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2024-05-24

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通用11篇)

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1

学习护理心理学之时,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心态,处事,行为活动也必然有所不同。而处在大学阶段的我们,心态的自我调整尤显重要。诚然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有人性格乐观,积极向上;而有人沉默寡言,消极忧伤。因此学习心理学则必不可少。

因为每个人都是感性动物,所以在面对一些重大灾难时一般都会产生不良消极情绪。特别是遇到连续挫折时,比如考试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好,又生病了迟迟不愈……我们会抑郁,焦虑,忧伤,难过。因此要学会关心他人和自己。特别是未来,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他们因为生病产生消极心态,而读懂病人的心,给予最真挚、最热情的帮助,给病人以心灵的寄托更显重要。有同情心,有爱心,让病人充满信心,将有益于疾病的治疗,有益患者着恢复健康。

心理学对个人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方面的困难,自身的学习,会让面对的困难不再显得无计可施。自我调节,心理暗示,找人倾诉均是排解心理障碍的方法。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难过或是不快的事情,给自己以勇气,给生活增添一份阳光。

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2

让儿童拥有自主选择权

曾经听说过“陶行知带着公鸡去演讲”的故事。演讲开始前,陶行知先生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公鸡吃米,公鸡就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后不久, 公鸡就自由地吃起米来。陶先生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但是如果让他自主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由此我想到,在“童真语文”的学习中,我们要给儿童更多的自主。自主就是提供机会,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促进儿童展开主动而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

学习字词时,教师可以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儿童,哪些字词要学习,由儿童自己决定。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画出(或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请儿童自己来板书,也可以现场收集呈现在屏幕上, 供大家学习参考。让儿童读一读自己还读不准的音,写一写自己还不会写的字,查一查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就这样,把识字学词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儿童。朗读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儿童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 比如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我们可以让儿童选择朗读的方式,可以选择一个人自由地朗读,也可以选择和同伴合作朗读……我在执教儿童诗《太阳是大家的》时, 学生可以选择一小节一小节地朗读诗歌,也可以选择两小节两小节地朗读诗歌,可以是这两小节,也可以是那两小节。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读法,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就这样把读的自主选择权充分交给儿童,让儿童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作业操练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弹性的、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儿童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把作业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留给儿童,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儿童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儿童展开真实的学习。

让儿童拥有自由话语权

2001年4月7日中国儿童论坛在北京举行。小代表们的共同心声就是怀念“童言无忌”这个词。“即使有时大人不 相信孩子,不同意我们的话, 但我们还是要表达,发言是我们的权利!”可见,儿童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拥有自由话语权。可很多时候,教师总是把话语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表面上尊重儿童,师生平等对话, 但实际上话语权就像教师手中的风筝线,想放就放,想收就收。一旦儿童的表达脱离了预设的轨道,教师就立马接过话茬,开始代替儿童言说,总是认为自己比儿童见多识广,自己比儿童阅历丰富。于是,课堂成了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一场游戏而已,绝大多数儿童就是课堂的看客,哪来的自由话语权呢?

实际上,不自由是违反生命法则的,只有自由才能使儿童尽量发展本性中的“善”。自由更是“童真课堂”必不可少的前提,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儿童极大的自由话语权。课堂上儿童可以随时亮出自己真实的看法,不用管这个看法对不对;可以大胆地与同伴展开争论,不用猜老师到底想要什么;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困惑,不用想同学会怎么看……“童真课堂”就是一个尊重儿童、彰显真实的课堂,处于其中,每个儿童都可以拥有自由话语权。在“童真课堂”里,我们努力追求85%以上的举手率,让更多的儿童都拥有积极表达的意愿;我们要求课堂独立表达率达到60%以上,让更多的儿童能把握住自由表达的机会。当然,课堂时间是个常数,一节课内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当众表达的机会。但我们总会在课堂里安排“同伴对学”的环节,让每一个儿童在“对学”的时候首先拥有自由话语权。

