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2024-07-0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共12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1

0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设置的一门新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非常强,且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课程[1].

该课程主要以机械工艺及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支撑,同时将机床、刀具及夹具等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课程的讲授过程须要有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之配合,即实验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不但能消化、理解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时,我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刀具结构抽象,有些复杂刀具结构学生难于理解,这是该实验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验教学内容老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有些学生上实验课只是为了应付,取得学分;第四,实验仪器老化、陈旧。

因此,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开设的“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实验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几年,在对该实验课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及探索,将其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环节是其实践性的主要体现,学生也能通过该环节充分发挥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由于该实验课涉及的刀具较多,刀具结构较复杂、抽象,实验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刀具的相关知识,刀具的测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该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根据该实验的特点,结合当前学生的就业需求,对实验授课内容做了精湛的筛选,既保证学生对刀具有全面的了解,又着重讲解学生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将要用到的知识。

授课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制定一条课程主线,将各知识点用这条主线串联起来,这样使实验课的授课内容变得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2-3].

将该实验课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

( 1)应用空间立体模型定义刀具角度;

( 2)典型刀具的认识及角度介绍;

( 3)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及其标注。

1.1空间立体模型的应用。

由于刀具角度是个空间的概念,这里应用空间立体模型向学生介绍、讲解定义刀具角度的点、线、面。其中‘点’是指刀尖‘,线’是指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面’涉及两类,一类是刀具本身固有的面,分别为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另一类是刀具角度定义中需要构建的3个平面,分别为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

刀具角度无论是简单的刀具还是复杂的刀具其角度都是在这3个平面中定义的。

借助于该模型能够直观的将普通车刀的角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直观化。

将模型应用于实验课上不但使难于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丰富了实验课的授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

1.2典型刀具认识及角度介绍。

机械加工中常常需要加工的.表面涉及外圆表面、孔加工、平面及复杂表面。

根据加工表面的不同,刀具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般外圆表面的加工常用车刀,车刀按照用途又分为:

外圆车刀、端面车刀、内孔车刀、切断刀、切槽刀等;孔加工实现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加工方法完成不同的工艺。

常用的有:

钻孔、扩孔、铰孔、镗孔及拉孔,其中钻孔涉及的刀具有麻花钻、1、深孔钻等,扩孔钻与麻花钻相似,刀齿数较多,没有横刃。

铰孔用铰刀,镗孔用镗刀;平面及复杂表面的加工常用方法是铣削,铣削根据加工的不同表面需要不同的铣刀,常用的铣刀包括:

圆柱铣刀、面铣刀、三面刃铣刀、立铣刀、键槽铣刀、角度铣刀及成形铣刀等[1].不同的刀具都有各自的刀具角度,按照刀具角度的定义都能找到其相应的几何角度。

在实验课上,结合常用刀具的应用讲解不同刀具的几何角度。

1.3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及标注。

车刀的角度较其他刀具的角度简单些,该实验中用万能量角台测量车刀的几何角度。

万能量角台能够构造出车刀测量时,需要的3个空间参考平面,然后利用量角台的可调部分找到度量平面位置和构成每个需测量角度的平面(或直线)的位置,按照实验的测量方法即可完成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

测量后的角度按照《机械工程图学》理论绘制平面图,在该图上按照实测角度的大小完成角度的标注。

2教学方法的改进。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方式呆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鉴于该实验的特点:

一些刀具的角度空间立体性很强,而这些抽象的问题只凭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很难消化理解。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实验课上,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将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结合在一起,使典型的刀具结构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加深了学生对刀具结构的认识、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2教与学的互动。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是老师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完成,整节课都是按照老师规划好的条条框框进行[4-5].最终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得出个实验结果,至于实验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很清楚。

这种授课方式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动手能力提高方面也很有限。

基于此,考虑该实验没有安全隐患,我们提出了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首先做实验之前布置学生课后复习实验内容,然后实验课上先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关于该实验课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介绍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实验前的“序”

环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8人,在每组中选出学生代表来讲解实验,其余学生自己动手做,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位做实验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及实验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由老师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1,该授课方法取得了极好的授课效果!

