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事迹材料

2024-07-08

人才事迹材料(精选8篇)

人才事迹材料 篇1

戴光明男1965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青海评审中心工程师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和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8000认证工作。通过八年多的专业积累获得了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他思想进步、热爱本职、积极钻研、开拓创新对青海省200多家企业、单位实施了1000多次质量管理咨询和审核提出有利于企业质量改进和发现的各种问题近万条为青海省大中小企业建立并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精度、全面提高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管理和产品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长为对企业管理咨询和企业质量管理审核工作的业务骨干现已成为青海省质量管理体系咨询与评审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从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几年来他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政治理论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党的“十六大”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西部大开发政策在引导企业走出青海培育外向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中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他从国家的高度出发认识到质量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青海省的角度出发意识到质量竞争同样是衡量全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他还深深感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我省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提也是提升我们整体经济实力的保证提升质量竞争力的关键是做好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内部质量把关才是提高企业质量竞争的必由之路。

在这种思想的鞭策下他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和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并将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青海的实际充分融入到自身工作当中。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到青海的企业管理中帮助青海大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在管理上和国际接轨为培育青海外向型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他先后下企业咨询、审核近1000次遍及200多家企业给企业提出各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10000余条。

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帮助企业分析解决管理问题实际工作中他努力学习质量管理工具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企业管理咨询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998年某铁合金厂的产品质量不稳定质量水平波动明显始终找不出原因该厂是青海一家外向型企业为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局领导派他去企业咨询该同志到企业后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成品的质量水平在一个时间段基本服从正弦波动周期为T这一发现为找出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他带领工厂工艺人员对所有生产工艺参数进行梳理进行数理统计看是否有波动的工艺参数经过大量的筛选发现配电参数和配料参数呈周期波动且周期基本等于T经分析配电波动也是因为配料波动而产生的最后确定影响质量的原因是配料工艺执行存在问题通过对工艺执行的改进质量问题得到了解决。

他积极将ISO9000、ISO14000、ISO18000等先进管理知识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进行识别和再造找出最合理的过程方法使企业质量管理过程达到优质高效、质量最可靠。例如某钾肥企业原有的生产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过程文件所有的工艺参数均分散到不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掌握大多数操作人员不知道相关的工艺数据因而导致生产过程的控制效率低下离开了这些掌握工

艺数据的人员生产就无法进行同时受人员情绪的影响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质量水平始终在80左右徘徊。由于各种工艺数据分散在不同人的工作经验中也不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整个生产工艺参数的关联性和合理性进行全过程的分析。带着这样的问题该同志与其他人员一起对这家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识别相关过程收集过程中的参数组织编制过程管理文件和过程运行标准使企业最终有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质量管理文件为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并为工程技术人员全过程的分析生产过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策划和实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到90以上。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认真做好企业质量管理审核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对审核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是一项技术性服务工作要求审核人员不但懂得企业管理还要对被审核方的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非常熟悉否则发现不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此每次审核之前戴光明同志都要组织其他审核人员认真学习被审核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工艺过程文件研究受审核方产品实现过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以便在审核中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审核某电解铝厂碳素车间时发现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比较严格但是在审核其辅助过程焙烧供气管路的维修过程因管网复杂在管路维修时尽然没有相关的作业文件规定如何对已经关闭的管路用自然风吹扫在用自然风吹扫过程中要开起那些支线管路的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对管路进行维修避免引起管路爆炸使企业及时发现隐患并改正受到企业的好评。又如在审核某牛绒衫制衣企业时审核之前通过学习被审核方的体系文件发现牛绒衫的烘干整形工序对成品的质量影响较大实际审核中按工艺流程对这一工序进行了详细的审核审核发现烘干工序作业工艺文件规定“将烘箱温度升到60度使衣物烘致九成干”在现场他发现烘箱没有温度测试仪衣物烘致九成干只能凭操作者感觉并且不同的操作者必然导致不同的烘干效果。发现这一事实他用审核员敏锐的思路向企业提出“烘箱的温度是不变的为什么不做几次试验验证一下使衣物烘干到最佳效果所需时间是多少然后采用时间参数替代其它工艺参数控制该过程以后不论任何人烘干衣物都执行相同的烘干时间从而排出人为的因素”。类似这样给企业找出合理工艺参数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数不胜数。

