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作文记叙文

2024-09-05

哲理类作文记叙文(共8篇)

哲理类作文记叙文 篇1

光阴荏苒,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有快乐,也有不快乐,甜酸苦辣,百味俱全。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生易老天难老”,与浩淼苍穹相比较,人的生命实在是太渺小太短暂了。在不知不觉间,烦恼磨损我们的容颜,忧愁趋使我们衰老,惊回首,白了少年头。在不知不觉间,岁月不轮回,昨日不重现,弹指间,“来日”不再“方长”。在不知不觉间,时间一秒一秒飞转,日子一天一天溜走,光阴一年一年流逝,叹息中,时光不逆转。

有谁能够摆脱疾病的侵扰?有谁能够抵御死亡的袭击?有谁能够主宰生命的长短?有谁能够统计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过多少磨难,遭遇了多少坎坷?人生中有我残缺的世界,有我无言的爱,有我温馨的回忆,有我永远不愿醒的梦。

我们都是路上的人,都在竭力的走向自己的终点。因为一路给予我们许多的诱惑。可是当到达了终点你却什么也看不到,一切都不复存在。当我们回首看自己走过的路你却感到是那样亲切,是那样真实,是那样使我们留恋。

生命是一场聚散。那初涉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就拉开了聚的序幕,于是在以后的岁月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有了数不清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恨,到最后的相离。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到最后终究是曲终人散,生命的最终归宿永远是死亡。随着那灵魂的飘逝,终究是烟消云散。聚时的热闹与喧哗,散时的清冷与凄凉,都是预料中的,谁也无法更改。

合眼长眠的那一刻亦是一场盛装舞会的散场。虽说都知道人生如戏,也都知道岁月无情,生命易逝,但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戏剧里扮演的都是主角,身边其他的人都是配角。所以谁都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好。但有时候你的生命是一场悲剧,还是喜剧,或是闹剧,决定权却并非全在你的手里。毕竟你只是个演员,永远无法预知所有的情节和过程。而我们是可以用生命里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所有的真心和真情,所有的欢笑和泪水,去演绎这场生命之剧,使自己的角色完美无暇的,那么在剧终谢幕的时候,就会有人流着泪水给予我们最热烈的掌声。

刹那芳华,人生如梦。生命真的太脆弱了!生命如那精美的瓷器,不知道什么时候无意的轻轻一碰,便会哗啦啦的碎了一地。这碎片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的消失,一个事物的终结。是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有欢乐,也有痛苦,而我们为了追求那醇美如酒的欢乐,就必须忍受那凄风苦雨的洗礼,满怀激情的迎接风和日丽的到来。而生命的意义也就在无尽的追求之中了,在追求中创新,在追求中超越,最终给了生命一个最美的称谓。这称谓虽说对你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亦如一盏点燃的灯,迟早都会熄灭的。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没有了死亡,那么活着又有多大的意义?应该说:“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阴阳更叠。这样才符合物质运动的规律。才能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天,想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才是能让我们真正快乐的?是物欲?是名利?还是灵魂的清静和安宁?让我们用心聆听天籁圣洁的歌声,永葆一个清滑净透的灵魂,始终微笑着善待生命,享受生命,珍惜生命,在岁月的风霜雪雨中轻松泰然地走完一世红尘!

自从有了网络,茶余饭后,悠闲地徜徉在浩瀚无际的网络世界里,或浏览信息,或激扬文字来述说感想、感受、感慨、感悟和生活中的感动,这已成了我的快乐。

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人生很长,旅途漫漫。我们虽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生命的结局,我们虽然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都遇到快乐的.事情,可是我们却能够努力地营造一份快乐的心境。你可以阅读文字,可以聆听音乐;你可以浏览窗外的美景,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任意飞翔;你可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可贵,领悟生活的真谛。你可以选择快乐来放松大脑,缓解疲劳,减除和抵消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和开心,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和惬意。

哲理类作文记叙文 篇2

一、一线串珠法

“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 究其因, 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 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珍珠 (事件) ”, 就能逐层拓展文章丰厚的内涵, 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山东一考生的《今天去远行》, 通过“行囊”中的各种物品勾起自己对生命历程中“爱”的回忆, 表现了自己对“人生行囊”的看法。作者在“行囊”这根红线上, 巧妙地缀上了“我”人生历程中四颗“沐爱”事件的“珍珠”:一是织毛衣 (妈妈的爱) , 二是找弓箭上的小铁钉 (爸爸的爱) , 三是撕书折纸飞机 (姐姐的爱) , 四是玩玻璃球 (伙伴的爱) 。请看第三、四颗“珍珠”:

远行第三站, 走着走着便饿了, 我好期待, 接下来在行囊里我将找到什么呢?一块石头?一辆玩具车?竟然是纸飞机——一架用课本折叠成的纸飞机。我恍然记起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我仍然记得姐姐因焦急而流下的泪水。她埋怨母亲随意放置她的学习用品, 埋怨父亲只顾着看电视而不帮她找一下课本, 却一点也不怀疑她的弟弟, 她甚至害怕自己的声音太大吵醒了他——那个将她的课本当作纸折飞机来玩的人。我沉默了。姐姐的爱鼓舞我继续前行。

远行第四站, 走着走着便困了, 我放下行囊, 摸了一下自己的脸, 忽然, 一个亮晶晶的玻璃球从背包中滚了出来。我拾起来对着太阳看了一下, 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看看吧, 是不是很特别?”的确十分特别, 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 好像一簇斑斓的花朵, 但为什么我的心好像被针扎了一样呢?我猛然回忆起和他玩耍时的情景, 有时徜徉在河边的小坎上, 有时躲在桑树林里, 有时被邻居追着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 直到那天他父亲将他带走。这颗玻璃球承载了我们俩儿时的记忆。我低下了头。伙伴的爱鼓舞我继续前行。

四颗事件的“珍珠”恰似小品中的四个包袱, 不仅摇曳着“事趣”, 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而且不断用“爱鼓舞我继续前行”来给力自己的远行, 给人以“人生有爱不觉寒”的浓浓暖意。

二、设计悬念法

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 它一刻不爆炸, 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 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 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

山东一考生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正是采用设计悬念法, 一下子揪住了阅卷老师的心。

当考试还剩五十分钟时, 我决定写作文, 不知是否是我过于“轻敌”, 连续读了几遍竟没读懂题目, 心中顿时警铃大作, 这时才感到脑中积累的素材如此之少。写“陈寅恪不慕学位, 一心向学”?不行。想写“刘文典之后再无狂徒”, 却发现与材料无关联。想写“钱钟书为专心写作而拒客”, 却发现与材料更是没有关系。

此时, 我的手心已是满满的汗水, 我终于体会到“热锅上的蚂蚁”是何种心情了, 距离考试结束只有三十分钟了, 我的大脑却依旧一片空白, 这该如何是好!

