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语文教学反思

2024-09-10

牛郎织女语文教学反思(共14篇)

牛郎织女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后被王母娘娘强拆散,只能隔河相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在熟读的基础上,先在全班集体交流的基础上疏通文章脉络:名字由来——老牛指点——树林相识——幸福生活——王母强拆——鹊桥相会。在此基础上,逐步分析交流课文内容。在细细品味人物形象时,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通过想象、情境表演等形式,逐步体会感悟,也学到了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其中,想象的环节深受学生的喜欢,比如,让他们想象牛郎织女林中相识时的对话,想象王母娘娘知道织女私自下嫁凡间之后的暴怒,想象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时的倾诉,等等,学生们竭尽全力,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说的有理有据,比较到位。

最后,我还问了学生,为什么织女放弃天上的“富丽堂皇”。而喜欢人间的平常生活,学生们的回答也让我刮目相看,有的说有牛郎相伴,抵得上任何金银财宝;有的说人间自由自在,纵没荣华富贵,但有爱人在身边,也是幸福的。

牛郎织女语文教学反思 篇2

1.出示儿歌。

数农历,七月七,喜鹊搭桥叫唧唧。

牵牛郎,担儿女,登上鹊桥会织女。

巧织女,在天际,牵挂儿郎心焦急。

明月下,相知膝,年年今日才团聚。

好喜鹊,多搭桥,家家团圆不分离。

2.自由读读儿歌,想想儿歌中含有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

3.板书课题:牛郎织女。(齐读课题)

二、咬文嚼字

1.出示一类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嫂子牛棚衰老趁挣扎汹涌(指名读词)。

记忆“衰”字。从来衰老哀伤事,一条皱纹额上开。

2.出示二类词语。(要求会读)

孤儿剩饭轻盈循着

嬉戏遭遇辛勤下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从文中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3.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4.分层练读课文,了解每部分具体内容。

四、走近人物,品析性情

(一)了解名字由来,品味人物地位。

1.出示:

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②这个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

2.“牛郎”“织女”的名字怎么来的?他们没姓,只有一个可供区分身份的简单名字,这又说明了什么?(体会人物社会地位底下)

(二)感悟人物性格,体会忠贞爱情。

1.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牛郎的“心眼好”体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牛郎的“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留在人间”,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再读一读。体会织女的“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2.出示: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自由读读。这段话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幸福画面?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

3.播放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4.有感情练读。

(三)了解事情结局,感受王母之狠。

1.出示:

再说天上,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

2.轻声读文,画出文中描写王母娘娘表现的词语。说一说,你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王母?体会王母娘娘的“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五、总结全文,感悟神话魅力

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六、拓展延伸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美丽的,也是令人向往的。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段段凄美的文字。

《牛郎织女》教学品评 篇3

师:(板书课题:牛郎织女)大家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生齐读课题)“牛郎织女”。

谁能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牛郎是一个孤儿。一天,他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决定嫁给牛郎,他们相伴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用天河隔开了他们,他们只能隔河相望。最后在喜鹊的帮助下,在鹊桥相会。是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评析]故事在“讲”。学生这一段绘声绘色、言简意赅地“讲述”,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民间故事这类课文应重视一个必须的语文训练项目——“讲”。

师:你把故事的发展过程讲得很清楚。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几个印象最深刻的情节,用几个词语来简单概括一下。你觉得应该怎样概括?

生:写了牛郎和织女从相识到相伴,最后被迫隔河相望的故事。

师:(板书:相识、相伴、相望、相会)你很会读书。你归纳的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评析]好一个“相识、相伴、相望、相会”!开篇破题、寥寥数语,直奔课文的本体,畅快淋漓之感扑面而来!

二、导入相识,分析性格

师:从牛郎与织女相识一段中,有一个词,最能看出牛郎织女之间的爱,请你在书上画下来,想一想,为什么?

生:“决心”。

师:从“决心”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织女很善良。因为当她知道了牛郎的身世很可怜,就很同情他,嫁给了他。

生:我还读出了织女的勇敢。因为她知道这个决定很可能会受到惩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后面的故事结果了。

师:好的,这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为什么她明知道要受到惩罚,还是下决心要留下来呢?