3结论。

经过几届的实验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中“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实验课的教学规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始终不渝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拓宽其视野、发挥其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于俊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 2]李雪,等。机电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

[ 3]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7) :97-98.

[ 4]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 2) :121-12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 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 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去该课程原本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和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焊接专业的专业核心教学项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础上开设的, 目的是为机械制造技术能力训练项目 (车、铣、磨和钳工操作等) 做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本课程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焊接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装夹具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两大部分, 形成一门知识面广、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 是焊接专业课程的基础。

根据课改的理念, 我们确立了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综合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发展为目标, 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先进性;明确了课程改革原则, 随即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序化。以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 毛坯的制造部分, 简化本专业后续课程要学的焊接部分的内容, 重点放在机械加工部分, 通过机床构造与设备的维护等内容, 对培养焊接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专业方向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坡口的加工训练等项目为学习焊接结构生产课程奠定必要基础。课程容不能对多数学生的情感形成新的刺激时,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下降, 课堂气氛沉闷。另外, 由于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 如果统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同一类要求, 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老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在情绪情感上的表现是, 思维活跃的学生情绪饱满, 充满自信心;思维迟钝的学生情绪低落, 会产生恐惧心理。鉴于这种情况, 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采用“按程度、分层次”教学法, 即教学内容层次化、信息反馈层次化、教学辅导层次化,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编组, 找出学生的差距, 每组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这样做内容的选取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一致, 与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二年级学生, 要求学生在《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后续的《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在学完本课程后才能陆续展开。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为既无动人故事, 又无感人场面, 抽象知识点却很多, 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动手演示, 一味地“口授”, 易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从而使教与学显得很乏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改变课堂授课方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下是我总结出的自己的经验。

1. 任务驱动, 学生主体。

为了充分贯彻五年制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 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开发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 最终形成了“任务驱动, 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灌输, 而是转变为提出任务、进行引导、说明原理、提供示范、评估结果, 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 独立进行信息查询、制定计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估。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整个学习过程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 学习效果好。

2. 现场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过去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 渐渐就会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 而形成恶性循环。我的做法如下。

(1) 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观摩, 通过生产现场的场景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在授课过程中, 比如当讲到机床结构与刀具时, 将学使学优生保持一种求得新知的激情, 中等生保持一种获取知识的热情, 学困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完成学习目标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克服学习恐惧心理的同时,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 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总之, 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 创设各种有利的氛围和情境, 学生就会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只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 适当地创设一些益智教学游戏, 就能使学生总保持一种学习激情,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只有善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适时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学生才会在学习上充满自信。

“5S”管理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中的应用

彭华勇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摘要:“5S”管理在高校实训室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探讨了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实验中如何应用“5S”管理模式。

关键词:“5S”管理模式发动机拆装实训室应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职院基层实训室这个部门来说, 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5S”管理模式是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相对有效手段。“5S”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 被称为质量管理基础的QC和QM。在欧美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 “5S”管理在我国企业开始推广应用,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我国高校实训室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的实训室“5S”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应用远落后于企业。本文结合“5S”管理模式探讨怎样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中推行“5S”管理。

一、“5S”的意义

“5S”具体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其英文单词均以S开头, 故称为“5S”。

1.整理

就是区分必需和非必需品, 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 清除多余的东西, 备齐必要的物品。具体措施如下。

(1) 任课老师、实验员对所在的办公室车间实训室进行全面检查, 包括硬件和软件。

(2) 明确界定不常用的物品的标准, 制定非必须品判断标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 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 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动手, 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现以用刨刀加工焊接坡口为例, 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使其能经过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先对其作简要介绍, 让学生明白刨床基本的加工原理与操作。然后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拟出加工方案并操作。教师以质量检验员的身份监督学生的加工质量, 在加工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 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完成此项加工任务, 他们已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 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此时, 教师的点拨能达到一点即通的效果。

