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5-30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通用7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1

1.1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相关背景

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美妙的歌声既陶冶人的情操又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热烈追寻、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歌词美、旋律美、音质美和意境美,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完美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在歌唱中受到歌曲的感染与启迪。《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这里提到的自然声,本人认为其实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学生的首要要求。然而,在生活中、学校的歌唱活动中以及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唱着唱着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轻不了低不下,高音喊唱,一片噪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这种“喊唱”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比较突出,中高年级也会有。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警告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由此可见,“喊唱”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声带使童声失去了原有的音色,还会影响乐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既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更谈不上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音乐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力的目标。提高歌唱表现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基于以上谈到的教学现状,本人认为:“喊唱”方式是阻碍学生提高音乐美感、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绊脚石,所以经过课题组协商,并研究通过,决定在《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下,选择“关于教学中的喊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研究。而且本人认为,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唱歌:用演唱的形式,将音乐作品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心灵的需要,比语言更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唱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1.2.2 教学: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1.2.3 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1.2.4 歌唱表现力:在用自然声音唱会歌曲(按照歌曲节拍、节奏、歌词准确)的基础上,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情感特点,有感情的表达歌曲、演绎歌曲的能力。1.3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歌唱教学作为基本内容之一,相比音乐欣赏、课堂乐器演奏、识读乐谱等知识的学习而言,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喜爱唱歌,却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随自我的情绪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无方法的大声“喊唱”现象,使歌曲缺乏童声的美感。童声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这种名曰“唱歌”,实为“喊歌”的现象对少年儿童的嗓音发育很不利,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更谈不上在歌唱中表现力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用清纯甜美的声音自然歌唱,改变学生在歌唱中的“喊唱”现象,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进而达到提高歌唱表现能力的培养。1.4期望目标

1.4.1 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使师生认识了解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1.4.2 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杜绝“喊唱”现象。

1.4.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研究适当的发声训练方法和“轻声唱法”的有效途径。

1.4.4 教师在歌唱教学环节中,设计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的授课形式,并且能够将此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年级。

1.4.5 利用学校晨会广播的有利资源,多听、多欣赏,全面地普及正确适当的歌唱方法。2 研究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1研究思路

《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将研究的内容着眼于——关于教学中的“喊唱”问题这一个点来进行,使得思路更加明确,课题研究准备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查找相关文献,明确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分析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危害。设计与课题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在实验年级中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步:在搜集问卷调查及分析后,将理论依据归档成册以便与后期的调查做对比,实验教师完成杜绝“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并归档成册。

第三步:实验教师在实验进程中,整理一套适合学生唱歌前的发声训练谱及训练方法,在授课中突出“轻声唱法”的研究,于此同时加大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欣赏、聆听能力的训练,将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利用学校的晨会广播资源,让全校学生欣赏优秀的歌曲,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良好的歌唱表现能力。

第四步: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后,下发课题后期问卷调查,与初期进行对比,以此验证实验的有效性及成果。篇二:《小学唱歌教学中“喊唱”现象的对策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二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的《音乐课标》作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要完成这样的音乐教育目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从事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几年来,常发现在唱歌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的学生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到高音时,喊得面红脖子粗。虽然音量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这种唱歌其实为“喊歌”,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二会破坏声音的美感;三会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四会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此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走出“喊唱”误区,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课题界定:“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对策:分析学生唱歌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寻找避免“喊唱”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认识了解小学儿童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2、了解学生唱歌时发声状态,探索唱歌教学有效的方法;

3、改正学生不良唱歌习惯,避免“喊唱”现象;

4、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学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更加科学,能有一套消除学生在课堂上“喊唱现象”的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调查法:经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学生“喊唱”的原因。

2.文献资料法:调查出学生“喊唱”的原因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于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3.行动研究法:探索实践纠正二年级学生“喊唱”的教学引导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歌唱素质寻找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从课堂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出发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再把提炼出来的方法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我校二年级音乐课堂的具体情况,发现到学生在歌唱中存在的“喊唱”现象,因此确定了以《小学二年级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向教科研室提出申请,2010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为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认识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书籍,写出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及学习体会,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听关于课题研究的讲座多次,听教研员关于音乐问题课题讲座,并参加区科研室老师组织的科研课题专题研讨会,听指导老师关于课题选题的讲座等等。另外,走出去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教学和课题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调查研究,了解问题原因(1)在我校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与课题有关的问卷和谈话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了解到学生缺乏对美的认识,误以为“喊唱”可以展示自己等,这些都是导致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主要原因。

