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2024-06-16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通用12篇)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1

2010年是微博元年,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舆情的价值就愈发凸现。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到底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国内最早专注危机管理领域的专业机构之一,关键点传媒专注企业和机构危机管理的前沿理论研究和执行运用。关键点传媒资深舆情分析师李永刚先生,从舆情监测与分析角度做了分享。

李永刚认为,从舆情服务所反馈的信息看,各企事业机构对舆情咨询服务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对舆情信息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管理”、“情报意识”、“科学决策”和“战略致胜”。一般情况来讲,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仅处于前两个层次(“信息管理”和“情报意识”),有的甚至连“信息管理”都还谈不上。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做的很大,但从信息理解的角度看,整体上都还只是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具体地说,舆情监测作用主要是提供决策依据、收集竞争对手情报、评估公关整体表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危机预警等。

结合关键点传媒多年来在网络舆情监测到产品和服务的经验,他大致分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报告、舆情顾问咨询及危机公关培训三个方面来谈网络舆情监测。

一、舆情监测系统

关键点传媒舆情监测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能同时对数十万个综合门户、博客平台、微博平台、论坛社区、行业门户、地方站点、贴吧、股吧、空间等在内的中英文站点进行实时监测,并且拥有数字平媒挖掘技术,做到舆情监测的全网覆盖。同时辅以专业舆情分析人员的信息干预,能迅速监测并分析出网络、报刊和电视新闻等媒介中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舆情报告

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舆情监测报告根据不同多的分类方法可有多种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常规舆情监测报告和专项舆情监测报告。按时间分为即时预警报告、日信息梳理报告、周度信息研判报告、月度舆情分析报告等。

与此同时,他重点指出,除了常规地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外,关键点传媒加强网络舆情危机顾问咨询以及危机公关培训方面的研究与投入。

舆情监测的作用之一在于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负面危机的应对。大多情况下,并非仅仅为第一时间负面信息的知晓,目的在于维护与修复。由于舆情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件,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关键点集团在多年的危机公关中形成了科学的危机应对理论和完善的应对体系,在危机应对、媒体管理、信息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顾问咨询服务,服务方面包括,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危机管理培训等。

关键点传媒董事长游昌乔同时也是著名的品牌传播专家、公关顾问专家、危机管理专家,他创导了“危机公关5S原则”、“公关传播5B原则”、“新闻发言人5度原则”、“危机管理体系6C原

则”,并带领团队推出建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方法、原则及模块”,这一系列理论对于政府、企业等传播与制度管理实践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2

互联网技术带给传播介质的冲击和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其交互性与及时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见, 因而被称为“第四媒体”。在缺乏针对性监测与管控的情况下, 网络负面信息快速传播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舆论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这就使得面向网络的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变得极其迫切。

目前, 我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 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增长迅速。根据官方数据, 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是30.7%[1]。2013年的数据则显示, 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学生约1.19亿人, 占学生网民的75.31%”[2]。相较于其他网民而言, 高校在校生是对社会生活领域各类信息最为敏感的一群, 他们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又具有激进的批判精神;既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 又具有典型的心理脆性。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 网络的介入既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批判精神向社会领域的延展提供了实践平台, 同时也以其虚拟性、隐匿性为大学生心理脆性的非理性爆发创设了空间。

网络舆情的兴起, 对高校的日常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校园网的管理,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3]。不过网络舆情并非洪水猛兽, 其兴起亦是一种契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5]”可见在战略层面已有双向部署, 那么如何有序加以实施就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研究唤起的必然理由。

2.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面临的“三个困局”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 其舆情的酝酿、发展、高涨、回落、反馈, 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示范性”的勾连效应, 时刻经受着“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冲突的拷问。一方面, 高校力图借助网络监管将校园舆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可应用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手段权限, 在确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下, 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的限度, 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需首要破解的认知困局。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效果显著与否则取决于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效。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 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 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6]。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舆情监管, 大多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行政命令、政治动员等形式, 这种工作模式由于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狭窄单一, 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很难快速显效, 只能扮演“围、堵、截”亡羊补牢的角色, 十分被动。缺失科学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亟待破解的机制困局。

显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要有合乎信息传播规律与认知规律的设计思路, 更要有必要的投入, 譬如包括人员的投入, 设施的投入。

