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训练

2024-08-21

诗歌鉴赏训练(共8篇)

诗歌鉴赏训练 篇1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分宁:今江西修水县,诗人的家乡。杜涧叟是他的友人。此诗写于诗人早年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之时。②阳关:古曲《阳关三迭》的省称。亦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③旌阳:山名,在分宁以东。

8.首句“水东流”三字在本诗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

9.有人认为“满川风月替人愁”写的真好,那么好在哪些地方呢?请你说说(6分)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5分)

9.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8.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6分)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迪书斋。8.与李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比,两首诗词描写的月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9.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估客:贩货的行商。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8.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5分)

诗歌鉴赏训练 篇2

阅读本质上就是思维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语文阅读对字、词、句、段、篇的识记, 理解, 概括、分析就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多年高三语文教学, 一直在研究高考题的设题角度, 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发现高考题设题答题存在一种内在的思维规律, 找到这种思维规律就可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思维变得连贯, 表达变得清晰。现就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内在思维规律作一探究。

1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维能力划分标准

高考《大纲》) 《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提出了两项要求: (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项要求从试题的命制角度看, 考的是四块内容: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这四块内容的考查就贯穿了思维的三个角度“是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

“形象”回答“是什么”, 语言和表达技巧回答“怎么办 ( 怎样) ”,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回答“为什么”。窜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链条: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怎么样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即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为什么塑造这一形象, 塑造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这样一个思维链条为诗歌鉴赏对学生进行教学思维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准。宏观上把握了这样的思维规律, 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就可以做到思维不混乱不断裂, 答题表达时快速、流畅、准确。

2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维能力训练解读

2. 1 形象 (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1.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基本答题思路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第三步: 归纳形象的意义 ( 表达的作者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 2013高考辽宁卷节选)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 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 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 莫移墙下一株梅。

请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 6 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 第一步)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 第二、三步)

2.1.2分析景物形象: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 2 表达技巧、语言

2.2.1分析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

(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 结合诗句阐释这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用了 ( ) 的表现手法 ( 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 如 ( ) , 从而突出了 ( 强调了, 更有效地表达了……) 作者 ( ) 的情感 ( 心情, 心境) 。

【例3】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 步骤一) 。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 步骤三) 。

2. 2. 2 炼字

答题步骤: (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 的情景,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 ) 的情感。

【例4】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⑴制毒龙。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 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 步骤一)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 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 步骤二) 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 步骤三) 。

3 结语

当然, 阅读水平的提高, 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独特的阅读审美情趣, 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阅读教学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

摘要: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代诗歌鉴赏应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种高效的思维方法, 具有一个良好的思维品质, 形成一个思维整体, 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语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思维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大绩.高考一本解读方案[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6.

[2]杜翠萍.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层次性思维能力训练[J]学园, 2013, 02-61.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篇3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① 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袜刬: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请简要分析词作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6分)

2. 比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蟾宫曲·九日【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九日”是指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请结合诗句找出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3分)

(2)结合诗句,比较这一诗一曲在写法和表达内容上的异同。(5分)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苏台①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姑苏②怀古 【宋】姜夔

夜暗孤云绕柁牙③,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释】①②苏台,姑苏,都是指姑苏台,是吴王夫差沉溺于歌舞之所。③柁牙,指代船。

(1)两首诗都对姑苏台景物进行了描写并姑苏台怀古抒情,试分析两首诗各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4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杨柳,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4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有人觉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两句诗非常好,试分析好在哪里。(4分)

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这首诗中间两联写了边地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有人觉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两句诗非常好,试分析好在哪里。(4分)

6.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宿甘露寺①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②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①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形势险峻。②银山,指长江涌起的波浪。

(1)甘露寺周边并无“千峰”“万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写景用了什么技巧?(4分)

