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2024-05-08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精选8篇)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1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观念困境:思想观念滞后于现实需要

高校采取什么样的办学观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内容、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生态人,就需要牢固树立起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办学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高校的办学观念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直接影响到生态人的培养。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主流思想观念中还未包括生态文明观念,许多高校领导、管理人员自身缺乏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也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置相应部门负责全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对新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没有重视新媒体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巨大作用,尚未形成新媒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观念。

(二)教师素质困境: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鉴于生态文明教育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情况不难发现,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大体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环保专业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等几种类型的教师来担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师,都不能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种素质,可以说,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综合素质欠缺,难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师资素质的极高要求。

(三)学生自身困境: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漠

大学生是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其伦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取向等受新媒体影响极大,而网络等新媒体所能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加之大学生存在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偏差,致使总体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不强,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漠,主要表现为:许多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极其缺乏,对公共环境的维护和建设缺乏关心;部分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消费意识,忽视资源节约及生态保护;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态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缺乏基本了解,对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和生态保护事业不积极、不热心。

(四)教育资源困境:生态教育资源十分缺乏

尽管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资源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却十分缺乏,这与高校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一方面课程资源十分短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还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中。只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农、林、水等与生态文明相关、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全校性选修课[1],而且还鲜有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全国专业生态文明网站极少,综合网站也少有设置生态文明版块,而且很少有高校创建专门的生态文明网站或者在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应的生态文明版块。可以说,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缺乏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五)教学方法困境: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欠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方法既要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性质,又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当前一些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或在公共课中增加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进行教学时还是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内容传授,忽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很难达到既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教学目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有些教师运用了新媒体,也只是将新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的困境,况且生态文明教育涉及众多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将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全面地展现出来。

二、破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方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地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高校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和新媒体观念作为学校的主流思想观念,尤其是学校领导及其管理者要树立起新观念,才能对学校其他师生员工产生示范和规导作用,引领全校重视生态文明问题,重视新媒体的巨大作用;才能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生态文明教育以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全校利用新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和载体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抢占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制高点,切实保障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培养素质全面师资队伍,奠定生态文明教育基础

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建立一支文理兼通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才能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基础和前提。当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其一,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正在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满足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其二,提供生态文明教育进修学习机会。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将其打造成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其三,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借助新媒体来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促进校际交流合作,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融入大学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生态文明观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2]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逐渐消融网络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负面影响,使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大学生。要加大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整个校园规划、建设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整个校园散发着生态文明的韵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要强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媒介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要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对学生的网络净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打造生态与绿色的互联网,使学生能正确利用新媒体上的资源,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四)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供生态文明教育保障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保障。因此,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公共必修课或开设生态文明讲坛等选修课,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使有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专门人才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机会。要丰富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立大量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网站或在综合网站、校园网站上设立生态文明版块,为大学生提供大量观点正确、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的提升。

(五)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法,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 注 释 ]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 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 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 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

1. 了解全媒体知识, 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

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 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

2. 掌握全媒体知识, 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 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 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 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 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 比如说, 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 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 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 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

1. 开学新生教育, 及时建立社交群, 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 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 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 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 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 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 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 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 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

3. 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

在全媒体环境下, 针对学生评奖评优, 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 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 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 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 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 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 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 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 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 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 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 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

2. 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

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 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 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 他们求新、求快, 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 教师要想德育有效, 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 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 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 及时联系网络讯息, 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

1. 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

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 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 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 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容易引发共鸣, 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 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 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

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 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 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 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 甚至错误的观点, 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 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3. 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

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 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 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 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 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 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一、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思维创新是人们实现思维上的超越所必经的途径。在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只是一味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进行思维上的创新,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其次,思维创新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要条件。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当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进行思维创新是培养独立思想的前提。再次,思维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改革的需求。只有进行思维创新,才能跟上现代思想的发展速度,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思维创新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的方法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言传身教,这既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的重要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育结合到一起,以理论作为实践的依据,以实践巩固理论,才能逐渐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思维方式。二是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教学平台,同时也为打破原有的僵化思想、树立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新型媒体,在思维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加强高校各教育部门的合作。运用新媒体技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专门的教育网站,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咨询部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服务。创新管理理念,运用新型的管理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崭新的环境。四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

