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7-14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8篇)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铁岭县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生态村镇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全局,科学规划

近年来,铁岭县围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应根据各地农业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既确立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充分用好宜农耕地,又积极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在村镇建设上,我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村镇建设管理,全力搞好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北方特色的文明生态建设之路。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县里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绝对统一、绝对量化的标准;坚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坚持求真务实,在创新中求突破和发展。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目标体系,按年度分层考核,并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年度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进一步促进广大干部更新观念,改变忽视社会事业以及重眼前政绩、轻长期效果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和机制,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真正取得实效。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培训,科技兴农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

抓紧抓好。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丰富载体,扎实推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服务配套工程,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着重从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村容村貌改善等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方面入手,依靠政府支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共同参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居住区建设上,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推进。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村居住区,是解决农民分散居住所导致的土地浪费问题的需要,是土地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需要。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别,村民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建设农村居住区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能搞一个模式。进一步教育和引导村镇干部深化认识,本着承认区域差别、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更加注重新村建设的实效,及时纠正脱离实际的偏向,避免走入“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窘境。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县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为重点,改善、优化农村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逐步树立农民生态道德,创建生态文明,实现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致富,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村屯绿化,实行村屯绿色包装,将绿化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与生态体系建设相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实施“五清五改”工程,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实现村镇道路硬化,村镇适地绿化,村容村貌美化,农户院落净化的整治“四化”标准。形成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优美田园景观。

3、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站、图书室、卫生所等公共文体、卫生、娱乐场所,解决农村文化设施缺乏问题。

4、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以倡导公民道德规范为重点,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诚实守信,履约践诺的风尚,培育形成新的信用关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进一步发扬务实作风,让广大农民看到实效。

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为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铁岭县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力量,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对创建典型重点培养、总结经验、加以推广。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各种力量,实行城乡联姻、企业包扶、军民共建、完善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共建机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工农共建、村企共建、村校共建、军民共建活动,发动城市有关部门、单位同农村、农户结成共建对子,对口帮扶,长期共建。其具体表现在:在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上,统筹处理好转移富余劳动力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需要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基础。在良种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收割技术、运输工具的支撑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离农离村,实现非农化转移。这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过程。应加强对离农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更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技能。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上,注重引导企业厚待“三农”,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落到实处。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出现了以企带村、村企结合的可喜现象。进一步提高工商企业支农扶农的实效,需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全面加强引导、服务、监督和管理。应在推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全过程中坚持完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要以为把投资者引进来就算完事,而要继续完善环境和服务,做好后续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推动和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既调动工商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重视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事前,要按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审核支农项目,严防离农圈地、以租代征行为;事后,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有些工商企业以支农扶农为名行占用土地、无序发展非农产业之实,侵害农民利益。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政府,责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政府充当了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扶持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责任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水利设施、科技条件、信息及教育条件等基础设施都很落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如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抗灾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不强。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责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政府的责任到位,才能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1.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加强政府领导是关键,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目标考评,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2. 要加大投入,实现发展。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采取各种措施,广开筹措资金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开发农业。

3. 要加强监管,提高质量。

科学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工程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加强对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理,保证质量,多出优质工程。对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也要严加监督管,让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对已竣工投入使用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二、提供和主导农村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使我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比城镇居民低3年。农民文化素质低,难于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明显不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各级政府应该是主导者。

1. 发挥主导作用。

农村公共服务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的具体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应就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服务体系、内容、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专题调研,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和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为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提供政策依据和法规支持,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2. 明确主体地位。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责必须由政府承担。政府是公共品的供给主体,只有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才能有效扶持农村产业和农民群体,缩小工农业差距和城乡间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公共品供给领域还存在着严重的政府缺位。政府介入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促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府责任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从农业中增收困难;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在农产品的开支方面下降,也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困难。

(二)农民收入的政府责任

农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放缓,而且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各级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 政策落实到位。

要把支持三农的政策落实好,尤其是直接让农民得实惠的政策要逐项落实。如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2.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政府的责任是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大力改善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农村学校状况,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村设施,使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政府责任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素质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民自身素质存在不少问题:缺乏市场意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宁可少收入,也不愿对有风险的项目增加投入;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二)培育新型农民的政府责任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和人才保障。

