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2024-07-13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共6篇)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篇1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并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

1902年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废除科举制度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名产生于西周,但“六艺”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已产生。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提出,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朝的帝王对科举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元代将《四书》作为教育和考试的内容,开创科举新先例,并得到了后世的沿用。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意思是说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学生,这符合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1.墨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主要代表观点有“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12.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礼记》中的《学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西方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13.“因材施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符合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14.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15.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16.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1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18.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20、“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礼记.学记》。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出自《礼记.学记》。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22、“师严然后道尊” 出自《礼记.学记》。指尊敬教师才能尊敬他们所传授的学问

23、“君子之教,喻也” 出自《礼记.学记》。“喻”是启发引导的意思。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

25、“学不躐等”出自《礼记.学记》。躐 liè 超越。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26、“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7、“循序渐进”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助产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正确答案,因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29、《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3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32、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应当接受教育。

34、《教育漫话》——洛克。《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

35、《爱弥尔》——卢梭(法国)《爱弥尔》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

37、“白板说”——洛克(英国)。洛克认为人刚出生就像一个“白板”,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洛克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洛克是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教育的白板说,认为个体之所以存在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的缘故。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写出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杜维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他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他的思想指导了美国教育的变革。他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最早在大学中讲授教育学的是哲学家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提出了旧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要成为科学,并且认为教育要成为科学,需要将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戴表,提出了教师中心,教学中心和课堂中心。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杜威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他提出了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杜威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他提出了教育及生活,学校及社会的主张。主张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学习到的是社会的直接生活经验。

48、“在做中学”——杜威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认为学校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是生活的直接经验。而对于经验的学习应该在做中学。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直接对立的。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是儿童中心论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占有核心地位。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凯洛夫出版了《教育学》这一论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苏联第一本教育学论著。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也作为一种资本。认为人才的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起着如同资本一般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是有舒尔兹提出的。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内发论指的是个体的发展动因来源于内在。内在的基因和成熟机制绝对了个体最终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是孟子,在外国是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外铄论指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外在。外在的教育对个体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华生是最著名的外铄论者。在中国的荀子也是外铄论者。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奥利地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个体的精神疾病来源于潜意识的冲动没有合适的途径加以发泄。他注重研究异常心理,发表了潜意识的学说,从而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在国外,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

5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出了教育名著《大教学论》,它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用心理学的统觉原理说明教学的过程。认为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形成知识与知识相互联系的统觉团。他认为教学的过程是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引发的学生的认知活动和认知改变。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学性。所谓教育性就是指教学具有德育的功能,能够教育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和品德。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即教学不仅需要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他们学会做人。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启发式教学思想。

61、“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

62、“温故而知新 ”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63、“不陵节而施”出自《礼记·学记》。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意思是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是《朱子读书法》中的两条读书方法。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76、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

77、“平行管理”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幼教部分: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因素,以及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2.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也称为“危机期”。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个性开始形成。

4.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3-4岁):这一时期相当于幼儿园小班年龄。主要特点是: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5.学前中期年龄特征(4-5岁):这一时期相当于幼儿园中班年龄。主要特点是: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能够遵守规则;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6.学前晚期年龄特征(5-6岁):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较之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好学好问;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开始掌握认识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7.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一般表现在: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9.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着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10.婴幼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0-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11.幼儿需要发展的规律: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同时,幼儿的社会性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并且需要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个性特点

12、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奇的主张,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学前教育之父。

13、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

《幼儿园工作章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4、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成熟优势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展现过程:后天教养及经验并不影响儿童的发展。过分夸大生理成熟的作用。

15、人的大脑开始时只是一张“白纸”——白板说

英国17世纪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开始时只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特性也没有任何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16、幼儿园基本活动——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7、游戏“剩余精力说”——斯宾塞

“剩余精力说”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

18、我国幼儿园教育原则的一大特色——保教结合

保教结合的双重任务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保育和教育工作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保育和教育在同一过程中实现。

