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阅读心得

2024-07-07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精选8篇)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 篇1

对我来说,看完整部作品的感觉就像是每天晚上听一个白胡子老者坐在神灯前,讲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暗的灯光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无论是从美女雷梅黛丝的天使般的提升,还是房子里死去的幽灵的流浪,还是奥雷连诺上校发动的战争,阿玛兰达的情感生活波折,魔幻与现实总是交织在一起,不是跌宕起伏,而是环环相扣,像流水一样,没有任何突兀和荒诞,却让人清醒。

其实,布恩迪亚一家经历的历程,恰恰是对抗孤独的过程。他们有的怀抱热切的理想,敢于尝试新事物;有的努力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有些人充满激情,在情感上忠于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学业上的学习,理想上的奋斗,还是享乐上的沉迷,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激情,但现实并没有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马孔多的保守、落后和灾难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他们,使他们在梦想一次又一次破灭后变得失望、沮丧和充满孤独。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死亡预言,命运之神已经在羊皮纸上写下了结局,谁也无法改变。

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里面说,婴儿从妈妈温暖的子宫里掉下来,说明她是孤独独立出生的,会有自己的路。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害怕孤独,所以人们总是渴望融入社会。我们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遵守社会规范。归根结底,我们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孤独。其实在人会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会一如既往的孤独。再辉煌的过去,也会像马孔多飓风一样把一切都吹走,什么都不留下。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 篇2

关键词:《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孤独,时空

一、引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的一部力作, 它以启示录般的内容给哥伦比亚人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人民指出了一条如何摆脱孤独和落后现状的道路。孤独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核心主题, 它不仅表现在作品中, 而且浸透在他的整个人生中, 同时这种孤独情绪还一直通过时空的蔓延渗透到了读者的阅读之中,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马尔克斯———行走在异度空间的孤独者

人们常说一个人童年时代的经历会影响他成年后的发展。让我们回到马尔克斯的童年时光。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一个小镇医生家庭, 因生活艰难, 马尔克斯自幼被寄养在外祖父家, 周围环境的荒凉和外祖父晚年的孤苦, 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马尔克斯幼年的心灵中烙上了孤独、忧伤和被遗弃的伤痕, 这伤痕一直影响着他的整个创作。同时孤独也使得年幼的他更加关注周围的一切, 这又为他的创作留下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那时他的生活环境是奇异的。外祖父家的陈设、家具都带有魔术家惯有的道具特点, 充满魔幻色彩。他儿时床前的祭坛上供着许多小神像, 每到夜晚时它们就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似乎在向小马尔克斯讲述着古老而奇妙的东西。在这样魔幻的环境里, 一有空, 外祖母———家里的主心骨, 还经常讲神奇鬼怪的故事, 在她的心目中, 人鬼神之间不存在着什么界限。童年生活环境的奇特, 亲人的影响, 对马尔克斯认识现实生活的思想方法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他的思维领域, 虚构与真实之间, 幻想与感知之间, 并不是对立的, 似乎不存在绝对清晰的界限, 他可以自由地在异度空间中切换自己的位置。在《百年孤独》中我们还会发现, 作家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作品中的人物可以随处游移。另外, 外祖母讲的故事, 又令作家深刻地领悟到拉丁美洲的神奇, 因此他挚爱着这片土地, 在十六岁时就萌发了写小说叙述的想法。外祖母的那些故事, 为他日后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她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形式, 也影响着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八岁以后, 马尔克斯离开了外祖父母, 开始正式的时空移动旅程。他孤身一人到巴兰基利亚读书, 孤独是他唯一的朋友。毕业后马尔克斯进入波哥大大学读法律, 但偌大的城市令他感到陌生, 漫长的学业令他厌倦。1948年他目睹了哥伦比亚内战, 便辍学开始从事记者工作。1950年他开始小说创作。1955年他因一篇报道被迫远走他国。马尔克斯曾游历了欧洲多国, 如意大利、法国、前苏联。1957年他到达委内瑞拉, 目睹了独裁者败阵。然后来到纽约。1961年他去了墨西哥。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孤独的漂泊中他感受着、创作着, 创作了中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但他最想写的那部关于他的家族、他的故乡、他的祖国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史小说, 却一直折磨着他, 这是他十六岁为自己订立的目标。