从前者的角度来说, 受限于编制, 多数高校的舆情监测依靠少数的网络管理员来完成, 他们日常工作本已庞杂繁琐, 更难以抽出精力做常态化监测。从后者的角度来说, 虽然国内已有信息技术公司推出了适用于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的应用系统, 可以进行专业化、即时性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理等工作, 但由于其购置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 大部分高校会因经费紧张而放弃硬件投入与配备。人员缺失与硬件设施费用高昂是高校亟待破解的成本困局。

3.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困局的破解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升级代表着公共管理危机的涌现。在管理学领域里, 危机管理也被称为危机沟通管理。由此, 破解认知困局, 把握高校舆情监测管理的合理“限度”, 亦应以沟通管理为抓手, 与诉求对象进行多渠道沟通。“围、堵、截”是一种监管方法, 但常态化的监管并非拘泥于“堵”“疏”与“导”也是一种监管。相较于传统的管控思路, 这种以疏代堵, 事前介入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拿捏住了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公共管理之间的“度”, 使监管手段与监管效用在动态中达到理想的平衡。

张弛有度, 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需要有对应的体制机制设计来加以保障实施。具体地说, 就是要遵循网络舆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分别针对舆情发生、发酵、发展、高涨、回落、反馈阶段的信息传播特点, 构建“预警—引导—应急—重塑”四级联动的舆情预警及紧急处理机制。在舆情发生、发酵期, 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敏感源的解析与筛除, 做出预见性的舆情预警;在舆情发展期, 通过主动性的信息发布与释疑, 进行集中的舆情引导, 为远期的舆情重塑创设有利环境;在舆情应急期, 针对已触发的恶性事件, 启动网上和网下联动机制, 捕获并整合关键信息, 为决策提供依据。在舆情回落期、反馈期, 积极进行舆情重塑, 消解衍生谣言触发新的网络舆情的风险。

舆情预警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启动与常态化运行离不开必要的硬件投入与人力配套。在硬件投入方面, 基于财力困难的现实, 可试行校园网络平台与政府舆情监控分析应用系统端口的加密对接, 或通过购买企业服务的方式予以解决, 抑或由主管部门牵头搭建省市范围内各高校共享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 以破解单一高校硬件投入成本过高的困局。在人力配套方面, 完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和组织制度, 开展系统培训,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舆情工作队伍, 以适应各高校对网络监测与管控的需要。高校间亦可通过定期的交流, 推广有益经验, 使舆情管理工作有序、显效。

摘要:新媒体介质的快速普及, 使得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 相关研究亦成为舆情领域的新课题。在战略层面, 国家就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做了核心部署, 在实践层面, 面临“三大困局”:即监管之“度”的认知困局;舆情监测预警体系缺失的机制困局;人员与技术设施稀缺的成本困局。动态平衡的管控思路、显效的舆情监管体系、多渠道的资源盘活是应对困局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舆情监测,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3][4][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xgsxy.com/public/skb/zcfg/zygyszkxg wj/2014/04/29/19271114283.html.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3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 特点分析 对策和建议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上网工具的出现,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移动互联技术,使得互联网这个新兴的"第四媒体"越来越确立起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高校学生学生作为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青年群体,网络已经充分融入其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之中,成为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以及校内外交流的最主要工具。现实表明,网络已经成为除了学校、家庭和同龄人以外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对学校发展和工作过程所持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并通过各式传播媒介在互联网上将其展现出来,他们发表评论、表达诉求、寻求声援甚至组织行动,这对高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以网络舆情为视角,加强对互联网上有关高校的舆情收集、研判和正确引导,对探究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增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是网络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传统舆论的普遍性以及一般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以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主体特殊,相对比较固定。

参与或实践高校网络舆论的人,具体是广大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样的主体引导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既有社会舆情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师生这个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高校师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很多观点精辟深刻,不仅对高校师生本身,对社会舆情也常常会起到很大的影响。 

2.内容广泛多样。

既有社会热点,也有校园焦点,主要反映出广大师生的利益要求,表达广大师生对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态的关注,以及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意见。但是个人观点的发布完全是自发的,随意性强,内容可能涉及情感、思想、学术、个人体会等。特别是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有可能非常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从而在短时间内上升为最强人气贴。

3.形成迅速,传播广泛。

网络论坛议题内容的普遍性和发表便利以及受众大等因素,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迅速、传播广泛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网络言论,如果发表时间得当,回帖、跟帖、转帖的人能够在短时间聚集,即使话题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也会容易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点击量会不断上升,甚至出现雪崩式的效果,瞬间突破校园,传遍整个互联网。 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具体到高校层面,网络舆情的兴起已经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思路、方法和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重要且紧迫[1]。 

