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孩子错误与正确方式

2024-08-07

批评教育孩子错误与正确方式(通用10篇)

批评教育孩子错误与正确方式 篇1

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要有技巧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批评孩子的错误之处

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

错。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不要用这些方式批评孩子

//1 不讲道理式批评//

很多家长懒得和孩子解释太多

一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你要是觉得不好你去找别人当你爸爸”

用这种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孩子

这不但不会让孩子接受

还会对你以后说的话更加没有说服力

//2 对比式批评//

经常有老师或家长喜欢对比着批评孩子

“你看 xxx 做的多好,你怎么就不行”

这种“捧一踩一”的方式

无论是放到孩子身上

还是成年人身上都不会开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还是就事论事深究错误根源才是最好的方法

//3 威胁式批评//

“再犯错就不要你了”

如此威胁孩子也许有一定的震撼力

但是孩子很容易当真

很难缓解失落紧张的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

甚至在过于焦虑的状态下更容易犯错了

正确的批评方式

//1 倾听孩子//

年幼的小孩的很多错误

只是出于无心甚至是好意

在犯错时先别急着批评

好好听听孩子的解释

再温柔的告诉他哪儿错了

也许孩子会更好的接受

//2 鼓励孩子//

在指出孩子错误后好好的鼓励孩子

或者说孩子优点再指出缺点

告诉孩子你相信他下次会做的更好

帮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也许会让孩子获得无穷的动力

激发更多意想不到的潜能

//3 增加身体接触//

批评孩子的时候

可以适当增加身体接触

比如抓着孩子的手

比如搂住肩膀

看着孩子的眼睛

真诚的告诉他问题

能降低孩子的恐惧心理

又能对教诲听进耳朵

甚至对正常的饮食消化都产生影响

批评教育孩子错误与正确方式 篇2

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父爱和母爱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孩子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或母爱,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不科学,导致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单亲家庭教育误区浅析

(一) 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普遍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 (母) 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孩子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 (母) 亲没有不答应的。

古人常常告诫我们“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许多的单亲家庭中,孩子被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溺爱、放任、包庇甚至纵容,也就是说对孩子给予过多的感情,这叫感情过剩。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父 (母) 一概予以满足。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家长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孩子将来犯罪的温床,其父 (母) 则成了孩子犯罪的支持者、护送者。

(二) 金钱教育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社会是金钱的社会,现在的家庭是金钱维持的家庭,现在的人更是金钱铸就的人。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谈论的无一不与钱有关。当今社会,没有不需要钱的地方,也没有不需要钱的时候。孩子生活在这样“金光闪闪”的世界里怎能不被金钱所迷惑呢?况且,有很多的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小商店、小卖部、小摊位、小餐馆等在学校及其附近到处可见,应有尽有。学校食堂早、中、晚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你说孩子没有钱行吗?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达到了小康水平,有的则是非常富裕。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孩子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 (母) 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为了让孩子适应周围的“金钱”环境,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孩子,以满足孩子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使孩子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学校里,在社会上,孩子挥金如土,用钱如流水。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发展,父 (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吃大喝的习惯,导致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三) 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在单亲家庭中经常发生。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22.13%。发生暴力和虐待的原因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家长婚姻破裂,受孩子的拖累,经济上拮据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家长生活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

在我国,由于人们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颇深,又加上有些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认为他的孩子生来就是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就有权对其进行“管教”。况且有的家长生性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离异夫妻一方对孩子施予的暴力和虐待,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易自责、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孩子在家里遭到暴力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孩子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四) “放羊”式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在我国大约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

“放羊”就是指牧羊人在茫茫的原野上让羊群随意奔跑,主人毋需对其施加任何管制。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 (母) 亲有更多的接触,而且需要深入地谈心。但是,由于父 (母) 亲整天忙于工作,人际交往繁多,且以前由于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务事现在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加上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的一切,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孩子在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概念。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大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

