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篇目

2024-07-10

经典诵读篇目(共8篇)

经典诵读篇目 篇1

1、《论语十则》

2、《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3、《诗经》:《关睢》《子矜》《鸡鸣》《伐檀》《硕鼠》

4、《礼记》:《苛政猛于虎也》《不食嗟来之食》《学记·教学为先》

5、《左传》:《曹刿论战》

二、寓言故事

1、《画蛇添足》(《战国策》)

2、《狐假虎威》(《战国策》)

3、《拔苗助长》(《孟子》)

4、《鹬蚌相争》(《战国策》)

5、《自相矛盾》(《韩非子》)

6、《愚公移山》(《列子》)

7、《螳螂捕蝉》(《说苑》)

8、《买椟还珠》(《韩非子》)

9、《曾子杀猪》(《韩非子》)

10、《朝三暮四》(《庄子》)

三、爱国治国篇

1、《国殇》(屈原)

2、《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

3、《阿房宫赋》(唐·杜牧)

4、《木兰诗》(北朝民族)

5、《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6、《满江红》(宋·岳飞)

7、《正气歌》(宋·文天祥)

8、《少年中国说》(清·梁启超)

9、《前出师表》(诸葛亮)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四、劝学励志篇

1、《劝学》(前3节)(荀子)

2、《师说》(韩愈)

3、《孟母戒子》(韩愈)

4、《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5、《孙权劝学》(司马光)

6、《陋宝铭》(唐·刘禹锡)

7、《爱莲说》(宋·周敦颐)

8、《为学》(清·彭端淑)

9、《卖油翁》(宋·欧阳修)

10、《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

五、经典诗词曲

1、《乐府诗集》:《长歌行》

2、《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3、《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将进酒》(李白)

5、《行路难》(李白)

6、《望岳》(杜甫)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8、《观沧海》(曹操)

9、《在狱咏蝉》(骆宾王)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3、《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14、《过故人庄》(孟浩然)

15、《山居秋暝》(王维)

16、《出塞》(王昌龄)

17、《游子吟》(孟郊)

18、《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

19、《清明》(杜牧)

2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2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2、《山园小梅·其一》(林逋)

23、《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24、《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25、《水调歌头》(苏轼)

26、《定**》(苏轼)

27、《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8、《诉衷情》(陆游)

29、《卜算子·咏梅》(陆游)30、《元日》(王安石)

31、《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2、《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3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

34、《狱中题壁》(谭嗣同)

35、《对酒》(秋瑾)

36、《沁园春·雪》(毛泽东)

37、《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38、《自嘲》(鲁迅)

39、《天上的街市》(郭沫若)40、《再别康桥》(徐志摩)

41、《我爱这土地》(艾青)

42、《烟之外》(洛夫)

43、《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44、《乡愁》(余光中)

45、《热爱生命》(汪国真)

46、《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47、《回答》(北岛)

48、《相信未来》(食指)

经典诵读篇目 篇2

一、打造校园文化, 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

经典诗文好比一粒种子, 埋进心里, 然后会慢慢发芽。因此学校要营造学习、诵读经典诗文的氛围, 打造儒雅书香校园文化环境。让诵读经典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可以在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 名诗名句, 并定时更换;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教室的学习园地, 每天请学生写一句名家名句, 课前读读, 课后读读, 不费什么力气, 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 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在“润物细无声”中就让经典走入学生的心灵。营造了经典诗文阅读和研习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在与经典诗文“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 使诵读经典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二、多种方式, 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⑴“流行”可以制造兴趣。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 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在诵读, 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兴趣, 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 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所以在小学生诵读经典时, 他们琅琅的诵读声, 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来, 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

⑵教师的热忱可以感染学生的兴趣。“亲其师, 信其教”, 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诵读。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情, 融教于学, 或表演, 或讲故事, 或说理, 或趣味诵读, 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好的诵读时间。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 看待学习, 看待努力, 看待进步, 看待成绩, 多表扬, 多鼓励, 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

⑶诵读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激励兴趣。小学生的感应最灵敏, 尤其对新颖的事物。因此不断变换诵读花样, 可以调动学生诵读兴趣, 我们可以采取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形式;采取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形式;也可以采取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背, 灵活且富有变化, 随意却又雅致,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三、明确诵读经典的目标和内容