4. 多媒体形象化教学。

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等, 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 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可形象地揭示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 有效地解决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难以理解的问题, 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

准表。

(3) 坚决将非必需品从现场拿走。将弃置物贴上标识, 明确处理期限、责任人, 对于已处理完毕的物品, 事后不要提出异议。

(4) 调查工具使用频率, 决定存放地, 每次实训使用的物品、工具、设备放到易提取的位置, 不常使用的物品可以放得远些。

(5) 制定非必需品的放置方法。

(6) 任课老师、实验员在课前课后检查是否乱放工具、设备。上课前后要对实训学习进行讲解。

2.整顿

清楚物品存放位置, 马上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物品。

(1) 明确存放的物品, 对拆装工具、测量工具有明确的规定。

(2) 根据课程的进程, 确立物品放置的场所。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使用的物品时有不同, 给予适当的安排。

(3) 工具设备可区分为随时使用、常用等情况分别存放, 使学生、教师可以轻易将物品归位。

(4) 划线, 对每台发动机在拆装前要在指定区域内进行。

(5) 确定责任人员及其分工。

(6) 每次课后, 对实训的学生组长有明确的责任, 要求物品归位。

3.清扫

将现场变得整洁, 使人心情舒畅。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5. 提升自身素质, 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单一的理论教师或实践指导老师, 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势在必行。特别是青年教师, 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为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重视教学过程评价, 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等等,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四、结语

总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逐步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 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为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根据近年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思路;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整合,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总结出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操作方案。

关键词:高职焊接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Z].2005-11-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问题;措施

机械课程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工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严重影响着学生机械工程技术基础的发展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较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了解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实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工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目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使得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不高。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讲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教学效果较差。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过度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讲稿,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缺乏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2.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从而致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较低。而且,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再加上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复制教学内容,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机械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较差。

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强、覆盖面积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各种材料的生产时,教师可以把铜块、铸铁块、尼龙棒等材料的实物或者模型带到课堂上,通过实物或者模型讲解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制度,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考试成绩等,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机械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颖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6:153-154.

[2]李国斌,桂艳.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30:21-22.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4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学校的条件与现状,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处理教材,并加强直观教学,注重教学反馈.只有抓住这些教学环节,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才能便于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孟飞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教学效果 实践 创新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5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今天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缺乏工程实践常识和实际的动手能力.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加强学生对常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组成特点、类型应用等工程实践知识的`认识入手,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为此,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 者:孙红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G712关键词:教学改革 机械基础 项目教学 案例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繁杂,是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CAD/CAM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特点[1],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熟悉加工工艺和过程,理解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因而对缺乏宏观和微观协同思维的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引入国内外新成果,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造,以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为引导,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讲授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并重点讲授服务于本地机械制造行业的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达形式,5-12分钟或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异军突起,为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其出现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1微课教学的形式与本质特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7

随着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及机械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本课程的学时进一步被压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学时的有限性就产生了矛盾。对于我校的装备、石工、热能等近机类专业以及化工、材料等非机类专业的学生, 由于有更多专业课需要学习, 只能将本课程压缩成48学时, 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 而授课教师也觉得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在倡导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前提下,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还是占课程教学的主要学时。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1. 适当增加课堂讨论课时比例。

在我国,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方式进行, 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MP4等娱乐工具的诱惑,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嘶声力竭, 学生充耳不闻, 基本没有互动或互动性很差, 教学效果难以提高。而在国外, 很多高校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 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分组讨论的模式。根据班级规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5~6名学生, 便于同组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教材中部分章节的内容, 教师专门设计一些题目并提前布置,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再由各小组推选的代表集中发言。同时, 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 使每组成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样, 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综合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降低教学难度, 拓宽课程知识体系。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内容, 从机构组成原理, 到机构运动学力学分析, 再到具体通用零部件设计, 内容多、范围广。但随着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 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方式上, 重点内容上追求难度, 课时不够就只能删除部分课程内容, 比如间歇运动机构、飞轮的设计等。而事实上, 工程应用中这些被删除的内容远比机构的自由度、螺栓的强度计算等要重要得多。

