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31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和追求。此时,我们特别关注在最基层一线的农村姐妹,她们的业余生活是如何的呢?她们有什么样的渴求和期待。借我联副主席罗伟伟在平桥乡五里桥村任第一书记之机,我们对该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作一调研,通过这一城乡结合部妇女文化生活状态探求农村妇女姐妹的精神文化需求。

平桥乡五里桥村地处六安市西郊,环城西路、大别山路、金寨路、六苏路穿村而过,客运西站紧邻村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圈不断扩大的良好环境下,该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推进招商引资、扶持本村个私经营大户、引导村民有序务工等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实现村内农民人均年收入3700元,带领群众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该村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能否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研在五里桥村辖区内开展,主要对象为20周岁以上成年女性。该村现有人口3058人,其中女性1556人,20周岁以上成年女性1250人。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概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召开座谈会5次,个别走访30位妇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五里桥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表现为“一低一少两高”,即精神文化生活情趣低、活动少、简单重复率高以及期望值高。

1、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情趣较低。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看,100名参与调查的妇女中,“主要文化生活”一栏选择打牌的占48%,选择串门聊天、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等均占30%以上,而选择读书看报、辅导子女功课及体育健身的仅占18%、21%和11%。

2、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自2006年以来,以村牵头组织的妇女群众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仅有2次,分别为2007年8月开展的家庭才艺比赛预选和2006开展的“好媳妇”评选活动,村内广大妇女群众参与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的机率低、机会少。

3、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重复率高。由于受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妇女在休闲时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相对比较单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变化很少。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打牌、聊天几乎成了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消闲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还将上教堂等宗教活动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长年坚持。

4、妇女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村内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65%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三、“一低一少两高”现象原因探析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程度偏低。五里桥村1250名成年妇女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4人,占5.12%;初中文化程度424人,占33.92%;小学文化程度532人,占42.56%,文盲230人,占18.4%。从文化程度的角度看,文化程度越高,闲暇技能掌握情况越好,没有闲暇特长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提高有明显下降。在此次调研中,该村初中以上学历、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年轻女性占有文艺特长女性的82.7%,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为参加单位活动、辅导子女功课、收看文体节目等,质量相对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无文艺特长的女性,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较大的串门谈心、逛街、打牌等。因此,文化程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五里桥村地处郊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该村曾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多次参加乡、村文艺演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地方戏、小品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19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紧邻城区的地理优势为村民进城务工、从事个私经营等提供了便利。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事建筑、装潢、餐饮、小商品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村民不断加大自身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达12小时以上,被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早不见日头晚不见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使许多村民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更不用说组织业余文艺队伍开展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了。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五里桥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看,村民没有开展读书看报、体育活动、消遣娱乐与社交活动的场所,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阵地依托和经费保障。而村内基督教活动点——张庄聚会点却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专职传教人员和定期的聚会时间,加之教唱圣歌、圣诞庆祝等文体活动的开展,许多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家庭成员疾病缠身的妇女深受吸引,并以宗教作为精神寄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导精神在农村的影响力。

4、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乡、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高度集中的农村组织化程度明显弱化,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抵制、反对转变为持认可态度。而作为派出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于赌资小、人员少的牌局也无法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予以干涉。社会舆论的导向误差、监督约束力的弱化助长了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并使之逐渐“合理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不和谐音符。

四、破解“一低一少两高”现象的几点思考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情趣高尚、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之,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农村妇女群众“一低一少两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结合本次调研结果,现就这一课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管理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结合开展“推进五好促发展”等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为群众树立好的榜样,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引导者。二是充分发挥“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组织的成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形成被普遍接受、认知的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家庭才艺展演等评比、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家庭、先进妇女个人的宣传、鼓励。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是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根本因素。随着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辍学率明显降低,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少数女童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机。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童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3、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从五里桥村来看,目前村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一片空白,仅有一处不足80m2的党员活动室。2008年7月,在裕安区直相关单位和平桥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乡综合文化站项目落户该村,预计2009年6月可建成使用。该项目设计占地面积近4亩,项目分类设施为七室一厅,即:阅览室、微机室、游戏室、科技培训室、放映室、档案室、综合多功能用厅。项目建成后将填补该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白,为广大农民开展群众娱乐、文体活动、老人聚会、少儿培训等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借鉴农村上世纪60年代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帮助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日益改善,我市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直走在全国县市经济发展的前列。经济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丰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促使她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半边天”的巨大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镇妇联就我镇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开展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限于16岁以上的非在校农村妇女。问卷在我镇随机抽取的两个行政村中发放,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在对75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提交有效答卷的75名被调查者中,16至30岁,31至45岁,46至60岁,61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的妇女分别占22.4%、34.2%、30.3%和13.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10.7%,而文化程度为小学占24%,中学的占49.3%,大专及以上的占14.7%;在家务农的占32%,而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分别占49.3%和18.7%;未婚妇女占8%,已婚妇女占92%,年收入在5000以下的占14.7%,5000至1万的占26.7%,1万至2万的占40%,2万以上的占18.7%。

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在文化普及率、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和冲击下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某些思想误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科技教育观

伴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这对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也是一种局限。在问及制约自身收入增长的瓶颈时,认为是文化素养不足和专业技术素养不足的分别占48%和56%,而在问及希望村(社区)提供何种公益培训活动时,也有50.7%和57.3%的妇女姐妹选择了文化知识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这说明当今农村妇女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她们急切的希望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解放和发展自身生产力,以便更好的融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在谈到对子女受教育问题时,33.3%的调查对象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更有44%的调查对象认为除学习外,素质教育也很重要,而对子女文化教育持无所谓态度的仅占9.3%。这说明农村妇女在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的同时,对教育的理念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农村生根发芽。