19、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包括三个要素:有准备的环境、教师、教具。有准备的环境:这是蒙台梭利方案的基础,要求环境符合以下条件:秩序、自由、真实与自然、美感与安全。20、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认为,亲子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首先必须教育母亲。福禄贝尔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认为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21、“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是完美教育的基础”——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福禄贝尔认为,亲子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首先必须教育母亲。认为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22、“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篇2

一、培养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学来的”, 如多数小孩有着胜过大人的关于恐龙的丰富知识, 可是有几个是靠大人教的呢?这便是学习心理学所说的构建学说。构建学说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来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对新知识的内化而形成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教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帮助、引导作用。有关研究表明, 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策略的高低。要让学生具有“会学”的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教学中我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重视课外阅读。

人防课本在每讲后都安排了课后阅读材料。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学生课外自觉看人防课本不现实, 但课后阅读又是一种巩固性的阅读, 能使学生懂得如何依靠自己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2、写一篇提高防空心理素质的小论文。

引导学生从对知识的掌握、深化和探索入手, 逐步上升到规律性的知识,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人防杂志、

报刊, 看电视节目如“军事百科”“国防时空”等。收听、辨析防空警报类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检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加强学生自我反思训练,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为提高学生防灾救灾意识, 加强了对求生手段、方法的教学。在讲解如何打119求救电话时, 我虚设了校园旁一家快餐店失火情景, 要求学生间互相模拟打119火警电话, 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评议, 以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危机时的反应能力。当然, 学生在正确评价他人的同时也逐步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 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始, 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 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并且, 要进一步追问下去, 沿着这种思路去思考问题, 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各种创新思维, 如求异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等, 让学生在求异、求奇、求新、求深中寻找灵感, 发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当今的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 接受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在人防知识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人防的基础知识, 懂得核、化、生的性能与杀伤破坏作用, 以及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平时灾害的特点。以“空袭战争实例”再一次证明, 世界并不安宁, 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总结历史教训, 没有强大的民防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未来战争中生存下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 培养学生的自身的思想素质。

四、培养学生的军事素质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在国民中开展国防教育, 中学人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 培养学生的军事素质。如:在学习和掌握各种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 战时的防护的各项原则和措施, 接受防护动作的训练及集中一周的军事训练。积极开展防护训练及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平时从思想上行动上有一定准备。这一点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战争仍然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后手段。

五、培养学生基本的防空心理素质

学生基本的防空心理素质是战时防备敌人心理战的基础, 防空心理素质培养有意识、有目的地锻炼学生在紧张、激烈、危险、困境和劳累的防空袭条件下, 顺利完成战时体制下紧张的学习、生活及防空斗争任务。培养学生基本的防空心理素质,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有防空袭斗争的心理准备。二是培养学生适应城市防空袭作战环境下的智力品质。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不拔之志的毅力, 培养如何面对各种困境的不同事件, 锻炼其大胆、沉着、独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抗疲劳的生理能力。四是培养学生控制紧张情绪和恐惧情绪的能力, 学会从容应付危急, 稳定自己的情绪, 五是强调学生个体素质培养和相互认同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协助观念、互助观念, 创造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氛围。在很多同学的头脑中已形成了“紧急预案”, 我曾问多个学生:“假如你在教室里发生火灾或地震, 你会怎么办?”他们都表示:“我会按照人防课上学到的防护技能去保护自己的。”可见, 加强人防教育课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说,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培养学生过硬的防护素质

学生在中学阶段通过有限时间系统学习人防知识和防护技能, 培养应急防护意识, 学会应急生存方法, 培养良好的心理应变能力, 面对灾害将有更多的生存的机会。有关实验证明学习和掌握一般人防知识的人比没有学习过人防知识的人防护能力要高一倍。相应的说伤害程度可以减少一半。培养了学生的协同观念和互动观念,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平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自身防护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人防课上, 既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又可以提高人防教育的实效性和规范水平。既可以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又可以提高防护素质。