(2)针对问题,确立研究重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纠正“喊唱”现象;

第二,整理不同的发声练习曲及指导方法;第三,对集体唱歌中声音的均衡、外部状态的调整,使学生获得悦耳的童声。(3)积累经验,制定研究计划。

围绕“喊唱”问题,首先在教学工作中,初步探索避免喊唱的方法,积累第一手经验,然后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达成共识。在低段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轻声说话,有唱歌状态的高位朗读歌词,利用简笔画、游戏、身体语言、手势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训练学生有气息支撑的唱歌,并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从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避免“喊唱”的出现。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纠正学生的“喊唱”现象: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兴趣;对口型无声演唱;影子游戏,山谷回声,辨别声音的美与噪等等。(4)出现问题,反复实践,寻找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避免和纠正“喊唱”的对策,经过实践,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反复的问题;还发现科研和教学有脱节的现象。

1)课题来源于课堂,必须服务于课堂。可是,有的常规课却看不到课题研讨后的影子,怎么办?

2)上期训练好的声音,开学又忘了,怎么办?

3)轻声唱歌后出现了“高而虚”的声音,怎么调整?

最后,就这些问题通过实践与交流总结出以下做法。第一、课题来源于课堂,必须服务于课堂。再次学习课题方案,深入了解课题的重点,听组内优秀骨干教师的常规课,让骨干教师指导并随堂听自己的常规课。

第二、针对学生年龄小,易忘的特点,反复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避免喊唱。第三、唱歌中出现了“高而虚”的声音,应该加强气息(呼吸)训练。

第四、坚持写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抓住教学中点点滴滴,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成长。第五、结合活动,验证研究效果。第六、勤于笔耕,重视经验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对本期情况作总结,一年来围绕课题写了经验论文多篇。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避免“喊唱”现象的对策和措施。第一、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策略。如游戏、故事、分角色表演唱歌、对比、简笔画与气息练习结合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第二、从开课起,培养学生轻声兴奋的唱歌习惯。控制音量,微笑演唱、腰部用力。

第三、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科学发声的策略。篇三: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张学依

一、唱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对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大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嘴巴呈蠕动状,似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

从事音乐教学十几年来,也观摩过不少的音乐公开课。在唱歌教学这一内容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两种现象:第一种情况,教师通过多种铺垫与各种手段巧妙地引入歌曲教学后,却往往只唱了两三遍,就开始了为歌曲加入乐器伴奏,创编歌词,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教学草草过场,没有把唱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第二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往往只是很表面化地告诉学生要把声音竖起来,要注意咬字、吐字,声音要有气息支持,要把咽喉打开,要调动共鸣,要唱得有感情等等。却看不到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些要求的,也很少有针对学生歌唱实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处理与解决的。给我的感觉是大部分教师,也许自己也没搞明白应该如何把声音竖起来,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声音有气息支持,有共鸣,怎样才能做到吐字清楚不含糊??学生们往往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此唱歌指导等于形同虚设。可以说在现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二、唱歌教学与儿童的音乐学习

唱歌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每一首歌曲都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因此,唱歌最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得到广泛开展,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

三、我们的唱歌教学专题研究

每一个小学生都喜欢唱歌,可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多,对歌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要求也基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歌唱技巧,因此我们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八名专职音乐教师从2005年开始联手进行了《中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旨在通过我们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歌曲处理、形体动作等,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力。

本课题着眼于以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具体问题的生成来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干预手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作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歌曲演唱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歌曲演唱的成功乐趣。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对于那些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着重研究在我们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阻碍学生歌唱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干预策略。老师们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发声训练。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发声练习以突破唱歌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瓶颈。这一实验让孩子们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并能做到”自信、自然、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步认识自我,建立歌唱自信心,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与发声原理的认识:

要研究歌唱教学教学首先要对歌唱发声器官与整个歌唱发声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及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发声等方面的学习与理解整理出了以下认识材料: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歌唱的发声器官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叠起。△ 歌唱的呼吸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2

