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2024-06-28

大学大学精神理解(精选8篇)

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篇1

雅斯贝尔斯:大学士研究与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于其他任务,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照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 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

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生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篇2

《大学》:徐校长您好!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大学精神, 您认为, 应该以什么为进路来理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一个来源是发端于洪堡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 即把自由地探求未知和养成人们探求未知的习惯作为大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从“四不”理解我们对大学精神的尝试性践行:不以未来的就业为目的;不以培养党政干部为追求;不以培养亿万富翁为目标;不以专业作为知识标准, 进来以后没有专业。

徐校长:大学是什么?大学就是一群有经验、有理性、有既定观点的人和一群有热情、有理想、有冲动而缺乏经验的人相互激荡思想与学术的地方。前一种人是老师, 后一种人是学生。在这里, 他们共同探求未知, 探究学术, 追求真理, 这就是大学的生活方式, 也是大学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内涵。这样的精神来源于洪堡大学。洪堡大学对人类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 不在于她创造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在于她贡献了当今几乎所有著名大学都共同采用的现代大学制度。

欧洲有两个大学之母。历史上的大学之母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1988年这所大学举行900周年校庆的时候, 47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汇集于此, 大家签署宣言共认博洛尼亚是古典大学之母。另一个大学之母是洪堡大学。因为洪堡大学创建了现代大学制度, 确立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 并把科研看作是大学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一个来源, 即把自由地探求未知和养成人们探求未知的习惯作为大学的生活方式。

以我们自己来说, 山东大学开办了一个泰山学堂, 一共60个学生。我在开班仪式上讲了四个“不”, 就是要先告诉学生这个班不是什么。第一个“不”, 不以未来的就业为目的;第二个“不”, 不以培养党政干部为追求;第三个“不”, 不以培养亿万富翁为目标;第四个“不”, 不以专业作为知识标准, 进来以后没有专业。那么这个班是什么呢?这个班是以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为目的的。我认为, 我们对泰山学堂确立的“不”和“是”, 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大学精神的尝试性践行。

《大学》:作为大学生活方式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来源, 那么, 您认为, 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两块基石, 它们解决了大学和公权力、大学和教授之间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排斥不法干预, 鼓励教授与学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自由、自主、自律地追求真理与探究学术, 以形成大大小小的自治体。

徐校长:现代大学制度有两块基石。第一块基石是大学自治, 大学自治就是要解决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学只要依法登记,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就不需要向任何机构负责。

第二块基石是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解决的是大学和教授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包括几个含义:第一个是教授讲授课程的自由, 教授可以自由选择讲授的内容,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底限, 即, 他讲授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真理的, 必须为学生所需, 不能煽动暴力, 不得鼓动学生信教, 不得散布民族、种族仇恨, 不得教授宪法与法律及科技伦理禁止的知识与方法等。第二, 教授的研究自由, 教授可以自由选择研究的内容, 不受他人干涉。第三, 教授发表研究成果的自由, 教授可以自由发表研究的成果。第四, 教授批评他人研究成果的自由。第五, 教授对自己已经发表的观点进行修正的自由。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解决了大学和公权力、大学与教授之间的关系。这两对关系解决好了, 就被认为是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所以, 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排斥不法干预, 鼓励教授与学生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自主、自律地追求真理与探究学术, 以形成大大小小的自治体。

《大学》:您所说的大学自治体, 与通常言及的学术共同体有什么不一样吗?

●大学自治体与学术共同体有所区别, 大学自治体由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以及道德共同体等多个共同体组成。

徐校长:不完全一样。大学自治体是由多个共同体组成的。第一个是学术共同体, 这个很容易理解。第二个是知识共同体, 知识是大学里面这一群人活动的唯一纽带。大学的图书馆用来收藏知识, 教学是传播知识, 研究是探求知识, 为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 大学的文化功能是传承知识, 国际交流实际上是交换知识。第三个是价值共同体, 真理和学术是大学应有的最高追求。第四是道德共同体。大学一定不能世俗化, 大学应该是收藏社会良心的, 所以大学一定是道德的高地, 大学一定是社会良心的堡垒。大学应保持其道德权威与学术权威的双重地位。

作为道德共同体, 大学有两堵墙。一堵是有形的, 墙外是世俗的, 墙内是高雅的。大学里面应该是脱俗的, 应养浩然之气。还有一堵是无形的, 即大学的教师走出校园进入市井, 心灵应该是高贵的, 即使到了最粗俗之处也应该保持自己的高雅。这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您所指涉的大学精神是否更多偏于经典大学?毕竟大学也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身处现代社会的大学, 其精神内涵是否也应有所变化和发展呢?

●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发生变化, 大学的精神和使命也可以不同, 但高雅和世俗这一分水岭始终存在。当选择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 实际上等于选择了人类的最高道德。

徐校长: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发生变化, 大学的精神和使命也可以因不同国家的民族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但高雅和世俗这一分水岭始终存在。大学里的工作者,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境况都必须忠诚于大学, 忠诚于大学高雅的精神。所以, 当选择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 实际上等于选择了人类的最高道德, 同时也就选择了对这个职业的一种虔忠, 同时也意味着要履行最艰难的义务。

行政法中对公共职务设有一项特殊义务, 叫职务专念义务。就是当你履行某个职务的时候, 要求你头脑中的念头、思考要与职务要求相一致。这种念头叫专念, 保持与职务要求相一致的念头, 就叫职务专念。举个例子, 你不能一边做着公务员, 一边脑子里想着如何炒股。作为教师, 其职务专念应当是学术与真理, 而不是风花雪月或谋求高官厚禄。

所以, 我不大赞成教师一方面从事着教书育人和探究真理的工作, 另一方面还当着公司的老板。我明确反对教师过度兼职和进行营利性活动, 尤其反对教师从学生身上取利。如果大学教师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同时也拥有为社会服务的法门, 那么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时间段, 最长三年, 让他自己去选择是继续当大学教师, 还是去创业当老板。大学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其次要爱学术, 爱钱与爱贵不是大学精神, 是对神圣的大学精神的亵渎。

《大学》:您会怎样描述现在的大学精神?假如请您用几个词来表达的话, 您会选用哪些词?

