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2024-08-18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共14篇)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篇1

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预防

2010-1-18

王晓婵

ICU内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ICU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区,而危重病人具有许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完整可行计划以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发生因素

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它通常是由于医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及处理不当引起。但人们往往忽视另一

重要的原因,即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使用抗生素现状据了解,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发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2、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情况,这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3、侵袭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1],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2]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

3病室环境因素影响多种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病室内。

1.4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病室、治疗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病人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病人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

5人为因素某些人为因素,如医务人员缺乏院内感染意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管理不严。再则院内感染监控机构不健全。

二、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护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病人尽快康复的条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到病人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3、减少侵袭性操作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动、静脉置管。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进针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三、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1、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进行无菌操作前应戴口罩、帽子、洗手;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工作人员的手、鼻、咽腔定期做细菌培养,每3~6个月1次。

2、ICU的空气消毒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15~30min。室内每天用动态电子杀菌机消毒2次,每次1h。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3、保持ICU室内清洁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洗消净、百消净、84消毒液等对室内床头桌、床栏、治疗车、监护仪、呼吸机进行擦拭;病人转出ICU后其病床周围的围墙、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每天擦地面3次;每周擦墙围、刷地面1次。

四、严格各类物品及药品管理 1室内各种装备、器械、物品的消毒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呼吸机管道要一日一更换消毒,用完后彻底消毒。吸氧用湿化水要一人一换,每24h换1次,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进行空气、敷料、呼吸机管道等细菌培养。

2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污染均不能使用。

3、严格参观探视制度加强参观、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篇2

关键词: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

气管切开是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和抢救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项治疗技术, 利用人工气道的建立来实现人体正常呼吸通道的改变, 也就是不再经过鼻腔过滤空气, 而是直接将其吸入呼吸道, 这就容易导致患者发生痰液不能自主咳出、分泌物结痂、粘稠和增多, 以及呼吸道干燥等症状, 受到上述各项因素的影响, 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问题。本次临床研究对气管切开患者ICU肺内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22例, 女性18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0岁至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8.5±21.5) 岁。患者原发病情况为:1例高颈髓占位, 1例高劲髓损伤, 1例椎基底动脉瘤, 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 11例高血压脑出血, 20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接受治疗前格拉斯哥评分结果为:1例9~12分, 29例6~8分, 10例3~5分。患者临床症状蛀牙表现为: (1) 听诊有湿性或干性啰音; (2) 胸片检查显示有典型炎症; (3) 痰培养有病原菌且痰液量增加并呈黄色。

1.2 方法

以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住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临床诊断标准, 对于无明显潜伏期临床症状的患者, 在其进入ICU接受治疗后48h内发生明显的感染症状, 以患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象、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结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诊断依据。

1.3 痰液采集方法

在气管切开患者切开部位的下呼吸道处利用无菌吸痰法采集痰液样本, 在无菌试管中留置采集的痰液样本, 并对其实施细菌培养检查。所有患者均在痰液培养和药敏实验的结果上, 接受相应类型抗生素的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指患者临床治疗72h后排痰效果显著改善, 咳嗽症状显著减轻;显效, 指患者临床治疗72h后排痰效果有所好转, 咳嗽症状逐渐减轻;无效, 指患者临床治疗72h后咳痰量未见任何改善, 各项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病例总数×100%。

2 结果

2.1 病原菌检查结果

全部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 共检查出9种致病菌类型, 其中, 32例患者为革兰阴性球菌, 约占80%, 其中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黄金葡萄球菌以及白假丝酵母菌等, 4例患者为革兰阳性球菌, 约占10%, 4例患者为真菌, 约占10%。

2.2 药敏检查结果

所有40例气管切开ICU患者肺内感染症状的发生均受到相应的类型致病菌的影响, 且肺部感染气管切开ICU患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主要致病菌类型的临床药检结果, 如表1所示。

2.3 临床疗效

所有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经过系统的对症处理和抗生素治疗, 其原发病和肺内感染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 治愈15例, 显效20例, 有效4例, 死亡1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 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3 讨论

气管切开术是ICU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治疗措施, 在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昏迷、呼吸肌无力、呼吸道堵塞等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率较高。气管切开有助于患者痰液的及时排出, 并保证呼吸系统通畅[1]。通过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治疗, 作为ICU患者临床抢救治疗的主要措施, 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通常能够达到60%左右。然而, 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几率通常能够达到93%左右, 且混合肺内感染发生率通常在46.9%左右, 同时, 患者对于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行, 进而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2]。

气管切开留置时间会对患者肺内感染发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危险性通常在35.16%左右, 也是导致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气管切开后, 其气道会与外界的环境直接接触, 进而造成鼻咽部的空气保湿加温和清洁过滤作用的丧失。若患者长时间卧床, 则会产生分泌物中补体成分、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减少, 以及呼吸系统分泌物增多等现象, 为病原菌的繁殖创造有利的环境[3]。

机械通气治疗是导致气管切开ICU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对于连续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其肺内感染的发生率为其他患者的6~21倍左右。支气管镜、湿化器、雾化器等呼吸治疗设备污染物都是患者肺内感染致病菌的媒介物和储藏所[4]。ICU病房内工作人员的手是一过性病原菌或的主要寄殖所或是病原菌的主要污染部位, 因而, 医护人员在对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 需在更换呼吸机管路、经气管切开吸痰等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5]。

患者治疗情况和自身因素也会对其肺内感染的发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以及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严重以及年龄在60岁以上等都会提高患者的肺内感染发生率, 特别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会大大提高各类致病菌的耐药性, 甚至导致患者发生交叉耐药症状[6]。

综上所述, 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相结合, 有助于控制患者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同时, 依据患者致病菌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是患者临床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以芳, 张涛.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0) :79-80.