(二)婚恋生育养老观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的婚恋、生育及养老观念也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在问及年轻人择偶应以哪些条件为主时,调查对象选择人品好和身体健康的分别占77.3%和82.7%,选择工作稳定的占74.7%,而选择有钱和样子好的分别占42.7%和29.3%,选择有权力的仅占24%。而在问及对子女婚姻自由度的看法时,92%的调查对象都选择最终尊重子女意见,仅有8%的调查对象表示会进行强硬干涉。这说明婚姻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问及对生儿育女的看法,33.3%的调查对象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认为“2个最好”的占42.7%,13.3%的持“顺其自然,无所谓”态度,认为“一定要有男孩传宗接代”的仅占8%,75名调查对象中仅有2人认为“子女越多越好”。这说明计划生育的观念已基本在农村普及,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陈腐生育观念早已被摒弃。在问及“对农村不赡养老人行为的看法”时,77.4%的调查对象持反对态度,但仍有部分的调查对象觉得农村不养老现象“见怪不怪了”或“经济有限,可以理解”。并且尽管有45.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从精神物质双方面对老人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仍有50.7%的调查对象认为因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到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关怀。因此如何使农村老人得到物质精神双重关怀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思想道德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妇女能自觉遵循集体主义。问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会如何处理,28%的调查对象选择集体利益优先,60%的人表示“在不过多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先成全集体利益”,只考虑个人利益的的仅占12%。问及邻居有麻烦需要帮忙你会怎么办时,超过五成调查对象表示会“主动帮忙”,表示“有求就应,不求不应”的占41.3%,选择“袖手旁观”者仅占6.7%。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妇女思想纯朴,具备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在谈及农村对于喜事丧事大操大办的现象时,或许是经济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有66.7%的人均被动或主动的持赞同态度,30.7%的人认为可视经济能力而定,仅有2人认为这些是浪费行为,应该从简。这表明仍有一些旧观念旧思想在农村盛行,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阻碍。

(四)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尽管目前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但由于文化水平、理想信念较以往有所提升,思想意识也更加开放,因而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越发重视精神追求。因此如何针对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症下药,促进农村妇女这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调查显示,在业余时间,有69.3%的调查对象选择在家看电视看电影,另有37.3%和38.7%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打牌打麻将”和“串门聊天”,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扩张,有26.7%的妇女选择了“上网”这种较为新兴的消遣方式,而仅有2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看书看报”。因此针对多数调查对象较为习惯的或是即将成为发展方向的媒介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也许会得到更好的响应与效果。而问及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障碍时,选择“时间精力不够”和“经济能力不够”的分别占了69.3%和57.3%,因此休闲性和公益性也是在执行过程中格外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民主法制观念方面,总体上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参政议政热情也大有提高。问及“会不会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45.3%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积极参与”,选择“别人参与我也参与”的调查对象占37.3%,这表明,提升农村妇女自我民主权利意识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调查还发现,有45.3%的农村妇女信仰佛教,因此做好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的正面积极效应也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改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农村,如果能够配合以先进的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以促进农村家庭社会的和谐,提升妇女姐妹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她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实用专业的能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针对调查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继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能力和文化程度的提升,农村妇女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将自己束缚于家务等琐事,她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觉醒,集中表现在对接受科技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的强烈求知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帮助促进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她们真正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她们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大军中的一员。09年以来,我镇妇联紧紧围绕上级提出的“双创”战略,以“百千万”(“充分发挥百所妇女学校的作用,开展千名女能手创业大比武,做好万名女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主要内容)工程、“三新”(“学习新技能、创造新生活、建设和谐新家园”主题)活动、巾帼创业工程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创新创业。镇妇联也就此进行了专题工作会议,广播宣传,举办女性创业报告会,上街咨询等等,在全镇范围营造了鼓励妇女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有助于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全镇各村建起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践证明活动中心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中心内的图书室,棋牌室,体育健身场地器材,露天舞台等均有很高的实用性,适合进一步进行推广。调查中也显示妇女同志们对村(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有很高的认知度,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为丰富农村妇女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今后的“双建设、双整治”(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和整治社会风气)工作中应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点。

(三)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

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丰富农村妇女 精神文化生活,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妇联组织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 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妇联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就业和创业的热情,引领她们真正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基层妇联组织还要在妇女中做好协 调关系、凝聚人心的工作,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 性,树立典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与方式,培育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文化。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对生活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和追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男人外出经商、务工,妇女逐步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有效发挥“半边天”作用,保证农村安定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概况

前不久,本人就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情况作了一些调查。调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同时考虑山区和平原的不同特点,走访了不同乡镇的12个村,采取座谈和访问的方式对100多个农村妇女进行交流、访谈。根据当时调查了解的情况,总结出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一低一少两高”现象。

1、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情趣较低。从调查反馈情况看,58%的妇女,“主要文化生活”是选择串门聊天、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等,21%的妇女辅导子女功课,11%的妇女平常有读书看报,10%的妇女有参加激情广场体育健身活动。

2、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从调查反馈情况看,有组织的村级集体文化活动非常少,农村妇女参与的大部分农村的文化活动都是与民间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

3、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重复率高。由于受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妇女在休闲时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相对比较单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变化很少。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打牌、聊天几乎成了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把参加民间宗教信仰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长年坚持。

4、妇女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65%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二、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一低一少两高”现象原因探析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自我意识淡薄限至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业余生活时间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大的串门、聊天、逛街、打牌等。

2、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男人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妇女长期留在家中成为主要劳动力,整天围着家务和农活、老人和孩子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所调查的村(社区)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村落分布比较分散,一个村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书屋,一个阅报栏根本无法满足分散居住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虚求。

4、传统观念的制约。受传统观念束缚,一些农村妇女不愿到公众场所参加活动,认为扭腰、跳舞唱歌是年轻人的事,每天家里家外的劳动就是一种锻炼,作为家庭妇女还需要什么文化知识,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会相夫教子、理家务就可以了。

5、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后农业时代的到来,乡镇、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高度集中的农村组织化程度明显弱化,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抵制、反对转变为持认可态度。

三、改善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情趣高尚、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之,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农村妇女群众“一低一少两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我县打造“福州新市区”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管理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为群众树立好的榜样,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引导者。二是充分发挥“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组织的成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形成被普遍接受、认知的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家庭才艺展演等评比、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家庭、先进妇女个人的宣传、鼓励。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是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根本因素。随着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一部分由于家庭贫困而不能进一步接受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生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3、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目前,我县315个村(居、社区)虽然都已建成健身路径,建成农家书屋200个,部分村自发成立女子健身队。但仅有这些简单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合理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一是统筹阵地建设。开辟村与村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渠道,不一定在每个村搞文化设施,对于区域小且相邻的村庄,可考虑在中心的村建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实现阵地共享。二是加强骨干培训。重点培养农村的文艺骨干,通过他们引领农村妇女参与健康文化,通过身边的典型的人和事来激发妇女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镇、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借鉴农村上世纪60年代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帮助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科普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任县”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新时期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神州大地的不断深入,妇女群众作为这支建设大军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了,而我们的文化生活还没有完全跟上,如何满足新形势下妇女群众“求健、求美、求乐”的需求,使她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提高,更好地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已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现在结合本人在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的问题。