《百年孤独》历经十八年终于诞生了。这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人间闹市非常不协调, 因此他也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加之冒险与好奇的个性, 他把观察力引向对隐蔽性后面的魔幻色彩的追求, 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小镇, 鬼魂与真人的对话, 鬼魂在异度空间的穿行。如果马尔克斯不是一个异度空间行走者, 他如何能写出这神异的画面, 如何能让魔幻充满作品?同时远离祖国的漫长旅行对于这个满怀政治激情的作家来说, 在孤独中更加有机会深味拉美的苦难和孤独。同一时代, 别的国家都在大踏步地前进, 而祖国和整个拉丁美洲却仍然沉睡在被殖民奴役的时空中, 百年的恶梦使人们习惯于固步自封, 害怕改变, 变得麻木而异化, “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同样的行程, 同样的动作, 并且在同样的时刻几乎说着同样的话”。这对个人来说是可怕的, 对整个拉丁美洲而言则是灾难性的。因此他更加不满灾难深重的拉丁美洲的现实, 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现实的重任。正如他在诺贝尔奖上的发言:“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 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 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 为我们提供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而属于这个源泉的我, 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人, 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这个非凡现实中的一切人, 都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 因为对我们来说, 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可以自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这是他们忍受孤独的症结。”他还说, 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 只能用生活来回答。也正因如此, 马尔克斯注定会成为异度空间的旅行者, 因为机遇选中了他, 给了他才能, 给了他经历, 目的就是让他穿梭于拉丁美洲的过去、现在、未来, 看清历史的真相, 真实地述说百年拉美的苦难, 从而唤醒更多的人真正的生活。

如此的现实与过去, 童年的经历与成年的遭遇, 十六岁的梦想和历史责任感一起汇合到了《百年孤独》中, “百年孤独”承载着太多的沉甸甸的孤独。这里有个人的孤独, 有当时社会的孤独, 更有对整个拉丁美洲孤独历史的思考和力图揭示并改变的期盼。

三、“孤独”———“百年”时空的自由穿梭者

在《百年孤独》中, 作者用了近三十万的文字, 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 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方瑛在《略论拉丁美洲文学》中这样写道:“马尔克斯举笔描绘这动乱的历史, 但并不拘泥于单纯的反映;他刻画生活在底层的人们, 但并不想平铺直叙地去素描。他要挖掘的是人的精神, 隐藏在封闭的内心世界中的潜意识, 他要探究的是人性丧失和‘自我’沦丧的根源, 以及贫困落后的肇因, 因此他采取了一种独创的手段:以虚幻的情节, 离奇的故事, 来反映一个现实的主题。其荒诞程度堪与西欧和美国的一些现代派相媲美, 而孤独, 则构成了马尔克斯作品的灵魂。”

