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2024-06-25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共8篇)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1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复习指导】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注意这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3.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

(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背景:

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阶级矛盾激化。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结果: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略。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背景:①鸦片战争及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能满足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求(为什么?);②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③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处于困境。

2.简况:1856年英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投降。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随后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签定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略)。签定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略)。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84万平方公里土地。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的中国:1840—1894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准备:①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②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撰写宗教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③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发展信徒;④形成前期六人领导核心。3.前期斗争(1851—1856年):`①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③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④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⑤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评价?)。

4.后期斗争(1856—1864年):①天京变乱;②重建领导核心;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评价?);④安庆和天京的先后陷落。

5.特点: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把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发展到顶峰;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洋务派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防、创办近代教育的活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并成为推动洋务运动开展的中央机构。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3.洋务运动具体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兴办的直接目的是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和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造局。这些民用工业的特点是①机器生产;②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有商人投资入股,带有部分资本主义的性质。筹建近代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近代工业生产方式,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洋务运动是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洋务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现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增强,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剩余劳动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生产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一切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市场、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条件。

②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巢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

① 1840年前后,林则徐在广东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还仿制西方战舰,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之后,魏源编写《海图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和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受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思想,成为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3.早期维新思想。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洋务派分化出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但为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②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性,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并控制了朝鲜政局。④慈禧太后采取避战求和方针,不做战争准备。

2.简要战况: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挑起战端。8月清被迫对日宣战。9月中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相继失利,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10月日军进攻辽东,制造旅顺大屠杀。1895年1月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议和。3.结果: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规定①②③④略

4.失败原因:清统治的腐败和实行避战求和的方针;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欧美列强对日本侵华的纵容。5.影响:

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商品和投资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政策”

一、二期的目标,助长了日本扩大对外侵略的气焰。

③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利于帝国主义通过借款掌握中国经济命脉和控制清政府。

④在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等壮烈殉国的精神和反割台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四、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00年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1898年 1.原因:

①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 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洋务派垄断近代工业和国内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实业救国”的主张。

2.情况:1895—1898年间,中国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商办厂矿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数均有很大的增加。主要是棉纺织业。

3.影响: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①俄法英德的三次大借款;②获取铁路修筑权;③开设工厂;

④开设银行

2.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三)戊戌变法:(广义、狭义)

1.背景:

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产生。

②甲午战败,清政府面临统治腐败、财政危机、连年灾患、阶级矛盾激化等严重问题,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迫切需要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④早期维新思想逐渐形成为社会思潮,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康有为、梁启超等实施维新变法的活动: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

①撰写理论著作: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②创办报刊学堂:主要报刊有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主要学堂有长沙的时务学堂。③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学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质)

④组织政治团体:主要有1895年的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1898年的保国会和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⑤上书光绪帝:1888年第一次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1897年第五次上书,1898年《上清帝第六书》。

3.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创新发明,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文教方面: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创办学堂、报馆、学会、设译书局。

军队方面:建立新式军队,增添海军。

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4.戊戌变法的失败:(1)失败原因:

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破坏。(史实)②袁世凯的背叛和出卖

③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④处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历史教训: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路程漫长、坎坷。(3)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②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终极目标。它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了中国社会风气之先。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在“扶清灭洋”旗号下,势力迅速发展。1900年——控制京津地区,形成反帝斗争高潮。

2.简况: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阻击,7月攻占天津,8月攻占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规定①②③④⑤略。

4.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1901年——1919年

(一)辛亥革命:(广义、狭义)20世纪初——1912年 1.背景:

①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收到实效,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③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大量传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流亡海外发展革命力量等)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2.革命进程:

A、辛亥革命的兴起:

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和孙中山等为代表人物。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的相继建立。主要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B、辛亥革命的发展: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基础、成立地点、成立大会内容、同盟会的性质、成立的意义。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核心,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③组织与保皇党(康有为等)的论战。中心是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C、辛亥革命的高潮:

①发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12日,文学社和共进会,熊秉坤和金兆龙。

②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③颁布《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保障民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性质和意义。

D、辛亥革命的失败: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位,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③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反袁斗争:

①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善后大借款”、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② 反袁斗争: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2.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①1917-1918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②1920-1922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③1924年发动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1.出现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我国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了投资的热情。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的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发展的表现:

①实业救国成为两大社会思潮之一,成立了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发展实业的团体,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一批著名实业家。

②厂矿和投资数有很大增长,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其次为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业。