(2)有人把“开窗放入大江来”改为“开窗忽拥大江来”,你觉得这样改好吗?为什么?(3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山水郎: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敕:指天帝的诏令。④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结合词句分析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2)作者结尾说“且插梅花醉洛阳”,作者为什么要插“梅花”?(2分)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4分)

(2)“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信州作 【宋】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①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①底:什么。

(1)“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句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3分)

(2)“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3)“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①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宋徽宗赵佶因荒淫失国,公元1127年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词。

(1)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词上阙写杏花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者写了杏花什么遭际并借杏花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2)结合词句分析,作者下阙是如何逐层将内心的愁苦推向高潮的。(4分)

参考答案

1.答: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一个美丽、害羞、好奇、矜持的少女形象。(“美丽”主要体现在“纤纤手”“露浓花瘦”;“害羞”主要体现在“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好奇”主要体现在“倚门回首”;“矜持”主要体现在“却把青梅嗅”)。作者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或者答行为动作描写)的手法来塑造少女的形象。(三个细节:当少女发现有客人到家里来时,她鞋都来不及穿,只穿着袜子害羞地往屋里跑“袜刬金钗溜,和羞走”;不过她又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客人,所以就“倚门回首”;但她终究是一个少女,必须顾及自己的身份,不能明目张胆地去看,所以就假装是在闻青梅的味道“却把青梅嗅”)

2.(1)重阳节(1分)。登高(“强欲登高去”),赏菊(“遥怜故园菊”,“蝶愁来明日黄花”),饮菊花酒(“无人送酒来”“金杯错落”)(答对一个给1分,既要有习俗,也要有诗句)

(2)①在写法上:相同点: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用写景句作为结尾。(1分)不同点:岑参的诗第二句“无人送酒来”反用了王弘为陶渊明送酒的典故,张可久的散曲“倦客思家”则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1分)

②在表达的内容上:相同点:都表达了重阳思家的情感。岑参诗可从标题“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知道这一点;张可久散曲则可从 “归雁”和“倦客思家”句知道。(1分)不同点:岑参诗“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

3.(1)李白诗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和苏台的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既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又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

(2)李白诗中的杨柳春天又发新芽,与前面的“旧苑荒台”形成对比,由此抒发人事变化的感慨(2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2分)

4.(1)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1分)夏日雨后初晴,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风吹开大门,拂动书页,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表现了诗人宁静恬适的心境。(结核诗句分析2分,心境1分)

(2)这两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诙谐幽默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南风好像是一个好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进我的书房,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2分)表现了作者恬适愉悦的心情。(1分)

5.(1)两联来看,边地的景物主要有如下特点:①从“北来惟有雁”可知人烟稀少;②从“西去更无州”可知边城偏僻;③从“塞角高声咽”可知边塞凄凉;④从“泾河冻不流”可知天寒地冻。概括起来就是:人烟稀少,边城偏僻,边塞凄凉,天寒地冻。(2分)这种萧瑟悲凉的景抒发的是作者客居他乡的思乡念远的悲愁。(2分)

(2)这两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诙谐幽默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南风好像是一个好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进我的书房,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2分)表现了作者恬适愉悦的心情。(1分)

6.(1)宿甘露寺,江上水气似云似雾,扑面而来,宛如处在千峰之间,所以言“枕中云气千峰近”(1分);长江在甘露寺之下,夜间波涛汹涌,拍打堤岸,宛如万壑松声,故云“床底松声万壑哀”。(1分)这两句诗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具体来说,前一句诗是视觉描写,后一句诗是听觉描写。(1分)(如果回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适当给分)

(2)我觉得这样改不好。(1分)用“开窗放入大江来”感觉是作者打开窗户, 只见那一望无垠的长江水似乎一下子扑进窗来,这样写气势雄浑,有石破天惊之感(1分);如果用“开窗忽拥大江来”,感觉是作者在拥抱大江,但在神韵和气势上已没有了大气磅礴的感觉。(1分)