先从篇名中的“孤独”意味来看。马尔克斯曾说过, 篇名意义深刻。“百年”意味着时间久远, 意味着漫长的历史。之所以这样说, 因为他认为, 在现代性中, 时间具有历史, 这是因为他的时间承载能力在永恒扩张, 即空间 (空间是时间单位允许经过、穿过、覆盖或者占领的东西) 上的延伸, 一旦穿过空间的运动速度 (它不像明显的不容变更的空间, 既不能延长, 又不能缩短) 变成了人类智慧、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体现, 时间就获得了历史。而孤独则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一种个体和群体的心灵体验, 具有流动性、传递性、扩张性。当空间加入时间因素, 空间之维即被神奇点化。如果说百年意味着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 那点化的孤独是什么?对此作者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说了这样的话:“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对自己的民族, 对拉丁美洲的前途并没有悲观主义的哀伤, 相反, 他满怀着希望和信心。他说:“我们有权利认为, 着手建造一个新的乌托邦还为时未晚。这将是一个崭新的、灿烂似锦的、生意盎然的乌托邦, 在那里, 任何人都不会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 爱情真诚无欺, 幸福得以实现, 而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无论是孤独还是团结, 都是人的一种分离和聚合, 加入时间的概念, 这“孤独”与团结是意味深刻的, 它寄托着作者对自己、民族、对拉丁美洲的一种期待。如果说作者因其经历成为一个自由的时空旅行者, 那《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则是他的旅行游记, 记录了穿梭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般冰凉铁轨上的一列巨大的列车的痛苦哀鸣, 期待着它轰隆隆地穿过一个个时代后, 必定能开往一个新的境界。时空观在书名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其中时间、空间互相映衬, 互相流动, 令读者感到“孤独”不仅是一个形容词, 而且是一个拟人化的行走者, 负载着百年的重负。“孤独”不仅存在于意义深刻的篇名中, 它更以时空表现的方式自由地穿梭于内容与表现手法中。

(一) 内容中的时空表现

这部作品时间跨度达一百多年, 涉及面广, 包括了哥伦比亚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这是它的时间性;作品中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则是它的空间性。时空如经纬交叉织出的故事则反映着他对拉丁美洲的历史的看法。怎样看待时间, 其实就意味着怎样看待生命, 怎样看待自我与大千世界。马尔克斯意在通过马孔多镇的兴衰和对每一个人物精神的极度空虚和寂寞的描述向人们剖析拉丁美洲贫困落后的原因, 从而希望帮助他们摆脱孤独。

先来看作者笔下的空间———马孔多, 这是一个时空幻象之城, 是用多种写作语言创造出的一个神奇的迷离之城。一方面, 在马孔多这块土地上, 现实是没有界限的, 一切都是可能的。另一方面, 马孔多是一个没有名目的村落, 是一个布满灰尘的地方, 一个被抛弃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麻木、绝望地了此残生。这是一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地方, 是一个时空交错的光怪奇异的地方。

马孔多的鬼魂世界与人世间是相通的。如那个奇怪的吉普赛人墨尔基亚德, 他留下的羊皮书记载着马孔多的历史未来。这个预言家实际上早已死在亚洲的海滩, 可在马孔多他却活着, 自由地来往于天地冥间。因此生死人鬼完全没有了界限, 时空合而为一。这些是符合拉美人的生命观的。此外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 如空中飞毯、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等描写。马尔克斯说, 看上去是神奇的虚幻的或魔幻的东西, 事实上是拉丁美洲的基本特征。可以说马尔克斯对周围采取的现实态度是正视、关心, 并且以周围的现实作为创作的源泉。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试图以魔幻的手段表现现实, 而不是把魔幻当作现实表现。在这本书中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消失了, 融化在民间传说和神话中, 在美学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然后看生活在马孔多的人们。马孔多的人们有一种特有的东西, 那就是拥有百年之久的孤独。他们并非与世隔绝, 但这里的人习惯于用因袭的老眼光看待不断出现的新事物, 结果最终陷于可悲的境地:越对新的疑惑不解, 就越依恋旧的观点, 越适应不了新环境, 导致了百年孤独的城镇。马孔多的怪异造就了一代代孤独的传承者和自我的毁灭者。布恩地亚家族的繁衍与马孔多休戚相关。拉丁美洲人有儿子继承父亲姓名的习惯,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在世世代代重复着同样的名字, 他们过的日子与先辈毫无二致, 同样单调和孤独, 布恩地亚家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人人都“裹着一层硬硬的、穿不透的孤独的外壳”。不论他们走到哪里, 别人都能从他们特有的孤独的神情上, 一眼认出他们是布恩地亚家的子孙。最终当最后一个布恩地亚阅读预言命运的羊皮卷时, 等待他的是从世界上永远的消失。小说中对这种孤独的描写因人而异, 贯穿始终。这些描写给人以时空周而复始的强烈效果, 更给人以孤独的窒息感和恐惧感。作品以第一代布恩地亚害怕生下有猪尾巴的孩子开始, 以他们的后代终于生下有猪尾巴的孩子告终, 完成了恶性循环的一环。书中有尾巴的畸形儿是愚昧和耻辱的象征。在马孔多和布恩家族封闭、窒息、落后、保守的环境, 有这样的怪胎是必然的。为马尔克斯作传的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曾写道:“孤独乃是美洲人的特性, 它代表美洲人的深度异化, 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隔绝及美洲人经受的一系列受制约的事实。就是说, 美洲人注定要与现实相离, 而这种相离则使他感到失望, 被人宰割和孤单。”马尔克斯希望用他的笔让人们记住这个悲惨的历史。

