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设计最新版

2024-06-28

摇篮曲教学设计最新版(精选8篇)

摇篮曲教学设计最新版 篇1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

2、指导学生以有气息支撑的连音唱法,舒缓、恬静的学唱此首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的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学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妈妈怀里,听着优美的摇篮曲甜甜入睡了,母爱是伟大的,不同的只是妈妈嘴里哼唱的摇篮曲而已,同学们,你们听过的、了解的、熟悉的摇篮曲有几首?--------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看看勃拉姆斯用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教师简介摇篮曲的体裁及创作过程。

简单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课件1~4)

二、自学

1、播放范唱歌曲《摇篮曲》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2、让学生朗读歌词,从歌词中体验歌曲情感。

3、教师范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

学生欣赏并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情绪来演唱这首歌的?(课件5~8)

三、展示

1、教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对孩子真挚的爱,演唱时要将歌曲中母亲慈爱、安祥的形象用歌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大家解决下列问题:

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声音唱得连贯、柔和。

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和的声音效果。

歌词中“贝”“魂”“帝”“你”等字咬字后牙关应尽快打开,声音要自然。

注意长音与装饰音的吐字咬字与归韵,并唱得轻松自如。

(5)随着旋律起伏,要做出自然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真挚的爱。我们演唱时可以这样:

1、学生逐字逐句练唱,教师听辨并进行对比范唱,学生审听声音效果再反复练唱。

2、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带动学生充分体会与理解声音的感觉后进行练唱。

3、学生进行对比范唱,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正确声音效果后进行练唱。

四、探究

我们刚才演唱的特别好,母爱是伟大的,摇篮曲的歌词、演唱形式虽不同,但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几首摇篮曲,(让学生欣赏课件上其他几首摇篮曲),感受并讨论曲子的异同。(课件9)。《摇篮曲》表达了一位母亲哄孩子入睡的情景。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回报我们的母亲呢?(课件10~12)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对摇篮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较完整地演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懂得回报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技能,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来报答母亲的爱。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柔美的声音再演唱一遍勃拉姆斯的《摇蓝曲》。

摇篮曲教学设计最新版 篇2

关键词:再创造,C2C,气候

Norwegian Architecture in a Global Perspective–Regarding Sustainability–What?

Modernism as well as most architectural"-isms"came late to Norwegian architects–so does also EU-directives, Rio-/Tokyo-conventions regarding sustainability/climate-related behavior, and henceforth, energy-efficiency in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When finally accepted and implemented in political, bureaucratic and professional domains–it seems that the topic issue–how to design and buil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is misinterpreted/partly understood/ignored or even dislike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ims for buildings to be extremely energy-efficient in function–nominally 55 years.To obtain such qualifications, wall-and roofthicknesses are tripled, inner spaces are hermetic sealed, and in need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Windows and glazed wall components have triple glasses–suddenly too heavy for man-handling.Various high-tech applications support saving and gaining energy.Consequently–the use of energy in production phase increase immensely–but is disregarded or underestimated.Worse:Architects design their"sustainable"buildings referring to LCA considering a brutal death (Cradle to Grave-attitude) –contributing to future giant piles of rubbish.Leading Norwegian architects–Snohetta–are doing advanc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Plus-energy-architecture–which means that the building itself produce surplus energy over its life-span equal to/or more than used over all in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disposal.Which of course is a respectable achievement.But, according to Snohetta, therefore we can dispose of/crush/tear down the building with a good conscience.A beautiful ending of architectural life–cradle to graveyard (rubbish pile) ?This is still not sustainable, The LCA is positive with focus on energy–but contains loss of accumulated production energy by destruction of established building/construction components.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s not designed to be de-mounted piece by piece for the purpose of re-mounting (recycling on high level)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even the surplus energy architecture–is designed as future rubbish–with marginal recovering some materials (low level recycling) .

Typical Norwegian scenario 2012:Small fisherman vil ages–remote located–did have active industries until recently.Families have modern houses–most normal y with debts.Without a job and income, the families have to leave the village and go to central regions.Their modern, costly houses are left empty.Additionally they will have to build a new home–with more debt (if possible) .They never thought of taking their house with them to town.The idea never stroke them because it was/is impossible (silly, stupid?)

