觉醒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来转变这部分学生。

最后,中学生处于由依赖转向独立的起点,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弱。他们的挫折感比成年人更强,焦虑体验范围更广,自我调节能力更差,因此出现了思想道德水平滑坡、学习动力不足、厌学、自我荒废、问题行为增多等现象。但人们(包括班主任)却往往将之归因于缺乏远大的理想、志向水平不高,甚至有人怀疑学生的学习动机。班主任必须从实际出发,真正理解、体谅学生的精神压力,尤其不要一味地把学生某些行为上的异常举动统统视为品德问题。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或偶然事件中的表现,不都是品德特征的表现,相当多的异常举动只不过是心理上的失调。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既有育德的一面,也有心理调节的一面。不少班主任将二者混为一谈,因此,学生紧闭心扉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分学生,虽然他们表面桀骜不驯,但都是在掩饰他们内心的空虛。在他们一个人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反省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当他们拿起书本看陌生的知识时,心里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教师虽然激情澎湃,却往往是在唱独角戏。

二、教师如何帮助转化问题学生

我们不希望放弃任何一个差生,也许对我们教师而言,那只是学生中的六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那却是唯一的。就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补习知识。将这部分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的学生挑出来,组成培训班,在每天的单位时间里补习他们的知识漏洞,也就是让他们平稳的从初中到高中形成知识上的链接,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上课起码能够听懂教师讲课的目的。

第二,要与家长沟通。对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其实是有责任的,他们抱着心灰意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小孩,他们对小孩学习上的冷漠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关注,没有得到证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虽然我们也说学习是为了自己,可他们还不成熟,在他们的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数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为了教师,自己成绩的取得是要得到家长肯定的。而家长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自己的小孩进行鼓励和教育。

第三,及时的和学生谈心。教师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这部分学生身上,将他们与学习好的学生平等的对待,能够关心他们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教师的这种无言的行动足以感动他们,在这种感动的驱使下,这部分学生在心中会有一种信念,有一种精神层的力量在让他们坚持下去。

如果学生能够形成知识上的链接,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教师、家长能够及时鼓励,及时引导,这部分学生是能够慢慢有起色的,他们也会真正走进这个属于自己学习的领地,而不会作为一个门外的彷徨着,在这个知识的庄园里他们也能够和学习好的学生一样都能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乐趣,真正做到表里如一的快乐,真正做到内心的充实,享受学生时代的乐趣。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篇4

[内容提要] “问题生”,指的是所有身上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包括一部分成绩优秀但有不良习惯的“尖子生”。“问题生”需要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化“问题”为常态。面对各类习惯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这称之为“登门槛效应”。

[关键词] 登门槛效应 问题生习惯

说起“问题生”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学生中那一小部分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不良或暂时犯了错误的学生群体,有人干脆给这个群体贴了个标签,叫做“后进生”。但笔者所说的“问题生”,指的是所有身上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包括一部分成绩优秀但有不良习惯的“尖子生”。

一、“问题生”与“登门槛效应”

抛开传统的“成绩定人品”的论调,所有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只不过擅长的领域不同而已,学习成绩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目前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能断定这辈子都是这种“问题状态”。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大的学生不能自我解决,就需要班主任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化“问题”为常态。一个班级,所有学生都在常态中,那么这个班级必然是个优秀的班集体,这也是多少班主任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个班级,总是存在各方面的问题,要想很好地化解问题,必须先 1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班主任才好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三方面的问题。要想很好的化解这些“习惯成自然”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一旦成为了稳定习惯,要去改变,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所以笔者任班主任,转化“问题生”,首先就是利用“登门槛效应”来化解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二、“登门槛效应”的运用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意思就是说,批评别人的坏处不要过于严厉,一定要心里还想着这人还是有可爱之处的,过于严厉就会使对方反感以至抗拒;教育人从善不能要求太高,好让人容易听从,也不会让 2

自己太失望。

笔者接任的是六年级班主任,属于毕业班,许多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就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玩手机游戏,直接消耗学习时间。笔者决定新官第一把火,就先处理这个问题。

直接对学生提出最高要求,不准玩手机游戏,显然是不可行的。这么快速的处理方式,对已经对手机形成依赖的学生来说,就是没法做到。慑于班主任权威,可能初始阶段有效,但最终抵不住习惯的力量,还是会铤而走险,冒着被班主任发现的风险,继续充电。到时班主任一个处理不当心,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僵局,直接影响班主任权威。