(五) “圈地”式教育

美国有位科 学家曾经 做过“感觉隔离试验”。这种试验就是把一个人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经过几个小时,便发现此人会产生幻觉。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发现此人精神失常,精神崩溃。这个例子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圈地”式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把孩子活动场地严格地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或断绝其与周围孩子的交往、接触。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发生联系,而同周围事物的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般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视其为掌中之宝,非常担心其安全,常常把孩子限制在家中或规定的圈子内。有的单亲家庭干脆把孩子长期关在家里,不允许其与附近的邻居学生交往,更不允许其与已离异的父 (母) 亲来往。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本来就缺少父 (母) 爱,心中积淀着许多痛苦,需要与同伴交往。

二、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应如何爱孩子

(一) 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爱的目光,我想爸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都有过,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眼光都是爱的目光,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目光就变化了,爱的目光就变成了期望的目光。当孩子上学之后,就开始变成比较的目光。孩子越来越大,就开始变成了挑剔的目光。这个目光在一个人的脸上,但是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爱的目光始终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目光。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爱的目光胜过了任何的语言。

真爱孩子,就用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心态一定好。

(二) 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因为孩子不知道爱谁,没有爱的对象、爱的机会,也没有爱的感觉。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就在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今天的孩子在物质上拥有的太多了,而爸爸妈妈在感觉方面给予的太少。父母一生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点亮心灯,去告诉孩子生活中谁在爱你。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陪伴,时时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爱他们就是我们能够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三)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爱是教育的前提,父母如何向孩子传递爱,如何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呢?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独特个性、不断发展的人,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权利、个性、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烦恼,实现与孩子更积极地互动。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苦、累、痛,是他们经受历练、提升能力、人格发展不可或缺的。父母的爱不是帮孩子绕过这些坎坷曲折,而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勇敢面对,这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四) 学会爱孩子的缺点,用爱宽容孩子

打孩子是极端错误的教育方式 篇3

打孩子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什么伤害

显而易见的是身体方面的伤痛,父母盛怒之下往往掌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生理方面的损伤,比如扇耳光造成鼻腔出血、牙齿脱落、听觉神经损伤,打屁股则会因皮下淤血而导致肾创伤,严重的会通过坐骨神经影响脊椎,造成脑干损伤。打其他部位也会导致骨折、出血、休克等伤害。

也有一些案例说明打孩子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伤害脊柱导致下肢瘫痪,甚至有把孩子打死的,而且有时候都不是因为打的时间长、手段残忍,而是孩子非常娇嫩,用力推一把撞到什么硬物上,就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更加严重的伤害则是心理方面的,打孩子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伤害了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后患无穷的。

打孩子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哪些不适

首先,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恐惧,而这恐惧的制造者又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这使得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继而丧失对整个环境和他人的信任,缺乏对生活和亲人的信任,则是抑郁症的缘由之一。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即便成年后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惧怕对方的愤怒,一旦谁对他们生气,他们就害怕得不得了,以为对方会冲过来打他们。这种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无法建立和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其次,打孩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

父母打孩子,孩子心中种下愤怒的种子,他们又不敢对父母宣泄这种愤怒,因为那会招来更厉害的打,所以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但是这股怒火早晚会找到出口的,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也许他们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反抗父母,因为那时父母打不动他们了,他们也不需要依赖父母而生存了;也许他们干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惩罚自己来惩罚父母。

尤其是女孩子,当父母不尊重她的身体时,她也会鄙视作践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挨打多,尤其是挨父亲打的女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性方面过于开放。在婚恋关系方面,她则容易找到脾气暴怒的配偶,甚至是暴力的、打老婆的男人,因为在她心目中,男人就是对女人施暴的。

最后,打孩子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小,你打他,他畏于你的强大而屈服了,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而且他以后会为了躲避体罚而用遮掩和撒谎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你和他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流渠道从此被堵死。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他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以暴治暴,任何事情不用讲道理,谁力气大,或者谁的脾气大谁就赢,以恐吓威胁武力制服他人,这样的人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怎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呢?