因此,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应降低部分章节的难度, 如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螺栓的强度计算、齿轮的受力分析等, 分配适当课时讲解机构运动的解析法、间隙运动机构、飞轮的设计等章节,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 为了保证学时充分, 对于部分比较简单的章节, 如螺栓的材料和需用应力、齿轮的基本尺寸计算等, 可通过课堂内或课外自学的方式, 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提问, 做到“取舍”适当。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 保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提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 机械学科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各种新材料、新能源、新机构、新部件不断出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的人才,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这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机构学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传统的机构学内容通常包括:四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随着机构学的快速发展, 更多新型机构正不断涌现, 譬如:并联机构、柔性机构、微型机构、变胞机构等, 这些新型机构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并且应用日益广泛。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新型机构的原理。

2. 基于工程的案例式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 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有实践性强, 师生互动明显, 学习效果高效等优点。《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和工程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而目前的教学内容过多偏重理论, 比较抽象, 学生听起来比较乏味, 教学效果欠佳。采用工程中的实际案例为中心, 逐步向各个知识点辐射进行讲解, 不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 同时可使学生直接接触到工程应用, 这样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讲解机构设计时, 先粗讲各理论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大致框架, 再采用具体案例 (如刨床机构) , 将机构的运动简图画法、机构瞬心、机构运动学、急回特性等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理论—实践—理论”闭路循环,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基于CAE的现代教学内容。

对于所有上《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老师, 在讲解瞬心法和作图法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时相信均有深刻体会:作图烦琐、效率低下, 学生理解费力, 课堂气氛索然无味。事实上, 传统的作图法设计存在设计精度差、效率低的缺点, 工程上已经不再被大量采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 (CAE)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商业化的工程计算软件, 可在计算机上迅速建立三维样机模型, 便于进行各种机构的动态性能分析, 这为高精度的解析法提供便利的计算条件。比如ADAMS、SOLIDWORKS等三维软件, 不但可建立直观的三维图形, 便于机构的结构设计, 同时亦可提供快速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块, 是目前工程应用中设计的重要手段。因此,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应适当增加基于CAE的现代教学内容, 使学生减少烦琐的计算和作图,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1. 课程评价体系现状。

目前, 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学生考试成绩为主, 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极小,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我校目前《机械设计基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约占30%, 其中期中测试成绩占15%, 平时表现 (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考勤等) 占15%。尽管已逐步多元化, 但平时成绩比例太小, 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学习效果, 也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然而,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 《机械设计基础》的考核方式均已实现多元化。例如:台湾成功大学, 作业、课堂讨论与小考占27%, 期中考试2次 (各占23%, 共46%) , 期末考试占27%;美国普渡大学, 课后大作业包括2次projects占40% (疲劳强度计算项目作业占20%, 机构设计作业占20%) , 期中测试占20%, 2次课堂测试占20% (每次测试占10%) , 期末考试占20%, 且所有的测试均是围绕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 针对性很强, 学生课外工作量很大。

2.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主干课程, 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 包括课堂表现、大作业项目、实验、期中测试及期末测试等方面。课堂评价 (20%) :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课堂表现, 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课堂讨论表现、课堂小测验等方面。大作业 (20%)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 除了教科书上的习题, 教师可适当增加2~3次课后大作业, 大作业可结合实践性项目的形式布置,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期中测试 (30%) :一次期中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 可组织2~3次期中测试, 可有效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 (30%) :综合全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目标评价。

四、结论

随着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要求的提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及考核方法也应进行相应改革。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 而不再是以教师为主, 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应逐步得到普及和推广;教学内容也要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 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机械原理和设计方法;考核方式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宗旨, 能科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综合培养学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现代社会对工科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及课堂学时进一步被压缩的现状, 本文提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导, 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更加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将工程案例和现代CAE技术融合到课程内容中;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应充分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凤利, 李光煜, 刘训涛.《矿山机械》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煤炭技术, 2009, (7) :168-169

[2]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课程地图[DB/OL]. (2012-09-26) .http://class-qry.acad.ncku.edu.tw/crm/course_map/department.php?dept=E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⑤ 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6-7.