7.(1)这首词的词眼是“疏狂”。(1分)此词体现了作者放浪山水(“我是清都山水郎”)、孤傲清高(“且插梅花醉洛阳”)、蔑视王侯、不屑富贵的情怀(“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2分)

(2)梅花淡然独处,傲霜斗雪,历来是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1分)词人插梅花,表明自己崇尚并持守孤傲高洁的品格。(1分)

8.(1)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2分);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2分)

(2)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1分)词人表达了一种既喜悦又感叹的复杂心情。(1分)

9.(1)承上启下。(1分)既用禽鸟的啼声打破了上片看似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不平静,(1分)又引出下文披露的怀归之情。(1分)

(2)衬托(1分)“青山无限好”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犹道不如归”直接表达了作者谪居信州时的怀归心情。(1分)

(3)表现了晁补之在被贬后郁愤难抑、百无聊赖的思想情感。(2分,一点1分。)

10.(1)这首词上阙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杏花如同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还染上淡淡的胭脂。这一朵朵活色生香的杏花,似乎是妆束别致、美貌绝伦的仕女,连天上宫阙里的仙女也比不上。(1分)作者先写了杏花的极盛,然后通过杏花的“易得凋零”和“无情风雨”的摧残,抒发了杏花凋零的可哀,并借此写自己如杏花一样经历了由盛而衰,故内心充满凄苦。(2分)

(2)下片抒写离恨哀情,层层深入,愈转愈深,愈深愈痛。第一层写看见燕子飞回故巢,便想托付它们寄去重重离恨,但它们恐怕领会不了人们的千言万语;第二层叹息身为俘虏,故宫相隔万水千山,再见不知何年;第三层以设问说明怀恋故国之情,惟有梦里曾到;第四层揭出近来梦都不做。内心百折千回,真是肝肠断绝之音。作者就是这样逐层将愁苦之情推向高潮的。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篇4

(一)比较阅读描写庐山瀑布的两首诗和苏轼评价它们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虚云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帝遣银河一律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

1.根据诗歌意象填空。(3分)

李白诗中的“紫烟”,即徐凝诗中的“ ”。徐凝诗中的“落泉”,即李白诗中的“ ” 李白诗中的“银河”,即徐凝诗中的“ ” 2.苏轼诗对李徐二诗作了评价,试指出苏轼对二诗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2分)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三)读下面两首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2分)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分)

(四)阅读两首《相见欢》,按要求答题。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 见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3分)

(五)阅读王维《杂诗》二首,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怀乡思亲之情。请从抒情主人公身份的角度作简要说明。(2分)

2.诗

(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抒情主人公只问“花”而不问“人”,和其他,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风格上:

句式运用上:

(六)阅读王冕咏梅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白梅诗中“不与桃李混芳尘”中“混”是“混同”的意思,是说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2.墨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4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3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 字。(1分)

2.“沅湘流不尽”这种写法,与《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从写作技巧方面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2分)

(十)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湖北卷)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诗歌比较鉴赏参考答案]

(一)1.虚云

飞流

白练

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2分)

(二)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三)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四)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五)1.诗

(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

(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七)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景和事各1分)

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八)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九)1.“怨”。

2.相同。(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2分)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或: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十)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十一)(1)高诗通过“雪净”、“月明”等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通过“似雪沙”“如霜月”,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2)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

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十二)(1)和风细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2 篇5

(二)(高三备课资料)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三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表达了诗人 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四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 宫 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四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答: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四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注】①玉露:白露。②他日泪:往年之泪。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四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 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咏 柳(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⑴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经典精选2 篇6

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杨冠卿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注】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贾傅:贾谊,《过秦论》作者,曾被贬长沙,郁郁而终。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傅的?(4分)

(2)试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一句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3分)

(1)①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②文学上,表现写作才华,作品流传千古。(4分,每点2分)

(2)①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②抨击统治者的不用贤才。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3分,每点1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6分)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3分)。