(悬念由此而生, “‘我’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这篇高考作文”成了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这一刻, 耳边“沙沙”的写字声似乎成了一声声“催命符”, 我不禁再次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若是平时再多背几个人物素材就不会像现在这般狼狈不堪了。

(时间在一分一分地推移, 读者的心也随着“我”的心在一点一点地收紧。)

一滴汗水从我的鼻间凝聚, 我听见它“吧嗒”一声掉落在我的手背上, 烫得我的手火辣辣地疼, 似乎苍蝇也看出我的窘迫, 趾高气扬地飞舞在我面前, 嗡嗡地嘲笑着我的样子。

这时,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

(只剩下最后十五分钟了, “我”还能赶得上吗?至此, 悬念已推向极点, 读者的心弦也绷紧到了极点。)

我急躁不安, 作文还一动没动, 又发现选择题还未涂, 只好先放下这让人头痛的作文。

涂好卡后我突然想到, 这个材料不就是告诉我们, 虽然有些东西用不到, 但仍要提前做好准备, 更不用说那些会用到的东西了。这是告诉我们要做好一切准备, 免得像我现在这样啊!

正当我要提笔时, 传来了一声晴天之雷, 考试结束了!

看着空荡荡的作文, 我又叹了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当我们读到篇末800字处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时, 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为考生的机智和即兴的慧悟点赞。至此, 长久以来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 使读者的心与作品中人物的心一起跳动, 充分展现了悬念设计神奇的构思效果。

三、情节突变法

记叙类作文叙事的常规模式是“起因——经过——结果”, 受其影响, 许多学生的作文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 使读者产生“看到开头, 就知道结尾”的消极阅读心理。如果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 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 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 就可以使文章腾挪跌宕、一波三折, 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 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天津一考生的《才子》通过场景描写对“才子”的阅读状况做了“展示”。第一种阅读是不求甚解式阅读, “才子”竟把浮奢谄媚的杜河南说成了雅士, 把他用书装点门面说成了书香门第, 甚至把《唐语林》的作者“王谠 (dǎng) ”错读成了“王谠 (tǎng) ”。第二种阅读是功利式阅读, “才子”竟想把周国平书上的妙语剽窃到自己的作文中, 以骗取高分。如果按照程式化的情节设计, “才子”的显摆式表演已足, 作者的反讽态度已明, 也该收尾了, 但是作者却匠心独运, 设计出了的突变式结尾:

前两天, 我刚上地铁, 才子就迫不及待地开讲:

“你知道‘白银时代’吗?”

“王小波的小说。读过。”

“不对。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分为前期和后期的象征主义……然后是阿克梅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才子舌绽莲花, 我听得目瞪口呆。

“我最喜欢叶赛宁, 他像时空中的一颗彗星, 从地球闪过, 留给人间一首首灿烂的诗篇, 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

看起来, 才子这次真动感情了。在高考前这么紧张的当口儿, 他还能读这些跟考试关系不大的书, 才子还真不简单。

人无完人, 以前对他的“误解”, 还是擦掉吧。

突变式情节设计昭示出“青春阅读, 真喜欢才能动真情, 动真情才能得真义”的深邃内涵, 峰回路转,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四、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法

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记叙类作文写作的法则绝不是平淡, 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澜, 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 激荡起阅读心理的落差, 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构思效果。

江苏一考生的《不想再沉默》展示出了欲扬先抑手法的独特效果。文章开篇着力刻画了父亲表情之“冷”, 表现了“我”与父亲的关系之“僵”:

父亲, 十六年里, 我很少看见他那满是沟壑的脸庞上泛起笑容。面对着他, 我能感觉到的仅有威严与沉默。久而久之, 在父子之间便多了一层隔膜——沉默。无论是对我成功的喜悦, 还是对我失败的泪水, 他那刻满沧桑的脸庞上, 从未显露过一丝鼓励与安慰。

(此时, 从情感倾向上来看, 作者对父亲的态度是“抑”。但“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 在“我”就要离开故乡到异乡求学时, 父亲的表现发生了逆转。)

忍着夜的孤寂, 我独自一人走出房间, 却发现淡淡的灯光洒满了堂屋的角落。父亲房间的灯怎么没关?向前走去, 开着细缝的房门内透着淡淡的光。目光随着光望去, 我愣住了。那苍老的脸庞上, 竟泛起阵阵银光, 两道深深的泪渍嵌入其中。颤抖的双手紧紧攥着一张我旧时的照片。昏黄的灯光照亮他斑驳的双眸, 微红的双眼里, 溢满的早已不是沉默, 而是热澄澄的爱……两行热泪落下, 一个在门内, 一个在门外。

……车站, 父亲默默地收拾行装, 我伫立在一旁。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可我并未在意, 父亲的双手颤得厉害。要发车了, 轰鸣的车笛声代我向小镇告别。我拿起行李, 走向车。回首间, 目光再一次凝滞。父亲早已泪眼婆娑, 泪水涌出他的眼眶。我也忍不住了, 冲上去一把抱住父亲。父亲那宽大的手掌紧紧抱住我, 不忍心放我离去, 早已泣不成声, 眼里的沉默早已消失, 只留惭愧、自责与不舍……朦胧的烟雨中缕缕情丝纷飞, 洒落到海角天涯……最后, 我们都没有再沉默!