只有这样以自由为基础的表达,儿童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呼吸”,才可能呈现原生态的学习感受,才可能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在小学低年级,当我们讲到一个新事物,那些孩子,你要他不说,也困难。心急的还会一个劲地嚷:“老师,老师,我知道!”无论我们的时间多么紧张,无论他的“知道”多么可笑,我们必须停下来,给他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这会带给他多少激动,同时我们也在课堂里播下了一颗“自由话语权”的美好种子。实际上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呵护这颗种子,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它就一定会在课堂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让儿童拥有自在质疑权

这里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其他国家的孩子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了问题,可中国孩子 却问 :“什么是 问题?”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夸张。不是我们的孩子真的没有问题,也不是他们不会问问题,而是他们少有质疑的权利。很多语文课堂上,学总是被动地学,问总是被教师问。孩子们长期地被学习,被阅读,被提问……美国一位教育家说:“中国的教育,就是教师设计好一切问题去问学生,只要学生都回答对了,就表示学生学懂了。”在观察一位骨干教师的课堂时,我们统计了他一节课提出的问题,大大小小一共有80多个。当我们告诉他这个结果时,他认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当我把大家记录下来的问题交给他时,他自己也傻眼了。很多时候,教师就是这样自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抢占了儿童独立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在坚持“以童为本”的童真课堂里,更应让儿童拥有自在质疑权。我们要鼓励儿童很自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许开始时儿童提出的问题会五花八门:可能有细枝末节的微问题,也可能有乱七八糟的难问题,或许还会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傻问题……但无论儿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一定都要尊重,都要给予回应。只有坚持这样,才能让儿童感觉到自己的问题是被重视的,他才会保持质疑的积极性。把自在质疑权还给学生,首先要改变的是儿童对书本、教师等的迷信和盲从,让儿童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会用自己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其次要从每一堂课做起,指导儿童学会提问,逐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课始质疑,可以引导儿童围绕课题提问。课中质疑可以指向文本矛盾处、学习困惑处、表达秘妙处、主旨核心处,等等。课中质疑的关键是要让儿童形成及时质疑的意识,不管什么时候,都能马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课末质疑主要指向还未搞明白的内容,让儿童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3

一、拨动儿童的心弦,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

儿童的本性是好动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现有的教材体系,每一道例题的呈现还是以静态文本为主,不能够直接地形成一个个活动的情境。这种静态文本的教材并不容易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继而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而《课程标准》要求很多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没有动态的活动情境让每一名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那么这种“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文本情境变成活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把参观式的浏览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由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非常陌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例子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如果创设魔盒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在猜想魔盒的秘密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达成了目标,小小的变静为动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面向儿童的思维,化图文范式为生活情境

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却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新版教材从例题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量明显减少,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具有不可攀性。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借用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例如,“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有效的化解难点,可设计“付整找零”的生活场景:小明有276元,今天又领到奖金98元,小明一共有多少元?用动画演示发给小明100元,小明找回2元的情景。因为把抽象的数学建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上,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活泼,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立足儿童的经验,化统一例题为校本特色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新教材虽然已为师生创设了广泛的教学情境,但由于实验面很广,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全国各地的许多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省市、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教材所创设的情境不可能照顾到全面,因此任何一种教材所选用的例子,都没有办法做到适应所有地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把教材中统一安排的、不适合本地学生的例子,改成本地学生普遍能接触到的例子,使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例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为了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我们从介绍学校的情况引入课题,由于题材取材于校园,富有生活气息,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得积极主动。

《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4

在双休日中,我通过教师发展平台选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弟子规儿童教材学习体会 篇5

首先,这本书很容易上口,明了易懂,但有部分内容由于个人古代文化修养不足而难懂其意。另外,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适用于现实社会也有了一些发展和改变。但总的来说,《弟子规》的整个内容都是我们可以尽量学习并且去做好的。