Scenarios Stavanger–Norway 1700–1800:Farming and fishing activities in Stavanger surroundings are restructured, Stavanger is in growing conditions, needs craftsmanship.Farmers and fishermen leave their homesteads heading for Stavanger–taking their houses with them to be raised anew in town.That is how preserved/protected"Old Stavanger"was established–and is considered very attractive accommodation today.

Presumed current scenarios in China today:Due to towns impressive expansion, quit new architecture/dwellings are torn down for the benefit of higher/more dense building structures.While Chinese can own their buildings but not the ground–it would be of interest/importance to examine how to save, move and re-arrange useful architecture.

Architects will have to study traditions in historic architectural practice–eventually/hopeful y find inspiration a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recreate future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The farmers and fishermen houses–ref.Old Stavanger–consist of timber logs–elaborated with experienced skills and nicely knitted together–each log tailored to fit with others, marked by name and number–prepared for assembly, dis-assembly and reverse logistics (C2C) .Late 1800–Norwegian entrepreneurs made an industr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ed timber log housing, including hospitals, school buildings and even churches for domestic sale as well as export to Europe and Africa–all according to practical and sophisticated design-philosophy–obeying the main C2C-criterions.

Stave Churches–High Rise Wooden Buildings–C2C

While the timber log technology has its character of knitted lodges and limitations in dimensions and flexibility/dynamic use–the opposite use of timber is the typical"Stave Construction"–often symbolized by the Stave Churches–where wooden posts and beams perform self-locking constructions without use of nails, bolts, screws or other assisting tools.The construction–the architecture can be read and understood–utterly, be admired for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 expression–and eventual y easily be dis-assembled and reassembled.

Stave churches are complete wooden buildings–using the hard core of timber logs in posts and beams.Construction is self-locking in smart, elegant manner–visual y exposed–admired over thousand years.Wooden roof tiles and wall cladding has been treated with tar to sustain wet weather conditions.

1.斯塔万格老城区被重新再建造的房屋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Stavanger Old City Re-used Houses (C2C) (Photo by Jan Aase)

2.典型的木教堂 (图片来源:www.jb-fotos.dk) Typical Stave Church (JB-FOTO.dk)

Wood-locks and various wood details-both technical and decorative–have amazing similarities to Chinese wooden architecture.So also for the wood elaborating tools.

There are many very good reasons for C2C-practice.First of all are we giving coming generations the option to make re-use of building components.Prognoses say there will be fatal lack of various building materials if growth (design as usual) continues.So-C2C may be nessesary.Also, the speed of high-tech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need to reinstall and update technology continuously–claiming added energy and rubbish.

Can C2C Philosophy Lead to Enrichment of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Obviously–the C2C-philosophy demands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to be visual exposed–to be easily read and understood in future–telling how to be demounted and re-mounted without complicated or outdated assisting tools.The architect will design the C2C-building in principle details–simulating the complete construction process–and the reverse/deconstruction process–having control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otal C2C-potential.The architect will discover that C2C-philosophy is a meaningful helping tool in the creative design-process–where the synthesis of construction methods, use of materials, the organization of those according to a space program, landscape, light, movement–giving a set of design references forgotten and merely lost.

Picture below show authors (Petter and Jan Aase) C2C-experiment–joining the competition for a new Opera house in Oslo–2000.The entry got a purchase award.According to jury member Juha Leiviska, "This was my favorite project, half the jury loved it, the other half hated it".The idea was to arrange various serving functions vertically, in a dynamic, flexible post-and beam-construction–prepare the ground areas for the public/audience and performances–open and free in all directions–to avoid back-yard facades.Construction consist of glulam posts (cylinder tubes) and–beams–interlocking in stabile junctions (similar to stave church) .

Fiuni Studio elaborates the methods further–and is currently planning a small wooden tower for 13 student cabins/studios in Stavanger.All components are pre-produced.Tower may be constructed/erected in 4 weeks on a temporary location–probably to be removed after 10 years.

