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申报

2024-06-2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申报(通用8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申报 篇1

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讨会暨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1 本次论文征集与评审情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征集论文214篇.经省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沈部分委员的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3篇,占征文总数的`24.8%;二等奖36篇.占征文总数的16.8%;三等奖论文43篇,占征文总数的20.1%.获奖论文占全部征文的61.7%,未入选论文82篇,占征文总数的38.3%.

作 者:李德戈 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刊 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31(2)分类号: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申报 篇2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推力。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为“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江苏科学发展,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特殊人群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我省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发挥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心灵,促进人际之间的和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

“十一五”以来,江苏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得了很大成绩,呈现出诸多亮点。

一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十一五”以来,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正式开放,各地投资亿元以上的大型文化设施项目16个。全省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率先在全国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全覆盖。

二是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2008年,江苏省三大公益文化场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在全国率先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省“三大馆”的带动下,全省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机构均着力彰显公益性质,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设置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免费开放服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的入馆人数大幅增加。我省现有国家一级图书馆63个,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在文化部2011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县级以上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江苏共有81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比上届增加26个,亦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三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加大。全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省政府连续数年实施了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美好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活动,将精美的文艺演出送到全省农村基层。全省各地普遍采用政府购买和集中配送的形式,把演出、图书、电影、展览等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送到农村、送进社区。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各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吴江市“区域文化联动”、“激情鼓楼”南京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和谐江宁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太仓市业余文艺团队“百团大展演”活动、“淮风楚韵”民间艺术节、“时代潮”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百姓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靖江文艺节等一大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品牌。在活动中,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舞台的主角。

加快完善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举措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要求,江苏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将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

一是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现代科技为依托,加快建设江苏大剧院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江苏省文化馆新馆建设。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提高其现代化装备水平,增加和丰厚其文化内涵。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布局,按照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重点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建设,消除设施布局空白,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对服务人群的全面有效覆盖。

二是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趋势、新要求与新特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型、科技型”转变。配合国家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十二五”期间,县级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数字化。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切实推动工人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实行免费开放,推动高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品种内容,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大全社会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

四是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对城乡文化建设一同规划,一同建设,一同推进。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弥补历史“欠账”。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强化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着眼于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基层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五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创建工作。从2011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省文化厅、财政厅也从2011年起共同开展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将建成“四个三”,即:3个地级市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个地级市、30个县(市、区)和300个乡镇(街道)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此外,还将建成若干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办法、路径和措施,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料 篇4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全省60%以上的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完成升级改造,二级以上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超过40TB,全省17个地市和140个县(市、区)全部建起高于国家标准的支中心;在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30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筹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将筹备“十艺节”与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十艺节’场馆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以‘十艺节’为契机,推动全省文化场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十艺节”筹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其中,山东省文化艺术之家正抓紧推进,省博物馆老馆改造为省艺术馆的项目也正在立项。地市级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加快,临沂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艺术馆新馆已开馆运行,潍坊市民文化中心已部分投入使用,滨州市文化中心、德州市博物馆等完成了主体工程,济南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新“三馆”以及泰安文化中心、枣庄市文化中心、临沂大剧院、菏泽市图书馆等已开工建设。一批县级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开工,部分已经投入使用。

据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介绍,山东省50%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已经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山东省被评为一、二、三级文化馆数目分别为70个、37个和7个,其中,二级馆以上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乡村、街道一大批文化大院相继建成。

截至目前,山东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初步建立,并努力推动建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举办“十艺节”准备了完备的硬件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

为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济南市以筹办“十艺节”为动力,变筹备“十艺节”的过程为文化惠民的过程。2011年,济南市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4572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55680场,组织下基层公益演出300场、“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20场,举办各类展览、讲座180余次,举办非遗传习班等40个,对2000余人进行了公益培训。

被文化部列为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省以来,山东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试点工作。据山东省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试点公共电子阅览室3400多个,其中建在文化阵地内部的有2300多个,与青少年宫、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1100多个,3G网终端4400多个,成为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实现文化服务“三贴近”,1月14日,山东省文化厅为16个地市配发了流动舞台车,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戏难和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搭台难、转点难的问题。