1.从工作的重要性来看

高校网络舆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窗口,网络社区的兴起让校园文化的展示突破有形的舞台,有了更多形式、更大面积的宣传,比如各高校的BBS、人人网、天涯、猫扑、各种聊天群(室)乃至新兴的微博、微信等。正面或负面的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校园文化的健康度。高校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纷纷开设微博以及人人网公共主页,对自身特点、开展活动有形式多样、生动直接的宣传,这样有利于高校学生间的交流。高校网络舆情所包含的信息,直接反映出当下学生正在关注的或可能关注的话题,通过对那些负面的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剖析,能找到问题的实质,以便提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大学生被负面舆情误导[2]。

2.从工作的紧迫性来看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快且广以及变化多样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动态难以掌握;而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使得校园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这也大大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难度。渐渐地,大学生都将是90后新生代,他们更趋向于在网络上发表看法,而不是传统的给辅导员写信或者直面谈心。90后大学生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兴趣爱好与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偏差,增加了校园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敏感问题多、国内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风起云涌,消极悲观情绪、激进改革思潮都有传播,这给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四、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

1.转变舆论管理理念,从制度上规范高校网络,构建广阔的高校网络信息来源渠道。

面对网络上海量、实时的信息,高校管理人员应由过去以"封堵"为主转变为以"疏导"为主,决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传统手段处理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复杂问题,这样极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网络舆情矛盾。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比如以党政办公室为中心负责统一协调各部门工作,网管部门负责技术保障,保卫部门负责信息内容监控,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网络舆论引导。以此为基础,开拓广阔信息来源渠道,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抓取关键信息,变被动为主动。 

2.加强管理人員专业能力和网络舆情敏锐力,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技巧和本领。

如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QQ、MSN、飞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在人人网、微博、开心网等发布消息,发表观点并有非常多的互动交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应当对这些大学生日常使用频繁的工具和平台有足够了解,并且利用这样的工具和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学校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此外,高校进而可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和舆情服务,以便更加有效地做好舆情信息工作[3]。

3.深入了解学生网络舆论热点,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研判和处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在复杂繁多的网络舆论信息面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分析找准主要矛盾所在,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和参考,为高校改革发展打下较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这就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必须提前捕捉舆情,时刻准确把握舆情大局,洞察舆情实质,报送真实舆情信息,并且快速适度处置舆情。以此为前提,从源头上找原因,工作做在前,将容易引发矛盾和造成社会各界意见集中的高校网络舆情提前化解。 

参考文献

[1] 《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52-53 

[2] 乜大伟.网络舆论引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作用的研究.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479-480 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4

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 XXX 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BBS、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网络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 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5

1.背景:新媒体发展下的舆情监控管理形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口常生活。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种促成媒体间融合发展的新兴媒体技术和媒介传播形态——“全媒体”(omnimedia,也称“新媒体”)开始出现雏形。这种新兴媒体逐步镶嵌于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关系中,对社会舆情信息的生成与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前瞻性地探讨全媒体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态势,全面把握新形势下舆情工作的新特点,对于认识传统舆情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找到顺应媒体发展要求并符合信息传播一般规律的工作思路,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全媒体语境下的舆情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2.分析:新媒体及舆情信息主要特点 2.1新时代下新兴媒体呈现的鲜明特征

①新媒体的开放性:扩展宣传的覆盖范围,增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使大众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发展趋势。随着大众思想活动的自主性、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明显增强,在价值观上更加注重自我、讲求实效,价值取向多元、行为灵活务实。

②新媒体的无界性: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丰富了工作手段,实现了工作的地域无界、身份无界、领域无界,提高了工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无界性,相对于传统媒体,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等大大增强,对加强信息传播、扩散的有效管理和及时掌控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出现了一些怀有不良企图的人传播虚假信息,散布非法言论危害社会稳定。

③新媒体的互动性:新兴媒体具有双向、多向、即时、互动的数字化传播特点,使意见沟通、整合、反馈的效率大幅提升。

④新媒体的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兴媒体不下 30多种,主要有电子邮箱、手机报、博客(Blog)、微信、微博、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工作形式,增强工作吸引力。⑤新媒体的隐蔽性: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虚拟性,使得屏蔽了真实身份的交流者脱离了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他们利用虚拟网络空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图以自己的声音来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2.2舆情信息生成与传播的主要特点