一是话语交流具有开放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师生能够运用多种聊天工具进行交流,更有利于语言的表达。二是教育中主体的交互性。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才实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在平等的交流中,交流的主体在师生之间进行变换。三是话语的形式多样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中单一的语言方式,实现了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四是凸显话语者的个性,能够将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政治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新媒体的出现发挥着辅助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教育中的政治性。其次,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念。再次,要遵循人本性原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另外,遵循现实性原则,教育的创新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同时,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新媒体在科技的支撑下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发展抛弃。最后,要遵循高效性原则,一切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为最终目标。

三、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原则

第一,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要素、多个部分组成,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才能完成一个个短期教育任务,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第二,协调层次性与针对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分层次教育,又要对不同的学生实行针对性教育。第三,分清教育中的主次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作为教育中的重点,将涵盖面狭窄、应用性较弱的知识作为次要教育任务。第四,认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具有发展意义的内容,要继承,同时,也要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方案

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些具有指导性的内容、核心内容,以及体现出整体思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要在教育中凸显出来,并不断地丰富其知识内涵,使大学生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性地学习。

二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的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将这一部分知识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崇高的理想。

三是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基础。在新媒体背景之下,大量的信息堆积在人们的面前,各国的文化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迷茫的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内容,首先让大学生具有对道德文化良莠的辨别能力,并有选择性地接受和吸收,为塑造自身高尚的品格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运用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媒体的发展和出现,使得高校教育事业能够更为方便地获得教学资料,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新媒体为高校教育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就能够不断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社会中的一些案例来进行学习,并参与到评价与讨论中去。

四、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一)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利用新媒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一是摆脱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发现学习素材,并将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与所遇到的事件进行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更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二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模式不再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能够自觉地探寻,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三是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通过新媒体这一途径,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四是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新媒体,学生能够与更多的教师和其他优秀学生进行交流,接触到更为宽广的知识领域。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先,就必须建立一个高度统一的领导机制,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导,并就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性教育给出意见和建议。其次,要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合理分配高校教学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媒体平台。再次,建立高校教育调控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实际教育状况进行合理地调整,使其能够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需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应当进行相应地调整。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其能够准确地反映新型教育模式是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挥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以后的教育创新工作提供依据。在标准化、公平化、民主化的评价机制之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理地评价,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2] 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4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开展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让辅导员对自身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辅导员

新媒体是辅导员体察大学生的放大镜,贴近大学生生活,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督导和心理引导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器。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学习,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项崭新的职业技能,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性、实效性。

(一)积极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

档案建设工作设置包括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建档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可以参考教务系统,甚至可以并人教务系统,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个人账户,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系统中既有学生的基本心理档案资料供学生查询,也有不断更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供学生学习。第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部分工作人员,包括辅导员,可以拥有一定的权限,能够知晓一定的信息,以便对学生面上的状况有所掌握;第三,心理测试与分析系统中有明确的衡量指标,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当某学生、某项指标超过一定阔值,系统自动提示其本人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关注或干预。第四,除了积累学生个人信息和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要注意搜集学生家庭情况、家庭病史、家庭联系方式等,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姓名、年龄、职业、政治面貌、健康状况(包含是否有心理病史等)、文化程度等,可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背景和心理问题的起源。要特别留下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以方便日后万一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沟通。

(二)推荐内容科学全面,形式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

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成长阶段为其推荐优秀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极大地开展教育时空,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做到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例如设置“心理书屋”、“心理影院”和“心理讲坛”这样的栏目,专享海量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文献、资料,使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美好园地;设置“心理测试站”这样的栏目,并实现自动化的常模分析,让学生较为简易且便利地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状况;设置“心理咨询室”这样的栏目,通过在线预约、在线释疑等方式,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提供方便:设置“互动空间”或者“留言板”这样的栏旨,随时倾听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从整体上看设计重复性比较高,结构、内容雷同;从单个网站上看结构不够完善,网页栏目较少,形式比较单一,且极少有互动。因此,辅导员一是可以从大处着眼,给学生推荐权威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二可以从小处着手,不断丰富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小园地,如心理博客、心理空问、心理微博等,为学生提供最接地气的、最贴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三)善于培养和利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培养且利用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并组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协同队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包括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政工队伍、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中辅导员是其问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应首先努力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成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广泛最中坚的倚靠力量。其次,应善于网络上良好呈现的自身心理索养和个人魅力,如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展示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人生目?说龋?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的身边榜样,做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催化剂。再次,要勇于在现实世界谈网络,利用年级集中、形势政策课、社团活动等时机,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连结――这是连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虚拟性的有力杠杆一加强学生上网自律因素的教育,如上网时间管理,制定上网的计划,规划上网的任务和时问,引导学生在网络上适度投入时间和精力,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比例,高效率地利用网络。