总之, 人防教育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 在人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好阵地。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人民防空知识教育是《人民防空法》赋予我们的任务和责任, 也是全民人防教育的基础。人防知识教育是一门理论性, 实践性, 技能性强的学科, 学好这门课的知识, 可以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人防知识教育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社会”是我们的重要教育方针, 人防知识教育以“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为目的, 以培养“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为立足点, 以鲜明的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为轴线, 激发学生了解防空历史, 关心国防建设的学习热情。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篇3

西方的古代教育

关于教育起源代表性的观点:生物起源: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英国学者 能T.P.Nunn心理起源:教育的发生是“非理性的”,“单纯的无意识地模仿”美国 孟禄

古希腊 罗马时代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声望的学者和他们的追随者 意 萨莱诺大学 医学中心 波隆那大学 罗马法中心 巴黎大学 神学中心

1168 牛津大学 1209 剑桥大学 1358 海德堡大学 Universitas “组合,行会”

文艺复兴以后 人文主义教育 新教教育 天主教教育

西方教育学的建立 夸美纽斯 继承人文教育思想的成果

《大教学论》1632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著作《母育学校》第一本学前教育书“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世俗教育任务 谈及普及教育,学前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

17-18世纪

英国:培根《新工具》“知识就是力量” 归纳法

洛克《教育漫话》主要谈论“绅士教育”贵族+事业家

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3方面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在“克制”和“精神活动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法国:爱尔维修:“教育万能”

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念,代表著作是教育小说《爱弥儿》提出“归于自然”的观

点,教育的目的是“自然人”而非“社会人”。“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 独立自主-依赖专制平等-等级 无所不宜-职业人 自食其力-依靠他人

德国: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首先在德国出现 1694 哈勒大学

19世纪教育思想家

瑞士 裴斯泰洛奇: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

“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要素教育”理论:各种才能的均衡发展

最早将教育与手工劳动结合起来进行试验

德国 赫尔巴特 提出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普通教育学》

以伦理学为依据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以心理学为方法确定教育手段。

教育4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培尔受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影响很大

他的著作后来被编为《幼儿园教育学》

英国 斯宾塞 科学教育的倡导者 代表著《教育论》

以科学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助于个人判断的是科学知识,反对学校的文科传统。道德教育上“自然后果”的原则。

日本 福泽谕吉 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以教育为利器批判传统观念,主张向西人学习,广设实学科目,重视体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革新运动

1)新教育运动:从英国开始 代表人物 瑞典 爱伦•凯 著作《儿童的世纪》

主张依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改革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废除班级制度,教科书和考试,任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

2)进步教育:主要在美国,持续到50S末 比较强调儿童的自由

3)实验教育学: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儿童的生物性

20世纪教育思想家

意大利蒙台梭利 著作《蒙台梭利方法》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

重视早期教育,以天性为中心,考察儿童的心理特点,把遗传和环境因素统一起来。建立“儿童之家”

美国 杜威 建立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民主主义与教育》

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教育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提倡反省思维的方法

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第一次用“传统教育”代表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将自己自己的主张称为“现代教育”

苏联 马卡连柯 《生活之路—教育叙事诗》在集体中把教学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现代教育思潮与主张:

改造主义教育: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要素主义教育:教育是智慧的训练,以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教育核心

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是理性的培养,突出古代名著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教育:教育是塑造行为,主张程序教学,利用教学机器

结构主义教育:瑞士 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 主张了解儿童的思维结构,“从发现中学习” 终身教育:现代社会的需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中国教育史

西周时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不下庶人”

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

战国时期:养士 “四公子”

汉朝:董仲叔提倡儒家学说 “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唯一学科)第一个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学官学:中央有太学 地方有学 校 庠 序私学:“书馆”“精庐”“精舍” 代表人物:马融 郑玄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西汉时只设五经博士,东汉增加到十五人。博士的领导者西汉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即校长。汉朝太学没有规定肄业年限,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最高考试机关。

汉代举贤良方正,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开始

进士科:第一名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隋朝设国子监掌管全国教育事业 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隋朝