[2]容冰, 张文池.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9) :707-708.

[3]李淑芹.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5) :1821-1822.

[4]苏晓梅.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5, (10) :8-9.

[5]徐艳萍.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6) :189-190.

浅析ICU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篇3

【关键词】ICU;感染;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6-02ICU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作为护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由于ICU患者的抵抗能力弱、感染能力强,在治疗期间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都要求的很完善,其中每一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一般患者相比较感染的几率要高出很多,在治疗当中感染现象的出现导致手术失败,患者失去了生命。合理的控制感染率的发生,对挽患者救生命有着非凡的意义。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发生的原因、情况、从中分析调查做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的病例中共有150例,其中男性感染患者100例,女性感染患者50例,年龄均在1-90岁之间,住院时间不等。

1.2方法调查中发现患者ICU患者感染与很多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还有治疗当中采取的治疗措施及身体内正常的检查项目,对以上这些因素均作出研究及分析。身体内感染部位越大说明此位置易感染能力强,在治疗当中较容易感染,医生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2结果

在我院治疗的ICU感染患者中,由感染分布情况分为不同的感染特征,呼吸道感染较常见,泌尿感染次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患者较少。3ICU感染的原因分析

3.1侵入性诊疗操作ICU病房中设备的必备必须要全面,不仅仅要有监护设备还要有紧急措施中需要的设备,比如:气管插管和各种引流管等,侵入性治疗患感染的几率是治疗当中最高的,一旦出现感染状况,身体中的防御功能就会被打乱,防御功能不在起到正常的作用。

3.1.1ICU病房中感染部位最常见的就是下呼吸道的感染,因为ICU患者的身体机能远远低于正常的健康人群,所以无论是抵抗能力还是意识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影响了细菌在身体中呼吸道的易生长能力,对身体中的呼吸道产生了危害,而气管插管和气管的切开治疗方法就是破坏了呼吸道的保护层,细菌较容易在呼吸道上繁殖生长。

3.1.2ICU病房中感染的第二因素就是泌尿的感染,就是细菌进入到泌尿系统中从而引起的反应,主要与导尿有关。由于ICU患者的情况一是比较特殊在就是生活当中完全不能照顾自己,日常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在患者身体当中留导尿管,导尿管的存留必须配有集尿袋,有时候没有及时清理集尿袋中的尿液或者没有及时更换集尿袋,就会造成细菌的生长,导致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3.1.3引起ICU患者的另一感染原因就是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细菌感染的原因是由护理操作人员技术不是很娴熟,并且在置管的时候对皮肤表面的防护层造成了破坏,造就了细菌很容易进入到身体中。进行气管切开治疗方法的患者,痰液都是由气管排出,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地清理气管中的痰液,细菌就会迅速生长,会对中心静脉造成污染,导致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感染。

3.1.4ICU患者对抗生素等药物具有了抗药性,如果对患者进行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就会影响ICU患者,从而产生感染迹象。

3.2ICU感染管理ICU无论是病房的管理还是护理人员的管理都是造成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对无菌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执行,ICU患者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就要对病房中的地板、空气、物品及治疗和紧急救治的仪器等进行消毒处理;护理人员的衣帽穿着和用品也要按照无菌标准进行操作;不同感染部位、原因的患者统一治疗也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交叉感染作为感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讨论

医院中感染的现象存在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也是现在医院中首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在进行感染护理人员的问题造成感染发生的案例常见,这就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无菌知识的培训,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要对呼吸道系统进行及时的消毒和处理,加强护理。泌尿系统管理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减少导尿次数的同时,定时地清洗和更换导尿管,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静脉置管的管理也是一样,必须在无菌条件下置入到身体内,这样不会造成感染的发生。

加强ICU管理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操作和执行,法规中明确地规定了感染中常见的问题和规范技术的问题。消毒和护理必须同时进行,这样会大大降低感染指数,提高护理人员无菌的意识,不仅仅是环境和手表面的卫生,病房中的一切事物有可能都是感染源,这样树立正确的无菌意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药物使用也是提高疗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对药物的使用要了解使用这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了解药物中的抗药性和药物的禁忌,定时观察患者进行给药的时间内发生的状态,按照治疗方案中内容进行实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无菌要求操作,定时对标本进行细菌检查,避免出现感染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对待ICU患者感染的加强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确保ICU感染指数的降低。参考文献

[1]廖映玲,张代惠.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7):175-176.

[2]申艳玲,梁爽.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35):421-423.