用暴力控制孩子的行为,立竿见影的效应是短期的,因为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很快就不服打了。对于这样的家长,等到有一天,打不动孩子的时候,甚至孩子都能把你揍一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尝试用温和的教育纠正孩子的错误

实际上,孩子的很多“捣乱”行为,都是因为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被充分倾听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父母怎样尊重他,他也会同样尊重父母和他人。

另外,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父母跟孩子产生矛盾,往往不是孩子跟父母较劲,大部分时间是父母跟孩子较劲,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否则就感觉没有尊严。说不服就动手打,总之是要求孩子遵从成年人的意愿,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而且,父母对孩子暴怒,往往来源于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则因人而异。对一个情况是否生气,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没有人能“气”着你,是你自己选择生气与否。

“成器”的孩子往往没有成为“他自己”

中国的传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令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令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宣扬的是一种愚忠愚孝的奴才式服从。孩子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儿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用武力来制约孩子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被打成“器”的孩子,对其是否“成器”的衡量标准,也来自成年人,也就是说,成年人通过打,把这个孩子塑造成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而不是让这个孩子自由发展成为生命自身本来的样子,这个孩子没有成为他自己,他只是成年人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当其它教育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

所谓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是因为成年人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起作用的时候,成年人需要退一步想一想,我为什么如此执拗于这个目标?如果放弃的话,又会怎么样?这个时候,内心的恐惧往往就会跳出来说话,一件小事无限扩大,成年人的想象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未来——“他如果这样下去,今后可怎么得了”云云。

我们成年人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自己到底害怕什么。如果我们放下内心的纠结,真正把自己交给孩子,仔细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场面了。

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篇4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希望有所帮助!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

孩子在两周岁前后,会开始变得不听话。两三岁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了,并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这种不听话有三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满两周岁之后渐渐觉醒,对“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孩子想要参与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长的想法、做法相违背。如果家长勉强孩子,孩子就会反抗,并且内心会受挫,“不听话”由此产生。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欢接触任何事物。如果家长对此不理解,并且认为孩子是在调皮,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制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也就不愿意听话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因此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独自活动的空间,所以会一个人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此时,倘若家长制止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感觉不满,也就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耐心地劝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对峙,不然结果不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助长孩子遇事不满意就哭闹的任性脾气,就是家长忍不住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1.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沟通半天也没效果,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过一会儿再来教育孩子,效果会更好。

2.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内因所致,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解析,从而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不高兴,但是又不说,没有办法缓解,可能会通过和家长对着干来发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觉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没有察觉,还像往常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很“犟”。

3.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制定明确规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孩子能够理解。例如告诉孩子““过马路时一定要抓紧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习惯服从这些规定,家长就要再想办法。例如,孩子因为感觉自己被忽视而欺负妹妹,就让他帮妹妹洗澡、吃饭,然后找一段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如果孩子因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么可以在孩子的床头留下手电筒。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让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话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话”。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3.严肃谈话

家长打骂、处罚孩子时常常会带有愤怒、疲倦之类的情绪,孩子不仅身体上会痛苦、心理上也会害怕,意志上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长篇大论,也不懂得反省自己,至于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更难了。家长应严肃地和孩子来一场交谈,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先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到角落和孩子交流,这样比起打骂惩罚孩子,更能让孩子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4.耐心纠正

孩子的行为有累积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演变成坏习惯。反之亦然,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请多一些耐心。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家长不可以任其发展,要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若是家长缺乏耐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加剧。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实际上,孩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社会意识,对荣誉也很在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乎老师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家睡觉不乖,老师可以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在家中的情形,并且表扬那些按时睡觉的孩子。

这样做反而比反复叮嘱孩子更有效果。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批评教育孩子错误与正确方式 篇5

小孩子的内心敏感脆弱,自尊心有比较强,遇上青春叛逆期,父母更是不知道怎么教育。作为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还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下面一起看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吧~!