在某机械加工厂审核时上午在车间发现某关键件的生产车间抱怨工件的热处理有问题工件有的过硬无法加工经与审核热处理车间的审核员进行沟通后热处理作业过程完全符合工艺要求没有问题他凭借多年审核的经验意识到可能是投入机械加工之前的毛坯存在问题下午在审核检查科时他有意识抽查该关键件的毛坯进货检验情况发现该关键件进货材质与工艺要求不符但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做了让步接收于是他立即到投料部门查看投料情况结果发现供应部门未将让步接收的毛坯与其它合格毛坯区分投入生产对让步接收的毛坯未进行有效标识同时也未将让步接收毛坯的材质成份信息传递到热处理车间以便热处理采取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从而查清了机械加工车间抱怨的真正原因找出了管理上的漏洞审核工作受到了被审核方的高度评价。

做行业的带头人积极开展培训工作随着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了管理体系认证越来越多的人员走入了内部审核员的行列社会各界对认证企业所做的质量管理工作给予了很大的认同和关注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内部审核员素质的影响审核走过场审核的有效性差等问题逐渐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暴露出来影响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康运行。在管理体系审核中内部审核员作为审核工作和认证工作开展的主体其审核水平审核方法和审核的一致性等方

面的素质对内部审核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完善内部审核技术与方法对于提高企业内部质量审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乃至全面提升认证企业工作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戴光明同志自从事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以来刻苦学习科学技术钻研质量管理知识。他不断自己学习还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科学的培训组织专门培训30多起1000多人次在企业咨询、审核中间接培训相关人员达10000多人次教会了一大批质量管理人员从而使企业在内部质量管理和实施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培训了一大批业务骨干有力的保证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和内部质量审核的基础为全面提升青海企业质量竞争能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人才事迹材料 篇2

一、材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 确定了新材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将被加以重视和发展[2]。因此, 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的客观需要为指导, 培养在材料专业领域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经验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来说, 所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3]:1.材料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 具有广阔的专业视野。2.了解材料成型技术和材料加工生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3.把握材料加工生产、结果检测校准、质量过程控制、后期腐蚀防护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具备与材料专业密切相关的机械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应用类的基本知识。5.具有初级设计材料成分及确定生产参数的能力。6.具有初级材料生产的开发和研究能力。7.具有初级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能力。

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在实际生产实践领域应用密切结合起来, 有效地将材料专业基础理论与工程操作、质量控制、新工艺开发等过程有效结合为一体。

二、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既需要掌握材料的组织、性能及应用的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材料工程技术、测试技术、生产过程控制与新产品开发的实践、实用技能。经过三年高职系统学习与训练的材料专业毕业生, 适合到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材料制造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以及新能源材料、生态环保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厂家, 从事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在教育教学计划中, 每个课程模块应该运用哪些课程合理搭配, 如何在设计的每门课程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等问题, 都必须与需求的材料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相对应[4]。一般来说, 材料专业技术人才都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三、加强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的探讨

1. 在课堂教学中, 在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 要依托教材但又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 很多零散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客观系统的整理, 旨在形成网络状知识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还务必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情况, 授课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2. 优化理论教学设计, 强化课程实验

材料专业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复杂抽象, 甚至晦涩难懂。但又需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因此, 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 必须注重将课程与实验讲解、生产实际举例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注意力, 围绕课堂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实践。

3. 合理构建材料专业教育教学系统

本科院校的传统工科教育一般都偏重于理论教学, 而在实践教学方面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协调,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材料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探索构建合理可行的材料专业教育教学系统。

(1) 在不影响理论教学效果的前提下, 大比重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

(2)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资料库存。

(3) 在毕业设计中增加生产实践、创新设计的比重。

4. 增加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材料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离不开相应的生产实践环境, 高职院校应站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度,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积极寻求各类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努力推动校内外的资源整合规划, 促进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固的共赢合作关系。高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可以是多种形式, 例如开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为企业培养未来需要的专业人才做铺垫。材料专业相关教师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与技术特长, 到相关企业开展课题合作, 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 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外部条件。

