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2024-09-07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通用9篇)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37-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是把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信息网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平台与教学课件。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和技术支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往,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要学习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模拟和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控制性和集成性的特点,能使人的多个感官同时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和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复杂知识简单化,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获取知识与信息,明显的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的历史知识、历史图片和动画视频,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就不再枯燥,历史知识也不再难以理解与记忆,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熟记重大历史事件、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相关重要内容,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记忆是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最头疼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同时用眼、用耳、用脑从多个感官获取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使学生大脑中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要学习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地域空间等原因,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感到很陌生,非常难以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例如,再学习“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历史画面重现出来,通过塑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林则徐,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的创造思维。现代信息技术集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的积累,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初中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品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挖掘历史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靠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计算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环境能够将文字和图片等信息处理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形成一种全新教学信息,通过计算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体特长。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基本上可以了解主要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教师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探索历史事件的意义。

2.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意识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要求资料丰富、画面简明清晰、声像并茂、形象生动,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和认知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CAJ课件或者网络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汉朝统一的历史进程,主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启发学生认识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高校历史教学,专题讨论

当前,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同时, 随着教育学的兴起, 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在学校找到自己的舞台。如何把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高校历史教学, 培养出热爱历史学专业、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历史学人才, 是史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历史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僵化、守旧, 创新能力训练相对缺乏, 学生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等。最突出的则是教师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教和学脱节。

据调查, 许多教师的授课内容围着教材打转, 不关心更不了解学生的消化理解状况, 师生缺少交流和互动, “台上你讲你的, 台下我忙我的”。有些学生虽然认真听课, 但是只注重记笔记, 成为“笔记忙”———“上课记笔记, 下课对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丢笔记”, 这也是灌输式教学的真实写照。这一状况可谓是高等教育的顽疾, 引起许多学生的不满。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只使用了双手的书写功能, 忘掉了大脑的思考功能, 导致厌倦课堂学习, 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无法发挥。

有些教师也在努力扭转这一现象, 在授课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 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不习惯调动大脑进行思考, 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回应。几次下来, 许多教师放弃了这一努力, 又恢复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上来。还有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 借助生动直观的图片、音像等表现方式让学生眼前一亮,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也被许多教师奉为改善教学状况的一个法宝。然而, 多媒体教学并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 并且“在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 显示不出任何优势”, 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面对当前高校历史教学的困境, 高校历史教师应该走出自我摸索的藩篱, 走近邻居教育学的家园, 吸收有益之养分, 把高等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引入历史教学。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些基本原则

1. 教与学互动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施教者和受教者。教与学脱节,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良好进行,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归纳为“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活动, 即“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 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为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 教师不能仅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学习者, 还要意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高校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 他们除了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还具有许多在中学时被忽视或还没有被开发的潜能。高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开发其潜能, 尤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往往能够让学生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推动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去寻找答案或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累起相对丰富的知识, 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创新或有所突破的能力。

可见, 教师的课堂教学, 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 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 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以专题讨论教学法为例

教改的关键在于教学,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现代教育原则, 改变满堂灌的旧办法, 摸索教、学和谐的新方法。笔者结合现代教育理念, 推行专题讨论教学法, 希冀在教与学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捕捉创新的火花。

自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首创研讨班的史学教育方法以来, 研讨班成为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实际上, 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专业论著的研读能力, 具有初步的史学思考和分析能力,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 针对某一史学问题进行基本的讨论和交流。这就为高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提供了参考。