(二) 写作手法上的时空运用

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时空的自由转换也是其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比如:小说中采用了许多源于拉丁美洲的民族文化神话传说。哥伦比亚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国度, 马尔克斯是在各种文化融合的大摇篮中长大的。他不仅熟悉外祖母的故事, 而且能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运用自由, 这也是一种异度空间的时空交织, 而这一切都神奇而自然地被连缀在《百年孤独》之中。

在描写顺序上, 他一反依时序进展描写的顺序, 而是以某一将来时间为端点, 从将来回到过去, 同时循环往复。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空合为一体, 交叉往复, 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 构成了马孔多的孤独世界。最后三种时间交汇到小说终点。正如老祖母乌苏拉所说:“时间的确是周而复始的。”孤独也就周而复始地寄生在时间之上。于是启示着人们应当毁灭这种可怕的未来, 避免悲惨的延续。

四、读者———阅读孤独的挑战者

孤独不是静止的, 是可以流动的。作家将自己感受到的孤独表现在了作品中, 而作品中的孤独又随着时空这条长河流淌在读者的心中。这正是马尔克斯和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在谈《百年孤独》的诸多阅读感受中, 英国文学评论家金·弗朗哥曾说:“阅读此书本身就是一种孤独。”首先, 阅读三十万字的作品, 读懂它需要面对无数的文字符号、无数神奇的事件、复杂的历史, 你必须孤独、静心才能读懂其中的内涵。如此孤独自然产生。其次,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孤独, 而且传递的是拉丁美洲百年的痛苦, 令读者感受到的仍然是孤独。最后, 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会让读者迷失在小说的时空中, 迷失在自我的心灵空间。当读者踏入书中的那一刻, 吉普赛人墨尔基亚德那本用梵文写成的预言性质的书, 美洲的神话与神奇的故事, 不断重复闪现在读者面前的重名人物, 百年前、百年后, 活的人、死的魂灵, 时间的寓言, 迷乱的空间, 都会使读者身不由己地卷入一个着魔的世界, 仿佛站在时空隧道中, 完全忘记了现实的存在。读者的眼睛在字里行间饥渴地进行着物理空间的移动, 大脑心理的空间却被魔幻的想象所占据, 甚至会有一种眩晕的感觉, 读着读着会突然停顿下来, 自问:“我是谁, 我在哪里?我究竟是在书中, 还是在现实?”甚至会迷失了自己的空间感, 沉入其中, 不能自拔。