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和学术水平

专业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学术水平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更多的为专业教师创造条件来提升教学水平。例如, 选聘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 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改变只以项目、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考核制度, 加强对专业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各高职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方案的交流;鼓励年轻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和学术水平创造必要条件。

四、总结

为适应21世纪对材料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理论课堂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构建更为合理化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材料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计划, 在漫长的实践探索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更有效、更合理实践经验的积累。

摘要:目前, 新材料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越来越被加以重视, 材料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也越来越紧缺, 培养高职院校材料专业人才势在必行。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 如何合理化高职院校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被广泛关注。

关键词:材料专业,人才培养,高职

参考文献

[1]王振廷, 孙俭峰, 孟君晟等.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1:157.

[2]周世杰, 杜涵秋, 齐冀.浅论材料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36-37.

[3]陈宝泉, 杨晨光.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 2007-10-09 (2) .

未来人才缺口最大的专业:材料学 篇3

你适合学习材料专业吗?

材料学包罗万象,是国内外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目前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在材料成型设计方面的人才缺口在20万~30万之间,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了“抢手货”。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

材料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如此的迫切,那么也可以想象材料学的就业趋势非常好,想要进入材料行业的学生也很多,那什么性格的人适合进入材料学院呢?笔者列出了如下的性格需求度表格,同学们不妨参考一下。

概述:材料学究竟是什么

材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涵盖的范围很广,子学科多。所以想要回答“材料学究竟学什么”这一问题很难。总的来说,材料学就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质和性能,以制造出更好的材料或更好地使用材料的学科。

材料学具体分为三个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因此,大部分高校会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下又分出几个方向,针对性地学习这三大类的知识,并且它还与其他一些工程科学相重叠,因此在各大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都有若干分支。

从这三大类可以看出,材料学是典型的工科专业,课程安排和其他工科专业大同小异。大学一、二年级会安排基础科目的学习,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大学英语、C语言、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电子电工学这样与材料生产设备相关的课程:到了大三大四,则会偏重专业课,比如材料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力学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

材料学由于应用广泛。在众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信息、交通、化工和建筑等工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工作。学校不同,学科方向不同,就业的去向也不一样,比如以研究钢铁为主的材料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去的都是加工为主的企业,比如钢铁厂、汽车厂。

总体而言,材料学是比较基础的学科,光是大学四年学不到特别专业的知识。所以很多同学会选择考研深造,这个时候,不妨选择一个前沿的并且热门的方向,比如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

核心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从本世纪中叶。高分子材料逐渐登上了材料王国中的宝座。据2011年的最新统计,我国高分子材料的体积产量已经超过其他各类材料,塑料的体积产量已经超过钢铁体积产量,合成纤维的生产也超过全部有色金属的总产量,这说明我国已经跨进了高分子材料时代。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建立可以说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从“高分子”三个字,就知道这个专业需要用到化学方面的很多知识,在大多数院校中,都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而且根据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一样,有机化学、量子化学、结晶化学和热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晶学、统计物理学、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学、塑料成型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材料及制造等课程也都是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理解高分子材料中的许多物理现象。系统学习高分子物理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只希望念完本科就毕业工作,高分子材料专业是个很不错的专业,因为它的就业市场很大。

新兴专业:生物功能材料

国家将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科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领域,而生物材料学作为一门只有十年历史的新专业、站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前沿的交叉学科,更是优先发展的重点。

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是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材料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生物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的综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不过很多人会纳闷,生物材料到底拿来做什么呢?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答案很简单—它们最常出现在牙科和整形外科。假牙、补牙材料、人造骨、人造关节都是生物材料的一种。例如为防止骨折,关节等部位要承担体重的3—6倍的重量,而且一年要承受近200万次重复荷重,因此要求人造的关节材料有优良的对生物适应性、疲劳强度和耐磨性等。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继续升学和出国深造的前景广阔。可从事与生物材料、医药等领域相关的管理、产品研究开发、市场销售、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院校推荐

到目前为止,我国设有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有400多所,这400多所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这些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也会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学生的基础,下设了五个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电子材料。不过在本科阶段,五个方向的课程都大致相同。