3.奥斯陆歌剧院竞赛获奖作品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Awarded Entry Oslo Opera House Competition (Photo Jan Aase)

5.完整的C2C房屋, 将于2013年在斯塔万格建成 (图片来源:Fiuni工作室设计) Complete C2C-house to be Built 2013 in Stavanger (Designed by Fiuni Studio)

Fiuni infill micro-house–to be erected 2013 in central Stavanger:Dimensions5x5x5 m–entrance, sleeping room, bathroom+wc on ground floor–living room with kitchen on upper floor–roof terrace.

C2C–Acceptance

Recently the Nordic board of ministers arranged an architect competition–Nordic Chal enge–states that main design criterions shall refer to Cradle to Cradle-philosophy (C2C) –and where the essential paragraph says:….achieve ability to assemble, disassemble and reverse logistics (re-assemble)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By this statement the Nordic board of minister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re-use/recycling on highest elaborated level possible–and that architects must design for such behavior-which was elementary in all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behavior world wide–until"Modern times"–our very brief, short sighted historic period where architecture is designed and treated as consumption goods.

Strategies for C2C–Promotion

The fiuni micro house (above) will be built/assembled without use of nails, bolts, screws and other assisting utilities.It can easily be disassembled and reassembled without disposal of any components.Materials used are expensive, high quality products.The house is consistent with deman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is given permission by building authorities.Nevertheless, it has been very difficult to engage authorized building companies to engage in the project.They like the design, sympathize with the general idea–and wish to join us in the future–or when we are competitive regarding costs.Authorities have worked out a model to claim duties/deposit in advance–for future building disposal costs.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is currently political immature–but would make C2C-architecture moneywise competitive.

Nordic board of ministers demand for C2C-behavior will imminently lead to updated and climate-friendly criterions for architecture.Meanwhil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design will eventually engage in design-methods for C2C–a new generation architects will be ready to re-establish and recreate architects governing position.

全球视角下的挪威建筑—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对挪威建筑师而言, 现代主义和建筑的各种“主义”姗姗来迟。同样, 欧盟指令、里约和东京大会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等议题, 以及随后有关能源效率的建筑理念和实践等概念进入挪威也比较晚。当这些理念终于在政治、管理和专业领域并得以实施, 而其中的热点议题—如何设计和建造可持续的建筑—却似乎被曲解、不完全理解、忽略或者甚至不被喜欢。

当代建筑追求功能上的高效节能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 墙体和屋顶厚度已是以往的3倍, 内部空间是封闭的, 需要机械通风;窗户和玻璃幕墙采用了3层玻璃, 一下子给人工作业增加很多困难。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为节约和获得能源提供了支持, 然而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却大幅增加, 但人们往往忽略或低估了这一点。

糟糕的是, 建筑师根据考虑残酷的死亡 (这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态度) 的生命周期评论 (L C A) 标准设计的“可持续建筑”在未来必将成为巨大的垃圾堆。挪威的斯诺赫塔 (Snohetta) 事务所正在对正能源建筑 (Plus-energyarchitecture) 进行领先的研究和实践。正能源建筑是指建筑本身在其使用寿命中周期内产生的能源等于或多于其生产、功能和清理整个过程中使用的能源。这当然是一项非常可敬的成就, 但是, 斯诺赫塔的理论会让我们好心毁坏了建筑。从摇篮到坟墓 (变成垃圾堆) , 这难道是建筑美丽的结局?这仍然是不可持续的。生命周期评价 (LCA) 积极地关注能源, 但没有包含拆除建成的建/构筑物及构件所累计的能源消耗。当代建筑并没有为了今后的重新装配 (高循环利用率) 而设计为可拆卸为一块块的形式。包括多余能源建筑在内的当代建筑都被作为未来的垃圾而设计, 只有少量材料可以回收 (低循环利用率) 。