专题讨论的第一步是确定讨论什么, 也就是选题。有争论但无定论的历史事件, 适合进行专题讨论。笔者先后组织过几次专题讨论, 在此仅以法国大革命的专题讨论为例。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也是较为复杂的课题, 研究成果丰硕, 观点各异。以它为讨论对象, 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 又能培养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梳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确定选题后, 学生自由结合为6组, 每组6~7人, 以组为单位进行史料收集和整理。经过4个星期的史料收集后, 学生大多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所感触。这时, 笔者适时地提醒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梳理清楚, 书写成文, 形成结论。在此过程中, 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 可赞成可反对可质疑可补充, 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书写成文后, 各组学生课下进行组内讨论, 各抒己见, 并评论其他学生的观点。结束后, 组内学生进行表决, 评选出论据充分、观点合理的小论文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讨论。全班讨论时, 各组代表台上发言时间控制在5~7分钟, 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内容进行提问, 发言者回答。学生讨论气氛热烈而又不失友好, 与平日昏昏欲睡地听课、懒洋洋地记笔记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反馈效果看,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种讨论, 从中获益很多。有的学生直言原本不喜欢世界史, 现在发现世界史很有趣。还有的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表示以后要多看书、勤思考。专题讨论让笔者看到学生从“被动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再次印证了这一教育理念“最有效的学习发生在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的提问、回答问题, 和其他贡献性的活动中的时候”。

四、总结

专题讨论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 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结合, 发挥教师的“宏观调控”作用

专题讨论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的作用看似降低了, 实则更明确:查找资料阶段, 教导学生“学会”学习, 即掌握史料的收集和运用方法, 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撰写成文、相互讨论阶段,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锻炼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可以说, 专题讨论教学法寓教于学, 变学生被动的学为学中有教, 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

2. 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专题讨论的实施者和主角是学生。选题、分组合作、组内讨论、全班发言、自我总结, 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在自学、互学中不断进步。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囿于教材, 而是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尽收眼底, 让历史在学生的主动搜寻、苦思冥想中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亲切起来。

可见, 对高校历史教师而言, 教学仅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合格的高校历史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具有教书育人的情怀, 还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能够洞察学生心理, 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 把现代教学理念应用于高校历史教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史学之博大、体会治史之精髓。

参考文献

[1]马克垚.大学历史教学浅谈[J].历史教学 (高校版) , 2001, (1) .

[2]朱卫斌.“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 (高校版) , 2006, (1) .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3

回放历史,展现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具有集动画、色彩、声音于一体的优势,它能把带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表内容的文字与表动态的图形、声音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再现历史内容。例如,教学“七七事变”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卢沟桥之歌》的DV视频,当悲壮苍凉的歌声萦绕在教室时,学生已“不觉转入此中来”。课未始,情已生。课堂展开后,我又通过多媒体视频点播电视频道,剪辑“卢沟桥事变”影片和历史资料片断进行播放,激发了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网络资源,激情语言,渲染气氛

教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实,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我播放《甲午战争》影像资料,同时用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甲午战争,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遭受空前的劫掠。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今天就让我们重温这段悲壮的历史,从这浸满血泪的国耻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境在语中,影像、语言渲染气氛,学生的思维也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

收集资料,追寻历史,亲近生活

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还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例如,在教学发明大王爱迪生时,我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爱迪生学过母鸡孵蛋……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了解了一个平凡、生动的爱迪生。这样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亲近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榜样。

动手操作,反思历史,通古知今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仅靠倾听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讲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操作计算机,观看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的叫喊等画面,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就战争胜利的话题展开互动讨论。然后,我将日本政府篡改教科书事件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日本教科书上的错误观点,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使学生经历了“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视、听、触有机结合,体验历史,自我生成

书本知识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呈现,帮助学生体验历史,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生成。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红军长征”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出各路红军的长征路径,并对重大事件配以历史图片、文字讲解、视频片断等,还设计了“重走长征路”的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计算机上模拟红军跨天堑、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的万里征程。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备课教案 篇4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本课是文化史中中国史部分的最后一课, 也是必修三册书中唯一涉及教育的一课。而教育是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最终由此激发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素质培养人才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wenge”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教育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说明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在说教法之前,先得分析一下学情 :

我的教授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他们是选修历史的文科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有鉴于此,为了满足每个学生随心所欲的学习,我采用了互动教学模式。

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科学历史观的形成,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创设情境,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

①角色深入研究法

②图示法

③问题讨论法

④讲解法

//三、学法引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5

摘要: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这场全新的教育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 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课堂教学要实现现代化, 即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本文重点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改;