从“表情之冷”到“内心之热”, 从“压抑下的沉默”到“不经意、不矫情、不掩饰的宣泄”, “我”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的硬度和温度。欲扬先抑手法的成功运用,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亲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和感受过程。

五、细节凸现法

人们常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 细节在记叙类作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的成功, 关键在于细。细节不细, 人物便成了一个个活动的影子, 事件便成了一幅幅“骨感”的线路图, 主题也就成了没有血色的标签。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一言一动之微, 一沙一石之细” (朱自清语) , 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 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江苏一考生的《说不尽的唠叨》正是以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彰显情感的热力的:

走近些, 看到外婆, 摇着蒲扇, 煮着中药。外婆缓缓地摇着蒲扇, 扬起四周些许的草木灰。灰粒飘浮着, 不见任何痕迹, 还能留下什么呢?我静静地站着, 默默地注视着, 一动不动地承受着。

外婆时不时打开壶盖, 看看里面灰黑的草药, 微微沸腾的汤药, 煮痛了外婆的眼与心。外婆从袋中掏出一块手帕, 擦干眼泪, 狠狠地攥紧。半晌, 才放下壶盖, 又拾起地上的蒲扇, 一下一下, 试图扇走缕缕不绝的烟雾, 似乎要扇走被煮沸升腾的苦涩。

……

外婆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东西, 赶紧扶起外公, 用孱弱的身子斜撑起外公的病体, 将药一勺一勺地吹凉, 递近, 倾斜, 送到外公的嘴边。外公费力地含着药, 睁开了眼, 深深地看了外婆一眼, 嘴唇微微翕合, 仿佛想说什么, 手微微靠近外婆, 想要去碰触……一碗见底, 煮熬了一个清晨的药全洒在了外婆的前襟上。

那药散发着热气, 这是屋里唯一的热气。此时, 我才明白:最深的痛是无言的, 最长的唠叨也是因为爱。

摇着蒲扇、扇走烟雾、斜撑起外公的病体、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外婆对外公深深的“爱”, 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充分表现。外公的病情一天一天加重, 外婆的内心也一天比一天痛苦, 但为了抚慰外公那颗极度敏感、脆弱的心, 她只能无言, 只能将千言万语化作日常生活中这几个简单而熟练的动作。外婆“煮”的是对外公的真情, “喂”的是对外公的深情。大痛无言, 作者正是通过对外婆煮药、喂药细节的刻画, 将一位坚强、执着的老人形象烙印在了阅卷老师的内心深处。

六、哲理升华法

当前, 高中生的记叙类作文写作还存在着“低幼化”的弊端, 其立意高度还停滞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层面上, 文章中缺少生活的体味、青春的思辨和时代的激情。为此, 我们有必要在客观冷静叙述的基础上, 升华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人生意义的感悟。只有这样, 才能尽显当代高中生的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江苏一考生的《沈三怪其人其事》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叙述了沈三怪的两件小事:一是在困难时期没有油烧鸡就在鸡汤里放黄豆 (说法是“黄豆里有油, 油是黄豆榨的”) , 遭人嘲笑;二是用“洼”给儿子取名 (说法是“洼地可以养鱼, 可以长藕”) , 别人不解。两件小事后来竟还应验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知道饭店里常有黄豆炖鸡、黄豆烧甲鱼、黄豆烧猪蹄等名菜, 还特地破费去品尝一番, 感觉味道真不错。他们把这些名菜告诉村里的留守老人, 老人们感叹, 三怪要是早些在镇上开个黄豆烧鸡菜馆, 早发大财了。

……众人都说“沈其洼” (大儿子叫“沈其高”) 名字起得不好, 独有一个高中生夸起得好, 说是兄弟二人, 一高一低, 一显一隐, 体现了多元互补的价值理念, 他还举了习近平、习远平兄弟的例子来佐证。沈三怪听了很高兴, 说是自己无意中跟上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 作者缘事生发, 升华出生活的哲理, 从而使文章闪耀着夺目的哲理光芒。

沈三怪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他确实有些怪, 做事的思维方法常常与众不同, 有时几乎不近常理, 但是拉开时空距离来看, 又往往是合理的。其实, 人需要像沈三怪那样, 不囿于成见和定式, 当别人精明过人的时候我不妨糊涂一点, 当别人只看眼前的时候我不妨把目光投向远方, 当别人已说的时候我不必再说, 别人无话可说处我倒要多说几句。

七、视角变换法

秃子头上的虱子, 明摆着, “地球人都知道”, 没啥意思, 你何不到秃子的“背面”看一看他脑后那一两根可贵的“青丝”呢?相信它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视角的变换, 能够使文章的构思另辟蹊径, 别开生面, “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 平淡中显出“奇崛”来。

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之一是《神奇的书签》, 当多数考生把视角对着“人”, 大谈人借助书签阅读的时候, 阅卷老师早已心生厌倦, 而下文的作者却将视角转向了“书签”, 写书签对书和读书之人的感受,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请看其中一个精彩片段:

我, 是一枚书签, 一枚神奇的书签。由竹子切下雕成, 也透着修竹独有的芬芳。或许是在油墨中浸润了太久的缘故, 将我拿在手中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静心, 将身心托付在书中。

初来世间, 我毛刺未脱。扎手的身体被放入一本《海国图志》中。我什么都不懂但却隐约感到从人手上传来的炙热。《天演论》《沉沦》《彷徨》……渐渐地, 我身上的毛刺被磨去, 我越发地看清了这布满硝烟的天空, 看清了那双燃烧着希望的双瞳。一个时代下, 一个民族在屈辱中守护着千年文明、奋身站起的形象印在了我身上。

……

我被长久地夹在一本杂志里, 只能透过缝隙看见人们的目光流连在刺眼的屏幕上, 手紧紧地握着冰凉的手机。他们越发地孤独, 蜷缩在心中黑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长久地等待, 长久地窥视, 我终于看懂了人们的心, 他们在年华中遗失了曾经的记忆, 迷茫在无知的昏暗中。他们狡辩说他们可以看手机中的文字, 却不懂得我较之它们更多了一份温度, 多了一份记忆, 多了风花雪月之外的家国天下、纸醉金迷之外的微言大义、醉生梦死之外的血气方刚。正因为他们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的苦难辛酸的体察, 才有怅惘与迷茫……

看罢,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枚书签的神奇——对作品有着深邃的见解, 对读书之人有着深切的体察, 对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漠视阅读的现象有着深沉的忧思。同时, 我们更惊叹于作者构思的智慧——聚焦物, 烛照人。

八、结构创新法

在写作高考记叙类作文时, 如果我们能采用新颖别致的结构, 无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高考记叙类作文常见的创新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日记体结构、书信体结构、对话式结构、新闻报道结构、剧本结构等。写作结构的创新不是为新而新, 而是选用一种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现文章的立意, 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天津一考生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微信群聊天记录节选》采用的正是微信群聊天的对话结构, 让人眼前顿时一亮:

微信群:读客群

成员:我爱读书、只看经典、看云、随意

聊天记录:

我爱读书:大家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看云:这家伙, 装哲人呢!

只看经典:不是装, 是鹦鹉学舌呢。这是杨绛老太太的话。

随意:听说过。

……

我爱读书:我觉得还是要多读书。读书就是能提高人的修养, 尤其是古圣先贤的书。通过读书, 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生活, 有很多问题就能想通了。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 有些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都有些走火入魔了, 这个时候, 读书能降温祛火, 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 生活就能常态化, 自己就能做个正常人。

只看经典:前些日子, 杨绛去世, 很多人都在谈杨绛。我觉得这是个好事, 最起码人们在思考她所说的人生哲理, 至于能不能做到, 那是另一回事儿。

随意:老太太100多岁了, 她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我们年轻人难有她那样的心态。

我爱读书:对啊。不是说读谁的书就要成为谁。“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心中有杆秤, 人生不走样。大家共勉之!