所以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先观察了几天,看到底是哪几个学生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结果是30%左右的学生都有这种行为,最密集的是集中在几位同学身上。然后笔者心里就有底了。首先,班会课让同学讨论手机的辐射话题,然后辩论“小学生使用手机是否会影响学习”,不管结果哪方胜,都在学生心里打好了底,知道多用手机是有弊端的。接下来班主任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学生最好不要玩手游戏,并约定大家一起监督。学生认为这个会影响学习,可以接受,水到渠成。一段时间后,学校正好召开班主任会议,明令禁止学生玩手机游戏。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班会课宣布这个消息以后,并没有想象中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是部分学生偷偷的议论了几句,很快就平息了。玩手机游戏事件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事件。

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 3

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的要求,不玩手机游戏,再拒绝班主任进一步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因为不玩手机游戏的要求给学生造成损失并不大,只比前一个要求多了一点点,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反正用手机有辐射,玩手机游戏影响学习”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三、“登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

“登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学困生”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面对学习习惯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槛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又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如养成“不随地扔垃圾”、“按时起床到校”等等。长此以往,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

还有,对“问题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问题生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往往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问题生的转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观念,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对于他们已经做到的小小要求,要及时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都可能激励学生继续做好这件事。

转化问题生,关键就是要化解问题,用一个小小的行动来替代原来的习惯。每天登一个门槛,时间久了自然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从而实现 4

转化目标。正如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注释] 1.登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2.《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初怀道人。

3.《习惯的力量》作者:[美]杰克·霍吉/译者:吴溪,当代中国出版社。

4.《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篇5

案例基本情况:

丹丹,女,13岁,七年级学生,家距就读学校二三里,生活习惯较好,每天清早自己起床弄早点吃了后按时走路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但学习习惯很差,从来不做家庭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不用心,有时干脆埋头搞小动作,屡次说教都不起作用,成绩下降明显。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可以说是问题学生了,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过分自卑。丹丹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他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严重伤害,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知道了她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并且听他母亲说丹丹曾经被狗咬过4次,每次都注射了狂犬疫苗,丹丹认为自己不聪明了是疫苗惹的祸,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了,导致她意志消沉,甚至变得自暴自弃了。

2、逆反心理。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丹丹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她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她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模样。

3、意志薄弱。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求上进的愿望,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持久。像丹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的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又让惰性占了上风,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1、教育方法的粗暴。她爸爸对丹丹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对她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孩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因此,他对丹丹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丹丹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2、家长的宠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丹丹爸爸整天忙于工作,妈妈外出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祖辈对其比较宠爱,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祖辈总是有求必应。这无形之中给孩子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性格。采取的措施

我了解情况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认为学生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而家庭、学校的因素都是次要因素。所以,我常对丹丹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满足丹丹心理方面与学习方面的需要,帮助她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适当的生活目标,教她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作了以下工作: A、以激励的教育方式,唤起她对学习的信心。

为了消除丹丹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我经常对同学说:“看,丹丹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丹丹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渐渐的,丹丹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对学习也开始有了信心。B、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绝对是个好办法。有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她热情高涨,参加了100米短跑赛,并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我趁热打铁,把她的这一成绩反复在班里进行表扬,并通过学校广播表彰了她的这一成绩,此时,她的成就感就溢于言表。

C、家校沟通,促进自觉性的培养。

首先,我找家长谈心,我真诚的告诉家长,不能盲目的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同时详细地分析了丹丹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平时可以多鼓励他说说学校里的事,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使他渐渐的乐于表现自己;实施奖惩结合制度,如果最近一周作业的书写有进步或者正确率提高了,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相反则有相应的惩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积极地鼓励,家长、老师常见面

交流,并当着孩子的面总结做得好的地方与有待改进之处,从而共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不给孩子零花钱,实在有必要给的话,也要以奖励的形式发给孩子,让他感觉到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体会到凡事只有努力过才会有报酬,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每天应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学校里发生的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等,家长也在一旁看看书籍、报刊,形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她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辅导效果。