一、前言

目前,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 通过先进的技术将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化,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到,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 将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显得尤为必要。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运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1. 情境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储备量比较大, 如果引入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技术, 可以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发展变迁, 让他们想象历史人物的不凡气度、雄才大略, 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的能力, 并促使他们从历史问题中获得启发。

2. 辅助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先进性, 可以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现实情况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但是不能以偏概全, 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因为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我们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能过于依赖它, 比如在教学《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部分内容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遵义会议》等电影片段, 为学生言简意赅地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历史知识, 感受到了红军英勇坚强、坚忍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 也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程的坎坷, 树立了热爱生活、热爱党的美好情感。

3. 时效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初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控的, 适合学生思考的学习情境, 让现代教育技术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所服务, 为学生适当渗透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实资料, 让学生敢于思考。比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这部分内容时, 书本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但是美国经济危机是否与世界经济危机存在内在联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不多, 教师难以通过简单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 进而难以使学生感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这种情况下, 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补充相关知识, 为学生播放一些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背景资料, 包括各个国家民众对经济危机的态度, 德国经济衰退、英国贸易保护等资料,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是否与美国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联系。再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 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毁掉商品也不将这些商品用于救济他人?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和问题引领, 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相关历史知识,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1. 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要素结合在一起, 推动历史教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很多知识侧重于史实讲解, 比较枯燥乏味, 如果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加护, 将枯燥的史实变得具体生动化, 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3. 培养出适合时代的发展的新型人才

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 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思考历史知识, 让他们从史实中获得启发, 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善于思考, 德才兼备, 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形成核心素养, 逐渐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申.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1) :111.

[2]李桂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赤子, (19) :126.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6

大连市第二十九中学

董丹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注重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动画、历史影片,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课时,我首播放一段在网上下载的《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我问学生唱词中的朱皇帝指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由此引入学习明朝的历史。这样导课可以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学习《破解彩陶之迷》这一活动课时,首先演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女娲抟土造人”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本课对陶文化进行探究。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彩陶的历史资料片,请学生捕捉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了解彩陶产生年代、用途,谈欣赏这些彩陶的感受。之后带着“破解彩陶奥秘”的兴趣与愿望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读四件具有代表性的彩陶文物。学生观察并描述彩陶的造型、图案、颜色,猜测彩陶在当时的用途,给它起个生动、形象的名字,由彩陶文物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并提出质疑,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整理活动记录。在探究学习中,可以感知远古先民的生活与情感,感知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7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历史,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试想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 甚至是消极情绪滋生, 逆反心理占主导, 学生只会与教学格格不入, 排斥教学, 排斥教师, 只能离历史教学越来越远, 又怎么会主动参与教学, 积极思考问题, 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只有激起学生对历史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 学生才能主体参与, 展开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 这样的学习才能成为一种乐趣, 从而推动学生历史认知活动的开展,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氛围枯燥, 只是用语言来描述那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的事件与人物, 将历史上成了枯燥的讲解课, 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对历史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学习热情。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历史再现教学, 可以将静止而枯燥的文字教材转换成视听结合的真实画面, 以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形式真实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与趣味性,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展开一系列快乐而主动的历史探究活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历史,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以往的历史学习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史实, 并没有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 没有让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来展开深入的思考, 学生孤立而单纯地记忆知识, 并没有上升为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与形象认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 这样更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能够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 从真实的历史画面中来获取丰富的感性信息, 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背时间、事件、背景、影响与作用的高度固化的程序中解脱出来, 能够学会思考与思维, 从而达到对这些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这一节时, 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用文字来讲解其开凿的背景、目的、意义等, 教学枯燥, 学生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此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真实地再现大运河实景图, 图文并茂地展现大运河的规模等, 这样结合真实的历史画面来进行讲解,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与思维活动, 可以让学生从特定的背景来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机械记忆史实, 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对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认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历史,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素质教育下的历史学科不仅肩负着帮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 了解人类历史的责任, 更肩负着激发与培养学生历史情感,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责任。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只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 只是在枯燥而单向地传递历史知识, 而是要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之中,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发挥历史学科功效, 促进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此, 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实施再现教学, 将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年代的枯燥而呆板的史实转换成真实、鲜活而动态的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 这样自然能够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得到情感上的提升。这正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如在学习林则徐禁烟运动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播放国人吸食鸦片的场景, 让学生意识到鸦片对身体、对国家的危害, 再向学生播放禁烟的场面, 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进入特定的社会场景之中,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此节知识点的掌握, 同时也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8

