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07-20

高三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共10篇)

高三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1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

⑴“仁政”学说;

⑵君轻民贵。

荀子

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⑵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⑴“道”是世界的根本;

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⑴“法”、“术”、“势”结合;

⑵加强君主集权;

⑶主张变法。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

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 ↑

3、相关人物 创立者 集大成者

↓ ↓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高三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点 篇2

1.一省制的中枢权力机构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2.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着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人彩瓷生产时期。

3.科学技术成就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一l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元代出现珠算法。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一项重要的农学成就。

4.文学和艺术成就

(1)散曲和杂剧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杂剧。散曲和杂剧合称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等是最为着名的元曲作家。

高一物理学必修三知识点 篇3

2.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

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9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说了“克服”,就不能再说做了负功

4.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表达式

5.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高三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4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高中地理真的特别难吗

高中地理难度是比较高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内容较为抽象。高中地理虽然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复杂,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很容易变得迷糊起来。知识点一旦多起来,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乱。不仅如此,山峰究竟有多高、河流究竟有多长、水域究竟有多深,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符号公式繁多。如果遇到难的符合和公式,学生们就会计算出错,加上公式之间相似度高,很容易把题都做错。

高中地理怎么学习

要学好地理,基础知识是不能少的。经度纬度,简易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是一定要熟练掌握的。关于这一点,我周围的一些同学有个误区,就是他们觉得记地图就是不停地照着画,背下每个区域的轮廓。然而考试的时候,不一定考熟悉的区域;它可能会给个陌生的区域,然后给你经纬网。如果只背下区域的大致样子,没掌握经纬网的话,那遇到这种情况就翻车了。而熟悉经纬网以后,一看就大致能定位,它在哪个洲,什么气候,濒临哪个洋,或者在内陆,然后就能推出其他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信息。题目再怎么考,也跳不出这个范围了。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5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εA-εB。

①当电场力做正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减少,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即Δε减=WAB。

②当电场力做负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在增加,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即Δε增=εB-εA=-WAB=|WAB|,但仍可以说电势能在减少,只不过电势能的减少量为负值,即ε减=εA-εB=WAB。

说明: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2.电势的概念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这是处理多个作用下物体平衡物体的好办法,以后会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篇7

1.水平方向速度V_x=V_o2.竖直方向速度V_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V_ot4.竖直方向位移S_y=gt2/2

5.运动时间t=(2S_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_t=(V_x2+V_y2)1/2=[V_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_y/V_x=gt/V_o

7.合位移S=(S_x2+S_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_y/S_x=gt/(2V_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_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_1m_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_1=(g地

r地)1/2=7.9Km/sV_2=11.2Km/sV_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物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8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 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t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t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9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必修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 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 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两物体 ②瞬时对应 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消失),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 质量(m) 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 米(m) 千克(kg) 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 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平衡状态、平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平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平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F=ma大的弹力;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了F=ma大的弹力。

自由落体运动、太空行走等现象时,弹力为0,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物理题目该怎么解比较好

做物理题目时,大家的感受一般是简单题目会做,一旦出题人设陷阱,很多考生都会纷纷往里面跳。原因很简单,就是物理学的不透彻,不知道知识点的真正内涵及要注意的细节,只是学会了大概的解题步骤,所以一绕弯子就会难倒大家。

物理解题要回归教材,把例题看透了,学会举一反三,懂得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做物理题目每做一道综合题目都要完完全全做会,每一个步骤都要分析的很透彻,不要看懂答案就以外自己会了,要能够给别人讲出来才是真的懂了,别人提问难不住你了才是真的会了。

学物理不要贪多,刷题是没有用的,只有理解了做题思路,能独立分析会每一道题目时,才能学好物理。物理会做的题目不必反复去做,而应以自己不会做的题目为主,突破重点和难点。

恒定电流知识点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上一篇:江川县龙街中学普及普通话工作总结下一篇:野三关民族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