一、倾听能力的内涵与作用

倾听能力主要指听者将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在脑中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其中的基本要素是听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主要是会进行倾听,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联想,从而评价信息。会倾听的学生懂得理解他人,并会针对性的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对学生音乐倾听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发现音乐的生命力。但是音乐的艺术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感知中进行联想,不同的音乐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变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音乐课堂中的倾听是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倾听能力,就能够精力集中到老师讲课和音乐的鉴赏中,从而体会音乐的内涵,在音乐课中丰满自己的艺术素养。总的来讲,音乐课程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果,更重要的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发展音乐的魅力。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1. 加强常规训练,进行有序倾听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倾听能够促进对音乐的理解。有效的倾听体现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这样就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让他们感知倾听在学习音乐中的作用,这样就能让学生认真的进行倾听,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如果在音乐课堂中能够让学生进行有序倾听,就要加强课堂的常规训练。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指令引导学生倾听,并对乐器的使用进行实践,不同节奏用不同的动作。比如,边听边表演,可以是站、坐,也可以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自由流动,但要求快速。我说“一、二、三”后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不能相互碰撞。不行,再来!一定要达到要求为止。学生要完成这些,就要认真倾听,进而培养了他们倾听的习惯。

2. 利用游戏活动,利于学生倾听

学生要有意倾听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倾听过程中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些游戏,让他们有意进行倾听,从而促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这些游戏必须是非常简洁的,适合小学年龄发展特征的,而又能和音乐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然后再通过老师加工和整编。为了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指令游戏,还可以进行传话游戏,也可以是进行的一些判断游戏,这样学生就会专注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从而认真的去倾听。同样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和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才能扮演。例如,在学唱《龟兔赛跑》中,让学生先进行倾听,让学生感受音乐。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乌龟、兔子、猴子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扮演前的倾听和理解歌曲时需要格外集中精力。其实利用游戏的形式促进学生倾听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所至,他们对更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我们利用创设的环境因素,再与歌曲联系起来,让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鉴赏,其中这里面就包含了学生的倾听。

3. 凸显音乐特性,促进有效倾听

音乐比较抽象,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能够直达人内心深处,并激发人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特性。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凸显出音乐的特性,从而吸引学生,进行有效倾听。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倾听呢?我们的倾听就要有目的和方向。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有可能对音乐的表演不理解,那么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注意倾听,从而去感悟和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抓住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很重要,把不同音节的节点抓住,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其实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学生通过倾听对节奏有了感悟,那么就能促进对音乐的学习。第二,抓住旋律。音乐的主题旋律也很重要,有人常说歌曲美,其实就是歌曲的旋律能够顺应人的思维,把人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再加上节奏支持,那么旋律会更美,其实就相当于给我们传递了一种语言美。第三,把音乐的速度、力度和色彩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这是音乐所要表达的特性。音乐的不同,其中的速度、力度和色彩也是不同的,这关系到了音乐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感悟和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特性,从而更专注的去倾听,促进学生有效倾听,理解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内涵。

4. 抓住音乐关键,提升倾听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倾听音乐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不是学生认真听就可以了。关键还是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去理解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能找出他们自己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的关键点进行倾听。其实音乐的倾听就是鉴赏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把音乐聆听的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和鉴赏的三个步骤。在具体的音乐鉴赏中,通过这三个阶段对音乐去理解,寻找音乐的关键点。在不同的音乐欣赏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音乐进行分类,对于典型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对高潮部分进行反复的倾听,在关键点提醒学生注意倾听,特别是旋律的变化,这才是音乐的关键,学生能去认真倾听和感悟,可以提升倾听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歌唱“小船”的时候,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和提示学生:你们唱得真美!请小朋友看一下,歌曲《小船》的拍号是什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全音符。一个全音符等于四个四分音符的时值,正好是四四拍的一个小节。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唱出全音符,并同时用手拍出四拍。四四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带领大家拍出一个小节的节奏。我们现在来唱一唱,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音乐的关键点。