问题学生转化方案 篇6

所谓“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在品德、学业方面距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差较远,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按类型划分,“后进生”主要有四类:学业成绩差的后进生;组织纪律差的后进生;学业成绩和组织纪律差的“双差生”;学业或组织纪律时好时差“准后进生”。特别是品德、学业都很差的“双差生”,他们在院(系)班级里,经常扮演“惹是生非”的角色,有伴随对教学、管理秩序的破坏性,及给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实施个别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习等方面的特点单独进行的。个别教育的对象重点应该是后进生。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还会影响到班级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转化后进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实际意义。

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并借鉴许多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应作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纠正心理偏向,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辅导员、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后进生时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偏向:一是首因效应的心理偏向;二是晕轮效应的心理偏向;三是厌弃心理偏向;四是眼光不变的定势心理偏向;五是不准反复的永久心理偏向。凡此种种心态,给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增加了主观上的困难,又阻碍了后进生思想的转变。因此作为班主作要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必须纠正主观上存在的心理偏向,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后进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逆反心理;第二,挫折心理;第三,是彷徨心理;第四,矛盾心理;第五,多疑心理;第六,防御心理。由此可见,后进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消极落后的心理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若采取简单粗暴生硬机械的办法对待后进生,那就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所以,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掌其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情感人做先导,关心爱护,严慈相济

热爱学生,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辅导员、班主任教育转达化后进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教育工作必须以情感为先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把更多的关爱倾注在那些后进生身上。当然,班主任对后进生的关爱绝不可姑息迁就。对后进生的关爱要在严格的要求中实现,应做到严而有“格”。坚持说服诱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教育转化后进生一定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坚持正面疏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思想问题。我们可以从失败的教训中悟出一个道理,压服的办法,一时也许可以服人,其实往往压而不服,实际效果是吃力不讨好。俗语说“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对后进学生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往往都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坚持说服诱导,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惩办主义,必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危害性很大。第一,它会摧残学生的身体;第二,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造成心灵创伤;第三,伤害学生的人格,产生对立情绪,敌视态度。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把辅导员、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结合起来 坚持说服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把教师的“言传声教”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最普通、最常用的手段是“言传身教”,除了依靠语言手段外,主要依靠教师自已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来对学生施加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时时处处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特别要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只有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全国优秀班主任邵中骅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那就是要学生做的,自己先做;要学生不做的的,自己带头抵制。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转化后进生,就要运用榜样示范作,把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以表扬为主,用心捕捉契机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即便是后进生,也有闪光的地方,也蕴藏有某些优点和缺点。“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有的班主任说得好:教育后进生,要用显微镜从他们的失败中找优点,用放大镜从他们失败中找成绩。所以班主作对后进生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极其微小进步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

许多优秀的辅导员、班主任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寻找和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并以表扬为主,扬长避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校长时,奖励一名男生四块糖的故事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美谈。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

后进生一般都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方法不佳,功课赶不上等情况,饱受学习屡遭挫折、反复失败之苦。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最终导致学习驱动力的丧失。所以,辅导员、班主任要把他们从失败者的心态中挽救出来。首先要提高其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以激发其求知欲,其次,注意对其学习方法的传授,再次,要结对子,发挥共生效应。协调一致,做好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还应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为了取得对后进生的教育效果,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发挥主导作

用,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和家长共同唱好学校内外这台戏。

“家访”是辅导员、班主任个别联系而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家访,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密切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取得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家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前要摸清学生家庭情况和家长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家访内容、时间和方法。家访时要尊重家长,谦虚谨慎,诚恳、平易近人,切忌搞“告状式”家访。

“问题学生”转化的诀窍 篇7

一、改变认知, 转化态度

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 产生不良行为, 是由于他们的无知, 是非观念不清, 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矫正行为不良学生, 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生传递正确的信息,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 即通过与学生谈心, 对话来完成。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赢得学生的信赖,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 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 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 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 要进行评价的示范, 使学生自己辨别取舍。

二、创设情境, 感化引导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 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 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即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多变。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 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的关系, 关心、爱护、尊重他们, 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 使他们信赖老师。这样, 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 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使班集体成员能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的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消除对立情绪。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 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就会以集体中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三、锻炼意志, 培养习惯

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转化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项“旧病复发”的情况, 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而引起的。因此, 应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 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 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等。这种考验, 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产生一种尊严感, 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 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其中, 需要教师的引导, 给他们以表扬、鼓励、强化。

四、针对个性, 因材施“矫”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 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 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 矫正工作,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 要以疏导思想为主, 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 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 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 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 则要循循善诱, 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