①易感性:如同一个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复杂系统(如气象系统),舆情信息在其生成与扩散、发布与接收过程中,往往一个微小的“扰动”(如一条新闻、一则爆料、一张图片、一个“段子”),就有可能酿成重大舆情热点事件,从而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②不可控性:全媒体语境下,舆情信息传播没有固定中心或中心不明确,没有舆论集散地,没有固定的“关口”或“渠道”,传播渠道和终端分散,传播主体多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受众”。同时,舆情信息呈海量增长,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且瞬息万变,人们很难从中确切把握舆情信息的类型、发生方式及走向。

③复杂性:由于高新技术的介入,舆情信息的形成与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和书信传递,也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相对单一的机构与渠道之中,而是呈现在由大众媒体与个体媒介所构成的媒体生态系中。系统里隐匿的不同阶层的人群与个体,和交织的各种利益、权力、欲望、目的和情感,常常使舆情的样态及趋势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④弱导向性:全媒体语境下,由于媒体间的融合,传统意义上单个媒体传播的空间限制被逐渐打破,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界限在不断地被模糊。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被分散到广大受众手中,而受众进入媒体的通道是有选择性的。现在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媒体、全媒体记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然,这些都将大大减弱舆情信息传播的导向性功能。

3.思考:新媒体运用及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

3.1确立与新媒体形态发展相适应的舆情工作新理念

确立媒体与信息产业发展并重的理念,要求我们从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角度认识新兴媒体,以开放的心态主动认识和把握新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做到“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3.2消除不利于新媒体形态与舆情工作良性互动的体制性障碍

由于管理与运营的过度行政化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商业性网络组织和传媒集团难以形成,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难以真正对接。在媒体与舆情层面上,作为媒体传播内容的舆情也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难以形成舆情联动与整合的机制。对于这些体制性问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体制性障碍。

3.3建立既充满活力又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

在创新制度的同时重点和热点相关部门应当围绕舆情工作的目激活系统要素的组合及有机构并以制度固化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工作流程及组标成织形式。

3.4探索新形势下舆情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方法

应当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遵循当代信息传播和舆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当前应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使主流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新闻和舆情制高点,增强其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

3.5完善与新媒体技术相匹配的舆情监控新技术

如何做网络舆情管理 篇6

舆情监测 http://

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应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早导控。作为网络舆情工作者应着重考虑如何维护单位、政府、地域、领导的网络形象?如何及早发现负面舆情?如何通过网络倾听民意?如何通过网络维稳?如何避免网络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对于突发事件,封锁消息会导致网上谣言四起,掩盖隐瞒会遭到网民更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就要时官方言论掌握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三、如何成为意见领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

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

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国内付费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篇7

免费工具虽然不要使用费,且能够获取需要的信息,但费时费力,对于品牌型等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较高的企业并不可取。目前国内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开发,如托尔思TRS、方正电子政务、邦富软件、线点科技、中科点击、本果信息技术、古尼软件、迅奥科技、蓝通百特、维思比科技、iri网络口碑、红麦软件、新联财通、易宝等等。分析上述公司开发的舆情监测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自动采集功能

付费舆情监测软件把人工收集舆情的繁琐工作自动化了,其功能与搜索引擎的蜘蛛爬虫类似。当然,作为舆情管理系统,在自动采集页面后,还需要做自动分类、自动生成摘要,自动获取关键词,并建立索引。

2、分析处理功能

分析与处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播路径分析、话题演化分析以及观点倾向分析等。以TRS互联网舆情管理系统为例,具有话题发现与追踪、信息预警机制、倾向性分析、信息过滤、多维度关联舆情分析与舆情专题、舆情干预等功能。

3、统计报表功能

用符合用户习惯的可视化形式表现分析与处理的结果,也是付费舆情管理软件的一项重要功能。该项功能主要包括舆情简报、趋势图表、聚类图等,一些智能化的软件还会给出文字概述及舆情应对建议

等。

4、协同工作功能

部分舆情管理系统除了具备上述功能外,还有部分OA的功能,能够为后期企业各部门协同应对舆情提供OA环境。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8

日前,记者从有几大软件下载站中获悉,瑞频人民舆情网络微舆情监测系统在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非凡软件站、多特软件站、360软件管家等网站下载站的下截用户量已经突破15万人次,成为国内舆情业用户下载量最高的软件。