按照文章的顺序,第一则为“入则孝”,说的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国古代以孝为先,其实不管身处什么时代,对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戴和报孝他们。我对这则感受最深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和“丧三年”。第一句大意是”如果父母疼爱我,我自然也应该感恩他们而孝敬他们。而如果父母讨厌我,对我不好,我也能对他们好,那样更加体现出我的孝道”,后一句从另外的角度可理解为“人从出生开始的前三年,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父母。从最开始的体内孕育,到来到人世就开始给父母带来的种种烦恼和劳累,比如照顾饮食和体质方面。父母教会你语言,教会你走路,从小向你灌输优秀的文化等等。当他们年老了,你起码也应该尽孝道地偿还他们对你人生前三年的辛苦养育。而当他们遗憾去世时,你更应该感恩怀念他们。”正如文中下面讲到的“事死者,如事生”,这是教会我们如何在自己的一生中怀念感恩赋予自己生命的人。有点惭愧的是,到如今为止,我还没有真切地向父母表现出自己孝道,我现在做得到但是也做得不太好的是遵循采纳他们的一些建议,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积累筹码。从另一方面讲,家人在家庭感恩和语言关心方面没什么特别要求和在乎,他们知道我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照顾得好自己和好好打造自己的人生就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满足。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时会担心他们的安康。在家里,可以做到的我尽量帮助父母做到。不过有时感叹和欣慰,父母现在身体还不错,他们还很有激情也很辛苦地在为我和这个家储备各种能力和资本。虽然现在我不能为父母做什么实际性的贡献,但我知道他们一直在等待我可以独立的一天,可以亲自照顾他们的一天。因为,父母在,心就有了归属。同时我也深深地记得从其他书籍中看到的一句需要铭记的警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现在不在乎是否能显现青春的激情,不在乎学习中是否快乐,我看重的是,可以在将来用自己的努力给这个家,给父母带去美好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

第二则为“出则弟”,讲述的是与尊长的处事之道。很高兴,我有一个亲大哥,还有很多堂兄弟以及堂姐。在我的这二十年里,一直很享受也感恩着这些兄弟情谊,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在学校遇到的很多好友。此则主要围绕一个“尊”字,以前不怎么会在现实生活中去做到这个字,生活得很随意,也有过在待人处事方面的不足和因此带来的不少烦恼和不便。现在年长了,也即将走向社会和在将来承当一个家庭责任,到时更加需要学会各种有用的合适的处事之道,在社交方面,礼貌和礼仪往往很重要。希望以后能秉承文中所讲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最后我对文中的“泛爱众”一则感触较深。我就在心里定下了“不管以后学习什么专业,最终希望能在社会中做一个有用的人”。有时我会把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在自己长远的一生中,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做到“细水长流”,也即在平时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帮助他人。所以一上到大学,我就加入到学校的一个青年志愿者组织,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平台,能在某一方面为社会做点事情。现在参加志愿服务也已经一年多了,很高兴,从自己和带领前去服务的学校同学身上也演绎了不少属于志愿精神,“我志愿,我快乐”。虽然有时组织志愿活动会花费自己很多精力和时间,往往会落下专业学习和带来很大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过后我也会心安,虽然前期或者中间过程有时会做很多徒劳的无用功,但当看到最终我们的服务所收获的成果时,感觉一切都挺值得,因此也会很开心。上到大学,我能找到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志愿服务,关于以后的志愿服务之路,我会在自己学有余力时不时投入进这个充满“爱”的角色。还有一种快乐来自自己的专业学习,或者说是未来的职业。我现在是一个医学生,也会从现在开始做到一个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勤奋努力和使命,同时加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我也很想成为一名服务大众的医生,不乞求医术有多高,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有效地减轻病人痛苦,让他们恢复到生命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行业表示出赞同和钦佩,我也很欣赏这个神圣的职业,虽然如今国内医疗行业负面新闻和评价有很多很多,但是只要存在那么一点“白”就不能说这个行业是个纯“黑”,而且我对自己将来所处的医疗卫生环境表示出应有的信心。

学习幽默心理学体会 篇6

学习幽默心理学以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生活需要幽默。幽默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和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幽默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鼓舞人们的勇气,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并且使人们树立起热爱生活的态度。正如我们学习的课本里所提到的:幽默是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存的艺术,更是一种博大的精神。

