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

2024-07-07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共6篇)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 篇1

【关键词】理论指导知识体系感性认识

新课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有所缩减,考纲要求也有所减少,能力要求也在降低,高考中直接考试的内容也少了,那是否就表明了这一部分内容就不重要了呢?复习时就不必下功夫了呢?笔者认为,这绝对不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其他化学知识之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理论紧密相连,近几年高考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加强了元素知识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结合,故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复习时按课本、考纲要求就较简单,可高考实际要求不简单,同时这部分的知识内容繁杂、零碎、分散,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同学们难以系统掌握和运用,那么我们如何适当拓展,把握适当的度呢?

根据高考化学试题的要求,针对该专题知识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适当地渗透和铺垫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依靠理论指导,减轻记忆负担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尽管很多,但其中有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复习时可用化学概念和理论去统率和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不需死记硬背。例如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运用原子结构相似性和递变性,由同一主族元素代表物的性质去掌握其他元素及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如卤素性质在掌握了氯及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类推出其他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如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非金属活泼性顺序,可推出某一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因此,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对那些可以从化学理论上加以概括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建立结构网络,理清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内容通常多认为杂乱无章,易学难记,但如果按照“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法,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并启发学生依据“由线引点,由点连网,由网成体(立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用很少时间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具体地说,首先依据教材所展示的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按课本复习,然后在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出常见的5种非金属、3种金属,共8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线:

非金属知识主线:

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含氧酸盐

HCl→Cl2→HClO→NaClO

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

NH3→N2→NO→NO2→HNO3→NaNO3

CH4→C→CO→CO2→H2CO3→CaCO3

SiH4→Si→SiO2→H4SiO4→H2SiO3→Na2SiO3 金属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盐

Na→Na2O→Na2O2→NaOH→Na2CO3

Al→Al2O3→Al(OH)3→Al2(SO4)3→NaAlO2

Fe→FeO→Fe2O3→Fe(OH)2→Fe(OH)3→FeSO4→Fe2(SO4)3

这两个知识主线的特点是:(1)表达十分简练,而中学所需掌握的重要无机物,几乎尽列其中。(2)揭示所有元素的知识主线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生成力,有利于学生发挥迁移力预测未知元素。(3)给出研究或学习元素知识的系统。(4)知识主线本身就蕴含着启发式内容,可直接用以进行“主线启发”启迪心智、激发兴趣,诱导求知、指导自学。

三抓住重点内容,带动全局知识

中学化学集中学习了氢、氧、硫、氯、氮、碳、硅、钠、铝、铁、铜等元素,在7种非金属元素中,以硫、氮的知识较为复杂,在4种金属元素中,铝具有两性特点,铁的变价、铁的冶炼都具代表性,专题复习时要重点抓好以硫、氮为代表的7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铝、铁为代表的4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化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化学实验,就能较好地掌握全部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每种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各个知识点应以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为重点。这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法、检验、存在、保存等。因此,对每个重点知识应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复习。

四充分利用实验,加深感性认识

化学教育的一代宗师鹰先生指出:“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些是需要直观记忆的,例如物质的颜色和气味及反应现象等。这些内容如果结合实验进行复习,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则更能掌握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认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会唤起身临其境的联想,使解题过程迅速、准确。当然由于我校处在山区,条件还较差,学生进实验室机会较少,但从不多的实验中我感觉到实验对学生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会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实验室或多进行演示实验。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 篇2

一、注重“建构主义”的应用, 科学整合教材

“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打乱原有知识编写体系,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学情的新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就不能对课本内容简单重复, 而要从更高角度对各章节考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理,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我们要从课本出发, 善于构建知识体系, 彼此融会贯通, 注意查漏补缺, 不求“深挖洞”而重在“广积粮”, 知识面要宽, 着眼点要高, 涉猎广泛, 兼收并蓄, 深挖教材, 使零散知识系统化。

如铜、锌元素在高考中常出现, 而教材中没有专门章节进行介绍, 我们可以从初、高中各册教科书中把有关铜、锌的知识提炼出来, 将其整理成关于它们单质和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1. 应用哲学中“普遍联系的观点”组织元素化合知识网络

学生感到难学化学, 反应最多的是知识点散, 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要靠死记硬背, 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 学习元素化合物要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整合, 使孤立、零散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这样处理材料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 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有利于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元素化合物知识间逻辑关系主要有三种关系: (1) 内外因关系。元素化合物间内因关系主要是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制法、用途以及保存方法、性质反映结构等; (2) 类属关系。同一元素在单质及化合物中不仅有化合价高低顺序, 同价态原子也有物质种属类别不同。如:Fe—FeO;Fe2O3;Fe3O4——Fe (OH) 2;Fe (OH) 3——FeCL2;FeCL3; (3) 价态关系:化合价高低顺序:如CH4—C—CO—CO2—H2CO3组织元素化合物时, 逻辑关系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但必须关系清楚、层次分明, 以保证知识头脑中有序储存, 使用时顺利、快速提取。