生:(思索一会儿)或许是太爱牛郎了。

师:是啊,两个人的身份悬殊,一个是放牛的孤儿,一个是天上的仙女。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织女真是一位——

生:善良,勇敢的人。

师:有了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能够读得更好。

(生齐读,读得入情入境)

[评析]此处关于“决心”一词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引导学生联系人物的身份去推想词语的内涵,让他们在“常事”中察觉“奇情”。当学生对“决心”一词的丰富内涵有了体悟以后,他们自然会感觉到这一词语的“体温”,知道这一词语的冷暖。也正是这一番对“决心”一词张力与弹性的领略,使得词语的语义变得更加扩大了。

三、美满相伴,讴歌幸福

师:牛郎和织女走到了一起。他们从相识到相伴,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怎么样?

生:幸福美满。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来读第6自然段。

生:书上用的是“挺美满”。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挺美满”?

生:就是男人耕地,女人纺织。

师:这就叫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最理想的一种生活情景。中国古代的老百姓是最知足常乐的,对于生活的要求并不高。有土地耕种解决的是吃饭问题,纺织解决的是穿的问题。有吃有穿,温饱就算是解决了。知足者常乐,你看多美满。

生:我发现这个美满还因为他们的儿女。

师:有儿有女,能够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的确是当时劳动人民心目中最美的画面了。你觉得他们的心情如何?

生:幸福愉快。

师:好,让我们一起幸福地读一读这些美好的文字,祝福这一对恩爱的夫妻。

(生齐读,入情入境有感情了)

[评析]这一段认识古代“幸福观”,教学前后有两层意义:一是让学生对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的人们所憧憬的“幸福生活”——男耕女织、儿孙满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二是为下文夫妻二人被王母人为地分开,造成只能“相望”而不能“相会”的人间悲剧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四、走进配角,体会衬托

师:牛郎织女从相识到相伴离不了一个关键人物——老牛。它可不是一头普通的老牛,而是一头会说话的神牛。你找一找书上,老牛一共讲了几段话?

生:两段。

师:仔细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老牛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生:老牛说的第一段话是为了帮助牛郎见到织女。

师:它为什么要帮助牛郎?

生:因为牛郎对老牛好。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而且心眼好,能吃苦。

师:这样看来,越是写老牛对牛郎好,越是能看出牛郎的善良和勤劳来。这就叫做——

生:“衬托”。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话,老牛为什么这样说?

生:第二段话也是想帮助牛郎,而且是死了留下牛皮给牛郎也要帮。

师:多么感人啊。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省略的话语会是什么?

生:老牛先知先觉,省略的是老牛预知到织女被抓的事情。

师:这样写在文章中就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伏笔、铺垫的作用。

师:这样写的好处?

生:留下悬念。

师:非常正确。这样就让读者的兴趣更浓了。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读完这两段话,你觉得老牛更像是牛郎的什么人?

生:亲人。

师:是啊。可惜亲人老牛走了,王母娘娘却来了。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心狠手辣,没有人性,霸道……

师:同学们,如果牛郎、织女和老牛他们属于正面人物的话,那王母娘娘就是——

生:(齐)反面人物。

师:王母娘娘有什么作用?

生:反衬。

师:对的,老牛是正衬,王母娘娘是反衬。他们让主要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了。尤其是王母娘娘的出现,划出天河,把牛郎织女逼入绝境,反而使牛郎织女的爱情得到了升华,更加感人了。

[评析]这里,重点抓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相互衬托关系,把主要人物巧妙地突显出来。对老牛和王母娘娘的分析适当而得度,恰如其分,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的反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隔河相望,抒发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句子。其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爱得真、爱得深。你认为是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

生:是“望”这个字。虽然不能说话,但是想念对方的很深的情感通过这个“望”字表达了出来。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出示隔河相望图、播放《梁祝》乐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朝夕相伴到隔河相望,从幸福美满到肝肠寸断。他们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望着,望着……假如他们可以互诉衷肠,能够听到对方的话语。你觉得他们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男同学写牛郎的话,女同学写织女想说的话。(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师:先请牛郎来说。

生:织女,我爱你!我会永远等你,就算我永远孤独,我也不会放弃!

师:这是一位对爱情非常忠贞的牛郎。

生:织女,你放心,我一定会带好咱们的孩子,不管王母娘娘有多凶恶,我也不会屈服。

师:这是一位勇敢的牛郎,绝对不向恶势力投降。织女来说。

生:牛郎,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就算是变成星星,我也不会放弃!