我认为,一个幽默的人,他往往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并且在为人处事中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容易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误会和摩擦都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多点儿幽默,就等于在摩擦得发烫的齿轮中注入了几滴润滑剂,不致碰得火星四溅,撞得疤痕累累。这是因为幽默具有把人带出尴尬境地,具有引发笑声并且化干戈为玉帛的特殊功能。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和幽默风趣的人相处我们的心情会觉得非常地轻松和愉快,而且气氛也会比较融洽。枯燥烦闷的会议,因他在而谈笑风生;朋友聚会,因他在而红火热闹;即便是在紧张的商业谈判中,多来点幽默,也会有助于顺利的达成协议,或许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反过来,一个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也会大打折扣,人们见了他往往会“敬而远之”。

幽默,它是一种高雅而可贵的情趣,是智慧和感情的结晶,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幽默可以有助于我们发展事业,因为幽默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融洽的人际氛围,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大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幽默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而幽默也有助于我们处理好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缓和家庭矛盾,活跃家庭气氛,使婚姻更加稳固,使家庭成员间更加平等和谐,使家庭生活更富有情趣和韵味。幽默还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会以幽默的态度对待人生,通过幽默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和激情,能够直面人生,又能够反思自省积极向上,这样的生活态度必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也会得到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幽默,应该是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应该崇尚的一种美德。一个幽默的人有趣而引人发笑的言谈可以冰释一切烦恼和愁闷,也让我们在意味深长的笑料里能够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那么怎样使自己变得幽默呢?我认为还需要具备很多的客观条件,如丰富广博的知识,审时度势的能力,高雅的情操,乐观的生活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必备的条件。

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7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 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 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 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 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 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 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 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 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 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 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 (接触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成长档案) , 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 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 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 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 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 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 拟定的目标不同, 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 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 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 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

《指南》实施原则指出,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 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 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 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 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 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 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 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 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 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里的起跑线, 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 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 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 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 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 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 导致了“小学化”倾向, 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 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 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 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 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 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 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 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 利用熟悉的环境, 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 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 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 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 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 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 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 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 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 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摘自马拉古奇《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吗?》。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孩子需要“工作与游戏”, 家长应给他们一个体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的空间, 而不是“偷走了九十九种”, 只留下期望的唯一。

《指南》的教育建议里, 有许多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如“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 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 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 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 丰富他群体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 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 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研究中, 也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的重要, 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 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 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 让幼儿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实现家园共育。

儿童学习障碍 篇8

与小向相比.11岁的小女孩小云却还在读小学一年级。小云的父母亲在她5岁那一年离婚了,母亲患有被害妄想症,间歇性的发病。每当发病时,小云的母亲就大喊大叫,说有人要害她,居室楼下有人对她指指点点,鸣笛的警车是来抓她的……她不让女儿去上学,就是出门也不行,因为有坏人在家门口等着呢,抓不住她就会抓她的女儿。小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与学习,于是出现了学习障碍。

什么是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个体在一种或多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落后、障碍或延迟发展,涉及语言、阅读、书写、算术或其他学科。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学习障碍有可能是由于脑功能失调所致的心理残障,或是由于情绪、行为障碍造成,但绝不是智力低下、感觉剥夺或不利的文化与教学因素造成的结果。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学习障碍的儿童有以下特点。

1 学习障碍儿童总体智商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虽然也有一些儿童偏高或偏低),所以,智商落后不是确定学习障碍者的标准。

2 学习障碍是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不用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缺乏学习动机、兴趣等因素造成的。

3 学习障碍一般是由于学习障碍者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所致。

4 作出学习障碍诊断时,应排除弱智、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情绪障碍或由于经济、文化水平方面的不良影响而出现的学习问题。应找出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原因,以及家庭方面所致学习障碍的原因。

5 在大多数的学习障碍者中,他们常常伴有交往和自我行为调节方面的障碍。

引发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与学习障碍有一定关系。前面所述的小云母亲,在其儿童时期就有学习障碍;轻微的脑功能障碍也可以导致学习障碍;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异常,以及特异体质、围产期因素、代谢异常等,均可造成学习障碍。近年发现,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缺失,也可以造成学习障碍。

儿童学习障碍是可以进行治疗的。以下就是专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但无论采取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与实施。