2. 选择恰当结合点, 建立起不同板块间联系与综合。

现在高考, 化学以理科综合形式进行考查。《考纲》一再指出, 所谓综合主要是学科内综合。因此, 元素化合物复习时不要就一点讲一点, 就一节讲一节, 要多与前后知识联系, 以某一点为线索发展去学习。

学习次氯酸漂白性时, 把能用于漂白的物质SO2、Na2O2、H2O2、活性炭、浓硝酸联系起来;学到硫酸时, 要把硫酸在无机、有机中用途结合起来;学到ALCL3与不同量NaOH反应产物不同时, 把氨气通入AgNO3溶液、CO2通入Ca (OH) 2溶液、H2S与O2反应一系列问题归到一块来学习, 同时还要加强元素化合知识与氧化还原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离平衡理论、化学计算、有机化学相联系, 建立起不同知识块间的综合与联系。

3. 用化学实验探究元素化合知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我们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要打乱章节, 把元素化合物性质高层设计成一系列实验去复习。

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均取材于教材, 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 复习元素化合知识时, 教师尽可能利用好本校各种资源, 多设计实验, 对于一些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安全可靠实验, 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巨大冲击, 收获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加深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和理解, 培养学生“假设——实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学科素养。

二、采取科学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 采取学案引导方式, 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近几年, 笔者到洋思中学、杜郎。中学学习, 给笔者的启示很大。衡量教学效果, 不是看教师输出多少知识量, 而是看学生收获了多少。就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例, 元素化合物体系庞大, 知识点多且分散, 单靠课堂有限时间难以保证细致、全面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再能讲, 输出量也是有限的, 学生若不亲自动手疏理主干知识、整理要点, 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 到考试时, 在有限时间内就不能随心所欲提取知识。可见, 没有学生的高效参与, 复习效果难以保证, 考试成绩也不会好。

针对上述情况, 采取学案先导复习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将每章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图表、反思、填空形式作为作业提前印发布置下去, 学生依据课本利用课余时间, 可自行整理回顾内容, 教师可通过收查作业、课堂提问、课堂测试等手段检查落实情况。这种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训练”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复习效率。

2. 狠抓典型例题的拓展, 强化能力训练。

在备考复习中, 教师要精心选择、设计例题, 强化知识规律应用, 对例题选择要做到“五要”。一是选题要精;二是设计问题要有梯度;三是要有针对性;四是要有发散性;五是一点一题, 一题多变。

高考题中无机框图题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的典型题目。我们要选择近三年高考题中无机框图题进行化学知识与能力整合以及审题指导,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设计同类型变形题, 适度拓展, 点面结合对学生审题、解题进行规范阶级训练。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 篇3

命题视角1:组成结构

问题1下列物质名称见表1,试综合命名规律,分析思考后回答K2CS3的名称是()。

名称硫代硫酸钠多硫化钙过氧化钡超氧化钾

化学式Na2S2O3CaSxBaO2KO2

A.三硫代碳酸钾 B.多硫碳酸钾

C.过硫碳酸钾 D.超硫碳酸钾

解析从结构来看,CaSx可看作硫化钙(CaS)中硫原子数目增加,故称多硫化钙;BaO2可看作氧化钡(BaO)中增加一个氧原子,故称过氧化钡;Na2S2O3可看作硫酸钠(Na2SO4)中一个氧原子被一个硫原子代替,故称硫代硫酸钠,K2CS3的可看作是K2CO3中三个氧原子被三个硫原子代替,和Na2S2O3命名原理一样。答案

选A。

复习之道化学符号是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特有的语言,化学符号掌握程度,影响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复习时要“顾名思义”,例如“过”表示含过氧键;“高”“亚”“次”,表示化合物中某元素价态的高低,HClO4(高氯酸) HClO3(氯酸) HClO2(亚氯酸) HClO(次氯酸)。精记为氢数不变价态变;“偏”表示缩水含氧酸HAlO2(偏铝酸)H3AlO3(铝酸),精记为价态不变氢数变。

问题2将放射性的同位素35S与非放射性的Na2SO3溶液一起加热煮沸可得Na2S2O3,若将所得Na2S2O3酸化,又可得到放射性的35S沉淀和逸出无放射性的气体SO2,这表明()。