师:佩服你的勇敢抗争精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评析]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以浪漫为特色的构想,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的。当一个美好的事物即将被毁灭的时候,人们首先是怜悯、同情、伤感,随之引发人们痛苦、愤懑之情,甚至产生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美满幸福的想法。这种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呼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人民群众朴素、善良、美好、纯真的爱情理想。

六、鹊桥相会,提炼特点

师:同学们,假如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将是多么的遗憾啊!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尾。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喜鹊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搭桥吗?

生:不能。

师:可是在故事里就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喜鹊同情他们的遭遇。

师:除了喜鹊同情他们之外,还有谁同情他们?

生:还有人们。

师:对啊!同学们无意问发现了一个民间故事的特点。齐读——

生:民间故事大都用幻想、夸张的情节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师:故事里面还有不少这样充满幻想、夸张的情节。这些情节曲折变化以及戏剧化冲突,对于塑造人物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篇4

我首先介绍什么是民间故事,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尝试给相应的自然段编列小标题,同桌交流编列小标题情况。接着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突出重点段落。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这样能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记忆更加深刻。

在复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将课文的小标题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分四人小组合作复述,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再请3到4 个人小组复述课文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我给学生出了个小练笔:题目是《鹊桥相会》,请设想一下,如果牛郎与织女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并提醒大家,不要写成“牛郎说,织女说……”的对话记录,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当时这两个人内心会怎么想,把当时牛郎织女见面时的神态、动作刻画出来,就更生动逼真了。学生边写,我边巡视,看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孩子们的想法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人们耳闻目熟的民间故事,下次课在班上交流。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篇5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对于课文的结构层次,文中的人物等内容,学生都能比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学生好像对于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怎么感兴趣,好像都是在应付老师,没有多少的主动。在《上好课的智慧与策略》中的“课堂教学中的师德修养”一文里,我看到这样的话“要能低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听课时最想知道什么,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近教师。”读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问自己: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我了解多少?在上课时,对学生我知道他们掌握了多少?在课后,对学生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对于学生,我知道他们希望我怎样去教他们吗?……一连串的问题之后,我如坐针毡。原来我的教学是处在空中楼阁,对学生我一无所知,我怎么能上好课呢?怎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调动起来呢?“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思想单向灌输的过程。”这种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后来,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新的知识已经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该怎样去备课,怎样去上课。

牛郎织女语文教学反思 篇6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由于以前,我在讲课时,谈到过四大民间传说,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分别来讲一下,其它三部民间传说的内容。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在回到今天所学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由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了解,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于是课上,在轻声的朗读中,在和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轻松地结束了对整个故事的学习。孩子们通过课文,不但重新认识了善良、诚实、勤劳和敢于通过斗争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夫妇,也知晓了古代劳动人民就是通过这么一个个浅显移动、便于流传的民间故事来表达当时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男耕女织普通生活的追求,这一最朴素的思想。

如果我来教《牛郎织女》 篇7

窦老师的这两堂课, 差不多把这几种毛病都集中起来展示了, 其顺序大致上就是上面的排列顺序。

所以, 当我们回忆这两堂课的时候, 我们会觉得 (至少我是这样的感觉) 内容很多, 很拥挤, 很不集中, 重点不清楚。似乎什么都说到了, 似乎还有许多东西没来得及说。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给人一种信息爆炸和信息疲劳的感觉。这恐怕说明, 教师的主体性、掌控能力、筛选能力、策划能力有待提高。

课文只是个例子, 你不能通过一个例子给孩子讲解一大堆道理, 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任你信息排山倒海涌来, 我头脑要保持清醒。我不能做信息的俘虏, 而应该根据课标要求, 根据本年级本班的特点, 独立确定通过这篇课文我打算让学生学到什么。这种目标应该非常清晰, 非常明确, 非常简洁, 如此才可能有实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内容开发。愚以为, 窦老师只是把自己的思路大致捋了一下, 拿出了一个讲课框架, 而这课书的课程内容到底确定为什么, 似乎没想清楚。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窦老师的教学框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写了什么?

2.怎么写的?

3.为什么写?

4.四大民间故事汇报。

5.什么情况下写的?

一看就可以知道, 两堂课完成这样面面俱到的任务, 未免过于繁重了, 而且殊无必要。第4项横插在中间, 思路乱了。

关于“写了什么”, 窦老师带着学生“聊”了一些什么呢?

故事中的几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我觉得意义不大, 学生的发言大都是不需要什么思考的, 费了不少时间。教师有跟着学生跑的嫌疑。

为什么用牛不用马?这个问题有探究性, 需要动脑筋的, 可惜没有展开。

关于“怎么写的”, 窦老师带着学生“聊”了一些什么呢?