姜大明指出,山东将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家书屋“村村建”、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扎实推动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力争在2012年9月实现全覆盖。

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东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举办“庆

十一、迎十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电影展映等,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向‘十艺节’献礼·齐鲁情”书法展、山东省地方戏曲票友演唱大赛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1年10月至11月,山东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演出1100余场,举办各类展示展览300余项,观众近百万人次,得到了全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介绍,山东正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的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在全省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肥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成为国家首批创建示范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东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秋收获硕果之时,山东省140个县(市、区)的领导迎来了文化大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作为“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40项指标中的一项,成为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

不久前,记者在“金秋齐鲁文化行”活动中深入山东多个地市了解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山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令人印象深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深思。

人才培养: 让文化人才扎根基层

文化人才供需不足,特别是基层难以吸引专业文化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

30岁的叶贵芬从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当了村官,如今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文化名人。她负责管理村里的党员教育、精神文明工作和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工作,还要组织节庆晚会、军地联欢活动。“她是大学生,视野开阔,也懂得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工作效果非常好。”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高淑贞很得意自己留下了这个“知识分子”。

20岁的刘潇去年从山东省滨州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就来到东营市垦利县文化馆担任辅导员。一年的时间里,她几乎都在村里辅导舞蹈、歌唱活动。“虽然她们没什么舞蹈、歌唱基础,但都很热情很认真,学得很快。”刘潇和其他8个辅导员把村活动中心当成自己的办公室,长期在基层辅导文艺活动。

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扎根基层,使得当地文化工作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涧溪村是山东知名的“文化治村”典型,文化的力量使这个从前的穷村、乱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垦利更是掀起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的全面性、高水平群文活动热潮。

2010年文化部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据了解,山东在文化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加以保障,如开展文化从业资格考核和认证,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资格认证纳入工作范围,激发了从业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力吸收社会人才资源,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山东在县、乡两级,积极吸收志愿者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团,面向群众开展辅导、培训等活动。目前,山东群文辅导团已发展到20万人,每村3人。

活动创新: 让所有人都喜欢 长期以来,群艺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较吸引老年人、儿童,对中青年的吸引力较小,设施豪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记者走进烟台市群艺馆时看到了一番热闹的景象:一楼大厅正举办摄影展,不大的展厅站满了欣赏的人。二楼的儿童活动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表演。相隔不远的排练室,30多位年轻人在学瑜伽。烟台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杜玮玮定期来这里当辅导老师,一次拿不到50元的补贴,“之前就知道不赚钱,但是很多同事都乐于来教”。广泛开设的瑜伽、健身等课程,使得烟台市群艺馆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文化乐园。

一墙之隔的烟台大剧院2009年加入了“保利院线”,演艺资源丰富、实力雄厚,却是一个不允许包场、限制团购的大剧院。烟台市政府每年补贴剧院1500万元,剧院保证最高票价不超过680元、年均票价不超过280元,每年举办高水平演出100余场、公益演出不低于20场。“控制票价,鼓励普通老百姓进场,才能逐渐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据介绍,剧院的散票平均出票率已经超过70%。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推广,山东一些地方的群众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如威海市环翠区南竹岛社区的一些退休人员加入社区宣传队,义务入户宣传防震知识、文明新风等。

资源整合: 打破城乡和部门界限

整合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现有资源,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图书流动机制成为山东各地大显身手的一个方面。文登市建立了48个图书交流中心,每季度由文登市图书馆选送一批书给图书交流中心,为农家书屋等基层服务点“供血”,各村之间也一季度交流一次。“人不跑,让书长腿跑。这样‘一本图书一村看’就变成了‘一本图书全市看’。”文登市社科联主席王汝辉说。临沂市蒙阴县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借鉴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将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统一归档管理,根据村民的预约记录,实现图书“每季度小流转、半年大流转”的目标。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篇5

专业论文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摘要】我组通过调研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农村书屋现状,总结出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2007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2011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建议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6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篇7

