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2024-08-13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共9篇)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1

不同的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往往不同,一个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割同该民族的生态、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红色、白色、黑色等六种英汉基本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英汉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文化语义.

作 者:戴磊 蔡晨 作者单位:戴磊(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98)

蔡晨(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2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 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 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 特点迥异, 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对比英汉语言, 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 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因此, 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的差异, 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2.1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

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 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 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 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 (不定式、分词) 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 汉字相对固定, 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 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 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2 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 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 英语中的冠词 (Article) 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 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英语中没有单列的量词, 一些起量词作用的词划归名词类。汉语中没有冠词, 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或是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 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表词达意的能力非常强, 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 它们由谓语动词连接, 使英语语言的态势相对平稳和安静。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使用的频率远低于英语, 汉语造句主要依靠动词或是动词词组, 从而造成了汉语的一种动态语势。

3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上, 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 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3.1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造成了英汉词类的名同实异。这中“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 (词类) 表达相同内容 (词义) 的“形异实同”现象。从翻译理论上说, 这就是“词类转译法”的理论基础。英语语言可以通过派生法 (derivation) 和转化法 (conversion) 等构词方法的变化引起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 进而引起英语词汇词性的变化, 而汉语中的汉字和词汇没有任何这样的功能。和英语比较起来, 汉字相对固定, 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 更不象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所以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词类转换, 亦称为词类转译就成了英汉翻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基本的翻译技巧。常见的词类转译有:a.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译;b.名词向代词的转译;c.动词向介词的转译。词类转译法的采用可使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 又能使其多样化。[例]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英语例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是在动词“apply”和“explore”后添加名词性后缀“-tion”而转变过来的。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引起了词性的变化, 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 所以英语例句中的名词在翻译时转译成了汉语的动词。

3.2 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英语中的冠词 (Article) 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 没有象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另外, 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 而汉语的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词汇;所以, 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 (英语) 的词义加以补充、限定, 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上表现为增词法。

[例]We must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 problem before it can be properly solved.[译文]我们要对问题作全面分析, 才能解决得妥当。

英语例句中的不定冠词“a”为英语独有, 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类, 所以在翻译时将其省略。

结束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诸如增词法、词类转译法等的具体理论基础, 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 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 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词汇上的差异及翻译时的对策, 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英汉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反映 篇3

关键词:实词;文化差异;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词汇,尤其是实词,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实词和文化的关系是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基础的。预语言受文化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著名语言学家萨尔皮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没有了语言,文化就不复存在了。文化呈现出其相互差异性和独立性,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也就相互差异。因此,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也就在所难免。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词汇(尤其是实词)就像一台录音机,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实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各种信仰和偏见(虚词只起连接作用,与思想感情联系甚微)。本文从以下四个角度对英汉实词进行对比,以求探索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

一、词汇空白

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概念,比如:中文中的“干部”一词,一般译成英语的cadre,但是cadre却不等于中文的干部“”,而且,cadre不是一个常用词,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懂得去含义。即使认识这个词,人们对其发音也不尽相同(因为他有三四种读音)。难怪有人建议使用其他的替代词:officials, functionaries, administrators等等,但无一可与“干部”一词对应。目前有一种新的提法,把这种词叫做china English.

同样,像cowboy和hippie,中文中没有对应词。汉译“牛仔”并为表达出早期美国西部与cowboy有关的传奇和浪漫;而“嬉皮士”不仅没有表达出hippie本身的含义,而且还有一点误导作用,因为很多hippie是严肃认真的人,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多数人来说显得有点古怪。另外,一些汉语词汇(如:toufu 豆腐,chowmeim炒面,litchi荔枝,cheongsam旗袍等),由于找不到英语对应词,虽然通过音译进入了英语词汇,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他们还是陌生,这些都是文化使然。

二、词义差异

我们常听到一些对英语一知半解的人对英美人士介绍其同伴为my lover,这常使那些老外们瞪目结舌。他们不明白,对这种问题一向讳莫如深的中国人怎么忽然这么开放,公然承认自己有“情人”,而只不过是他们的配偶而已。他们的本意是“爱人”,并非“情妇”或“情夫”。