A.两种硫原子之间发生交换作用

B.Na2S2O3中的两个硫原子不等价

C.Na2S2O3中的两个硫原子等价

D.在合成Na2S2O3时,放射性硫作还原剂

解析S2O2-3与SO2-4相似,具有四面体结构。S2O2-3的结构式可表示为:[

SOSOO]2-,两个S原子的化合价并不相同,中心原子S为+6价,另一个S原子为-2价。酸化后的产物推断35S→35S,S→SO2,根据同种元素化合价归中不交叉原则,可确定Na2S2O3中35S为-2价,非放射性S为+6价,合成Na2S2O3时,放射性硫作氧化剂。答案选B。

复习之道化学键的功能价值是认识化学中物质、能量变化的实质,掌握物质反应规律。物质内部原子结合方式是内隐性知识,解决物质结构的“黑匣子”问题,“新酒装旧瓶”联想同位素原子示踪法。类似的有①CH3COOH+CH3CH218OH;②NH4Cl+2H2O;③K37ClO3+HCl;④KMnO4+H218O2+H2SO4;⑤Na218O2+H2O;⑥2CH3CH2OD+O2。

命题视角2:化学性质

复习之道物质结构是中学化学的“纲”,按结构决定性质的主线复习,既减轻记忆负担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类别角度可识通性,价态角度可预知氧化还原性,从Na2S2O3结构可知硫有孤对电子,有配位的性质。

因化学是元素的化学、是物质的化学,类推性质时要结合实验考虑特性,Na2S2O3表面与Na2SO3、Na2SO4相似实质不同,元素及原子个数对性质都有影响。化合价推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可能性,化学实验能为检验理论、验证假说提供事实。Na2S2O3在分析化学中常用于定量滴定I2。

问题3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1)实验①说明 (填字母) 。

A.该Na2S2O3溶液中水电离的c(OH-)=

10-8mol/L

B.H2S2O3是一种弱酸

C.Na2S2O3是一种弱电解质现象解释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实验②③说明Na2S2O3具有 性,现象解释(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据此认为氯水可将Na2S2O3氧化。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解析Na2S2O3溶液呈碱性属强碱弱酸盐,为强电解质,H2S2O3是一种弱酸,水解反应实质促进水的电离平衡,c(OH-)=10-6mol/L。离子水解方程式为S2O2-3+H2OHS2O-3+OH-,HS2O-3+H2OH2S2O3+OH-不能写S2O2-3+2H2OH2S2O3+2OH-,错误有两点,水解是微弱的应用可逆符号,多元弱酸根水解是分步进行。衍生问题,S2O2-3在中性、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在酸性溶液中会迅速分解。Na2S2O3+2HCl2NaCl+H2O+S↓+SO2↑,离子共存时要考虑溶液酸碱性环境。

前边结构可知中心原子S为+6价,另一个S原子为-2价,与酸反应不是歧化反应,而是归中反应。通常认为S2O2-3中的S原子的平均化合价为+2价,从S元素化合价推测Na2S2O3与SO2性质相似,均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Na2S2O3稀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滴加氯水有沉淀生成,沉淀为BaSO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S2O2-3→2SO2-4~8e-,Cl2→2Cl-~2e-,所以4 mol Cl2氧化1 mol S2O2-3,得到8 mol Cl-和2 mol SO2-4,根据电荷守恒,生成物中应有10 mol H+,根据原子守恒反应物中应有5 mol H2O,离子方程式为S2O2-3+4Cl2+5H2O2SO2-4+8Cl-+10H+SO2-4+Ba2+BaSO4↓。因氯水的成分,②中加入的BaCl2都含有氯离子,可以和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实验方案错误。

nlc202309021129

问题4在照相底片定影时,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能溶解掉未起反应的溴化银,这是因为,若硫代硫酸钠与溴化银刚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采用简单的化学沉淀方法从废定影液中回收银,其原理是在废定影液中加入硫化钠,硫化钠与定影液中的配离子中的银转化为Ag2S沉淀,并使定影液再生;再将硫化银送至高温炉灼烧,硫化银就分解为单质银和二氧化硫气体,就达到回收银的目的。 写出Na2S与Na3[Ag(S2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银离子与硫代硫酸根离子生成配离子。银离子的配位数为2,Ag++2S2O2-3

[Ag(S2O3)2]3-溶质为Na3[Ag(S2O3)2]和NaBr。根据生成物有硫化银可知,Na2S+2Na3[Ag(S2O3)2]Ag2S↓+4Na2S2O3。