3.影响:壮大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1915—1918—1919年 1.兴起的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主要社会思潮,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情况: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新青年》迁到北大,与北大一道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3.概况:

①前期:1915-1918年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评价:

a.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科学的发展。

c.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后期: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变为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反思】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史(1919-1949年)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1923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加之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给中国人民指明解放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斗争情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采用游行示威和罢课的形式,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果遭到镇压和逮捕。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至6月28日,以上海为中心,工人阶级为主力采用罢工、罢课、罢市的方式,运动波及全国。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和约上签字。4.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3)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主要表现在:(1)发表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出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2)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3)有计划的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适合工人的通俗理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办补习学校和识字班,组织“五一”纪念活动。

(4)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干部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8个)(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中共一大: 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1)通过党的纲领(2)规定党的中心工作(3)成立中央局 意义:(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内容;(1)分析当时中国国情(2)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3)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意义: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20世纪初“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斗争目标。

②国共两党在过去斗争的教训中都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③共产国际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指示中共召开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和方针。2.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和实行“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由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一种党内合作的形式)。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二)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发展

1.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2.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根据地。

(三)北伐战争的进行

1.时间:1926.7——1927.7 ;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成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湘鄂赣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3.失败原因:

①客观方面: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主观方面: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4.大革命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

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1.发动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后转战湘南和海陆丰。

意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实践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领导经济建设。②理论研究:撰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要素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意义: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到1930年夏,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万人。②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围剿”。③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1.长征的原因: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领导权,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 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2.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长征最后胜利结束。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推动了革命的不断发展; ③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开创了抗日救国斗争新局面。

四、进行抗日战争:1937-1945,这一时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也称八年抗战。(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局法西斯化。为转嫁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占有了东北三省,并控制了华北地区; ③中国内战不断,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2.侵略情况:

①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进占北平、天津;同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2月攻陷南京。此后先后攻占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②在占领区制造南京大屠杀,成立“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研究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合作的条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2.情况:国共两党达成协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3、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官兵(姚子青、谢晋元为代表)英勇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丧师失地。

2.抗战后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1942年还派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了被围英军并确保了滇缅公路,1945年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中共的抗日斗争

1.与国民党达成两党协议,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3.取得平型关战役(林彪)、百团大战(彭德怀)等重大胜利,取得反“扫荡”的胜利。4.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

5.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五、进行解放战争:1945~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未解决军队和人民政权地位问题。2.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进行解放战争:1946.6~1949.4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8,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主力决战和胜利阶段:1948.9~1949.4,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三)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四)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1.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内容:

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49.3河北西柏坡追歼残敌,解放全国领土 3.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规定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为建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4.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性质和各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②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①为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组织准备工作;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2

1.2012年高考中涉及本专题的知识点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政治近代化,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1) 列强侵华, 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北京文综卷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文综卷考查《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北伐战争;四川文综卷考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解放战争时期“中间势力”的态度转变;福建文综卷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浙江文综卷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山东文综卷考查国民革命运动;全国文综课标卷考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变化。

(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全国文综课标卷考查张謇实业救国思想, 安徽文综卷考查19世纪70年代末外国商品输入内地的情况, 江苏历史卷考查洋务运动, 四川文综卷考查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 北京文综卷考查中体西用的相关知识。

2.考题综合分析

从命题内容看, 主要有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及影响,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从命题形式看, 试题多以选择题为主, 通过设置图文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看, 多数题目难度适中。

【复习方法】

1.以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建构知识体系

2.重点抓住以下方面

(1) 从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视角考查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 全景式展现近代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2) 要把近代中国的转变放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看, 从多角度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理解、分析历史事件。

(3) 要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从思想启蒙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 理清各种政治力量对政治民主化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4) 重点掌握实业救国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 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特点、表现、地位和作用。

(5) 要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活动、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综合解读】

一、列强侵略 (原因、国家、目的、方式、规模、阶段特征、结果和影响)

1.全面分析

列强侵略是近代殖民主义在中国的表现, 每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世界历史发展形势有密切联系。

从侵华方式看, 既有军事、政治侵略, 又有经济、文化侵略。军事侵略主要指五次侵华战争;政治侵略主要是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攫取各种特权;经济侵略主要包括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文化侵略主要是利用宗教麻痹中国人民, 使中国人民放弃抵抗, 特别是日本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 客观上, 列强侵略是西方国家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五次侵华战争

二、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通商口岸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 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 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