随意:说得好, 我也是这样想的。

看云:其实, 杨老太太在翻译及写作方面的成就还挺大的, 在事业上, 她也是执着追求的。内心淡定从容与对事业的追求并不矛盾。点赞吧!

对在当前新环境下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阅读的问题, 人人都能谈出一套公理、常理、大道理, 但作者借助微信群聊天的对话结构, 调侃了现代人的浮躁病, 阐释了阅读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 结构别致, 主题深刻,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令阅卷者拍案称奇。

哲理类材料作文导练 篇3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起。”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把握材料的主旨,自行确定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给了写作的主题:欲无必有,欲有必无。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等。关键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错误立意

常见的审题立意失误有: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换个角度看问题;③竞争,适者生存;④做事必须讲究方法;⑤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材料所交待的事件确实可作多种理解,如除草的关键和根本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除草更合适,但为了限制和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题目设计者明确给出了中心句:“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从而使同学们只能从哲学家的做法中发现对生活的指导。即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作文题立意也就单一化了。所以,审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另外,同学们在行文中还易出现若即若离,议论隔靴搔痒,事实论据不典型,观点基础不坚实,材料运用过多,详略失当,观点加论据,无因果分析,缺乏论证过程等问题。

写作重心界定

材料中明确:“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强调“杂草”与“庄稼”两者互相排斥的特点,即有庄稼则没有杂草,有杂草则没有庄稼。这也昭示我们,除掉杂草的办法是用庄稼来替代他;反之,在心灵的刚地里,没有庄稼,则会有杂草。

还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来占领心灵的阵地,让假恶丑无处容身。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文章应交待清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以及怎样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如果片面强调目标、信念、理想、专注等,而不涉及杂念,不谈用它们来取代心中的杂念,或对这些谈得极少,就会出现写作重心偏离的擦边现象。

佳作示例一

以美御丑李会娟

怎样深刻的道理让哲学家留在最后压轴?怎样精辟的至理须待一年的躬身而行?茁壮的庄稼默然无语,摇摇焕发着生机……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当弟子的铲、烧甚至连根拔起都宣告失败之后,满地的庄稼令他们心中豁然开朗,而从此间体味出的真谛必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这就是哲学家的目的吧?

由此我想杂草者,乃无用,乃邪念,乃心灵之丑陋:当空旷的心灵遇到诱惑,不设防的心便会长出恶之花,妄图抑制只会是猴子捞月的另一版本,我们能做的且最为有效的便是让心灵的美丽永驻其间。用美丽来抵御丑陋,去除心灵的杂草。

孟夫子也如是认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揭示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愚昧野蛮在此怎可有栖身之所?盈盈的书香轻而易举地就驱散了蒙昧的阴霾。

心中进驻书香,便把无知的丑陋从身上革除,成就雄辩如排山倒海的孟轲。

只想出去游玩怎么办?歌德把衣柜的钥匙扔进了湖里。闲适的诱惑使他无法专心于写作,于是歌德用坚决和毅力帮自己征服。湖边的举手投掷之间,歌德的心中满是坚决和高歌猛进,而那猥琐的诱惑之念则无影无踪了,三个月后大作出世。

可见让心迎接坚毅。便把看似甜蜜的诱惑之见从心中清除。成就名耀文史的歌德。

有时我们会被心中的或贪或躁或安逸之念所摆布,苦于其中的我们是否也找到了良药呢?居里夫人的微笑告诉了我们一切。

我们都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但小时候她的心胸也不甚宽广,也会跟同学有磕碰。她甚至会为同伴一个无意的眼神而心伤。于是她不断地阅读宽容的书籍,以至于当她欲动怒时,浮上心头的便是宽容二字,从此怒气烟消云散。

居里夫人把宽容介绍给自己,以达到治愈小肠鸡肚的效果。我们呢?

把大度永驻心间,小量当然无处容身;把感恩永驻心间,抱怨自然烟消云散;把美好永驻心间。丑陋则消逝无声。美好的进驻是生命的欢歌,也是丑恶的葬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以美御丑,可以无敌无伤矣!

赏析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从大处着眼,引、议、联、结,章法严谨,条理井然。小处落笔,工巧细腻,不失飘逸活泼,清婉自然。文若夫子,谆谆说教,又如小女,清新可人。实为议论文的佳作。

佳作示例二

播种于荒芜赵仕琛

回望一眼硝烟未尽的虎門,往日的壮志雄心如今已荡然无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曾经讲过的话吗?

看着无能的琦善从我的手中夺过大印。那得意的奸笑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

哀莫大于心死,一纸圣谕上赫然在目的伊犁便是我的坟墓。

小女儿撑着病弱的身子起来为我拭去泪痕,天真地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她:“那不是哭泣,只是一粒沙掉进了眼睛里。”殊不知,整个王朝的颓废就是一粒巨大的沙子。躲到塞外倒也清静,我如是想。

这样的空虚使我的理想与抱负消失殆尽,心灵的原野杂草丛生。可我并没有除掉它们的意思,直到真正到达伊犁的那一天。

听说圣上派来一位京官,天未拂晓,乡亲们便站在山口迎候着。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看到的是提着灯的乡亲们诚挚质朴的眼神,虽然不知道他们说着什么,却有一种感觉——温暖。心灵的冻土在一点点融化、

次日,我来到乡亲们家中,看到乡亲们艰苦的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我的心又一次隐隐地痛了起来。我想我再也不能闲置自己的内心而任它荒芜了。既为一方父母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

我不再去想朝廷对我这么一个汉臣有多么不公,而让自己忙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民造福。我不再去想琦善那卑夷的眼神,而让自己专注于新疆民生的思考。我发现,当我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的时候。所有的不快都自行消退了。乡亲们渐渐露出的笑容在我心灵的原野上绽放成了绚丽的花。一朵又一朵,我迷恋上了这种感觉。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方沃土,

不种庄稼,自会荒芜。超越苦痛就要试着耕耘,掀开旧的伤疤,虽然疼痛,却可以播种。

看着眼前这方水土,我又一次潸然泪下。

赏析

本篇是构思别致的样本,从历史人物的身世思索人生哲理,神来之思,翩若惊鸿。读来让人为之一震。耿耿忠心,百转柔肠,读者于泪光蒙咙之中领悟真男儿之大胸怀,亦壮亦婉,感人至深。