中文的“籍贯”一词,既可以指出生地,也可以指一个人的祖籍,二者有时相同,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而在英语里,出生就是出生地,与一个人的祖籍无关。这种差别有时会在填写身份证、个人资料和护照时产生混乱。

同样,“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英汉文化中也有较大的差别。在中国,“知识分子”通常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医生和工程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很多中国农村地区,中学生也被看作是“知识分子”;而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之包括哪些学术地位很高的人,比如大学教授,但并不包括普通的大学生,因此这个词所包括的人群范围很小。除此之外,intellectual不总是一个褒义词,有时还被用做贬义词,有点像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臭老九”。

英文social sciences也值得一提,译成中文是“社会科学”,但中英文的意思是否一致?如果我们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就会了解到,“社会科学”涵盖了出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之外的几乎所有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而英文social sciences包含的范围要小得多,通常指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和社会学等,是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以及其个体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

另一个例子是英文university 一词,他不同于中国的“大学”,因为在英语文化中university是综合性的高等学府,比如师范大学、矿业大学、农业大学、海事大学等等。这种差别反映出了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教育体制。

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注意所选择的硬汉词汇意思是否对应,或者说要注意不同语言中是否总是有表达同一意思的对应词。

三、语义场的差异

在一种语言中,一个物体、一种生物或一个概念,可能只有一个词来表示;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有几个词,甚至很多词。这就涉及语义场的理论。语义场理论认为:某一特定语言的词汇并不是一个独立项的简单排列,而是组成一个范围,即“场”。在这个场中,词汇以不同的形式相互关联,相互定义。正是通过这个语意场,在一种文化中从概念上不对应得此解释了其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

一般来说,数量多就意味着区分细。中文里只有一个词的骆驼,英文里也只有一个camel。但在阿拉伯语里,据说表示骆驼的词有四百多个。对于多数阿拉伯国家来说,骆驼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大量的词汇与骆驼有关就是这种文化的显著反映。这四百多哥词可能分别表示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也可能从骆驼所载的货物来区别骆驼的种类,据说至少有一个词表示怀孕的骆驼。尽管阿拉伯语与英汉比较没什么联系,但这说明了语意场的不同反应了文化的差异。

在中英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由于没有理想的对应词儿而常给人们带来麻烦。例如父、母、字、女、雄、妹等次构成了亲属关系语意场。在传统的中国家里通常人口众多,包括叔叔、舅舅、姑父、姨夫、舅妈、姨妈等等。然而,英国人却并不区别叔叔和舅舅或姑父和姨夫,因为文化决定了他们一般不需要这样做。相反,英语中没有姑夫等对应词的事实(也就是说亲属关系语意场在两种文化中并不完全一致)正说明在中国一般是大家庭,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亲属关系。

四、含义差别

什么是含义?朗曼现代英语词典的定义是“the feelings or ideas that aresuggested by a word, rather than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word”.张韵文教授在《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中也指出:“含义指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感情联系;它是一个词的语义的补充。”例如:“椅子”这个词的意思是“有靠背的坐具”,但他一般包含了“舒适”,“休闲”等含义。再如:“母亲”的词义是“有子女的女子”,但这个词总让人联想起“爱”、“关心”、“柔情”等。这种感情上的联想是基于文化上的。因为英汉文化差异决定了一个概念上相对应的词很可能对于英美人和中国人具有不同的含义。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一个词的含义是不同于其词义的。我们学习外语,不仅要了解词的词义,更要了解其含义。不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有时会铸成大错,本是善意的话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本事嘲弄讽刺却当成赞许,使别人贻笑大方。

总之,学习一门语言最终就是学习文化,儿文化无处不在,这就使学习产生困难。掌握有关文化差异中必要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掌握体现中英各自文化特点的词语并对它们加以比较分析。把这些词语分成四种类型的目的在于更清楚地解释文化和次遇见的关系,这不仅是我们对英汉文化差异有一个总的了解,而且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文化找到了一个洁净,至少会使我们对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有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参考文献:

[1]张韵雯.现代英语词汇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Robertson I. sociology [M].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1981.