1. 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体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2. 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各地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积极与民营技校合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3. 活跃农村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合成利村完全按照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位一体的模式发展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着眼未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把原来的种植业、养殖业全部与绿色经济结合在一起,决心建成一条绿色循环经济的高科技链条。

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龙井市合成利村因是“全国生态环境第一村”的承建单位,且位于生物质能的多样性地区,所以就承建了联合国与吉林省政府的合作项目——中国吉林现代生物质能、热电联供示范工程。此项目是联合国向中国能源领域的首次投资,项目宗旨是开发新能源,并通过洁净能源,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解放农村妇女繁重的家务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为了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达到统一,合成利村通过省科学论证,决心把此项目做大做强,落到实处,使项目能够长期为农民服务。

心怀全省,日理万机的省委书记王珉曾亲手阅批一个村里的具体项目,使省、州、市领导极为重视,龙井市政府全力响应,积极支持项目的实施,出谋划策,“把苜蓿草和秸杆深加工结合在一起,”使项目变得更加至善至美。

目前,合成利村正以联合国与省政府的合作项目为纽带,实施绿色循环经济。此项目的基本链条是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生物质能热电联供——绿色产品销售的绿色循环经济。

2006年,为彻底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党支部带领村民投资40万元,修了高标准的饮水工程。因水质优、水量大,受到村民的赞扬,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村党支部克服各种困难,为村民修了路,使过去脏、乱、差的居民区换了新模样,村民走上了便捷的高标准水泥路,大家高兴地说:“党支部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合成利村在广开致富门路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生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抓住治理有害水和有利水两方面的问题,开展治水工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修了百年标准工程的浆砌石水坝1980延长米,根治了山洪水害。彻底修复了3处电灌工程,保证了农田的农业用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村里为每口井都配置了水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为完善中国吉林现代化生物质能热电联供。新上苜宿草深加工项目,为今后发展绿色牧业打下基础。

村党支部依托合成利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商业、运输、外贸、加工和出国劳务等产业。2006年人均收入6890元,居全省先进行列。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4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作保障。但农村人才流失、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好、发展好、管理好更多更优秀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希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强有力的人才作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及基层干部破除“靠天、靠政策”吃饭的思想,树立“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的观念,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农村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必须更多地依靠

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类农村人才。

2.要充分认识到优秀农民就是农村的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农村的乡土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锻炼,更了解农村的实际,因此,抓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决不能忽略农村的乡土人才。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农村人才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实践经验多,理论知识少;年龄大得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少。针对这种情况,要在人才培训上下功夫。

1.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要,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选拔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2.健全农村人才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多层次、广渠道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

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科技示范、成果展示和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活动,使广大农民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更好地在实践中锻炼成材、脱颖而出。

三、政策引导,营造氛围

1.创业引导,提供优惠政策。俗语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建设新型农村,仅靠选拔培养本地人才还不够,还需要招贤引智,给予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外来人才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3.典型带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时总结推广优秀实用人才科技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典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心和爱护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城乡各方面人才深入农村基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为社会创造多种福祉。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县占全国总县数的66%,还有分别占国土面积18.1%和4%的沙地和湿地。山区、沙区、林区和湿地区生活着59.5%的农村人口,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发展现代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林业,充分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湿地这些非耕地资源,才能不断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林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福建省和浙江省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已分别达到920亿元和106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福建省南平、三明等重点林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林业;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把“砍”树变成“看”树,以森林旅游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就达到5万元,多的达到20多万元。基层干部和农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许多地方通过发展现代林业,不仅实现了绿化美化,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改善了干群关系、村民关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福建、江西、辽宁等省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民主管理进程。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杨梅岭村在转让