1. 明确年级诵读目标

低年级诵读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这一认读工具,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 引导他们大声诵读, 在诵读过程中自然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锻炼学生记忆力, 感受语言的优美, 体验诵读乐趣。背诵积累优秀诗文50篇 (段) 。

中年级诵读目标:大幅度提高学生诵读量, 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开阔视野, 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逐步养成诵读的自觉性, 背诵积累优秀诗文50篇 (段) 。

高年级诵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量, 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增进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养成自觉诵读经典作品的好习惯。背诵积累优秀诗文60篇 (段) 。

2. 确定经典诵读篇目

要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如一、二年级可以选择《弟子规》, 三、四年级可以选择《三字经》, 五、六年级可以选择《论语》, 至于唐诗、宋词等由于他们琅琅上口, 韵律优美, 浅显易懂为孩子们所喜爱, 可以贯穿儿童的整个童年。

四、依托教材, 实现诵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 不仅内涵丰富, 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感染力。我们教师要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 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 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 运用经典。

经典诗文诵读, 要多读。一要诵读遍数多。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诵读时避免“两多” (教师问得多, 讲得多) , “两少” (学生读得少, 背得少) , 而应遵循多“读”的诵读原则, 放开声音,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就像朱熹所说的, “诵得熟, 方能通晓;若诵不熟, 亦无可思索。”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位经典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二要诵读篇章数量品种多。要敢于大胆的引导学生诵读古今名家作品, 让这些名著成为诵读的内容, 如老舍、朱自清、柯岩、鲁迅、冰心等名家的经典篇章。“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三是诵读形式要多。或范读, 带读, 引读, 或分学习小组, 男女小组对读, 或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

经典诵读篇目 篇3

古诗21首,《诗经》1个篇目,《弟子规》全文,《三字经》选编

上学期:

古文——《弟子规》全文

古诗——《江南,汉乐府》、《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古朗月行》(节选)、《清明》、《别诗》、《杂诗》、《回乡偶书》、《咏柳》、《渡汉江》、《竹里馆》、《送别》

下学期:

古文——《三字经》(选编)

古诗——《插秧歌》、《赋得古原草送别》、《采莲曲》、《相思》、《山中送别》、《山中杂诗》、《鹿柴》、《杳杳寒山道》、《渭川田家》、《小池》

诗经——《关雎》

二年级

古诗21首,《诗经》5个篇目,《朱子家训》,《笠翁对韵》头(一东、二冬、三江)

上学期: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送别》、《终南望余雪》、《送灵澈》、《望天门山》、《夏日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别董大》、《逢入京使》、《江南逢李龟年》、《池上》。

《诗经》——《硕鼠》、《无衣》。

古文——《朱子家训》。

下学期:

古诗——《乐游原》、《夜宿山寺》、《泊船瓜洲》、《风》、《问刘十九》、《征人怨》、《夜上受降城闻笛》、《寻隐者不遇》、《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诗经》——《葛覃》、《君子于役》、《桃夭》

古文——《笠翁对韵》(一东、二冬、三江)

三年级

古诗17首,《诗经》4个篇目,宋词6阕,《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述而第七》,《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上学期:

古诗——《泊秦淮》、《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惠崇春江晚景》、《丰乐亭游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望岳》、《渔翁》、《七步诗》

《诗经》——《芣莒》、《羔羊》、《相鼠》、《河广》

古文——《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述而第七》)

下学期: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登高》、《别董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春日》、《题临安邸》

宋词——《苏幕遮》、《清平乐·村居》、《如梦令》、《采桑子》、《渔家傲》、《诉衷情》

古文——《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四年级

古诗20首,《诗经》5个篇目,词曲8阕,《大学》、《中庸》全文

上学期:

古诗——《凉州词》(王翰)、《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昼出耘田夜绩麻)、《四时田园杂兴之二》(梅子金黄杏子肥)、《乡村四月》、《墨梅》(王冕)、《竹石》(郑板桥)、《村居》(高鼎)

《诗经》——《蒹葭》、《卷耳》、《月出》词曲——《永遇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天净沙·秋思》

古文——《大学》全文

下学期:

古诗——《己亥杂诗》、《饮酒》(其五)、《登幽州台歌》、《山居秋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观刈麦》(田家少闲月)、《滕王阁诗》(王勃)、《钱塘湖春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诗经》——《生民》、《硕人》

宋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古文——《中庸》全文

五年级

古诗15首,词曲9阕,古散文4篇、长诗4首,《道德经》全文

上学期:

古诗——《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书愤》(陆游)、《过零丁洋》、《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归田园居之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观猎》(风劲角弓鸣)、《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词曲——《临江仙》、《浪淘沙慢》、《浪淘沙令》、《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古散文——《归去来兮辞》、《陋室铭》

长诗——《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文——《道德经》1—37章

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蜀相》、《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雁门太守行》、《夜雨寄北》

宋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古散文——《师说》、《小石潭记》长诗—《卖炭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古文——《道德经》38—81章

六年级

宋词、古散文、长诗若干,《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下》

上学期:

词——《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古散文—《爱莲说》、《岳阳楼记》

长诗——《长恨歌》

古文——《周易·系辞上》

下学期:

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仙吕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h算子》(缺月挂疏桐)

古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长诗——《春江花月夜》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4

(一)国学经典:

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三)简要说明:

“三百千”及“人文成都专题”所选的诗文,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 小 学 阶 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古典诗词: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名胜联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让其实地地去走走、议议。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童蒙须知》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对韵歌》

(二)古典诗词:

《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夏日绝句》、《望天门山》、《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魂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我们诵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就可以讲讲有关的故事。

小学五六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弟子规》、注音版的《孝经》

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二)古典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扬州慢·【宋】姜夔、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三)人文成都专题诵读

(四)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三四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孝经》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通晓其义,可以适当讲解,适当讨论。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人文成都专题诵读”中成都历史名人诗词的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还要应当讲讲他们在文化上的成就,他们的一些动人的故事。

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历史和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爱莲说》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

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韩愈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叁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

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5

2、《诗经·蒹葭》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6、惜时诗三首:(《长歌行》-汉乐府、《偶成》-朱熹、《劝学》-颜真卿

7、《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8、《鱼我所欲也》(第一段)

9、爱国诗三首:《过零丁洋》《春望》《示儿》

10、《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11、《劝学》(一、三)(荀子)

12、《卜算子·咏梅》(陆游)

13、《礼记·虽有佳肴》

14、《岳阳楼记.》(四五段)(范仲淹)

15、咏清明三首:《清明》(杜牧、王禹偁、黄庭坚)

1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7、《行路难·其一》(李白)

18、边塞诗三首:《凉州词》、《从军行》、《雁门太守行》

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21、《兰亭集序》(一二段)(王羲之)

22、《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23、《赤壁赋》(第一段)(苏轼)

2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25、《师说》(一、三)(韩愈)

26、《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7、《扬州慢》(姜夔)

28、《爱莲说》(周敦颐)

29、《国殇》(屈原)

30、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31、《短歌行》(曹操)

3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33、《滕王阁序》(二三段)

3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中华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篇6

1.《论语》(节选)2.《弟子规》 3.《三字经》 4.《春笋》 5.《小池塘》 6.《草原的早晨》 7.《我真希望》 8.《我想》 高红波 9.《海上的风》 10.《初冬》

11.《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张秋生 12.《蜂巢》望安

13.《鸟岛》望安 14.《乡下孩子》 15.《小纸船》 柯蓝 16.《旅行者之歌》

柯蓝 17.《山茶花》 郭沫若

18.《丑小鸭》

(丹麦)安徒生

19.《日月潭》 20.《水乡歌》 21.《美丽的丹顶鹤》 22.《月亮湾》 23.《夕阳真美》 24.《云房子》 25.《台湾的蝴蝶谷》 26.《欢乐的泼水节》

27.《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王宜振 28.《砸鱼》 尹正茂 29.《雨》 刘半农

30.《做一片美的叶子》

金波 31.《北大荒的秋天》 32.《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33.《荷花》 叶圣陶 34.《翠鸟》 35.《东方之珠》 36.《海底世界》

37.《多变的脸》

张歧 38.《往事》

冰心

39.《带刺的朋友》 宗介华 40.《吹泡泡》

冰心 41.《眼睛》

姜华 42.《趵突泉》 43.《燕子》 郑振铎

44.《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陈木城 45.《麻雀》 屠格涅夫

46.《黄昏》季羡林 47.《声音的温度》查一路 48.《春》 朱自清

49.《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50.《窗外》 马德 51.《夕照》 李颖 52.《最幸福的一晚》 邱红波 53.《珍珠鸟》 冯骥才 54.《匆匆》