在新的时期里,做好农村妇女文化工作要从组织妇女参与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从要求广大妇女大力开展讲文明创建、讲友好待人、讲勤劳致富、讲科学民主、讲公共利益、讲遵纪守法起步;以促进全乡妇女文明进步,提高综合素质为发展目标,以增强农村妇女素质、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提高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

一、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妇女人才培养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强化妇女文化教育,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始终是我们妇联和文化工作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围绕新农村建设,我们应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发挥团体会员及各类妇女协会的作用,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妇女实施分层培训,努力为建设新农村培养人才。一是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妇女、青年妇女,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二是面向有志创业妇女,进行创业致富培训,鼓励更多妇女自主创业发展;三是面向农业从业妇女,开展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增强她们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四是面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女能手、女经纪人,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本领,提高她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的能力。五是面向基层妇联和妇女干部,开展业务教育培训,加强“双带”能力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叫得响、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妇女干部队伍。同时,面向各层面的广大农村妇女,同步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

二、开展妇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农村妇女文化工作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引导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建设新农村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发挥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广大农村,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是赡养老人方面。据一项调查,目前在农村,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差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小孩的也是老人。他们的子女认为老人没冻着、没饿着、有住的就是尽孝的最高标准。二是婚姻家庭稳定方面。一些群众生活富裕了,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感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嫌弃对方,婚姻亮起了红灯,家庭出现了危机。三是文明意识方面。一些人腰包鼓了,但思想观念没有跟上现代文明的发展,脑袋还没有真正富起来,讲文明、讲卫生、明礼诚信、公平公正等现代文明意识尚未形成。这都亟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传播现代文明。

家庭是文化工作的传统阵地,也是妇联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妇女和家庭在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通过正在开展的“文明新社区,美在渔农家”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以家庭的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一是以“树立好家风、争做文明人”为目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妇女争创小康社区好家庭。广泛开展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无毒家庭、节约家庭等各类文明家庭(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创业创新等现代文明新风尚,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以“生态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绿色环保进家庭”活动,引导妇女争创“生态家园”。开展“关注生态、家庭护绿”特别行动、家庭绿化美化净化活动等,发动妇女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强化家庭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彻底改变一些家庭“门里现代化、门外脏乱差”的现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三是以“乐在农家”为抓手,开展“好婆媳、好邻居、好村民”三好争创活动,引导妇女争创和谐。通过举办“家庭才艺大比拼”、“夸夸我的好邻居”等有意义的活动,根据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村民、在社区做一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一个好婆媳。通过一系列的妇女家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妇女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使“做文明人、建新农村”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妇女文化队伍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开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所大力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现如今,也在册子乡广大妇女群众中广泛流传。在这句口号的引领下,妇女姐妹们跳起了韵律健身操,在全乡掀起健身热潮,也给昔日静寂的小岛增添了无限青春与活力。

月月有演出,天天有锻炼,这就是册子乡妇女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文化活动活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册子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组织开展广场健身舞、医疗保健操、女子夜呼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力保障了全乡妇女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序健康开展。妇女群众中参与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人多了;闲聊的人少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的人多了;打扑克、搓麻将参与赌博的人少了,勤劳务实的人多了;扯皮吵架的人少了,相互帮助、学习的人多了;不讲文明、违法乱纪的人少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多了,把美德引进家庭、把文明融入生活、把教育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册子乡今年已累计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班7期,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现场报告会、女性生殖健康讲座、青春期心理辅导活动课等,还不定期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培训等,村民们积极性高涨,越听越有兴趣。“今年,阿拉册子格外的热闹,什么越剧周、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还有各类培训活动,一直没有断过,新农村、新风貌、新气象,阿拉有福了!”

四、培育妇女先进典型,激励妇女为建设新农村建功立业 妇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能够激励和引导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上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我们将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动妇女增收致富,弘扬文明新风,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宣传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形成文明风尚、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广大妇女提高素质、自我追求的过程。

文化渗透如细雨润物,文明新风似大地回春,农村妇女优良文化行为在这种渗透中逐渐形成,经过这种文化洗礼的“海岛新女性”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她们将带着崭新的风貌、活跃的思想、大胆的创新,走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步伐。

余姚:加强妇女文体团队建设 活跃妇女文化生活——关注农村妇女文化生活

来源: 余姚市妇联 发布日期: 2010-12-23 11:47:01

从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妇女发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变化。由从前的“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发展到了今天身着亮丽的表演服,在广场上翩然起舞,用解放的双脚舞出妇女的精彩人生。7月4日晚在余姚市兰江街道石婆桥村文化广场举行的第三届主题为“情系奥运,放飞梦想”的广场健身操(舞)比赛取得了圆满的结束。参赛的十余支妇女文体团队由社区和农村妇女组成。这十余支妇女文体团队已经有了历届广场健身操(舞)的比赛经验,在筹备比赛的同时也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几支农村队伍,自从参加比赛后对舞蹈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闲暇时间,召集几个文体爱好者一起跳舞健身也正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生活的一部分。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妇女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妇女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妇女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化和妇女文体团队的建设无疑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而两者的现状和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妇女文体团队现状

目前,在余姚市兰江街道下有大大小小文化广场15个,其中农村9个,社区6个。受地理条件限制,大型的文化广场是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兰墅桥广场每晚都是附近社区居民散步休闲的绝佳去处。每逢夜幕降临,那里就成为了舞的海洋。大批的居民,其中以妇女为主自发地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在有节奏的音乐伴奏和领舞老师的带领下,跳起健身舞。凡是过往路人,有意者都可以加入其中,尽情享受健身舞带来的快乐。这已经成为姚江边一道独特的夜晚风景线。与此同时7个村落文化宫则成为了各村农村妇女休闲的去处。除此之外,各个社区和农村还设有健身路径,以400米为一条的健身路径共有32条,其中农村15条,社区17条。经过市妇联和街道妇联的长期努力,兰江街道下共有妇女文体团队17个,基本覆盖每个社区和农村。这些团队的建立为妇女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也起到了凝聚力量。同时,农村妇女那种“满足温饱,吃穿不愁,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况也因此发生变化、精神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17支妇女文体团队中,社区妇女文体团队建设更为专业,有专门的柔力球操队伍等;农村妇女文化团队虽然显得较为业余,但是参与热情高昂。

除此之外,设立的7个老年门球队则是老年妇女晚年运动健身的首选。兰江街道下唯一一个门球场建在兰墅桥边,投资20万元。

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丰富和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陶冶群众情操,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的侵袭。广大农村妇女在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素质,教育子女提高整个农村文明程度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在农村,“文明家庭”遍布各个角落;以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各类文化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妇女文化生活与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差距大。