唐朝建立起完备的教育系统 地方 长史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

这时的太学变成贵族学校,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才能入学

唐朝开始国子学的兴盛,国子学只收贵族弟子,私学人物:隋朝 王通 唐朝 曹宪

宋朝:书院制度兴盛 六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登封嵩阳书院岳麓书院

商丘应天府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江宁茅山书院

书院的发达和理学的兴盛关系密切 特别是南宋的朱熹 其《四书集注》是元到清的教科书,“学为圣人”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修齐治平”

鹅湖(上饶鹅湖寺)之会 朱熹—陆九渊

明朝:科举盛行 书院变成科举的预备机构,国子学此时最为兴盛

八股取士 1)小考 2)乡试 举人 3)会试 4)殿试 进士

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清朝: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近代第一个学制 模仿日本1905年成立学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近代的四所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广州同文馆 湖北自强学堂

大学的建立:1895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1897南洋公学

1898京师大学堂

中国第一次派遣留学生赴美1872年 容闳 《西学东渐记》

1929年前对自费留学未加以管理

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蔡元培:教育独立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的改革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篇4

1.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的活动,称之为(B)。

A.质量管理B.质量策划C.质量保证D.质量控制

2.按广义质量定义的要求,质量管理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包括(D)。

A.高层管理人员B.全体管理技术人员C.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人员D.组织范围所有人员

3.企业实施方针目标管理时,应注意制定的目标值(D)。

A.不要高于现有水平B.不要考虑现有水平C.一定要与现有目标水平保持一致D.应高于现有水平

4.顾客对产品的技术指标和成本等经济指标通常不熟悉,因而习惯于和同类产品以前消费经验进行比较,这主要反映了顾客满意的(C)。

A.主观性B.层次性C.相对性D.阶段性

5.某企业在其产品的包装上注明所采用的推荐性产品标准,但用户在使用中发现该产品的某项质量特性不符合该推荐性产品标准的要求,则该企业应(A)。

A.承担全部产品质量责任B.不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C.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但由于不是强制性标准,因此只承担经济责任D.承担行政责任

6.在实施质量管理培训中,以下不属于其基本环节的是(B)。

A.识别培训需要B.编制试卷C.提供培训D.评价培训有效性

7.废品损失费应计入(C)。

A.预防成本B.鉴定成本C.内部故障成本D.外部故障成本

8.方针目标展开过程中纵向展开时所用的主要方法是(C)。

A.排列图B.矩阵图C.系统图D.网络图

9.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B),对实际的或潜在的总是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A.最佳经济效益B.最佳秩序C.高度统一性和一致性D.质量水平的提高

10.在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国家(D)企业在不违反相应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A.严格控制B.仍禁止C.要求D.鼓励

11.通用化是指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D)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A.价格相同B.成本相同C.质量最好D.具有功能互换或尺寸互换性

12.作为标准化的高级形式,(C)从理论和方法方面都体现了标准化的发展,是标准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A.统一化B.通用化C.系列化D.组合化

13.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D)。

A.满足质量要求B.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C.制定并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D.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14.认证机构在证书有效期内还要对获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进行监督审核,每次监督审核人日数一般为初次审核的(B)。

A.1/2B.1/3C.2/3D.1/4

15.质量检验定义中,“观察”的含义是指(C)。

A.测量过程中对量值的观察B.对测量条件的变化进行观察

C.用“感官”感受的方法进行观察D.对测量人员的操作进行观察

16.某顾客拟从某公司采购一批产品,决定委托认证机构以顾客的名义对该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这种审核是一种(C)。

A.内部审核B.第一审核C.第二方审核D.第三审核

17.以下关于程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B.程序必须形成文件

C.“程序文件”就是含有程序的文件D.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18.过程方法强调将(A)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管理。