(四)勤于联络家长,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家长

协同教育,是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辅导员要密切家校联系,一方面对家长普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另一方面请家长配合进行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一在网站上开设”家长课堂”或者”家长会”这样的栏目,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既要关注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又不要谈网色变;通过“家校手机报”、学生报到的机会、邮寄成绩单和喜报的机会等,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做法;利用电子邮件、家长QQ群、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请家长于学生在家期间,注意关注那些能够用来衡量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齐必协力,亲抓共管,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论是他们自身,还是其他教育者,亦或是社会成员,都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含义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理解不明确等问题。对于辅导员而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仍有待提高。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又会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总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所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5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的交相发展,网络媒体平台化趋势越来越明确,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媒体融合的支撑性平台,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平台。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和传播任何信息”,在此目标的驱使下,媒体融合在技术、内容和市场三个层面上不断演进。全媒体时代给很多媒体人员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高校,要针对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进行教学创新,以满足时代需求的播音主持人才。

一、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传播离不开一定媒介,不同媒介会影响信息传播。同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公众高度参与与互动

网络媒体是全媒体时代的基础性媒体,所以媒体融合的本质就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化。交互性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传播特征,其本质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及其所引起的传播主题的泛众化。交互性特征使网络媒体由他媒体走向自媒体,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亡,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网民实现了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的统一。在传统媒体占统治地位时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特征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分离,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的专业责任,而接受信息则是每个接受者的公民义务,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的主体呈现出对立化特征。网络媒体产生以后,传播权利与传播义务主体性走向统一,网民成为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成为每个网民的权利与义务,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权也越来越大。媒介之间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具有鲜明的公众性。

(二)传播空间的全覆盖

媒介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媒介技术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社会类型形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如果说人体媒介、器物媒介等原态媒介是农业社会形成的前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基石,那么互联网则是信息社会形成的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进行转变;而互联网的全球化特征,则使信息能够覆盖全球,使传播具有国际性。媒体之间的空间竞争不仅表现在媒体的国际化空间,而且表现为媒体的全程化场域扩张。媒体的传播场分为私人空间、家庭空间、休闲空间、移动空间和工作空间等五种类型,传统媒体的重点覆盖场域是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随着 “生活圈媒体”等媒体概念和形式创新,私人空间、休闲空间和工作空间成为新兴媒体重点传播场域,因此,全媒体实现了无缝式全场域覆盖,甚至逐渐消失了私人空间、准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传统界限。

(三)传播时间的不间断

由于时间和空间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传统媒体上展现出来。数字技术和播存技术所带来的网络媒体储存空间的无限性低成本拓展,使得网络媒体成为全时间媒体,既可以实时传播,也可以延时传播。因此,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其信息呈现的限制性因素,网络媒体真正实现了全时间传播。形成了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 “三位一体”的传播格局。即时性传播是指媒体与受众交互的即时性,延时性传播是指受众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共时性传播是指媒体内容传播的实时性。即时性传播、延时性传播和共时性传播使得受众由不“在场”向在“场”进行转变,这减少了媒体传播的环境信息损失,使得媒体传播更具现场气氛。

(四)传播主体的个性化

传播主体个性化是竞争的必然。当前,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具体说来,这种细分化就是以细分市场赢得受众,通过别具一格满足特定群体的受众,从而确定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也必然要有自己的 “杀手锏”,即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是媒体功能成熟化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传播主体个性化,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传播者,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选取传播内容,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在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同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丰富的传播主体群体。