据了解,瑞频人民舆情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凭借基于舆情监测模式,系统运行在个人PC机上,不需要有特定的数据库、中间件和服务器,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在面对突发事件或日常巡查敏感信息时,利用自己个人电脑就可以在几分钟后完成相关舆情信息的监测扫描。用户不仅可以全网监测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网页,同时还可以监测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凤凰网微博等,全面满足各用户对网络舆情数据监测、统计分析、传播溯源、媒体关注排行、网民关注排行等应用数据的监测处理。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9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舆论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思维。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成熟独立的思考不可或缺。”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总监段赛民说,“目前我们的用户以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为主,这些用户不仅需要我们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分析监测,还希望得到专业的建设性意见。”

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置缘何重要

据了解,自2003年开始,人们利用互联网发表不同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热情日益高涨,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并借此探寻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同一年,新华网开始编辑网络舆情,并报送相关部门,成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服务的专业机构之一。随着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舆情分析师也从幕后走向前台,各大机构纷纷公开延揽人才。

思想、视野、阅历以及对重大公共事件中社情民意的判断,往往成为最受面试官关注的常规话题。在此次的招聘中,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尤其注重考查应聘者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能力。

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突发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处置”也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比如,天津蓟县“6.30”大火事件,还有深圳市南山区一对母女为求小学就读学位在教育局门口下跪事件、深圳飙车案事件等,都是近期引发网民强烈关注的突发事件。因而这些事件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本次招聘网络舆情分析师面试或笔试的考题。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新华网覆盖高品质精英受众群,在新闻突发事件中具有广泛的媒体影响力。将这些事件纳入考题,“可以考察应聘者能否通过对热点突发舆情事件的分析研判,给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舆情处置上提出危机应对的策略,并能在未来长效机制和舆论引导方面提供意见、建议。”段赛民介绍说。

高门槛,高要求

近几年,舆情业蓬勃发展,提供舆情服务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了解,新华网舆情中心十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舆情报告,拥有业内领先的舆情监测统计技术,丰富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经验以及高端的智力资源。100多人的专职分析师队伍,20多位国内知名舆情专家,形成强大的专业分析能力,为用户第一时间提供热点舆情的分析研判,供领导者决策参考。

段赛民表示,新华网要求舆情分析师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舆论学、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情报学等专业背景,“从业门槛是相当高的”。除了这些硬性条件,专业性、独立性、前瞻性、预判力,是舆情分析师从业的必备“软件”。

“既然要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分析服务,就不能把对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交给他人,这要求我们的分析师必须有强大的调研能力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把 凡是能够说的,都说清楚。”段赛民表示,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非常重要。他对舆情分析师的要求是,“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在舆论引导方法上给出专业建议;洞中肯綮,客观冷静,在庞杂的信息中迅速识别真伪。”

朝阳行业新职选

截至2012年7月,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高达270万多条。含有“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也多达40多万条,舆情行业的走俏可见一斑。

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也备受瞩目。有人形容这一职业“有前途也很累”,也有人说“个人在挑战中升华不少”,还有人因为不了解而有所非议。虽然我国舆情监测与分析行业距离真正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一新职业的就业前景和给专业人才的发挥空间,依然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加入。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10

随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政府和企业对舆情监测的需求不断上升,这推动了舆情监测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看到这块不断做大的蛋糕,大批投机者纷纷进入舆情监测市场。由于由于网页信息采集需要相应的高难技术支撑,很多舆情软件产品无法给用户带来有效的监测效果。反而是长期以来行业处在技术滞后、市场竞争激烈、良莠混杂的状况。在此,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目的,根据一定的信息汇总,列出当前舆情监测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舆情监测系统,仅供参考:

Top1.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针对向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通过对海量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实时的自动采集,对信息进行垃圾过滤、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辨别正负面等处理,形成预警信息或者舆情报告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从而第一时间应急响应,为正确舆论导向及收集群众意见提供帮助的一套信息化系统。他们只做信息采集和舆情监测研发,有9年研发经验,专业性很强。同时提供系统建设和舆情服务两种应用方式。

Top 2.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军犬舆情监控系统以强大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舆情智能分析与应对、舆情预警、舆情报告生成等16项核心功能组成,专业提供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监控服务。舆情监测也是其主要业务,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同类软件中,是乐思软件较强竞争对手。主要提供舆情系统建设应用。