2012年挪威的典型场景:在那些直到近期才形成有活力的产业的偏远渔村, 居民拥有现代化的住房 (通常负债建造) , 因为没有工作和收入, 他们不得不离开渔村, 迁至中部地区, 一方面他们原有的那些昂贵的现代化住房被空置,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背负更多的债务 (如果可能的话) 建造新的住房,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们的房子也搬到城里去。这种想法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抑或愚蠢) 。

18~19世纪挪威斯塔万格 (Stavanger) 的场景:由于农业和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时的斯塔万格经济不断增长, 需要有相关技术的人, 农民和渔民离开自己的家园, 带着他们的房子前往斯塔万格, 在那里进行了重新建造。受保护的“斯塔万格老城” (Old Stavanger) 就是如此建成的, 如今这里已是极具吸引力的住所 (图1) 。

对中国当前场景的推测:由于大规模的城镇扩张, 还很新的建筑和住宅被拆除, 以建造更高、更密集的建筑。由于中国居民只能拥有建筑而非土地, 那么研究如何保存、移动和重新布置有用的建筑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建筑师应必须对历史上的建筑实践的传统加以研究, 并最终获得灵感和知识, 以重塑未来的可持续建筑。

斯塔万格老城里农民和渔民的房子多以原木为材料, 表现出熟练技巧与精细建筑的结合, 每块木头都是定制的, 以便与其他构件匹配, 每块木头都标有名称和编号, 为组装、拆卸和逆向物流 (C2C, 从摇篮到摇篮) 做好准备。19世纪末, 挪威的企业家们开始原木房屋的产业, 包括医院、学校甚至教堂在内的原木建筑不仅在国内销售, 还出口到欧洲和非洲, 所有这些建筑都依照实用和先进的设计理念, 遵循C2C (从摇篮到摇篮) 的主要标准。

木教堂 (高层木制建筑) 的C2C

原木房屋技术多用于小型建筑中, 在尺寸及灵活、动态使用上存在局限性, 而通常以木教堂 (Stave Churches) 为代表的典型的“木制建造” (Stave Construction) 体现了对原木的另一种使用方法—无需使用钉子、螺栓、螺钉或其他辅助工具, 木柱和横梁便可自行锁定。以这种方式建造的建筑不仅可以完全被欣赏和理解, 而且以其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受到赞誉, 最终还能够实现轻松的组装和拆卸 (图2) 。

木教堂完全是木制的, 柱、梁采用了原木的硬芯部分。建筑以巧妙、优雅的方式自行锁定, 锁定之处清晰可见, 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道。木制的屋顶瓦片和墙面都经过柏油处理, 以适应潮湿的天气条件。

无论技术还是装饰方面, 木教堂的锁定方式和各种细节与中国的木结构建筑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使用的工具也很相似。

开展C2C实践有很多良好的出发点。首先就是给子孙后代提供了重新利用建筑构件的选择。据预测, 如果依然延续通常的设计方法, 用材继续增长未来将极其缺乏各种建筑材料, 因此C2C也许是必要的。而且, 高科技的发展速度提高了重新设置和持续更新技术的需求, 这会增加更多的能源消耗并产生垃圾。

C2C的理念能否丰富建筑的表达?

显然, C2C的理念要求建筑结构清晰可见, 以便人们在未来可以很容易地看懂和理解, 无需复杂或过时的辅助工具便可拆卸和重新组装建筑。建筑师将在原则性的细节上设计C2C建筑, 模拟完整的建造过程及逆向/解构过程, 并控制和负责C2C的全部可能。建筑师会发现, C2C理念在综合了建造方法、材料使用以及根据空间计划、景观、光线、活动对之进行组织的创作设计过程中是一个有意义的辅助工具, 提供了一系列被忘却和遗失的设计参考。

图3是培特·阿瑟 (Petter Aase) 和笔者为参加2000年奥斯陆新歌剧院 (New Opera House in Oslo) 竞赛而设计的C2C实验作品, 当时获得了采购奖 (purchase award) 。评审委员尤哈·莱维斯加 (Juha Leiviska) 表示,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我们一半的评委喜欢它, 另一半则不喜欢它”。该作品将各种服务功能在动态、灵活的梁柱结构中进行垂直排布, 地面区域提供给公众和观众观看演出, 在各个方向上, 建筑都是开放的姿态, 以避免形成后院式的立面。建筑的胶合木立柱 (筒管) 和横梁在稳固的交接处相互咬合 (类似木教堂) 。