命题视角3:化学实验

复习之道第一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实验一般采取分散方式,深挖每个实验背后的思想与方法,例如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的结论是否合理呢?教科书中做了干燥氯气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以排除了氯气的干扰,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结论不合理;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得到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结论是否合理呢?固体变黑,体现浓硫酸脱水性,膨胀是有SO2、CO2气体生成,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变黑与膨胀对应两种特性。全面性与干扰性是实验的灵魂。第二阶段采取集中方式,如以十种气体的制备为复习载体,通过归纳、比较,获得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第三阶段按常见题型进行专题复习,形成解题思路。

以新物质制备为背景,工艺流程分析实验题是热点题型。其思维流程主线如下:

问题5Na2S2O3·5H2O俗称“海波”,它是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不溶于乙醇,在20 ℃和7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60.0 g和212 g,Na2S2O3·5H2O于40℃~45℃熔化,48 ℃分解。下面是实验室制备及相关性质实验。

(1)制备海波的反应原理之一:

Na2SO3+S△Na2S2O3

制备海波的流程:

①实验开始时用1 mL乙醇润湿硫粉的作用是 。

②趁热过滤的原因是 。

③滤液不采用直接蒸发结晶的可能原因是 。

④抽滤过程中需要洗涤产品晶体,下列液体最适合的是 。

A.无水乙醇 B.饱和NaCl溶液

C.水 D.滤液

⑤产品的纯度测定:取所得产品10.0 g,配成500 mL溶液,再从中取出25 mL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淀粉作指示剂,然后用0.050 mol/L的标准碘水溶液滴定,重复三次,平均消耗20 mL标准碘水,涉及的滴定反应方程式为:I2+2Na2S2O32NaI+Na2S4O6。产品中的Na2S2O3·5H2O的纯度为 %。

(2)利用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也能制备Na2S2O3。所需仪器如图1,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 →g,h→ , → , →d。

①装置丙盛装的试剂是:,甲装置的作用是: 。

②实验中,为使SO2缓慢进入装置丙,采用的操作是 。

为验证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将方案补充完整。(所需试剂从稀HNO3、稀H2SO4、稀HCl、蒸馏水中选择) 取适量产品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若沉淀未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可确定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

③为减少装置丙中生成Na2SO4的量,在不改变原有装置的基础上对实验步骤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操作是 。

解析(1)反应与接触面积有关,因为硫单质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这里用少量乙醇的目的是让亚硫酸钠与硫磺充分接触,利于反应;从题中所给信息看:在高温下Na2S2O3溶解度比较大,趁热过滤防止温度降低而使Na2S2O3晶体析出;Na2S2O3·5H2O熔化、分解温度很低,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很容易超过该温度而使制得的Na2S2O3·5H2O熔化、分解,所以采用加热蒸发到一定浓度,降温结晶的方法;利用Na2S2O3易溶于水,难溶于醇,选择无水乙醇可以降低硫代硫酸钠的损失;纯度=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考虑溶液取出情况,若用总质量10.0g,滴定数据需扩大20倍,n(I2)=0.02 L×0.050 mol·L-1×20=0.02 mol, n(Na2S2O3)=2n(I2)=

0.04 mol,m(Na2S2O3·5H2O)=0.04 mol×248 g·mol-1=9.92 g,Na2S2O3·5H2O的纯度为: 9.92 g/10.0 g×100%=99.2%。

(2)Na2SO3装置产生SO2, 在丙中SO2与装置中试剂发生反应制取硫代硫酸钠,装置丙中是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反应结束时通过a尾气吸收,装置甲是防倒吸;接口顺序如图2所示。

控制SO2生成速率,在浓度温度不变时,从操作上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Na2S2O3产品中Na2SO3和Na2SO4检验,先用BaCl2沉淀Na2SO3和Na2SO4,避免Na2S2O3与酸反应的干扰,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HCl;Na2SO4来源Na2S2O3、Na2SO3的氧化,先向烧瓶滴加浓H2SO4,产生的气体将装置中空气排尽后,再向丙中加入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

命题视角4:化学计算

复习之道化学计算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深化,是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量化。复习化学计算要把精力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计算的技能、技巧的研讨,利用化学中多种守恒关系建立等式,注重通法通解,避免陷入题海之中。

nlc202309021129

问题6水热法制备直径为1 nm~100 nm的颗粒Y(化合物),反应原理为:3Fe2++2S2O2-3+O2+aOH-Y+S4O2-6+2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4

B.将Y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体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C.每有3 mol Fe2+参加反应,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5 mol