ICU感染管理 篇4

一、监护病房布局和要求

1、监护室应设于清洁、安静的区域,远离人流量大的交通要口,在进入ICU前应有缓冲间,内部明显划分为三个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设有更衣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治疗室、污物通道、手消毒设备、洗手池及脚踏水龙头开关。

3、病室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和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 以确保空气洁净。

4、消毒设备。

5、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为9.5m2左右。床间距大于2米。

6、ICU按床位多少,设置一定的隔离房间,患有传染病、严重感染及体弱、大手术的病人,应收住在隔离室治疗。

二、环境消毒

1、监护室应做好环境整洁,空气新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室温保持23--260C,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以循环风消毒机消毒2小时。

2、地面每天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拖地,每日不少于3次,地面采用湿扫,每周彻底打扫一次。

3、病床、各种仪器、墙壁、门窗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一次,病人转出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4、室内空调机、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空气过滤网,每周冲洗1—2次。

5、室内禁止养花,医护人员不得在ICU内饮食。

三、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及鞋方可进入ICU,外出时必须外加隔离衣,更换外出鞋。

2、控制出入人员,减少人员流量。病人家属不得随便进入ICU探视病人,应在规定时间限制进入。

3、工作人员的衣帽、口罩应保持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帽子、口罩。

4、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咽部和手采样作细菌培养。

5、做各项无菌操作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并穿好工作服,手指甲要剪短,不能戴戒指等饰物。

6、严格洗手制度,在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后;接触两个病人和两张

病床之间;处理便器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洗手,最好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了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双方,在进行上呼吸道管理(如吸痰和清洁口腔等)、伤口换药、放置导尿管和灌肠、测肛温等均应戴手套。

7、护理感染病人按隔离病人进行了,有条件应将病人置于单间,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前后,按隔离病人的要求进行隔离消毒。

8、工作人员患感冒、肠炎和皮肤感染,以及其他传染病时,应停止工作。

四、物品的消毒

1、取无菌物品应用无菌镊子。干燥无菌镊打开使用有效期为4小时。

2、氧气湿化瓶、管道吸痰瓶、胃肠减压瓶、量杯等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便器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消毒。

3、体温表、服药杯用后浸泡于0.05%有效氯的消毒灵中,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其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4、换药、治疗用具,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浸泡后送供应室处理。

5、病人转出ICU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灵擦洗床、桌椅,进行终末消毒。

6、用过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装置,勿与其他病人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彻底清洗、消毒后再用。

7、ICU的一切物品,包括仪器和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禁止同其他病房混用,从外面带进来的物品,应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工具每日必须消毒一次。

8、严格分开清洁洗手池与污染水池,保持清洁。

9、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规范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理。

五、隔离与防护

1、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制定和执行隔离制度、措施(多重耐药)、保护性隔离制度措施。

3、对隔离病人床边设有隔离标识(红带)。

4、对隔离病人隔离用品(口罩、帽子、隔离衣、眼罩、防护面罩)配备,并正确使用。

5、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利器伤后,掌握应急处理原则、方法,进行免疫预防和追踪发病情况。

六、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接受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原则。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

2、吸痰前,护士要戴好帽子、口罩,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吸痰时必须用无菌吸痰管,使用一次更换一根,保持每次吸痰都为无菌导管吸引。

3、对气管切开病人每隔4小时清洗内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消毒灭菌内套管1—2次。

4、气管造口应用双层湿纱布覆盖,防止空气中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并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根据情况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5、气管造口处的敷料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每日至少换药2次,最好每4小时更换一次,分泌物多时及时更换。

6、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7、用无菌蒸馏水进行雾化或湿化,螺纹管内的冷凝水应随时排净,禁止将水倒入雾化罐内及随时乱倒;雾化罐每日更换消毒。

8、口腔护理,每日三次。

9、根据病情,进行胸部X片检查、痰培养。

七、尿路导管感染的预防

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尽可能避免导尿。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时要轻柔,防止尿道粘膜损伤。

2、留置的导尿管,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八、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1、对于择期手术病人,如无反指征,术前应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2、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若必须备皮,提倡手术当天备皮,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

2011ICU医院感染总结 篇5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小组尤其重视各项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本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保证了我站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例监测

①感染率监测:发生医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数250例,感染率为

1.3%,达到卫生厅规定的≤8%要求。②漏报率的监测:从11月我院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始,我院的漏报率从50%

下降到16%。符合卫生部要求的20%。③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为0.2%。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2、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监测

ICU院内感染调查分析 篇6

曹凤萍,梁福攸,张宗绵,黎仕斌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摘要: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以制定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19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及插管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等。结论

ICU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我院ICU是一个综合型重症监护病房,承担着各种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同时随着现代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社会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提高ICU病房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我们对我院ICU成立以来(2003年8月~2005年8月)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2003年8月28日~2005年8月28日住ICU病人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统计。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上呼吸道,占据14.52%;第3位为皮肤软组织,占6.45%,其余还有深静脉留置管占3.23%;大便占1.61%;尿占0.81%;其它部位占1.61 %.119份培养结果中有的为多部位感染,见表1 图表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n=124)部位 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 皮肤软组织 深静脉留置管

大便 尿 其它

例数 89 18 8 4 2 1 2

感染率% 71.77 14.52 6.45 3.23 1.61 0.81 1.61 图表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89例中

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混合菌12.36%真菌13.48%杆菌50.56%球菌

2.2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上呼吸道感染中杆菌占50.56%,球菌占23.60%,真菌占13.48%,混合菌占12.36%,球菌23.60%杆菌真菌混合菌2.3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侵入性诊疗性操作 3.讨论

3.1 医院感染调查

ICU是临床危重患者监护与抢救的重要区域,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我院新成立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0。59%,原因主要为ICU患者病情重,卧床率高,意识障碍自主咳嗽反射差,防御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常住菌下移,而消化道细菌逆向移行,导致发生内源性感染,同时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各脏器功能老化,而且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有关。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能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除以上因素外,侵入性诊疗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手术和持续性导尿均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建立,使患者呼吸道屏障破坏,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湿化与过滤作用,影响纤毛运动功能和分泌物的排出,因而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此外,在持续导尿与手术过程中如无菌操作不严格,由医护人员导致的交叉感染也时有发生,以上说明,ICU医院感染存在内源性感染,而交叉感染同样值得重视。