朱自清 55.《西湖的“绿”》

宗璞

56.《山上漫步》 徐志摩(节选自<<翡冷翠山居闲话>>)57.《富饶的西沙群岛》

58.《提醒幸福》 毕淑敏

59.《夸父逐日》 《山海经》 60.《舍生取义》孟子 61.《紫藤萝瀑布》宗璞 62.《草原》 老舍

63.《白杨礼赞》(节选)茅盾 64.《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迟子建 65.《月光下的蛙鸣》查一路 66.《溪流》 贾平凹 67.《空山鸟语》 郭枫 68.《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69.《鸟是树的花朵》吴 忌 70.《梅雨潭》

朱自清

71.《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72.《陋室铭》 刘禹锡

73.《爱莲说》 周敦颐 74.《百家姓》 75.《千字文》 76.《老子》(节选)77.《增广贤文》(节选)

诵读经典拓宽人生 篇7

一.比赛引导, 经典诵读走进校园

为提高广大师生对经典的兴趣, 从兴趣入手引导大家诵读经典,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小学生普通话美文朗诵比赛;“走向世界的青岛”普通话诗文朗诵、演讲、小品大赛;“2008百年奥运·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比赛, 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比赛;“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以中小学师生为对象;“庆祝建国60周年—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以《弟子归》《百家姓》 《三字经》《千字文》《论语》 《老子》等为主要内容, 参赛对象发展为全体学生;教师技能大练兵经典诵读比赛, 诵读面扩展到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普通话大赛”, 参赛形式为教师集体, 诵读面为全体教师。

一系列比赛引导着广大师生去读经典、背经典、研究经典, 经典诵读从学生到老师, 从个体到集体, 从一个点发展到一个面, 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二.特色引领, 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知其形容易, 关键要会其意。为使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我们提出将经典诵读与书香校园结合,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创建经典诵读特色示范校, 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一) 利用传统节日举行不同内容的诵读比赛, 以比赛推动活动开展。如: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比赛、端午节背古诗比赛, 国庆节爱国主义朗诵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朗诵比赛, 推普周朗诵比赛等。

(二) 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 每天固定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10———20分钟。

(三) 规定了经典诵读篇目。《三字经》《弟 子规》《千字 文》《笠翁对韵》《百 家姓》《论语》 《弟子规》等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必读篇目。

(四) 充分认识到环境氛围的重要性, 有计划地创设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墙壁绘制经典古诗词等内容, 既美化环境又创设了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

(五) 结合规范汉字书写开展写经典的活动。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练习时将经典纳入书写范围, 形成写经典的氛围。

(六)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有感征文、“品经典悟人生手抄报”、古诗词配画、古诗阅读卡、经典故事我来画、“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积 累”、“经典名句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形成经典诵、写、讲的热潮。

三.科研引路, 经典诵读走进课堂

(一) 召开全市经典诵读经验交流现场会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经典诵读特色交流。灰埠小学的一听、二看、三抄、四赛, 突出经典诵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实验小学的“三竞赛”、“六评比”, 突出经典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双语学校的“状元之赛”“榜眼之赛”“探花之赛”, 突出经典诵读评价机制;厦门路小学的班级自查评比会、全校互评互比会、年终总结表彰会三个会, 突出经典诵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大泽山小学的“文化熏陶, 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特色教育模式, 突出了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疃小学的研读《弟子规》, 探索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 则凸显了经典诵读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特色交流为全市经典诵读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点和着眼点, 使学有目标、做有方向, 经典诵读得以扎实开展。

(二) 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 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如何开发经典诵读资源, 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引导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做法、解决问题的对策、面临的困惑进行交流, 智慧共享。

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经典诵读观摩课、学生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课、学生经典诵读艺术成果展示、教师经典诵读经验沙龙、学校经典诵 读情况交流及下一段工作要求。

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教学策略探微 篇8

一、 多元解读——探究新主旨

文本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的载体。作者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通过文本传达给读者,希望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简单地说这就是文本的主旨。主旨是文本的核心,所以探究主旨是深读文本的关键。但是一方面由于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读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人生阅历等不同,因此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主旨解读常常具有多元性。要想在课堂的多元解读中对学生做到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不出现脱离文本的误读、错读等现象,教师必须做到客观、辩证、历史地把握文本主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经典篇目的教学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对文本的主旨没有自主的感悟,没有个性化的解读,没有灵动的创新,总是按照参考书中的现成说法,照本宣科,不越雷池半步。于是,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的信息少了,视野窄了,思维也僵化了。