>>>>

对孩子说服性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

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

给孩子空间与时间

孩子应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做他自己的事,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

给他自由,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获得自信。

>>>>

激发孩子的兴趣

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

>>>>

聆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不要看电视,不要读报纸,也不要听音乐,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

>>>>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空洞说教远不及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

不是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吗,母亲给外婆洗脚,小儿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样学着要给母亲洗脚。

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可见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

给孩子辩论的机会

这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的大好机会,同时还能够使家长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尊重他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做孩子的朋友,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

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写在后面//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篇6

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要说一些,孩子能理解的道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记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轻易批评孩子。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抛弃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有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

以下五点父母不要做出批评

当孩子和你讨论某个人某种问题的时候

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

当孩子为某件事兴高采烈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帮忙下决心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父母解释、沟通的时候

第二:批评不能当众人面

孩子会感觉非常没有面子,内心会抵触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

批评孩子要在家里私下处理

第三:用故事来批评孩子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知错能改,都是好样的。

第四:用孩子的语言来批评孩子

让孩子容易理解,父母和孩子容易达到一种沟通。

其中一个孩子不能融入其他孩子中,

我和那孩子谈,

你有没有发现你和其他孩子有不友好的行为,是不是由于你不友好的言行激怒了他们呢?

你不用担心,我现在可以做你做好朋友,我们来分享一下。把问题找到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到一起了。你们做好朋友就不存在打架的现象了。

我平时就这样,只要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给我,我就闹,我就生气。

那不对啊,同样在做一个游戏,要分享快乐,你为什么要独占呢?

你可不可以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而不是独占这份快乐。

那孩子笑了。今天这个事情,不怪你,和你谈完了,再和其他小朋友谈一下。和其他小朋友聊了一会后。

来吧,我们都原谅你刚才的话,我们一起玩吧。

如果家长去批评孩子的话,那孩子是不是更加融不进其他孩子了。

第五: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饭桌上批评孩子会带来很多负面东西。

第六:赏罚分明

批评教育孩子错误与正确方式 篇7

1、喋喋不休的批评

孩子害怕家长批评,其实不是没有原因的。许许多多的家长,能从早上批评到晚上,几乎都没有听过。而孩子不能反抗,心里只能默默承受,但是时间久了,心里会从恐惧发展到反感,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2、不问原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

孩子虽然还小,但是很多的孩子内心都是非常脆弱的。孩子很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可,而家长又总是处在成年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每次一出现问题,只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也不问清楚事情的原由,不在乎孩子的感受,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3、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

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孩子,你要相信,他们都是有自尊的。许许多多的家长,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就劈头盖脑地给孩子来了一顿批评。一次两次还好,多次之后,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他会觉得在小伙伴、老师面前都抬不起头,久而久之会变得叛逆或者自卑。

4、翻旧帐的批评

教育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翻旧帐的批评。有些事情过去了,至少在孩子心里是过去的,但是很多的父母总是重重复复地提起。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没有忘掉,记不住他的改变,也记不住他的好。这样的批评,会让孩子走向相反的方向。

5、威吓式的批评

威吓式的批评,相信很多的家长都会非常熟悉的。比如对孩子说:“你这些玩具再不收起来,我就全砸了”“游戏机再不关掉,你明天就见不到它”之类的话,孩子心里会觉得你是和他站在对立面的,从而疏远你,排斥你,这样只会让你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6、边动手,边动口

边动手,边动口的批评方式,想必会让孩子记恨一辈子。孩子本身就是比较脆弱的,很多的事情可能真的做错了,但是动手真的是非常暴力的,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害怕你。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害怕自己是一件好事,其实也就意味着你们的关系会越来越僵,感情也会越来越淡,这是很可怕的。

结语:

幼儿园教师正确批评孩子的秘诀 篇8

孩子做错了事情,恰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实际上,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批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当孩子犯错时,恰当的批评是必要的。因为,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希望孩子更茁壮的成长!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教师如何批评孩子?”,供您参考!