3.2 感染病原菌为耐药菌株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与扩散,本结果可见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和不动杆菌属具有天然与获得性耐药性,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生超广普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菌株,产ESBLs菌呈多重耐药,由质粒介导,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目前,葡萄球菌属中出现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该菌的出现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敏感,一旦此菌在病区内流行,则造成高死亡率的严重后果。因此,要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产生与流行。

3.3 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1)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加强环节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疑有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用品应废弃或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2)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教育,根据药敏结果用药,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或频繁换药,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警惕有无二重感染发生。(3)严格探视制度,进入ICU应穿隔离服、鞋套,戴帽子、口罩;采用湿式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和紫外线及苍术消毒,(4)加强各种护理措施,对长期卧床者进行口腔护理,对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扣背,促进排痰并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对留置导尿患者保持引流集袋低于膀胱水平,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治疗前后认真洗手,严防医护人员的手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综合管理措施,才能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ICU病人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现有肺部感染住院病人共50例, 男30例, 女20例;肺炎26例,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急性感染14例, 急性支气管炎10例。

2 感染原因

年龄和基础疾病, 使病人自身抵抗力下降, 易并发肺部感染。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增加气道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昏迷、吞咽、咳嗽反射减弱和消失, 使痰液不能排出呼吸道。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感染和交叉感染。室内空气污染。护士吸痰方法不正确, 无菌观念淡漠, 缺乏工作责任心, 护理质量不到位等。

3 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士应鼓励和指导病人排痰, 无力咳出时给予吸引器吸痰, 吸痰管每次消毒更换, 长期卧床者应经常翻身叩背, 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行超声雾化吸入, 每次15 min~20 min, 每日2次或3次, 使痰液稀释以利吸出。每日雾化后将雾化罐和口含嘴或面罩浸泡于0.3%的84消毒液内30 min, 以免发生院内感染, 切断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

3.2 加强排痰

首先应鼓励病人尽量用力咳嗽排痰, 并采取下列方法协助排痰:①体位引流, 双肺感染时, 经常翻身变动体位, 一侧肺部感染时, 采取健侧卧位。②叩背协助排痰。将手空心握拳, 适度拍打, 震动病人背部, 由下至上, 由外侧至中央, 反复进行5 min~10 min , 然后嘱病人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③老年肺部感染病人不能自主排痰者较多, 影响治疗效果, 并有窒息发生的可能, 此时应及时吸痰。对不能自主排痰的病人, 应事先准备好吸引器。

3.3 纠正缺氧

一般应在动脉血气的监护下进行氧疗, 以纠正缺氧, 对单纯缺氧者, 可适当加大氧浓度、氧流量, 而对于合并有肺气肿、肺心病等基础疾病, 感染后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者, 给予持续低流量, 低浓度吸氧, 氧流量为1 L/min~2 L/min, 浓度为24%~25%,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吸氧的原因、目的及注意事项, 告知病人不要擅自调节氧流量。鼻腔分泌物多者, 应经常清除, 防止导管阻塞而失去吸氧作用。吸入的氧气应注意维持一定的湿度, 使之与空气的湿度接进, 以防止上呼吸道干燥, 痰液黏稠, 出现引流障碍。

3.4 控制感染

临床需从以下几方面注意:①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士应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 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 准确执行医嘱, 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要配合好医生, 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工作。②注射、吸痰、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鼓励或帮助病人排痰, 使分泌物及时排除而不沉积到下呼吸道。④保持病区的环境清洁和空气新鲜。⑤严格消毒器械:包括雾化器、气管插管、吸痰管、给氧面罩。⑥配合营养师做好病人的营养支持[1]。同时,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 减少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 缩短住院时间。

3.5 其他

尽早拔除各种留置导管, 深静脉穿刺处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加强口腔护理, 防止口咽部微生物的侵入。拟行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术前应尽早停止吸烟。

4 康复指导

4.1 生活起居指导

对吸烟病人, 应劝说病人积极戒烟。注意环境卫生, 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温时应注意保暖, 以防受凉感冒。

4.2 心理指导

对经常患肺炎及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 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 使病人体质较弱, 睡眠、饮食、活动受到影响, 病人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或烦躁情绪, 对治疗及康复不利。因此, 护士应向病人说明情绪波动对疾病的负性影响, 关怀、尊重病人, 使病人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或满足,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促进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篇8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27-0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增加患者家长经济负担,影响预后。而且对于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讲同时给生命带来威胁,所以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前瞻性的采取护理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不全,本身各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力低,生活能力弱,细菌很容易从皮肤、粘膜、脐带残端、呼吸道、消化道等处侵入新生儿体内而易发生医院感染。而且感染后不易局限,常扩散蔓延而发生败血症等,可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威胁其生命,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直接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预防新生儿感染是很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母婴同室的1561例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1.3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生儿住院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医院感染仍高达12.5% ,本文医院感染率1.02% ,原因为新生儿长期处于宫内的无菌环境,缺少各种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处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对很多微生物缺乏抗定植能力而易发感染 ;同时新生儿无自理能力,全依赖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消毒隔离不严、手部污染是间接感染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其好发部位主要为皮肤、呼吸道,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易擦伤,皮肤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利于病原菌的生长;本研究发现医院感染相关因素1.3.1低体重、Apgar低评分,原因为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抵抗力差,且生活护理完全依靠医护人员,容易受病原体的侵袭易发生感染;1.3.2母乳喂养医院感染发生率低,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双歧因子等,且母乳无污染的危险 ;1.3.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长期使用抗生素反而使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机会。