社区妇女由于家庭、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较多的精力和资金来组建专业的文体团队,参加较多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相对更为广泛而丰富。社区居民多居住在发展较快的市区,交通便利,信息接受便捷,加上接受的教育水平较高,社区妇女在思想上更为开放、先进。一般妇女可以通过网络、书店、报刊杂志等接触到前沿信息,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这也使得社区妇女的文化生活面更广,内容更新。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妇女接受新事物明显滞后,且有一定难度。无法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是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贫乏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她们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新事物、新思潮,但是仍然不能像社区妇女那样开放地接纳并将其进行自我化。参与的文化学习少,适应新事物慢,明显滞后于日益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而另一个滞后的观念则来自于村级领导。农村妇女文化建设得不到村级领导的支持,要谈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农村妇女文体团队能够得到村级领导的支持,无疑会给她们带来更大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各种文化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扶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匮乏滞后的原因之一。农村文化生活的氛围需要活跃,加大文化设施是措施之一。以郭相桥村为例,村落文化公宫尚未建立,妇女文化团队进行集体活动缺少合适的场所。每逢比赛排练,都是东找地方西借场所,甚至冒着严寒酷暑露天筹备。这大大削减了妇女的热情和信心。更何况日常文化生活的进行。而社区文化场所的建立则明显好于农村。文化广场设施齐全,面积宽敞,社区文化环境优良,居民乐于前往。这也是造成社区和农村文化生活差距的一个因素。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单一。

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现象较为突出,大约20%的农村妇女晚饭后走出家门到广场跳健身舞,更多的妇女在家做家务。除此之外就是村妇联、妇代会组织的一些讲座、指导课,最多的也许就是在家看电视。看电视已经成为农村妇女的主要文化生活。由妇女自发组成的活动形式单一,频率也较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农村妇女多以家务为重。平时在外上班,下班回家便是烧饭洗衣做家务辅导孩子,即便是休息日,也是在家做事为主。偶尔有闲暇,也就是看看电视。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文化资源短缺。虽然有村落文化宫存在,但村落文化宫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宫多为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虽然有阅览室,但是阅览室书籍报刊种类单一。一般阅览室很少见到妇女身影。

三.农村妇女文化层次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难。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的比较严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还是搓小麻将,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小吵小闹时有发生。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除老年妇女在家念经拜佛外,敬神拜佛日趋年轻化。三是专业人才缺乏。从街道层面讲,文化站人员在编不在岗,行同虚设,再加上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缺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从农村层面看,文化专业人才奇缺,出现断层和老化现象,即使有几位文娱爱好者,其生存和发展也比较困难。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主要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历史的影响。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下的另一个原因。尽管妇女的平等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确定,但是农村妇女仍然背负着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其没有物质基础和精力去从事文化娱乐活动,专业人才缺乏。

对策措施

一.加大对农村娱乐、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及宣传,增加农村妇女娱乐场所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使农村妇女能够通过妇女之家、女性素质学校等途径学习培训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培训农村妇女文化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开展文艺下乡活动,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品味。大力开展家庭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妇女生活质量。

二.每村创建一个图书馆,免费提供种养、致富信息、外出务工、教育、卫生、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图书及相关信息资料,为妇女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辅导员由本村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担任。

三.创办一份妇女快报,以此为载体,动员妇女积极投稿,加强城乡妇女间的交流,让农村妇女更多地了解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同时掌握最新的致富信息、技术知识、生活常识。

四.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推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科学生产、文明生活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妇女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使“做文明人、建新农村”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五.适当开展各种文化兴趣讲座,激发妇女学习兴趣,丰富文化生活。让单一的文化生活多元化,扩大涵盖面。

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占我国人口约40%的农村妇女成为了妇女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但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来说,这却又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势军队。她们仍然是一个需要倾注更多关爱的弱势群体,如何更好地改善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仍然是农村妇女工作的主题。而在当前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里,如何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调动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巨大潜力与战斗力,成为了当前关注农村、关注妇女的重要课题。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安垴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

(一) 农民文化活动形式落后。

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村民在做完农活后还剩下许多空余时间, 而村民是如何支配这些空闲时间的呢?调查发现, 这些时间主要被分为三部分:一是看电视;二是互相“家长里短”闲聊;三是赌博, 打麻将。近三十年来, 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也直线上升。而在农闲时, 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平均每天两小时以上, 但在问及观看的节目内容时, 发现家庭成员主要观看的是电视剧, 电视剧大约占所看节目的70%, 而其他观看的节目则是曲艺节目和新闻。对于农业生产上急需的技术、国家有关农业新政策、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问题等方面, 还关注的不够。这就造成了“电视进乡村, 节目不姓农”的局面。第二个方面, 由于农村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各家房屋并排而立, 这就为空闲时间互相“串门子”提供了便利。于是, 村民的一部分时间用于闲聊。而闲聊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议论家庭日常生活方面, 并没有深入到互相学习农业技术、经验交流的深层次上。除了看电视和闲聊外, 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 闲散无事的村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 而且没有不带彩的, 牌局大小不等, 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钱上下。有些农户乘机开设家庭牌场, 以此盈利。这只是一部分, 在不少地方, 赌博现象普遍存在, 而他们的赌博活动也具有严密的组织, 一般在接到有公安部门搜查的消息后, 立刻分散, 所以他们的行为很少被发现。一些村民逢年过节爱赌博, 手里有钱了, 可是思想观念未跟上, 普遍法制意识淡薄, 很多人认为赌博是一种“娱乐”因赌博造成的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妻离子散的事屡见不鲜。

(二) 公共文化设施匮乏, 公共文化生活少, 村民看书难。

在调查中发现, 目前安垴村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室 (活动中心) 、公共体育设施, 也没有文化活动广场和图书馆, 整个村处于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匮乏的状态。而在公共生活方面, 据了解, 放电影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这些本属于国家“三下乡” (文化、科技、卫生) 的系列活动, 却未曾在安垴村开展过。而玩花灯、舞龙等民间文化活动和其他传统文化活动则日益少见。这表明, 安垴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并不丰富, 缺乏足够的活力, 吸引力不强, 民众的参与意识不高, 很多文化内容也只停留在节日文化上, 而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活动则是少之又少。由于没有村庄图书馆, 村民“读书难”问题十分突出, 一方面大多数村民并没有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不容易找到, 常见的农业图书又看不懂, 用不上。从调查情况来看, 75%的农民没有阅读习惯, 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在其中有阅读习惯的人中, 有50%的中年人其阅读的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 而年轻人阅读则主要为了娱乐。其阅读的途径都是找生活在城镇的亲友借阅, 自购的很少。农民家中的书籍藏量最多不超过20本 (不包括家中子女的教材) , 近九成农民不买书。但值得注意的是, 大部分村民表示, 如果有条件也会多看书, 尽量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 从书中学习新技术, 了解社会, 与时俱进。同时也有农民表示希望能有一本自己真正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的书, 而不是打开书从头到尾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理论。