Fiuni工作室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 目前工作室在斯塔万格正在规划一座容纳13间学生工作室的小型木制塔楼。建筑的所有构件都是预制的, 将于一处临时场地在4个星期内搭建完成, 可能在10年后拆除 (图4) 。

Fiuni设计的微型房屋将于2013年在斯塔万格市中心建成, 建筑尺寸5 m×5 m×5 m, 入口、卧室、浴室+厕所设在一层, 起居室以及厨房设于上层, 并设有屋顶露台 (图5) 。

C2C获得认可

最近, 北欧部长理事会组织了一个名为“北欧挑战”的建筑师竞赛, 竞赛发表的声明指出, 主要设计准则依据“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 (C2C) , 基本内容为:“……具有组装、拆卸和逆向物流 (重新组装) 建筑构件的能力”, 这比可能的、最为细致的描述方式确认了再利用的重要性, 建筑师必须以此为原则进行设计。这是世界范围内所有建筑活动历史中最基本的原则, 直到“现代”这一人们目光变得短浅的短暂历史时期, 建筑才被当作消费品设计和看待。

C2C的推广策略

Fiuni设计的微型房屋将不使用钉子、螺栓、螺钉和其他辅助工具, 便可以轻松拆卸并重新组装, 任何构件都不会被浪费。房屋采用高品质的昂贵材料, 符合条例和规范的要求, 并获得建设主管部门的许可。但是, 要找到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参与项目还是相当困难。他们都很喜欢这个设计, 认同这个理念, 但他们希望未来或者建造成本更有竞争力时再加入项目。

管理部门制定了模型, 为未来建筑的处置成本提前明确了责任和保证。实施这个模型目前在政治上仍不成熟, 但将会使C2C建筑的成本更具竞争力。

希腊,现代欧洲设计的摇篮 篇3

关键词:希腊; 雅典;设计;生活;灵感

一、希腊设计的简史

雅典卫城,希腊的眼睛,尘世间每一个旅行者精神与理想的栖息地?早晨醒来,迫不及待登上楼顶,目睹卫城的风采,感受雅典娜的神韵.只这一眼,必定终生难忘。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据可考的历史长达七千年,它位于希腊的南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基础,这个古老城市的接触的艺术形式对全世界的许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建筑、工艺美术、雕刻和绘画等方面,都遵循着质朴、合理、端庄、协调的原则。希腊的建筑是开朗而和谐的,它的历史遗迹比如帕特农神殿是全球艺术和建筑的标志;雕刻是充满活力和勇于展现人的精神的,比如著名的《掷铁饼者》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必定游览的一项;而绘画是赋予世俗的生活情趣的。

尽管有着如此辉煌的开始在经历了几个世界战争和被侵略后,这个城市的重要性逐渐衰退,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老,它被土耳其帝国统治了四百余年,现代雅典始于一八三四年作为独立的希腊首都被重建。

从二战中恢复过来后,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经济当地的造型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其他现代化进程,在经济危机之后,平面造型设计逐渐复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段艰苦的实践导致了当地设计师为谋生而迸发出一阵创新的潮流,一方面将近希腊人口的一半在近年来搬迁到首都造成了极具竞争氛围的环境,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是生存。通过网络希腊艺术家们充分抓住了国际上的机会,开始为他们自己在全球赢得部分名声。

与古希腊时代不同,如今是一个设计与生活高度结合的时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交汇融合的时代,是考验客户与设计师、设计师与创意、创意与成品、成品与客户协调磨合的时代。如今的雅典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并具备令人惊讶的文化遗产,那些经历了经济磨难的希腊现代艺术家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渴望武装自己,正如俗话所说:“逆境使人更加坚强”。