1.4护理管理措施

1.4.1新生儿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有必要的隔离设备

1.4.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4.3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1.4.4对产妇进行卫生宣教

1.4.5母乳喂养护理

1.4.6各种危险因素的管理

1.4.7长期监测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1561例新生兒中,发生医院感染16例,感染率为1.02%。其中呼吸道感染6例,占37.5%;皮肤脓疱疮7例,占43%;角膜炎2例,占12.5%;脐部感染1例,占6.25%。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3]一样,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新生儿无自理能力,主要依靠医护人员及其母亲或家属照顾,若消毒隔离不严,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手部污染可间接引起新生儿脓疱疮。

3讨论

新生儿感染以皮肤、呼吸道、角膜感染为主.所以在护理上应根据新生儿感染的特点, 重视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 完善管理措施,加强母婴同室的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做好健康宣教,促进母乳喂养, 加强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加强新生儿护理,尤其是加强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针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可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佩芳,新生儿感染,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7.

[2] 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N].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28(6):526-527.

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方案 篇9

一、监测目的

1、感染率的监测;

2、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3、减少导管留置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4、评价控制效果。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住进ICU超过48小时的患者;从 ICU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三、监测内容

ICU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普通病房的监测方法相同。由于患者侵袭性操作增多,留置导管引起相关的感染也增多,因此重点应加强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监测。

四、监测方法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监测开始前将项目的意义和方法与微生物室及ICU病室主任说明,取得支持和配合。

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1)对参与项目监测ICU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症、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和置管后的护理。

(2)确保ICU护理人员适当的水平,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二)监测方法

1、监测时间:1个或多个成人ICU被选择为监测对象后,监测时间根据省医院感染质量中心的安排和要求监测。所有被选择的患者为在这个月开始和这个月每日新进入ICU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的监测为身体所有部位。

2、感染病例发现的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感控专职护士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ICU患者(患者转出ICU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等。重点需关注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如患者出现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这时应该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观察尿的颜色、澄明度以及痰的性状、颜色和量。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见表-1。

“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说明: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

3、ICU日志填写:由ICU护士或感控专职护士填写“ICU患者日常记录”情况(见表-2),每日8AM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每日登记进入ICU新住进患者数;每日住在ICU患者人数;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人数;这个月的第1日和下个月的第1日在ICU的患者数。“新住进患者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住在患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患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中心静脉插管人数”指当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人数。

4、ICU月总结:根据“ICU患者日常记录”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由感控专职护士进行ICU月总结。

五、监测数据统计

(一)感染率的计算

感染率的表达方式有2种,即病例感染率和患者日感染率。

病例(例次)感染率=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 100%

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患者日感染率(例次)=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 1000‰

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日数

(二)各类导管相关感染率的计算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 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部感染人数× 1000‰

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

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000‰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率=尿道插管患者中尿路感染人数× 1000‰

同期患者尿道插管日数

(三)导管使用率的计算 呼吸机使用率=使用呼吸机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导尿管使用率=使用导尿管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监测时间暂定一年

内ICU护理服务之星评选方案 篇10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护理人员刻苦钻研业务,营造“比学赶帮”良好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医护关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形象,也为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我院今年将开展护理服务之星的评选活动。ICU2区现针对科室实际情况,拟定评选办法如下:

1、服务之星的评选每月一次,当获得服务之星次数前三名者,作为评先评优的参考。

2、为了体现评选的公平、公正,问卷由护士长发放,护士长本人不参于填写问卷,也不参加病区护理服务之星的评选。

3、参选服务之星必须为一线能独立人员。二线表现特别优秀的人征求科室60%的人同意后可破格参选。鼓励二线独立并参选服务之星。

4、在评选中,工作质量占30分,问卷调查占40分,护士长考核占30分,现具体分解如下。

A工作质量占30分:认真落实本班职责及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确保护理安全。每月随机抽查病房整洁度,床单元情况,抽查时间,每天下夜下班,上午下班,和下午下班的前后一小时。每次检查时根据扣分除以所分管病人数。即为实际扣分数。无扣分者满分为30分。评分标准见科室星级护士病房管理实施方案。

B医护人员调查占40分:制订病区星级护士测评表,护士长每个月分发给本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对科室所有护士进行测评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技术水平、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能力、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传帮带能力,等进行评分。如果所得分数为90分,那么90/100X40=36分

C护士长对护士进行患者及家属问卷考核占20分:每天探视时间要求护士在病人床边做好病人或家属的健康教育(如介绍自己,医生,医生所在的病区,疾病名称,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疾病相关知识),对家属或病人表示赞赏的护士给予加分。每个护士至少考核一次。

D:其他方面:10分护士长有一票否决、加分、评选结果最后判定的权利,具体办法如下: 一加分项目: 1)季度工休座谈会中,获得病人表扬的,5分/人次。2)3)4)拒收病人红包的(须有护士长及护士证明),5分/次。收到病人感谢在医院的各类理论操作考核中,获得“优秀”的,5分/人次。在医院的各类理论操作比赛中获得科室前三名的,奖励:第一名加5信的,10分/人次。

分、第二名加3分、第三名加1分。与上一项重复加分。如第一名的人也是优秀就加10分。参加市里竞赛获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3分,优胜奖加2分。5)在医院护理质量检查质控提问中,正确回答问题的,奖励1分/题(以护理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反馈为准)。在上级质控检查中,正确回答问题的,奖励5分/题。6)7)完成医院指令性任务的,例如:外派前往某处进行保健任务的1分/学术论文交流1篇加1分,发表加2分,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加5分,次。随喊随到进行加班一次加1分。