(三) 旧习俗有所抬头, 一些低俗的文化在农村中流行。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 安垴村送礼情况严重, 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情成为农民的一大负担, 且互相攀比, 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每年人情开支至少在千元以上, 这对于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几百元钱的农民来说实在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另外, 个人信仰缺失。在被调查对象中, 只有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 一部分信鬼神, 而大部分什么都不信。这充分说明, 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 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在当代,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村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但与物质生活水平相比,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远远滞后了。

二、对安垴村文化现状的分析

安垴村当前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 而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原因。

安垴村大量人口外出打工, 农村成为空壳, 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主体, 而且外出打工, 收入有限, 农民并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

(二) 社会原因。

国家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然也包括安垴村在内。同时, 安垴村地方政府文化政策不到位, 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小, 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少, 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扶持。另一方面, 没有建立良好的文化机制, 仅有的公共文化活动缺乏新意, 对村民吸引力小。很多农民反映, 就算有一些庙会唱戏的活动, 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内容, 电视节目又远离农村生活, 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找乐趣。

(三) 文化原因。

安垴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素质低, 这是国家存在的普遍问题, 文化的落后又导致农民思想上的落后。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 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 精神空虚, 不思进取, 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文化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陈规陋习也成为村民思想解放的桎梏。旧观念、旧思想根深蒂固, 广大村民不容易接受新文化、新思想, 难得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思想的落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严重阻碍, 不利于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和谐发展。同时, 村里的干部队伍老化, 素质较低,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干不专的问题十分严重, 经常处于事无人干、人无事干的两难窘境没有良好的领导组织, 导致整个村子的文化落后。

(四) 村民业余时间较多。

以前是农忙时农民累得没有休息时间, 农闲时农民没事做, 现在农业科技迅速发展, 农业用上了大机械, 农忙农闲农民都不累。业余活动得不到合理安排, 只能靠打打牌, 走门串户聊聊天等打发时间, 几乎没有什么特色集体娱乐活动。

(五) 村民创造文化的热情逐渐降低。

乡村文化受到城市化等各方面的冲击, 农村传统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渐行渐远, 农村文化单调、乏味, 而农民在业余时间对新的文化形式追求的欲望减少, 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水平同落后的文化水平形成鲜明的矛盾。

三、加强安垴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安垴村当前所出现的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促进整个农村文化的健康与繁荣,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 大力发展安垴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安垴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传统农村, 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的乡村文化, 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安垴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经济的逐步发展:首先, 使用机械操作。在调查中发现, 安垴村几乎每家都有农田, 而每家农田连成一片, 其农田地貌十分适合使用机械操作。因此, 村委会应鼓励各家团结协作, 共同劳动,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充分使用机械,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采用现代发展理念, 结合安垴村当地农业发展实际, 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其次,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展高效农业, 利用本地粮田资源和水资源, 倡导广大村民勤奋劳作,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而增加农民收成。不能仅仅只靠种植常规稻麦轮作。最后,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利用当地原料, 生产特色农产品, 以农业带动经济, 将产品销往省内外, 把农业发展推向一个高层次水平, 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 使安垴村能够依靠农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不能使经济政策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而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鼓励所有村民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事业中去。另外,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 首次在农村推广现代化技术势必存在一定困难, 村委会可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 以一家富带动全村富, 把整个安垴村的经济给搞上去, 为发展安垴村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村中经济发展起来后, 外出务工的人员必会重新回到自己家乡, 这样才能在文化活动中重获文化主体和活力。因此, 发展经济是一项能够得到多重好处的措施,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农村文化。

(二)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落实文化政策。

首先, 村委会要重视文化建设, 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同时, 还要在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切合实际地制定每一时期的具体目标, 以达到目标为奋斗动力。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 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最后实现文化发展的大跨度。群众文化的发展, 靠的就是政府的政策鼓励。其次, 要加大科普投入力度, 宣传科学文化知识, 向广大村民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思想, 大力开展倡导移风易俗, 破除陈规陋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对于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提倡新事新办, 倡导良好的社会习俗和文明新风。在村里积极营造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氛围, 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 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村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 使他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也随之进步。最后, 要严厉打击赌博活动, 依法惩处一批赌博违法犯罪分子, 对于农户开牌场的要求严格限制, 经常开展突击性检查。

(三) 加强安垴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必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查发现, 安垴村文化发展落后, 没有文化中心场所, 广大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机会少。因此, 要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利用政府的投入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一个集农业科技、文化阅览、业余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室。将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投入村庄, 让村民真正接触文化, 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好处,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 组建村级文化干部队伍。

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村的文化建设, 有一定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后, 还需要一支有能力、有知识、有素质的领导队伍, 使他们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核心。因此, 可以尝试在村委会设立一个骨干岗位, 经个人申请、群众推荐、能力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 在当地村民中选拔一名有责任心, 在群众中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骨干上岗, 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 带领全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同时, 也可组织一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 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关注文化建设, 调动他们建设文化的积极性。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市、乡两级政府给予适当工资, 每隔一段时间由群众进行考核, 合格的可继续担当, 不合格的由群众另选。

(五)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

重视全村的教育水平,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努力让每个家庭的孩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习, 在一个较高的素质教育水平基础上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 使他们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 又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利用农村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比如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既有特色而成本又低, 贴近村民生活的农村文化艺术节, 要因地制宜, 结合生产活动、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特色。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 交流技术的平台。而村民可以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活动, 从而减少单纯的看电视、闲聊、打牌甚至赌博的时间。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村民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联络彼此感情, 激发农民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共同性。同时, 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利用农闲和节日, 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 不断在群众中掀起学习文化、创造文化的高潮。另一方面, 在村中经济迅速发展, 村民家庭收入有足够余额的基础上, 他们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村文化干部的组织下组成团队集体外出考察学习农业技能, 提升全村村民修养,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村民还可以在一次次活动中接触不同的文化, 在各种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调动村民创造文化活动的热情, 不断丰富文化种类,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通过对襄樊市宜城安垴村的调查, 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并探索出适合安垴村村民文化生活发展的途径。借此以小见大, 引起国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 对提出的政策建议予以采纳、推广, 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1]曹毓, 洪艳.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J].行业探讨, 2006, 11:96~98