读完掩卷而思, 读者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仿佛自己刚刚从远古旅行回来, 疲惫不堪, 但大脑仍在和书中的人物谈话, 有一种诡异的感觉, 就像那个忽有忽无的吉普赛人一样希望预言着什么, 而这种自我反思却无法与人分享, 这便又是一种孤独。同时小说中人物的孤独越发地令人感到一种心灵的恐惧, 会有害怕孤独的自我迷失的担心。再加上作者时空交叉写作手法的运用, 把不同的时间地点发生在不同的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画面上描写, 从过去到现在, 从现实到梦幻, 从生前到死后, 作家随意改变摄影镜头的角度, 有意不作任何交代, 迫使读者反复琢磨, 认真思考掌握要领。这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打个比方, 阅读此书就如同坐在一个飞速运转的过山车上, 读者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扶杆, 否则就会因离心作用而消失。巴尔加斯·略萨就曾说过:“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完全被内容说服, 而全然忘记或者没有感觉到艺术形式的存在。”马尔克斯做到了。当读者在叹服作家思想之深邃, 写作技巧之娴熟时, 马尔克斯却告诉读者:“看上去是神奇的、虚幻的或魔幻的东西, 事实上是拉丁美洲的基本特征。”“在拉丁美洲纷繁的、光怪陆离的、令唯美主义费解的神奇现实面前, 拉丁美洲作家缺乏的常规武器恰恰不是幻想, 而是表现这种近乎幻想的真实的勇气和技能。”所以他说:“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 我自叹不如。”

在这部作品中马尔克斯完全自如地操纵了时间空间, 为此, 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就成为语言的必要成分。他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 时间、空间也是他的语言。于是读者必将不自觉地被吸引, 迷失时空, 感受孤独, 忍受孤独, 成为挑战者。

马尔克斯是一位为整个民族未来呐喊的人, 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的孤独的战士。他和鲁迅先生一样, 用自己的作品警醒着沉睡的人们, 撼动着孤独的根基。人们只有读懂“百年孤独”的深长意味,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写作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德明.摆脱孤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

[2]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神鹰——诺贝尔奖与魔幻现实主义.武汉出版社, 2004.4.

[3]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编.世界文学的奇葩——拉丁美洲文学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 1989.12.

百年苏图阅读天堂 篇3

为简朴而不失隆重地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苏州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1)回顾纪念活动:包括《苏州图书馆百年回眸(1914—2014)》《我与苏州图书馆》的出版,《百年历程——苏州图书馆馆史图片展》,《百年书香 阅读天堂》主旨报告等。(2)文化惠民活动:包括9月11日至10月12日一个月中推出的13场讲座,6个展览,“阅读大礼包”发放,“你选书 我买单”读书荐书活动,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上借阅 社区投递”“轨交图书馆”等新服务项目的启用推出。(3)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公共图书馆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座谈会暨纪念苏州图书馆建馆百年,2014年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以及苏州图书馆与日本金泽市和韩国全州市图书馆界代表的深入交流,其间,与韩国全州市完山图书馆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意向书。

1 回顾纪念类活动

苏州图书馆始建于1914年,其前身是清末正谊书院学古堂,曾为“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百年来,虽历经风雨,数易其名,屡迁馆址,苏州图书馆始终秉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理念,与时代同发展,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她的百年沧桑史,也是我国近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当前的工作,谋划未来的发展。为此,苏州图书馆组织力量编写了《苏州图书馆百年回眸(1914—2014)》一书,在百年历史中梳理出若干重要节点、片断与事件,并辅以100多幅图片和大事记,以可读性较强的叙述来反映苏州图书馆的百年历程。《我与苏州图书馆》则通过面向社会征文,反映读者视角中的苏州图书馆及其变化,以及他们与苏州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在近300篇征文来稿中,选取其中的56篇结集出版。来稿作者中,有年逾古稀、与苏州图书馆有着60年情缘的老人,也有刚刚踏入小学的孩童,有资深科技、文化研究人员,也有流水线上工作的外来务工者,还有一些盲人读者,他们借此机会倾诉了与苏州图书馆的不同故事,感恩苏图给他们带来的知识的力量和心灵的慰籍,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使人感动的温暖,让人深切感受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价值。“馆史图片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从百年变迁、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体系建设、学术交流、荣誉展示等专题反映百年来的变化、发展和成就。