学习能力综合训练

在此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训练者和被训练者的心灵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两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那些学习障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尽量让他们明白每个训练内容的要求、方法和作用,懂得配合并正确接受和执行指令。应及时反馈训练结果,及时给予强化,可以用口头表扬、实物奖励来激发患儿。要引导学习障碍儿童学会操作,并进一步反思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活动中,逐渐从被动接受训练到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技能和学习成绩,消除不正常的行为,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感觉动作能力训练

在现实生活中,方向感强的儿童做事有条理,有次序,动作自如。方向感的培养有助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推理能力有促进作用。有方向感的儿童书写时笔划顺序正确,而方向感障碍者常语无伦次,叙述事情杂乱无章。感觉动作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方向感的培养,其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肌力训练这种训练对学习障碍儿童十分必要,可以促进患儿的神经牛理发展与控制,尤其是锻炼手肌力量,是书写动作的基本保证。肌力训练不仅要训练患儿的力量,更要增加其对不同力量的控制能量。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与其耐力的缺乏和控制力不足有关,对学习有不利的影响。

平衡训练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动作与稳定灵活的一种动作能力,直接影响儿童的书写质量,并与儿童的运动、行走、控制身体平衡等有关。平衡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平衡能力,使其注意力集中,减少多余动作,活动敏捷。

协调训练协调能力对儿童的运动能力、灵活性、人际交往活动等均有影响。协调不良者走路不稳,东磕西碰,打翻东西,碰落物品,而且动作冲动,姿态怪异,很容易因此而与他人产牛矛盾。听一动不协凋、视一动不协凋者,书写潦草,字体大小不一,难以正确地书写在格子里,不会记笔记,缺乏自信心。

节奏训练节奏对语言和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节奏差的儿童在歌唱、说话、阅读时忽慢忽快,断句不准确,影响阅读理解,说话层次混乱,无法让人明白他所表达的意思。此种训练可加强儿童在手、眼、脚的配合与协调方面的能力,改善学习能力。做事拖拉、无先后顺序、自律性差的主要原因,是从小就没有建立良好的时间感,缺乏速度体验,对时间的长短判断缺乏概念而影响了牛活节奏、频率和作业速度。

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一系列的运动能力活动,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游戏为主,在训练中要以加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为主要目的。

视知觉能力训练

人需要掌握的学习信息,70%是通过眼睛到达大脑。大部分学习障碍儿童视觉能力落后,因而影响学习成绩。这里应当让大家明白的是,视觉能力落后并不是视力差。绝大部分学习障碍的儿童视力并不差,他们缺乏的是理解和领会、掌握看到的事物,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因此,视知觉能力的训练着重于理解、领会和掌握。

在训练中,注视与追踪训练的目的,是要增加对目标的视觉追逐能力。静坐训练也是此训练的一部分,只有安静地进入学习状态,才能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视觉记忆是大脑对眼睛所见实物印象的保留能力,学习障碍者此方面的能力较差,需进行训练。视觉理解训练要让儿童多掌握视觉推理、理解,以及对图形的判断和绘图等。视一动协凋训练也应进行,此功能不艮者书写时经常出现错误,书写动作迟缓。

听觉能力训练

学者们在凋查中发现,小学牛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50%是在听老师讲解。如果听觉能力差,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听觉分辨力的训练,在于提高儿童的听讲能力和听的敏感力,以及对声音的敏感性。

听觉广度的训练要提高儿童接受信息的长度,提高其短时记忆能力和倾听的注意力。此方面差的儿童记不全较长的信息,不能重述以前听到的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差,听课走神,容易受外界干扰,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理解水平低,学习成绩差。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着重在于提高儿童辨别声音及语言的意义。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儿童听不懂词义,注意力分散,难以确定两个以上听觉概念之间的关系,影响语言的表达。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9

我有幸与心理学导师毛春梅老师,心理学专家李传伟,顾小扬两位教授近距离接触,他们是和蔼可亲,自带气场的人。参加这样的培训活动,让人倍感亲切,内心温暖而充实。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好一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三天的课程学习,虽然有点疲惫,但是收获满满,实用性强,相信每位参训老师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实施和运用。