一片山场时,就先后召开了11次村民代表大会。当地干部群众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村干部懂得了依法行政,群众懂得了依法维权。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是在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了7269亿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林业的多种功能还远未开发利用起来,林业的多种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林地资源的潜力。我国林业用地是耕地的两倍多,但利用率仅为59.77%。林地生产力也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时,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物种资源的潜力。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一些物种一旦得到开发,便会显现出惊人的效益。我国花卉资源已开发形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朝阳产业,年产值达430亿元;竹产业年产值达450亿元;野生动植物年经营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特别是黄连木、绿玉树、麻疯树等种子含油率都在50%左右,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供给缺口也越来越大。仅木材一项,我国每年的供给缺口就达1亿立方米以上。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紧缺商品。国内国外两个巨大的林产品需求市场,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林业是一个与农民关联程度高、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最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产业。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劳动力具有从事林业生产的许多便利条件。福建永安县洪田镇70%农村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人均年纯收入达4690元,仅5家规模竹加工企业就解决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而且每年吸引外地民工800多人。如果把我国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和劳动力资源潜力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掘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生态状况,还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有效解决亿万农民的收入问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发展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以及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为了充分挖掘林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国家林业局提出要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要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与富民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兴林的积极性;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才能为林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要树立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总目标和林业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

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从而使农村和林区群众安居乐业;只有确保农村和林区的稳定,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集聚力量,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改革的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稳定,以稳定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现代林业健康发展。

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的两大任务。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发展林业产业;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要树立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坚持林业生态和产业两个体系建设一起抓,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拉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

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森林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要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质量、效益上,既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保证较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确保扩大造林总量的基础上,强化科学管理,实行集约经营,保证建设效益。

四、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如何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显得十分重要。按照我国“十一五”林业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当前实际,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措施。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各地实际,应尽快在全国农村推进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责、有利。

(二)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尽快组建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和鼓励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龙头企业组建林业科技研发中心,建立对农村林业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以林业站和林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远程林农教育培训网络为辅助,开展科技下乡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发挥林业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三)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稳定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和完善,使之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关后续产业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继续得到实惠;在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努力将这项工作扩展到土地沙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其他省区,并大力发展沙区产业,使更多的农村群众从工程中受益;尽快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涵养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功能;保证重点生态工程和其他林业工程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同时,成为农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要点》,重点支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林业产业。在重点集体林区要把乡镇企业等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农村林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一乡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在农村培育一批新兴林业产业,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增强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五)加强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把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村庄整治规划,以公共设施周边绿化和农家庭院绿化为重点,实现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渠风景化,最终形成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村人居环境。

(六)着力解决“三林”问题。要把以林业、林区、林农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加强林区道路、电力、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林区教育、卫生、饮用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要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促进林农和林区职工群众增收。

(七)实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确定,2006年,林

业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16件实事。其中包括重点改善100个县的生态状况;粮食主产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重点地区森林灾害防治工作;抓好100个县的森林经营示范工作;建设一批商品林示范基地;扶持100个名特优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野生动物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指导和扶持建立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林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360万人次农村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培养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明白人”;完成退耕农户林权证发放工作;落实对农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创建50个社会主义新林区示范点和扶持200个贫困林场脱贫;加强林业援藏、援疆和对口扶贫工作。林业部门每年都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好几件实事。在此基础上,每两年评选表彰100个“绿色小康县”、1000个“绿色小康村”、10000个“绿色小康户”。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一、总结经验,分析利弊,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十五”期间我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村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农业总产值实现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九五”期末增长近1倍;粮食总产实现6.5亿斤,比上年增长4.8%,比“九五”期末增长58.5%;畜牧业产值实现2.5亿元,比上增长25%,比“九五”期末增长1.8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3%;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4449元,比上年增长5.9%,比“九五”期末增长94.3%。

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格局。以“绿丰”集团为龙头,全县A级绿色优质稻面积发展到40万亩,比上年增长33%,比“九五”期末增长60%;以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鹅孵化企业为龙头,黄牛、大鹅发展到4.8万头、18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4.3%、80%,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了3倍、8倍;以存明、忠辉等木制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9.6万亩,比上年增长85.7%,比“九五”期末增长2倍;以哈中药六厂为龙头,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比上年增长20%,比“九五”期末增长4倍。