⑥ 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9

(一)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杜威(JohnDewey)的“做中学”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学习就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连接。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重视其学习兴趣与爱好,让其参与活动,从活动、实践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提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的具体行为应该是一体的,我们需要将三者统一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项目驱动法正是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诞生的。

(二)内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将课程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使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与其他教学法相比,项目驱动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践项目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以学生的“做”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教”与“做”统一于学生的实践行动中;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方法和思路,而具体的项目操作则由学生自己完成;第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项目任务,一切行动以完成目标和任务为导向。

二、项目驱动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并根据生产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随着企业集约化的不断深化,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项目生产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大量储备专业基础过硬、项目生产能力强、项目生产理念新的技术人员。所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推行项目驱动法,既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吻合了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重新定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兼备的课程。现有的教材仍然只设计了原理的解释、运动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模块,而忽视了具体项目的学习,这严重违反了高职教育的原则。而项目驱动法的引入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重新确立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这有利于应用性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降低理论难度,从而使学生在项目操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三)有助于实现学生“最近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指出,学生的发展关键看两个因素:一个是学生的现有基础,一个是通过指导或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维果茨基称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看来,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尤为重要,它可能直接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高中和中等学校分流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思维能力较差、理论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这些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引入项目驱动法,使学生在项目制作中重获信心,以实践形式强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没有形成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首先需要改革的则是教学目标。所谓三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该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的培养。从现有的教育教学情况看,许多教师只注意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以致许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难以发挥。

(二)缺乏可行性操作

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实践项目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但是,受众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实践性教学缺乏可行性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意识,仍然采用板书教学,并以简单的二维图形式呈现机械原理;另一方面,抽象的讲解使制图基础较弱的学生看不懂原理图,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许多教师设计的实践项目没有可探讨性,只是简单地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使整个实践项目变得浅显和简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例如,教师在讲解牛头刨床时,许多学生没有看到真正的实物,仅仅靠黑板上的二维图,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刨床的内部结构。又如,长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相关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度。

(三)实践项目的局限性较大

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实践设施,即使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也没有机会动手实验。同时,学校的设备设施破损较为严重,实验的精准度不足,学校的相关设备与工厂的设施相差较远,型号、规格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实践项目只能在校内进行,而具体的实践效果却没有得到检验,所以,实践项目还没有从学校的小范围实践拓展到工厂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中,其局限性较大。

(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性地通过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致学生机械记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甚至直接背诵教师事先制定的考试内容。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或直接以固定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唯一的实践项目。这种评估方式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让学生注意实践项目,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四、运用项目驱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项目驱动法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操练项目,而是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理解和体会机械基础的专业理论,并以理论指导项目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的过程。为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三维软件课程相结合,整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通,提高综合课程的比例,这样既可以缩短课时,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教师以实践项目引出课题,以实践项目为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和条件,在实践操练中反观专业理论知识,并以实践项目为主要评估方式。首先,教师在引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时,应该以实际项目作为切入口,这样可以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也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灵活而生动。其次,在具体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将相关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这样既可以降低讲授内容的重复率,也有利于树立实践性的指导思想。再次,具体操作项目时,可以通过学生拆卸和装配相关机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将每一个模块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一个具体项目中,使学生完全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技能。总之,从引出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理论、具体操作实践项目到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都应该以项目为中心,突出项目实践的重要性,实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融合。