(2)答: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2分)“愁”、“思”两字;(2分)“独”、“空”两字。(2分)

评分:共6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二、三问各2分。五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答出两处对比给3分)

(2)这两句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两种情感各2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注解:巨灵:山神名。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4分)

(2)本诗是怎样以“五指山”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1)答案:“弄”为“玩弄、把玩、抚摩”之意(1分),写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空中,抚摩云(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

(2)答案:首联“翠相连”写出五指山的苍翠,“撑”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峻挺拔(1分),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高和云雾缭绕的情状(1分),颈联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五指山的秀丽和美丽(1分),尾联写五指山是巨灵神伸出的手臂,数点中原大好河山,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奇(1分)。

十五、阅读李白 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7分)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美人,借以寄寓个人政治理想。

(l)“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深秋怎样的特点 ?(3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深秋凄冷的特点。(角度答出2个即给2分,深秋特点1分)

(2)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1分);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用比喻来表明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1分)所以 “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2分)。(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意思对即可。考生把“美人”视为李白所追求的理想人物,再做类似分析,更好。)

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送钱穆 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豁达)、坚贞(正直、有气节、有风骨)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表明看法,得1分;结合诗句解说,得1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五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 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3分)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分)

⑴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3分)五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①:爱杀江南。

【注释】①飐:飘动

(1)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赏析。(6分)(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①空间转换,由远及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3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3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岁暮归南山 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

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译文: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 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 “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 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六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 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园小梅 北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霜禽:冷天的鸟。

(1)首联中最能突出梅花特点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作简析。(4分)(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了什么作用?(2分)

(1)“独"和“尽”。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鲜艳美丽,在小园中占尽风情韵致。“独”、“尽”二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2)A.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要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B.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3)尾联以议论收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归唐庚 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 《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4分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4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虞美人①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孥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②孥(音nü)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结合全词,说说上阕“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1)(4分)

示例: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胸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2分)

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的心理。(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下阕“报君恩”,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2分)

(2)(3分)

示例一:对比。(1分)“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 残荷。“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出现的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二:反衬。(1分)诗人以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惟有败叶残荷的景色,反衬出今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示例三:虚实结合。(1分)“空见残荷满”是虚写,作者回忆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因为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路繁花相送”是实写,今年旧地重游,发现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虚实结合,突出了作者对今年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四:情景交融。(1分)“空见残荷满”,一个“空”字,表达出对残荷满塘无限怅憾的心情。(1分)“一路繁花相送”,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满腔热爱。(1分)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⑥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1)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6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1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作者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树木成阴,黄鹂婉转啼鸣,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2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心绪(2分);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 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3分)(1)(4分)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2分)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月光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3分)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1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2分)(大概意思对即可)六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1)①生活的艰辛;(1分)②命途的不顺;(1分)③生命的衰老。(1分)

(2)(4分)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3分)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 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4分)

(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3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意思对即可。(2)“晚来风定的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意境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意思对即可。] 六

十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塞上昕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注释】①梅花:《梅花落 》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1)下列对这两首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C.高诗尾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清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1)D 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1分),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例:(1)、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3分)

(2)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2分)

反馈题: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提示:高诗三、四句为虚写:此时不知何处传来了羌笛曲《梅花落》,乐曲悠扬,似乎在整个关山回荡,由此,让人感到,风吹送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眼前出现的宛如和色和香落满关山的梅花。听曲《梅花落》--联想到家乡的梅花--思乡之情。表达得巧妙而自然。

李诗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3)、(10分)评分要点:①有观点,2分;②阐发与分析,6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分);③语言通顺,2分。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4.月是美的象征。

5.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

“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当读到“月”,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月”是团圆,“月”是思念,“月”更是一捧温情。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4分)⑵卢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感?(2分)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4分)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2分)⑵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6分)(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各自分析。(4分。每一点各2分)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戾报三更。(1)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4分)