●大学精神可以描述为“真理、自由、独立、民主、自治、创新”这六个词。一所大学真正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守成能力的结合。

徐校长:我最喜欢的还是“真理、自由、独立、民主、自治、创新”这六个词。我始终认为, 一所大学真正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守成能力的结合。我把创新分成几类。第一类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知识。新知识是指新概念的产生、新规律的发现。第二类对于工程技术而言, 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方法, 即创造新工艺、新流程、新手段。第三类对于社会科学而言, 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思想。没有思想的创新, 社会科学就没有意义。第四类对于人文学科而言, 最高水平的创新就是创新文化, 即赋予人们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这四种创新基本上就把中国大学的所有学科都涵盖了。

然而, 如果只求创新, 不去守成, 那么大学就形不成传统。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创新是大学进步的灵魂, 而守成则是大学形成传统的脚跟。创新是在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不能让人处于被束缚、禁锢的状态, 它以自由为氛围, 自由的前提是人格的独立, 而自由的界限则是对法律的遵守, 保证大学精神实现的是民主的制度。大学是民主的策源地, 也是民主的训练所。

《大学》:当我们在热切呼唤大学精神的时候, 一定是有什么在侵害着它们。您认为, 是什么在侵害着大学精神?

●大学行政化的表现是大学权力架构与党政机关权力架构的趋同化, 这种趋同化表现为“三同”, 这“三同”的结果将导致大学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偏向于政治的公共权力与权威。

徐校长:现在大家都在批评大学的行政化趋势, 我认为, 几乎所有这些批评都不得要领。大学行政化的表现是大学权力架构与党政机关权力架构的趋同化, 即大学都在向地方党政模式看齐。这种趋同化表现为“三同”:第一, 权力结构上的“同构”;第二, 权力形式上的“同态”;第三, 权力本质上的“同质”。这“三同”的结果将导致大学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偏向于政治的公共权力与权威。

另外, 大学被分为若干等级, 等级预示着服从, 会侵害大学的独立性, 同时也造成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不平等, 这无疑又是在侵害大学精神。

《大学》:在您看来, 侵害大学精神的行政化倾向, 其根源是什么?

●中国大学最大的行政化问题, 是中国的大学提供着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 承担着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扼制行政化趋势, 首先应该把大学办得更纯一些, 把大学办得更像大学。

徐校长:大学的行政化, 进入运行状态后, 就是用管理的公共权力去替代或者是取消学术的公共权力和民主的公共权力。这样的现象, 在大学已司空见惯。

但事实上, 中国大学最大的行政化问题, 往往被掩盖了, 那就是中国的大学提供着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 承担着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比如, 我们的大学要负担所有教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以及子女上学问题。有人会说这正是中国的特色所在, 但是, 这个特色是不符合大学精神的, 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这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方式。过去我们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经济, 所有人都变成了单位的人, 现在我们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把一些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慢慢从大学里剥离出来, 让大学更纯洁一些。

我曾打过比方, 国外校长的肩膀上只扛着一个“口袋”, 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而中国的大学校长, 肩上抗着五个“口袋”, 是五个共同体的代表。第一, 中国的大学首先是政治共同体, 负有政治使命。第二, 是学术共同体, 有学术使命。第三, 是社会共同体, 教师的生老病死都要由大学来承担。第四, 是经济共同体, 中国没有一所大学不办公司。在国外, 再好的大学, 如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代表性的麻省理工, 也未闻其有校办公司。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分校允许教师留职出去办公司, 但是绝不允许教师用大学名义来办公司。第五, 我们还是个文化共同体。所以, 国外大学校长能够轻松地走在前面, 而我们则要扛着这五个口袋, 去追赶前面那个扛着一个口袋的人, 还得要超过他, 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 去行政化, 在中国谈何容易?我想, 要扼制行政化趋势, 首先应该把大学办得更纯一些, 把大学办得更像大学。

《大学》:怎样才能让大学办得更纯、更像大学呢?

●大学的去行政化, 需要重塑大学价值, 改善治理结构, 改造资源配置体制, 剥离大学公共职能, 变革科层体制, 取消行政级别, 重构大学文化。

徐校长:我想应该有一个“提纯”工程。大学去行政化首先应去其不应承担的政府职能。第一, 用知识共同体标准重塑大学价值, 回归大学精神。第二, 改善大学的治理结构, 将决策权、管理权、学术权、监督权设定为平行关系, 以界限和程序保证其有效行使。第三, 改造资源配置体制, 从教育行政部门做起。改革大学拨款方式, 大幅度提高生均定额, 将各种“专项”取消或合并。大学内的预算体制与拨款方式亦随之作相应改革, 将资源配置重心从学校移至院所。第四, 将大学承担的公共职能剥离出去, 让大学“更单纯一些”。第五, 将科层体制变为扁平体制, 大幅度合并教育行政部门中涉及大学的内设管理机构, 大学内部也相应减少管理机构。第六, 取消各种形式的行政级别。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方式, 建立职业校长职务保障制度。第七, 用“一把椅子”的理念重构大学文化。一把椅子是指, 当某个空间内只有一把椅子的时候, 校长不要坐, 处长不要坐, 学生不应坐, 唯有教师可坐。这个理念的实质是把管理观念变为服务观念, 把尊严还给教师, 把权威还给教师。

《大学》:您认为不应在大学里树立偏于行政的公共权威, 那该如何理解大学里权威的存在呢?谁是大学里的权威?

●大学里的权威不是政治权威, 而应该是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每一个学科里面都可以出现权威。大学里面的权威是一个群体, 任何一个权威都不会去服从另一个权威, 更不可能集中在书记或校长身上。

徐校长:政治的权威是政党, 管理的权威是政府, 企业的权威是资本, 民主的权威是议会, 大学的权威是既非政治的, 也非管理的, 也非资本的, 而是学术的和道德的。与其他权威比, 大学的权威应是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 有时还是思想权威。在大学里, 谁能发现真理, 谁的创新能力最强, 谁就应该是大学的权威。简言之, 大学的权威应该是真理的权威, 而真理恰恰只能是自由探索的过程或结果, 而这正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大学不像政府, 政府只有一个权威, 当上级出现的时候, 下级就要服从上级。而在大学里, 特别是综合性大学, 如果有200多个学科, 那么每一个学科里面都可以出现权威。大学里面的权威是一个群体, 他们拥有各自的权威, 任何一个权威都不会去服从另一个权威。所以, 大学里的权威不可能集中在书记或校长身上。为此, 大师在大学里应该受到最高的尊敬, 他的地位应该在校长之上。基于此, 我认为学校在举行全校性集会的时候, 礼序应该是先学术代表后权力代表。要知道, 学术无上级, 知识无领导。素王历来在权王之上。

《大学》:校长在执行管理权的时候, 如何平衡这么多的权威, 而且同时还能维护大学的自由之精神?