现代教育技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运用以来,在经历了起步的视听教育技术阶段(幻灯、音像)之后,目前已进入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和远距离教学阶段,即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而又恰当地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历史教学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可以说,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新型人才所必备的两种重要能力要素。这就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新事物,掌握、运用和指导需要时间、精力的投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又使我们责无旁贷,同时这也给教师提供了改变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机遇。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史、懂史、用史,鉴古知今。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就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信息技术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使教学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增加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力、判断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学会”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与传统历史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自主、合作、探究”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的感官获得知识量是存在差异的,在同一时间内,视觉获得知识量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地位日显重要。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信息量大;信息形式多样化,引人入胜;搜索、使用极为方便。在这里,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是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所无法比拟的。

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1.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认知主体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交互性是指CAI通过学习者(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

多媒体计算机能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而且可以立即反馈的人机交互方式。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历史学科主要是研究历史事物的时间特性,它的一唯性,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但如果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特性,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视频,这样就能做到教学的直观性,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就可以充分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2.利用多媒体的情景模拟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情景模拟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就会容易造成学生脑细胞活动减弱,感到疲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例如在《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一节教学中,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周围环境与过去的年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靠教师文字上的讲解他们是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的。我们在此课的教学中,选用了瀚林汇多媒体教学课件——《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中的内容,在多媒体功能教室中播放一段精彩的录像、一组优美的图片、一曲轻松的旋律伴随深情的朗诵,顿时把学生们带入那引人入胜的盛世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容易突破。另外,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3.利用多媒体网络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对于《美苏争霸》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先安排学生专门学习国际关系这一专题。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和站点导航,能够很快找到国内外众多与美苏关系、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相关的网站,它们提供了远程课本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就老师提供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查找整理信息,并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将有关知识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步引向深入,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关于美苏外交关系发展情况的学习报告,或引导学生制作课件分析各自在查询资料过程中所获取的有效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当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历史教学方式的时候,我们也应注意不能唯技术论,更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师要从观念到实践都应做到适时、适量、适度,要始终瞄准提高教学质量,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出它日益强大的作用。最后,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现代教育技术历史 篇9

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

张晓春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活动。关键词: 信息技术

激活

化静为动

有效运用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当中的运用,一改往日教学中的枯燥乏味,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性,使学生产生共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知识,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因此,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合理运用与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发挥其高效优势,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呢?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因为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形成学习动机。多媒体技术采用音像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 寓教于乐,更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流动。如在教《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成果图片,在播放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挨打的影音图片,让学生们深刻体会:中国曾经是一只雄狮屹立于东方的天空之下,而如今为何却成了众多猎物嘴边的尤物?以对比的方法巧在学生的心理设下悬念,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随着新课程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中学生的兴趣及心理特征,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是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策略,在课件中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将抽象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如在执教“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可以制作flash动画。首先把线路图展示在屏幕上,在出发点画上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说明这一闪烁的亮点代表张骞,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带箭头的线,用鲜艳的颜色标出,按照先后顺序,在每一个途经点都用闪烁亮点表示,在用动画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途经点的名称和先后顺序。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历史课堂中难以解决 的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历史知识具有时空跨度广,容量大,不易说明的特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做到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明快紧凑。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只能依赖一本精而又精、简而又简的教科书,它不可能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伴随着图像的闪动、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其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资料翔实,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使学生“手中有所物,目中有所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学生就会主动地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知识加以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银行先进支行材料下一篇:给孩子一片蓝天,放飞她们心灵的翅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