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2024-07-19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共5篇)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1

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手,紧紧围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等,进一步突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两个重点,打牢农业、交通、教育三个基础,加快烟草、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业稳县、兴工强县、引资兴县、城镇活县、特色富县”五大战略。不断克服旱、涝、冰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安全生产、就业、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向着全面小康社会总目标迈进的良好局面。

现根据《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牟字[]66号)文件精神,对我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决策。

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的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等十五大项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

(一)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全县gdp、人均gdp、工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七大项目标任务,均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1.全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以上,至达13.8亿元。据初步核算(下同),至,全县gdp达17.71亿元,比增长11.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预计可实现20.2亿元,比增长10%;比(“十一五”期末,下同)增长71.8%。五年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超额完成6.55亿元,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10%的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14%。主要因素是“兴工强县、城镇活县、发展非公经济”战略促经济结构优化和二、三产业较快发展的推动。工业增加值达3.01亿元,比增长13.5%。预计可实现3.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23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4%,快于全县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加上建筑业经济,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27亿元,比增长16%;预计可达6.3亿元,比增长14%;比增长1.22倍。五年年均增长达17.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5亿元,比增长14.0%;预计可达7.2亿元,比增长13%,比增长97.1%,五年年均增长14.3%。非公经济增加值达8.67亿元,比增长13.6%,预计可达10.5亿元,比增长15%,比增长1.07倍,五年年均增长14.9%,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的43.1:24.6:32.3发展优化到的35.5:29.8:34.7,预计到更加优化到33.2:31.2: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结构由的55.7:44.3发展优化到今年的51:49,预计到更加优化到50:50,非公经济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人均生产总值(gdp)比翻一番。全县人均gdp达8693元,比增加1080元,增长11.1%;预计可达9850万元,比增加5560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1%,比增加7333元,已经翻了1.5番(按当年价计算,未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2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以“依法治档、科技兴档、强化服务、发挥效益”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工作,为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档案事业显著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市政府每年都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市级领导,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和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0多万元,用于档案密集架及档案管理办公设施设备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帮助和支持。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处也都重视档案工作,明确分管领 导和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十一五”期间,有20 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星级管理,市档案馆达到四星级档案馆,促进了全市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依法治档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云南省档案条例》,每年都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贯彻执行力度,近二年来,通过检查,对六家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收到很好的效果,档案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不断强化

以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目标,认真抓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工作。

1、按照《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划》等,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全面加强机关档案工作。

2、突破档案工作新领域,开展社区、民营企业、家庭建档工作。

3、做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先后到二级批站、市塑料厂、糖厂劳服公司、轻工食品厂、服装厂、养鸡厂、汽车配件厂、五交化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开展工作,整理接收 4千余卷档案进馆,防止国有 资产档案流失,使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

4、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围绕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深入全市乡镇处开展工作,抓好林权制度改革、二轮土地延包换证档案工作,为全市村委会配备了铁皮档案柜。

5、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紧紧围绕民生工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涉及民生较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开展民生档案建档监督指导,进而推动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6、抓好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工作。积极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和专项验收。使档案工作与建设项目同步管理、同步检查、同步验收。“十一五”期间组织对红磷公司、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大唐电厂等企业技改项目工程档案评审验收,为企业提供档案服务。参与了远近冲水库、勒白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

7、主动介入全市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小龙潭五期搬迁扩建、乡村旅游、林改工作等提供档案服务。2006年组织清理首届中国武术节档案612卷,并全部接收进馆。

(四)市档案馆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档案资源进 一步得到整合及开发利用

1、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针对市档案馆库容量饱和实际,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得到了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划拨30余万元专项资金,安装了档案移动密集架180余立方,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脑、复印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极大改善了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

2、积极推进档案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做好馆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完成了开远市档案馆建设规划编制上报工作,落实档案馆建设用地五亩,协调土地、建设、发改、环保等部门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许可、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3、档案安全保管。“十一五”期间,加大综合治理、消防、内保、安全工作,制定了档案局(馆)应急预案,每年开展档案安全检查,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4、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加强,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接收各类档案9789卷(件),实物档案21件,声像档案15盒,截止2010年11月开远 市档案馆共保存档案30554卷,5506件,资料3402册。馆藏档案结构不断改善,内容得到丰富。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查档者1717人次,利用档案8836卷(件)次,摘抄复印9545页,利用资料1029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全市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经济建设及社会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大量档案信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新加强