通商口岸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斗争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化进程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化

六、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与欧美国家相比的不同之处

1.从原因和进程来看

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政治民主化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 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 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趋势。

2.从方式来看

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并行;而中国政治民主化是通过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

3.从依靠力量来看

欧美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 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在国民革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4.从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来看

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近代中国面临两大障碍, 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 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七、近代中国的六种经济形式

图示如下:

1.自然经济 (1840~1956年)

(1) 性质与地位: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 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自给自足, 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 在近代占据着主体地位, 是清王朝、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 是中国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2) 瓦解过程:鸦片战争前, 其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 列强的经济侵略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农产品商业化加强, 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但从整体而言,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 自然经济才最终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1) 性质及地位:它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其势力不断增强, 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兴衰过程:19世纪40年代起, 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抢夺路权矿权, 开设银行, 办工厂, 其势力不断增强。抗战时期, 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 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 美国经济扩张增强。抗战胜利后, 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客观上, 其瓦解了自然经济,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洋务经济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 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中国近代化起步。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派的努力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及归宿

(1) 性质与地位: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关系, 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2) 发展历程: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显著发展但受摧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破产——抗日战争时期;

遭到毁灭性打击——解放战争时期;

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

(3) 特点:“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 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4) 历史地位:

经济上, 是新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 冲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学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发展趋势上, 由于“先天不足”,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1) 性质及地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 内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外依附于帝国主义, 是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 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2) 兴衰过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抗战时期,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 没收官僚资本, 结束其统治。

6.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 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 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过渡经济, 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等。

【热点链接】

一、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

(1) 材料:中共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相关知识点:中共的创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等。

(3) 考查角度预测:一是提供新的背景资料, 考查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民主权利的斗争和探索, 坚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二是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国共两大政党的关系,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二、中日钓鱼岛问题

(1) 材料:2012年4月16日, 石原慎太郎提出东京都于年内购买钓鱼岛。2012年9月11日, 日本政府签订购岛合同。日本政府的行径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2) 相关知识点:1843年英国强迫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同年, 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 废除治外法权, 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3) 考查角度预测:一是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二是与之相关的近代中国人民为捍卫和维护主权进行的斗争和努力, 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1) 材料:

2012年9月23日辽宁号航空母舰在大连举行交船仪式, 25日正式交接入列。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 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民族遭受来自海上的外国侵略达470余次。

从保卫国家海上安全, 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看, 加强海防建设是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2) 相关知识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的抗争, 如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洋务运动中近代海防建设;清末“新政”。

(3) 考查角度预测:一是创设新的背景资料。如通过孙中山的海洋思想, 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自强方面的探索;通过海防与塞防之争, 揭示清王朝对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存亡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认识。二是和世界海上强国的崛起相联系, 体现海防强大对国防的重要性。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 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 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 只是一个经济缺口, 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 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 富有消费城市特点, 导致乡土经济瘫痪。”据此,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上海开埠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B.通商口岸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中国经济

C.天津开埠刺激列强入侵北京

D.开辟商埠将会拉动周边城镇经济发展

3.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 从中解读不出的信息有

A.第四个高峰起始于洋务运动

B.经济在近代的持续增长和机器大工业发展有关

C.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生长力

D.中国近代经济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4.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 (指度量衡制度) 法》, 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 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 两制同时使用, 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 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5.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中, 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 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 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B.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D.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

6.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 (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民族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7.1942年, 日军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 遭到荣德生严词拒绝;同年, 日本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 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 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 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 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8.据统计, 1942年在根据地各行各业组成的工业生产合作社共计1590个、社员22 680名, 从事各类军需民用物资的生产。数年中, 共制造纺织、榨油、印刷等机器及农具12万件, 帆布及各式民用布8.2亿平方码, 各种军服及日用服装100余万件, 直接在合作社中获得生计的难民200余万人。这种合作社

(1) 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 (2) 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3) 是一种过渡的经济成分 (4) 解决了战时难民问题

A. (2) (3) (4)

B. (1) (2) (3)

C. (1) (3) (4)

D. (1) (2) (3) (4)

9.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1) 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2) 两者都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3) 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4)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对辛亥革命产生了影响

A. (1) (2) (3) (4)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10.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王朝的统治

11.民国二年, 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该春联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末“新政”改善民生, 农民很怀念清王朝

B.信息闭塞, 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袁世凯称帝, 资产阶级反对, 农民却拥护

12.1919年, 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 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 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 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爱国救国