D.S2O2-3是还原剂

解析从电荷守恒的角度分析,6-4-a=

-2,所以a=4;配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Fe2++2S2O2-3+O2+4OH-Y+S4O2-6+2H2O,根据铁元素和氧元素守恒,可知Y为Fe3O4;当3 mol Fe2+参加反应时,反应中Fe和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Fe2+、S2O2-3是还原剂,有1 mol O2反应,反应中只有O2中氧元素化合价降低由0价降低为-2价,所以转移电子数为4 mol。

答案选C。

问题7Na2S2O3·5H2O(俗称海波或大苏打)是照相业常用的一种定影剂。常用下列途径制备海波:已知反应:4FeS+7O2△2Fe2O3+4SO2、Na2SO3+SNa2S2O3。

①计算原料FeS在反应(a)和(b)中的理论分配比:

②现有88 g FeS,设NaOH溶液吸收SO2的吸收率为96%,问最多制备海波质量为 克(精确到0.1克)

解析化工生产中经常涉及原料的一物两用的问题,为获得产品的最大值,反应流程如下:

分配技巧合成路线最后一步产物M与产物N按化学计量数恰好反应。

设原料FeS在反应(a)和(b)中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FeS ~ SO2 FeS ~ H2Sx x y y

2H2S+SO23S+2H2O

y y/2 3y/2

Na2SO3 + SNa2S2O3

(x-y/2) 3y/2

(x-y/2)=3y/2 x/y=2∶1

②制备过程中S原子守恒,设原料FeS在反应(a)和(b)中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则88x+88y=88g, x·96%∶y=2∶1

解得y=0.324

S→Na2S2O3·5H2O

3y/23y/2

m(Na2S2O3·5H2O )=0.324 mol×3/2×248 g/mol=120.5 g

问题8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二氧化硫的最主要原因是避免氧化和防腐。在我国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最大使用量为0.2500 g/kg,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05000 g/kg。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包括游离的和结合的,因而加人氢氧化钾使之破坏其结合状态,并使之固定SO2+2KOHK2SO3+H2O;然后加入硫酸又使二氧化硫游离,K2SO3+H2SO4K2SO4+H2O+SO2↑;加入过量的I2氧化SO2;过量的I2可用硫代硫酸钠进行滴定,I2+2Na2S2O3Na2S4O6+2NaI。

以下是某实验小组测定某品牌的干白葡萄酒(密度为1.12 g/mL)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是否超标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①用滴定管量取50.00 mL样品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25.00 mL 1 mol/L氢氧化钾溶液,加塞,摇匀;②静置15 min; ③打开塞子,加入25.00 mL 1∶3硫酸溶液使溶液呈酸性,再加入25.00 mL 0.01000 mol/L碘溶液,迅速的加塞,摇匀;④用 滴定管移取步骤 ③中溶液25.00 mL,加入适量0.1%的A溶液作指示剂,立即用浓度为0.002000 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并记录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⑤重复以上实验2次;⑥数据处理,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方案中步骤③中加碘溶液时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

(2)步骤①-③中始终要将锥形瓶加塞进行操作的原因是 ;

(3)步骤④的A溶液最合适的是 ;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 ;

(4)步骤④应该选用 (填空“酸式”或“碱式”)滴定管;

(5)该小组三次实验消耗的Na2S2O3溶液的体积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滴定前/mL滴定后/mL

①1.3519.40

②1.0519.00

③1.5820. 91

根据数据计算该样品中总二氧化硫的浓度为 mol/L,故该干白葡萄酒是 (填“合格”“不合格”)产品。

解析步骤③I2+SO2+2H2O4H++2I-+SO2-4;氧化还原反应受到氧化剂氧气的干扰, 锥形瓶加塞的目的,防止SO2逸出和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碘参与的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选用淀粉;滴定终点的判断, 碘溶液在锥形瓶中并不断被硫代硫酸钠还原, 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并在30S内不变成蓝色;步骤③加入硫酸,滴定管选酸式;(5)第③组数据偏差过大舍去, 消耗的Na2S2O3溶液的体积(18.05 mL+17.95 mL)/2=18.00 mL, SO2~I2~2Na2S2O3,过量的I2 n(I2)=1/2×18.00 mL×10-3L/mL×0.002000 mol/L×5=9.000×10-5mol,n(SO2)=25.00 mL×10-3L/mL×0.01000 mol/L-9.000×10-5 mol=1.600×10-4 mol c(SO2)=0.003200 mol/L ;二氧化硫残留量1.600×10-4 mol×64 g/mol÷(50.00 mL×1.12 g/mL×10-3g/Kg)=0.183 g/kg, 超过0.05000 g/kg不合格。

选择高考试题中二氧化氯、次磷酸、氧化亚铜、氯化亚铜、莫尔盐、高铁酸盐等“高大上”物质,带动复习元素化合物性质,达到兼顾知识、侧重能力、交给方法、强化训练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12-10)