苏教版九年级教材李森祥的《台阶》一文,绝大部分教师依据教参提供的材料,通过对父亲形象、性格、品格的解读,把文章的主旨定位在“表现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暗寓了中国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其实,作为人生的教材,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的分析上,而应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父亲”筑造新房、建造台阶的经历中去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在今天这个现实世界“栖居”,特别是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定位、定向,保证自己在相应的空间有满意快乐的生活。人是为自己活着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高”生活,就像文中的父亲,耗费了大半辈子的精力,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房,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中的快乐,反而是尴尬、衰老。解读如果上升到这个层次,阅读《台阶》才有意义。否则,停留在“坚持不懈的精神”“勤劳的品质”“执著的性格”那样的三级台阶上,仍然是低效的教学,因为这三级台阶学生自己就能攀上去,不要老师帮扶。

又如《游褒禅山记》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很多教师根据教参提供的材料认为是“做大事必须要有志向、毅力和外物帮助”,因为文中强调了“不随以止”和“物以相之”;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是借记游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认为游“平夷”的前洞太平常了,就如他在地方做官,虽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但影响有限,不能成就伟业,而“愈深、愈难、愈奇”的后洞虽然艰险,那里却如巍巍朝堂,虽然危机四伏,但可以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理想,即身居高位,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使北宋国富民强。只有对《游褒禅山记》的主题深入探究,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领悟课文的主题。

当然,我们要高度警惕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哪怕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那是绝对错误的。

二、 重构形式——挖掘新内涵

绝句、律诗以其短小精悍令我们常常对中国文字、意境之美击节赞叹,但遗憾的是古诗词鉴赏对于当下的学生往往也是难点。很多教师都是按照 “作者、背景介绍—朗读—理解大意—总结主旨”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鉴赏能力难以提高。鉴于中学生形象思维居主导地位的特点,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在形象思维的丰富性上多作训练和体验。除了有声诵读、介绍历史掌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调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王维的《使至塞上》,采用的是画面教学法,收获颇丰。该教师根据诗歌内容作画(文字图画),然后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诗中找出依据,体会作者字、词、句的巧妙与独到。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由教师将诗歌中省略的部分补足或者将诗歌所表述的内容拓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以此来弥补诗歌的短小精悍所造成的语言与思维障碍,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颈联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提供的文字画面如下:

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之上,看着那一缕孤烟袅袅,心中暗自伤神。忽然,诗人不再叹息,他屏住呼吸,两眼圆睁,显露出兴奋的目光,疲惫的脸上顿显精神,两手握拳,微微颤抖起来……

关于本诗的教学说明:

诗歌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因此,需要学生立足文本、仔细品读。颈联为千古名句,也是我们重点解析的对象。这位教师认为把颈联的情感定位为壮丽雄浑更为合适。理由如下:

1.画面的宏大。用简单的构图,一竖(孤烟)一横(长河)一个圆圈(落日),完成了一幅不同于文明都市的大漠风情画卷。以无衬有,以简单表现复杂。这种生命的简单与纯粹恰恰给惯居了繁华富裕之地的诗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起心灵的震颤。

2.生命的渺小。在这个简单的画面中,所有生命的直观迹象都消失了,只有亘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对如此磅礴的气势,敏感的诗人顿觉自我的渺小,怎能不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3.豪情的崇高。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湎于自我,迷失于自我的感受中,我们在这一联的寂静中又感受到了一丝凝固的紧张。“孤烟”二字,把战争的山雨欲来之势带了出来。因此,诗人对个人荣辱得失的关注就转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为什么是教师出示画面?首先,这是诗歌鉴赏课,不是写作课,因此,要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水平为目标。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自行根据诗歌描述画面,学生们往往言不及义、不知所云,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先由教师规范展示,搭好平台后,再让学生模仿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等到学生们熟悉这种方法后,放手让他们自行操作,以作业的形式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章拿来练笔,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这样就会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与表达的教学效率。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突破了已有的范式,让学生学会了质疑与品析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体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效率。

三、 比较阅读——发现新魅力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对于“独特”的敏感,小到字词段落,大到谋篇布局、情感思想都可以成为我们体察经典的突破口。关于字词,我们可以从字词在文本中的含义与它本来(字典中)的含义之间的比较入手,从而体会作者的用意。关于情感,我们可以分析面对同一事物,文章所表现的与现实遭遇的差异,不同作者面对同一遭遇的差异,或者不同文章之间的差异,从而思考这样的差异可以说明什么。