本次学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进行朋辈督导案例的分析与交流。这样的案例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经常遇到并感觉头疼的事情,面对“24个不开口,神仙也难下手”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该怎么办?追根溯源,每个问题孩子的产生背后必然有个问题家庭,随着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这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教养方式简单粗暴,无限溺爱,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再接着进行有效合理的沟通,要学着和孩子共情,无条件的接纳他们,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爱抚和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当孩子愿意打开心扉,再慢慢去感化他们。如果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像严雨花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利用与挖掘,让孩子增加自信。所有的家长都像夏小梅老师那样,会有效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亲子矛盾,我相信问题学生会越来越少,长大后的犯罪概率也会越来越低。当然,这得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不懈,家校共同努力的过程。

学习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0

本次研究生班安排了《管理心理学》课程,这本书包括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研究方法、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并对近年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体现了当今国内外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研究动态。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协调组织与团体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条件,改进领导与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组织与人员发展。

本班同学大都来自省内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骨干,《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安排得及时准确,既能学习管理的知识,又能体验心理学的韵味,特别是老师的生动讲解,更加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运用心理学加强管理,如何加大对预见习的事情加以研判,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学期对《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和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探讨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依据。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

一门学科。学习心理管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互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譬如在企业,人是主体,是人财物诸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从而解人心理活动的规律。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使为我们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单位,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工作效率有重大影响,人的智力、体力的发挥,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该了解有关职工心理健康的知识,创造有利于职工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心

理环境,这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而在具有个性的同时,人还有共性,也就是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合作、竞争和冲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管理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协调组织与团体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条件,改进领导与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与人的关系发展,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在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而交流动机,目的和态度等因素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出现特殊沟通的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

司还是下级,只要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

管理心理学,其主体是人,因此,要正确的知道人的重要性。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之后,我懂得了如何利用所学的东西,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懂得了怎么样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也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还必须要学会怎么合作,因为合作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减少时间。但是认识一致,目标一致,利益一致,是一切合作的前提条件。想与他人合作,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才行,不然合作很难进行。人们所处在的社会,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就要必须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只有这样,人生才会一帆风顺。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正确的了解什么是人际关系,知道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很好的得到朋友以至身边同事的支持。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当今社会,合作、竞争和冲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同时,当人们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时,对稀有资源的争夺,就产生了竞争和冲突,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竞争和冲突,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管

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正是教会我们如何运用心理学在合作、竞争、冲突中去寻求平衡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实现和谐管理,控制发展方向,达到实现利益的最大值。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将管理心理学里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管理心理学发展至今也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因此要在实践中去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创新,这是我们学习最主要的目。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 篇11

关键词:误区;乐器;看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4-02

电子琴有着丰富的音色,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并且具有自动节奏、自动和弦等常规乐器所没有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舞厅、歌厅及音乐会上很受欢迎的乐器。

由于电子琴的上述特点,对于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们来说,很自然地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唯孩子兴趣为准则的众多儿童家长来说,为了使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有所进步,纷纷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了电子琴。

有人学,就得有人教,于是乎,一时间各种类型的电子琴培训班遍及全国,众多的儿童投入到了电子琴的学习中。然而,这实实在在是儿童学习乐器的一大误区。何以下此结论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仅供儿童家长参考,不妥之处,请音乐界同行指正。

1儿童学习乐器,重在打基础

电子琴是新兴的电声乐器,它的型号、功能都不统一。随着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电子琴还会不断发展变化,很难固定为哪一种模式。乐器本身不定型,何能打好基础呢?