五、总结经验, 掌握技巧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 是一个灵魂的在塑造过程。具体如下:

其一, 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 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 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 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 要求教师要抓住这种时机, 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 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篇8

关键词:“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转变

所谓“问题学生”通常被我们老师称之为“后进生”或不良少年。这类学生身上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打架、赌博、上网成瘾、抽烟、酗酒、旷课、迟到早退、讲享受怕劳动等等。一个班上若有三五个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就会不胜其烦。但是,在我们职业技术学院里,由于目前招生形势所迫,所招学生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状况下,每个班上存在几个问题学生就在所难免。

作为老师,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我们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把他们打入另册,更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那么,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就在于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这几年班主任工作中的做法,归纳成如下几个要点:

一、及早关注,摸清根源

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经过长期的错误认识、体验、实践形成的。这些问题学生无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毅志和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同周围人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对他们个人、对学校、对家庭甚至对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要使他们转变,必须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一般来说,新生进校报到时,通过交谈,在言行上就可体现出一些端倪,班主任要利用入学教育这短暂的几天时间与学生多接触,及早锁定目标,并摸清问题根源,以便及早制定对策。

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

外因主要指: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方面。⑴社会因素: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是造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如网络、书籍、音像制品等)都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社会上坏人的教唆诱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⑵家庭因素: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有的过于严苛,有的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有的家庭里父母本身就有恶习,这都是造成孩子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⑶学校教育: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方式(片面追求分数对犯错误的学生冷嘲热讽),对学生过于松散或过于严厉苛刻,发现问题不及时与学生沟通等。

内因主要是是学生本人道德意志薄弱,精神空虚、缺乏理想和明确目标,另外性格上偏激 、孤僻、自高自大等缺陷,再加上缺乏社会经验,认识能力不强,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分辨判断。

二、深入交流,发现优点让其建立信心

“问题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不正常的,由于他本身的不良行为危害了自己或其他人,因而经常处于自责或被批评、训斥,甚至严厉惩罚的形势下,他们在心理上会阻抗学校和老师给他们的关注与帮助,反而会把对他们的教育看成是“吹毛求疵”、“整他们”、“和他们过不去”。要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打开心扉,愿意与你交流,帮他分析形势,找准问题的关键,树立明确目标,怎样让学生愿意与你交流,这要注意几个方面:

⒈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问题学生”也不例外,老师找他谈心,他内心早已有所戒备。如果我们请他坐下,给他 一杯水,象朋友似的拉家常,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谈,首先给予他一定的认同,再慢慢引导,切入正题,帮他分析问题,这样,他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建议。

⒉要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点

问题学生往往内心很敏感,自卑。他们的行为是游离于正常集体活动之外,可内心里他们又很需要集体的接纳,再坏的学生都有关其好的 一面,发现其优点长处并及时加以肯定,这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他们的转变。

三、订立计划,明确实施办法

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恶习,我们不可能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就促使其转变,这就要求师生双方互相协商,制定一个逐步实施、切实可行的计划。

首先,学生要写出一份书面材料,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分析其危害性,并下定改正的决心。材料上最好要有学生本人和家长的签字,这样起到督促作用。

然后,制定一份详细的改正计划书,计划书里包括详细的实施步骤和合理的奖励与惩罚措施。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上网成瘾、整天旷课。在我的帮助教育下他认识了错误并决心很大改正。我给他制定的改正计划书是这样的:第一步,在保证正常上课的前提下每天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上两个小时的网。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就取消当天的上网时间。这样进行二十天至一个月若有进步则实施第二步。第二步,将每天的上网时间缩减成每两天一次,在控制上网时间的同时充实其课余生活。比如让他阅读有益的书籍、参加体育锻炼等。以此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最后,进一步将他的上网时间缩减,增加课外活动的内容。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这名学生终于摆脱了网瘾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了。

四、发现进步及时肯定,常抓不懈杜绝反复

当“问题学生”正处于转变阶段时,老师要时刻关注他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给他安慰和鼓励。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提高他的自信心,促使他不断进步。

当然,一个坏习惯的形成可以很快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却要花上至少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时还会因为学生本人的毅力、耐力不够或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出现后退或反复的情况。“问题学生”在转变中有反复是正常现象,老师要及时察觉,查找原因,进一步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切不可因该学生出现反复而认为他“不争气”、“无可救药”而放弃对他的转变教育。