A.活动和相关资源B.输入和输出C.人员D.资源

19.质量计划通常是(A)的结果之一。

A.质量策划B.质量保证C.质量控制D.质量审核

20.纠正措施是(A)所采取的措施。

A.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原因B.对不合格品

C.为防止不合格品可能发生D.为返工返修等

21.是流程图中所用的符号,它表示(C)。

A.活动说明B.决策C.开始和结束D.措施

22.审核证据可以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能够证实的(C)。

A.程序B.要求C.记录D.产品说明书

23.预防措施强调了(A)。

A.消除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B.分析已发生问题的原因

C.防止不合格再发生D.防止不希望情况再次发生

24.管理者对QC小组活动要多(B)。

A.参与B.关心C.批评D.监督

25.头脑风暴法又叫(A)。

A.畅谈法B.风暴法C.旋风思维法D.KJ法

26.PDCA是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具体开展的顺序为(D)。

A.计划、检查、实施、处置B.检查、计划、实施、处置

C.检查、实施、处置、计划D.计划、实施、检查、处置

27.PDPC法的用途有(C)。

A.找出质量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B.发现主要质量问题,抓住关键少数

C.制订科研项目的实施计划D.从不同角度发现质量问题的特征

28.通常所说的5W1H的H是指(D)。

A.人B.机器C.环境D.方法

29.ISO9000标准中,质量改进的定义是(C)。

A.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B.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C.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D.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稳定质量的活动

30.关键线路的意义是指(A)。

A.整个工期最短的线路

B.整个工期最长的线路

C.完成时间上有富裕,有机动时间的线路

D.有时差的节点连结成的线路来

31.质量改进团队成员通常由(A)组成。

A.组长和组员B.正式组员和非正式组员

C.车间领导和工人D.常设组织和临时性组织

32.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统称为(B)。

A.产品质量标准B.ISO9000族标准

C.环境管理体系标准D.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33.检验站设置考虑的基本原则之一是(C)。

A.检验人员休息方便B.检验人员交接班方便

C.检验人员工作负荷适当D.检验人员之间联系方便

34.根据不合格严重性分级原则考虑,产品使用中出现质量特性问题,“可能造成尚未严重到运转失灵程度的故障”应属(C)不合格。

A.A级B.B级C.C级D.D级

35.检验流程图和工艺流程图、生产流程图(D)。

A.三者都是一回事B.三者互不相干

C.是因果关系D.三者有关联

36.产品检验就是检查产品的(C)。

A.检验计划合理性B.检验文件完整性

C.质量特生符合性D.检验方法适用性

37.产品检验是(A)的基础和依据。

A.产品验证B.过程审核

C.检验计划D.质量特性分类

38.开环处理式检验站区别于其它形式检验站的特点之一是(D)。

A.返工、返修完成的产品重新检验

B.完成不合格原因分析

C.对不符合标准规定要求的产品重新审查

D.对产品首次检测

39.质量不合格严重性分级(分类)就是(D)。

A.产品质量分级

B.产品价格分级

C.产品售后服务分级

D.质量特性重要性和其对产品适用性影响程度的分级

40.一种用图形符号简明表示生产中检验程序与工艺过程衔接的位置和顺序的图样就是(C)。

A.工艺流程B.生产流程图

C.检验流程图D.质量保证流程图

41.GB/T19000-2000标准的主要内容有(A)。

A.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基本术语

B.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

C.关于自我评价的指南

D.关于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方法

42.甲方厂为了解某产品质量特性分布,采集了150个数据绘制直方图,此时合理的分组数(C)。

A.5B.6C.11D.20

43.PDCA循环中“D”的含义是(A)。

A.实施B.检查

C.处置D.计划

44.关于分层法,正确的说法是(A)。

A.它经常与其它方法一起使用B.分层法经常按数量多少进行分层

C.分层法与经验无关D.分层适当是指分层越细越好

45.直方图的作用与(A)的作用接近。

A.不合格项检查表B.缺陷位置检查表

C.缺陷原因检查表D.工序分布检查表

46.关于因果图,下面几种观点中错误的是(D)。

A.确定原因应尽可能具体

B.因果图本身也需要不断改进

C.最终往往因素越少越有效

D.可以同时分析两个以上的质量问题

47.企业的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B)办理备案手续。

A.半年内B.30日内C.10日内D.立即

48.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D)批准、发布。

A.企业主管部门

B.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C.企业标准化管理机构

D.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主管领导

49.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分为(C)。

A.等同采用、等效采用、非等效采用B.等同采用、等效采用

C.等同采用、修改采用D.等同采用、等效采用、修改采用

50.某公司总经理委托某咨询机构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是一种(D)审核。

A.外部审核B.第一方审核

C.第二方审核D.第三方审核

二、多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51.以下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陈述,正确的是:全面质量管理(BCD)。