情节, 线索, 语言, 拟人手法, 还有情感, 都涉及到了, 像撒胡椒面一样, 什么都沾了一点。

最有趣的, 教室在这个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劝织女”和“牛郎织女二人见面会说什么 (爱情美满吗) ”, 费了不少时间。但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离题 (怎么写的) 了, 说明教师此时思路已乱。我还感觉教师对课文内容 (尤其是有关情感部分) 的兴趣显然超过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一涉及到容易煽情的部分, 就不知不觉跑过去了, 甚至忘记了原来的框架。

这部分, 教师有跟着课文跑的嫌疑。

关于“为什么写的”, 窦老师带着学生“聊”了一些什么呢?

牛郎织女传说的来历, 关于牛郎织女星的天文知识, “到底天上好, 还是人间好”的讨论 (也有些离题) 。结论是“古代的那些人, 为了寄托他们的感情, 为了表示忠贞不屈的爱情, 所以编出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个结论是很不全面的, 《牛郎织女》故事的内涵决不止如此。其实光这一个问题, 就可以专题研究两堂课, 现在的处理, 有些草率。教师想讲得方面太多, 只好这样了。这个环节, 教师讲得比较多, 有“跟着信息资料跑”的现象。

在“四大民间故事汇报”部分, 窦老师带着学生“聊”了一些什么呢?

对四大民间故事相同点不同点作了比较。这是一个很有探究色彩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有点“聊”不出来了, 所以教师“讲”得更多了。其实这两节课只研究这一个问题 (比较阅读) , 任务就已经够重了, 现在只用了全课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 其效果可知。

最后一个部分, “什么情况下写的”, 学生更“聊”不出来了, 于是就逐渐变成了窦老师的“一言堂”。窦老师这课很有趣, 开始是学生说得多, 教师说得少, 越到后来, 教师说得越多。这种现象我见到不少了, 很值得研究。其实第一堂课学生的很多发言含金量都很低, 无非热闹而已。或许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不得不这样?愚以为课堂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是看学生真实的收获与进步, 而不是热闹不热闹。学生回答很多无须多加思考的问题, 其实反而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

这课书, 我总的感觉是:窦老师收集了不少资料, 并未认真消化, 讲课时, 凡是能“出彩”的部分又都难以割舍, 该详细的地方没详细, 该简略的地方没简略, 于是就成了这样一个臃肿的、庞杂的、令人眩晕的课。一般教师的家常课, 没有精力讲成这样;如果作为示范课, 恐怕也不该讲成这样。

那么, 我若讲这课书, 会怎么做?

窦老师的基本方针是“聊”, 我的基本方针是设计语文活动, 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

比如我可能会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 (这只是主体活动, 还有其他配套的辅助内容, 如介绍课文背景, 熟悉课文, 适当的讲解等等, 这里就从略了) :

第一方案:重点学习课文语言。

叶圣陶先生语言很典范, 朴素, 流利, 简洁。

我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段复述课文, 要求是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 请听众把他的语言与原文进行比较 (必要时可以把复述语言与原文都打出来投影) , 细致讨论各自的优缺点。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有好处。

第二方案:重点讨论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中, 对改变牛郎命运真正起关键作用的都是动物 (老牛, 喜鹊) , 这说明古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是个探究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可以让学生事先查一些资料做准备。愚以为其中反映的既不是儒家思想, 也不是道家思想, 而是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儒家最重亲情, 而故事中的哥嫂和王母娘娘显然都不是亲情的模范, 儒家很重视人兽之辨, 而故事却歌颂动物。道家一心上天成仙, 而这个故事却提倡执著人间。可见, 牛郎织女的传说确实是“民间”故事, 它的意识形态是民间的, 老百姓的, 而不是官方的, 占统治地位的, 或者“文人”的。

第三方案: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一个电视剧本, 看看需要多少个镜头。

这个活动难度较大, 有挑战性。可以考虑小组完成。

把叙述的故事变成没有叙述只有景物和人物动作对话的镜头, 很不容易,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得到很好训练, 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得到很好的释放。

牛郎织女 浪漫七夕 篇8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关于七夕,闽南有很多美丽的故事,趋于一致的都与牛郎织女有关。而每个故事中,喜鹊都是其中重要喜剧配角。