二、平面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部分当代希腊设计师认为,他们在试图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即通过平面设计来使人们接受一些新的观念,他们通常把这个称为:two steps dance.他们认为在你处理一个事物的观念和进程的时候,你不太确定事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然而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能判定为结束,我们倾向于被那些与设计本质无多大联系的事物所鼓励。正如古希腊人求知、爱智,通过探究自然、探索真理来解决人在无知时的无助和彷徨,比如友谊、团结、或分享一个有趣的对话、或者交口称赞的现场演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骑车环绕城市、登上山顶、听一场优美的音乐会、一部感人的电影、享受一道新的大餐、看一本令人兴奋的书籍等,因此,每一阶层的人都要在自身的范围中,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对事物做出理性的了解,寻求真正的知识,从中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的设计意味着策划即设计风格的传承性,古希腊的美学观念造就了现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没得一般规律和原则,为现代设计美学原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希腊相较于人们所认为的古希腊,现在的希腊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很多人认为古希腊于现在的希腊没有什么联系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意味着过去(和现在)都不允许它拥有较强的设计文化,并不是说在古希腊就没有伟大的具有影响的设计家,但是我们的文化影响至少是在影响方面是被定义为国际化的。而现在希腊情况仍然不是太好,然而这里有很多创造性机会,雅典是一个开始设计生涯的好地方,只要你有天赋、有毅力、并且努力工作,当然需要一定的运气。

“Design walk”是一种文化和教育的“walk”,通常在雅典市中心举行,在那里参观者将会了解到各个地区的创作情况以及当代希腊设计的品味。这个活动始于六年前,它是一种带领人们亲近当代设计的方式,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了一个当代设计艺术的盛会,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设计前沿,是希腊和外国艺术家、设计者以及公众共同参与并交换观点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去探索、并向这个世界学习,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发现设计的价值、缺点以及他们固有的思维,去质疑公国的过程和方式,去亲身体验、去闻、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实验就在是创造新手段、新思路、新产品,去干预、改造、介入树立这个空间,使得它具有功能性。

虽然目前的情况不是太好,但设计本来就是一种归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也与社会紧密连接,这里有很多的具有天赋平面设计家在希腊,他们的水平和工作质量是得到了国际承认的,他们试图以乐观的方式看待雅典未来的设计发展,这个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室为国际社会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去预知未知的未来对希腊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地理《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2]尚燁. 古希腊文化特色分析[J].阴山学刊,2000,(03).

[3]郭会娟,王海波。论古希腊文明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 2012,11[2].

摇篮曲的教学设计 篇4

1、初步了解摇篮曲及其风格特点;

2、学会用轻柔深情的声音去表现《摇篮曲》。

3、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妈妈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倾注的爱,并通过歌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体验妈妈对儿女的爱,并通过歌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难点:感受歌曲《摇篮曲》6/8拍摇曳动荡的节拍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摇篮曲的特征,并用亲切流畅舒缓的声音表现歌曲,赞美妈妈。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有关视频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由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歌曲。采用八六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摇篮曲就是催眠曲,这类歌曲的特点是优美抒情。演唱时要控制好气息,歌声要轻柔而优美,要唱好一字多音的歌词。并注意曲调中多次出现的变化重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欣赏图片

问: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都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

2、对比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为图片配背景音乐:(军队进行曲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问:两首乐曲听完了,你选择哪首?请说说原因

3、学生谈谈对刚才所听的两段音乐不同的感受,以引出摇篮曲。

4、学生总结摇篮曲的特点,教师择句板书。

5、导入所学新课。

摇篮曲听起来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动荡摇晃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妈妈唱给小宝宝,哄小宝宝睡觉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叫《摇篮曲》(出示课题)

二、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闭上眼睛,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意境及画面。

问:有什么感受?(再次巩固摇篮曲特点)

2、再次聆听,注意结束句

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结束句中有几个快快睡。那它们在演唱时有没有变化?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有感情朗读歌词。

4、再细听,可跟唱,但不要出声。

5、轻声跟唱,记住自己掌握不好的地方。

6、学生各自指出掌握不好的地方,集体纠正。

三、歌曲处理:

1、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及感情去演唱,主要请学生自己说。

2、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哄着宝宝入睡的妈妈,你会怎么样演唱这首歌。

四、拓展教学

1、摇篮曲最能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你了解你的妈妈吗?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爱好等等吗?