二、全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要求

播音主持人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者之一,在具备播音主持所应具备的采、编、播等基本能力之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信息筛选评论能力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以往那种只会见字出声的播音员、主持人不再受到受众的青睐。能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富有特色的,有观点、有姿态的播音主持人才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当今世界,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观点。不论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微博 、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都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平台。置身在这样大的信息世界中,受众只会感觉信息太杂,而不会觉得信息太少。因此,受众需要在信息世界中梳理一些重要的、适合他们的信息,或者是通过某些信息的传达来体现一种看法,最好的传播模式莫过于主持人或播音员担当评论者的角色,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并表达出富有个性的见解。

(二)驾驭新媒体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免费性特征,使得受众成为传播主体,传统媒体的发展开始依赖于新媒体,而传统媒体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譬如,湖南、江苏等卫视的营运就是建立在新旧媒体的融合之上的,电视、网络、手机在互动中成为一体。而全国各电台也基本上都要借助新媒体的辅助作用,大部分的节目都有微博、微信等平台,一些电台还在网上同步直播。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员,不仅要会写作、会采访、会编辑,还要具有驾驭新媒体的能力。驾驭新媒体,就要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特点、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及传播规律。

(三)坚实的专业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网民成为传播市场的主体,那么在全时空传播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应该如何转变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曾提出了“时事顾问”、“信息管家”和 “意见领袖”的新职业观,他强调新闻传播人才的职能是由信息服务转向意见引导。但是随着网络应用形式的不断丰富,网民的媒体使用行为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网民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主体,由网民自身发现信息、验证信息和分享经验。与此相对应,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职能将向意“见领袖”进行转变,专业化的信息筛选能力、专业化的深度报道能力和专业化的时事分析能力将成为播音主持专业核心的专业能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培养

(一)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这是一个求新、求异的时代,求创意、拼独特是这个社会的显著特征。贴近时代前沿的播音主持专业,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今,广播电视频道、栏目的细分化,使频道、节目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专业特色。譬如,法制节目、体育节目、女性时尚类节目等层出不穷,这势必要求主持人也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不一样的播音主持风格。而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都只侧重本专业的课程教育,很少针对学生兴趣 、特长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先尝试客串各种类型节目的主持,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媒介融合的形势使得传播者需要个性化,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高校,应该适应媒介融合的形势,更新教学观念,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是人性化的、有人文关怀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譬如,个性开朗、思维活跃、能言善辩但是语音面貌不佳的学生,在培养上可以偏向于现场报道、外景主持等;对于声音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偏重于新闻播音训练。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适应能力

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微电影”、“微电视剧”也占据着我们的视野。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这些新兴媒体,但作为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必须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自己。因此要认识这些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规律,能担当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引领任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自己策划节目、采访新闻,制作微“节目”。教师可利用演播室条件让学生多模拟在镜头前的播音主持状态和现场报道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评论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堂评论能力的训练,一是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重视课堂评论能力训练,在训练内容上要重视取材的新颖性,要和全媒体的时代环境相适应;在训练方法上,要提高效果。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任何节目类型的主持人都应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在气质,在节目中才能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的各方面知识,做到“一语破的、入木三分”。在播音主持专业语言表达教学中,即兴评述多为张口就说。但事实并非如此,能出口成章自然好,问题是目前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兴说话是需要肚子里有货的,因此内在的文化素养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计划地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

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媒体格局下,专门针对广播和电视培养的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涌现的新媒体以及各媒体逐渐走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的需要。适应全媒体的新形势,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充分认清全媒体的特点及要求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 [J].理论导刊,(7):45-46

[2]李雪.全媒体视域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J].新闻知识,(7):87-91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就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1 认识新媒体

1.1 新媒体的定义

相关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为: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新媒体通过网络和卫星等多种渠道,以电脑、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仅对高校教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和创新的新领域、新平台。

1.2 新媒体的更新

从有声电视、无线广播、无线寻呼系统――寻呼机,到移动手机,DVD和互联网,再到手机电视、户外新媒体、博客、微博等,短短数年间,中国新媒体的形式层出不穷。

(1)新媒体的影响力。随着人们工作的需要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花费在各种新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依赖各种新媒体的程度也越来越强。日常生活中人们最长接触到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电视。

(2)新媒体的优势性分析。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表现在:第一,传播的速度快。第二,互动性和可视性强。第三,信息的容量大,便于接收和利用。第四,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能满足各类人群。