A.是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唯一途径

B.以质量为中心

C.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D.致力于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52.我国已颁的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有(ABC)。

A.标准化法B.计量法

C.产品质量法D.公司法

53.在方针目标展开时应注意的要求有(CD)。

A.横向按关联部门展开

B.纵向按职责部门展开

C.搞好方针、目标和措施三个层次的衔接和对应

D.目标尽量量化

54.下面关于质量定义中“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是(ACD)。

A.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B.要求必须明示

C.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D.要求不能代表期望

55.服务质量特性是服务所具有的内有特性,下列特性属于服务特性的是(ABCD)。

A.功能性B.可信性

C.安全性D.舒适性

56.方针目标管理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AC)。

A.行为科学B.组织科学

C.系统理论D.过程控制理论

57.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通常包括(BC)。

A.对方针及其执行情况的考核

B.对目标和措施所规定进度的实现程度的考核

C.对为实现目标而建立的规范和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

D.对方针目标管理主管部门的考核

58.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的是(AB)。

A.污染物排放标准B.药品标准

C.高新技术产品标准D.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标准

59.下列标准中属于国外先进标准的是(BCD)。

A.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B.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标准

C.美国国家(ANSI)标准D.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ED)标准

60.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有(AD)。

A.保证产品内在质量B.保持产品原有质量

C.产品包装必须符合规定要求D.保证销售产品标识符合法律规定要求

61.下列产品属于《产品质量法》适用的产品范围的有(ABCE)。

A.化妆品B.豆制品

C.建筑设备D.建筑施工E.袋装茶叶

62.下列费用中属于内部故障成本的有(AB)。

A.废品损失B.停工损失C.处理投诉的费用D.产品保修费用

63.评价培训有效性是质量管理培训的重要环节,具体评价方式可采取(BCD)。

A.培训过程的评审B.受培训者的自我评价C.培训者的训后评价D.管理者对受训者的跟踪评价

64.受理标准备案的部门有权对与相关法律、法规、上级标准相抵触的备案标准(ABD)。

A.提出修改建议B.责令限期改正C.宣布予以废止D.责令停止执行

65.审核组在现场审核中必须开好的会议包括(ABC)。

A.首次会议B.审核组内部会议C.与受审核方沟通会议D.纠正措施计划评审会议

66.软件可以(BCD)的形式存在。

A.信息B.论文C.程序D.方法

67.产品要求的识别,包括应识别顾客明确规定的产品要求,也包括(ABC)要求。

A.顾客未作规定,但规定的用途所必需的B.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

C.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的D.顾客未作规定,但未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须的68.产品实现过程策划应明确的内容包括(ABCD)。

A.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目标B.需要的过程和文件C.需要的符合性记录D.顾客要求

69.下列形成文件的程序中,属于GB/T19001-2000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的是(ABCE)程序。

A.文件控制B.记录控制C.不合格控制D.管理评审E.内部审核

7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的监督审核中,依据审核发现问题的程度,可采取的措施有(ABC)。

A.认证暂停B.认证撤销C.认证注销D.复评E.复审

71.记录控制的内部包括(ABDE)。

A.记录的标识B.记录的贮存C.记录的版本D.记录的检索E.记录的保护

72.GB/T19001-2000标准中规定采购信息包括(ABC)。

A.必要时,对供方人员资格的要求B.产品技术要求

C.供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D.组织自身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73.GB/T19001-2000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ABCD)。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质量手册