泉州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从小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天上七个仙女下凡,其中第七个与牛郎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以后很生气,就将七仙女抓回天上。于是,牛郎就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去追。王母娘娘拔下头发上的银针丢过去阻隔他们,于是有了银河。直到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会纷纷飞至天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通过鹊桥牛郎和织女才得以见面。人们说,七夕当天不见喜鹊,是因为喜鹊都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都秃顶,就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而七夕的晚上,也会经常下点小雨,民间解释是牛郎织女相会了,两个人喜极而泣,或是分手时依恋不舍,挥泪告别。

民间广为流传的是据说天帝原来的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是喜鹊“报错喜”,错传为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日相会。这是喜鹊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在七夕大清早,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会牛郎。

厦门有关七夕的传说,牛郎织女原为天上的夫妇星宿,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但是牛郎很懒惰,每日的碗筷都不洗,到每年七月初七就累积360块碗,都要织女帮着洗,等织女洗完了,已经没有功夫和他相会。因此,织女埋怨鹊鸟误传,使他们不能时常相会,就捉了鹊鸟去拔毛,所以,每年七月七日这天鹊鸟连影都没,若是有,每只鹊鸟的头,便一根毛都没有。鹊鸟何辜,为了牛郎织女的恩怨,头部不是被牛蹂踏致秃,就是要当搬运工送那么多化妆品到天上,还要被抓去拔毛,的确很逗,也很值得玩味。不过,如果少了这只喜鹊,故事也不好玩了。

在台湾,七夕节又被叫“情人节”、“女儿节”,是“时年八节”中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牛郎织女、天仙配故事中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勇敢追求始终是台湾七夕节的主题之一。台北有一座叫“照明宫”的情人庙,庙中塑有牛郎织女的蜡像,仿佛真人一般。每到七夕节这天,一对对情侣从各地涌向情人庙朝觐,立下他们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如今,闽南地区也渐渐将七夕当成了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那么,七夕究竟缘何兴起呢?

普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的七夕民俗发端于汉代,南北朝时由皇家传入民间,唐宋以后大为盛行。无疑,她是中华汉民族源远流长的一个节日。古代虽然流传着许多咏诵“鹊桥”爱情的诗歌,比如脍炙人口的秦观的《鹊桥仙》。但准确来说,七夕其实不是古人的“情人节”。在古代中原,七夕则具有“乞巧”“斗巧”的说法,七夕(“乞巧节”)是妇女的节日,反而是元宵节更像情人约会的节日。如果从闽南的民俗来看,尤为如此。 每年盛况空前的泉州正月十五游花灯民俗,由来已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古代类似元宵节或踏青才是青年男女社交和约会的平台;古代中原的习俗是,每年在这一天晚上,女子们穿针乞巧,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闽南地区以前也有“乞巧”“斗巧”的习俗,但多不很重“乞巧”。有的地方妇女这一天捉一只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看其结网情况,判断自己巧不巧;闽南妇女,会在这一天制白酒(米酒),让亲友品尝,PK烹饪;姑娘们则缝制香蘘、香袋,赠送长辈、亲朋好友或心上人;小姑娘还悄悄缝三寸小绣花鞋,鞋里装上糖冬瓜、红枣、瓜子、糖果,在夜深人静后,到厕所拜“东新娘仔”,一边拜,一边舞蹈,一边轻唱一首《东新娘仔》的歌谣……看来,闽南女性也有风情万种的时候。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七娘妈是民间十分盛行崇拜,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中午时分,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共庆“七娘妈生”。七月初七日相会,七小姐忙着约会,还要分身来庆生,这真的是个美丽的误会。在闽南古代,民间也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风俗篇》记载七夕陈瓜豆及果,小儿拜天孙,解续命缕”,按照这个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在七夕,还要解去新生儿在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用五色丝线搓成的“续命缕”,将“续命缕”和香粉做成一包掷置屋顶上。到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经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洗契”可以说是闽南地区的成年礼。台湾民间目前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以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作为闽南人,在乡下,以前每年“七娘妈生”那天,一早就要欢快地去采七种不同的鲜花,对小朋友来说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午12点,在家中设香案,摆上这些花,连同汤圆、果蔬、油饭、胭脂、香粉等,面向天井空中,拜“七娘妈”,有的还焚送七娘亭、七娘轿。晚上时,在葡萄架下听长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说,如果仔细听,可以听到葡萄架上沙沙的声音,那是牛郎与织女在聊天;年轻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天井,也能从中看牛郎与织女相会情景……