Top3.Rank舆情监测系统。Rank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和采集Internet网站内容,过滤、分类和排重等智能化处理,并准确提取文章标题、摘要相关数据,以直观的图表、简洁的文章列表等形式表现出来,采用云处计算技术,海量抓取、海量分析、海量存储。舆情监测是其公司业务之一,因此在舆情监测专业性有一定劣势。Top4.谷尼舆情监测系统。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是一套利用采集检索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海量舆情信息自动获取、抽取、分类、聚类、溯源等,最终形成舆情预警、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传播路径、舆情溯源等舆情产品,为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Top5.邦富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邦富舆情监控系统基于网页智能采集技术,可达到每5分钟更新一次的分钟级更新频率,同时目前系统可支持对上万个网站同时进行舆情采集与分析,采用了多线程并发指令执行体系结构、增量实时索引、智能分词、相关性分析和模糊匹配等多项先进技术。但该系统监测功能方面相对较弱。

Top6.红麦舆情监测系统。系统利用自有爬虫技术,根据预定的监控关键词抓取重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站里的舆情信息,并对危机信息及时报警。系统利用分类、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等处理,配合专业分析师生成详细的舆情分析报告,提供舆情监测预警作用。

Top7.本果舆情监测软件。本果舆情监测软件适用于公安、检察、司法、宣传等政府部门应用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并针对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北京本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本果”)是全球中文信息监测领域的领衔企业,始终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

Top8.美亚舆情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依托其“搜索云平台“,即云计算中心数据可,提供的在线SaaS软件服务的服务型平台。用户无需购置和建设专用系统,无需安排专人运维管理,只需购买美亚柏科专业的”搜索云平台"服务,即可方便在不同的终端上查看专为您定制的最新的舆情信息。他们在用户自建舆情监测平台方面较弱。

Top9.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西盈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与“我”相关的舆情信息,负面信息、重大舆情及时预警;提供定性定量的舆情研判分析,准确研判具体舆情或者某一舆情专题的发展变化趋势;自动生成舆情报告和各种统计数据,提高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辅助领导决策;

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篇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型通讯工具、方式的出现,在极大方便人们联络沟通的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受众群体,使得网络舆论对社会治安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社会案事件在网络等推手作用下,迅速成为社会焦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当前公安机关的舆情引导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报纸、电视等传统传媒,轻网络等新型媒体。当前,公安机关对舆论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依托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维护公安机关形象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认识,面对负面舆情,“捂盖子”、“不表态”,被动应付,贻误战机,丧失了网络阵地,给公安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二)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降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媒体炒作事件。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明显。

(三)反应速度较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没有及时跟进,丧失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和处置先机。

二、舆情引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上不重视。一些公安机关缺乏对舆情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看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治安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部分群众在网络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无关紧要,不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也有部分民警将网上舆论看作是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认为网上言论是吹毛求疵,往往存在抵触心理,认识上不到位必然导致工作上的缺失。因此,部分公安机关尚未将舆情引导工作纳入本单位日常工作,而是认为可有可无,一旦面对网络风暴,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不知该如何应对。

(二)组织上不健全。目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没有一个具体负责单位。从表面上看,宣传、网监等警种都承担部分职能,但都不全面。宣传部门往往偏重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网络等新型媒体舆情引导不够;网监部门只局限于网上有害信息的巡查,缺乏引导手段。一旦遇到涉及本地、本单位的负面信息,往往是被动删除,不但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火上浇油。

(三)机制上不完善。由于没有主管机构,在涉警负面舆情初始阶段,网监部门只能向上级汇报,由本局临时抽调人员负责处置,再等有关单位调查后进行回应。而网上舆论从初始阶段到高潮阶段往往只有一两天时间,战机稍纵即逝,当网上舆情造成严重后果时公安机关往往尚未开始动作。另外,对可能引发严重治安问题的非警务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如何应对、如何建立与相关单位的协作机制、何时介入尚无规范的操作指南。

三、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舆情引导纳入公安机关“规定动作”。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

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

(二)完善组织机制,缩短反映时间。公安机关在充分整合网监、宣传等部门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准。对涉警舆情,舆情引导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全程参与事件的调查处置,第一时间掌握相关资料,实现调查、引导同步,避免形成舆论热点。对非涉警舆情,要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做好与相关单位的沟通配合,避免形成社会热点,从而引发治安问题。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舆情引导工作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舆

情工作的前提,在今后的招警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畅通选人渠道,切实将具有公共关系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公安队伍中来,保证每个单位都具有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定期选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专业培训,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教训,提高工作技巧,增强应对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需要。