●大学校长要守护大学精神, 打破对教授的“管理观念”, 树立对教授的“信任”和“服务”观念。对教授的信任体现为对大学教授的“不管”。

徐校长:我认为, 一个懂得大学规律的校长, 他的首要责任是要坚定地守护住大学精神, 做大学的“功狗”。这种守护必然要从他的管理权运行开始。那就是要打破对教授的“管理观念”, 树立对教授的“信任”和“服务”观念。校长行政管理的出发点是要尊重学术和相信教授。当大学校长尊重学术, 信任教授的时候, 教授就获得了尊严感, 各种权威就自然会趋于平衡。如果一个大学里面的制度环境中存在不信任教师的因素, 校长以“管教授”姿态自居, 那么必然形成对大学精神的污染。

对教授的信任体现为对大学教授的“不管”上。山东大学有个做法, 对经过学术委员会集体认可的一部分教授, 实行一种不考核的制度, 对于绝大多数的二级教授则是三年“自考”一次, 方式是自己述职。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萨默斯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尊重教授, 进而大家公认其有违大学精神, 干涉了教授的学术权力, 过度扩张了校长的管理权。作为有过政府部长经历的人, 萨默斯公然去挑战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是其在故意扩大权力评判。萨默斯认为大学养着那些没有创造力的教授, 是对大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这完全是经济学的观点, 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这个意义上, 他又一次违背了大学精神。

《大学》:大学校长依据什么来相信教授并“养着”教授呢?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看上去是在“养着”一些教授, 实际上是在守护自由、自主、自治的大学精神, 维护教授群体的尊严。大学精神的实质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养士”。

徐校长: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看上去是在“养着”一些教授, 实际上是在守护大学的一种精神。关键是看被“养”着的教授在做什么。纳什沉默了二十年, 而成果一鸣惊人, 这是校长信任教授和美式“养士”的著名案例。大学精神的实质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养士”。

我们中国人很少有人了解哈佛还有一项制度, 就是大学的教授可以向哈佛借钱, 借多少没有限度, 而且可以不还。所以, 哈佛的教授是具有很高的尊严感的, 现在突然有一个校长用行政立场和经济学观点对教授横加指责, 这既毁了哈佛三百五十年的传统, 也侵害了教授群体的尊严, 也就等于伤害了自由、自主、自治的大学精神。

《大学》:如果换位思考一下, 您认为大学教授应该怎样获得大学校长的信任?

●大学教授要拥有大爱大德的品行。教师这项职业必须以道德为前提, 并且, 师德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的爱, 第二个层次是对学术的爱, 第三个层次是对真理的忠诚。

徐校长:那就是大学教授拥有大爱大德的品行。大学之大, 始于大爱。有大爱才有大德, 有大德才能有大学问。集大爱、大德、大学问于一身的教授就是好教授, 就是大师。这三者缺任何一个, 都成不了大师。用中国的传统来解释, 实际就是孔老夫子的“道德文章圣人家”。

人类有三类职业是必须以道德为前提的, 第一类就是教师, 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触动别人的灵魂, 教师的德行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德行。第二类是医生, 医生是触动人的尊严的人。第三类是法官, 法官触动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这三类职业中, 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是最高的。

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道德不同, 师德的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的爱, 一种无私的爱。这种爱甚至超过母爱, 更超过情爱。这个爱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从来不要求学生对自己有所回报, 这是一种大爱。爱是教育的开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导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牟利的工具, 那就是对教育的侮辱。

师德的第二个层次表现为对学术的爱。当教师把学术当作自己的人格来对待的时候, 就是最好的教授。

师德的第三个层次是对真理的忠诚。罗素讲, 忠诚是人的美德, 最低层次的忠诚是人与人之间的忠诚, 就是学术伙伴之间能够坦诚交流。再高一个境界的忠诚, 就进入到团队了, 好的教授一定会领导一个好的团队, 大家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超越团队以后的再高一个层次的忠诚就是对职业所产生的忠诚。

忠诚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是一种信仰。教师的最高忠诚就是对学术、对真理的忠诚, 即为真理而奋斗、献身。所谓“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这是一种达到了信仰的境界, 也是对大学精神的最深刻的解释。举个例子, 我们山东大学曾经有一位物理学家, 名叫束星北, 他是中国的雷达之父, 与爱因斯坦有过交锋, 被称作中国的爱因斯坦。他被打成右派后, 被安排去扫厕所, 他认为扫厕所对他而言是那时最好的工作了, 因为关上厕所门, 可免受打扰地思考学术问题。作为一个教师, 他以对学术的最高忠诚, 追求着自己的信仰, 追求着他所热爱的真理。

《大学》:您认为, 大学精神如何落实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中?

●建立大学制度, 守护大学精神, 要正确地处理好三对关系, 即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及大学内部的管理关系。政府可以通过评估、拨款等方式监督大学, 但政府的任务是给大学划“底线”而非划“顶线”。办学出资人的意志不应主宰大学意志。未来中国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重点是, 在大学里面以院为单位和重心, 不再是大学去办各个院, 而是所有的院来共同办大学。

徐校长:现代大学制度本身就是大学精神的来源, 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是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大学从发展方向来看, 一定会走向大学自治。大学自治不是大学为所欲为, 不是大学不受约束。政府可以通过评估、拨款等方式监督大学, 但是大学和政府之间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那么大学向谁负责呢?在走向法治的时候, 大学向法律负责, 政府和法律可以给大学划定红线。大学踩越红线, 要承担法律后果。最严重的, 甚至可以撤销和解散大学。我们现在对大学的管理, 一定要把“底线”和“顶线”分开, 政府的任务不是给大学划“顶线”, 每天指挥你必须做什么, 而是划“底线”, 就是说, 要告诉大学哪些是雷区, 哪些事情不能做, 这就要通过法律来实现。只要是法律不禁止的, 大学都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第二是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大学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要处理好大学和出资者的关系。最近日本和韩国所推行的大学法人化改革, 政府仍然是出资人, 但是现在出资渠道多元了。过去都是政府单方出资, 故大学必须服从政府。现在出资渠道多元以后, 大学所获得的资金, 应该认定为是法人财产, 出资人的意志就不再决定大学的意志。美国的大学筹资也是多元的, 特别是私立大学, 那么多的企业和校友捐赠等社会资金进入大学后, 就成为大学的财产, 其支配使用由大学自主决定。出资人的意志不能主宰和决定大学的意志, 出资人的某些符合大学精神的意志可以通过契约, 通过和大学形成单独的协议来实现。

第三就是大学内部的管理关系。内部管理关系的纵向涉及到大学和各个院, 未来中国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重点是, 在大学里面以院为单位和重心, 不再是大学去办各个院, 而是所有的院来共同办大学。如此一来, 大学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变成一种扁平关系。打个比方, 大学校长是制片人, 院长是导演, 教授是主角, 制片人对导演不是领导关系, 导演与演员也不是领导关系, 制片人出资, 导演出思想, 教授通过演技来实现导演意图并创造人物形象。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 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大学内部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 而不是校长去领导院长, 院长领导教授, 教授领导副教授, 副教授领导学生。这样的改革也是高校去行政化面临着的一个考验。

《大学》:守护精神、建立制度必然涉及到对权力的制衡。通常, 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被认为是大学内部的权力架构, 您认为呢?