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坚实一步。借助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契机,2005年共投入新农村试点建设资金1634万元,其中省、市投1234万元,县投400万元,完成了8个村建设任务。硬化道路22.3公里,67142.8平方米;安装路灯109盏;建村级畜牧服务站8个,购买畜牧医疗器材8套;建村卫生所6个,360平方米,购买医疗器材6套;扶贫牛386头、貉225组、鹅雏18万只;为8个村20个自然屯购置了村村通广播设备;水泥板护砌边沟13950延长米,更换石棉瓦栅栏13950延长米。

农业新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果。全县共推广节水灌溉、大中棚育秧、大豆垄三栽培、水稻超稀植等新技术38项,面积80万亩,新技术推广比“九五”期末增加13项,面积增加30万亩。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由“九五”期末的37%提高到44%。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全县累计投入1.4亿元,完成大小农田

水利工程287项,比“九五”期末增加投入6000万元,新建工程110项。巩固扩大了“普九”成果,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57%、0.58%,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16万平方米;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实现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38%;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70%;打井村屯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

农村改革实现新进展。深入推进免征农业税及各项配套改革,精简乡镇行政和事业人员615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5年兑现“两补”资金2163万元。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个。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化层次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优质服务面狭窄;农民素质偏低,科学种田意识差;“一事一议”困难较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迟缓等等。

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机遇期,条件极为有利。一是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的良好条件。二是通过推进“稻、牧、林、药”四大产业,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发展潜力巨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中央和省、市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为我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四是县委、县政府决心大,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热情高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氛围空前浓厚。五是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契机,为建设新农村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其做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前来参观考察兄弟市县的好评。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我们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县各级干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力工作,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拼搏斗志,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乘势而上,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县委关于《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实施新政策、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努力把我县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实施“168”工程。即,推进新农村试点镇1个(浓河镇),面上重点工作10项;建设通乡通村公路6条;完成省市确定的新农村试点村8个、第三批省市确定的扶贫开发试点村8个和第二批8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提档升级的建设任务。

1、省、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

1个典型示范镇(浓河镇)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完成镇内主次干道硬化12条,4000延长米和商服综合楼、政府办公楼置换工程建设;完成镇内二期排水工程1260延长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实现美化、亮化、香化、净化。

2、6条通乡通村公路分别是:乌祥路32.7公里,大通河路8.9公里,乌拉浑旅游路12.6公里;桦树村至大兴村6.6公里,通河镇至城西村0.9公里,通河镇至城乡村1.2公里。

3、省、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8个典型示范村为大林子村、城西村、富强村、小古洞村、红旗村、柞树村、三合村、四马村具体建设任务,按照上级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4、第三批省市确定扶贫开发的8个重点村为解放村、水田村、红旗村、青山村、大兴村、老站村、向阳村、二道河子村,具体建设任务:每个村硬化道路2公里,每个村建1处畜牧服务站和卫生所,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有线电线入户率达到80%。

5、第二批省、市扶贫开发8个重点村也就是浓河村、民生村、和平村、桦树村、建兴村、永乐村、依山村、西北河村,提档升级的主要建设任务,主是重点在环境整治和绿化、香化、美化上下功夫。

6、面上10项重点工作:①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16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14所),面积8428平方米;②扩建县卫生院,新建1所乡镇卫生院;新建8个村级卫生所,逐步实现村级卫生所达标;③农村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40%和75%;④绿化村屯27个,彻底消灭光腚村屯,新建生态园林村10个;⑤村屯基本消灭“三大堆”(粪堆、柴草堆、垃圾堆),达到净化标准;⑥完成城镇建筑工程18项,面积18万平方米。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66%;⑦新打人畜饮水井20眼,解决20个村屯饮水难问题;⑧新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6200人,实现劳务收入2840万元;⑨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450人,专业协会发展到25个;⑩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200人,农村大病救助达到311人。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和开局年,要完成上述任务指标,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继续推进以“稻、牧、林、药”为主的四大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绿丰”龙头企业,全县绿色优质稻面积发展到45万亩,培育万亩基地8处,连结农户2.5万户。围绕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孵化企业,黄牛发展到5.2万头,大鹅稳定在200万只。围绕存明、忠辉等木业企业,全县林木基地发展到10处,面积1.5万亩。围绕哈中药六厂,中药材种植发展到1.5万亩。同时大力发展以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烤烟发展到4000亩,“两瓜”发展到1万亩,蔬菜发展到2.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5万亩,试种万寿菊1500亩,食用菌发展到1000万袋,特色动物养殖发展5.5万头(只)。二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建设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和社