随着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深化,鼓励在职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实行持证上岗,精心组织,做到每年都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专业档案培训班等,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培训352人次,极大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分析我市档案工作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档案局(馆)搬迁到为民楼只有386平方米,不能满足我市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编制偏少,致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四是档案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二、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年,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当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任务,做好我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档案工作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紧紧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现阶段全市档案事业的总体形势,着力解决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抢抓机遇,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我市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全市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拓展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同时,档案馆管理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 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

(三)主要任务

1、档案馆(库)建设。

档案馆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舍建设给予扶持政策的机遇,在今后5年中,争取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全面建成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档案新馆,新档案馆以“现代化的开放型公共档案馆”为目标,按照要求建设,建筑面积4531平方米,包括档案库房、业务技术用房、查询阅览服务用房、教育展览用房、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等功能用房。

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按照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评定办法,制定详细规划、争取领导支持、动员各方面力量,力争在迁入新馆后创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2、档案资源建设。

根据历史和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档案收集范围,力争馆藏档案数量增加2倍以上。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和征集有参考和凭证价值的珍贵档案,丰富和优化 馆藏,适应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

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各级机关保存十年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有重点、有计划地征集散失在外的珍贵档案,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形成基本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档案资源。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要建立地方名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名优特新产品等专题档案库;建立专门档案不少于10种,其中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专门档案不低于30%。

3、“两个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档案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活动。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档案信息化为推手,向目标不懈努力。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提高档案信息查询检索、网络传输、资源共享的水平。不断完善档案馆网站建设,加大档案信息发布力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网络化服务。建立档案目录库。实现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机检,部分专题目录机检,完成对珍贵的、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和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十二五期间,档案馆要配备电子档案管理设备,收集已形成的电子文件和其他电子资料。基本实现纸质文件与同内容电子文件同时移交。

4、档案法制建设。

认真宣传贯彻档案工作的“二法一条例”和各项规章、行业标准,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把“二法一条例”列入普法教育考试。

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整理和移交国家档案,对不依法整理移交档案的单位或个人,应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档案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对有关个人进行行政处分。

5、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今后五年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才兴业,进一步优化档案干部队伍结构,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活动,采取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继续加强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的编研利用,计算机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 面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把全市档案干部队伍培养造就成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

完善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继续开展档案人员专业培训。推进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档案专业培训工作,确保持证上岗率95%以上。

(四)保障措施

1、把握大局,突出重点。

树立大局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在建设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自觉主动地将档案工作与市中心任务、大局工作联系起来,主动融入,主动呼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主要方向,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依照《档案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发展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强对档案事业人、财、物的投入,保证市档案馆库建设资金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经费,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有合理增长。积极与 财政部门沟通,将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每年部门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3、改革创新,统筹协调。

创新工作亮点。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分类指导,围绕我市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涉农、社区、重点工程、科技等领域的档案工作,加强对非公企业档案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开展新领域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4、强化责任,确保落实。

各科室要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提出本科室负责的与规划相关的目标、重点、对策和措施。保证档案工作层层有人抓,问题和困难项项有对策,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工作情况

开远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抓服务、搞建设、谋发展,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一)认真谋划好2010年工作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和上级业务部门对2010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实际,认真谋划2010档案工作。

(二)抗旱救灾捐款

开远持续干旱,造成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人民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全市上下紧急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局在职、离退休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积极行动起来,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勇跃捐款,尽已所能,捐助一份爱心,共捐款2230元。同时结合工作职责,下发了《关于在抗旱救灾工作中做好档案室工作的通知》对抗旱救灾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提出要求,为今后历史研究,和应对旱灾积累宝贵财富。

(三)党风廉政建设

市档案局馆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传达贯彻全市党风廉政会议精神,并原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局领导就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提出了2010年局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推行效能政府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局自身建设,全面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为做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我们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通过健全机构、制定方案、明确相关要求全面铺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和《开远市档案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工作方案》。