一、翻老账的批评方式要不得

孩子调皮捣蛋,总少不了挨老师的批评,有的老师还把“旧账”逐一翻出来,想让孩子更加明白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并责令其改正。但这样的批评方式最好不用。因为,翻老账的批评方式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看到凌乱的娃娃家,听到老师的批评,他会马上想到是因为“没收拾好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孩子能理解并且知道错在哪儿,只要大人指出正确的方法,他就会去做。都说孩子记性好,其实,短时记忆比长时记忆更有优势。孩子记得最清晰的是当时、当天的事,一两天之前的事就需要成人的提示。即便想起来,也不如当天的事那么清晰、详细。大人批评孩子时劈头盖脸翻老帐,其初衷是想引起孩子的重视,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情的严重后果,督促其尽快改正。但恰恰忽视了孩子的记忆特点。老师说昨天没浇小苗,孩子可能还记得一点;老师说上次把小朋友弄哭了,孩子却可能想不起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把谁弄哭了。因此,当大人尽情地痛诉孩子的既往过失时,孩子却怎么也想不起大人说的事情,认错的深刻程度自然也大打折扣。

2、会削弱教育效果

没有收好玩具是游戏规则的问题;忘记给植物浇水是任务意识的问题;弄哭小朋友是人际交往的问题,中午不睡觉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这些从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老师一古脑地倒在孩子面前,年幼的孩子既不能清楚想起这些事情,又不能很好加以区分。他只是一头雾水地听着,只知道大人很生气,自己做错了许多事,但为什么会做错这些事,原因何在,他还是不明白。可想而知,孩子承认错误只在口头,而不在心里。这样的批评也就起不到举一反

三、防微杜渐的作用,倒不如不批评来得自然。

批评孩子时劈头盖脑翻老帐,往往会造成情绪激动,气不打一处来,出现过激的评议和行为,无意中伤害孩子;如果两个大人在场,还会由于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甚至相互指责,把接受批评的孩子放在一边,忘记了批评的真正目的,批评的效果也无从谈起。

3、会造成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批评孩子,我们总是希望以小见大,一针见血,但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对孩子的定性也过于宽泛。从前面那位老师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本意是想培养孩子收放玩具的良好习惯,结果却罗列了一大堆问题,最后竟将孩子定性为“一无是处,无人喜爱”。这种结果可能是孩子最怕得到的。因为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我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小朋友不喜欢我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沉浸在被抛弃的感觉中,会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批评本身已经是对孩子的提醒,而过分的表情、动作和措辞,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比做错事本身更严重。

如果把赞扬比作阳光,那么批评就是濛濛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雨点不大,但恰到好处;倾盆大雨,虽然来得迅猛,却把好的坏的一古脑冲走,什么也没留下。要让我们的批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批评的目的要明确,语言要具体形象

1、让孩子明确知道你的想法:从当时发生的具体小事人手,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指出原因,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孩子:老师在帮助你,爸爸、妈妈在帮助你。

2、抓住时机说话:批评孩子的时候,要保持冷静,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想听、肯听、愿意听的时候进行教育,胜过十倍的唠叨,效果也最明显。

3、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批评的目的是不断修正孩子的行为,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大人给出的建议要具体,有针对性,便于孩子理解和实施,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

三、多管齐下,注重效果

1、告诉他你的经验:在孩子眼中,大人是不会犯错误的,大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可以将你小时候犯的错告诉他,把你的淘气、闯祸告诉他,把你害怕别人告状的心情告诉他。孩子会觉得大人也和自己一样,也有一样顽皮的童年。放下心里的负担,你的话孩子一定会听,因为他觉得你很可亲、可爱。

2、告诉他你的担心:大人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藏起一切,装出一副凶巴巴的样子,似乎这样就有了威严。其实,把你心里的忧虑、担心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多么地让老师担心、失望。体验到大人的感受,孩子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愧疚,因为没有孩子想让老师失望。

3、善用你的沉默:喋喋不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使言行激化,削弱教育效果。往往是你说累了,孩子也烦了。短时的沉默,可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也可以留出孩子反省的时间。在惊诧于大人不说话的同时,孩子会想,“我的表现真得很伤大人心,看来,我是做错了。”