会办学的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和用工单位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县劳转办由临时机构改为独立常设机构,各乡镇也抽调专人,单设劳转办,为发挥其对农民工进城的管理、维权和服务作用,重点解决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侵权行为,全力营造农民工由农民变市民的良好环境。今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00人,实现劳务收入2840万元。三是借助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资源优势,全力开展项目招商、资源招商、政策招商、环境招商的办法,大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每个乡镇至少新上1个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一是打抗旱补水大小井80眼,建临时泵站30处,启动全县补水井1.12万眼,确保全县60万亩水田正常用水。二是完成浓河镇新建堤防7.6公里,东部涝区堤防达标一期工程42.3公里。三是争取二甲沟水库立项;清淤整修农田水利工程3条,15公里;维修各类水利工程8处;新建水利工程2处。在农机化建设上,新组建农机合作社1个,农机专业协会8个,农机化综合作业面积达到80万亩,秋整地面积达到40万亩。在农技推广上,重点推广大豆行间覆膜和深窄密、专用玉米通透栽培和大垄覆膜、水稻新基质育苗、大棚育苗和钵体旱育超稀植等10项先进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0万亩,大棚育苗达到70%。在良种良法上,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全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上,严格执行省市标准化规程,种植业标准化面积达到50万亩,养殖业标准化普及率达到50%以上。在水产养殖业上,精养和驯化养鱼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和2.5万亩。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重点抓好“五个加快”。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要认真搞好3条通乡公路和3条通村公路的勘查设计,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高质量全面完成通乡公路54.2公里,通村公路8.9公里的建设任务。二是加快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农委、水务局、扶贫办要认真抓好全县20个村屯自来水入户工程的规划设计,按标准、按时限完成管网入户任务。三是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县建设局,认真搞好农户新建住宅的调查摸底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引导农户按照新农村住宅设计图纸建设安全节能型住宅。县信用联社要积极争取贷款规模,妥善开展新建住宅贷款业务,力争农村砖瓦化率达到66%以上。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气等清洁能源,重点加快户用沼气建设。无论是新农村试点村还是提档升级的村,每个村都要发展5户沼气利用示范户。五是加快环境整治建设。2006年是我县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年。各乡镇、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净化、香化活动,以消灭粪堆、柴草堆、垃圾堆为重点,彻底解决村屯脏、乱、差问题。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上,突出抓好三个发展。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寄宿制学校、适度集中办学为突破口,全面完成16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任务,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普九”成果,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适用人才,构建农村助学长效保障机制。二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以新建1个乡镇卫生院,8个村级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确保完成农村低保2200人、大病救助311人的目标。三是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有活动场所、健身器材和图书阅览室。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四)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树立文明村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尤为重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乡村基层五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发展和致富群众的主心骨,使农村党员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带头致富、倡导文明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上,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村务、财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一事一议”程序,完善议事内容,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生活陋习。正确处理农村矛盾,建立基层化解矛盾机制,努力营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稳定社会环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五)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今年全县要重点推进六项改革。一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提供示范引导、政策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和优化发展环境上来,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创新运行机制,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功能,提高经营性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二是深化县乡财政管理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管理方式,挖掘乡村自身潜力,加大债务化解力度,确保基层政权和组织正常运转。继续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非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吸引粮食主销区工商资本参与企业资产重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落实补偿政策,搞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五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运行质量。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民规范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六是深化农村合作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并在税收和信贷上予以扶持。今年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必保发展到25个以上。