(五)政风行风民主评议

为加强作风建设、效能政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政能力提高,我局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对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

为使评议工作真正达到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目的,向各单位发出开远市档案局政风行风民主评 13 议表,恳请对我局信息公开、依法办事、服务质量、廉洁自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评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截止6月13日,共收到对我局政风行风的评议56份,意见建议2条。从评议的情况看,我局政风行风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一是认真履职;二是切实搞好服务;三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坚持政务公开;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六)创先争优活动

自开展创先争优工作以来,我局以邓小平党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创先争优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结合本局实际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保证。

(七)档案馆搬迁

档案馆搬迁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非常繁锁。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又快又好地完成搬迁任务,我们制订周密的搬迁方案,严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档案安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做到思想统一,责任到人,明确了新馆搬迁工作的目标、时间要求、搬迁步骤、工作方法、力量组织和主要任务等。

为加强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在搬迁过程中,做到不丢失、不泄密,两次邀请部队官兵70余人次协助搬迁工作,确保搬迁途中万无一失,期间没有发生档案等物品丢失或损坏,基本上达到了科学、快捷、安全搬迁的预期工作目标。

(八)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业务指导工作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服务中体现指导。随着形势的发展,业务指导从机关、国有企业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全方位拓展。

继续开展星级达标工作。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档案业务指导,上半年共到20多家单位开展了工作。组织评审组对开远市地税局、检察院档案管理进行五星验收。

与时俱进,推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创新,主动介入全市的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乡村旅游、移民搬迁、民生等工作提供档案服务,尽到档案部门的职责。

(九)档案执法检查

为了促进我市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五月初,发出开档发〔2010〕03号文件,15 确定了列入本次档案执法检查的范围,明确了执法检查的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和步骤。市档案局与市人大、市法制办组成联合检查组,于9月2日——9月3日,分两个组抽20家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的学习、贯彻执行情况;二是档案工作情况;三是档案安全保管情况。

通过此次检查,对五家机关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立档单位依法管理档案、合理利用档案的意识,有效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十一)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

搞好档案开发管理利用,发挥信息资源作用。不断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开发档案信息,为政务公开、市民解决待遇等提供优质档案服务,1至10月共计接收档案209卷、现行文件164件,接待利用166人次,利用档案333卷,复印资料706份。

在经费紧缺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设备,购置电脑4台,打印机2台,刻录机1台,复印机一台,为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作准备。

(十一)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结合档案馆功能建设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向上级档案部门及有关单位联系协调,完善项目材料,主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与发改、城建、土地、环保部门联系,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规划、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四、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市档案工作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档案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服务、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原则,面向民生、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全面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中心,搞好服务

要树立超前服务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切实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参谋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1、积极配合做好重大项目工程验收建档工作的跟踪指导。

2、切实抓好企业档案工作跟踪服务。

3、继续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发、管理与指导。

4、扎实做好档案服务民生工作。重点督促、指导各单位对专业档案、特色档案的建立与开发。积极广泛地向社会接收、征集涉民档案资料,建立民生数据库,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二)加快档案馆的建设

以丰富馆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1、继续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工作。

2、继续档案征集工作。尤其是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着名人物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建档。

3、依法接收到期档案,特别是各专业主管部门在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专业档案。将改制企业和撤并机构档案及时的进馆。

4、完善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工作,把馆藏档案的整理、编目与保管等基础工作做强、做实。

(三)从实际出发完善业务规范,加强执法建设 坚持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档案执法检查经常化和制度化。

1、组织开展每年一次档案行政执法大检查。

2、会同执法部门和上级档案部门,搞好档案法制宣传活动。

3、加强对基层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档案数字化知识的培训工作。

(四)以人为本,创新观念,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完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干部的学习力。把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干部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把理论知识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以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3