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该校最强势的学科,偏重钢铁材料研究,软硬件设备足以让冶金专业以外的学生眼红。学校名师荟萃,科研实力强,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都可跟老师进实验室做科研。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学院则始终围绕“高端”两字,紧密围绕国防尖端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材料、新型材料的精密和特种加工技术设置课程与内容。

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学是国家的重点学科,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传统强项,碳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防护学科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是我国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材料类院系,主要研究航天材料。险恶的太空条件决定了航天型的材料往往代表着同类材料的最高技术要求。

此外,其他院校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浙江大学偏重半导体材料,南京理工大学在非品体材料研究方面有特色,东南大学偏重铸造方面等等。如果你有心报考材料专业,一定要先多了解学校的特色,报考时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人才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4

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他思想解放,超前意识和改革意识强,积。

。为渤海镇江西村引进了日本水稻品种超稀植绿色生产技术,2002 年被国家外专局挂牌命名为“全国农业引智成果无公害优质米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仅有的 40 个农业引智项目之一,提升了稻米品牌,为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四是,他着眼于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立了市、乡、村三级集教学、培训、示范一体的培训体系,开创了“五抓”的乡土人才工作经验,乡土人才开发工作扎实,培育了一支雄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全市拥有各类乡土人才 4,889 人。牡丹江市人事局在宁安召开了乡土人才开发现场会,推广交流了宁安市的经验和做法。

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力求工作切实可行。为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抢前抓早启动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是突出一个实字。他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在详细掌握本市各种情况基础上,先后到试点县、市学习经验,制定了切合本市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精心操作,稳妥实施,精简乡镇行政编制 25%,127 名;精简乡镇事业编制 30%,100 名;压缩乡镇领导职数,12 个乡镇都按 5 职配备领导职数,全市乡镇党政领导职数由 122 人,精简到 60 职,精简 51%,减少 62 职。为突出一个实字,他协同教育局认真研究制定改革政策,严格把关,全面实行岗位竞聘,组织申请病退人员,进行封闭式异地体检,组织专家鉴定委员会集体鉴定,并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把结果公示,使人心信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由 4078 人,精简至 3388 人,精简 690 人,精简比例 17%,精简彻底,运行平稳,效果好。二是积极主动,超前工作。在 2001 年党政机构改革后,积极探索了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他采用“系统推进,行业突破”的办法,选取建设系统、宁安宾馆等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型,探索不同事业单位改革办法,对市政工程处、拆迁安置办;小区供热站,房产处等单位,分流安置 91 名富余人员;为全面开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积累了经验。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努力规范行政行为。通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 1211 项减到 268 项,减少了 77.8%,超过了省市要求 50% 的近28 个百分点。采取公示、文件规范、成立专门监督机构,有效防止了反弹。

三、强化服务,从严治局

农业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篇5

二十多年来年来,××从一个中专生成为今天××自治县农业系统在职的唯一高级农艺师,这和她注重学习是密不可分的。××的敬业和好学,使她先后获得“三八”红旗手、××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工作者、“知识型职工”等荣誉称号;她的7个科技成果获省、市、县奖励;她撰写的论文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植物保护》及全国农口优秀期刊《植保导刊》、《云南植保》等刊物录用。