佳作示例三

让阳光淌在胸怀李洋

我是那样地喜爱月光,清冷。带着些许忧伤。

每当寂寞时。我总会抬头仰望,本以为清幽的月光可以化解心中的失望,可每每注目,只会感觉更加悲伤。

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湾茂密的芦苇丛,撩拔着我心中的伤。如银月光下,它们疯狂地拔节生长。

驻足湖旁,想起那“举杯邀明月”的李白。“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樽清酒,不知是否滴进了他的愁苦泪?吟罢,他踏上那一叶扁舟,那样决绝的身影,被那片湖水剪辑。

失意,是他后花园的杂草,他试图忽视它的存在。可那藤蔓糾结在心里,成了不能愈合的伤。于是,他从西湖撷得莲花,种在自己园中。

生活中。我们无法用忧伤治愈忧伤。如果生命正在黑夜中踟蹰,我们应该让阳光在心怀里流淌。如果在失败中受了伤,我们就要顽强地寻找成功的希望。如果想要抛弃失望,就只有努力划动生命之桨!

终于明白,只有那明媚的阳光才能化开我心中的忧伤,让我在快乐里舞动、飞翔。

如果月光是满腹愁情的易安,那阳光就是意气风发的霸王。太多的忧伤,使生命迷茫,于是用利剑划破长空,跨上战马,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让呼啸而过的风撕破我的忧伤,生命的阳光温暖我的心房!

曾经的失败,是内心那割不尽的苇草。激情进发的大火将它燃成友烬,可是火熄了,它重又萌发。于是,我在失败的脚下躬行,精心地埋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月光的忧伤阻挡不了它的生长,它的内心,有热烈的阳光在流淌。等那种子开出一朵朵娇羞的鲜花,那些杂草也必会羞愧地灭亡。

曾经的失败,亦是抹不去的一缕忧伤的月光。可是淌在胸怀的阳光时时给我希望,让我的种子激荡着生命的力量。

我不再仰望月亮,抛开凄美的忧伤,敞开心房,让明媚的阳光洒进,让顽强的奋斗驱散失败的彷徨!

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米阳光在心中照亮……

赏析

哲理思辨类作文题目 篇4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孙子说:“菩萨刚才显灵了,告诉我沿着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孙子侧耳听,果然传来潺潺的水声。祖孙俩沿着小溪走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与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向吻合:把哲理思辨隐藏在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等待考生发掘其奥秘。试题引导考生辩证地分析故事情节的内涵,多角度地解读命题材料,为应对高考作文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训练蓝本。材料中的老奶奶,是个可亲可敬的坚强老人,千万不能把她当做老封建、老迷信。如果那样写,就与故事的主旨背道而驰。老奶奶动不动就“求菩萨”,只是一种习惯性或下意识的行为,与人们遇到危难时“呼天喊地”、求“老天爷”或“菩萨”保佑一样,与迷信没有关系。特别是对处于绝境中的祖孙俩来说,老奶奶“求菩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情急时求生的策略。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讲述的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坚守信念,永不言弃。以此立意,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此类立意,很容易使考生陷入空泛说理或简单地扩展材料的误区,因此构思时要注意使文章有一些感性色彩,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倘若对材料细细揣摩,会发现“坚守信念”只是材料的显性特征,材料中还有不少生活哲理有待开发。例如:①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生硬的说教适得其反;②谎言不一定都是丑陋的,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撒谎,那谎言也是美丽的;③要自信,菩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菩萨”就是你自己,心中有了这样的“菩萨”,就能创造出奇迹。这些立意,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例文】信念,开花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

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

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

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

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

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高考哲理类作文写作技巧 篇5

作者:佚名

题目一 完美是残酷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神维纳斯的雕像残失双臂,许多艺术家想使她复原,但所有的方案都难尽其美。也就是说,如果维纳斯双臂健在,她就可能与其他雕像无异,甚至毫无特征。这不禁使人感叹:大自然给了你最出色的一样,就不肯再给你另一样;甚至为了完美,它不惜给你制造一个缺憾。

这种情形也经常印证在我们的人生和事业中。请以“完美是残酷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多角度考虑话题,内容与话题相关。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完美是残酷的”是一个哲理型话题:背景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艺术作品要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面面俱到,反而会降低欣赏者的兴趣。维纳斯雕像的遭遇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把人生也当成一种值得欣赏的艺术,那么空白、缺失也就无足为怪,只要它能把我们的痛苦、遗憾、悲恸、压抑等情感体验激发出来,对于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满足、一种启迪呢?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追求完美,就得有所放弃,有所牺牲。这个道理用来指导我们的人生、理想、学习、工作,都是很有好处的。这个题目,就是要对生活、人生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启发人们正确面对苦难、挫折和缺陷,以激励人生。

题目二 等死与挖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旅人,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又渴又饿地倒下了。求生的本能驱使他扒身下的黄沙掘水,他扒了许久,扒出一个洞,仍没有见到水,就灰心地倒在一边等待死亡。后来,又有人从这片沙漠经过,发现了他的尸体和洞,人们在洞里再扒了几下,就见到了潮湿的沙土;再扒,就见到了水。人们慨叹地说:躺着等死,不如死在挖掘之中。遗憾的是,他已经来到了成功之门,却终究未能将它推开。

仔细体会这则材料的寓意,以“等死与挖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准立意,主题集中;②有头有尾,分段合理;③衔接自然,层次清晰。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寓意型的话题作文。寓意型话题材料的意旨隐蔽,材料的寓意也就是作文的立意,因而准确地解读材料,弄懂材料的寓意,是写这类话题作文的前提。

文章可写成议论文,围绕“不畏困难”、“贵在坚持”阐发开去,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论述有“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的重要性。在立意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

题目三 《露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露珠映着太阳光,似乎在说:哦,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我将要消失的时刻……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以《露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要有景物描写。

2、要有哲理感悟。

3、叙议结合。

4、8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从文题来看,这应该属于一篇绘景状物类作文。这类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景与抒情明理的一致性、和谐性、合理性。那么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抓住“露珠”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深刻意蕴。从而达到选景的典型性和集中性。

露珠这一意象本身是美的,特别是它折射阳光绽放七彩的那一刻,但是也正是这美让它转瞬即逝。所以我们要在选景和写景上注意突出表现这一点。

但是,立意却不能仅仅停留在“美丽过但却消逝了”这一肤浅的层次,更不能停留在对生命的悲观、叹惋、留恋与怀念。而是应当抓住“哦,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我将要消失的时刻……”这一句,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世间生命的解读与参悟。