13.“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并待命出动, 担任……前线之职责。”句中省略处的意思应是

A.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反击国民党武装“围剿”红军

C.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推翻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

14.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内战之不致发生, 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5.1941年8月底, 晋察冀边区民主大选举完成。这次选举是晋察冀边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新民主主义宪政”和在敌后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开展的。下图是《儿童团员簇拥下的当选代表》, 下列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选举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实践的探索

B.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这是革命阶级联合对汉奸反动派的专政

D.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对外来挑战的一种被迫应战, 近代化的过程不是按照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循序完成的, 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化发展必然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 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 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 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 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 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当国依然不富, 兵还是不强, 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 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 人们发现中国人实际上还没有醒, 他们真正醒来, 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但是, 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 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 乍一醒来的人, 有几分恼怒, 几分惊慌, 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 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来看, 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 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 (8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1895年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试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史实, 概括此后中国近代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8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对材料三中“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这句话加以说明。 (9分)

1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 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跋扈, 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 然这一班并无大略, 至少是思想落伍, 不识现代潮流的人, 在今日的情势之下, 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 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 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 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在经济上, 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 更无生息的余地, 资源虽富, 怕我们更无余沥可沾。在文化上, 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 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甚至当前的意见, 亦非此无以调和。总之:我们今日一切问题, 都在于对外而不在于对内。

——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B 6.D 7.A8.D 9.C 10.C 11.C 12.A 13.C 14.C15.D

二、非选择题

16. (1) 双重作用:一方面, 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另一方面, 其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

(2) 原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 中国战败,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变化:由器物阶段发展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阶段。

(3) 说明: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改革和革命, 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最终确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畸形状态, 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

17.观点:解决中国近代一切问题, 在于解除外力的压迫而不在于对内。

论述: (1) 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论证。结论是近代中国要独立富强, 必须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

(2) 列强侵华是和中国内部的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的, 而军阀是列强在中国扶植的代理人。举例论证: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 还要反对本国封建势力, 争取民主权利。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3

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旧中国的近代化

————道路曲折

一.近代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探索近代化的层次由浅入深——学习西方由“器物”递进到“制度”。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②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二.中国各阶级阶层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一)地主阶级御辱图强活动

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御辱图强,学习西方——洋务思想萌芽。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求“自强”、“求富”,筹划海防,培养人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二)农民阶级——救国救民的民主运动

1.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将从西方学来的拜上帝教与《天朝田亩制度》结合,试图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王国。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赋予新时代特征和意义,但均未实现。

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提出具有朴素爱国情感的“扶清灭洋”口号——对中外反动势力限于感性认识,拒绝西方近代文明,注定了失败结局。

农民运动的历史启示:

1.充分表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平均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极端性又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保守与落后性——小生产者自身局限性。

3.农民阶级不能担当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领导重任。

(三)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活动

1.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主张:否定单纯继承洋务派主张——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西方,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2、康梁维新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学思想结合形成较系统的维新理论——挽救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以日本为师,超越洋务派“中体西用”。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民主政治的近代化理想未实现。

3、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政治纲领——武装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美国为师,超越维新派“改良以君主立宪政治”的近代化探索。实践: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措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民主共和的近代化理想破灭。

4、实业救国派(“南张北周”为代表)。主张:在辛亥革命鼓舞下,主张创办实业以振兴民族经济,抵御外国列强入侵而强国。实践:一战期间掀起创办实业高潮,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结果:民族工业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未实现国家富强。

5、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前期)。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直接指向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美法为师。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但因脱离群众,无法实现。

6、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的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也不赞成中共主张,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实践证明走不通,最后转向中共共同反蒋建立新中国

资产阶级探索规律与认识

(1)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取得反帝反封建的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因其软弱妥协的局限性,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其政治目标——民族独立与政治民主化不能实现,近代化也就难以实现。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胜任民主革命领导,但因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依据不平等条约进行军事、经济、政治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3.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四)推动因素:

1.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带来先进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冲击旧制度和旧观念。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也进行部分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3.中国近代化起步于两次工业革命之交,为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曾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四) 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4

第五专题(第六章)

1、下列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枣宜会战C、百团大战 D、豫湘桂战役 2.抗日战争开始后.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哪几个大学组成()

A、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B、复旦大学、南京大、浙江大学 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D、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 3.下列哪件事件发生在1936年()