2 惠民服务类活动

本着服务和惠民的原则,苏州图书馆在庆祝百年活动的设计上,“砍”掉庆典活动,突出惠民服务,推出以惠民服务为核心的30多项活动。除“苏州大讲坛”“展示展览”等常规项目增加服务频次外,还推出了一些特色服务和借助新技术启动的新服务项目。

一是扩大了“阅读大礼包”的发放范围。苏州图书馆在市文明办的支持下,从2011年起启动“悦读宝贝”计划,每年向1000位苏州户籍的0~3岁婴幼儿赠送了阅读大礼包,内有婴幼儿读物、亲子阅读指导书、阅读测量尺、少儿活动宣传册和少儿读者证等,藉此鼓励家长尽早进行亲子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2013年底,该项目成功加入英国“Bookstart(阅读起跑线)”,苏州图书馆也因此成为大陆地区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Bookstart”成员馆。值此馆庆年,开始扩大申领范围,0~3岁的苏州宝宝,年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登记申领,到苏州图书馆总馆或分馆随时领取。

二是开展了“你选书 我买单”读书荐书活动。这是专为馆庆策划的一项惠民活动,从9月10至25日,在苏城最大的两个书店——苏州新华书店和苏州凤凰书城,苏州图书馆的读者看中心仪的图书可当场办理借阅手续而无需购买。

三是我馆第一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于9月15日正式启用。

四是苏城首个“轨道交通图书馆”开放。9月20日馆庆当日,首个“轨道交通图书馆”以“微型多媒体图书馆”的面貌呈现在乘客面前,配合上班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五是“网上借阅 社区投递”启动。这是一项由苏州图书馆首创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使借书就像下楼取一份报纸一样简单,变得更为便捷。

3 学术交流类活动

2014年9月20日,“公共图书馆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座谈会暨纪念苏州图书馆建馆百年”在苏图举行。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汪东波,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方标军,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李广建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仪式后是两个主旨报告,分别是苏州图书馆金德政副馆长的《百年书香 阅读天堂》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的《天堂的模样》。金德政副馆长对苏州图书馆的百年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王余光教授从苏杭的人文历史考证了苏杭之所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真正原因。

9月20日下午,“公共图书馆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座谈会在苏州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台湾及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与会人员带来了5场精彩报告。

北大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和台湾大学陈书梅教授结合自己近两年的学术研究方向,分别向与会代表做了“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的应用”和“书目疗法对大学生情绪疗愈功能之研究——以绘本和电脑为例”两个报告,让大家了解到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焦点。来自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的Dagobert Soergel教授和来自英国的Stephen Kay教授介绍了国外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其中Stephen Kay教授分享了大数据背景下,卫生保健、信息科学、电脑科学三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最后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结合当前公共图书馆正面临着转型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做了“时代呼唤着馆志、馆史编写工程的全面启动”报告,介绍了馆志、馆史编撰工作的五个基础工程和五大人文功能。

9月21日上午,“2014年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在苏州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该环节主要由博士生先做报告,接着专家针对报告进行点评。来自北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六位博士根据自己在校期间的研究方向做了相关报告。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吴晞主任,北京大学段明莲教授、张广钦教授,安徽大学图书馆储节旺馆长,南京农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茆意宏教授,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佛山图书馆屈义华馆长,张家港图书馆缪建新馆长等各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最后,在大家的见证下,苏州市文广新局徐春宏副局长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党委副书记、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张久珍教授签署了“苏州市文广新局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关于合作举办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协议”,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从此永久落户苏图。