采访手记:记者在电话采访××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做出什么感人的业绩,我只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没什么感动的。”感动,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伟绩,不在于万人皆知的荣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兢兢业业地工作,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感动,我们感动于他们身上那一份敬业的精神。对于工作,××说:“只有农民群众需要我,才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到哪里去。”1983年,20岁的××带着这句不是什么豪言壮言的话,到了边疆××,成了××自治县农业系统唯一在乡镇工作的女同志。她这一去,就是网23年。××1983年从云南省农校毕业,记得毕业分配时,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回家乡、留市里,而××却在分配表上填了“服从分配”。分配通知下来,××被分到××支边。同学们都劝她千万不能到原始落后的××,但她想,就是因为原始落后,才需要我们去支援,去改变。想明白之后,××选择了阿佤山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到××后,××被分到勐省农科站,从事病虫测报和杂交稻的推广、再生稻蓄留、品种试验、施肥试验等工作。那时工作生活条件差,没有住房,还缺水,而且语言不通,这给××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然而困难并没有吓住这个20岁的姑娘,语言不通,××找小学生当翻译;白天没时间找水,她晚上两三点到村子边的水井去接水。为把本职工作做好,无论什么情况,白天××都要到田间地头具体指导,观察诱虫灯,定期发布病虫预报简报,傍晚到农户家去宣传杂交稻的好处,教农民朋友如何浸种、催芽、捂种等一系列的操作程序,一天下来,几乎没什么空闲时间,可××现在回忆起那段最艰苦的经历时,还是感觉特别充实。1990年,××调回到县农业局农技中心工作,由于她的敬业、努力,1996年,××担任了该中心植保站站长,主持全县植保工作。担任站长后,在病虫测报、植物检疫、综合防治、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项目、电脑农业推广项目工作现场;在农村妇代会培训、农广校学员培训、农资系统化肥农药使用知识培训等活动中;在部队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的课堂上,人们总是能看到××忙忙碌碌的身影。对于学习,××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跟上时代步伐。”工作23年来,××从没有放弃过学习,她说:“在工作中,总是感到自己知识老化,一直以来都努力学习,不敢偷懒。”

除了自学,××还利用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1992年至1994年,她参加了省委组织部、人事厅、农业厅组织的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函授学习;1996年10月,她参加了全国“农业推广”高等教育自考学习;9月,她又参加了云南农大植保学院植病研究函授研究生班的学习,目前已修完全部学分。23年来,××从一个中专生成为今天××自治县农业系统在职的唯一高级农艺师,这和她注重学习是密不可分的。××的敬业和好学,使她先后获得“三八”红旗手、××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工作者、“知识型职工”等荣誉称号;她的7个科技成果获省、市、县奖励;她撰写的论文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植物保护》及全国农口优秀期刊《植保导刊》、《云南植保》等刊物录用。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篇6

***同志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届黑龙江省优秀党员,黑龙江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致富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牡丹江市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科技进

步四等奖,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同志1991年担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带领振兴村父老乡亲把一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振兴村发展成为有日光温室大棚500栋、人均收入7200元的富裕村。振兴村是一个人员居住分散,自有土地679亩,206户612人的村庄,坐落在东**镇镇郊。1997年开始,在***同志的带领下,先后租用解放军部队的600亩土地,借地生财,发展设施农业。97年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70栋,以美国公司的西红柿为主要产品对俄罗斯生产出口西红柿,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每栋温室平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98年又建设温室138栋,总体规模达到208栋,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对俄生产基地。2001年又建设54栋。2003年振兴村在***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争取农业开发贷款300万元建温室大棚300栋,从而形成了省内村级规模较大的对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主要生产西红柿、油桃、葡萄、食用菌。***同志从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到推广全部自己去做,自己每年都拿出2栋棚来搞试验,待自己种一茬或一年后再给大家推广,几年来先后引进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优良品种上百个,目前已有十几个品种成为振兴村的当家品种。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供不应求。先后引进新技术十几种:生态病虫害防治、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聚脂镀铝膜增光补光、生物菌肥利用、静止法无土栽培、西红柿分段整枝、换头生产等先进技术非常实用。2005年***同志又开始食用菌棚室栽培、立体栽培试验,先后进行黑木耳棚室立体栽培、棚室白灵菇生产。2005年全村食用菌栽培超过100万袋。今年,***同志又从上海三义食品有限公司引进80万袋的香菇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和销售合同,5月份自己带头生产香菇26万袋。到2007年振兴村完全可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棚室对俄生产绿色果菜和利用冷棚生产食用菌两大产业.2005年振兴村农业生产总收入934万元,人均纯收入7200元;建有720平方米的青年农民培训中心;有藏书万册的奔小康科普图书室;有综合活动室和水泥篮球场;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网络系统。目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同志正在带领振兴村搞基础建设。三公里的村内白色路面正在施工;投入70万元改善饮水条件,让村民吃上洁净水的自来水工程将于7月份完成;还投入10万元对村内进行了美化绿化。在发展生产上,振兴村根据自身实际加快发展两大产业,规划到2008年完成对俄绿色蔬菜生产的扩大规模建设,温室大棚达到1000栋,形成温室以生产果、菜为主的产业链条;冷棚生产食用菌,主要以香菇为主达到500万袋,同时带动周边乡镇村屯生产香菇1500万袋,从而达到2000万袋的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完成蔬菜瓜果食用菌的鲜干品批发大市场建设;组建成立振兴绿色农业开发公司;成立振兴菌业公司,农产品销售公司。目前振兴村有经纪人17人,全村有从事二三产业人员110户343人,到2008年振兴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0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同志将带领振兴村利用三年时间来打造一个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村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村容村貌象花园一样美丽整洁、管理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才事迹材料 篇7