A、一二九运动 B、八一宣言的发表C、瓦窑堡会议 D、西安事变 4.和中共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 没有关系的内容有()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党八股 5.下列对侵华日军的战斗行动,由国民党所属部队执行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雁门关伏击战C、夜袭阳明堡 D、昆仑关战役 6.抗日战争期间,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口号的是 A、王明 B、博古C、李德 D、瞿秋白

7.下列哪一项不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作用的正确表述()A、使中国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B、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D、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 8.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A、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9.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牺牲的最高将领()

A、谢晋元、项英 B、蔡廷锴、项英C、张自忠、左权 D、张自忠、吉鸿昌 10.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

A、1936年8月 B、1937年7月C、1937年5月 D、1945年1月 11.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 A、中共八大 B、六届七中全会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2.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发动的是()

A、辽沈战役 B、豫湘桂战役C、淮海战役 D、台儿庄战役 1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A、共产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 B、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 D、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 14.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是

A、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5.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全面抗战路线的是哪次会议()A、遵义会议 B、宁都会议C、赣南会议 D、洛川会议 16.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是在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卢沟桥事变爆发后C、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D、华北事变爆发后 17.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曾组织远征军去哪个国家作战 A、越南 B、缅甸C、泰国 D、朝鲜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9.抗日战争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C、枣宜会战 D、豫湘桂战役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1.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22.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淞沪抗战 23.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

A.战略决战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进攻阶段 24.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六三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25.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的是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中国民主同盟 D.中国民主建国会 26.“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沈阳

B.上海

C.哈尔滨

D.北京 27.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期是:

A.9月18日 B.8月15日 C.7月7日 D.12月7日 2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B.消灭富农C.征收富农多余财产 D.减租减息 2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形式是

A.联合政府 B.“三三制”政权 C.共产党*** D.国共作政府 30.1936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以下哪个口号 A.逼蒋抗日 B.反蒋抗日 C.联日反蒋 D.逼日反蒋 31.七七事变后,新加坡成立了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其主席是: A.陈嘉庚

B.黄炎培

C.马叙伦

D.陈其尤

32.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B.体现了国民政府防御的特点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 33.下列哪一项不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作用的正确表述

A.使中国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B.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D.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 3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是: A.让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

B.独立自主 C.让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

D.随时变化 35.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

A.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军决一死战;

B.既抗日又反蒋; C.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D.生产自救 36.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主要由谁来具体领导? A.王明

B.周恩来

C.王若飞

D.郭沫若

37.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三大口号,不是三大口号的是 A.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B.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38.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的文件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D.《五四指示》 39.纠正王明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六届七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40.1944年4月--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这次战役是 A.昆仑关战役

B.豫湘桂战役

C.太原战役

D.台儿庄战役 4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方针是

A.军事打击为主

B.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C.纯粹的政治诱降

D.政治诱降为主,军时打击为辅 42.面对日本的大举侵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是: A.蒋介石

B.张学良

C.汪精卫

D.何应钦 43.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哪一地区?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东地区

D.华北地区 44.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45、1945年4月,作为中国解放区代表的董必武出席了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联合国制宪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昆仑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豫湘桂战役 2.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共产党制定的策略总方针是 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全民族抗战 3.下列选项属于日本的侵华政策的有:

A.以战养战

B.以华制华

C.奴化教育 D.三光政策 4.抗日战争开始后.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哪几个大学组成 A.北大

B.复旦

C.清华

D.南开 5.中共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 内容有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党八股

6.抗日战争分为哪三个阶段

A.防御阶段

B.相持阶段

C.决战阶段

D.反攻阶段 7.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倡导组建的统一战线有: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8、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下设 A.一一五师

B.一二○师 C.一二五师

D.一二九师 9、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方针 A.防共 B.限共C.溶共 D.反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专题练习题答案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5:ACDCD 6-10 ADBAB 11-15:DBCAD 16-20:BBBCD 21-25:DABCB 26-30:ABDBA 31-35:AADBC 36-40:BCCCB 41-45:DADBD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CD

4.ACD

5.ABD 6.ABD 7.ABC

8.ABD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 篇5

1、近代化的含义:也称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近代中国前80年(1840---1919)的近代化可以称为资本主义化,以发展资本主义、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其主要内容:

A、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用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用法治取代人治)

B、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来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C、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科学的理念取代精神独裁和文化专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以及政治制度。

D、军事领域:创办新式军队和军事工业

E、外交领域:由传统的闭关锁国向近代化外交转变

F、社会生活领域: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衣食住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3、近代化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反侵略、反封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幸福

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完成反封建、反侵略(取得社会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阶段性成果: 政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实业救国”运动出现,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断深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 业救国”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阶级结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中国社会的发

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5、中国近代化探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结论:

A、民族独立、社会民主、社会制度的优越是国家真正实现近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B、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C、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D、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教育和科技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

6、东西方近代化的不同道路:

西方: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近代化的自然发展历程,成功了)

中国:经济(技术)-------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文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最终都失败了)

7、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认识?