哲理类作文记叙文 篇6

话题70:咫尺与天涯

咫,古人称八寸为咫。成语“咫尺天涯”,原指距离虽然很近,但是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在古代,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的、人为的原因以外,通讯不便,当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咫尺天涯”的情况不多见了,“天涯咫尺 ”倒是习以为常。

请以“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①内容不限于通讯技术进步方面,说社会现象,谈人际关系,畅想未来世界…… 只要切合题意就可以。可以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内容,添加一个副标题。

②除诗歌以外,不限文体;全文不少于800字。④

精彩构思

天涯成咫尺 从历的“天涯”变成了今天的“咫尺”写起,表现科技的巨大进步。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是古代时的天涯,现在几小时的飞机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另一面,似乎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一切都应 归功于科技的发展,将来科技很可能也会让银河系、太阳系变成“咫尺”,遨游太空就不再是梦

距离 从“咫尺”与“天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距离出发,虚构一则故事。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阿勇觉得用 它来形容最近的女朋友阿丽最恰当了,因为她老是用奇怪的眼光看他,仿佛是一个陌生人。阿勇觉得事情不妙,结果终于证实了他的猜想;阿丽又认识了新的男朋友。经过一番曲折,阿丽又回到阿勇身边,看着阿丽一如初识时纯真的笑脸,阿勇觉得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好远

牵挂 将“天涯”与“咫尺”拟人化为兄妹俩,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母爱的无私。

一位母亲有两个孩了:一个是哥哥天涯,一个是妹妹咫尺。哥哥出外闯荡,走得很远,偶尔让人捎钱捎平安信回来。妹妹在家照顾父母。母亲常常在傍晚的时候到村口张望。妹妹心疼母亲,便要托人将哥哥唤回,母亲却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让他窝在家里一事无成。”妹妹望着母亲渐白的头发,不由得眼眶湿了

话题71:记忆

记忆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窄得芥蒂难容。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记忆没有标价,它却既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

上面这段文字,读了以后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拟故事。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精彩构思

留在脑海深处的回忆 从自身经历出发,记叙一件或几件让自己记忆颇 深的事情。

小时候我被父母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他们把我宝贝得不得了,几乎什么都依我。因为我好动,爷爷每天陪我走很多路,以至于累得走着都能睡着,而奶奶则给我讲故事,唱民歌,做各种布玩具。如今爷爷奶奶都已辞世,但这一切都留在我的脑海深处。

爱的记忆 由《大话西游》中宝心底的一滴泪入手,续写一则爱的 记忆的故事。

宝心底的那颗眼泪,是紫霞仙子的。当宝变成了齐天大圣时,他已经没有爱的权利,只有爱的回忆。但一旦他回想往事,头上的金箍就收紧了。然而一次次头痛的折磨只能使紫霞的形象更真切,使自己的愧疚之情更浓烈。他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看晚霞的习惯

母亲的记忆 虚构一科幻故事,以记忆移植后的结果来表现母爱的无私 伟大。

阿欢是个弱智青年,为了帮他增长智力,科学家把正要病故的阿欢母亲的记忆移植给他。阿欢通过母亲的记忆回忆起父亲怎样与母亲为自己争执、吵架最后离婚,回忆起母亲怎样想方设法为自己治病,回忆起母亲为不使自己受路人欺负而奋不顾身,回忆起母亲临死前两眼的愧疚、不舍与担心……阿欢泣不成声,他在心底说:“妈妈,您放心吧!从今后我将是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话题72: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jy〗(江泽 民

(2)“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jy〗(高尔基

一篇五类记叙文升格的思考 篇7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改文, 业至辛勤, 苟学生弗晓其意, 却功夫同于虚掷。”《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它倡导教学“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因而, 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把老传统变一变, 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作文升格,在升格训练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下面从作文自主改评升格的角度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热情的作文改评模式的独特的实践价值。

以一篇五类记叙文升格为例。

一、引导思考审题

“总有一种期待”,审题重心在“期待”上。规定了立意和选材的范围,应在“期待”上做文章;但同时也要注意“总”这一限制性词语,它的言下之意为“这种期待”不是表面化的,而是一直、一向、由来已久的。这种期待蕴含着更为真挚深沉的爱,给人慰藉,给人鼓励,给人启迪,令人振奋和成长。

鉴于此,作文在选材上就要抛弃那些老题材,而要找到那些具有独特内涵和较深意蕴的事件。写成记叙文就要叙清事件始末,重点突出自己对这种“期待”的认识过程。

实际写作中很多同学审题不严,只注意到“期待”,而忽视了“总”。而本次作文的环扣也就在于此。另外,也有学生写了多种期待,忽视了文题中的“一种”。看来抓住文题中关键词语是审题立意的核心。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文章的详略不当,没有把笔墨的重点放在表现“总是”上面,而是说了很多废话;记叙变成记流水账,平铺直叙,没有波澜,反映了学生的智慧与能力的差别。语言方面,用词的准确、生动,细腻的描写,巧妙的修辞,环境的烘托,这些让记叙文增色的方面缺失了,读之味同嚼蜡。综上所叙述,记叙文升格已是当务之急。

三、病文呈现

总有一种期待

“你有没有吃过枇杷啊?”妈妈朝我笑着问道。我挠挠头,问道:“那是什么呀?我没吃过。”“那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水果,六月份的时候就熟了,我工作的那个厂里有一棵枇杷树,一到成熟的时候,就被人摘完了,明年我回家带一点回来。”

转眼之间已是四月份了,看着窗外的景色:小鸟在空中自由地滑翔着,各种花朵都竞相开放,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心里又想起妈妈说过的话,到底枇杷是什么样的呢?味道是什么味道呢?像橘子?像苹果?———真是期待可以马上吃到。

啊!从来没有发现六月是如此的美丽,想起要吃到的枇杷,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还掺杂着一点焦急。

“外面有人找你。”同学对我说,我一下子从座位上跳起,心里一定是妈妈,跑到教室外,却发现是姐姐。

“你去和你的老师请个假吧,妈妈得了肿瘤,现在在县中心医院开刀呢!”就像晴天的一个霹雳,听到后,我顿时呆在了那里。

赶忙请了个假,跑到医院时,妈妈已经做过手术了,看着病床上憔悴的妈妈,顿时心里有了酸酸的感觉。我找到床前,为妈妈削了一个苹果,妈妈说:“那里是我给你带的枇杷,你吃吧。”