C.标准要求的形成的文件程序D.有关记录E.组织机构图

74.管理评审的作用是确保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ABC)。

A.适宜性B.充分性C.有效性D.一致性

75.以下属于GB/T19001-2000标准中工作环境因素的是(ACD)。

A.温度、湿度B.生产设备C.通讯设施D.清洁度

76.第三方审核的审核组成员可包括(ABC)。

A.审核员B.实习审核员C.技术专家D.观察员

77.关于确认质量改进效果的阶段,(BC)的说法是正确的。

A.本阶段比较用的图表应该与现状分析时使用的图表前后一致

B.当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时,应对计划本身及其实施情况进行确认

C.本阶段应确认在何种程度上做到了防止不合格品再发生

D.要把取得的主要效果列出来,次要的效果可不列出来 78.5W1H中,5W包含的内容有(ABD)。

A.人、机、料、法、环B.实施的时间C.问题的特征D.执行地点

79.QC小组有几种类型,其中包括(ABD)。

A.攻关型B.现场型C.趣味型D.服务型

80.质量改进中“分析问题原因”这一步的活动内容为(AC)。

A.设立假说B.计算质量问题的损失金额C.验证假说

D.选定任务负责人E.对改进活动的成果进行预测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篇5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 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0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40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0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联想;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水平,具有创造性。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生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目的明确,着重启发;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答: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答: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学习兴趣与习惯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答: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答: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

答:①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②注意的品质较差③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 结合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30、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答: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有四种典型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

①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②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③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理论观点是,个体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④ 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

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答: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答:①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②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③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④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答: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答: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②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反映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答: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答: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40、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答:促进家校合作的途径主要包括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电话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答:①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②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③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答:一是自然地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二是强调教育要遵循的自然发展规律;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的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意识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教师科学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学习层次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接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①前习俗水平。这时期又分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了解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建立学生档案④个别教育⑤班会活动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

50、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量化实证研究 篇6

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土地整理通过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 协调了日益尖锐的人地关系矛盾,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作为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 经历了从早期偏重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研究, 再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样受到重视的综合效益的研究。要求在保证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和前提下, 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做到生态上平衡, 经济上有效, 社会上可行, 使三者达到统一。可以说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综合的评价。本文运用收益还原法、综合效益法及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法分别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模型, 量化了土地整理效益的货币价值, 对土地整理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

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目前, 我国部分学者正尝试把经济数学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的效益计算中,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对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货币化计算。在对土地整理效益货币化的研究中, 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 而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货币化研究相当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对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多采用收益法进行货币化计算;而对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常的做法是进行非市场计算。非市场价值计算方法主要有土地生态功能价值计算法、综合效益法和能值分析法。

2.1 收益还原法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货币化计算通常采用收益还原法根据收益还原法, 确定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货币化计算公式为:式中: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货币值;a1为整理后原有耕地增产净收益;a2为新增耕地净收益, al和a2以种植农作物的产值代替;n为耕地可经营年限, 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我国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 故n取30;r为贴现率。

2.2 综合效益法

2.2.1 土地整理的医疗保障价值。

本文采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医疗保险的价值, 以此为参照, 得到土地整理的医疗保障价值。根据保险公司有关个人医疗保险产品的缴费方式, 参照其费率, 计算土地整理的医疗保障价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MA、MB、MC、MD分别为“安置人口”保险费一次性付清金额基数;NA、NB、NC、ND分别为“安置人口”中被抚养人口、基本人口男性、女性的数量;R1为医疗保险费;R2为医疗保险费基数。

2.2.2 土地整理的失业保障价值。

土地整理的失业保障价值以失业后一定期限内可以领取的生活保障费用代替, 可以理解为“安置人口”若失去其分配的新增耕地及原有耕地的增产量, 从而造成“失业”, 通过定额和定期的补助, 为其再就业前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则土地整理对被抚养和基本人口的失业保障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NA、NB、NC、ND含义不变;T带代表失业保险领取期限, 在本文取最长期限即2年;R3为人均年最低生活保障, 在本文参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2.3 土地整理的养老保险价值。