(1)答: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答: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4分)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发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①对比。(1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1分)②双关。(1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1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分)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1分)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2)结合诗句谈谈作品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6分)

(1)【参考答案】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1分)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1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1分),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2分)(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其二: “又还寂寞”(1分)是直接抒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1分)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1分)。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1分)。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1分)。

(2)【参考答案】“梧桐落”,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1分)情景交融,(1分)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2分)。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2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 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5分)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1)(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0分)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新,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1)(6分)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可)(2分)②上阕前后对比(1分)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2分)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2分)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2分)

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玉楼春①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 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③尊:又写作“樽”。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4分)

(1)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暗的心情,强烈地表达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3分)

(2)通过对照,作者写出此刻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真切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和作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4分,意思对即可。)

十九、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示三子(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重赠乐天① 元稹

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 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舟中读元九书③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③元九,即元稹。此诗写于唐宪宗元 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 “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2分)

【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 “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2分)

(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而白诗(3分)

【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 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②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①C(3分)

②(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双关(2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6分)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②(南宋)林景熙①(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远城江气白,高树 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之凉,以华发、异乡写▲之凉。(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4分)(1)天气心情(心境)(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 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 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1)梅花含苞欲放,春寒料峭,在雪中的美丽姿态。

(2)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种心有不甘、无可奈何的心态,不和其他人同流河污的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题画(宋)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李唐画作的内容,试品评画作的技法与效果。(4分)(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画面虚实相映,动静结合,营造了深远的的意境,间接地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志趣。(2分)

(2)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2分)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⑴ 请分析颔联中“月”这一意象在运用上的妙处。(4分)

⑵ 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3分)

⑴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也照着思念亲人的征夫。以月写人,以月寄情,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⑵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1分)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2分,大意对即可)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现书有感(其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 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蒙冲:古代战船名。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1)昨夜春水上涨,蒙冲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往常费尽力气不能推动的大船,此刻却能在江流中航行自如。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答题要点:可从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寓理于景、理趣交融等角度入手分析。九

十、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7分)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7分)

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三点以上得满分。九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暮过山村(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 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5分)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1)、参考答案: 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2)、参考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十二、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4分)(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 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 苏 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古典诗词特别将就炼字,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中“横”字的妙处。(4分)(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1)首先,“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有气势,有力度;其次,“横”字表现诗人凭栏远眺,“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其三,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化。

(2)不同之处:

1、第一首第一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点明诗人心境和处境,直接抒发思乡盼归之情;第二首化用典故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这两首七绝,虽然都是书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诗人“贪看”白鹭横飞、凝然不动的身影,显得清雅悠闲;而第二首以景写情,翘首北望,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

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归雁 钱起 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3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3分,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像”概念)诗人从归雁联想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1分),从湘江联想湘江女神并想像了她在月夜下鼓瑟(1分),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像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1分)。

(2)(4分)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1分),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1分),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2分)。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霜天晓 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折磨。赖是生来硬瘦,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注] 赖是:好在,幸是,得亏是。

(1)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2)你从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本词托物言志,借写梅花的傲骨傲气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另外本词还赋比兼用,先是极写降雪次数之多,范围之广,份量之重,来势之猛;“赖是”之后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另答“象征”“烘托”也给分)

(2)全词写梅的傲骨傲气,实际上是写人,写出了一个不为恶势力所屈,铮铮铁骨,多历忧患的硬汉形象。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十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8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1)①不矛盾。(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1分)②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2分)(如围绕琵琶的异域情调、边关的别离内涵来讲,也可适当给分)

(2)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

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荒凉的边塞风光融为一体。(3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2分)(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1分)(2)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一百、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 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运用技巧】

1、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诗歌鉴赏“三步曲” 篇7

一、读诗———观其大略

“读”, 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 “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那么如何读呢?