●事实上, 大学里有四类公共权力, 即政治的公共权力、管理权、学术的公共权力和教职工的代表权, 并且, 它们之间不是上下关系, 而是平行关系。四权和谐的大学, 就是理解和守护住了大学精神的大学。

徐校长:我认为, 在中国的大学里并不是这样的权力架构, 而且在世界的大学里也不是这样的架构。事实上, 大学里有四类公共权力, 它们之间不是上下关系, 而是平行关系。

第一类权力是政治的公共权力, 在大学的权力架构上, 这实质上就是党委行使的决策权、决定权。在西方的大学管理体制里面就是董事会的权力, 也是决策权。第二类权力叫做管理权, 管理权由校长来行使, 这一点外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实质是一样的。第三类权力是学术的公共权力, 学术的公共权力是靠教授们来行使的, 学术的公共权力就是学术判断。学术权的本质是判断权。第四类权力是教职工的代表权, 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 在西方的大学里由教师工会行使, 它有两种行使方式, 一是教代会代表在教代会上对校长的报告进行审议和监督, 另一种是教代会代表行使提案权, 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四种权力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党委或董事会的权力是决定权, 我们在法律上叫做议决事的权力, “议”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发表意见。这种权力要集体行使, 且参与决策的人员发言平等, 权利平等。校长的权力是管理式的权力, 是对学校事务的处理权。学术的权力是判断权, 它只判断不处理, 它判断完之后, 把判断的结果交给校长, 校长根据大家的判断, 然后做一个选择与处理。教代会的权力是监督权。

在大学中这四类权力都是存在的, 而且是平行关系, 不是上下关系。我相信, 这四权和谐的大学, 就是理解和守护住了大学精神的大学。如果这四权的关系不和谐, 有的强, 有的弱或有的被替代, 那么这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有可能被伤害和扭曲。

《大学》:四种权力如何共同遵从“民主管理”的精神?

●四种权力体现了民主管理的四种形态:制度式民主、方法式民主、判断式民主和监督式民主。

徐校长:大学里的这四种权力体现了民主管理的四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制度式民主, 即党委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民主集中制式的民主。其特点是集体领导、集体决定、平等表决, 在这种民主里, 不能一人拍板。

第二种形态是方法式民主, 即校长的民主管理。校长主持办公会议的时候也有民主, 校长要充分听取每一位参加者的意见, 然后就某一个所讨论的事件独立、自主、负责地做出一个决定, 这种民主就变成了校长使用的方法, 是方法意义上的民主。校长不能搞一言堂, 不能独断专行, 在听取了所有人的意见以后, 才可以独立做一个判断。校长的这个判断可能和所有的人的意见都不一样, 因此, 科学决策, 对校长来说就特别重要。不用民主的方法, 很可能出现不科学的决策。

第三种形态是判断式民主, 即学术权力的民主。这种民主要防止在学术问题上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例如, 存在99个人和1个人的两种意见时, 不能说99个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意见, 另外1个人的意见是错误的意见。而只能说, 在这一问题上, 共有两种意见, 而这两种意见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创新问题上, 往往少数人的意见更有意义, 因为多数人会根据既有理论作判断, 这时如果由多数决定少数, 可能结果就会与真理擦肩而过。所以在学术民主问题上, 不能由多数专政, 而应充分尊重少数。

第四种形态是监督式民主, 即教代会权力的民主管理。它的本质是监督。校长要在教代会上做报告, 教代会的代表要对这个报告进行审议和监督, 提出同意还是不同意的意见。此外, 教代会所有的代表都有提案权, 有权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权对学校现有的做法进行批评。教代会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表达全体教职工的权益。

因此,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模式。

《大学》:既然用于防止“多数暴力”的学术权力, 并不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那么, 应该遵循什么来理解和运行判断式学术民主呢?

●判断式学术民主的实质是, 虽然不同观点所拥有的人数不一样, 但在学术判断上的价值是相等的。学术民主的价值, 在于让人明白, 真理和科学走的是从少数到多数的道路, 这和政治民主正好相反。

徐校长:通常, 民主就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 但是, 民主有多种形式。科学绝不是靠多数人来决定的, 恰恰相反, 真理往往最先是由少数人或一个人发现的。当多数人还没有发现真理时, 要靠少数人来说服多数人。

什么叫做学术自由, 或者什么叫做学术民主呢?应该这样理解, 100个教授中, 如果有99个教授的判断是一致的, 而只有1位教授和这99位教授的判断不一致, 那么, 怎么对待99和1呢?学术判断应该是这样的:在这一问题上, 共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什么, 第二种观点是什么, 不能用99个人的观点来否定另外1个人的观点。如果是80个人持一种观点, 19个人持一种观点, 还有1个人持一种观点,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存在三种观点, 虽然三种观点所拥有的人数不一样, 但在学术判断上的价值是相等的, 并且, 在终极价值上, 很有可能出现多数人判断错误的现象。美国物理学家丁肇忠说, 在任何科学的发现上, 只有第一, 没有第二。这就叫做学术民主, 这就叫做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价值, 在于让人明白, 真理和科学走的是从少数到多数的道路, 这和政治民主正好相反。

《大学》:教代会的监督权, 是否多少有些流于形式了?

●这种说法不对。建立恰当的制度, 要让教授和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监督过程, 并且他们的意见和评议能被直接吸收到相关决定中。

徐校长:这种说法不对。我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校长时就创设了一项制度, 就是要请教授和学生参加校长办公会。这一制度被带到山东大学, 我们每次开校长办公会, 一定请两位教代会的代表。每一项议题他们都要独立发表意见, 校长办公会结束时, 他们还要进行评议, 他们的意见和评议会被直接吸收到相关决定中去。

校长办公会涉及到学生事项时, 要请学生代表参加, 学生可以就他们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 会议结束后, 学生也要进行评议。这种监督不是形式上的, 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年终会上, 校长的报告要请教师讨论, 讨论以后进行表决;而校长对于教代会的报告和提议也要逐项答复。

《大学》:有观点认为, 美国的大学最好地守住了大学精神, 您觉得呢?