土地整理养老保障价值主要体现在基本人口和保养人口这两类人群, 可以采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养老保险的价值, 以此为替代, 从而得到土地整理的养老保障价值。根据保险公司有关养老保险产品的缴费方式, 参照其费率, 计算土地整理的养老保障价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ME、MF分别为“安置人口”中基本人口中男性、女性保险费一次性付清金额基数;NC、ND含义不变;AM、AW分别为“安置人口”中保养人口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和人口平均年龄差值;NE、NF分别为“安置人口”中保养人口男性、女性的数量;R3含义不变;R5为养老保险费;R4为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

2.2.4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货币化计算。

根据前文所描述, 土地整理的社会保障价值之和为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货币化计算结果, 即:

2.3 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法

本文应用Costanza等计算公式, 并根据确定出的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面积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来计算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 即:

式中:Li、Li′分别为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i的分布面积;Kij为土地利用类型i第j项对应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ESVi土整主要用来计算土地整理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2.4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货币化计算

上述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者之和即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 则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货币化值为:

3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的量化

按照上述土地整理综合效益量化方法, 评价江西南昌进贤县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南昌市进贤县梅庄镇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文本、预算编制说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统计年鉴等一系列的文字和图表资料。包括项目区主要农产品整理前后的产量、经营成本等。

3.1 经济效益货币化量算

通过整理数据得出, 土地整理后年净收益为97.50万元, 根据土地整理的经济产出价值公式:

其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增加、经营成本的降低、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进贤县梅庄镇土地整理项目每年净收益91.50万元, 经济产出值达1439.22万元, 是其总投资707.54万元的2.03倍, 投资回报率较高, 经济效益显著。

3.2 社会效益货币化量算

本文选用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长健医疗保险A款及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太平盛世长寿养老年金保险A款为参照对象, 结合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保险费进行了修正, 则根据上述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土地整理的医疗保障价值、土地整理的失业保障价值、土地整理的养老保障价值 (见表1) 。

进贤县梅庄镇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 取得了社会效益为2378.79万元, 是其总投资707.54万元的3.36倍, 效益显著。其中养老保险价值占社会效益60.13%, 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这与当前农村的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基本相符。

3.3 生态效益货币化量算

项目区整理前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559773.8元, 整理后总价值为3518439.9元, 生态价值损失41333.86元, 减少率为1.16%, 即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货币化值为-41333.86元。说明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问题还不够重视。本文也证实了我国的土地整理从一开始就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重视不足的问题 (见表2) 。

3.4 综合效益货币化量算

根据计算得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货币化值, 得出进贤县梅庄镇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货币化值为:

M土整=1439.22+2378.79-4.13=3813.88万元

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3813.88万元, 是总投资707.54万元的5.39倍, 其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1.65倍, 社会效益最为显著, 而生态效益则为负, 说明该项目在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同时给项目区的生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4 结论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量化涉及到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有效地衡量其综合效益,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计算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区的综合效益为3813.88万元, 经济效益为1439.22万元, 是其总投资的2.03倍, 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均得到一定的改善, 其社会效益为2378.79万元, 是其总投资的3.36倍, 社会效益最为显著, 而生态效益方面, 虽开发了后备资源, 但还处在自然植被逐步被单一的农业种植取代的方式。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量化, 使的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从而促进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摘要:运用收益还原法、综合效益法及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法分别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模型, 量化了土地整理效益的货币价值, 结论:①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决定因素;②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重要因素;③生态效益是影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货币化量算,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炜, 杨晓东, 增辉, 等,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10) :70-73.

[2]张正峰, 陈百明,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2) :210-213.

[3]胡廷兰, 杨志峰, 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 (5) :275-280.

[4]邵景安, 刘秀华, 廖兴勇, 土地整理项目的费效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2 (4) :332-337.

[5]李晶,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资源产业, 2003, 5 (5) :35-37.

[6]付光辉, 刘友兆, 祖跃升等, 区域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测算[J].资源科学, 2007, 29 (3) :25-30.

[7]张正峰, 陈百明,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2) :210-213.

[8]刘瑞, 论科学发展观与土地整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14-17.

[9]王炜, 杨晓东, 增辉等,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10) :70-73.

[10]高向军, 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25-28, 47, 86-147.

上一篇:公共建筑质量保证书下一篇:让学社流利的朗读课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