2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国情,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如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加强全程就业指导,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具体的指导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最后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因而也可以把它称为“季节性课程”,其实在国家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就业指导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但季节性的课程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

2.2 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传统的思维就是就业工作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相对招生全校动员而言,高校没有很好的突出全校动员和调动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就业指导跟学工部门相关,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忽略了毕业生工作的本质问题,就会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带来诸多不便。

2.3 就业指导渠道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为学生提供集中式的招聘会,以及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的工作,有些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仅仅局限于就业内容的灌输和介绍,没有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跟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方面,国外高校更重视个体服务,主要针对前来咨询和就业有困难的学生。

2.4 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强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7

一、渗透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要求, 突显其意识形态性特征。但是, 也正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性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征过于明显, 加之教学方式上的说教性, 反而容易引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排斥,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取得实效, 就应顺应新媒体的特征, 把传统灌输论原则与坚持渗透式方法统一起来, 潜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使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从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新媒体实现思想政治的目标, 要求契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

1. 契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如何, 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如何。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应自觉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他们的身心及年龄特点、认知及表达方式、兴趣爱好、思想信仰等情况进行全面把握, 注意区分学生的差异与个性, 知悉他们的意愿与要求, 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出发, 正视学生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精神状况、内心需求、接受心理等实际情况, 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帮助解决学生现实问题和困难的同时, 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隐性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要求,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真理的光辉中获得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科学认识, 进而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契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虚拟性与隐秘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 如果能够正确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速度快、覆盖面广、交互性强、超时空性等优势, 就可以有效增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 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取信息,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 就要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 就要注意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方法。要精心设计方案、精心选择资料与案例, 通过隐蔽、迂回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和要求隐藏于新媒体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 构建起平等、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上强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强化他们的自我教育, 引导他们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 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学会辨别是非美丑善恶, 从而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主动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信仰与人生奋斗目标, 使得他们能够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 契合校园文化发展要求

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 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大学生身处特定的校园之中, 校园的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与建设之中, 实现校园文化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而拓展校园文化的空间, 提升校园文化的功能,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例如, 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手机报、学校官方微信、校园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 建设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开展主题明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 我们决不可以认为, 只要简单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文本”升级为“电子版”上传至新媒体,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大功告成。它应是一个寓教于乐、和风细雨、生动活泼、含而不露的教育过程, 而不是居高临下式的单纯说教;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主体关系的确立、内心世界的真诚沟通、防范心理的消除、互信程度提高的过程, 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时空距离的隔绝、现实问题的回避、思想交流的阻滞。

二、及时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及时性。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最早接受者、积极使用者和推广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认清这一社会发展趋势, 紧扣时代脉搏,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用好新媒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 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更为便捷和多元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但考虑到新媒体可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以及本身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特点的不熟悉,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 拒绝使用新媒体,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而非排斥新媒体, 要把新媒体引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 进而开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2. 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的传递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社会新闻与社会热点等各方面信息, 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由于缺乏应有的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 往往会对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 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不能进行科学的辨别, 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这些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善于“察言观色”、精于“一叶知秋”, 通过“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 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互动, 全面把握学生“所思”、“所言”、“所行”, 顺势而为调整思想思想教育的工作内容,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及时利用信息资源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音频、视频与图文信息, 其内容涵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内容的相对单一性和固定性, 因而可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共享利用的信息资源也更丰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既增大了信息源控制的难度, 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 只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挖掘新媒体中所蕴藏的新资讯、新素材, 就能把新媒体海量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因势利导,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利用, 就能占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三、系统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等要素组成的。因此, 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必须呈现出整体、开放、有序、动态的系统性特征, 只有系统化地谋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1. 工作队伍的系统化打造

打造一支技术娴熟、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精湛等素质外, 还应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增强他们敢用善用新媒体的意识, 克服网络“本领恐慌”, 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使他们既懂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又熟知新媒体信息传播特点;既了解学生思想心理成长特点, 又具备新媒体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既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又能与学生“键对键”沟通。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动性, 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做实、做到位。