●美国的大学是比较好地体现了大学精神。多元化、竞争及现代大学制度, 这三者的结合使得美国目前的大学走在了世界前列。

徐校长:可以说, 美国的大学是比较好地体现了大学精神。美国的大学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办学的多元化, 美国大学不是一种单一模式, 所以不存在千校一面的问题, 其创新性特别强。而中国的大学更像“俄罗斯套娃”, 打开都是一个模样。第二大特点就是竞争, 美国的大学之间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 但都是良性竞争, 自由而有序。中国的高校之间有一定的竞争, 但不是平等竞争而是不平等竞争。第三个就是保持了现代大学制度。我之所以这么推崇洪堡, 因为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 这些大学的校长在上个世纪30年代, 都是毕业于洪堡的, 他们把洪堡精神, 也即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带回到美国。多元化、竞争, 再加上现代大学制度, 这三者的结合使得美国目前的大学走在了世界前列。

《大学》:您提出要把山东大学打造为中国模式的加州大学, 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国外大学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中国不能复制国外, 但可立足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特点参照国外。我希望美国式的奇迹能够在中国出现。

徐校长:如果以省、州为单位计算的话, 到目前为止, 加州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仍然是体量最大的。硅谷, 创造了纳斯达克, 创造了比尔盖茨, 创造了乔布斯, 人类无数的奇迹都是在这里产生的, 所以它现在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加州大学用了160年的时间建成了拥有12个校区的加州大学系统, 再加上斯坦福大学等, 这几所大学共同支撑着加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使其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7。

中国能不能有这样的奇迹?我是希望美国式的奇迹能够在中国出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26年的办校经验, 是中国唯一一个合法的分校, 从一开始就是高水平办学, 现在叫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目前山东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山东大学济南校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这样一个系统。若干年之后, 可能还会有山东大学曲阜校区等。山东大学已经完全可以像加州大学那样, 形成山东大学系统。今年3月17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开工, 我们在离开青岛半个多世纪后又恢复了在青岛办学。这个地方将成为中国蓝色硅谷的龙头, 即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海洋硅谷, 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我们不复制国外, 但却立足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特点参照国外。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是世界上崛起非常迅速的大学, 为什么不参照它的发展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的三大发展背景在人类历史上不可重现, 因此, 香港科技大学不可复制, 不可模仿。

徐校长:我很欣赏香港科大, 但香港科大是不可再造、不可模仿的。世界上只可能产生一个香港科大。这是因为香港科大的诞生具有不可复制的背景条件。

第一, 时代背景。港督在撤离香港之前, 要把香港政府的财政变成一个空库财政, 而当时钱只有一个合法的去向, 就是投到教育中去。这样香港科大在创立之初就有了非常充足的财政资金, 它可以用高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待遇水准来聘请教授, 这是它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第二, 人才背景。这个背景在中国, 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了, 到香港科大来创业的这一批人拥有相同的出身背景, 他们出生于中国大陆, 在去台湾之前曾经在香港有过短暂的停留, 中学都就读于台湾, 后又都离开台湾到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 在那里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带头人, 最后他们带着既不回台湾, 也不回大陆的特殊情感和梦想来到了香港。第三, 香港科大采用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 其大学管理体制更趋于美式, 而不像港大那样趋于英式, 所以他们能够选择最好的教授, 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竞争力。而香港大学采用的是牛津、剑桥的制度, 用的是英式制度, 相对有些保守。

在这三个背景下, 香港科大在很短的20年的时间里就创造了高等教育的奇迹, 但这三个背景在人类历史上不可重现, 因此这个奇迹在人类整个高等教育史上再也不可能出现第二次了。所以香港科大不可复制, 不可模仿。

《大学》:依据您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您认为, 大学如何在借鉴国外经验中有所创新, 办出特色?

●无论是校区, 还是分校, 还是大学系统, 当用统一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标准来办学的时候, 大学精神就不会被冲淡, 各校区同守一种传统和精神, 各校区的质量也就会得到一体保障。

徐校长:以山东大学为例, 我们会通过创新办学模式, 走出一条山东大学自己的路来。我们有16字山大系统办学方针, 即“统分结合, 优势互补, 各具特色, 一体发展”, 这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大学办学模式。

“统分结合”中的“统”是统一办学理念, 统一规划, 统一质量标准, 统一管理架构;“分”是分校区办学。“优势互补”, 就是威海、济南、青岛等校区的优势相互为其它校区所用, 济南是政治、文化中心, 现距京、沪仅1-3小时路程, 青岛的国际化水平较高, 是亚洲最漂亮的城市, 威海则是联合国确立的中国首个宜居城市, 从济南到青岛, 从青岛到威海乘高铁也就一个小时, 所以我们的教师可以七点钟在济南起床, 九点钟在青岛上课, 下午还可以到威海去上课。

“各具特色”, 山东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大学, 我们现在13个门类全部涵盖, 在济南形成以医学、人文为主的特色, 在青岛形成以新兴学科、海洋工程、理工类、技术类学科为主的特色, 在威海形成以空间学科、海洋学科为主的特色。将来山东大学招的所有新生, 入校以后, 统一先到青岛校区接受通识教育, 不分专业, 实行同一个标准, 同一个模式。通识教育结束以后, 学生在进入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分学科学习, 我们实行大的学科分类, 愿意学理工的学生就留在青岛校区, 愿意学人文和医学的就到济南校区, 愿意学海洋和空间科学的就到威海校区。所以青岛将来是山东大学通识教育的基地。

山东大学系统和加州大学系统不同, 我们合起来才构成一所大学, 所有校区都是山东大学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一体发展”。我们在管理上会闯出一条新路, 将来我们这个系统的管理体制也会非常有特色。

大学之“大”的另类理解 篇3

去年,一位硕士研究生临毕业前去某本科院校求职,在试讲过程中,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征服了所有参加考评的教师。更令人叹服的是,尽管他的右手被截肢,他的左手却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娴熟程度几乎与正常人毫无差异。于是,试讲后他便顺理成章地与该校签订了就业协议。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毕业后去学校报到时,该校的人事部门却以校医院的体检结论(右手残疾)为据,认为他不具备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废除了和他签订的就业协议。

该学校人事部门给出“不具备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依据源于该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例》。但经过笔者的认真查阅,发现该条例中仅规定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并未对身体有残疾但仍能正常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做出任何硬性的规定。

前不久,笔者又和这位研究生取得了联系。他告诉笔者,被那所高校拒绝后,另一所本科院校以非常丰厚的待遇接纳了他。现在他在教学、科研、班务管理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学生们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校园内时时可见学生向他请教的场面,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两所高校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阐述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 篇4

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习主席在观看《复兴之路》后提出的,指出了我国的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目标,中国梦,不仅只是字表的意义:单单的中国的梦想,而是指从国家的每一个成员的梦想到整个国家这个集体的梦想。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今后祖国的继承者应当坚定自己的理念将自己的梦想向祖国的梦想靠近,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谓梦想,我个人认为,有大有小,以祖国为出发点的梦想视为大,以自己为出发点