我顺手拿起一个枇杷,吃了一口,酸酸的,把我的泪都酸下来了。

现在才明白,我期待的不是枇杷,而是母亲的爱。

四、病文诊断

小作者基本符合题意,知道去写一件让自己感动并终生难忘的事情来表现,借助枇杷这一事物来寄托自己情感,总体说来情感还是真挚的。但文章明显有低幼化的特点,尽管文章语言通顺,表意清楚,但笔法比较幼稚,简单。文章情节跳跃较大,甚至有些情节失真,尤其是妈妈回来住院做手术显得很突兀。作为记叙文本文注意到了细节描写,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但这些描写流于形式,无生动性可言。记叙重点不突出,中心事件草草带过;文章文路不畅,层次间缺少过渡。文章虽完篇,但字数严重不足,连同标点符号仅有五百零七字。另外,文中标点多处使用错误,影响了全文阅读的流畅性。该文最后得分为37分。

五、升格思路

本文升格目标是三类作文上。第一,本文的构思和选材的基础比较好,易于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应在“情”上做文章,围绕“枇杷”做文章,以枇杷为线索,合理安排相关情节结构,表现母爱的执著、崇高和伟大。第二,作者所写的是真人真事,亲身经历,如果抓住典型细节细致刻画母亲形象,将会使文章生动、感人,挣得不少感情分。第三,“我”是母爱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写好“我”的心理活动也是文章出彩的亮点之一。第四,环境描写也应安排好,不求多但求精,用来烘托“我”强烈的期待心情,从而为母亲病中不忘带枇杷给“我”做铺垫,突出母爱。第五,做好文段间的过渡,在文气上注意连贯,一气呵成。第六,在记叙基础上适当抒情,情随景生,情随事发,浑然一体。

六、升格例文

总有一种期待

“你吃过枇杷吗?”妈妈笑着问我。我一头雾水,挠挠头说:“琵琶不是弹的吗?”“傻瓜,我说的是吃的枇杷,生长在南方。一看就知道你没吃过。明年回家的时候,我带点给你,咱们厂里有!”

妈妈又去南方工作了,一年两次的见面就这样结束了一半,留给我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心里想着:这枇杷到底是什么东东啊?对吃一向不感兴趣的我,此时竟下意识地挂念起来。

春风柔和地抚摸着我稚气的脸,夹絮着花香让我沉醉基中,心中暗暗地想,这枇杷一定很美吧!不然怎么会起这样一个如此优雅的名字呢!唉,期待的过程总是那么难熬。

终于等来了六月,我打了个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可是电话那头的话让我沉入了深渊:“妈妈工作很忙,可能没办法回去了。”我叹了口气,垂头丧气地把电话挂上,呆呆地站在电话亭旁,心想,可能又要等上一年了。

下课了,刚要趴在课桌上休息一下,“弟,出来。”是姐姐在教室外喊我。我兴奋地问:“姐,你不是在学校吗?还没放假,怎么回来了?”姐一面拉着我往前走,一边说:“别多问了,妈长了个肿瘤,在医院开刀呢。你去和班主任请个假。”姐姐急促的话语就如晴空霹雳,把我的心击了个粉碎。

匆忙来到了病房,推开门,我怔住了,不敢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我的妈妈,脸色失去了以前的红润,鬓角多出的白发很刺眼,床头的吊针,注入母亲枯燥黝黑的手上,也滴痛了我那麻木的心。我轻声地喊了一声“妈”。妈妈露出一丝微笑:“你来了,本不想打扰你学习的,可你姐不答应……”妈妈随手又从枕头旁摸索出一袋东西:“这是我带给你的枇杷,看看好不好吃。”我接过枇杷,是那样的沉重。剥了一个送入口中,噙着泪用力地点了点头:“好吃。”泪水顺着脸颊流入心中。那味道,很熟悉,很特别,酸酸的,涩涩的!

总有一种期待,你会觉得值得期待,总有一种期待,那是爱的期待。

七、升格感悟

同学感悟:开始老师要求我按指导要求写升格作文,我有点不愿意,我想我写的是真实的事,亲身经历,升格就是违心说假话。修改后发现文章与原文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我服了。其实,文章升格,就如同物品的包装,尽管物品质地很好,但没有精美的包装也是初级产品,是没有品位的,卖不出好价钱的。原来只要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就能写出优作,以前每次考试写作文,我总是把它当做一种应付,更没有想到升格,所以今后写作文,我一定要用心去写,把作文升格之路进行到底。

老师感悟: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就好比发面,只有好的面粉是不够的,没有千百次的糅和及耐心的发酵,就没有有劲道的香甜的馒头。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情,我以我智升文。

让记叙类作文在高考中大放光彩 篇8

近日读到一篇对国产电影大片提出批评的文章,深受启发。近年来出现的国产电影大片《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其形式上下的工夫可谓大矣,看上去很美,但却没有多少实在的内容。大片制作者的“大手笔”成了披着中国古代外衣的豪华的“视觉盛宴”,缺少的正是对社会变革时期人的描述和对当代人喜怒哀乐的书写。于是我们想,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尤其是高考考场作文,是不是与国产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十分相似?

如今大量的考场作文违背“求诚”的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有一位专家指出,“学生作文失去了与时代和人民对话的能力,是近十年来的事情,是应试教育发展到登峰造极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的必然。”《中学生》杂志副主编刘加民认为,当今的作文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高分而伪造抄袭,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他把这些学生作文的最主要弊病表述为:时代大潮波澜壮阔,滚滚向前,我们的在校学生却集体转身,闭上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报刊上的考场作文和所谓创新作文里,充斥着大量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文字游戏和文体魔方。

的确,应试教育的铁屋子禁锢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更禁锢了未成年人的健康自由的思维空间。看得到南朝北朝、时光隧道、关羽秦琼、故事新编、梦想奇幻,却看不见身边的生活,家庭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平凡。在学生作文里,甚至看不到学生个体作为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应该有的灵性、感悟、情绪,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干巴,味同嚼蜡。所以,命题作文应运而生,记叙文和散文在高考中渐受青睐,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那么,怎样的散文和记叙文才能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呢?

笔者参加了江苏2007高考阅卷分析会,专家经过多次交流,最后对好作文的认识达成一致。他们认为具备以下条件的考场作文才能得高分:要关注现实,要有生活体验,要思考人生,要表达真情,要注重自我感悟。这“五要”的标准我举双手赞成。我认为“五要”的关键是关注现实,核心是表达真情,而记叙类的文章就是一块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关注现实,能否写出真情的试验田。2007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考生为了打动阅卷教师,拿到同情分,编造悲惨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显现了他们薄弱的道德意识以及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百分之二三十的考生笔下亲人死亡,“天空”倒塌,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父亲母亲,甚至是姐妹兄弟,仁慈一点的是父母离异,或者自己残疾,断肢、聋哑甚至双目失明。这胡编乱造的文章怎么能得高分呢?