[4]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New York; harcoourt, brace&world, 1921.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4

浅议英语教学中英汉交际文化中存在的语言差异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作 者:王国凤 WANG Guo-feng  作者单位:南阳农业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5(10) 分类号:G04 H0-05 关键词:英汉语言   社会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 篇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 ,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因此 ,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

(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adv” ,“v.+ like” “v.+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英汉句法现象对比.句型差异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如上句中的 which、even if)用长句连贯地

加以表达。而汉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英汉句序差异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条件、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包括时间、方式、条件、原因等)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观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荣辱观、园林化等。(三)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叙述客观、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词汇、语句、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一)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叔、舅、姑父、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二)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

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13 ]所谓空缺(文化上的),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谚语、成语、禁忌语、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三)中英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主要是喻义)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开玩笑),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14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或战败)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6

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英汉语言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外化的载体.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语言.东西方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影响和制约着英汉语言.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的民族个性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存在的三个明显差异.

作 者:程洪珍 CHENG Hong-zhen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9(3)分类号:H314.1关键词:思维方式 语言差异 文字 词序 句法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也越来越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国际事务当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都随之加快,因此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就显得迫切与必需。所谓对外宣传,是指“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或者其他宣传手段,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远距离或来华的外国人和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介绍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势,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1]。

对外宣传是提高国家知名度增强国家名片效应的重要途径。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宣翻译作为新时代下“翻译任务”与“跨文化交际”的新组合,不仅要在翻译过程中遵照传统的翻译原则“信、雅、达”,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外宣三贴近”原则[2]。

但是在实际的外宣翻译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就从“英汉语言习惯差异”这一视角来举例说明问题。

二、思维差异带来的问题

由于英汉思维存在差异,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在首长进行阅兵仪式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会对士兵们敬礼,并在经过队伍的时候同时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则会整齐回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句“为人民服务”我们可以在英语当中找到满意的对应“serve the people”,但是其他看似简单的十几个字却很难从英语当中找到合适的翻译,更不用说机械地逐字逐句地生硬翻译出来了。如果我们按照英语当中打招呼的模式来处理,就会变成“hello,comrades”和“you have work ed hard”等这些半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只言片语,外国人根本就不明白在说些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的国家元首在检阅士兵的时候是只敬礼不说话的,不存在我们国内这种元首和士兵之间的对话模式。因此在对国内阅兵仪式的内容进行传递的时候,较为完美的处理方式为不直接把双方对话的内容直译为英文,可以变成间接引语的方式告知西方观众,“元首和士兵们之间互相问好,同时元首对士兵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在这种语境下,用解释性的描述更贴近外国人的表述习惯。

另外一个应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为“中式英语”的表达泛滥。中式英语是指那些由于受汉语思维影响过于严重同时对英语这门语言缺乏相应的了解,在表达的时候只有生搬硬套,或逐字翻译,而所产生的“杂交品种”。中式英语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翻译者用支离破碎单个字词的意思来拼凑整个表达或句群的意思。比如把“龙头企业”的英文说成“dragon-head enterprises”.本来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已经令人头疼了,但是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对英语的正确掌握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流行语通常为了博人眼球或达到其幽默诙谐的效果而故意歪曲或错用英语,比如国产名牌花露水“六神”就被称作“six god”.且不论这样的表达有多搞怪和无厘头,而且对基督徒心中的[1]上帝拿来开涮,势必会引起对方的不悦甚至反感。

同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空缺现象”也会对外宣翻译带来一定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知名度的大大提升,国内的医学瑰宝中医在西方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中医和西医本身就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理念,中医里的很多描述对西方人来说根本就无法形成概念上的认知。中国人习惯说“上火”,但是西医理论里根本不存在“上火”这一说法,因此“internal heat”这一解释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在向西方人士传达传统的东方理念的时候,应该在解释和翻译中添加丰富的背景知识。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由于菲尔普斯等一些西方名将在比赛过程中使用了火罐这一传统中医利器,在后背上留下了很多红红的圆圈,使得拔火罐一时间声名远播,更被喻为“具有神奇魔力可使人使出体内洪荒之力的法宝”。对拔罐的表达cupping therapy显得既温馨又有趣,揭示出了其理疗之功效;但洪荒之力prehistoric powers的表达则不尽准确。“prehistoric powers”的字面解释为史前能力,但洪荒之力实际的意思为“拼尽全力”,因此“使出体内洪荒之力”完整的回答不妨为“I gave it my best shot”.这样的表达口语通俗,又以轻松的口吻传递出运动员全力以赴的状态,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结语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外宣翻译达到力空前的规模和热度[3],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名人访谈,还是企业宣传册,旅游景点指南,甚至小到对一个街道一个地名的标注与解释,都可以看作是外宣翻译的缩影。在外宣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仍有许多问题存在:翻译涉面不广,内涵不深,质量不高;还存在大量错译、乱译、辞不达意的语言现象;译者的翻译水平还参差不齐。对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应该双管齐下,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情操。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传承文化之重任,真正实现外宣翻译工作的传承角色。