A、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

路在中国走不通)

B、只能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能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能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

C、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D、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E、要实现国家富强,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

历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及会议成果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11月12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确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同等重要性;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权力清单制度、官邸制、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等等。这些重大突破,巩固和发

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对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12日)推进农村改革

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荐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14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14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30日)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建议在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同时组织实施。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第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变企业的领导体制,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拨乱反正

全会否定“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結一致向前看的指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上來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決策。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6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华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五口通商口岸 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 D.赔款2100万银元

3、《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4、《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列强的入侵B.中国封建制度腐朽C.中国缺少外援D.列强相互勾结

6、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7、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

“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于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商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9.下列史实中,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同盟的有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门户开放”政策推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10、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11.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12、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

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④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14、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5、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③刘永福黑旗军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7、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各界同胞党派和军队捐弃前嫌,抵御外辱,根本原因是因为

A、党修改了民主革命的纲领B、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党重新认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19、“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 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淞沪会战D、台儿庄会战

2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七大D.七届二中全会

23、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B、战争的正义性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24、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二.材料解析题(2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清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 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来自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2分)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分)

(2)材料一中的“管事官”为何人?(2分)材料中反映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哪项特权?(2分)破坏了中国什么主权?(2分)

(3)材料二反映了一项什么不平等的原则?(2分)它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什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 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 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 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

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死亡 3500万人,伤残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2分)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4分)

三、问答题(24分)

28、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史实,回答问题(13分)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3分)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6分)

(3)《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分)为什么?(2分)

2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3分)又是怎样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6分)说明了什么?(2分)

复习练习

(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D,4、C,5、B,6、B,7、C,8、B,9、C,10、B,11、D,12、A,13、A,14、C,15、A,16、A,17、B,18、C,19、D,20、C,21、A,22、C,23、A,24、D

二.材料解析题

26、(1)《南京条约》附件。鸦片战争后。

(2)英国的领事;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西方各国在侵略中国时互相配合,更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7、(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但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问答题

第28题

(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第29题

(1)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最大的民族利益。

(2)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①1935年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底,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局面初步形成。

④1937年,主动国共合作提交宣言。

⑤1937年答应改编所属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7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4.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5.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6.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高考导向】

1.2011年高考回顾

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十年内战、抗日战争等是2011年高考历史的主要内容。如福建文综卷第18题考查走私鸦片的危害, 上海历史卷第37题考查《天津条约》及其评价, 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29题考查太平天国对待孔子的态度, 重庆文综卷第17题、北京文综卷第17题、山东文综卷第12题分别从时间、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陈独秀的评价等角度来考查义和团运动, 广东文综卷第16题、海南历史卷第16和17题、江苏历史卷第6题、上海历史卷第38题分别从辨析史实、分析背景和性质、建立的政权、总体评价等角度来考查辛亥革命, 海南历史卷第18题、上海历史卷第13题、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0题分别从特征、评价和相似事件的比较等方面考查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 上海历史卷第19题、广东文综卷第17题从政权性质、农运发展的原因等角度来考查大革命和十年内战, 浙江文综卷第18题、安徽文综卷第16题、江苏历史卷第8题、北京文综卷第39题分别从抗战背景、滇缅战场、中日空战、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等方面来考查抗日战争。由此可见, 本专题在高考中比较重要, 命题的概率很高, 主观题和选择题同时出现, 且以各类新背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考生, 以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跨学科知识和历史学科基本技能。

2.2012年备考注意事项

(1) 在复习中要注意正确分析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 准确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掌握近代中国各阶级和阶层在救亡图存、追求民主政治道路上的探索。

(2) 命题方向预测:2011年高考试题主要落在两大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那么在2012年的备考中, 更要注意列强侵华史、维新变法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知识及其运用。