(四)坚持四个原则,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一是“早期控制”原则。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机关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负面舆情信息,反应要迅速,出手要快,将网络舆情解决在萌芽阶段;对工作量较大、一时难以查明真相的,要及时公布工作措施及进展情况,杜绝谣言的扩散和传播。二是“实事求是”原则。面对涉警负面舆情,公安机关要认真调查事实真相,做到公正、全面,不遮盖,不掩藏,及时将有关情况公布于众,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事件处理;对公安机关自身存在问题的,要闻错即改,切实进行责任追究,用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不能具有倾向性,必要时可邀请检察机关、专家学者、群众等第三方参与到调查中来,树立起客观公正的形象,增强公信力。三是“严谨慎重”原则。公安机关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切忌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要经得起时间检验,避免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对一些尚未调查清楚的事实,不能想当然发表意见;同时,要注意措辞,表达准确,用语严谨,不使用含糊的语言,切忌随意发言,引发人们更大质疑。四是“强势引导”原则。公安机关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资源,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滚动式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始终保持对舆论的掌控力;同时,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细节问题,用事实消除群众的疑问,针对广大群众专业法律知识不足、感情色彩强烈的现象,要讲清相关法律依据,从法律层面进行解疑释惑,做到“情法结合”。

(五)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网络秩序。要加强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严格落实网站主体

关键点舆情管理专家: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 篇12

北京融汇画方科技有限公司 2012.09 版权声明

北京融汇画方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有对本文档及本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文档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版权均属北京融汇画方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受国家有关产权及版权法保护。任何个人、机构未经北京融汇画方科技有限公司的书面授权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引用本文档的任何片段。

画方科技是北京融汇画方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受商标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保护。

免责条款

画方科技公司在本文中尽可能提供确定的信息,但不会为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承担责任。除非有书面协议,本文所述画方科技公司的产品信息并不代表任何保证或正式的承诺。更多的资料可以向画方科技公司索取。

支持信息

本资料将定期更新,如欲获取最新资料,或更多画方科技相关产品信息、解决方案以及其它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软、硬件产品信息,敬请访问画方科技公司网站:http://,或发送电子邮件到product@huafoun.com,或致电画方科技垂询。

北京融汇画方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13号汗太华大厦三层 邮编:100021 电话:86-10-84928311 传真:86-10-84828038 目录 1背景(4 2系统概述(4 2.1产品理念(4 2.2工作流程(5 2.3产品意义(6 3产品功能(6 3.1舆情规划(6 3.2舆情信息采集(6 3.3舆情信息加工(7 3.4元搜索功能(8

3.5舆情专题(8 3.6舆情分析(9 3.6.1舆情分布图(9 3.6.2舆情趋势图(9 3.7舆情报告(9 3.8分级权限管理(9 3.9用户管理(9 3.10关键字管理(10 3.10.1事件关键字管理(10 3.10.2领导人关键字管理(10 3.10.3色彩关键字管理(10 3.11手工添加舆情(10 3.12舆情报警(10 3.13智能终端(11 4系统特点(11 1背景

当今,互联网世界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极大的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且互联网世界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更亲睐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更直接更坦诚的发表观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

为一种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其开放、虚拟的特性让言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在论坛、博客、微博等非受控渠道是目前发表个人观点的主要方式。

我们在受益于互联网世界的同时,也会为因此产生的网络忧患而担忧。互联网是先进文化供给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是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网络舆情产生的聚集地,却也是危机事件引发的根据地。对于公众关注的事件很快就会形成网上舆论,个别人在其中煽风点火,极易造成网络非理性情绪蔓延,进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相关部门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2系统概述

画方科技舆情监测系统一共包括三个模块:网络舆情采集系统、舆情分析引擎和舆情应用服务系统。提供相关舆情、负面舆情、预警信息、热点信息的发现、主题事件监测、分类监测、舆情监管、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舆情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定向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从而帮助用户及时掌握舆情动向。为领导和舆情工作部门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

对不同政府、企业和行业监管等职能部门而言,舆情监测的需求既有通用性,也有个性化的特点存在,画方科技舆情监测系统具有极大的扩展性,凡是需要对舆情、口碑关注的政府、企业、高校和其他组织机构都可以通过本系统进行量身打造,建立适合自己的舆情监测体系。

2.1产品理念

“及时发现”是舆情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效果是舆情监测系统的灵魂 ⏹定向采集和全网搜索相辅相成,按照舆情的传播规律构建立体监测体系,疏 而不漏