五、与家长建立互信机制,密切配合

学生在学校里出现了问题,关系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更关系到一个家庭。因此,在问题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家长也要承担很重要的角色。

在一开始就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与家长的谈话让家长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和家长达成共识。然后将具体措施告诉家长,让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以便周末学生回家以后也不会出现管理的真空状态。

问题学生成功转化案例 篇9

案例:

开学第一天,初二全体学生在操场集中接受入学教育。因为当时教学楼内有其它年级学生正在上课,为避免影响他们的学习,学校要求学生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教学楼内。但王小奇却不顾学校要求,未经老师同意擅自进入教学楼内洗脸喝水。我校一位教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即向他了解情况,并责问为何不经允许进入楼内。可是王小奇却态度蛮横:“我愿意,你管不着”,“你算老几?”甚至说脏话辱骂老师。

最后,王小奇被带到我这里,即使面对班主任的我,依然态度嚣张,显得无所畏惧。见一时无法与其沟通,我就让他打电话给其父亲,请其父亲来学校沟通一下,了解情况。谁知他说:“找我爸?没用,我爸管不了我,他来了也得听我的。”“要不你们开除我吧?给处分也行,无所谓。”

过了一会儿,他情绪没那么激动了,我先把这件事放在一边,开始用平和的语调与他聊天,了解他的过去,他的家庭情况。慢慢地,他的情况变得清晰起来。原来,他的父母早已经离婚,是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母以前老是吵架,后来干脆离婚了,他跟了他的父亲。这给他的伤害很大。他怨恨他的父母,觉得父母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顾他的感受,于是开始任性胡为,不服管束。他的父亲,一方面自己工作比较忙,另一方面也觉得对他也有些愧疚,因而只知事事满足他的要求,却放松了对他的管教,最终导致现在的局面。父亲做的这些并 不能打动王小奇的心,他选择了在学校调皮闹事、这样的方式来报复他的父亲。但是这孩子其实非常聪明,学习还算可以。即便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依然在小学成绩不错,进入了我们学校。可机遇在他看来却有些失望,他觉得这太对得起他父亲了。所以,他才会不计后果的提出将他开除,自然也不在乎什么处分。

了解了情况后,我顿时有所悟。“你还真不错,上了咱们葵城中学,脑子好使,人聪明。”“你父母离婚了,对你照顾少了,给你造成了伤害。但你也这么大了,你可以对自己负责了。你不需要报复谁,你需要用你的成绩证明给他们看,你能行,能做好。你这么做,确实会让你父亲伤心难过。可这样做你又能得到什么?最终毁掉的是你自己,真正承担这个后果的还是你自己。父母离异对你来说固然是不幸,但现在社会上父母离婚的多了,也有很多父母离异的孩子依然做得很好,你为什么不能做好呢?”通过多次的谈心,用多种方式慢慢地将上面这些话渗透给他,帮助他改变自己过去偏激的思想,建议他试着站到父母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谅一下父母的难处。

我隔三差五的就和他聊会儿,谈天说地,说衣服、谈饮食,尽量避免直白的说教,而是争取做他的朋友,交流的对象。逐渐地,他的思想开始有一些好转的迹象,也开始热心班集体的事情。于是趁热打铁,我给他提供参与班级事务的机会,让他担任班里的生活委员。果然,他的那股热情被调动起来,负责的各项工作都完成得相当好,而且班内班外,份内份外的事情他都抢着去做。我们也找机会尽量去表扬他,认可他,给他鼓劲,给他建议,给他帮助。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王小奇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同学们也喜欢跟他一起玩。看着他取得的这些成绩,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欣慰。

反思:

1、王小奇同学在开学第一周就置学校校规校纪于不顾,不按老师要求行事不说还对老师恶语相向,甚至请求开除自己,给自己处分,对这个学生,如果坚持给其处分了事,很明显地,一点正面警示作用起不到,负面作用反而更大,甚至可能把他彻底给毁了,所以我想应该先了解王小奇家庭情况,打开他的心结,然后想办法如何帮助他会更好。