艺术生高三数学复习之浅见 篇4

董永春,邓喜成

(成都嘉祥外国语郫县分校,成都学易教育数学组, 四川成都,610000)已发表于《天府数学》2014年10月

0 问题的提出

他们在 高考艺术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考群体,每年占到高考考生人数的 8-10%左右,整个高考过程中实际经历的是两次高考:专业考试+文化课考试。所以艺术类考生在高考过程 中要准备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方面内容,时间就很紧张。而数学作为高考必考的一门学科,对于艺考生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那么如何让这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在高考中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呢?这是艺术生教师所面临的必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5届艺考生的教学经验,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自己的一些浅见,愿与同行讨论。艺考生问题及现状

由于高三上半年注意力主要放在专业课上,长期在外进行专业课培训,到专业课考试后才开始学习文化课,由于时间紧,基础差,学生普遍严重没有信心,数学学习中多有“失败者”心态,“先天性”数学差,习以为常占主导心态。甚至排斥、抗拒数学学习,在学习习惯上常表现为:(1)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数学,主要是时间的安排不当;课堂上跟老师步调不统一,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按时,主要是自觉性差,没人督促及自身基础差;(3)做完作业缺少反思,错题未改,主要是数学学习习惯、方法问题;(4)动力不足,缺乏拼搏精神,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以及自身品质也有关。艺术生右脑较发达,形象思维较强,动手能力较强。对教师在艺考生授课的一些建议

1.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艺术生自身习惯的养成,是我们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保障,因此,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帮助学生制定如何在:上课听讲、做笔记(记思路,记重点,记问题,记总结)、独立完成作业、建立错题集(常翻,常看,常总结)、复习及预习等方面的时间安排计划。力争在文化复习的一周甚至一月内养成以上习惯。鼓励、督促学生多动手,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如果动手,可以达到90%以上。

2.赏识教育很重要

多鼓励,多赞赏你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少批评,不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把学生当成主人,当然也包括在学生不能掌握某一知识的时候,认真分析他思想上,感情上,意志上,智力上,基础上的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他的难处,帮助他解决困难,而不是把他当成容器,灌不进去时,就埋怨,训斥一通。训斥所收获的果实,双方吃起来都是又苦又涩的。联合家长一起从学生的点滴进步开始。3.认清形势,树立目标

[2] “由于高考相对来说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不高,高考数学试题中,基础知识占70%,难题偏题只占少部分,所以艺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复习时要学会取舍,要抓基础,不做偏题难题”。新课改后教育部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负担,高考删去偏、怪题目及竞赛题,这样我们只要把火力范围瞄准70%的中低档题,平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运算,通性通法的培养与深化,重视解题能力。突出重点章节(集合、三角、概率、立体几何、数列)的反复训练,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题,学生自己过手落实常考点。

[1]

4.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2]“教师应以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高考考查出现率高和切合学生实际且在短期内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不必刻意保证其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覆盖面和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另外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艺术生基本的数学能力,包括一般的运算能力、直观能力、观察能力、较低的直接推理能力、简单的模仿能力等。由于高考题中难:中:易约为 2:5:3,容易题的分数应该约有45 分”。笔者大致把数学题分为:可做题、可动题、可怕题。认为各部分知识不要平均用力,而是根据自己班的现状,灵活应对。可以先讲解一些相对孤立的考点(复数、算法、三视图、线性规划、集合)。在大题的解答上采取分析法教学,重在点拨启发,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解决学生下不了笔的问题。笔者试行小班教学,效果很理想。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班人少的优势,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备课,课后个别辅导。而且小班教学不能只看重成绩,更要在完善人格方面多培养。

5.“多题一解”与“通俗化”

艺考生的课堂语言要大众化,通俗化,严禁抽象,淡化严谨,课堂尽量创造一些乐趣(课堂气氛是轻松的)。这是笔者教学中很管用的一条原则,让学生在你的课堂感受到快乐与轻松,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高效的教学。通俗化还表现在试卷评讲时:能定性的不定量计算;能用特殊值的不用常规方法;艺考生试卷分板块评讲。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的运算过程要板书演算,强调。如果可以尽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方法。在艺考生数学讲解中,艺考生应多搞“多题一解”而不是“一题多解”,相同知识归一,不同知识对比的方法,即使有些方法有例外,如果比较难,我们也不必太严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猜测,又要教证明,这是因为对于数学来讲,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定理的发现之道。6.认真备课,整理教材,培养优生