⏹管线架构,舆情漏斗分析模型,分析粒度粗细可控

⏹技术结合实践,千锤百炼,功能设计实用至上

⏹在舆情监测领域,普遍存在着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多公司回 避这个难点,不再提倡舆情监测的概念,而是当做一个大而全的管理系统去 做。我们认为,现阶段,舆情工作的重点仍然是舆情监测,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舆情监测是舆情监测系统的灵魂。不抓住这一灵魂,也就失去了舆情 监测在现阶段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做舆情的产品理念就是:按照 舆情的传播规律构建监测体系,立体监测、及时更新、准确分析、合理展现。真正起到舆情监测的作用,提高舆情应对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舆情管理 和领导决策服务。2.2工作流程

(1信息采集系统从互联网上采集新闻、论坛、博客、评论等舆情信息,存储到采集信息数据库中。

(2舆情分析引擎负责对采集信息进行清洗、智能研判和加工,分析结果保存在舆情成果库中。舆情分析引擎依赖于智能分析技术和舆情知识工程。

(3舆情服务平台把舆情成果库中经过加工处理的舆情数据发布到Web界面上并展示给用户。

(4用户通过舆情服务平台浏览舆情信息,通过简报生成等功能完成对舆情的深度加工和日常监管工作。

2.3产品意义

科学的进步及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解决了天气无法预报的难题;技术的发展及信息化工具的诞生使网络舆论提前发现成为可能;

3产品功能 3.1舆情规划

针对组织关注的板块不同,对采集范围及关键字进行整体规划,分类管理;能够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及舆情动态,实时调整舆情采集点;3.2舆情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舆情工作的首要任务,互联网传播特点和网民行为特征要求系统全面获取网络信息,信息时效性要求系统及时采集到网络信息。

系统内置数千个影响程度大、传播面广、网民参与度高的网站,从广度和深度全面抓取信息;1各大门户网站:由资讯性质网站和网络媒体构成,如新浪网、雅虎网、网 易、搜狐网……

2各大行业网站:由行业性质网站构成,如行业资讯网站、政府门户网站、行业企业网站……

3交互性质网站:有各种形式的论坛、贴吧、BBS、留言板构成,如水木清 华BBS、天涯、新浪BBS……

4各大搜索引擎网站:同步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5各种微博:网易、天涯、腾讯、新浪、凤凰网……

6境外网站:星岛环球网、星岛日报、联合早报、韩国联合通讯社…… ◆优先级信息采集,对不同影响力的网站配置不同优先等级,优先级高的网站 优先采集信息,从信息源影响力角度确保重要舆情及时传递;◆信息采集形式全面,不同舆情源采用不同采集方式保障采集实时性;3.3舆情信息加工

系统按照各信息源表现出的网页形式呈现采集信息,网页上包含大量的广告、图片、链接,这些不是舆情关注的价值信息,还给系统的高效运行、检索增加负担。同时数据呈现按照各自信息源排列规则出现,需要系统分别去识别标题、来源、作者、发布时间、正文等,要求对信息预处理形成统一格式供后续的决策分析。预处理包含超链分析、编码识别、URL去重、锚文本处理、垃圾信息过滤、关键字抽取、关键信息提取、正文抽取、自动摘要;

◆双重过滤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产品白皮书 网查阅,兼容性好且保证信息查阅的方便性。

4、舆情简报方便:支持舆情简报 HTML、自定义简报格式,支持简报生成 word 格式,方便日常舆情简报的编辑、打印上报。

5、系统管理(高安全性)USB-KEY 认证方式保证只有持有管理 KEY 的人员才能 : 登录系统进行管理,这样防止因为用户名密码的泄露而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6、功能管理(高开放性):整个系统基于开放式的模块管理方式,用户可以完 全自定义系统主模块位置、名称,可以自行开发新的应用并通过 “模块管理” 功能无缝集成。

7、展示管理(高灵活性):用户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任意调试子模块的 位置和名称,舆情展示界面可以自由拖拽。用户可以方便的构建一个个性化 的舆情系统。

8、舆情信息自动采集:支持定时计划采集,支持 1 小时粒度自动采集,保证非 工作时间内信息的收集正常运行,定义方式灵活、策略丰富、智能化程度高。

9、敏感内容自动分析:能对定义目标的链接标题及文章内容进行自动分析,涉 及敏感信息会自动分类,同时进行敏感信息报警。

10、舆情专题自动聚类:支持对热门、敏感的舆情进行自动聚类,可自定义舆情 专题,并对舆情专题进行一周趋势分析,对关注舆情的热度进行跟踪。

上一篇:五一节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十大孝星”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