2、想了解王小奇这次犯错的原因,必须跟他交心,要蹲下来与平等的方式找机会与他谈心,跟他做朋友,这种谈心的方式很关键。

3、了解了王小奇的家庭情况后,觉得他也是个可怜的孩子,只不过心理走错了方向,缺少关注与关爱。由于爸爸比较忙,不能给更多的关心,那老师与班集体要多给他一些帮助,不失时机的或询问,或纠正,或鼓励,让他有受尊重感,使他时刻感觉到老师喜欢他。在班级活动中,委以重任,这样既能有效的约束他们的行为,又让他有价值感、成功感。

4、不足之处是:王小奇的爸爸比较忙,不能更多的面对面交谈,只能从爸爸的口中去了解王小奇在家里的情况。如果能做通爸爸的思想工作,让爸爸抽多点时间陪王小奇,让他能感受到爸爸对他的关心与爱护,可能王小奇会成长得更好。自我察觉:

经过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好比一把锁,关键得找到开这把锁的钥匙。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首先得摸清这些孩子的特点。施以相应的对策,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必须与平等的姿态去跟学生交心,做学生的朋友,这样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其家庭情况,必须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对于出身特殊家庭的问题生,班主任对他们应做到“四多”: 多一份关注,多一点爱心,多两回交谈,多几份宽容。

总结:

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 篇10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的归宿。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意味着学生表现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不能麻木不仁,简单粗暴地对待,而应该用教师本身特有的爱心与睿智,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学生的不足或者缺点,只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就能生成教育的无限精彩。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陈维旭的学生。他总把书本放家里,一天,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语文书上的作业,可是陈维旭的书又找不到了。于是,他拿着笔和本子找同桌抄题目,同桌非常讨厌他,向我报告说他在捣乱。我非常生气,准备狠狠训斥一顿,但转念一想,他以前几次弄丢了书本,我对他声色俱厉的批评还少吗?可就是没什么效果。于是,我决定改变策略,反而表扬了他。我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陈维旭同学在做作业时,遇到了困难,他的语文书没带来。但是,他没有望难却步,而是不顾同学的告状,也要抄来题目,完成作业。他是多么爱学习啊!在此,老师特意把自己的语文书送给他,希望陈维旭同学以后能爱惜书本,认真完成作业。来,我们一起给他鼓掌,祝愿他不断进步!”顿时,教室掌声四起,表扬与掌声对陈维旭的心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泪珠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他激动不已,并且挺直了腰杆。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底涌起一股暖流,脸上漾起了成功的喜悦。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我完全可以批评他不爱学习,不爱书本,破坏课堂纪律,屡教不改。然而,我出自关爱、宽容的情怀,从另一个角度挖掘到他的闪光点,亦或是说故意给他强加一个闪光点,大加渲染,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树立了他在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维护了他的自尊,增强了他爱惜书本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信心。

某天作文课,我让同学们写读后感,选择一篇自己喜爱的故事,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想或者体会。

班上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想,而有的同学只能照本宣科的把故事抄下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故事和书籍来写。于是我按照个体差异给他们分类,例如孙莉娟要能正确写出读后感,要有自己的思想,语句通顺,符合逻辑;卢文祥能简单描述故事内容,并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想法;陈维旭能正确、无错别字的抄写故事内容。结果是孙莉娟、卢文祥二个人读后感描述正确并且有自己的思想;陈维旭按时完成抄写任务。但是我在课后一一表扬了所有同学,表扬结束,每个大男孩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到下一次作文课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所进步,没有磨磨蹭蹭,没有停笔偷懒现象,也没有交头接耳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在评价孩子作业时,不要一味的追求作业的质量、效果,更要考虑到孩子的情感,以及孩子个体智力的差异和能力的差异。我庆幸自己没有批评,没有伤害到某个孩子的心灵,而是用“你们写得都很好!”这句话来保护了这群天真害羞的大男孩那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心。

记得有一次班上陈维旭同学在课堂上不停地说话、打闹,还做着吸引着周边人的可笑动作,大家笑做一团。当我用责备的目光望着他时,他并没停止,我便用严厉的言语制止他的行为。他慢慢抬起头望着我,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些许不安。这时我发现他的鞋带散着,于是我俯下身帮他系好,这时听到其他同学说:“看老师对你多好啊,你还那样做。”听到这话我站起身,拍拍他的肩说:“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都应该像家人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大家相视一笑,他羞愧地低下了头。现在他看到我总是面带微笑,和老师同学们的关系也亲切了许多。

上一篇:安委会第三季度会议下一篇:院感工作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