2[2]中国丽江旅游网.2006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EB/OL].http://www.ljta.gov.cn/re adnews.asp? newsid = 2158, 2007-06-14。

3[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旅游局发布2007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EB/OL]. http://www.gov.cn/gzdt/2008-06/13/content_1015600.htm, 2008-06-13。

4[4]中商情报网.2008年中国旅游业年度数据[EB/OL]. http://www.askci.com/freereports/2009-08/200982519391.html。

51.曹毓, 洪艳.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J].行业探讨, 2006, 11:96~98

62.[美]佛登博格, (法) 梯若尔.博弈论, 黄涛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3.[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8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四新恩阳”建设这一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我区25个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23个(在建2个)、文化示范村25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7个、文化大院5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8个、农家书屋394个、社区书屋43个。统筹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广电站资源,设立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站25个;建成图书分馆6个、文化分馆2个;建成留守儿童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5个。

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图书馆及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94个农家书屋和43个社区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相约古镇”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活动为支撑,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放歌”“翰墨古镇”“ 家在恩阳”“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752场次/年。

3、文艺人才培训不断加强

对我区28支民间文艺队伍每个月派专业人员进行腰鼓、军鼓、广场舞、扇子舞、健身操等针对性培训,截止目前5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培训;举办农家(社区)书屋图书管理员专业培训3期/年,培训人数16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体业务培训2期/年;举办乡镇(街道)文化专干业务培训班4期/年,培训人数8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队、爱好者培训班6期/年。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村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区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社丰富。在城区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送文化下乡”所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建设,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看书报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

5、农村文化阵地班子不够健全。乡镇文化站人少,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较普遍,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

三、发展繁荣我区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区委、区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我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公益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改革将文化站和广站合并,配齐配强文化站长,区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3、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挖掘整理,赋予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2)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文化+”工程,充分挖掘、利用恩阳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战略;以古镇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文化旅游为支撑,积极研发文旅产品,大力推动文化提质增效。加大对从事文化产品开发生产或经营的扶持力度。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4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农村养老问题已经超出个人和家庭的界限,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改善、构建老有所养新机制,近年来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居民养老状况的政策措施,连续两年把“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列为为民要办的实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为全面了解泰安农村养老现状,近期国家统计局泰安调查队深入社保机构、乡村农户,开展了一次快速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当前泰安农村养老现状

(一)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养老负担加重。截至2011年末,泰安农村户籍人口365.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6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7.6%。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常规调查的560户省级样本户中,有常住人口1958人,户均3.5人。按照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个农村家庭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这样使得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人口抚养系数增加,致使子女人均养老负担成倍增长。

(二)家庭养老为主,空巢老人增多。当前农村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老人依靠种地和子女接济来维持日常生活。居住方式代际分居居多,有66.7%的调查对象与子女分开居住,再加上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创业,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为许多空巢老人的生活写照,难以享受天伦之乐,老人普遍面临生活不便、照料 1

不够、精神孤独等难以回避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使得本来就需要子女照顾的老人生活更加不便。

(三)参保意识增强,新农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便于适龄参保人员缴费,泰安根据参保人员经济状况和家庭承受能力,在国家设臵的缴费档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缴费标准,增加了缴费档次,设立了城乡居民统一的缴费标准。目前缴费档次增加到15个,缴费额从100元至2000元不等,扩大了选择空间。截至2012年6月底,每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的农村居民已达64.3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广大农村居民参保意识明显增强。2012年上半年止,全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04.8万人,参保率达98%。

二、当前泰安农村养老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养老压力增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从事种植业的占49.3%,从事养殖业的占5.7%,打工为主的占46.9%。由于从事粮食种植收入较低,从事蔬菜种植收入稳定性较差,打工收入就成为目前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678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2%。但打工收入受自身素质、市场需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短期内很难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泰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0.4:1,仅相当于泰安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另外,农村居民生活负担较重,买房或盖房费用加大,孩子非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增加,红白事“份子钱”增长较快,就医看病负担较重,农村养老压力日益加重,有71.4%调

查对象认为家庭养老压力加大,一旦老人生病,产生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负担极重,子女要面临着财力和精力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观念陈旧,养老模式单一。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有85.7%的调查对象,不愿到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认为进敬老院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老人,占调查对象的42.9%,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逐年增加,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困难。

(三)基础设施缺乏,老有所乐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跟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相对贫乏,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看电视、听收音机、串门、打扑克成为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93.6%的调查对象选择看电视,90.2%的调查对象选择串门,56.3%的调查对象选择听收音机,42.9%的调查对象选择打扑克。广大农村地区公园、广场等基础休闲娱乐场所缺乏,老年人很难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四)新农保层次低,功能难以发挥。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事关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开始试行“低起点广覆盖”的新农保,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生活期盼。但新农保层次低,基本养老功能难以发挥,以每年个人缴费100元,政府补贴30元标准测算,连续缴纳15年,每月可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14元(不含利息等因素),再加上政府基础养老金每月55元,每人每月可领取69元;以每年

500元的缴费标准测算,加上政府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可领取112元。调查中,65.7%的调查对象选择最低缴费标准,新农保很难发挥养老功能。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充满期盼,期盼政府尽快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岱岳区角峪镇安乐村一位赵姓老人说:“子女生活负担很重,要还房贷,还要交学费、物业费、水电费〃〃〃〃〃〃现在物价这么高,子女生活压力很大,政府多给一分(钱),咱就少给子女要一分。”

(五)农民工群体庞大,养老面临诸多困境。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既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又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参保意识增强,参加当地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远远高于传统农民工,但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手续繁琐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参保覆盖率短期内很难提高。传统农民工,农闲时出来打工,农忙时回家种地,参保意识不强,调查中,一位五六十岁的农民工说:“我们这些人是跟着老家的包工头干活,工钱都是一单活完了之后结清。对比交纳城保,我更愿意回老家交保险。”农民工养老问题亟需破解,不能让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把青春献给城市,把养老负担转嫁给农村。

三、解决泰安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思考

(一)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面对目前较为落后的农村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相对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单纯依靠一种方式难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问题,家庭养老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农村居民自身发展能力,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促进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的形成,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机构。目前,养老机构办成什么样子,达到什么标准,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基本护理技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现有社会养老机构规模小、层次低,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标准,扩大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建立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大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农村敬老院运行管理模式,提高五保老人养老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家庭养老提供有益的社会补充。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一是加快新旧两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融合,尽早实现新旧农保的个人账户的合户;二是完善失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三是加强经办机构的协调,切实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提高农民工城镇保险的参保率;四是加强养老金的管理和监督,改变现行的收费方式,全面实行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办法,做到专款专用;五是不断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增加农村居民养老金月领取额。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5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农村青年的流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农村青年团员外出务工日益增多,造成了基层农村团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团组织对农村外出务工团员青年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的作用,我们就全区农村外出务工团员青年进行了调查。