3、以“妈妈,我想对您说……”说出最能代表对妈妈情感的一句话,学生自由发言,抒发真情。

当你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们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妈妈对你们的牵挂和惦记,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我们怎么样来回报妈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妈妈每天绽放灿烂的笑脸呢?

4、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摇篮曲》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摇篮曲》,并能用舒缓、平和的情绪,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来自母亲的爱。

3、聆听中外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感知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并能体会歌曲意境,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弱起节奏、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播放舒伯特的《摇篮曲》让学生欣赏并感知其风格特点。

二、新教学

、简介摇篮曲概念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2、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问:A这首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抒情)

B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徐缓)

歌曲向我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情绪?(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和、恬静)

3、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以及歌曲背景。

4、教师范唱歌曲《摇篮曲》,学生欣赏、感知歌曲的情绪、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朗诵歌词。

6、教师对歌曲进行分段教唱

7、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三、外延伸、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让学生欣赏。

2、对比三首摇篮曲的异同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

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四、本小结,情感升华

、感悟母爱

摇篮曲教学反思 篇6

一、导入:创设意境进行导入;用不同的风格的唱法来唱同一句歌曲,让学生对摇篮曲有初步的定位。

二、新内容教学:学习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掌握摇篮曲这音乐体裁的特点,体验并进行升华到感恩教育。

三、拓展:老师演唱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让同学听不同体裁的歌曲,辨别出各自己的体裁;欣赏广东儿歌《月光光》。

四、小结。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注意坚持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培养学生勤唱、勤练、大胆展示自我的学习习惯。通过设计一些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律动和表演,使学生在动嘴(唱)、动手(划拍子)、动耳(听)、动脑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音乐美,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在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纵观全课,反思如下:

一、课堂特点:

1、全课以平凡而伟大的母爱为主线,音乐与情感相融,给人美的享受。

2、从歌曲中体验情感,再从情感体验升华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

4、教师大胆地张扬个性。

二、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顾及到各个方面,还有些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没解决。讲解知识点不够细,没有注意到个别学生出现的音准节奏上的错误。特别是男同学的声音训练比较欠缺。有些男同学用低八度来唱。

2、有些班的同学要求要轻声唱,但一轻就没声了。

3、有些班的同学做律动时不大方,放不开,经老师鼓励有所好转。

4、由于时间有限,音乐要素处理不够细致。

经过同行的建议,自己在不断反思——修改——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经过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更好,效果更佳。

现在更加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和积极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摇篮曲教学设计最新版 篇7

一、实验导入, 激发兴趣

在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曾听到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的:课前,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碘酒有何特点, 当学生说出碘酒能消毒时, 老师让学生用镊子夹取棉花蘸一点碘酒在手指上消消毒, 然后再去取桌上的一片馒头观察, 这时奇迹出现了:干净洁白的馒头变色了, 手指捏过的地方变成了深蓝色。接着, 教师抛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刚才好好的馒头怎么就突然变色了呢?引发学生思考:刚才手上涂了碘酒, 又去拿馒头, 是不是碘酒和馒头中的某个成分发生了反应?此时, 教师揭示了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学生强烈地想探究下去, 米饭中含有什么成分?这种成分和碘酒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后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自主设计, 培养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 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的全过程, 而且要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中, 学生开始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 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 但对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 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 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 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实验开始研究。首先, 要制订一个实验前的计划。在本课中,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推测怎样?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 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学生讨论实验时, 教师可做必要的提示——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别人的长处, 改进自己的不足, 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三、动手实验, 经历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 不是说让学生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 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亲自得出结论, 使学生能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认识。因此, 教师应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机会, 使得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生活化, 力求人人动手, 实现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 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和体验。

如,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 学生就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进行探讨。他们纷纷提出:用手摸, 用鼻子闻, 用口尝, 用眼睛看, 用小刀切……有一小组同学友情提示:对于陌生的不能确定的东西不能用口尝。于是大家确定放弃用口尝。然后教师提醒注意点, 各组根据现有的科学方案, 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感兴趣或有把握的方法, 挑选实验器材, 通过小组间或小组内的合作参与进行探究实验, 最后用文字、数据、图画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四、交流提炼, 收获成果