视为小。但是,梦想不应当划分等级,并非是大的梦想就地位高,小的梦想就地位低。就个人而言,自身的梦想,要比祖国的梦想来的更近,更现实,实现的迫切感及实现的可能性更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家的梦想就是这样把看似很难实现的梦想分割成了一小分一小份,从而离梦想的距离渐行渐近。

国家是一个大的集体,每一个家庭就是集体中的一个一个元素,若集体中的元素能富裕,祥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大集体的一种贡献。谈及中国梦,看似飘渺遥远,但细想起来,并非那么遥远。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第一,我们应当充实自己,尽量在多个方面,只有自己拥有知识(这里并不只是局限于在学校学习到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二,要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我认为,只有拥有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给予较为合理的评价。这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为重要。第三,提高综合素质,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提高综合素质,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无论在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如何。

作为大学生,也许我们现在就怀揣着大大的梦想,以后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小的角度,对于我个人来说,小小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生活的开心,快乐,幸福,少让父母担忧。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父母年迈时,让他们依旧幸福,快乐。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其他的梦想。

如何从就业角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其一,由于就业环境有待改善;其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脱节;其三,用人单位招聘不规范;另外,还有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盲从性。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偏高,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为了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国家近年来也实行一系列政策。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关乎自己利益问题的事情,应当更为上心。我们在大学里的四年时间,转眼已经走过了一年半光阴。无论过去的日子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应当为自己毕业做打算。用一些时间去考虑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以及要得到这样的生活,自己要用什么来获得这样的生活。我们除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单从就业角度,为了在毕业时,能取得一份好的工作,在大学期间,就要提高自己。第一,要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夯实基础。第二,多读课外书,涉猎 要广,开拓眼界。第三,对于自己将来要选择的职业,做个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技能等等。有机会做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兼职,积累工作经验,社会经验。第四,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如何认识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状态总体延续低迷

2013年4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并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3%,这一数字低于之前1月份预测的3.5%。5月23日联合国年中更新版《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尚未完全消失,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低迷,预计增长2.3%,与年初的报告相比下调了0.1个百分点。IMF和联合国双双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r这表明全球经济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有待时曰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好转但依然延续低迷的态势。

目前,全球经济正在逐渐复苏,但却步履蹒跚。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沉重经济增长速度仍显低迷。从就业 角度看,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高位。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失业问题仍是摆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物价:通货膨胀总体水平低迷。总体来看,全球通货膨胀水平较上年明显回落,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同步走低。亚洲经济一体化新路线图显露但受到政治掣肘。在亚洲经济一体化方面,除了“东盟+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原有进程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动向。大宗商品价格结束本轮增长;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抑制,相比上年出现明显下降。全球治理进展不显著

但有亮点。主要国家领导层换届引发经济政策变化,在世界经济大事中,选举是最重

要的主题之一。在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均进行大选,中国也进行了领导人换届。在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和面临财政紧缩、社会压力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下滑、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选举政治对经济政策的影响表现日益突出。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

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的压力较大,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这一判断意味着,不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我国话语权的提升,国际金融危机

爆发前,由于G7囊括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协调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对发达国家,也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G20取代G7,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机构的一些高级职务由中国人来担任;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

大宗产品价格走低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

全球经济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价格回落应该是迟早的事儿。由于我们是石油、铁矿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东西便宜了,我们进口开支节省了,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随之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低,国内的通胀也相对温和,为加紧推进这方面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空间。

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国际机构包括给予厚望的美国经济一再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一直以来,信用卡和与之伴随的借贷消费模式风靡美国,而金融危机则给美国民众的消费理念带来巨大冲击.欧洲各国财政紧缩,如希腊,过去3年,经济萎缩了1/5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轻人没有工作。美欧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他们的日子难过了买我们的东西就少。影响我国的商品出口。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热钱大进大出加大我国金融风险。热钱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牟取暴利,它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快速进出市场,制造狂热气氛然后在高价位时悄然出货套利而走掠夺巨额财富,甚至引发金融乃至经济危机。热钱的快进快出,不仅造成较大金融风险,而且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造成了很大压力。热钱来时有冲击,走时也有风险。

全球贸易洗牌带来挑战。奥巴马政府手上有两张牌,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已经打出,另一张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则箭在弦上。无论TPP,还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贸易规则,重掌国际贸易领导权,谈判排除的都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其咄咄逼人之势溢于言表。现在有一种战略叫“ABC”,就是“Anyone but China”。这样对我们来说,在制定新的投资、贸易等规则的时候,我们无法参与,比较被动。欧美贸易标准的提高,促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进一步进行新一轮改革。

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影片《中国合伙人》中,三位主人公,对于生活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孟晓俊,怀揣着美国梦,目标清晰明了,并一步步的向自己所谓的梦想靠近。他的人生在别人眼里是成功的,也是令人眼馋的。也许是家族的原因,才使他有了一定要去美国的念头。可是,当他去了美国之后,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不受人尊重。受到挫败的孟晓俊,内心其实很脆弱,在回国之后,他在新梦想的发展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出国留学归来的他,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使得新梦想迅速发展。但是,他内心的那块脆弱的地方,一直被隐藏的很深,他之所以那么急功近利,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成冬青,其实并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说,是为其形势所逼,逼得他一步步前进。只是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在其过程中,一直在坚持,他不是

因为梦想而前进,而是因为失败才向前迈。当孟晓俊让成冬青以身授教讲述dream时,成东青看了一眼孟晓俊已经准备的演讲稿,反扣在桌子上,然后侃侃而谈,讲述自己的“failure”,颇受震撼。他在事业上取得那么大的成绩,但依然坚持自己,生活的依然很朴素很让人敬佩。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 篇5

When you think of the tremend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 have made, it’s amazing how little we have developed in other respects. We may speak contemptuously of the poor old Romans because they relished the orgies of slaughter that went on in their arenas. We may despise them because they mistook these goings on for entertainment. We may forgive them condescendingly because they lived years ago and obviously knew no better. But are our feelings of superiority really justified? Are we any less blood-thirsty? Why do boxing matches, for instance, attract such universal interest? Don’t the spectators who attend them hope they will see some violence? Human beings remains as bloodthirsty as ever they were.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e Romans is that while they were honest enough to admit that they enjoyed watching hungey lions tearing people apart and eating them alive, we find all sorts of sophisticated arguments to defend sports which should have been banned long age; sports which are quite as barbarous as, say, public hangings or bearbaiting.