一、全区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的现状

1、总体状况

宣州区辖19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人,农村人口人。据调查,2003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1179人,农村团员青年人,外出务工青年高中文化占40%、初中文化占50%、小学文化占9%、大专文化以上1%,全区外出务工青年带回资金4.97亿元。

2、就业状况

因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外出务工青年有80%以上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男的从事泥瓦工、女的从事简单的缝纫、包装、保姆等工作,农村青年主要去向是省外劳工的多,省内的少;企业务工的多、事业单位的少。外出务工的青年主要是通过“一助一”带动或熟人介绍就业,择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

3、生活状况

外出务工青年普遍对自己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感到不满意,但苦于自己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目前现状,只能表示无奈。

二、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原因

1、劳务市场的形成。现阶段全区农村从业人员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当过剩。近几年来,一些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在加大力度搞发展,许多劳动强度大的工种本地人不愿干,而外出务工人员又迫切需要找到一份工作,从而造成了劳动力买卖双方的形成。

2、经济利益的诱惑。据调查,一般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年农民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超出在农务农所得很多,对农民具有极大地诱惑力。

3、邻友的带动。凡外出务工归来的人,不仅挣了钱,而且见了世面,学到了一定的技能,了解了更多的市场意识,增强了博击市场的能力,对在市场上如何挣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邻帮邻、亲帮亲,在外务工的青年也愿意带亲友出去,从而带动了劳务输出潮流的形成。

4、农民生活的压力。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农业收入仍是家庭收入的基本保证,但随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收入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需求,而且目前乡镇企业已外于改制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

难,这就迫使农村青年不得不外出务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5、农村青年追求自身成才。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水平,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据调查有70%以上的农村青年不满于现状,想出去闯一闯,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

三、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在外出务工中存在的上些问题

1、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只能选择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2、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稳定性不够,有很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由于与用工单位没有签订用工合同,单位用与不用以及从事工种的随意性很大,大多数打工者工作不够稳定,有些缺乏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有时一个月要换几次岗。有工作就做,无工作就必须待岗。有时甚至不得不返乡。据调查,有可能随时被老板“炒鱿鱼”的外出务工青年约占总数的40%。

3、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首先是外出打工者缺乏自身权益维护意识,因为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不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其次是用人单位的歧视。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社会上存在着城里人、乡里人的区别,进城务工人员属于弱视人群,据调查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一般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且用人单位和人人还经常找各种借口克扣工资,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一般以较少补偿了事。还

有是外出务工子女入学问题。据统计,在300万流动人口中,6—14岁儿童占40%,达到了10万余人,可是这些孩子的入学率仅为13%,有87%的孩子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之外,即使是入学的也是在交了高额的,与当地孩子差距相当大的费用后才得以入学的。这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正。

四、关于做好外出务工团员青年工作的几点思考

1、扩大信息渠道,构建信息网络。务工信息的获取和发布是推动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基本环节。共青团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主动与发达地区的团委取得联系,不断扩大信息渠道,同时,在每村确定一名劳务输出信息员,努力构筑区、镇、乡三级劳务输出网络。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劳务收入水平,我们应把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提高劳务输出的整体素质作为核心内容来抓。我们应及时联合有关单位,对外出务工人员加强务工常识、就业须知、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同时,还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

3、创新团组织建设,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我们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团组织建设,力争做到“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到哪里,团组织就建设到哪里”,消除团工作的空白点。我们应及时与外出务工人员取得联系,就外出务工青年子女读书、土地流转等一些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问题提

供帮助。我们还应在外出务工人员中选出一批素质较高的青年,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组建一支外出务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务资纠纷、民事纠纷等咨询服务,同时团委应动态掌握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发现重大矛盾和纠纷应迅速介入,并联系有关单位公正处理,及时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4、发挥学校阵地作用,加强对外出务工后备力量的培养。一般外出务工青年均是在学校毕业后便参加外出务工的大潮,因此,在校学生是未来外出务工人潮中的主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积极发挥学校阵地作用,在学生毕业前,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对在校学生集中进行外出务工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实用技术培训,以进一步提高我区外出务工人员的水平。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秦成翠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研究所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开展状况令人担忧,本文拟通过对安徽某县农村中学实验现状的调查,来探究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化学及化学产品已渗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等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而这些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化学作为基础和中心学科的地位已母容置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一、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是指化学科学中为阐明化学现象,检验化学理论中假论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观察所发生的变化和结构的过程。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

新的课程体系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纵观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一不是与实验有密切的关系,我国

1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经说过:“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不会过分”,可见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的实验开展情况又如何呢?

二、对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针对目前不少农村中学采用“黑板+粉笔”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更有学者指出中学老师的一张嘴就是一个实验室的现象,笔者对安徽和县部分农村初级中学化学教师作了调查:发放问卷27份,收回27份,有效问卷27份,调查结果如下:

表 一

从以上数据可知对于教科书上的实验,只有11%的教师几乎都做,89%的教师部分做,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大部分教师反映了学校没有条件做,药品和仪器不全,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实验等现象,鉴于此笔者对另一调查作了统计:

从此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相应严重,27所中学中,只有一所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访谈得知也是学生动手做的少,另外26所中学中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14所中学连学生实验室都没有,12所中学虽然有学生实验室,但

因配制不齐也闲置着,一些教师反映学校根本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即使学校购买仪器药品,没有专门实验员,学生实验还是无法开展的。

以上的调查数据令人担忧,学校教师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却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倡导“笔试文化”,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不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笔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93%的学校是根据中考成绩来给予教师物质奖励的,这也是导致教师对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笔者还对活动探究与家庭小实验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表三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实验和激发兴奋的家庭小实验也没能开展起来;探究性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主要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弗来明青霉菌的发现,诺贝尔炸药的制造无一不是探究中的成果。

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旧教材的实验方式作了对比统计:

表四

从以上统计可以得知,新教材减少了演示实验,对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力度大大加强,可见课改后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视。在现有的条件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创设条件,将一些学校无法开展的活动与探究想法变成“家庭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如利用一次性输液管、注射器等改制成微型实验,用蛋壳代替碳酸钙等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把药棉放在盘子里,然后药棉中央滴上几滴食盐水,拆几张音乐卡,把音乐卡的两条导线分别接触药棉上湿润部分,能导电的就能发出悦耳的音乐。