在复习时, 要多采用各类新的情境材料, 链接相关的重点基础知识, 将知识与能力融于对不同材料的理解运用之中, 对重大历史事件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和现象。同时要明确各类试题都主要从警醒国人, 激发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出发, 以积极的态度来设题, 以史为鉴, 将共建和谐中国与世界作为命题的立足点。

【整合解读】

一、近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

1.背景

(1) 根本原因:

列强侵华, 两次鸦片战争是为了夺取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夺取中国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2)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 (或“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或朝鲜东学党起义, 或义和团运动) 。

2.主要侵华战争

(1)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

签《南京条约》: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第二次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

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有割地、赔款、开埠、自由航行等内容。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3)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

签《马关条约》: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允许日本在各口岸投资设厂, 运销产品免收内地税。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8~1901年) :

签《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驻军——拆北京至大沽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界——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由各国派兵保护;镇压人民——惩办反帝官吏, 永禁反帝性质的组织;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首。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937~1945年) :

①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和称霸亚太地区的基地, 为此, 制定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企图以战争转嫁经济危机, 并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占东三省, 控制华北地区。②国民政府积极进行内战, 对日妥协退让。③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④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 坚持了八年的全面抗战,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二、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一) 农民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1) 背景:①根本原因:清王朝剥削人民, 激化阶级矛盾。②重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进行组织、宣传、发动。③导火线: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饥民不断暴动。

(2) 简要经过: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东征和西征, 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天京陷落, 运动失败。

(3) 意义: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促使中国政局发生变化和国人开眼看世界, 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4) 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其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②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义和团运动

(1) 背景: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直接原因:山东教会势力猖獗, 激起人民反抗。

(2) 性质: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3)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①性质:都属于民族解放运动, 前者着眼于反封建;后者着眼于反帝。②背景:前者主要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后者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激化民族矛盾。③领导力量:前者有统一的领导中心和统一的军事指挥, 有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者处于自发、分散状态, 没有统一的领导指挥和革命纲领。④对外关系:前者坚持独立自主, 反对外国干涉;后者盲目排外。⑤结局: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二) 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

1.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商战”和君主立宪,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没有付诸社会实践。

(2) 后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维新变法运动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清朝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1) 辛亥革命:

背景: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勾结清王朝压迫人民, 激化了阶级矛盾。②物质和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③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④思想条件:宣传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提出三民主义。⑤军事条件: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⑥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 得到湘鄂的响应。

革命措施:①建立湖北军政府;1912年成立南京临时政府。②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特别是1912年春,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意义: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鼓舞了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2) 新文化运动:1915年,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以《新青年》为阵地,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1) 五四运动:

背景: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勾结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激化阶级矛盾。②有利条件:第一,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二,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第三,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第四, 外部条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③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经过:1919年5月4日~6月初是第一阶段, 以北京为中心, 青年学生是主力;6月5日起为第二阶段, 以上海为中心, 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并在6月28日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③促使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④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诞生条件:①必要性:中国近代革命失败, 迫切需要科学革命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⑤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建立党组织。⑥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共“一大”:①1921年7月23日, 在上海召开 (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②主要内容:确立党名, 制定党纲, 明确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领导机构——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

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年)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合作条件:①二七惨案的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的要求。④共产国际的指导。

合作实现:1924年,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标志着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2)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1927年7月) :①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②结果: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推动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 合作失败:①标志: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②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对政变的支持;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3.国共十年对峙 (1927年8月~1937年7月)

(1)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 八七会议:①1927年8月7日, 党在汉口召开中央紧急会议。②内容: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③意义:克服了党在思想、组织上的混乱, 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 “工农武装割据”: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武装斗争:①1927年秋,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率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拉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②1930~1933年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土地革命: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②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身, 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开展互助合作, 努力发展生产。②政治建设: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冬,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4)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①由于党的“左”倾错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被迫战略转移。②开始时被动挨打;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④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国革命开始出现新局面。

4.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七七事变: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国内外民众的要求,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党外合作形式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 简要经过:1937年7月~1938年10月防御阶段, 1938年10月~1945年8月相持阶段, 1945年8~9月反攻阶段。

(3) 抗战史实:①两个战场与两条抗战路线。②主要战役:正面战场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战役等, 敌后战场有百团大战等。③国外战场:1942年,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4) 抗战的胜利:

胜利的原因:①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③广大华人华侨的无私援助;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胜利的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④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解放战争 (1946年6月~1949年9月)

(1)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背景:①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奉行“假和平, 真内战”策略。②中共和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③美国扶蒋反共。