一定要能抒发一种诚挚感人的真情。记叙文的写作目标之一就是以情动人,如果能让自己在情感化的氛围中写作,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净化,那么你的文章一定能俘获阅卷老师的眼球的。

2007江苏高考何永康教授推荐的优秀卷《怀想天空》,从37分到54分,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种导向。这篇文章“不事张扬,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结尾处,“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一句非常感人,它盘活了全文,写出了孩子的纯朴,写出了孩子的成熟,写出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表达真情是作文的灵魂。明代宋濂说:“文者果何由而发乎?发乎心也。”意思是说:文章究竟是什么地方迸发出来的呢?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汉代的王充子则认为:“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人深。”当然,这里所说的感情并非肤浅的、表面的、敷衍的、做作的,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自我感悟。我想这正是这一位学生打动何教授的地方吧!

在牵住“牛鼻”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有“入格”的意识。要返璞归真,还记叙文以本来面目。做法很多,我在这里提出三种做法,姑且称之为三个“一”:叙述一件跌宕起伏的事件;描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渲染一幅如在眼前的画面。

1.叙述一件跌宕起伏的事件。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如果能把一件事叙述得一波三折,跌宕多姿,那一定能紧紧攫住评卷老师的心。请看江西高考满分卷《变脸》的精彩片段:

……

“小王啊,泡杯茶过来。”小王从前是老张的同事,大家原来在一个等级,相处得倒是不错。可自从这老张升了官以后,对小王哪,还真叫颐指气使,跟使唤丫头似的。小王也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科长”呢?小王这杯水刚放在桌上,办公室的门“啪”的一声就开了,不是别人,正是老张他老婆。别看老张平时在科里神气活现的,可怕老婆是出了名的。这不,刚刚还是一副老爷模样,见老婆一来,立马就把放在桌上的脚拿下来,满脸堆笑地跑上前去,问道:“哟!老婆大人今儿个怎么来啦?”“少废话,拿300块钱过来。”“要这么多钱干吗呀?”

……“干吗呀!小里小气的。”说罢,便扬长而去。老张愣了一会儿,接着叹了一口气,又踱回座位。刚想坐下,突然看见地上有一团纸,马上两撇眉毛拧成一团,大喝道:“小王,怎么干事儿的?地上一大团纸,看不见啊,到时候局长看见,你负责还是我负责啊!”

小王赶紧拿了扫把冲过去。这时,门“啪”的一声又开了,来的是隔壁科的科长,从前是老张的上司,现在两人同级了。“老张啊,这科长当得不错啊!”老张赶紧迎上前去,掏出一根烟,大脸上又出现了“一线天”。“好哇!好哇!能当科长好哇,你老张等了多少年才等到这一天呢!”老张的脸色不太好看了,“一线天”不见了,脸红得厉害,嘴角一歪:“你说的是,不还得向你学习吗?”说罢,使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白眼。隔壁科的科长并未察觉,径自说道:“那行,就这样罢。待会儿局长还要过来呢,我先过去了。”老张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科长走了,老张便开始骂骂咧咧,脸上的两块肉猛烈地抽动着,唾沫星子在空中四溅。

这时,门又“啪”的一声开了。老张当时背对着门,刚才又被科长那么一奚落,正在气头上,张嘴就骂:“他妈的谁呀!”转头一看,没把他吓着,俩小眼睛瞪得特圆,嘴微微张着。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局长!

老张回过神后,赶紧扇了自己两个耳刮子,“一线天”又回来了,说道:“哟,局长啊,您瞧您,哎呀,真是的,我这张臭嘴!呸呸呸……小王,快倒茶。”说罢,便把局长几乎是搀到椅子上,脸上的两块肉挤在一起。

小王听见吆喝,无奈地跑过去冲茶。此时,办公室的电视上正播放着川剧变脸,小王当时就想了:这老张莫非也学过变脸,他的脸咋也变得这么快呢?

作者紧扣话题,从茫茫人海中选取了老张这一生活中常见的谀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脸”来描写。面对老婆、部下、科长、局长,老张的脸变化多端,充分展示了“人生川剧”变脸的功夫,这使情节曲折生动,摇曳多姿,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2.描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在具体描写时,可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方式强化文章的感染力。请看摘自2007江苏优秀卷的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

“下面升国旗奏国歌。”忽然,挖土机的嘈杂声一下子消失了。只见农民工们停下了手中的活,笔直地站在了原地,目光有神地盯着国旗。一个高个子农民工不知怎么进入了我眼帘。大概是来不及找个相对平坦些的地方吧,他的双脚竟站在高低不平之处。一脚悬空,可他丝毫没有摇晃,仅凭一只脚死死地抓住了地面,其费力程度可想而知。他的脸上写满了“辛苦”,可是嘴角却带着笑容。面对这位青松般的高个子,我被震撼了。

此文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该细节源于考生对生活点滴的观察和思考:“人人头顶有一方天。农民工并没有因为社会上的某些歧视而丧失自己的天空。他们,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撑起了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明净,辽阔,深远!”生活的溪流,一旦撞上礁石,就会激起令人心动的浪花,中学生应当善于捕捉这种“浪花”。

3.渲染一幅如在眼前的画面。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渲染出一幅逼真的画面,通过画面感动读者,感动评卷老师,给人以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像2007江苏高考优秀卷写雁阵的那篇文化散文,前后两幅画面的对比就是经典范例(略)。1998年江苏满分卷《战胜脆弱》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清晨的风吹着,倒也不怎么热,其实并没我什么活,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我坐在地头看爹犁地,因为爹并没叫我走。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完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火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我抬眼望父亲,他也一脸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关爱和感激,这头牛为我们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亲并没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不肯放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着力描绘了一幅耕作图,非常有震撼力。“牛铃声”、“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父亲)一脸的汗水”、“眼神中……”、“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写出了父亲对老牛的深厚感情,突现了“我”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典型生动的细节和画面,往往是抒情的突破口,人物的细腻情感往往从一些细小的事上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抓住了这些细节和镜头,往往能达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以上陋见,纯属积累和感悟,如有雷同,但请见谅。

上一篇:临汾LTE切换成功率提升总结下一篇:猜字谜大全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