(三)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操练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让其全面认识现有的机械设计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学生会对某些零部件的参数选择、数据处理等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和疑问正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探讨,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逐一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第一,树立好三维教学目标观。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情感和态度同等重要,都不可偏废。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第二,树立项目驱动教学观。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际项目为中心,使学生在做中学,以做带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设计实践项目

第一,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应该体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合理迁移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在设计齿轮传动这一模块时,教师可设计制作一个齿轮传动机构,使其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三个部分,学生通过拆卸和装配了解传动的本质,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方法、齿侧间隙的测量,从而实现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项目应该实用而明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解决许多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项目,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机械设计能力。

第三,项目的设计应该围绕着学生创造力而展开。随着机械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原有的机械就面临着淘汰的趋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前沿动态,以最新的工艺和设备操作实践项目。

(三)合理开展实践项目

第一,合理设计实践项目。在进行项目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好实践项目,介绍本实践项目的相关内容,提前涉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项目操作内容和实施步骤,从整体上了解实践项目;指导学生阅读操作指导书,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项目操作时所需的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指导书进行合理操作,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验收,完成本模块的教学。

第二,合理实施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实践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使其严格按照项目指导书的相关规定熟悉整个项目的运行;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共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项目实施的其他途径与方法。

(四)建立健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评估体系

第一,树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评估观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往往以理论的方式呈现于教材中,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观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获得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10

一、电视摄像课程现状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电视摄像中技术部分占据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摄像机的恰当使用、灯光的处理、画面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像机的调度等方面。

所有高校的电视摄像课程都是配备实验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学习”无疑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如何把实验设计得更合理,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与学生的特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电视摄像课程研究方向

电视摄像实验在每所学校教学重点上的不同,相应设置的实验会有所不同。但电视摄像实验的实验用机基本趋于小型化,以专业级为主。但是所有开设此专业课程的高校实验具体内容就不一样,无论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验具体要求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每所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但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有用的、可以推广的实验体系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

三、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及课程改革

(1)实验教学的场景应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教育”、“做中学”使大学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并与企业结合在一起,由企业安排和负责学生的工作与实践环节。美国的大学除合作教育外,流行的教学形式有“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电视编导教学也应当借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一个晚会录制现场,针对现场场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种一一对应的讲解方式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生动直接。

(2)在实验课程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是指观看影片与节目的数量。教师在进行编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对经典影片进行拉片训练,同时也要其对课外浏览的作品写观片体会。“经典段落”的拉片练习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些他们无法想象与构造的段落,在经过拉片训练之后许多的经典场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观看的基础上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培养好的编导就要培养他们多看、多背、多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秘,最终融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3)通过实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院系对学生创作的热情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院系可以将学生的实验创作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院系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并同时形成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院系还应该设立创新基金,对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在学术上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创新园地。

(4)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5)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加大实践分量

基于对实践重要作用的认识,各高校传媒院系(教研室)在对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实践的分量,并改变考核标准,使实践占考试的一定比重。加大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比重,实际上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各高校传媒院系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最好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1:1的考核办法。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机械基础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1.引言

实验教学是机械基础课程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这些课程学习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一般学校在对机械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时,都注重实验教学。但由于一些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影响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带来不利影响。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推动实验教学创新,提高机械基础人才培养质量。

2.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2.1教学目标不明确。开展实验教学中,目标不明确,对每次实验的流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清楚。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影响实验课程教学顺利进行,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制约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提升。

2.2教学方法落后。一些任课老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采用任课老师演示、学生按照书本介绍的步骤进行操作,实验操作流程过于呆板,难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影响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2.3忽视实验教学。一些任课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模式比较呆板,导致很多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安排不够,教学计划不合理,导致实验课的效率低下,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带来不利影响。