其实,不管是在闽南,还是在台湾,七夕都很重视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民间有许多地方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云东(一称吴真人)。由于吴云东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好心的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百姓。他见许多大人小孩患有虫病,就倡导人们在七夕这天购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这天好记,期间又是石榴成熟季节。所以,民众都遵嘱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便相沿成俗,并随着闽南移民过台湾而沿袭至今。宋代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皇帝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又追封吴云东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台湾,祭祀保生大帝的庙宇竟多达162座。有趣的是,台湾和漳州沿海地区,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漳州地区民间还有在七夕节用一种特殊食品祀神的习俗。这种特殊食品,漳州人俗称“白酒”,其制法是“白米蒸熟后摊凉”,酒香诱人,甜酸适宜、清爽香甜,十分可口,是酷暑中一种解暑食品。

不过,最有趣的还数漳州东山,过七夕更别具一格:家家户户“拜老婆”。七夕这一天,岛上家家户户一定会买石榴和“小管”(鱿鱼)。中午,米饭、“小管”外加几个石榴,是“拜老婆”不可或缺的东西。“拜老婆”地点就在卧室里的大床上,把上述三样摆在床中央,那个插香的小巧“香炉”,人们偏偏不叫“香炉”,而叫它为“老婆广(筒)”。从民俗的角度解读,其实其为一种生殖崇拜。看来,漳州人的节日创意一点不逊色泉州、厦门。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篇9

这首歌曲最大的特点是情感处理。如果单纯的分段教唱歌曲,我想学生会很快的对歌曲学习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本节课中导入课程时运用视频剪接播放抗日战争电影片段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再借助PPT课件的图片展示功能,用两张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进行阐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通过展示歌谱播放音乐欣赏歌曲的第一乐段再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进入小英雄的故事,奠定本节课学习歌曲的基调并为下面故事的深入做铺垫。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故事情绪理解歌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欣赏中加强音乐旋律的记忆。

通过读词、提问、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歌唱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小英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不畏强敌,不畏困难,勇于同敌人斗争的勇气和智慧,敢于克服困难品质。再次通过视频、音频、运用记号笔突出歌曲的重难点等方式分析歌曲,并以“音乐中的故事”为主线,突出音乐性,用音乐的变化讲故事感染自己和他人,突出每一句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歌曲的学习。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为欣赏课,这次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导入部分显得过于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这直接导致了新课教学的时间不够用。

2、新课教学我透过聆听歌曲资料、演唱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段落、用朗诵等形式表演歌曲,试图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能自觉的抒发情感。但是课堂进行中,由于引导的不够细致,提问设计的不够明确,学生未能如预期那样完成要求。比如在学生欣赏音乐让他们找出音乐主题旋律出现次数时,自己就只说“当你听到刚刚唱过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时,请举起你们的手”,由于之前学生不明白“主题旋律”为何物,自己也没向他们解释清楚,因此学生听过音乐后不能正确的回答出问题。

3、对学生评价的不够具体,显得有些单调。

课文《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篇11

一、歌曲导入,介绍背景。

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今天较远,现在的孩子对那一段历史非常陌生,所以教师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能帮助孩子进入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非常有感情,读到悲伤处,教师的眼圈都红了,这时整个教室安静极了,同学们都沉浸在低沉、哀婉、痛惜的氛围中。这堂课中,教师的范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既帮助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情感,又运用听读法初步扫清了生字障碍。

2、学生自读,巩固字词,了解故事内容。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识字方法,来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有了“五分钟”时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更投入,更专注,效率更高。

三、观察插图,学习生字。

[运用插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又理解了词语,还图文结合,相当于读了课文一样。]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牛郎织女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二)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接《牛郎织女

(一)》的故事情节,叙述牛郎织牛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的情节。在情节安排方面,两段故事各有侧重,前一课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本课是以织女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的。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点拨的作用。从复习检查入手,讲一讲《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篇13

1.在阅读中体会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深究悲剧的根源。

2.在多篇阅读中感受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内容上爱憎分明,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激发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推荐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精选》。

播放音乐《梁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刚才这首曲子谁知道叫什么名字?

生:这首曲子叫《梁祝》

师:他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

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日月潭的传说》,他也是民间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牛郎织女(板书:牛郎织女),继续去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二、走进民间故事,感受故事魅力

(一)走进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触摸文字,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变化

1.检查预习,交流故事梗概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谁来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牛郎织女的故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创设情景,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

师:当我们读到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织女走到了一起,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你的内心有了怎样的感受?