参考文献

[1]黄泽存.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8

关键词:词汇 英汉词汇 文化差异 词汇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

语言作为人类历史以及文化进步发展的表征, 鉴于各异的生活环境、气候以及历史条件由而生成各异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习俗,在思维理念、价值判断、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准则都存有较为明显直观的文化差异。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具有天然联系,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并且两者互相影响。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构成要件,是语言得以独立存在的根本前提。学习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词汇学习的最大产出。历来学界对于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着墨较少,对于两者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更是鲜有显性成果,而对于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机制研究则更是尚付阙如。

二、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比

(一)词汇的空缺现象

英汉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影响英汉这两门语言依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切分主客观世界, 由而型构各异的词汇系统, 而各异的词汇系统也将导致英汉词语与其意义较难一一对应, 进而产生了词汇中所謂的“ 空缺” 现象。[1]词汇空缺是语言中的一种较为自然的现象。该类词汇有些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不同, 有的来自于人们世界观的迥异, 也有的是来源于宗教、风俗或者神话传说等。一方面,英语中的某些附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单词,在音译为汉语时出现了空缺。比如“cowboy”这个词,其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及明显的浪漫主义,这与美国早期的西部开发相关联。虽然汉语将该单词翻译为“牛仔”,但这种生硬的翻译无法反映该单词的产生背景及其时代意义。而汉语中将“Hippy ”翻译为“嬉皮士”,也并没有反映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行为怪异、追求特立独行的美国青年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 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翻译为英语时也产生了空缺现象。如多数英美国家的民众不了解何为“四合院”,何为“炕”,以及“中山装”“旗袍”等等的来源,也难以理解汉语中的某些礼貌用语及部分谦词,对这些表征独具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难以在英语词汇中找到转换词汇。

(二)词义的范围差异

英语词汇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其虽能在汉语词汇中找到对应词汇,但两者的词义范围存在很大不同。第一种情况,英语词汇的涵义范围大于对应的汉语词汇的词义。如个别表示“亲属”的词汇,如汉语词汇中的“叔叔”指涉的是父亲的弟弟、较父亲更为年轻的长辈。其在英语词汇对应“uncle”,显然,该英语词汇的范围远不止指“叔叔”,还可以是父亲的哥哥,或者是母亲的兄弟。类似的情况不一而足。比如英语词汇中的“drugstore”,其含义不止对应汉语词汇中的“药店”, 还包括出售药品、兼营杂货甚至是便餐的店铺。第二种情况则是英语词汇的涵义范围小于其对应的汉语词汇的词义。如“family”这个英语单词意指包括父母、子女所组成的两代人家庭, 而其所对应的汉语词汇“家庭” 却包括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内的三代人、四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当然这也与中国人的家庭构成方式及其固有的生活习惯相关。因此,“family”所指涉的范围远远小于汉语中的“家庭” 所意指的范围。此外, 基于中西方之间迥异的思维方式,对于英汉中的某些词汇的排位顺序而有所不同。