四、倾听孩子,理解孩子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2、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五、肯定进步,建立自信

1、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只要我们细心,总会在孩子一团糟的行为中,找出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比如“今天你学会叠被子了”,但可能弄乱了床单、枕头;“你帮助小朋友捡回了球力,可能原本就是他踢出去的;“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可能是他已经玩厌的。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短处不放,只要你把他真正当成一个小孩子,就能原谅他成长中的所有过失,就会为他的点滴进步高兴。

2、目标不要太高:批评过后,大人总会提出希望。希望不能太高,否则当希望不能实现时,孩子容易失去努力的动力。不要用不当的批评打垮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大堤一旦崩溃,自卑、怯懦就会泛滥。

附:“艺术”地批评孩子

一般来说,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检讨自己的错误。“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国老师的成功经验是:

1、要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a、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悦:使孩子由老师的神情与沉默的气氛中,感受到老师的情绪,能够促进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

b、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爸妈讨厌我的缺点,但却非常喜欢我这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乐意听取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2、让孩子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老师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饿了再吃东西时,告诉他不好好吃饭与挨饿的联系。许多老师抱怨孩子吃饭的同时,又给他们零食吃,孩子们感觉不到不吃饱饭挨饿的后果,老师的批评也是徒劳的。

3、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我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人也认为,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4、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老师与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5、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批评要把握好时候,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此,老师在跟孩子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他情绪较好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错误方式影响孩子长个 篇9

很多家长觉得吃得多,营养跟得上,孩子就能长得高。殊不知,孩子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营养补充过多,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消化不良,另一方面,营养过剩容易伤及脾胃,表现出排便困难等问题,还可能适得其反,出现怎么吃也长不胖、长不高的情况。另外,营养过剩还可能让孩子性发育提前,成长缓慢。0~1岁是孩子第一次生长高峰,身高会增长十几厘米,以后逐年平均增长5~7厘米。当进入青春期后(女孩10~12岁,男孩13~14岁),孩子又会迎来第二次快速成长。营养补充过多,骨骼提前发育,易导致骨骼在生长发育期前提早闭合,最终耽误长个。

不爱外出

很多家长工作压力大,周末总爱宅在家,以至于很多宝宝只能在家中游戏。事实上,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加速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对孩子骨骼发育十分关键。所以,多带孩子去户外,接受阳光照射,孩子才能长高。

坐着玩玩具,运动量少

孩子的玩具种类越来越多样,家长也愿意孩子玩一些益智玩具,但运动也不能忽视。运动能帮助拉伸关节,促进软骨受力等。蹦蹦跳跳是孩子的天性,从八九个月孩子学会爬行,到周岁学步、蹦跳,2~3岁会爬楼等,顺着孩子成长轨迹,陪伴他们多做运动,才能刺激身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长高。但带孩子去一些人多、细菌多的游乐设施场所,不如多带他们去大自然或公园玩。对孩子的运动项目也不要多加限制,一般每天保证2个小时的运动量即可。

睡太晚,过早叫醒

人体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是深夜11点到凌晨4点,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夜间睡眠,能帮助激素分泌,促进身高发育。而睡太晚或过早叫醒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一般来说,周岁前睡眠时间大概是每天18~20小时,周岁后,也要保证在成人的2倍以上。

乱补钙

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正确参与方式 篇10

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快乐、优秀的,更有一个成功幸福的未来。你的教育方式恰当吗?

你的教育方式能适应孩子未来所要面对的社会发展状况吗? 你的教育方式能培养一个健康有成就的人吗?

如何帮助孩子,和孩子有效沟通,这是每一个家长需要面对的话题。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

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会出现错误,许多家长都习惯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

加强对孩子求异思维

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这种训练原则能够启动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孩子在自由玩耍时,可给他折纸、积木、拼图等需要动脑筋且能够自由装卸拆合的玩具,以启动孩子的思维。

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

上一篇:致自己逝去的青春说说下一篇:发扬钉钉子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