师:我们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们沉浸在牛郎织女幸福之中时,王母却出来活生生地拆散了牛郎和织女!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样的心痛中,我们读到了牛郎织女最终感天动地,喜鹊们为他们搭起了一座鹊桥,他们一年有了一次相聚的机会。这时候你的痛苦的内心有了怎样细微的变化呢?

3.学生再读课文,深究悲剧根源

(1)再读课文,感受美满婚姻

师: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课文,再一次地感受人物形象,想一想:你们觉得牛郎织女他们俩般配吗?自己再读课文3—7。

学生读课文(配乐)

师;我们说故事中勤劳善良的牛郎打动了老牛,老牛至死都想报答牛郎的恩情,同时也正是他的勤劳和善良,也深深地打动了织女的心。织女和牛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们的幸福生活。

出示学生朗读:第6小节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师:他们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难道不幸福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抓“下嫁”一词,弄清制度造就悲剧

师:是很般配,他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学生说),真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接)的一对。多么幸福,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啊,可是就是这样的一对,竟然被王母——拆散了!(学生接)拆散了不够,活活地拆散了!想一想,王母为什么要破坏这一段美好的姻缘呢?

师:因为她是仙女,下嫁人间就是触犯天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8—10

生:读课文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师:看出了王母怎样?

师:追问——从哪些字眼中读出王母娘娘的无情?

生:抓重点词语感悟“暴跳如雷 发誓 严厉 趁 抓 拔下 狠狠 死死地

再次齐声读8—10,感受王母娘娘的残忍无情。

师: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这个词——下嫁,在文章中指什么?

生:织女嫁给牛郎

师:对,就这么简单!织女嫁给牛郎就叫下嫁!下嫁与嫁一样吗?

生:不同

师:我问你们,下嫁这个词中包含着什么?

生:下嫁就是指地位高的人嫁给穷苦的人。嫁就是普通的人嫁给普通的人!

师:在课文中,王母认为;织女嫁到人间就是下嫁!一个下字就把人和神地位——拉开了(学生接),神是——高高在上!(学生接,教师做动作)人是——低下(学生接,教师做动作),就很卑贱了,是吧?这就是王母生气的一个原因!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就叫下嫁了?

师:一个下,使得人有了——高低之分(教师做动作,学生说话),把人变成了三六——九等。(学生接)这时候,才感觉到,天条不准下嫁,正常吗?天条合理吗?

让我们第三次来读一读这一段文字,读出天条的无情,王母的冷酷!

4.感受民间故事中“亮色”所在

师:我们说民间故事,他是老百姓口耳相传,形成发展起来的,表达的是老百姓美好的愿望、要求,你们想一想,老百姓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心愿呢?我们说不同的人读文章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站在你的角度,你猜测一下老百姓想表达怎样的愿望?

师:(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体会得很贴切,人与人平等了,人们拥有自由了,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才可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的文章中就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哪里集中体现,你找到吗?

师:课文结尾恰恰体现了人们美好愿望!一起读一读!(学生读书)用这样的结局给了我们悲痛心情一丝安慰,更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我想这便是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5.《鹊桥仙》一词学习中,拓展学生知识,升华民间故事魅力

师:这个故事在东汉末期形成,流传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也被故事深深打动,他们或表示了同情,或表达了赞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

有汉代作品《迢迢牵牛星》,唐代杜牧《秋夕》,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等。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鹊桥仙》

这首诗表达了对牵牛织女星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歌颂!

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词 ?

生:(两个学生分别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感动和赞美之情!(学生齐读)

(二)走进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师:过渡:我们一起走进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被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与故事人物一起同喜同悲,更感受了劳动人民美好愿望!这便是《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

让我们继续走进民间故事,更深地去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师:浏览《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简单介绍曲折生动的故事。(放音乐)

生:阅读思考

师:想一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以及《牛郎织女》三个民间故事有哪些共同点?前后同学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师:三个故事都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间都遇到了挫折,他们没有向困难、挫折屈服,而是勇于抗争,最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引导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民间故事殿堂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篇14

民间每个节日所不同的习俗,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五、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质疑: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六、分析探究:

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七、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思想、感情、情节等方面分析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展示了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上一篇:去英国留学有哪些条件下一篇:新时期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