三、思考和建议

鉴于当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配置实验仪器、药品,特别应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实验室建设,应配置实验员,对现在的化学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制定适应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测量与评价方式。化学教师要积极参加学习,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提高化学实验的地位,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培珍、赵斌、孙尔康等著《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平、蔡秀慧编者《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新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栋林《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化学教育[J],2008(8);

[4]乔金锁《中学教师对化学实验认识的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J],2007

(1);

[5]卢香宇、方芳贵州西部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J],2007(3);

[6]徐彩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会试》化学教学[J],2001

农村中学作文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7

在调查中, 学生认为造成作文水平差的原因是: (1) 读得少, 写得少, 积累得少, 语言仓库小。 (2) 没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 (3) 从来不修改作文, 也未认真思考如何修改。 (4) 对老师要求的摘抄只是应付, 对所摘抄的文章没认真透彻的理解;也搜集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汇, 想用但总是用不上。 (5) 很少用心写文章, 太随便, 常常跟着感觉走。 (6) 浮躁、急于求成, 功利性强, 总觉得不如理科进步快, 对作文没有兴趣。……

我们从学生的认知上可以看出学生在积累和兴趣上有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去分析。

(1) 教师方面

首先, 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随意性大。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检查而要求学生写作文, 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不得不去写作文。试想, 这样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吗?学生以这样的心态被动地去写作文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吗?这样的作文训练只是耽误了学生的大好时光, 学生的作文水平根本不会提高。

其次, 许多教师作文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许多农村的语文教师因为信息闭塞, 与外界交流少, 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的学习少, 导致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同时, 教师在讲评中, 又上成了经典文章表扬课, 学生文章的批评课。这样, 学生没有有效的训练, 自信心又不断受挫, 以致写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差。

最后, 许多教师面对素质差的学生, 不是积极寻找对策, 而是把它当成了万能挡箭牌, 成了自己不需努力的借口。在这种心态下, 教师认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就足以让学生学的了, 不再去认真了解学生, 不再去认真备课。学生迷惑, 老师认为学生笨;学生不会写, 老师认为学生差:从来都不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从来不会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提高。

(2)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基础差。这是每一个农村中学教师, 尤其是农村二星级中学的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上面的图表中就可以看出, 无需多说。

其次, 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农村经济落后, 学生几乎没走出过本土本乡, 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经验;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学校藏书甚少而且还不向学生开放;家庭很少购买书籍, 订阅报刊杂志等。在学校里, 枯燥乏味的生活, 没完没了的作业, 一拨又一拨的考试, 又使得每一个学生成为一台台毫无情感的考试机器, 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很少有时间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 很少能得到表达那种青年人的活力和激情的机会。因而学生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 难以产生升华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 难以写出激荡人心或鞭辟入里的美文。

再次, 学生读写分离。学生不是不喜欢读书, 其实, 学生的读书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生的读差不多都是消费性的读, 休闲式的读, 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是: (1) 阅读面狭窄, 以武侠、言情、网络文学、快餐类文章居多, 那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因“读着累”而遭冷落; (2) 阅读点偏, 读文章时, 学生关注的往往是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 感兴趣的是个别词句的摘抄, 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剖析, 忽视了对作品主旨的深刻思考, 没有从作品中去反思当前的人生和社会。学生虽然读的很多, 但对他写作的提高却没有多大帮助。

在调查中, 学生认为解决作文水平差的办法是:

(1) 多阅读, 多摘抄, 多积累素材, 注重把握作文细节方面。

(2) 多思考, 多总结, 注意模仿。

(3) 每天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可以是读后感, 也可以是细节描写, 或具有哲理的话。

(4) 留心身边的事, 从小事悟出生活哲理, 多联想和想象。

……

在这些方法中, 无非是多读多写多思考, 但是在提高学生兴趣上还是无法解决。提高学生兴趣这一问题无法解决, 多读多写多思考慢慢地就会成为无水之源, 无基之楼阁, 慢慢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了。因此我认为应该采取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平时积累和多种激励的有效融合, 写作方法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整合, 才能使农村中学的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 必须多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老师不能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要进行指导, 教会学生怎样阅读。阅读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积累一些好的词语或句子, 而是主动的、自由的与文本对话, 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引证或批驳。每星期要开设阅读课, 可以采取“放羊式”阅读, 让学生自己找到水草丰美之地, 也可以采取“教练式”的阅读,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高考就孕育在平时的阅读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行展评式活动,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展示学生的成就感。

(2) 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或体验。学生生活在农村, 对自己家乡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长河落日、村落炊烟、晨风晓月、绿水青山……这一切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3) 采用情景式作文教学法。学生生活在几近于封闭的圈子里, 每天和几部教科书相伴, 没有生活体验, 也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情景式作文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 加深他们的体验, 让学生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如记叙文类的可以从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开始, 让学生七嘴八舌去刻画, 把常用的写作技巧都用上, 先不考虑主旨是什么, 先看看刻画的是不是典型, 是不是形象, 不一定写完整篇文章, 可以是片段。议论文类可以找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 让学生论辩, 把论辩的内容整理出来作为写作材料, 然后进行取舍筛选, 达到材料论证观点的最优化。

(4) 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兴趣得到培养和激发, 就会有旺盛的表现欲望, 高昂的写作热情。因此, 教师应积极地运用多种激励学生的方式, “为他们创设一种令人高兴的、值得庆幸和安定的写作氛围。”比如平时练笔可以采取无限积分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出班级日报的形式让学生踊跃投稿, 培养他们的自豪感;每星期可以开设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阅读自己同学的文章,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 魏书生老师说过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做, 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作文批改也是如此, 应该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先制定“作文批改标准”, 挑选出几篇不同类型的 (好、中、差) 的作文, 做好示范批改, 让学生把握好批改的尺度。然后可以采取小组批改的方式, 由小组成员把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提出来, 并和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共同再把这篇作文修改出来;也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对作文的精彩点进行赏析, 败笔处进行建设性的修改, 并提出个人见解, 得出一个分数;甚至也可以采取自评的方式, 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写的文章的精彩点和败笔处, 给自己一个分数评价, 然后进行修改, 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修改。最后制作出作文手抄报, 让全体学生阅读。教师在修改过程中只起到顾问和指导的作用, 给那些争论而无一致意见的作文以具体的意见。

晋江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8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上一篇:愚人节英语作文怎么写下一篇:人力资源主管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