5. 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倾听能力

倾听是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进行热爱倾听,注意倾听。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刚开始学生对音乐只是好奇,但是长时间以后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单一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要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持久进行倾听,既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首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仿的形式,促进学生倾听。这样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很容易让学生集中精力。例如,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模仿秀,学生根据自己听到音乐,根据音乐中的情感、旋律和音色进行模仿,同时展示和他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那么学生再倾听的时候就要集中精力,动脑思考,才能把相应的角色融入进去。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展示乐器的操作和一些实物的演示,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

总之,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倾听音乐作品的基础进行。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多研究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知道倾听音乐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在课堂上漫无目的玩。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与理解,进而发现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倾听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13-0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小学课堂上有的学生“小手高举,跃跃欲试”,发言非常积极;而有一部分同学从来没有主动回答过一次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不配合老师踊跃发言,在课堂上搞小动作。这些现象都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常有的,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呢?

一、相关概念

1、“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发言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发言,因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且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所以颇类似于即兴的主题演讲。有课堂发言习惯,且有能力进行较好发言的学生,其口头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而且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发言能力:指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言能力包括:主动发言的意识、积极思维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技巧、优良的表达仪态举止和良好的表达心理等。

二、培养学生发言能力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课堂发言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不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将来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以后要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本身他们之间就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他们连言语交流都不会的话,即使再会学习也没用。我们学习的目的只为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于是,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了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三、课堂学生发言能力弱的情况

1、畏惧发言

畏惧型主要体现在中、下等生身上。这类学生由于长期难以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重视,再加上普通话表达有些困难,而对自己缺乏信心。为了避免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情愿做一个“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从而使自己的发言能力愈加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类型占相当大的比例。

2、缺乏兴趣

没话说主要因为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课堂语言情境不佳等原因,这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提供的话题,质量不高,不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层次性、发展性等特征,因此不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懒得回答。

3、依赖成性

有些学生基础不好,认为回答问题是优生的事情。这类学生是课堂上的看客或听众。如果不幸被老师点中,这些学生发言时往往表现得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他们并不急于思考答案,而是依赖别人,希望能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取得现成的答案。有的甚至不动嘴皮,像木桩一样站在那里。这种类型的学生也不少见。

4、认识随意

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加思索随问随答,总是脱口而出,永远记不住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缺乏思考,有时甚至乱猜,答案正确率低,甚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对同学的答案不屑一顾。这类学生不多,是班上的“积极分子”,有时会被他们搞乱课堂秩序。

四、提高学生发言能力的解决途径

首先,要调动学生发言的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开口,其实也不难。年龄最大的小学生也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内心自然都渴望着别人的认可,我们只要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他们自然就“金”口常开了。在尊重、期盼、激励的评价中,学生享受着发言的快乐,自然畅所欲言了。

其次,构建活动平台,培养发言信心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不想、不敢发言源于缺乏自信。

(1)进行晨读前说话训练每天晨读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每生两分钟的说话训练。说话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一篇文章的看法或收获;演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仪态自然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规则是每天五个学生演讲,按座位顺序依次轮流。为了不使自己下不了台,学生讲话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因此,活动由原来的害羞、不敢表现,慢慢地变成了大家急于上台;由原来的拿着稿子念,到脱稿自然演讲。学生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了。

(2)组织好每次班队活动我们利用每次班队活动提供空间、搭建舞台,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制定活动的过程、设计海报、主持活动,直至活动结果揭晓的一系列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碰撞着创意、提高着胆量、成长着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4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郁晔

【摘要】“少教多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是对传统课堂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根本举措。真正意识上的“少教多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多”与“少”那么简单,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少教多学”从“教”与“学”双边及其相互关系上着手:学生的“学”具有反思性,老师的“教”具有针对性,“教”与“学”双边具有互动性。反思性、针对性与互动性,真正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少教多学;策略;方法;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

一、选题背景介绍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现象。部分教师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就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果。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这里的“渔”指的就是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才能真正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所谓数学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有序的学习活动程序。有效的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去获得较大的学习效果。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应大胆地积极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的“少教多学”课堂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