It really is incredible that in this day and age we should still allow hunting or bull-fighting, that we should be prepared to sit back and watch two men batter each other to pulp in a boxing ring, that we should be relatively unmoved by the sight of one or a number of racing cars crashing and bursting into flames. Let us not deceive ourselves. Any talk of ‘the sporting spirit’ is sheer hypocrisy. People take part in violent sports because of the high rewards they bring. Spectators are willing to pay vast sums of money to see violence. A world heavyweight championship match, for instance, is front page news. Millions of people are disappointed if a big fight is over in two rounds instead of fifteen. They feel disappointment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eprived of the exquisite pleasure of witnessing prolonged torture and violence.

Why should we ban violent sports if people enjoy them so much? You may well ask. The answer is simple: they are uncivilized. For centuries man has been trying to improve himself spiritually and emotionally – admittedly with little success. But at least we no longer tolerate the sight madmen cooped up in cages, or public floggings of any of the countless other barbaric practices which were common in the past. Prisons are no longer the grim forbidding places they used to be. Social welfare systems are in operatio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Big 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distribute wealth fairly. These changes have come about not because human beings have suddenly and unaccountably improved, but because positive steps were taken to change the law. The law is the biggest instrument of social change that we have and it may exert great civilizing influence. If we banned dangerous and violent sports, we would be moving one step further to improving mankind. We would recognize that violence is degrading and unworthy of human beings.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 篇6

第一,A→Q→AA=Article,Q=Question,即先从整体去阅读文章,后看问题,接着根据文章去解答问题。对于这种解题思路多为考生在平时常用的练习方式,它可以帮助考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意图,因而对于解决综合推理判断的题目是非常好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却有其弊端:花费一定的时间,阅读速度较慢。在考场上,时间对考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而在考试中很多考生较少采用此种办法。

第二,Q→A→Q,即先把整个问题快速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答案。此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省时间,而且针对性很强,如果问题是事实性的和细节性的,那准确率也是比较高的,但它的缺点就是在解决具有推理判断或是综合性的问题时效果就不太明显了。所以考生应该灵活应对,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为此,笔者总结归纳出如下几种方法:

1.直接法和排除法。所谓的直接法即为在文章中很容易找到的答案,类似这样的题目大多设计在开头的小题目中,较为容易;排除法是根据你所阅读的印象,可以发现这是虚假信息,在干扰你的思维,有的干扰项在文章中隐藏得很深,需要你加倍留意。

2.相似法和跳读法。考生可以根据题干中所出现的相关的重要的某几个信息词或句式,在文章的某一处找到其相同或相似的词及句式,然后根据此处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最终提炼出精华,实际上这一处理过程就包含了跳读法,考生不需要逐字逐行地去查找,根据题干的提示跳读找到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推敲,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3.猜测法和推敲法。在高考的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即让考生根据某一段话来猜测某一生词或句子的意思,对此考生只能在某一出处细细品味推敲上下文所包含的意思,从而找到答案。

4.概括法和推理法。此种方法主要用来解决一组题目中的最后一二道综合题目,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运用概括推理法的前提条件是认真阅读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的结尾,同时文章中每一段的第一句话。

以上方法需要在平时多加训练,注重总结,真正变成自己的解题法宝。

英语四级阅读理解复习计划

制定一个好的英语计划能够让你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课余时间空闲的大学生来说。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不要虚度空余时间、多利用学校的免费资源、注意考前强化、考试时一定要镇定。

一、千万不要虚度空余时间

在闲暇时间经常背背单词,不要用单词书背,而是选择边读文章边记下自己想背的单词,做成自己专属的单词本,这样背单词更容易培养语感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单词也更容易记牢。养成看英语电影的习惯,但不追求情节,而是借此练习听力,对照剧本学习语句。不要因为没有人监督自己的学习就懈怠了英语,只有不断保持一定量的训练,才不会生疏。

二、多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免费资源

例如平时可以上好学网查阅资料,跟进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查找一些有利于自己学习的英语软件(能飞视听学习软件),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英语方面的视野,训练自己的语感,习惯用英语阅读。图书馆有外文资料,比如说报纸杂志等,可以有空就去阅读,养成摘抄的习惯,在优美的句子的熏陶下,自己用英文写作也慢慢不成问题。

三、考前强化

四级考试的考前强化不用太早,大概在考试前一个多月开始每周做一套真题或者模拟题,每天做几题同类型的题目训练自己的速度就可以了。一定要掐时间,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做题规律,做题的顺序,而且应该细致到每一小题应该用什么步骤做,才能保证自己高效率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题目并保持正确率。

考试前的强化训练也要科学的进行,比如尽量把时间安排在考试时段,使大脑的思维习惯于在那个时段用英语思考。每种题型都要进行练习,并重点练习自己不熟练的题型,不断分析自己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哪里,举一反三,节省时间。

四、考试镇定

考试前休息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保证你在考试的时候正常发挥。但是,也不能太过放松,以“裸考”的心态去应付,拿高分是不太可能的。最好的状态时调整到比较兴奋但又能静下心来的阶段,这样能帮助自己快速融入考试。

英语四级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一、背诵

通过范文的背诵,考生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高分范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写作常用的词语表达,和闪光句型,解决考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心中有千言万语,笔下无一言的困境。但是,考生一定要谨记,高分范文的背诵在精不在多,20篇足够,但现在离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能背上10篇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背的滚瓜烂熟,张口就能说,提笔就能写。

很多考生抱怨过,我背了很多范文,可还是什么也写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范文背诵不够熟练,根本没有深化成自己的东西。

二、默写,保证质量还要控制时间

光背是不够的。有些同学基础不太好,好多单词自己觉得会了,其实还是不会拼写。默写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背诵情况的一个检查,默写不是抄写,所以一篇文章背熟了之后,把书合上,把它默写下来。默写下来之后对照一下范文,会发现,如果和范文的意思一致,但有些错误,比如语法、拼写、标点的错误。文章背得滚瓜烂熟还是写错了,那么上了考场更不可能写对了。这就是你写作的弱点。然后对照范文,寻找差距。哪些地方写错了,把它纠正过来。

三、仿写

模仿进行写作。背完一篇文章之后,要有意识地积累表达。比方说,这篇文章中有没有万能词汇,或者常用的句型。背完每篇文章之后,使用这篇文章的表达,去写另一道题目。比如背完的作文,用它去练的作文。换一道题目,这些表达尽可能多的去使用。如果平时不用,上了考场是想不到的。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技巧探析 篇7

一、大学英语阅读理解题目命题规律及考点

1、快速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略读和

寻读的能力, 其文章的体裁以说明文为主。其考察角度主要有:文章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标点符号处的信息;时间、数字、大写字母、斜体或一些很特别的信息点。所设题目按照行文顺序设计考点。这就如同我们平时读报一样, 先大概浏览一下标题, 而后找其中的相关信息。因此, 这类题目一般很少需要学生推理或总结全文, 只需要快速掌握结构, 抓住中心思想, 然后找出文中某些特定的信息, 即信息搜索能力。