工作调研报告

县委理论中心组2010年第三次学习活动结束后,为贯彻好会议精神,乡深入学习领会“桥头堡”和“新高地”建设重大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结合全乡实际开展了专题调研,认真做好“十一五”发展成就总结和“十二五”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蚌谷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条经济带”拉动,实施“生态立乡、科教兴乡、劳务活乡”三大强乡战略,培育“烤烟、林业、畜牧业、劳务输出”四大富民产业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预计到2010年底,全乡可实现工农业部产值6170万元,年均递增10%,实现财政收入210万元,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有粮360公斤,年均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1496元,年均递增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后劲增强

“十一五”期间,乡紧紧围绕山、水、林、田、路、电、村等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一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开挖乡村公路6条8公里,建成大火地至水尾丫口、清河至龙潭等通畅公路6条段33公里。建成全县第一条全长5公里通村弹石路,实施农村群众自建弹石路和水泥路50条段70公里。兴街至西洒二级公路蚌谷境内8.5公里公路正有序开展建设。全乡村小组通公路率达99%,道路硬化率达34%。建成了内联村组、外延周边乡镇的公路网络,村组的通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水利设施不断完善,饮水困难进一步得到保障。完成了蚌谷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成小水窖1897口,完成大竹棚泵站提水工程建设,胡广箐提水工程及周边7个村小组管网建设、街心等8个村小组572户农户1675人和540头大牲畜的饮水管网改造工程,5个村小组141户自来水引水、4个村小组135户管网建设,大田供水工程出水口蓄水池建设,全乡蓄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全面推进电网改造,用电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新实施一户一表电网改造工程31组655户,使全乡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得到解决,用电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四是加强小城镇建设,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成新街心20米街1条68米,12米安臵街1条89.8米;建成有35个停车位的简易停车场1个;规范街道市场秩序画线1225米。弯子寨易地搬迁完成户人,使乡综合贸易街道及居民生活区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建成供销社百货商场1个,安装路灯9盏,新建成乡卫生院新综合大楼1幢661.61平方米,集镇功能逐步完善。四是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全乡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变。以实施重点村、自建村、整县推进项目及整合一事一议项目、危房改造、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卫生改厕等项目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完成村容村貌整治村116个,其中重点扶持村35个,使全乡完成村容村貌村达124个,占全乡村容村貌整治村63.3%。

五是启动实施长箐中低产田地改造,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启动实施了长箐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蚌谷和长箐2个村委会熊家梁子、小寨等21个村民小组424户2084人。项目主要围绕水(提水工程、人饮管网)、路(基耕路)、地(土地整理)、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党组织建设六位一体开展。其中土地整理5450亩,重点村建设9个。项目预算总投资2300多万元。该项目从今年11月正式施工,到2011年4月建设结束,工程完工后,将积极探索“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将改善当地生存条件,将为全乡在产业发展和基层组强建设等方面提供借鉴经验。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群众收入增长提高 一是抓紧烤烟生产不放松。“十一五”期间全乡累计种植烤烟万亩,通过落实科技兴烟措施,建卧式烤房群9群90座,收购烟叶4.28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137.5万元,完成烤烟税收473.46万元。2010年,尽管遭遇了10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但通过多方努力,全乡仍然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463亩,全部实 3 行地膜种植,收购烟叶10673.99担,实现烟农收入524.17万元,完成烤烟税收116.1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2008年至2010年,以木者么石谷为核心,以龙潭至程家坡、金竹树至水尾丫口千亩连片区带动,计划完成核桃种植2万亩,使全乡人均核桃种植面积达1亩以上,为群众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为主的各项畜牧业发展政策措施,发放信贷资金690万元,扶持养殖重点户1000余户。预计实现肉类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1.1亿元。

人均畜牧业收入元。

四是劳务输出效益明显。“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大宣传、加强培训、组织输出等措施正确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有力推动了“劳务活乡”战略的实施。全乡共输出富余劳动力达10900人次,预计实现劳务收入5773万元。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统筹发展“科、教、文、卫、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通过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抓好艾滋病防治宣传培训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儿童初保等工作有序开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开展人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宣传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依托新农村建设,积极扩大农村文化阵地。新建文化活动室7间,巩固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队7支140余人,认真组开展织演出活动和电影下乡。并积极开展了建国60周年庆祝和文艺汇演活动。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310户,安装村村通2064户,广播电视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科技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认真抓好以玉米高产创建样板百千万工程为主的示范样板建设,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烤烟种植全部实行地膜覆盖种植,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培训,落实各种科技推广措施。共完成各类培训580期51000人次。