笔者认为整理一本适合艺考生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这几届艺考生的教学,整理了一本比较适用的数学教材,课后还精心编制一些题型,这些都是笔者在艺考生教学中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对个别基础偏好的学生个别发题,个别辅导,督促课后反思,争取一流。加大差生基础辅导,加大基础知识过手,督促形成习惯,培养优生。结束语

事实上,信仰,理想,兴趣和情感,通常是产生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坚信人性的力量,坚信所有现在活着的人心灵深处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欲望和需求。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怕慢只怕站,久而久之,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只要我们老师有足够的信心、细心、爱心,对学生的关爱就像春风吹过大地,永不回头,不求回报,赏识每一个学生,现状一定会改变。

[2]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想教好艺术生数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可能比教普文普理的数学要辛苦得多,劳累得多,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真细致的研究,全身心的投入。只有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大纲、考纲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就能做到让学生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一定能把艺术生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参考文献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 篇5

构建网络

---寻铜记

一、设计思想

1.将分散于教材各部分的铜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提炼出来,整合成一张相互转化关系图,构建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诱发学生不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努力构建出铜及其化合物与其他版块如有机、基础理论、实验、物质结构等之间的知识网络。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了解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008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化学)中要求“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2003年6月人教版的化学教科书只在第三册电解原理及应用中涉及了一小部分关于铜的知识:铜的电解精炼。2005年6月苏教版教材在必修1中涉及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和在必修2中涉及了铜的电解精炼。而实际上前者主要是讲述铁的相关知识,铜的相关知识只提到铜的存在形式和简单提及了铜的冶炼,铜的性质在初中原有知识基础上只增加了与的反应,其他有关铜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几乎全部分散于各个专题中。由于铜处于周期表的ds区,它独特的电子排布以及丰富的化学性质使铜成为了高考的新宠。各地的高考试卷、模拟试卷中也常会出现有关铜的题目。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有关铜的分散的知识提炼出来,整合成网络,培养学生综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了解铜的原子、离子结构以及能形成配合物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有关铜及其化合物的一般的和独特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疑和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相关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构建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知识网络

引入:展示铜及其化合物的图片(铜的化合物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思考]请同学思考我们共学过哪些铜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提示学生可以按“元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去思考。)[分析]展示同学自己画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各种关系图,并作点评。下页图1是其中一种。[板演]学生板演铜与其化合物之间转化的一些重要方程式

氧化还原中的“铜” 问题1 ①Cu能与稀硫酸反应吗?②怎样可以使铜与稀硫酸反应得到CuSO4? 问题2 已知常见物质氧化性顺序如下:Cl2 >Br2>Fe3+>I2>SO42-请将Cu2+按其氧化性排入到上述顺序中去,并提供 相应的实验证据(学生交流讨论,并设计相关实验。)

3+2+2+3+2+[交流总结] ①2Fe+Cu=2Fe+Cu, 证明氧化性Fe>Cu。

②关于Cu2+与I2的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大家一致认为是看Cu2+与I-混合时能否发生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 CuSO4溶液与NaI溶液相混合

[现象] 混合后得到棕黄色的悬浊液,静置后可观察到棕黄色的清液和沉淀(受棕黄色的清液的影响沉淀颜色看不清)。

[分析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棕黄色的清液是碘水(也可能是I2溶于过量的NaI溶液),可用淀粉溶液检验之。但要想看清沉淀的颜色,必须先消除碘水的棕黄色才行。

经分析讨论认为,可选用Na2SO3溶液或Na2S2O3溶液。最后可清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按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则可以推断出白色沉淀的成分: 由于I元素化合价上2++- 升,故Cu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但并不是生成金属Cu,故只可能为Cu与I结合成CuI白色沉淀。

(学生归纳现象,书写方程式:2Cu2++4I-=2CuI↓+I2)所以Cu2+按其氧化性应排在Fe3+和I2之间。问题3 ①氢气可以还原 氧化铜生成红色物质,红色物质会是什么呢? 红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u或Cu2O或Cu和Cu2O的混合物。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为Cu;若溶液变蓝色,说明有Cu2O,再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根据剩余固体质量与原试样总质量的关系,即可确定试样为Cu2O还是Cu和Cu2O的混合物。

问题4 除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有什么常见物质可以还原氧化铜? 有机化学中的“铜”

加热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至红热,将铜丝趁热插到盛有乙醇的试管底部,反复操作几次,观察铜丝颜色和液体气味的变化。

实现CuO和Cu之间的转换可以用H2等无机还原剂,也可以用C2H5OH。实现Cu(OH)2和Cu2O之间的转换可使用含醛基的物质。

[讲述] 实验室检验醛基可采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进行。操作顺序为: 向3 mL NaOH溶液中滴入5滴CuSO4溶液,再加入0.5 mL乙醛溶液,加热煮沸即可。实验现象为: 先有蓝色沉淀生成(此时悬浊液呈强碱性),滴加乙醛加热后有红色沉淀生成。

[试问] 若滴加顺序及试剂用量相反,是不是实验也能做成功(如图2)?