二、研究过程展示

1、进行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指导实践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为确立“少教多学”的高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我们利用空余时间在杂志和网上阅读相关文章,搜集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如:《国内外关于“少教多学”研究现状述评》、《简析“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多”与“少”》等,并在此过程中,将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记录在学校下发的“教育思想录”中,获得优秀第第。认真撰写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学习“少教多学”理论的心得体会》。其次,认真参加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组织的多次校本培训活动。对“微型课题” 1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我们的微型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现状,寻找对策

在研究的开始阶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课堂上的手段、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等;了解了学生目前课堂学习的状态,了解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等。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调查分析报告。我们发现:教师备课多数只备书本,不备学生,缺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会认为数学不像语文,没必要预习;而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包办代替”以“讲”代“学”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则没有养成很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无法多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的包办抑制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少教多学”,我们确定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改进教学方法,扎实提高课堂效率;

3、注重表扬激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4、坚持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5、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

3、开展教学实践,立足课堂,总结经验

捷克大教育家卡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而因此可以多学。”实践出真知,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学实践的锤炼和打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觉得,要有效地实践“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课前预习工作和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两个抓手。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教学内容开展实验课的研究活动,如概念课《认识倒数》的课例研究。按照“查找资料、了解学情、选择教法、尝试实践、反思修改、再次尝试、反思总结”的步骤展开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数学概念课的预习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预学必须有一个抓手,才能对预学程度进行监控,所以我们设计了课前自习卡,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理解、思考、质疑、探究的时间。我们努力让预学成为常态化,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课堂教学的助推力。

再如《圆的认识》课例研究,结合该课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中的作用。蒙特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就说明我们在培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圆的认识》一课,知识点繁多,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专家也常说,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到懂得取舍。那什么是舍的,什么又是要取的?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在课前中,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知,圆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点,虽然是重点,却是可以舍的,或者说可以一带而过的,2 因为学生已经学会。而对于圆的特征,书上虽然表述的很清楚,却还是要课上细细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以主动权,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在探索圆的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为每个知识点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情境,从情境图中,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具有很高的创造性,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灵感,并在探索及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也就自然达到了“少教多学”的效果。

4、组织研讨活动,征集多方意见,撰写成文

我们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的研究,我们组织研讨活动,这样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想法。我们围绕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进行讨论,老师们讨论激烈,激发了很多老师的共同想法。老师们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不同内容领域,提出了具有针对强的预习方案。并选取的典型课例,进行预习方案的设计。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一个个成果的生成,老师们有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将会更好的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的研究。

三、我们的成长和体会

(一)理性认识

1、课堂要高效,功夫在课外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想要高效的课堂效率,课外就要做足功夫:把握住课前预习、课外延伸。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在课前编制出有效的预习提纲。预习提纲的内容可以包括预习内容、学习方法、预习时间、效果检测等。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只有想方设法做好课前预习,才能尽量压缩课堂上的预习时间,保证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展示、交流与反馈,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做好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工作,课后的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以后,教师会相应的布置作业,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通过做作业,能将知识更好的利用,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对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及时的补充。课后任务也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通过学生的作业,能看出课堂教学的成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率进行评估。在布置课后任务时,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做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对课堂知识加以巩固,例如撰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也能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的能力。

2、课堂要高效,参与少不了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真正高效的课堂,少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研究的重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3(1)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2)组织小组合作。合作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

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内和课外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研究要深入,平时多阅读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阅读、摘记的好习惯。自身的认识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越发觉得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所以需要我们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我想,只要用心,勇于创新,我们一定要有所收获。

(二)实践成果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课题研究,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阅读,课堂实践的打磨,渐渐地有了一些小学数学课堂少教多学教学策略的心得体会。徐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少教多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小学数学课堂“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初探》和《少“教”多“学”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分获辅导组年会论文获二等奖和优秀奖。“教育思想录”获优秀奖。杨扬同学的数学日记《今天我种菜》获市级二等奖。

四、意见建议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强化而不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

1、实行课前预习,教师备课量增大

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做,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是提高学生求知欲从而提高预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提前将下一节课预习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预习、研讨,通过查阅资料,做适量的基础练习来检验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每一节课的预习工作如何实施进行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问题设置形式要多样化,如:提纲式、问答式亦可采取作业前置的方法,不管用何种方法,在上课前一定要检查预习情况。这就大大增加了备课量。