馆庆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国际交流活动。苏州市的友好城市——日本金泽市和韩国全州市分别派出图书馆代表团前来参加馆庆活动。三市之间是互为友好城市关系,有着较好的交流基础。去年,我馆许晓霞副馆长、采编部卢烨副主任出访两市,与日本金泽市海未来图书馆签署了友好合作意向书,并与韩国全州市图书馆界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此次许晓霞副馆长仍然代表苏州图书馆与韩国全州市完山图书馆正式签订了《友好合作意向书》,两馆正式成为友好姊妹馆。这标志着苏州图书馆的对外文化交流又迈出新的一步。两市代表与我馆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参观了我馆总馆和三个分馆。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 篇4

在忙碌却又充实的学业后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在这个可以自主调节时间,不必为完成作业而忧心的假期里,我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开始了一场邂逅。十本优秀书籍之中,读后想为它写点什么的感觉最强烈。

《百年孤独》和众多外国名著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写作顺序也多采用倒叙和插叙,初读甚至一度因为晕头转向,理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放弃深读。但是第二次将人物对号入座后再读,便被书中所渗透和传达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赋予了人孤独,同时又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孤独的:“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孤独也与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孤独不同。带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细细品味,孤独似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这些光怪陆离,恰恰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所无法隐藏的魅力。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够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2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初次买回这本书大约是在两年前,为了使自己的格调看起来更高而硬着头皮尝试走进这本书。然而,在翻看了大约半小时后,我便被这冗长的剧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吓退了。于是,囫囵吞枣式地马虎将书“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来,当初这样的举动许是对此书、对马尔克斯的亵渎。

而今,再次翻开有些陈旧的书页,带着些许歉意和近乎赎罪的心态,竟是被它吸引了去,于是挑了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朝南阳台的靠椅上,独自一人,一口气将书读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复取名的传统,叫“奥雷里亚诺”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体态消瘦,叫“阿尔卡蒂奥”的又多是体格壮硕、行事鲁莽。于是,重复的取名导致了家族命运的不断轮回,推动家族的覆灭。其中一对在年幼时互换姓名的双胞胎也颇有意思。尽管他们互换了姓名,但在长大后越发与匹配“对方名字”的模样发展,最终在死后,因朋友们醉酒后的失误,又把他们的棺材错误的埋进写着“对方名字”的坟坑里。作者在此,或许是暗示了他们到死也没能摆脱受姓名束缚的命运吧。

布恩迪亚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爱情的通病将他们带入了更为深刻的孤独。上校和17个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无一例外遭暗杀,他深爱的妻子被毒死;阿玛兰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丽贝卡的婚后生活以丈夫被神秘枪杀告终;费尔南达为阻止女儿与族外人恋爱,派人杀死了男方,但她的孙女却因为和近亲通婚,生下的孩子长着条猪尾巴,被发现时正在被蚂蚁蚕食……

最后的最后,正如经过百年才被翻译出的羊皮卷上所预言的那样,小镇遭受着一场飓风将正在翻译这羊皮卷的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连同整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一并抹去……

故事至此结束,留给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复的震惊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觉无能对这样的作品作出任何评价,有的,仅是完成阅读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对一个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深深的恻隐。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3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4

就在最近,我读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时其实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现百年孤独的字眼,所以我才去书店买了回来看。

在我刚开始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深奥了,有很多地方都读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谬。这本书中的人名反复出现,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这是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发生的。

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会有。但是这些竟都写在了这本书中,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来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奥或叫做奥雷良诺,一点新意都没有。

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虽然凭借我的阅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细读几遍一定能够读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只是我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

人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叫的不一样,不像别的那么复杂,记都记死了。然后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

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嘛。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然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虽然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着波折,但这个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传着,并且一直传承了下去。只是最后,当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时,让这个百年世家终于陷入了衰败。不过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开窍了,因为他最终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

即便合上手中的书,那些情节还会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涌现出来。这本书实在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感想5

有这样一句歌词唱到“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不能明白其含义。后来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去考虑,倒是有些懂了的苗头。正是因为孤单,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儿齐聚在一起,彼此消磨着对方的时间,去宽慰自己的颤抖的心灵。而与此对立的,纵使这群孤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纸醉金迷中沉沦,自己内心的墙依旧把自己圈存在哪只有自己的密闭的空间内,所以他们注定孤单。