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先后新建了龙正小学、大塘子小学、程家坡小学、蚌谷中学实验楼和住宿楼,并积极做好蚌谷小学新建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和教学条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做好“两基”巩固工作,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高,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是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特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及优抚及定期定量补助工作,并对大病人群众实施医疗救助 人,同时认真做好救灾救济粮,临时救助及抗旱救灾关爱资金。积极落实劳动保障政策,落实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2期137人。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9户3.65万元,实施111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居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房247户,城乡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逐步缓解。

六是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兑现种粮综合直补和粮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重点公益林补助及能繁母猪补贴。

(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和谐蚌谷建设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安臵帮教、法律援助服务,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完善乡、村、组综治维稳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认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加大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侦破各种刑事案件立案查处治安案件,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落实邪教防控工作责任制,全面做好建国60周年庆祝和兴街至西洒二级公路建设社会稳定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认真落实优抚安臵政策,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全乡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巩固,社会稳定局面得到维护。

二、“十一五”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经验

我乡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必将圆满完成好“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是确保工作任务完成的保证。

二是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坚持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三是突出“三农”工作地位,加强指导服务,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稳步增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四是重视项目工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五是加快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资源和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十二五”时期要全面缩小这些差距,困难仍然比较大。

二是石漠化程度深,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突出,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在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受灾程度较深,给全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低,招商引资难度大,工业经济十分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四是财源单一,财政收入低,财力薄弱,发展中受资金的困扰较大。

五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度大,新农村建设在艰难中推进。

六是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

此外,受全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形势的不可控性,也将会给全乡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

三、“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确定的总体思路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是蚌谷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将使全乡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和地区经济大循环。

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深入推进,进一步改善了蚌谷加快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次区域环境。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日愈加快,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文山州建设面向珠三角与东盟开放“新高地”战略,县实施石山区综合开发和兴街经济区建设及构建“文船路”、“兴珠”经济带建设,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实施,将为蚌谷发挥后发优势提供难得机遇。

三是国家、省、州、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资金支持投入力度,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将为我乡迎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良好机遇;

四是乡党委、政府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济建设、发展社会 事业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宝贵经验,培养了一支能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党员干部队伍,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都为蚌谷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五是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衡昆高速公路和普者黑机场,即将建成的文山至天保含兴街至西洒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已开工建设的富宁港、云桂铁路文山段以及我乡不断推进的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改造,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使我乡通江达海接边能力显著提高,能源、通信、水利、城镇等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与时俱进的“西畴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思发展、谋发展和加快发展的劲头与日俱增,为我县追赶全国、全省、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一)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文山州建设面向泛珠三角与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和谐稳乡”四大战略。狠抓长箐、木者、大寨”三个片区建设,推动“新珠路、松大路、大水路”三条经济带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烟、林、畜、劳务四大产业。以夯实基础、扶贫开发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调整产业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构建生态和谐蚌谷。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至2020年,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公共服务得到有效完善,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得到缩小,四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0%左右。

2020年:全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10%,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000元;比2015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四)主要任务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奠定生态蚌谷建设基础