参加各种竞赛获一等奖加3分,二等奖加2分,三等奖加1分,优胜奖加0.5分。8)对科室护理质量提出合理化实用的建议一次奖1分。对同事能耐心给予帮助指导,受到科室3个以上的护士一致肯定的一次奖2分 扣分项目:

1.科室会议业务学习缺席一次扣1分不论是否有请假,无请假扣2分。2.一次通讯不畅扣1分;如手机关机;(有回复的情况不算)一票否决由护理部制定,见《涵江医院护理服务之星评选方案》

1.被患者投诉(投诉至办公室、护理部、相关领导等处,包括书面投诉和口头投诉),经调查护士确实存在过错的,当月取消评选资格;

2.医院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评选资格;

3.出现医疗事故或因护理不当引起医疗纠纷,取消本评选资格;出现护理不良事件隐瞒不报者取消本月评选资格。

4.当月病区内病人或医生向护士长投诉同一名护士累计2次以上者本月取消评选资格。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篇11

1 肺部感染原因分析

1.1 重症营养不良

重症患者长期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机体营养不良,抗感染能力下降,导致感染机会增加。

1.2 侵入性操作因素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机械破坏了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或改变了机体的外部屏障,使咳嗽或喷嚏反应缺失,导致吸入性肺炎。若通气装置合并使用喷雾器时,则病菌能越过纤毛黏膜毡的防御屏障,有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及频繁更换气管内套管、反复吸痰等。在侵入性操作过程中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患者体内造成肺部感染。

1.3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制酸剂

增加了致病菌在患者口咽部或胃内的寄生繁殖,而气管切开的患者有69%出现胃内容物误吸致肺部感染[1]。

1.4 环境污染

ICU重症病人集中,治疗空间大,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较多,如空气和地面消毒监测不达标;对特别易感人员未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制度;感染病人未及时入住隔离间;对出入ICU人员未严格管理,未更衣、换鞋等;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等。空气污染则增加了与受污染的呼吸机及仪器、医务人员的手以及外界空气接触的机会。这些均是引起重症病人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

1.5 无菌观念不强

个别医护人员无菌观念淡漠,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缺乏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不到位等。如:吸痰时吸痰管未做到一用一消毒;吸痰方法不正确;氧气吸入系统消毒不彻底、保存不良;操作时未按规定洗手或手消毒;气管切开者未及时换药;呼吸机管道没有适时更换。集水瓶放置不当,管路冷凝水是高污染物,其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易引起交叉感染。

2 护理对策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士应鼓励和指导病人排痰,无力咳出时给予吸引器吸痰,吸痰管每次消毒更换,长期卧床者应经常翻身叩背,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行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5min~20min,每日2次或3次,使痰液稀释以利吸出。每日雾化后将雾化罐和口含嘴或面罩浸泡于0.3%的84消毒液内30min,以免发生院内感染,切断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

2.2加强排痰

首先应鼓励病人尽量用力咳嗽排痰,并采取下列方法协助排痰: (1) 体位引流,双肺感染时,经常翻身变动体位,一侧肺部感染时,采取健侧卧位; (2) 叩背协助排痰。将手空心握拳,适度拍打,震动病人背部,由下至上,由外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min~10min,然后嘱病人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 (3) 老年肺部感染病人不能自主排痰者较多,影响治疗效果,并有窒息发生的可能,此时应及时吸痰,对不能自主排痰的病人,应事先准备好吸引器。

2.3 加强监护室环境和人员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加强无菌操作,监护室内应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监护室人员应戴工作帽,穿上工作服和工作鞋。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乙醇化的手消毒剂 (含60%乙醇) 可将洗手时间减少1/3~1/4,高效减少手部细菌,且皮肤刺激性小,有助于ICU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常规,大大提高工作人员洗手的依从性[2]。ICU中进行侵入性操作的病人较多,故需特别注意空气环境的管理。空气应流通,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式通气,这种通气方式对微生物阻留率达99%。科室每月都要进行细菌学监测。科室每月都要进行细菌学监测,要求达到空气中不超过200 cfu/m,物体表面不超过5efu/em。病室温度保持在18℃一2O℃,相对湿度50%~60%。

2.4 控制感染

临床需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士应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要配合好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工作; (2) 注射、吸痰、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 鼓励或帮助病人排痰, 使分泌物及时排除而不沉积到下呼吸道; (4) 保持病区的环境清洁和空气新鲜; (5) 严格消毒器械:包括雾化器、气管插管、吸痰管、给氧面罩; (6) 配合营养师做好病人的营养支持[3]。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减少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缩短住院时间。

2.5 心理护理

对经常患肺炎及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使病人体质较弱, 睡眠、饮食、活动受到影响,病人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或烦躁情绪,对治疗及康复不利。因此,护士应向病人说明情绪波动对疾病的负性影响,关怀、尊重病人, 使病人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或满足,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卞文霞.3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杂志, 2006, 2 (1) :16-18.