1. 读诗歌的题目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诗首先要读标题, 因为标题一般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向我们传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及当时写作的场景等许多有效信息,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 可以让人辨别是哪一类诗。因此, 标题其实是阅读古诗进而鉴赏古诗的一个切入点。正所谓“万诗题入手, 抓题作文章”。

如:《征人怨》 (唐柳中庸) 诗歌标题直接点出了这是一首边塞诗, “征人”即征夫, 戍边的士兵, “怨”点明怨情。面对诗题, 我们就要思考:征人为什么要怨?怨什么?诗人通过该诗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再结合边塞诗的发展来看, 这类诗歌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也在反对开边, 像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反映战争对广大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经此分析, 诗歌的主旨就已明确。

2. 读诗歌的作者

拿到一首诗歌, 如果我们了解其作者, 掌握其经历、风格, 就会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比如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和他淡泊名利的精神, 就可以把握他的诗风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歌, 就会想到他们曾经历盛唐和安史之乱, 一个是狂放的, 一个是沉重的, 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读到王维的诗歌, 就会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 诗歌具有修学释道的特点, 所以多田园风光, 诗风恬淡宁静, 风格含蓄生动, 清新明快淡远, 有“诗中在画, 画中有诗”的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诗歌, 顿觉雄浑奇拔, 内容多描写边塞风光、边塞士兵的生活, 表现思乡、反战, 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3. 读诗歌的内容

读诗歌的内容就是读诗句, 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 虽然模糊、朦胧, 但能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基础, 导明方向。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初读这首诗歌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白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 战士尽衣锦荣归, 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 真是荣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 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从而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

4. 读诗歌的注释

注释作用, 不容忽视。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 虽短短几字, 但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 实际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 却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 然则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二、解诗———会意品境

解诗就是具体地赏析诗歌的内容。在古诗鉴赏中, 我们如能掌握解诗的方法, 就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那么如何解诗呢?

1. 注意语法

由于诗歌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 诗人在选择字词时力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再加上音节平仄的要求, 词类活用、次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语法现象往往影响我们对诗句本身意义的理解。

如词类活用。如“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唐朝常建《题破山后禅院》) 二句中的“悦”、“空”二字, 都是使动用法。又如语序颠倒。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唐朝王维《山居秋暝》) 的正确语序应是“浣女归喧 (于) 竹, 渔舟下 (而) 莲动。”等等。

2. 捕捉意象

意象是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 我们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 并由此展开联想, 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所以看到某个意象后, 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 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用法, 例如, 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 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 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 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 竹、梅、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 红豆和雁象征思念, 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 就将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

3. 巧析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 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因此, 我们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 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 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我们应抓住意象, 概括诗歌的意境, 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等。

4. 赏析手法

这里所说的手法是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如柳宗元的《江雪》, 以鸟迹人踪灭绝, 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 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在古代诗词中, 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 诗人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运用贴切新颖的比喻, 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加生动。例如, 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文天祥写河山沉沦和自身漂泊无依:“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入诗———悟其情怀

经过以上步骤的鉴赏, 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容, 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一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鉴赏诗歌有关写作技巧的问题, 还因为它是诗歌的“根”与“本”。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 思维最活跃, 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 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 爱与恨, 悲愁与喜乐。我们在欣赏诗歌时, 一定要用心品读, 用心感悟,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 感知出与诗人相同的遭际、相同的心境, 而在解读诗歌语句的同时, 还要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 完成由纸上的汉字到脑海中的画面的过渡, 揣度在这种情境之中, 诗人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到一种入诗的境界, 自然就能体悟诗人的情怀。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 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 思绪烦乱, 独坐窗前, 思国家前程之渺茫, 想个人仕途之不畅, 进而体会到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 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总之, 诗歌鉴赏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里所说的“三步曲”, 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大家在解答试题时还须综合运用, 但只要我们找准“切口”, 就完全可以做到“以点破面”。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发现“读诗·解诗·入诗”的三步鉴赏法对解决如何鉴赏诗歌问题比较奏效, 在具体解题时还须综合运用, 但只要找准“切口”, 就完全可以做到“以点破面”。