(一) 公共文化产品

公共文化产品是社会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 由于市场具有市场失灵的缺陷, 无法进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公共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纯公益性文化产品和准公益性文化产品, 其中纯公益性文化产品是指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准公益性文化产品是指与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不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这类文化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竞争性, 在技术手段上难以实现排他性消费的服务和收费, 应当采取由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模式来向公众提供此类文化产品。

(二)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指保证公民文化活动的权利, 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需求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消费占GDP比重逐渐提高, 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文化为背景的综合国力竞争。加强文化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而且对继承、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扩大我国竞争优势和文化吸引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首先,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设施可以促进公共投资, 政府的转移支付会促进一部分人的消费;其次, 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素质, 尤其是提高偏远地区的文化水平, 从而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使财富分配更公平, 从而有助于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制度层面上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以后, 由于欧洲福利型国家的大量出现, 有关文化民主概念的研究越来越丰富, 各国政府开始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 支持文化艺术创作和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由此开始达到高潮。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侧重于介绍欧洲各国文化政策发展概况及公共行政和管理理论对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提供主体方面, John Myerscough (1990) 指出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 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机会逐渐地方化和商业化, 国家逐步从文化政策的主导者转变为重要的参与者。Peter Duelund (2003) 提出从国家单方面的文化提供与传播过渡到社会多层次介入, 强调公众的参与, 重点应放在以地方和社区为基础的文化价值。

在文化管理方面, Anthony Everitt (1999) 提出了全局性治理概念模型和实际操作模式, 实现部门“横向”合作从而达到文化政策全面落实, 并且进一步阐释了政府职能转变与切实执行文化政策的关系。

在文化支出方面, Baumol and Bowen (1966) 认为虽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但生产力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工资的增长速度, 造成文化产业产出成本比其他部门产出成本价格高, 导致公共文化支出的增加。Mouliner Pierre (2002) 运用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合并的数据进行模型假设, 得出这些投资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与主体

李少惠 (2009) 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建立的以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其中政府作为主体, 主要发挥导向作用, 使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韩军 (2008) 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办主体是政府, 具有公益性、普适性和服务性等特征,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多元化、整体化的公共权益。丁煌 (2006) 认为公共文化作为公共产品, 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 市场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应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进行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 公共文化支出的绩效管理与评估

喻文益 (2008) 认为应当本着“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和文化行业的特色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并在每个项目开始前进行专业的评估, 在项目结束后进行绩效评价。王列生 (2007) 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中, 应当查验公平正义、普适价值和基本权益三大原则的落实情况。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刘淑兰 (2008) 认为构建并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项目,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点任务。羊守森 (2008) 认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乡镇文化局可以加强宣传公共文化, 通过建设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来引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并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从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体制创新。

四、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评析

(一) 美国———市场调节模式的典范

作为目前世界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随着经济政策的释放, 美国主要依靠社会和市场力量来完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核心, 不直接参与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发布经济政策, 鼓励民间文化机构和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文化事业。美国所采取的是“市场主导、政府间接引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下, 政府只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制度, 保障文化和艺术活动能够自由竞争发展。虽然这种模式有许多缺陷, 但在保证文化单位自由竞争, 促进文化多样化和法制化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 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阐述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 提出的创意产业概念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府提供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 积极制定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 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达到了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降低失业率的目的。可见英国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法国———重视本国文化传统

法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非常重视本国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张, 鼓励文化遗产保护,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努力创造就业机会, 大力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政策。

(四) 日本、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少数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 与欧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 日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特点:一是政府对文化产业财政税收等政策的大力扶持;二是以发展创意产业为核心;三是多渠道为文化产业融资。

五、国内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供给机制不完善

首先公共文化产品分配不均, 由此造成农村或偏远地区文化设施落后;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窄, 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仍显不足;第三,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 有效利用程度低, 造成大量的浪费。

(二)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创新主要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服务创新。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文化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服务理念陈旧, 管理上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管理运行方式。

(三) 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能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健康运行, 但目前, 我国明显缺乏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和法规来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文化公益事业。

(四) 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目前, 我国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结构、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发展趋势所做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这就导致一些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群众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因此我国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亟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估机制, 从而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五)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缺乏相关人才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障碍, 尤其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目前, 文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数量都无法达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加大力度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经营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六、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 对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规划及运行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思想上把握全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为全社会的公共价值观提供思想保障;二是积极进行宏观政策上的引导和调控, 协调管理, 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三是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环境保障,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 健全运行评估机制;四是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财政支持, 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 加大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 2006 (6) .