这里有一组很好的古典美文可以放在一起作比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很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是作者在仕途不顺、遭遇贬官的非理想境况下所写的文章。那么文章就有两个切入点可作分析:

1.文章与现实的比较。面对文章,除了关注写什么,还可以反过来想想没有写的东西,没有写出来的或者被略写的内容有时候也能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明明是遭受了冤枉,有抱负不得施展,但是他们的作品中都没有提到这些,而恰恰正是这种豁达,让我们记住了他们。这就是名家之所以成名的原因,他们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遭遇上,他们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当他们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跳出当下,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他们便能战胜人世的苦难。古人的情怀,我们不但需要知道,还需要知道这种情怀是怎么产生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不至于和我们的古人有“隔阂”之感。最近笔者常看到听到些这样的话题:“90后不能理解为什么白毛女不嫁黄世仁”,“马蒂尔德为什么要用最辛苦的方式还项链”,这说明物质环境的变化已经让我们的孩子渐渐迷惘了起来,而经典文本的阅读也许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再塑自己的人生观。

2.文章之间的比较。同是借景抒情的文章,名家们如何与众不同?景有何特点,情有何差别?

《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没有直接写月色如何,恰恰写了月光的反面——物影。用影子的黑来反衬月光的明,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范畴,在光影斑驳中仿佛白日的院墙界限全部消失,外在内心一片空明。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特别是最后的“闲人”二字,这又何尝不是“阿Q 精神”的一种体现?

《岳阳楼记》中以“异”为切入点,不但可以分析相反相成的两种自然之美景,还可以分析“喜”“悲”及第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思考与情怀。这是一种清醒的理性力量,不逃避,直面现实,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精神,这是中国的脊梁。如果说“独善其身”是传统知识分子不如意时的慰藉,那么范仲淹的可贵就在于超脱自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

《醉翁亭记》以“乐”为突破口。这个太守与我们接触到的庙堂为官者有明显的不同,他没有儒家教条下的死板与清高,他没有向下俯视人群,而是随遇而安,快乐地平视生活,并融入其中,如鱼得水。他将风景作为背景,在风光秀美的天地间表现他与民同乐的放浪不羁。他寄情山水,更将人文融入山水之中,这里的世界没有主客之别、尊卑之分,大家都平等而快乐地享受生活。

围绕重点语段,围绕语言点,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答疑、争论,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四、 改革创新——设计新角度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经典课文,上的人越多,就越不好教。尽管我们在上经典篇目时,可以方便地找到很多的资料,但同时也使得经典成为人尽掘之的金矿,很难再在挖掘过程中找到一些“惊喜”。如果有新颖的解读角度,也会使课堂充满灵动之气。

教学课文《孔乙己》,教师一般从文体的角度、从“笑”的角度等解读的比较多,而有位教师却另辟蹊径,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半”字进行解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教学片段。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

师: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有“半”字的内容。

生1:孔乙己说话时,总是一些“之乎者也”的话,让人“半懂不懂”的。

师:他为什么总是说一些令人“半懂不懂”的话?(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生2:他的姓名也源于“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中。

生3:他做事也都只做一半。替人家抄书,结果人和笔墨纸砚一起失踪。

师:他为什么不好好地把书抄下去,可能有哪些原因?(好逸恶劳,他的思想深处信奉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封建思想,他不愿劳动,就出现了“人和笔墨纸砚一起失踪的事”。)

生4: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

生5:孔乙己死了,留下一半在掌柜的粉板上(欠19个钱),肉体的一半死了,安息了,灵魂的一半却还继续留在人世间受人嘲弄,受人侮辱……

在精心梳理的基础上,学生逐步深入,体会到孔乙己人性中可悲的一面,人生中悲惨的一面,而且深挖出的孔乙己的思想灵魂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多种解读的角度,有多重阐释的空间。它在时间上可能离我们很远,但在精神上离我们很近,同时又很高,因为它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当前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影视时代、网络时代,更需要强调经典阅读,更需要强化经典教学,把经典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把根留住,才能扎得深,站得稳,长得高。这样做,无论是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新,对多元文化的借鉴、整合,对文化人格的建构、优化,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上一篇:鼓励女孩子的座右铭下一篇:浙商50万年薪沪上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