重庆谈判:①1945年10月10日, 签订《双十协定》, 规定坚决避免内战, 和平建国,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②局限: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上, 未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年初, 在重庆召开, 达成了政协决议, 但未能制止内战。

(2) 解放战争爆发:

防御阶段:1946年6月到1947年春,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1947年春到6月底, 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①1947年6月, 刘邓大军横渡黄河, 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先后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歼敌150多万,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北平谈判破裂后, 1949年4月21日发动渡江战役, 4月23日南京解放, 国民政府覆灭。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近代史从此结束。②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志。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复习方法】

1.以全球史观指导本专题的复习, 将列强侵华战争与当时的世界形势相联系, 有意识地把列强侵华战争放在世界的背景下去考察与认识;以一分为二的方法正确分析西方侵华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2.将重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 比如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太平天国两个革命纲领, 两次国共谈判,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等。

3.综合把握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 认识到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注意与时政热点问题的联系, 对于日本近代侵华方针、侵华政策及侵华暴行, 应结合当前日本政府对战争罪行的认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形成正确的认识, 得出历史的教训。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 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 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 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 还杀害他们的肉体。”材料表明

A.奴隶贸易人道而鸦片贸易不人道

B.奴隶贸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朝的政治腐败

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2.“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美国则叩关日本, 结束锁国时代。”该材料中反映出的现象是

A.西方建立商贸的开始

B.不同经济文化模式的大量接触与改变的开始

C.中国、日本首次接触西方文化

D.中国与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 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 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影响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4.20世纪初上海颁行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大量这样的内容:“群蜂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 共刺之。人之有国, 犹蜂之有巢。’‘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 稍慢即受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 无自主之权, 大都类是。’”这类教材内容的主旨是

A.师夷长技 B.救亡图存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5.对以下材料的解读, 正确的是

A.康有为和陈独秀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态度相同

B.康有为批判儒家思想, 陈独秀利用儒家思想

C.孔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

D.陈独秀通过否定儒家思想维护民主, 而康有为则借孔子改革来宣扬变法

6.1930年6月, 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 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 炸裂他的心腹, 还不能置他的最后的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 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争斗——武装暴动。”这种观点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正确地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7.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法律效力, 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 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 反映了

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B.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C.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8.抗战胜利后建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 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该主张

A.实质是要求建立英国式的近代政体

B.是在重庆谈判中针对时局而提出的

C.反映出民主人士对国民党抱有幻想

D.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相一致

二、非选择题

9.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等。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二年春节, 某地农家百姓在家中大门上张贴春联:“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村某地春联:“和为贵, 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 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 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 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春联宣扬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 材料二春联中的“和”、“斗”分别指什么?请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 材料三春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它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 指出材料四中春联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

(5) 结合以上四副春联, 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A 4.B 5.D 6.D 7.A 8.C

二、非选择题

9. (1) 宣扬:封建忠君思想。问题: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 封建思想依然严重。

(2) “和”指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合;“斗”指农村的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影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他们大力支持革命,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3) 现象: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 军民团结。关系:在中共领导下, 人民武装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是抗日战争胜利强有力的保证。

(4) 背景:抗战胜利后, 人民渴望和平, 国共举行重庆谈判, 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愿望没有实现, 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 发动内战。

(5) 近代中国农民, 开始革命时是一支强大的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的队伍;在中共发动和领导下, 与无产阶级结成了革命的同盟军,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篇8

一、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结构

1从探索的阶段看,可分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第二阶段:从1921年中共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

2从学习的国家看,可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严复主张“走英国人的路”,第二阶段: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走日本人的路”,第三阶段: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第四阶段:中共成立时主张“走俄国人的路”、后来“走自己的路”。

3从探索御辱强国道路的阶级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主阶级,第二阶段:农民阶级,第三阶段:资产阶级第四阶段:无产阶级。

二、从具体上把握每一阶段、每一阶层、每一重大事件的具体知识点

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1919年)

1地主阶级

(1)清朝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

a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b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c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击退法军,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d甲午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等英勇抵抗及壮烈殉国。

(2)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之道。

代表: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点主要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影响: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C3)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洪仁开提出《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超越农民阶级思想局限。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危机。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启示: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3 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2)辛亥革命(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旗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

主张:三民主义

目标:试图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民主革命团体建立;革命思想传播;武昌起义;提出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胜利果实。

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主张:民主和科学

过程: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内容(前期四提四反。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基础。

4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革命思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一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下一篇:客户经理个人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