正如同我刚开始对那句话的不了解,我在读《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的时候,发现孤独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当我合上书本,再去细细品读,却又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隐藏着的孤独,甚至乎那个时代的孤独。

孤独之处首先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贝丽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阿玛兰妲以及从他们身上展开故事中联系到的相关人物的结局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孤独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亚上校,在他身上当真发生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谁会猜想到当初那个延续着父亲没做完的事业在实验室里炼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会成就那样一番大事业,征战沙场,杀敌无数;又有谁料到原本对梅蕾黛丝充满爱意,对家庭充满关怀的男子会在战争中渐渐迷失其本性,变得麻木不仁;更不会有人料到其结局竟是那般。

原本与梅蕾黛丝结为夫妇,孝顺的布雷迪亚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独往那个时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实验室里炼金的时候了。但战争,因对那处“世外桃源”的冲击而爆发的战争却使他彻底改变。冷血,孤僻,对周边的人充满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划定的范围以内出现,包括其母亲。用武器围成了人墙,把自己包围其中。

小说《百年孤独》阅读笔记 篇5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可以使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而实际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这便出现当下小月月、小伙与七旬老伯争抢地铁座位的现象。社会是群体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社会才会和谐。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渴望。

初中百年孤独阅读笔记怎么写 篇6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500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500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么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

读百年孤独心得 篇7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文坛。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

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个性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个性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个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

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它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风风雨雨,同时也叙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历史兴衰,字里行间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发展的沧桑?那百年的风雨变幻?克林顿曾赞马尔克斯是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作家,正因为在这里他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喧嚣纷乱的世界,我们都知道它是虚拟的宇宙,可却又那么生动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家园。

“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看到这句话,带我进入了沉思。或许我并没有真的读懂它,但却真真实实的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一个无人问津的话题,在这里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人们都说,闭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烦忧,在梦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愁苦。那些年,我们都是在困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它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她明知驿站的骡子每隔十五天来一次,但却天天要等候,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搞错日期,提前送信来。但事情很不顺心,有一次,预定的日子到了,骡子却没有来。她绝望得发疯,半夜起来到院子里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贪婪之状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发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蜗牛壳,嚼得牙齿都快要碎了,然后一直呕吐到天明,发烧、虚脱,没有知觉。”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点,看到这里,打了个寒颤。仿佛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枉为人知的秘密。那些们不忍直视的东西在这里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必厌恶,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么呢?”乌苏拉叹了口气,“时间都过去了。”’我们都在成长的路途中被时间追赶着,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美好都在一点点的散尽。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无论多久,你都等不来逝去的青春。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孤独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你的态度决定它被印的时间。因此,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8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扭转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

坦率地说,这30多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可以有时开怀大笑,有时紧皱眉头,因为这本书是公认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然而,《百年孤独》里最缺乏的就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一些偶尔积极向上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大约12章(这本书总共只有20章),直到他的曾曾孙出生。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基调仍然是黑色的。书中最后一句话“一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第二次出现在地球上”,与书中的引言不同,书的前言说这句话代表了积极的一面,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我觉得对于这个悲剧而神奇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世纪孤独的终结。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家庭不会寂寞。

寂寞是挥之不去,没有人可以逃避。

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面对孤独。

奥雷连诺上校用无休止的战争来解除他的孤独,但战争只会使他更加孤独。梅梅用爱情,但他的爱不被妈妈允许,寂寞还是如影随形。

看着《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家庭为什么孤独。我想了想还是找不到答案。也许是因为代沟,或者是孤立,或者作者根本不想讨论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

看起来都像,看起来都好像错了。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

上一篇:坚定四个自信党课心得精选800字以上下一篇:酒店销售部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