[2]李君歆, 李然伟, 高岗, 等.强化口腔清洁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2) :166-168。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篇12

【摘 要】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订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应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或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65-02

医院感染现已成为影响医院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问题,WHO的有关调查和其他研究均表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对其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总结分析如下:高危因素

1.1侵入性置管多

为便于抢救、治疗及观察,ICU患者留置侵入性置管较多,如动、静脉置管、漂浮导管、气管插管、胃管、尿管、各种引流管、造瘘管等,导致自然防御机制被破坏,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突破口,易于感染。

1.2 患者的易感性

ICU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使得机体天然屏障(如皮肤、黏膜)遭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医院感染。

1.3 药物应用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耐药致病菌活跃、增殖而致病。药物副作用,如抗酸剂、受体抵制剂,可使细菌移位定植而致感染。胃肠外营养的应用,影响肝功能,且改变肠内菌群。

1.4 病室环境难于掌控,操作频繁,易造成交叉感染

多种危重患者同住一室,致病菌复杂;医护、探视人员流动性大,将病原菌带入室内;室内空气流通性差;相关物品消毒不彻底或再污染;相关人员医院感染知识不够,监控措施或管理不严。预防措施

2.1 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掌握有创监测指征,控制有创导管置入时间;制订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严重感染,多重耐药患者,放置隔离单间,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严格手卫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表现,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应考虑导管感染可能,拔出置管并剪导管尖端0.5cm作细菌培养加药敏;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人员过流动。

2.2 提高认识

如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以及有创操作的适应证都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应把ICU院内感染率作为衡量监护治疗质量之标准;要认识消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感染,灭菌是最彻底的消毒。

2.3 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生素使用宜早期、足量,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一般在经验性用药3d以后,应依据培养与药敏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及时更换和停止。

2.4 物品管理

消毒制度合理有效,严格执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原则上能高压灭菌的用物一律采用高压灭菌法消毒,不耐热,或不宜高压的物品则可用环氧乙烷或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一次性消耗物品不重复使用。购入一次性无菌物品时确保质量安全可靠,操作前应检查包装的严密性,在有效期内使用。

2.5 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做好气道管理,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隐蔽病灶,预防褥疮及新的感染灶发生;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室温20℃~22℃,湿度40% ~60%;人人掌握六步洗手法,保持手卫生,减少致病菌通过手的传播而引起交叉感染。讨论

3.1 ICU 目标性监测

ICU目标性监测是大家一致认为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国内关于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研究虽有一些报道,但研究不够深入,时间也较短,缺乏长期监测数据。同时国内有关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多为单因素分析,局限性太大,影响因素太多。

3.2 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的发现是制定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原发疾病的病情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因此,我们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重视调整患者机体的免疫力。除给予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外,还需加强营养,满足机体需要,提高免疫力。

3.3 医院感染会与患者的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与感染机率成正比。研究显示,住院时间超过5天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危险性约为5天内患者的4.193倍,住院30天以上危险性可高达到ll2倍,可见,严格控制人住ICU的时间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3.4 有创性操作带来的危害

有创性操作为细菌侵入机体及正常菌群的移位提供了条件。有创性操作中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者分别与未用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使感染的危险程度明显增加。另有文献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5%,病死率达38%。呼吸机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医源性感染的危险。这与使用呼吸机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不仅破坏上呼吸道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分泌物,而且分泌物及细菌易积聚于气管导管气囊处,随气囊的轻微漏气而下行进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有关。同时,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湿化及过滤作用,故气道黏膜容易干燥,影响纤毛运动而阻碍分泌物的排出,再加上口咽部定植细菌的下移使得医院感染高发。

总之,通过以上对ICU患者高危因素的分析与讨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2013年ICU感染知识测试题 篇13

一、填空题(每空3分)

1、vap是指_______________。

2、vap常见的外源性感染因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vap常见的内源性感染因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___________发生的感染和在___________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5、手卫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为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科室出现多重耐药菌应该设立__________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的交叉传播。

7、院内感染常见的感染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8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该选________________。

9、导尿管相关性感染方式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每题2分)

1、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小时()A、2h

B、4 h

C、8h

D、24h

2、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

A、日光暴晒

B、紫外线照射消毒

C、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D、甲醛熏蒸

3、手术器、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哪一类()

A、高度危险用品 B、中度危险用品

C、低度危险用品

4、配制过氧乙酸原液,甲液和乙液配置比例分别是()A、3:4 B、5:4 C、4:5 D、5;5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小时后不得使用。

三、多选题(每题2分)

1、需要用呼吸道隔离的疾病有()A、麻疹 B、腮腺炎

C、流脑

D、甲肝

2、灭菌后的物品在何种情况下视为被污染()

A、手感潮湿 B、与潮湿物接触

C、在有效期内

D、包装松散

3、医院感染传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感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4、以下哪些情况医务人员应认真洗手()

A、接触病人前后

B、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C、进行介入前后

D、进入或离开隔离房间,ICU,母婴室,感染性疾病等重点部门

E、使用厕所前后

5、医院感染爆发的可能途径有()

A、医院人员携带特殊的耐药菌 B、共同呼吸机治疗

C、使用激素 D、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污染

四、简答题

1、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icu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采取静脉置管的病人600例, 当中男367例, 女233例, 年龄在32~59岁, 平均年龄为42.5岁, 当中发生血流感染病人的临床症状包括有畏寒、发热、低血压等, 通过相关临床检查, 发现在病人血液样本当中细菌或者真菌处于阳性反应。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