三、精心组织,全面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统一协调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二是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县、乡、村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力争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舆论氛围。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设自己的家园,每个人都有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愿意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进而把建设新农村的这项任务变成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加快全县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三是明确责任,包扶到位。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和县直包扶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指标,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包扶责任,吃住在村屯,工作在第一线,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靠。既要突出省、市确定扶持的16个重点村和典型示范村,又要兼顾面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作,创新上下齐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新机制。建立县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屯的包保责任制。县直部门要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明确包保任务,落实包保责任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建立项目责任追究制,无论是重点村的建设项目,还是面上村的建设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到人头,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及时给予督促整改,并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按时限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四是政策倾斜,多元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在政策扶持上,凡涉及新农村建设收费的,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上,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市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资金,取得上级部门最大支持;二是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予以支持;三是全面开展农村住房、农机购置、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对新建住房采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统一设计的住房标准,县里将给予适当奖励;四是鼓励引导吸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五是积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励制度,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五是勤查猛促,跟踪问效。新农村建设是2006年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县委、县政府将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突出,任务完成好的乡镇和科局领导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领导干部给予通报批评或降职使用。为此,县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督办检查力度,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馈情况,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按时限、按标准顺利完成。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改革,新农村建设

0 引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2012年, 为了加快推进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吉林省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通知》, 文件明确指出各地市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 认真贯彻实施本计划, 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1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指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人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 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大农业投入, 着力促进主导模式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生产质量标准化、产销服务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化、产业支撑科技化、基础条件设施化,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基础保障、政策制度、市场和人才体系, 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 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农业发展财政扶持力度,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财力和政策基础

吉林农业现代化地实现, 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和政策扶持。加强农业发展财政扶持力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进行:第一, 强化和完善惠农政策, 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调动群众建设农业现代化地积极性, 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群众支持和政策保障。近些年,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户个体生产与农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生产中, 不少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 并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产品结构调整, 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盲目现象突出, 使着农业经营效益一致得不到有效改善。并且分散的农户经营, 使着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也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 非常有必要在继续稳定、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试点工作, 倡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土地合作经营, 保证农民有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收益。第二, 要建立农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 单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然是不够的。由此, 非常有必要动员农户、集体、信贷等各方面社会力量, 建立多元化地投资体系, 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目标。

2.2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服务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加强农业信息化沟通,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必须要农村市场发展为导向, 经济利益开发为宗旨, 组建为农业育苗、信贷、保险、管理等等各方面服务的组织活动结构。比如涉农企业、涉农中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促进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运作,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服务。

2.3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必须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体制保障。一方面, 要加强上级政府关于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 保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落实到位, 将乡镇级政府对农业相关事务发展的扶持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要加强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方式, 完善乡镇政府的管理工作体制, 建立“乡财县官乡用”的运营机制, 切实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工作水平。

2.4 政府要切实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保驾护航

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 必须要全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在这其中,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首先, 要深入研究, 不断探索。认真研究农业现代生产中高新技术使用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尽量减低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高新技术使用风险概率。认真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构建和运营, 切实提高组织化机构的服务力度。认真研究农业发展中财政扶持力度的推广, 切实发挥财政扶持的保障作用。其次, 政策落实, 指引广大农民走向现代化农业之路。比如制定购买农机补贴、制定农机推广策略, 切实推进吉林省农业走向机械化道路的速度。再比如制定各种农村社会保障, 解决农村妇女生产、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养老等等问题, 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最后, 加强农业研究推广的监控力度, 认真惩处违法乱纪现象, 将农业相关研究、政策制定等等工作落实到实处, 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政府工作的可靠性、时效性, 为本省农业生产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3 结语

总之,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人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 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发展财政扶持力度, 切实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如此可有效促进吉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烦.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湘西自治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吉首大学, 2012.