[2]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 2007 (2) .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8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召开了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出台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省的意见》《青海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五”文化建设“八大工程”的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安排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四是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有新进展、新成效。

但客观地说,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相比,差距还不小。从调查的具体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文化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一些地方只偏重经济发展等职能,而忽视文化建设职能的履行,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要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存在着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二是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的总量偏少,近几年,尽管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财政投入基数过小,文化事业发展投入还仅仅是低水平的保障,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相当普遍。三是基层文化设施还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基层文化设施的标准不高,群众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受到制约,文化设施存在硬件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及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四是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还不丰富,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足,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较少,内容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五是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基层人才非常缺乏,一些县(市、区)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编制短缺,特别是乡镇文化站,有很多地方硬件不错,但苦于没有编制和人员,致使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基层单位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六是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制度机制还未形成,党委、政府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上还有不少差距,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督查和激励等机制,经常出现有部署、有安排,无督查、无考核的现象,执行相关政策的力度也还远远不够,许多文化建设任务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位。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体现了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是加快建设文化名省、推动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将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一、确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确方向和基本理念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名省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发展青海特色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牧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基层和边远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推进“三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在实际工作中,一要确立政府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二要确立均等普惠的理念,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的全省一致性,确保全社会公平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三要确立公众主体的理念,必须激活人民群众这一文化创造主体,充分释放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文化创造能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局面;四要确立产业支撑的理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任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五要确立整合统筹的理念,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不同行业部门、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地区文化资源,促成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合理构建新的公共文化资源。

二、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化要求的体现,也是其便利性特征的体现,根本目的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惠及最广大基层群众。要加强统筹规划,使全省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形成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要健全以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一要发挥县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的骨干作用。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有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农(牧)家书屋建设等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二要发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主要作用。各地乡镇(街道)要组建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牧区文化市场的职能。三要发挥村级(社区)基层文化阵地的基础作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确立设施建设标准,利用新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一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增加投入、转化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的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创新运行机制。二要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组织建设,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社会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切实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多样化平台。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场所以及城市公园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三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好更多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快各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

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需要。一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对具有青海特色的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品生产、传播给予扶持。紧密结合青海“三区”建设,增强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的资源总量,重点抓好文学、戏剧、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和文艺类出版物创作生产,进一步加强题材规划,努力在现实题材、民族题材、农村牧区题材、少年儿童题材创作方面取得新突破。二要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公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藏的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好有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三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增加农村牧区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农牧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群体为对象,采取政府采购、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劵等措施,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四要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演艺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解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加强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加快推进人才兴文战略,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建设文化名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工作岗位规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实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三要完善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机制。健全完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制度,鼓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施展才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进行宣传、表彰和重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业余演出队、文化专业户、文化志愿者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

在继续执行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政策的同时,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优先安排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制定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标准,就财政投入、服务设施、任务指标、服务质量等设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投入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各级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活动经费,逐年增加经费投入,支持其不断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文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上报,评审、批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突出重点,集中使用。二要完善城建及土地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城镇规划建设要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布局符合国家规定。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公共文化设施,应保证划拨土地重建。三要完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要科学引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规范社会组织的运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补助、贷款贴息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此外,要加强文化法规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抓紧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条例、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文化法规、规章。

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导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计划,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以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区、市)、文化先进县(市、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量化,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基本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明确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指导和评估机制,更好地为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服务。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进“菜单式”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要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重要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设施的辐射和服务作用,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上一篇:阡陌红尘优秀美文下一篇:中西餐厅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