(1)道路交通建设。一是抓好蚌谷大吉厂至文山追栗街三级公路的立项审批建设工作;二是争取实施烂桥至八嘎、莲花塘至蚌谷等经济主干线及蚌谷客运站点建设;三是升级改造主要乡村公路以及自然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使乡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95%以上,8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或弹石路,逐步提高公路等级,提高道路运输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到“十二五”期末,建设通畅公路45公里,通达公路7.5公里,乡村公路9.1公里,自建路面硬化177.91公里,建设1000平方米客运站1个,使全乡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明显改善。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切实加大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力度,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治水改土和退耕还林为中心,实施山、水、林、田、路、电、村综合治理,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高产稳产,到2015年累计建成基本农田1.5万亩,在有条件的地区产并配套完善水网、路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维修加固小坝塘3个,维修小水窖3000件,新建小水窖6100件,提水站3座,灌溉沟渠21.2公里,20余个村小组的自来水工程,全面解决2.2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3)、小城镇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活商,多元投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 的路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小城镇建设,进而真正实现“以镇活商、以商带农”,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十一五”期间,确保小城镇建设主街道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突出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壮大烤烟、核桃、畜牧和劳务产业。核桃上,依托已建基地,加强抚育和管理,保证种植面积不减少,长势质量不下降。烤烟上,以长箐现代烟草基地为核心,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完善烟草配套设施,稳步发展、提高效益,年种植8000亩左右。畜牧上,以现有种草养殖为基础,继续加大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劳务上,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切实把富余劳动力转变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培训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500人,实现外出务工人数3700人。实现劳务经济11100万元,年均增长15%。同时,积极规划种植生态蔬菜、水果、油菜等。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效益。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和引进力度,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3、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扶贫开发的机遇,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72个村容村貌村,55个重点扶持村的建设,使全乡村容村貌整治村达95%以上,农村危房改造3500户,减少贫困人口4000人。

4、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效改善民生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条件,提高农民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抓好乡镇基层卫生院和经济薄弱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普及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进一步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建好农村学校、村医疗卫生室和科技文化活动室、广播室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致富通等农村信息工程,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塑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以农村科技文化活动室为平台,以农业科技和法律知识为主题,减少农村文盲人数,以农村适用先进科技和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普及科技文化,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二五”期间,实施新型农民培训4万人。

5、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全力构建生态和谐蚌谷

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完善覆盖全乡的生态建设体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人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培育生态文化,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生态和谐蚌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6、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完善乡镇机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深化乡财县管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征地补偿机制和安臵办法;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水利管理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经济服务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三是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改革。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推进文化、科技体制改革,确保人人享有文 化和科技发展成果。进一步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理念,实行全方位、多格局、多形式的对外开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引乡外经济实体参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对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全县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指导全县的对外开放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包括增加政府管理行为透明度、提高政府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内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致力于建设诚信、公正、公开、效能、服务、廉洁的管理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惠民生。三是加强项目研究,收集、整理、包装,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积极组织招商引资。

7、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挖掘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广泛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创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服务,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寨、星级家庭、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赋予“西畴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乡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权力运行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引导政法、法律工作者自觉开展帮助困 难群体法律援助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大纠风治乱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平安创建成果,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应急管理体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建立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领导机制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对规划执行的预测和分析,按照规划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和重点,采取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等措施,严格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综合协调,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得到落实。

2、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筹备、建设、试生产等环节纳入项目实施管理工作责任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3、健全实现规划目标的工作机制。我乡“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后,要求各村委会和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组织实施,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体系,总体规划要通过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的实施来体现;要建立完善规划的评估、监督和规划修编机制,《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要实行期中期执行评估,开展中期评估后,认为确需修正的,必须报人大审议批准后方可实施;要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建立和完善《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互动的实施机制,做好专项规划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尽最大努力,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4、建立实现规划目标的约束机制。把规划实施作为人大开展法律监督开展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将规划目标任务,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纳入人大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人大对规划的监督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对规划实施的参与和监督工作。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县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总结评价与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5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按照“稳定、提高、统筹”的工作方针,主动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大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着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创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得到新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先后荣获全国。。等先进称号,连续 年,行风。。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就

1、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区深入开展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强化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实施孕前危险因素排查项目,提升人口早期教育与独生子女培养水平,全区人口出生率年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 ‰,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 %以上,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左右,独生子女家庭累积率达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出生人口素质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市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比2005年下降 个千分点,全区人均预期寿命 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

到 ‰、。这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初步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协调机制。