观察、实验只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去发现和认识规律。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必须在学生已经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等思考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 对实验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概括, 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 达成共识, 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初步形成科学概念。

如, 上《摆的研究》一课, 学生通过实验, 得到以下结果:

由以上数据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在这个数据分析过程中, 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清华美院:顶尖设计人才的摇篮 篇8

以服装为载体认识社会

在谈到今年的毕业生作品发布创作过程时,肖文陵对《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说:“毕业生做发布其实是对自身的一个再认识,本次发布的主题‘醒’就是由学生们自己讨论后确定的,这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从认识事物的角度看,毕业设计是学生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再认识,从专业的角度上看,他们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也是一个由‘未知’到‘知’的觉醒过程。”

在肖文陵看来,在中国设计教育3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从形式到形式”的问题,即把西方人的现实作为我们的理想,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存在大量的复制。“对今天的这批学生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一定要从‘文本到形式’,要求学生要有思想和形成有价值的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大背景下,清华美院的学生们会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未来,以及产业、学科发展的方向,所以提供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变得非常可贵。在肖文陵看来,从理论上讲,自由度越高,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作品拥有相当的自信。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在清华美院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自由的气息,他们体现出了设计师们从内心发出的“自由感”。

培养拔尖人才

清华美院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到本科就结束了,肖文陵说:“本科的教学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我们更关心学生的未来,关注他们的人格。”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只是引导设计理念,从形态上探讨如何把作品做到更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会有争议,但最后的决定权会在学生。

学生有什么样的人格,或者说对社会现象有何种思想见解会一一地反映在毕业设计的作品中,2013年度的毕业生设计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清华美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以服装为媒介,透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关注流行趋势的前沿,诠释了他们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对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社会现状的深刻体悟。

“所以可以说清华美院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服装设计方面的人才,我认为‘人’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肖文陵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意识可谓一以贯之,他对“清华”二字的理解和培养拔尖的人才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那么,什么是拔尖的人才呢?肖文陵表示,在时尚产业的体系中,能做顶层设计的人就是拔尖的人。“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们清华美院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来支持我们的人才培养。”

今年的毕业生发布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清华美院的毕业生设计得到了很多商业机构的赞助,其中不乏哥本哈根皮草行、Gucci等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肖文陵认为,社会各界都来帮助我们的毕业生,支持他们的设计道路,一方面,清华美院的设计学科在教育部的排名第一,所以有很多机构来找我们合作;另一方面还是要源于清华的教育理念。

“为什么我们愿意和商业机构合作呢,关键是教学资源的问题,这些顶级的公司有很多资源,无论是信息还是财力、服务能力都能为学生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角度上认识产业。”在肖文陵看来,专业院校要培养拔尖的人才,必须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更优秀的东西。

和国内其他院校相比,清华的学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清华美院招收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都会控制在15个左右。肖文陵表示,这意味着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会经过严格的筛选,他们的文化课功底相对较好,利于学校开展人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内心对知识,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追求,而在资源相对丰富、充裕的环境下,他们有更自由的心态去实现自己内心的想法。

狼性的危害

在清华担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后,肖文陵一直主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但要坚持下来却非常不易。在今天,国内各个院校都有设立了服装设计类的专业,外界难免会进行一些对比,事实上,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特点,院校之间无形中的竞争是存在的。

例如中国大学生时装周这样的平台就存在暗中较劲的可能,但肖文陵表示,把大家放在一起的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竞争,一较高下,相互之间增进认识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学生会经常去法国、意大利参观学习,如果这样的机会多了,那么中国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

对于学生而言,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心态都非常重要。“对院校的学术交流而言,我认为善意的、良性的竞争是可以的,但事实上,现在社会流行的所谓的狼性生存理念对人的危害性很大,商业要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目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一篇:水泥厂中控室操作员下一篇:上海区块链公司销售人员出差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