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维能力训练方法 篇8

【关键词】古诗鉴赏 教学方法 训练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具有难度大,能力强,区分度高的特点。近年报刊有许多针对性强的文章,但是往往过于烦琐,不便于掌握,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文重在推荐一种快速掌握的方法——四维能力训练方法。

所谓四维是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句、意象、情感、手法等四个维度。观照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命题的基本思路和试题的主要特点,我们归结出诗歌鉴赏的四维能力训练方法。一个维度一句话,每道题四句话得四分,诗歌鉴赏满分尽在掌握之中。具体方法如下:

一、语句,指弄懂诗歌的字词句,包括注释、典故

诗歌往往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注释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有些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所以,仔细研读注释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这又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表述诗歌内容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字(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揭示出来。【题干示例】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二、意象,指带有主观情思的物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杜鹃鸟”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鸿雁”是传书的信使,“寒蝉”蕴含悲凉的意味等等。常见的这些意象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任,意象内涵应有意识地记忆,结合诗歌内容用一句话指出意象的作用或效果。【题干示例】(两首词均)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有不同,请作简要的比较(2008年高考湖北卷)。

三、情感,是指蕴含在诗歌中作者的喜怒哀乐

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2.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心情;3.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4.咏史规劝统治者,对社会黑暗的愤懑;5.表达亲情、友情、思乡之情;6.抒发个人喜悦、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总之,诗歌的情感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触发的情感倾向。考生应学会以上表现诗歌情感的术语,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出发,加以提炼分析,知人论世批文入情。【题干示例】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008年高考安徽卷)?

四、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技巧,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例如《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反复、反问、用典等),三种抒情方式(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直抒胸臆)以及七种表现技巧(联想、想象、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先抑后扬)。由于表现手法的范围很广,必须熟悉表现手法的常用概念和常见类型,才能作出独立判断并准确举证。对这类试题,要学会作系统分析并用一句话解答。【题干示例】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分析。“凭兰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08年高考四川卷)?

综合以上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四维能力。在不同的作品中找到相同的答题要素,旨在培养学生异中求同,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

春 日 即 事

李迷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联想到用丝织成的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到暮春的雨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地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解题思路:用一句话准确说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再用一句话说说这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第四句话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答题模式就是“4+4”的四方面四句话的古诗鉴赏四维能力训练方法。学生如果坚持这样去训练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高考试题举例】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008年高考安徽卷)

小 孤 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联想把小孤山想象成天地之间抵御狂澜的砥柱,敌场上杀敌报国的猛士;运用比喻手法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仔细揣摩诗中描绘小孤山形象的语句,用一句话精炼概括形象的主要特征。思考诗人运用什么手法表情达意的,用一句话具体分析准确举证。咏物类诗歌要注意“托物言志”这一特点。有的题须指出形象描绘的作用或效果。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出发,知人论世体会形象,用一句话根据具体材料扣住情感主要特征回答。切忌妄加猜测。

【高考试题举例】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赏析。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穳入种桑园。

茅占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穳:赶快。占:用草覆盖。

参考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触景生情,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如云淡薄的慨叹。这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主要写出向往归隐的理由。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留下买花钱赶快种桑园,三间茅屋,几顷绿油油的秧田,写出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居家喜欢读读陶渊明和杜甫的诗篇,写出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解题思路:层次分析题的解题思路较为单一,对诗歌内部层次关系作出正确判断,梳理语句顺序用第一句话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第二句话指出作者所体现内容运用的意象。第三句话说出所运用的手法。第四句话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语句、意象、情感、手法四维成为高考命题者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左右着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命题的走向,在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意象”“形象”“画面”“字义”“感情”“修辞”“手法”“层次”“句意”等。如果复习时运用四维能力训练方法并分条陈述,能化繁为简,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申报“四好领导班子”材料下一篇:食药监局完善七项制度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