一、课堂理论教学是奠定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基础

重视课堂基础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众所周知, 创新过程是对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为背景, 创新只不过是无源之水。现代材料科学与力学、物理、化学、冶金、机械以及自动控制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 知识涉及面极为广泛, 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前人在此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上, 才能发现那些尚没有解决的问题, 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因此, 首先应按照“厚基础”的教育理念, 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注重本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保证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奠定学生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应加强与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3] 。其次, 根据“强能力”的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强调“新、专、深”, 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测试、分析与表征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 为其开展创新性科技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另外,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方法。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可以采用难度较大甚至是外文原版教材,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明显, 在现有大学本科教育体制中, 受制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是可能的, 但使其掌握不同种类材料的特性却是难以实现的。然而, 一些研究材料科学需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技能, 必须在对具体材料的研究中得到掌握和提高。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应尽可能结合自身科研实际, 选择一种具体材料为载体, 理论结合实践, 进行材料设计制备、微观组织观测、性能测试分析等, 使学生在此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 深化材料科学基础知识, 强化材料实验技能, 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综合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经环节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实践的过程既能深化课题理论教学内容, 又能发现和提炼发明创造。如何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并进一步培养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4] 。

加强实验环节的训练,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手段。实际上, 以往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过程基本上是在实验老师讲解、指导下完成, 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没有太多的思考空间, 此种模式极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不仅思想和观念落后, 同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陈旧, 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为培养知识爆炸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必须对传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为此, 中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是一个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节, 是将所学知识 (基础理论、材料设计、材料成形与加工以及性能测试分析) 综合运用的重要实践课程。在此阶段, 实验指导教师与教授材料科学基础与成形加工等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密切配合, 结合学生学习进度, 在实验内容方面由“单一型”向“综合创新型”转变。在老师的指导下, 选择某一合金体系, 对材料成分设计、制备加工、性能检测、结构分析进行系统训练。这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必经环节。

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综合创新实验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对应理论课而设置实验课的做法, 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 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采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其次, 应该更新实验项目、内容, 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 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 实现实验教学的层次化。如综合创新实验题目既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也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或科技设计大奖赛或科技活动的项目。最后, 应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采用多种途径改善实验教学队伍结构, 提高实验教学队伍人员素质。如有可能, 在综合创新实验阶段, 应尽量使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基础课程的老师全程进行指导, 这样可强化综合创新实验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 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科研的兴趣, 也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在其课余时间, 把学生吸引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 可以聘请国内外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过重要成就的知名专家, 举行材料科学前沿与进展讲座, 讲授学科前沿, 研讨学科发展战略等。这样既可活跃科研学术气氛, 又可强化与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为培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学习环境。其次, 举行“走向科研”系列活动, 如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竞赛以及金相制样竞赛等活动, 就是笔者所在学院的创新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与所学专业密切相连, 有力地推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开展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 以湖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学院所有实验室均对“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 给予每个创新课题组提供不少于400元的实验经费, 选拔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基础条件的中青年教师指导创新人才实验室的工作, 同时聘请知名专家进行指导。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 是中南大学材料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其重要的举措, 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此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研究课题的确定。由学生提出申请, 可自由选题或与指导教师商定题目。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和课余时间确定课题类型和工作量, 使其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② 实验方案的制订。课题由学生担任负责人, 由学生运用其所学的理论知识, 结合课题的实际内容, 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 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实验工作的开展。实验方案确定后, 教师应对学生给予指导,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开展有关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实验成果的考核。师生应定期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作品比赛和发表论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开展项目的评估与中期答辩, 由学生对该组创新成果进行答辩演示, 专家组给予评估与指导。项目结束时进行终期答辩及评估, 确保这种创新培养活动不流于形式。