1.2 临床护理措施

1.2.1 对照组临床护理处理措施

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1.2.2 实验组临床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之上加入优质临床护理措施, 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 (1) 感染问题处理措施:第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对临床护士采取定期培训, 其中包括有 (1) 在置入导管操作之前和操作以后, 要更换输液配置以及使用敷料之前和以后应该采取抗菌肥皂液洗手, 保证护理人员双手无菌[2]。 (2) 无菌操作和护理人员自身防护:在进行静脉置管之前, 要戴上一次性无菌手套、口罩、护士帽以及置入导管位置铺上无菌毛巾, 对置入导管位置采取洗必泰进行全面消毒, 等到穿刺部位干燥以后才可以进行静脉置管, 保证消毒效果[3]。 (3) 切口采取无菌纱布或者薄膜进行敷贴, 要定期对无菌纱布进行更换。同时还要对医生和护士采取这种疾病的感染临床知识, 在发生感染以后对病人所带来的危险, 以及应该如何合理、有效采取处理措施, 使病人的治疗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作用。 (2) 科学合理选择导管:导管的材料对病人发生感染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 医院后勤部门在采购导管的时候, 必须要对导管的材料要慎重选择, 使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 (3) 病人临床资料要仔细检查:医生和护士在对病人采取静脉置入导管之前, 必须要对病人的所有临床资料给予症状, 对病人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除的掌握, 对病人病情的评估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于那些非常容易发生感染现象的病人要采取全面监护, 如果一旦病人出现不明因素的体温升高, 穿刺部位发生红肿的时候, 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发生血流感染, 通过应该将导管拔出, 并要立即送入到检验科进行化验, 还有就是对静脉血液进行培养, 使医生能够精准诊断[4]。

1.3 临床判定方法

对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法:对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比较分析, 如果病人发生静脉置管1 d以后出现急性发热、畏寒或者低血压的现象, 首先应该对病人血液给予检测, 如果在血液当中的细菌或真菌是正常水平的5倍就可以判定为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之间对比

实验组共300例病人, 其中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例数7例 (2.3%) ;对照组共300例病人, 其中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例数24例 (8%) ,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病人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之间对比

实验组共300例病人, 发生化脓1例、败血症1例, 穿刺部位红肿3例, 其不良反应率为1.66%;对照组共300例病人, 发生化脓4例、败血症3例、穿刺部位红肿5例、感染引发休克3例, 其不良反应率为5%, 因此,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病人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 发生血栓的病人导致感染的几率明显要比没有感染病人的2~3倍[8]。通过该实验研究能够表明, 实验组共300例病人, 其中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例数7例 (2.3%) ;对照组共300例病人, 其中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例数24例 (8%) , 实验组病人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共300例病人, 发生化脓1例、败血症1例, 穿刺部位红肿3例, 其不良反应率为1.66%;对照组共300例病人, 发生化脓4例、败血症3例、穿刺部位红肿5例、感染引发休克3例, 其不良反应率为5%, 因此,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病人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与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研究认为这有可能是和护士在临床操作 (静脉置入导管) 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实施, 没有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静脉置管操作, 这就造成导管或者是输液当中带有细菌或者真菌, 在将输液的时候, 导致病人发生相关性感染症状。当中有1例病人在穿刺部位发生化脓情况[5], 这就表明, 没有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临床操作, 会造成病人发生感染症状。病人自身原因:重症监护病人当中的病人全部为病情严重, 病人机体的各项器官都处在一种虚弱状态, 这个时候病人的机体免疫系统明显降低, 非常容易让真菌或者细菌侵入到机体当中, 最终导致病人发生感染[6]。病人自身对真菌或者细菌的抵抗能力也都是不一样的, 同时采取的抗生素类药物也是不一样, 因此, 对各种类型的抗生素细菌或者真菌的抵抗能力也就不一样, 这也是造成病人发生感染的一个关键诱发因素。导管材料原因:导管本身材料原因对真菌或者细菌的附着作用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该研究实验当中全部病人都是采取聚氨酯材料的导管, 使用这类导管具有非常好的组织相互溶解性, 可是因为临床护理操作的次数或者导管进入到机体当中以后的导管内部面积扩大, 这也有可能让病人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 严重的也许会造成血栓的发生。因此, 表明和上述报道相一致。除此之外, 预防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尽量缩短病人住院天数, 在使用机械通气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同时抗生素要谨遵医嘱、合理的使用, 并要保证咽喉部位菌群正常, 以及改善患者病房环境, 尽可能将病床数量减少[7]。与此同时, 现如今, 随着抗生素、化学放射治疗、激素治疗等相关应用, 并心脑血管手术和静脉插管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 因此, 护理人员要合理、有效的使用抗生素, 如果患者血管当中带有导管, 一旦出现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血症, 必须要立即将导管拔出, 对患者进行异体骨髓移植的时候, 应该采取相关抵抗真菌类的药物, 以免发生真菌感染。应该对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给予高度重视, 要求在临床护理操作当中应该具备精湛的操作水平, 同时还要对ICU导管和病情给予密切观察。由于该研究例数较少, 有可能出现一些漏洞, 因此, 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诱发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ICU进行监护, 同时采取静脉置管的病人6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0例,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入优质临床护理措施, 对两组临床不良反应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诱发因素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实验组病人发生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该对ICU病人血流感染给予高度重视, 并严格按照相关制定来进行操作, 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分析及对策,血流感染,ICU导管

参考文献

[1]曲珍珍, 崔晓宁.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8) :1737.

[2]潘海燕, 任魏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10) :900-902.

[3]尹利华, 王颖, 杨晓静, 等.手消毒剂干洗手法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7 (12) :1532.

[4]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3 (2) :177-179.

[5]王丽, 李乐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 :26.

[6]陈尔真, 盛慧球, 韩立中, 等.中心静脉导管病原菌污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7 (7) :821.

上一篇:生命至上,平安和谐 国旗下讲话下一篇:金属材料焊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