2. 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建设

建设一套包括领导、执行、监督、反馈、调控等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是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 各个高校应当从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出发, 明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统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统一领导机制, 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完善保障机制, 强化监督反馈体系建设, 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校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 责任到位、运转高效, 既务实又务虚, 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化、实效化开展奠定制度基础。

3. 技术手段的系统化运用

在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各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是新媒体, 即时通讯、手机、数字传媒、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也是新媒体, 每一种新媒体形态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受众, 都有其优缺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各种新媒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运用这些载体与平台,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等通过语言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四、多维性原则

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 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渠道、内容等进行多维利用与创新。

1. 渠道多维化选择

当前, 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新渠道, 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重要媒介。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进行多维化的选择, 要善于利用诸如QQ群、微博、微信、手机报、数字电视等各式新媒体在内的一切新媒体形式, 架设形成绵密、交叉、立体化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的无障碍传播。

2. 内容多维化设计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反映并适应这种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多维化的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把包括经典名著、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当代思潮、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中外历史等各种资料加之于新媒体信息中, 给予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涵盖中国社会, 又放眼世界发展;既有人文素质教育, 又有自然科学普及;既着眼当下社会现实, 又立足历史文化, 通过新媒体传播科学的思想理论, 为学生解疑释惑, 使他们增长知识, 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方式多维化利用

在当代社会,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文化类型呈现在人们面前, 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空洞的形势政策宣讲、抽象的思想理论解说, 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心灵共鸣, 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认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要创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改变过去适用、现在不适用;过去不合时宜, 现在却势在必行的方式,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信息传输方式、沟通方式等同样丰富多元, 从而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摆事实、讲道理,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当坚持渗透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多维性原则。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参考文献

[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 2008, 5.

[2]李晓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8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环境日新月异,为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党建的有效创新无疑对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对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提出创新思路,以此来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党建 创新思路

创新型人才始终作为党与国家保持其先进性的坚实基础,因此,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党员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创新思路,树立新媒体党建工作理念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开会、培训等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要不就是通过报纸、杂志或者是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种模式在早期党建工作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方式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也很难保证时效性和互动性。因此,作为党建工作者,应转变以往的传统观念,积极接受和有效利用新媒体。首先,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适当引入新媒体技术,学会运用新媒体处理各种党务工作,收集各类党建信息,宣传各种党建工作动态。新媒体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量庞大,教育资源丰富多样,但对于年长的党建工作者来说,运用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年轻的党建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向年长工作者介绍新媒体的优势和重要性,让年长工作者能够尽快熟悉新媒体环境,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其次,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很多党务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有待提高。所以高校一定要定期开设新媒体平台教育课程,提高新时期党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强大功能。

二、转变工作机制,构建新媒体党建工作模式

由于传统媒体的工作形式单一,信息传达往往是通过开会或者是上传下达的模式,这样会导致党组织内部互动较少,党建工作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出现形式主义。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党建工作者要转变工作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党建工作者可以通过利用QQ、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一方面可以宣传高校党建工作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党员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可以实现与党员的实时互动,也能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落到实处。除此以外,为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党建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的方式,建立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在分享党建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共同进步。

三、加强新媒体网络覆盖,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形式都已渐渐为人所知并广而用之,为进一步实现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还需要高校加强新媒体网络的覆盖。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5.57亿,由此可见,智能手机的应用使得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一定要牢牢抓住机遇,加强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让无线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移动终端,加强舆论引导,更好地宣扬党的先进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将高校党建工作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覆盖到校园的角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四、做好党建管理规范化,营造安全稳定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庞杂,开放性和共享性强,容易混杂一些不良思想或者是煽动性信息,因此我们要学会筛选信息,自動过滤掉错误信息。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管理,建设好党建舆论阵地,首先就必须要从党员自身的管理抓起,党组织要时刻做好对广大师生党员的监控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良信息侵入党组织内部。其次,要完善党组织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完善和更新党员规章制度,使党建管理更加规范化,进而为高校党建工作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新媒体环境。

目前,新媒体的传播显然成为一种新趋势,高校党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利用和发展,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平台,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党建创新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为高校党建创造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创新意识,抓住关键时机,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真正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查振华,高翔,李雪,等.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0(08).

[2]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3]孟培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02).

[4]何江畅.网络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上一篇:经典唯美的晚安问候语语录下一篇:一年级寒假作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