儿童学习电子琴,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能较熟练地操纵自己的琴并能演奏一些乐曲,但是,一旦换了别的琴却显得束手无策。其原因就是不同厂家、不同牌号的电子琴其功能、操作键不统一的缘故,特别是一些孩子学琴时用的琴档次较低,若遇到档次较高的琴就无法下手了。电子琴的发展速度较快,更高档的琴会不断被推出,用低档琴演奏惯了,如何能适应高档琴呢?琴童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电子琴可以像学钢琴等乐器那样为将来打基础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2电子琴没有定型的教材及教学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琴教材大都是根据钢琴或手风琴教材改编的,并不十分适合电子琴演奏。因为电子琴的触健既不同于钢琴,又不同于手风琴。钢琴的键子较硬,其声音的大小、音色的好坏都与演奏者的触键方法有直接关系;手风琴键子的软硬虽然同电子琴差不多,但是手风琴声音的大小及音色除了演奏者手的控制外还要受风箱的制约。这两种乐器虽然同电子琴都属键盘乐器,但前者在触键方面是有很多学问的,每个练习曲都有所侧重,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某一个练习曲可能是针对手指、手背、手腕、肘、小臂、大臂等某一点而写的,需要学琴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把握。通过对这些练习曲日复一日的练习,久而久之就有了正确的触键感,也就有了俗话说的“功夫”。而电子琴由于键子过软,而且力度、音色等不只在于手的控制,所以,虽然练习同样的曲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练功的目的。

琴童家长以为使用与钢琴、手风琴差不多的教材,学了电子琴就可以为将来学习钢琴、手风琴打基础,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学习了电子琴如果再想学钢琴或手风琴,除了能识谱外,触键的感觉几乎等于零,还得从头学起。

3科班学过电子琴的专业音乐教师甚少

由于电子琴是新兴乐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全国真正科班学过电子琴的寥寥无几。但为了迎合儿童学习电子琴的潮流,全国办起了难以计数的电子琴培训班。众多的培训班进一步掀起了儿童学习电子琴的热潮,热潮中又有更多的培训班办起来。在众多的办班者中,大部分是合格的。这些教师要么是电子琴方面的专家,要么是由钢琴或手风琴改行的。但也有相当多的办班者是为了赚钱。更有甚者,原本一些拉二胡的、吹管乐的、弹琵琶的,为了赚钱也办起了电子琴培训班。大概由于学电子琴的人太多,饥不择食的缘故吧,培训班竟大部分都门庭若市。

试想盲目随大流,让孩子参加电子琴培训班,后果不言而喻。

4琴童及家长盲目乐观

琴童及家长还有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盲目乐观,孩子们学了一段电子琴后,能演奏几段简单的旋律,经电子琴自动节奏、自动和弦一渲染,听起来挺热闹,使琴童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弹得不错。家长则产生更大误解,以为孩子进步很快。大多数琴童家长可以说都是外行,他们听不出好坏,但喜欢比较。特别是喜欢与学习其它乐器的孩子比较。比如有两个孩子素质差不多,同时学习乐器,一个学习钢琴,一个学习电子琴,学完一段之后演奏同样的乐曲,电子琴由于许多自动功能介入,一般人听起来效果要比钢琴好。但是,在热闹的乐曲中,有多少成分是琴童自己演奏的呢?一般家长是不得而知了,其實很大一部分是乐器自身的电脑演奏的。

儿童刚开始学琴时并无主见,全在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目前出现的电子琴热,完全是由于一些人的错误引导造成的。希望家长同志们不要只顾孩子一时的兴趣,应引导自己的孩子步入学习音乐的正路。

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想否定电子琴这种乐器,更不想否定许多人培养儿童学习电子琴方面的功劳。应该说,电子琴是一种很优良的乐器,而且今后肯定还会有很大发展。这里只想说,电子琴不宜作为儿童学习乐器的入门乐器。孩子们在步入音乐殿堂时,不应把电子琴作为阶梯,至少可以说,有比它好得多的阶梯可供攀登,比如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乐器相对来说历史较长,经过无数次改进已基本完美。既有可供各个年龄段儿童学习的各种型号的琴,又有系统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乐器上奠定好基础,将来既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本门类的演奏家,也可向其它方面发展。以电子琴为例,只要具备钢琴或手风琴的基础,演奏一般电子琴乃至更高级、更复杂的电子合成器,只要认真熟悉它的各种功能及开关,稍微练习即可演奏得很好。目前许多优秀的电子琴演奏家大多是由钢琴或手风琴改行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学习上述乐器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选学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等,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学习管乐器。

总之,除了电子琴外,可供儿童学习的乐器很多,可以说,所有传统的常规乐器都可以学习。当然,具体到每个儿童,需要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乐器。

上一篇: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一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