举行此类活动旨在深化教学改革,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着眼于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拓宽学生思维方式, 使之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最终建立起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平台。

四、毕业论文研究是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毕业论文研究是大学本科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环节, 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5] ,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如果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堂理论教学阶段就注重奠定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基础, 在综合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毕业论文研究就是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 首先, 毕业论文的选题极其重要, 应同时兼顾技术性与实用性, 不但要有创新意识, 而且要有创新性实践。因此教师应尽量选择同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明确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其次, 重视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综合分析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的基础上, 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即创新之处。再者, 在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取上, 教师既要对学生加以指导, 又要让学生积极参加, 不能忽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 当实验完成后, 在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上, 应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找出其中潜在的规律, 分析试验结果, 如有的实验结果需要用表格的形式列出, 有的则要用绘图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有的要用照片来说明问题等, 这些工作应让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训练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建新, 等.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

[2]韦萍, 倪芳.改革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5) :45-47.

[3]谭宏斌.西部地方高校培养材料类创新人才的途径[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38 (1) :5-6.

[4]王勇, 毕凤琴, 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开放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1-2) :137-138.

人才事迹材料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方案 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085-0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适应不同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要求也各不相同,未来产业结构中高技术、高综合性和高复杂性的特征,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性、自主学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等素质和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重中之重。

1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1 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如图1所示,采取了“专业调研—岗位群分析—培养岗位定位—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工作。

在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行业(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毕业生代表等人士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生培养岗位定位为:以面向长三角高分子材料应用(加工)企业为主,培养以塑料制品成型制作工(中级)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注塑工、挤出工、配料工、合成材料测试员)的一线人才。该岗位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包含职业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特定能力等。其中核心能力培养学生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特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色和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

1.2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体系。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对本专业相对应的塑料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及对这些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的仔细分析,按能力分类考虑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本专业与塑料职业岗位(群)的内在联系、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重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课(文化课)与专业课两大类组成,其中专业课被重整为专业平台课、职业方向课、职业拓展课(职业纵向拓展、职业横向拓展),如(图2)所示。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摒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围绕分层化能力与综合化培养,明确各类课程的定位,形成了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紧密围绕塑料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突显“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构建理论知识,强化职业特定能力,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每门核心课程融入职业工种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面向塑料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行业通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最具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其主要能力要素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跨行职业能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机械加工等)。

2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依据高分子材料加工职业岗位(群)和对象的复杂成度,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典型任务,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职业实践的行动能力,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现以“塑料挤出成型”为例,组成课程的每个项目都按塑料挤出工作过程的需要来精选材料、设备及操作工艺等知识,构建塑料挤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2.2 “工学交替”、课堂-实训地点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本专业将专业每门核心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增强模块,学生学习基础模块后,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带着任务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枯燥的理论讲授或繁杂琐细的知识陈述与实践学习相分离的状况,将课程教学地点、实训地点、实习地点融于一体,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

2.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针对课程改革相应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建立由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多样式的考核方式,及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技能的合理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建设要面向市场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对常州及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利用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在改建和新建实训中心同时搞好“厂中校”實训基地建设,我们通过互惠互利,寻求校企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厂中校”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因为“厂中校”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在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邀请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项目教学、标准融入”的人才培养特色。

4.1 项目教学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高分子材料加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征,引入完整的工作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课程分解成以“实际、实践、实用”的项目为载体的主题学习单元,创设模拟职业工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程序,完成完整的塑料制品加工工作项目并获得有意义的工作成果,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4.2 标准融入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指导,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内容改革,聘请业内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将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职业工种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有机对接;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注意多种能力的综合化培养,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实现了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与层次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健,束剑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5(11).

[2] 徐兴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17).

[3]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4] 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5] 许光,鲍东杰,袁雪峰.高职建筑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施与特色研究[J].教育探索,2009(12).

上一篇:职初教师三年规划下一篇:90后校园伤感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