(三)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差异

一个词不仅包含其字面含义,也具有引起人们进一步联想的深层含义。基于人们对于生活也有某种程度的共同体会、共同感受或者较为相似的生活经验,故而英汉中部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在共性之外更多的往往是差异性。人们在措词造句时一般都是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个人经验甚至是对某个词的特别理解。故而这种使用带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2]加之各个民族各异的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以及文化背景,使得词汇的文化意蕴以及对词汇的文化联想皆互为不同。尤其是在描绘颜色、表达数字、以及指代动植物的语词上则更为明显。首先,在描绘颜色的词汇中,英汉词汇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蕴,如汉语词汇中使用“白”则指代丧事,而英语词汇中的“white”则意指纯洁、纯白或纯真、幸福吉祥等。其次,在指代动植物的词汇库中,英汉两门语言对之引致的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如汉语中“龙”指代一种吉祥的且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英语中却是邪恶的指代;汉语中的“九”代表良好的联想,如“九重天”“九天揽月”等等。而对应的英语词汇“nine”却没有此方面的联想,倒是对于“seven”有美好的联想,代表“天堂”。

鉴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也导致英汉中的部分词汇在内涵外延上有所区别。如在汉语语境下,人们往往将“东风”联想到一片春意黯然、草长莺飞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对于“西风”,人们更多是对其寄予惆怅的情绪,如古诗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等等。相反,在英语词汇中学者往往将“east wind”联想为败絮残冬的场景,而对于“west wind”却认为是一种温暖的表征,与我国对两者的解读截然相反。

三、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创新路径

(一)英语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文化要求

鉴于文化包罗万象,包括但不限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习俗、艺术、道德等诸多方面,作为一名英语知识的传授者,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文化语言素养,锲而不舍地学习获取广博的知识,保持较为敏锐的语言感知度和较为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才得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调用其自身的知识资源,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可能随时提出的难题,才能有效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之成效,提高英语课堂的应激能力。

(二)采用词汇比对法

实践表明,英语教师采取词汇比对法对英汉这两门语言开展适时比对的,一来便于学生记忆,使得学生掌握词汇的速度、效率更高,二来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把握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促进英语的正确运用。比如英美国家在很多场合都经常使用“dear”这个词, 而在我国,“亲爱的”这个语词则不可随意使用,这就是英汉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可采用词汇联想的方法

通过上述可知,词汇可以产生一连串丰富的联想,故而通过词汇联想的方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比如,中西方在节日这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双方除极为少数的共同节日外(如春节),各自存在独特的节日,如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而英语国家则有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这样独特的节日。

(四)使用随机教学方式

考虑到目前我国开设英美国家文化知识讲授的课程较为欠缺,故而英语教师只能通过讲授现有教材,对于出现的附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特别解析,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促进英语文化的掌握。[3]如英语教师在讲到楼层“floor”这个词时,可以比对下英美两个国家对于楼层的表述方法不一致;在讲到英语数字中的13时可以旁征博引地告诉学生这个词代表不吉利的来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力。

(五)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

除了英语教材之外,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外收集英美国家的邮票、明信片、地图等辅助开展语言教学,方便学生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其历史文化。英语词汇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来源上都有典故,或者是来源于传说,或者是来源于宗教文化,或者也可能是来源于某电影故事、文学著作等等。对于这一类词汇,英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集电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功能载体,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途径,传授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不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外,英语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或者是简易的英语读本,培养英语语感,增进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等活动。还可以开办英语角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创造多样化的英语學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哑巴英语”,实效性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结语

学习了解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差异,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英语词汇教学的最大产出。英汉词汇在词汇的空缺、词义的范围、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等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故而通过上述论述可知,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结合词汇比对法、词汇联想法并采用随机教学传授、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等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语

参考文献

[1]李领军.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张琦.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英汉语言中词汇的差异 篇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摘要: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颜色词;语言文化;象征意义;文化差异

Abstract: Color words belong to the main sensory words of human language, and they are the indispensable part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nation.Their unique language function and broad cultural symbolic meaning reflect special color meaning and cultural tradition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features, some of which, after being extended and converted, have become reverence and taboo words of colors.Thi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therefore it is a permanent cultural phenomenon.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words.Key words: color words;language and culture;symbolic meaning;cultural differences 一 颜色词