3.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3.1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指导实验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实验教学应该顺应机械基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教学中,将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且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明确思路,科学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方法、目标、教学流程等,明确实验手段、技术、流程,推动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3.2改革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和亲自实践,最终实现掌握实验内容的目的。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安排应该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实验设计创新,激发学生开展实验的热情。实验时应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做好数据采集、记录和分析工作。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得出相应的结论,对实验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注重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3创新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习通过自主实践,加深对实验内容的了解,获得更为深切的感受。实验过程中要加深对相关内容理解,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重视实验设计工作,设计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内容安排上应该由浅入深,为学生提出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选择实验任务,加强合作,制定实验方法,从而推动实验教学顺利完成。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将课堂实验与课外实验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另外还要对实验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将课堂实验、专题性实验向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等活动延伸,从而丰富内容,让学生开阔视野。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也能更好推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3.4完善教学内容。推动实验内容的创新与完善,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内容设置上,应该将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创新型、课外探究型实验结合起来,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根据机械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调动学生参与这些实验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验中加深对象相关内容的理解,更好完成实验任务,掌握所学内容,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3.5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让多媒体技术更好为实验教学服务。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将虚拟实验和仿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现场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现场实验与远程实验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习进行实验的兴趣。也有利于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提高实验先进性水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完成实验任务,拓展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内容,明确目标,观察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并在以后学习中改进和完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实验考评,每次实验之后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做好考评工作。每次实验成绩由课堂表现、实验成果、实验报告填写等结合起来。并注重对学生课堂表现、创新能力等的考查,让学生更好参与实验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4.结束语

总之,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采取措施丰富学生基础知识,还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今后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创新方法,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丰富学生基础知识。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竺志超,王勇,谢剑云.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146-149

[2]周淑红,王志琼.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特色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11), 345-347

[3]钟东阶,蒋国璋.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2), 146-14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篇12

一、课程体系项目化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领域、生产工艺领域、典型零件加工领域、质量分析领域。

其中基础知识领域包括机床、刀具、夹具、零件的毛坯制造;生产工艺领域包括工艺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加工领域包括轴类零件的加工、齿轮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叉架类零件的加工四个项目化的过程;质量分析领域包括加工零件出现形位误差的分析、加工误差的分析、加工工艺路线的筛选等几个项目。

二、典型零件加工实例

根据上图制定的加工方法为:

第一步:整体思路,选材、热处理、车削、铣削、磨削、检验;

第二步:加工的主要过程、选料、锻造、热处理、粗车、热处理、精车、铣削、去毛刺。

(一)热处理、精磨、终检

1.材料的选用

我们选用的是45钢,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锻造,其组织紧密,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选用φ50×245的料。

2.热处理的选择

退火处理,在加工前我们选用退火处理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目的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其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调质处理,在粗加工之后,在精加工之前调质可以得到消除毛坯制造和粗加工的残余应力,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同时为下一步精加工做准备。

淬火处理,在磨削之前主要是提高零件的强度、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二)典型工艺

车削(车床),粗车主的任务是切除大量毛坯的大部分加工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尽可能接近成品,提高生产率。我们按照先面后孔的原则先车的面后钻的孔,保留1.5 mm的余量为精加工做准备。端面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中心孔用的是A2.5中心钻。装夹右端→粗车左端面→打中心孔用顶尖顶住→粗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6.5 mm→粗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Φ31.5 mm→掉头装夹用顶尖顶住→粗车右端面保证总长为240 mm→打中心孔→粗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1.5 mm。

车削(车床),精车减小粗加工后留下的误差和表面缺陷,保证各主要表面基本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我们在此留余量0.5 mm,为下一步精磨做准备。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退刀槽用的是3 mm切断刀,车倒角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双顶尖装夹→精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5.5 mm→精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左端长为77.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掉头装夹→精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右端长为33.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

铣削(铣床),铣削键槽从右端面49 mm开始铣长为84 mm、宽为Φ10 mm、深为5 mm的键槽,铣削完后,用锉刀去毛刺。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听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教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9.

上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文章下一篇:毕业离别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