[2]杨靖山.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结业论文 -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新农村;贵州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98—02

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喀斯特生态环境为主的脆弱生态区,全省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3%。喀斯特地区石多土少,成土速度慢,植物生长缓慢,环境一旦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我恢复能力差。贵州大部分农村处于岩溶山区,具有生态脆弱与贫困分布高度重合的特点。在这些地区往往形成了人口一环境—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格局,水土流失导致农村耕地丧失、频繁引发洼地内涝,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存条件。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确定水土资源的价值观念,推进水土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贵州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的重要内容。

2有利于保护贵州农村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资源价值理论,资源、环境使有价值的,利用环境资源和环境就要给与相应的补偿。贵州地处两江(长江、珠江)的上游地段,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长久以来,贵州作为中国的资源与能源的战略基地,长期向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并且还要为保护江河水源限制工业项目,严重制约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较为严重,他们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强烈呼吁对所做的牺牲给予适当补偿。

3有利于解决农村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现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标志。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农业资源,取决于水土资源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可以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土资源,调节地表径流和区域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民办民有,国家适当补助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投入的90%是依靠农民投劳投工完成。国家通过政策,奖励或补贴等方式调动农民积极性。但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中央从消除城乡壁垒,统筹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取消“两工”,改为“一事一议”,使劳动力这一基本生产要素能够依市场规律自主流动,公平竞争,消除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有了比较权和选择权。

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1为贵州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了林果牧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如,贵州毕节地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共治理了336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1988年的16 830平方公里下降到15 814平方公里,土壤水分条件大为改观,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2有力地促进了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增加了治理区农村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校级社科专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域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如贵州毕节地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农民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提高到2005年的1 876元,财政收入则从3.02亿元增加到34.8亿元。

三、当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支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提出较早。1991年《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规定“损害水土保持设施的应当给与补偿”。国务院1993年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要按照库区流域防治任务的需要,每年从收取的水费、电费中提取部分资金,由水库、电站掌握本库区及其上游的水土保持,由所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检查验收。”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归还化纲要》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机制。”《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造成水土流失、因技术原因无力治理的,或者造成水土保持设施、资源损失的,必须缴纳水土流失治理费。”可见,现在关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规定,集中在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中,效力等级较低,没有上升为法律的形式,这影响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融资渠道单一,难以保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持续进行。实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目前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1)财政支付、拨款。如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对自然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2)收费、罚款。如《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单位与个人在建设和生产活动中,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必须缴纳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包括水土流失治理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水土流失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资金投入和相关的收费,资金来源有限,影响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贵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融资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贵州长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需要,况且,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但财力有限,要依靠政府的大量

投入是不现实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措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资金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今后在继续加大财政对水土保持投入的同时,应考虑如何采取各项财政措施,鼓励多种投资,拓宽水保资金筹措渠道。

3补偿方式简单,难以解决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底层问题。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动力,而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有赖于精心组织的水保建设项目,治理和恢复水土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改变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的再生能源,发展新的产业,提供非农就业机会等。后者才是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面临的底层问题。当前贵州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基本上是资金补偿,即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用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相应的产业扶持、生产方式改善少,经济发展、扶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少。如果不致力于调整贵州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减轻环境压力,所有的水土保持建设工程都难以真正奏效,这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

四、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快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贵州省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反映水土资源价值属性的制度确定下来,有效指导政府依法进行生产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可以促使公众参与到水土保持的工作中来。通过立法,确定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关系的主体,补偿的标准确定,补偿的方式,建立环境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完善地方政府带动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建立法律责任体系,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和强力支持。

2健全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参与的融资体制。如为了拓宽资金的来源,可考虑实行水土保持押金制度,要求企业开发建设前先缴一笔水保押金,让企业自觉进行水保工作,如未按批复的水保方案实施水保措施,即将押金扣押,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水保工作。此外,还可考虑发行国债吸引民间资金,鼓励个人参与到水土保持中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资金和各种捐赠,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融资市场化的途径。

3完善补偿的方式。除了现有的资金补偿外,可以考虑技术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等方式。技术补偿是指以扶持技术的形式对水土保持的综合防治予以支持;政策补偿指省政府可对省内税提留时严重地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实物补偿则主要是对农户在实施水土保持或生态环境政策(如退耕还林)后造成的损失进行物质上的补偿,如粮食补贴、化肥、除草剂以及机械设备等物质补偿。

上一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练习(含答案)下一篇: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