2、篇章词汇测试考生对篇章语境

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一篇删去若干词汇的短文, 然后从所给选项中选择正确的词汇填空, 是短文意思通顺。其体裁多为记叙文、说明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其命题时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文章首句不能设置空格, 一句话一般不会设置两个空格, 而且两个空格之间的间隔词数通常会在五个以上, 以保证考生对篇章的理解;通常设置空格考查的词范围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样的实词;所设空格可以通过上下文内容推测出来, 能够达到考查考生根据语法结构和篇章意义进行推理的能力;选项列表中干扰项和正确选项通常不列在一起。此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每个待选词的微观了解 (包括中文释义以及词性问题) , 兼顾文章的宏观结构和实际语境, 还有对逻辑性、连贯性以及部分句子结构语法要求。

3、篇章阅读在四级考试中占15%

的比重, 共两篇文章, 每篇文章5道选择题目。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 进行有关的推理和引申,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能力。体裁主要以实用性强的议论文、说明文、新闻评述, 少有记叙文。内容涉及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普类。阅读所选的文章虽然是讨论某个话题, 但不会就事论事, 而是会将重点放在该话题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上。篇章阅读的命题角度最基本原则是:重理解、轻猜测。文章结构紧密, 内容充实, 选材新颖, 命题周到。“文章—题目—选项”三者关系紧密, 相辅相成。

二、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在做快速阅读题目时, 一个关

键的技巧在于:准确定位关键词。第一步, 要在题目的题干中找到关键词 (主谓宾的实词或特征明显的词, 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等) ;第二步, 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定位到原文中的一个段落, 进而定位到相关句子, 定位时注意顺序性 (题目的顺序与原文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 ;第三步, 对照题目和命题点, 将原文命题点所找到的答案的关键词再定位回题目中的选项;常见的正确选项是对原文命题点的原文再现、同义转述或二者的结合。注意, 即使需要归纳总结、推理或概括, 也一定要严格依据原文命题点, 避免主观判断。

2、篇章词汇题不同于完形填空,

它更偏重于将信息点合理地组合成整体。这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宏观结构, 而且要把握文章的连贯性、一致性和逻辑性, 这样就可以增强对语段整体特征以及实际语境中词义的理解。要做好这类题目, 学生需要大量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掌握基本的句法、篇章结构, 同时还得培养语感。做此类题目时, 学生首先需要花一到两分钟时间对所列出的被选单词进行词性分类 (可用通用标记或者自己熟悉的标记) , 在此过程中最好也考虑一下每个单词的中文释义, 便于做题时联系上下文。之后, 通读全文, 特别要关注每个段落的首末句, 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 根据上下文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内容推断空缺处可能出现的词性。在备选词汇中按照与空缺处相匹配的词性去寻找与文章语义内容相符合的词汇。最后, 检查核对整篇文章是否通顺。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在读文章做题目之前先看备选词汇的词性和中文释义,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注意随时联系上下文。

3、在做篇章阅读题时, 可以沿用

快速阅读题的通过关键词定位原文的方法。但是这其中要利用题干在文章中定位, 确定相关信息来确定答案是阅读理解过关和取得高分的唯一途径。事实细节题的特点是答案一般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 但选项一般不会使用原文词汇, 而采用原文词句的同义表达。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 是较难的一类题。语义理解题以生词辨义为主, 考查正确理解词、短语或句子的能力。主旨大意题一般是第一道或最后一道题, 主要考查对短文整体理解概括的能力。观点态度题主要考查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的能力。

三、教师进行阅读理解辅导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材选用当年最新题型与考试

紧密结合的阅读资料, 再辅以相关背景常识的泛读资料以及作文范文。多注重阅读英美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报刊和书籍, 例如New Scientist《新科学家》、Newsweek《新闻周刊》、Time《时代周刊》、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2、在大量系统阅读的基础上, 着

重从各分项阅读题目的培训着手, 辅以技巧, 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阅读能力以及英语分析能力。

3、由于学生开始积极性较高, 但

是随着题量的增大和难度的加深, 信心逐渐有所下降, 上课时, 有些学生存在一听不懂就不想听, 不能够完全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注意在辅导的同时, 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一直集中在课堂上。

4、教师还要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并适当的跟踪、检查与反馈, 以便于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 大学英语四级阅读需要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 尤其是词汇和语法, 再通过大量题目的练习来掌握做题技巧, 这样便能顺利攻克阅读题目, 拿到高分。

摘要:本文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阅读板块着手, 详尽总结了在这一考试中各类阅读题目的命题规律、考查重点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并给辅导教师提供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学大学精神理解 篇8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改革;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品质作为地球社会的市民所必备素质的教育。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如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蕴含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必须与文化内涵的学习结合起来,否则习得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语言学习将变得毫无乐趣而陷入恶性循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于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融洽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这一目标的提出,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英语应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学习者的国际视野、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应成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二、如何实施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英语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观念。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互为依存,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要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野中来认真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国际理解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构建适应国际理解教育需要的教育新模式。树立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新观念,即要求大学英语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活动除了实现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满足第一、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外,还应满足更深层次的要求,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需要。而第三层次的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要通过创新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体验教育,构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理解和适应能力、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协作精神的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

1.营造有利于英语文化理解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英语教育模式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中心地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受教育者,而忽视实际理解和应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视野狭窄,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独立性、批判性差,难以理解语言文字中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内涵。课堂上独立和平的氛围是进行文化理解和消化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这种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吸收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知西方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出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文化的积极情感。

2.挖掘大学英语教材资源中的丰富内涵。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在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的同时,向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适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同时,教材中的课文往往文质兼美,能有效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唤起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

3.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具体如下:(1)角色表演法。角色表演法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课堂上,可先讲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结合课堂活动,创设一定的社会文化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利用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开设party,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氛围中,在角色的扮演中更深刻地感知和了解西方文化。(2)调查报告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英语刊物、报纸等各种途径收集鲜活的世界信息,并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世界发展动态的学习报告会。此类活动将全班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使每位大学生参与其中。它强调全体参与、经验共享。这对于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形成至为重要。(3)自我体验法。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外交流的活动,并积极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中国加入WTO,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许多大学都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吸引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为中外青年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和机会。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交换生”项目,有计划地选派部分大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直接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为大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制度、风土人情等现实状况提供一个直接的渠道。

(三)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改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是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一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种评价体系最终指向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促进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国际视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近兰.论大学英语的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上一篇:生育社会保障下一篇:汽车前台接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