图2

[学生实验] 学生按上图所示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 实验现象为 : 先有灰绿色沉淀生成,滴加乙醛加热后未见红色沉淀。生成的灰绿色沉淀被加热至沸腾仍然不变色也不消失,说明其热稳定性较好。

[回顾] Cu可以与NH3形成类似 [Ag(NH3)2]的复杂离子[Cu(NH3)4],NH3分子也可以换成其他分子或离子。

先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2++原理:Cu+2NH3·H2O=Cu(OH)2 +2NH4

2+--Cu(OH)2+4NH3·H2O=Cu(NH3)4+4H2O+2OH

2+2+Cu+4NH3·H2O=Cu(NH3)4 +4H2O 思考12018.4-28某学习小组欲从含有[Cu(NH3)4]SO4、乙醇和氨水的实验室废液中分离乙醇并制备硫酸铜铵[CuSO4·(NH4)2SO4]固体,完成了如下实验: 2++2+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试剂X应采用________。

若将深蓝色溶液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即得到[Cu(NH3)4]Cl2固体。此固体中往往会混有某种杂质,试问可能会是什么?并解释其存在原因。总结:Cu2+在水溶液中易发生水解

思考3:CuSO4∙5H2O、CuCl2∙2H2O如何得到其无水晶体?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粗铜(含杂质Fe)按下述流程制备氯化铜晶体CuCl2·2H2O。

思考4 CuCl2溶液到CuCl2·2H2O晶体的系列操作

思考5试剂X可能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化工流程中的“铜”

2018.4-24某同学通过如下流程制备氧化亚铜: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②中的SO2可用Na2SO3替换

B.步骤③中为防止CuCl被氧化,可用SO2水溶液洗涤 C.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Cl+2OHˉ

Cu2O+2Clˉ+H2O

D.如果Cu2O试样中混有CuCl和CuO杂质,用足量稀硫酸与Cu2O试样充分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可计算试样纯度

电化学中的“铜”

由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含少量SiO2炼制精铜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1)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

(2)试剂a 是

,试剂b 是

(3)冰铜(Cu2S 和FeS互相熔合而成)含Cu量为20%~50%.转炉中,将冰铜加熔剂(石英砂)在1200℃左右吹入空气进行吹炼.冰铜中的Cu2S被氧化为Cu2O,生成的Cu2O与Cu2S反应,生成含Cu量约为98.5%的粗铜,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4)以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粗铜 的电解精炼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细菌法溶解黄铜矿比空气中焙烧黄铜矿的方法有何优点列举三点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之浅见论文 篇6

一、明确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心, 它串起了中学化学的各个知识点, 可以说高考每道命题均离不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该专题虽然在2009年考试说明中在“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中只有一个“理解”、三个“了解”和一个“认识”, 在“化学实验基础”中一个“了解”, 看上去内容不多, 要求不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对元素化合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比例上元素及其化合物由以前的18%调为20%, 题型上除了有选择题, 可能有框图推断, 还有学生感到有难度的以元素化合物为背景的综合题和计算题。

二、回归课本

师生都必须清楚每个单元复习的目标, 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回归课本, 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质量, 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为思路, 注意“点”—每一节的知识点、“线”—单质和化合物连起来的线、“网”—与某一物质相关的知识网络 (整个中学阶断) 三者相结合。同时通过教材 (如新教材中有关环保、高新科技的彩图和阅读材料) 、习题教学中试题背景材料的介绍及围绕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设问,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在回归课本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求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热点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否则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就是一句空话, 复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三、融会贯通

近年高考试题中, 重点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同时配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计算能力, 这已经是多年高考试题的一种稳定的固定模式, 为此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求发展。与基本理论的融合, 与化学实验的融合, 与化学计算的融合。

四、巧用“经典”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模拟试题对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使用好这些经典试题, 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巩固基础知识。因而, 在每一单元元素化合物复习的过程中, 要精选试题, 所选的习题力求紧密结合知识点, 同时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讲评, 讲评时要有针对性, 讲知识要讲联系,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要突出关键找题眼突破;讲方法要讲基本思路、常规解法, 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智力。

五、分层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载体, 其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人人过关, 否则将会给化学科的整体复习带来困难。但是在具体复习中由于知识点掌握简单和有些题目的难度较高, 也容易造成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情况。

上一篇:家私导购员培训手册下一篇:政治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