3、优质服务提质提速,群众对计划生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政府购买计划生育服务经费逐年增加,全区优质服务总投入超过一千万元。率先在全市实现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建立了1个区世代服务中心、8个街道世代服务站和62个社区世代服务室,世代服务“六位一体”功能逐步彰显。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深化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五好”计划与婚育同步管理服务项目,全面构建“婚、孕、生、养、育、教”优质服务链。积极拓展免费优质服务项目,提升育龄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为全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宫颈癌筛查服务,免费开展孕前危险因素排查与孕前保健指导服务,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继续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连续两年举办生育文化节,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内涵,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一、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十一五”以来,玄武区政府出台了“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指导思想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为抓手,坚持“四个

不动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发展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探索并逐步把握我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促进玄武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是: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率先,实施十大工程。“一个目标”即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两个率先”即通过深化改革,率先建立“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率先建立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三位一体”的优质服务新体系。“十大工程”即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干预、青少年生殖健康、人口发展研究与综合决策、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关爱女孩行动、数字人口计生、计生干部队伍建设等十大工程。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到2010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至3‰;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

到2010年全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深化改革,着力创新九大工作机制。即: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机制;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机制;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治理的

工作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机制;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建立优质服务的新体系。创新优质服务载体,实施优质服务品牌战略。到2010年使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9.5%以上;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合格村(居)率达到95%以上;计划生育示范街道达90%以上,计划生育示范社区达95%以上。

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区委、区政府于今年初就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意见,提出坚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探索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五大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为辅的利益导向机制。三是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综合管理机制。五是加快建设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我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地人口环境。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近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意见,逐步健全完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化网底建设,夯实基层计划生

育工作基础;优化工作机制,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齐抓共管;深化亲情服务,落实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实施南京市“十一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创建工程,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牵头、计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区(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组织优势,探索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现居住地管理服务为主、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仍然是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其特点是人数多、流动性大、居住环境差、重体力劳动多,大部分是出来谋生为主,但也不排除少数人出来躲生超生。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已达到1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一是难在信息准确掌握难,本人不配合,孕情掌握难;二是生殖健康保健水平低,服务难到位,每年提供两次免费的月服务检查,社区都要做大量工作,服务率也难到位;三是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难。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运行机制还有不顺畅的方面。

2、以市政府牵头,建立人口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来看,建立一个政府综合性人口信息库,在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劳动、统计等部门建立一个人口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且有可能。随着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技方面不成问题,使用权限和信息安全也可解决,兄弟城市也有建设的先例,如上海、无锡。建立一个政府性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成本减低,行政成本减低,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能采集信息,建立信息库,做到信息互通、信息共享,打破人为的障碍和部门间协调问题,提高工作效能。

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及其有效方法和途径

1、首先是建立政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我们认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最主要的是首先建立一个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机制,也是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的根本。在现阶段,要构建一个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目标一致、上下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要建立一个依法管理机制、利益导向机制、优质服务机制、群众自治机制、领导决策机制,其中,人口计生工作的决策机制尤为重要,有了很好地决策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考核评估机制、机构建立、人员编制等都会迎刃而解。作为一级党委、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积极出台一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把人口控制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党政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这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作与正在进行的其他领域改革、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重要政策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综合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的协调和督促检查,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深化综合改革,合力推进新机制建设。

2、建立部门综合协调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五大战略任务。涉及了人口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政府的许多部门,真正建立一个部门综合协调的运行工作机制,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离符合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还有距离;建立多部门综合协调运行机制,政府与社会群众团体、中介组织的协作机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能够在政府层面上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加强部门综合协调机制的建立和监督,特别是把人口计生相关工作内容,纳入部门的工作职责,很有必要。否则,便会流于形式,貌合神离。

三、对市委、市政府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出台加大名人、富人违法生育的处罚力度的政策。目前,城区违法生育不是一个突出问题,但是计划外超生的现象还是存在,流动人口、困难家庭、未婚生育是一方面,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而对一些知名人士,企业家的违法生育处罚也是一个非常具体实际的问题。今年9月,中组部、人口计策委等11个部委出台加强人口计生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对执行人口计生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员干部公众人物计划生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开展城镇违法生育专项治理行动,依法处理违法生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希望能在市政府这个层面上出台贯彻意见,更好地贯彻实施11部委的文件精神。重要的不在征收多少社会抚养费,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管理机制和惩处机制,有效地控制违法生育。

上一篇: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下一篇:树立思想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