颜色词是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被赋予很强的喻意,用于描写抽象的事物和人物性格,生活特征,心理活动情绪等,使表达增添了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汉语中的白脸奸臣,戴绿帽,黄色书刊,红眼病,等。英语中的blue jokes,blue talk,,yellow streak,green-eyed,,red with anger等。这种颜色词的不同象征意义,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价值观与颜色词之间的特殊关联,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政治取向,也是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的体现。二 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由于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心理上所引发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蕴涵寓意却不尽相同,由此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色彩文化内涵。这里,我将以“红,黄,绿,蓝”这几种颜色词的象征意义进行比较。

1.红色 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在汉语中,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开门红”中的“红”则是代表好运,表示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取得好成绩。而在西方日历上往往用红色标明节日,而用黑色代表普通日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的 red-letter day 就是指开心快乐的日子或者值得纪念的日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也具有一定的贬义之意,并且具有相当强烈的语气。比如红色代表对于“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 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同时它也象征危机,如:red alert 空袭报警,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汉语说红糖,英语说 brown sugar;汉语说红茶,英语说 black tea,学生如果没掌握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就容易错译。

2.黄色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同时它更代表了一种地位及威严。然而在英语中黄色 yellow 却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 yellow press 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 黄色办报作风)外,还表示胆怯、卑鄙,如我们将卑鄙的人叫做:yellow dog,而yellow-livered 则是代表胆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黄”字也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若直接翻译可能会造成语言不通或者不理解,甚至闹出笑话。比如这里的“黄色”在英语中的意义是 pornographic(色情的),trashy(无聊的、低级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等。3.绿色 西方文化中的绿色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是植物的生命色。然而在英语中,绿色却常被用来表示嫉妒。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或者 green-eyed monster。可是对于嫉妒的描述在汉语中我们却常用绿色的对应色—红色来表示,比如“眼红”,若直译为英文便是“red-eyed”,这与我们上面提到的“green-eyed”就截然相反了。同时在英语中也常常用绿色表示缺乏经验、缺乏训练或者知识浅薄等意思。如:a green hand 生手,as green as grass 幼稚。而在汉语和英语相似的是绿色代表青春活力、精力充沛。如:a green old age 指老当益壮的人,to remain green forever 指永葆青春活力。绿色也常和植物、蔬菜水果和园艺联系在一起。greenhouse 是温室,a green grocer 指零售新鲜水果蔬菜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野恶。义狭是正义的,如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给丈夫戴“绿帽子”。

4.蓝色 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不存在什么象征意义,相对而言,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就有不少。蓝色在英语中常与社会地位和贵族身份有关,它能象征高贵、深沉、高远、严厉等,如词语:blue blood 代表名门望族,blue laws 严格的法规,而 blue ribbon 是最高荣誉的标志,指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在英语中,蓝色常与不好的心情有关。In a blue mood 和 have the blues 都是指难过,沮丧和抑郁的情绪它又象征忧郁、沮丧,a blue fit 表示不满、震惊或气愤。在美国,blue book 不是指蓝皮的书,而是载有显赫人物,尤其是政府官员名字的书。说蓝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义非常多。三 英汉文化中相同颜色词其象征意义不同的原因

1文化背景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2民族心理不同 因为颜色词有很强的直觉的功能,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视觉体验,也刺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心理感受相同的颜色在不同民族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不同。例如,在英国和美国,白色是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因为象征着纯洁和幸运,而其相应的单词“white”在汉语中更多象征着死亡。3 生活环境不同 生活环境的差异往往反映在表示颜色的对象不同。例如,在汉语中,“米色”和“蜜色”表示浅黄色,而在英语中用 cream奶油或 butter 黄油表示“黄”。这些差异产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有关。4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注重直觉和形象比较的直觉思维,而西方人注重自然、科学和准确。如,在“红光满面”,“红”意味着健康。而在英语中glow with health 红光满面。.5 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人们既注重内在价值也注重外部形式。而在英国,人们注重实用性和价值。例如,品牌为“white elephant(白象)”的产品在中国很畅销,但是这些商品被运输到说英语的国家的时候,没有人显示任何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white elephant 白象”是昂贵的和无用的东西。四 结语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虽说数量有限,但却反应了中西方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从以上四种颜色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象征意义有相似,也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并把握颜色词的基本意义和微妙的象征意义,这将对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工作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上一篇:师德警示录学习心得下一篇:在职业教育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