2、对于教师的课堂引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准确把握学生经过预 4习后达到的认识起点。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才有利于学生“多学”。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课前的预习作业,甚至有丢失的情况。在课堂,有些同学因为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不够等原因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不管多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收获更多就要付出更多。

课堂教学时间就那么40分钟,怎样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很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应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都应当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少讲、精讲,让学生学会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学习的权利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允许他们出错,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态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在情感中展现,让开放的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舞台,学生求知的殿堂。让“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灿烂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首美丽的诗篇”。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5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永安路校区闫海娟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阅读教学要突破定势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与发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不强,对阅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面对现状我通过反思,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阅读新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迫在眉睫。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不但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感悟课文情感。因此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读、自选、自悟、自创”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欲望。兴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每堂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方法有很多,设计问题,由课题引发,利用电教手段等。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由理解课题的“名扬中外”一词设置问题:为什么说这幅画名扬中外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激起学生读书兴趣后,让同学们自己读书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找一找。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 1

岛》一课时借助视频动画感受海底鱼多,问学生课文中是怎样形容的,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而引出夸张的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及时进行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逐步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充分应用课前的阅读提示,找出提示中所指示的要求,可以做一些适当补充,按要求进行读书思考。例如:学习《狮子和鹿》一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到:狮子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

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例如在学习《蜜蜂》一课的时候,有同学提出:蜜蜂究竟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在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后借助参考书给与解释,并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昆虫的书籍探索更多的秘密。可以向学生推荐《木木的昆虫日记》。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享用。

在小学阶段,要下大力气培养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工具书、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好的词汇句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四)、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条件

1、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离开学生的阅读、思考只是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自己要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读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读懂了的讲出来,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全班经过讨论还理解不深不透的,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论,也可以给以必要的讲解。平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谈自己印象深的地方或感受等,再引入新课的讲读。学生谈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确是自己印象深、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体现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课文从大树落叶、蟋蟀

叫声、大雁飞行三个方面写了秋的声音,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声音,进行阅读欣赏。激发学生走进课文的欲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要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等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提出让教师预料不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持欢迎态度,对学生那种克服从众心理,敢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使提出的问题妥善解决,使不同意见得以发表,切不可压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讲读《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谈自己喜爱谁?为什么喜欢?多数学生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老实、谦虚;当我正在称赞大家时,有位学生突然大声说:“它还善良”。这是我课前没想到的,于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继续讲讲课文中哪里体现了陶罐的“善良”。学生讲出在课文结尾段写陶罐被文物工作者挖出后,请求人们快把铁罐挖出的话中体现了陶罐的“善良”。我对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气氛异常活跃。

(五)、要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体味槐乡的孩子以苦为乐时,有学生提出,劳动那么辛苦,槐乡的孩子怎么感觉到快乐呢?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并深入小组中启发:联系我们做值日时感觉累不累?那值日完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们体会到孩子们在辛苦的劳动后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忘记的疲劳,所以说劳动最快乐!劳动最充实!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不足:

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时取得一定成绩,从学生完成的阅读记录本中可以看到,在读书时他们多多少少,零零散散有自己的体会。但也有些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的研究经验不足,几乎都在探索着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我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将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实施的发展道路。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6

《提高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才庄完全小学 毛兴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指出“使学生能够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但是,在现有的数学计算内容中有许多学生过不去的“坎”,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甚至部分学生错误百出导致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究竟学生在这些内容上的主要困难表现是什么?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解决问题的结果要通过计算来落实;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同时,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关键时期。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考虑,良好计算素养终身受用。所以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三、课题的界定、研究目标

1、课题的界定: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找到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3)探索出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4)探索出提高计算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4、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5、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养成教育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它数学知识的教学,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成了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2、心理学理论依据。新知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和问题,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人本主义,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学生错误现状进行研究,提供多渠道的形式,进行计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书写、检查等),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查找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吸取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细化本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本课题探索操作方法。

在四、五年级学生中调查研究了各种资料,采取了普遍观察,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计算习惯、计算兴趣、计算水平,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四、五年级学生计算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设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拟定了本课题的具体操作步骤。

2、实施阶段:

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对学生现状做了系统性等调查并发现(1)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调查发现,尽管班情、学情不同,但学生对待计算的兴趣却普遍不高。没有好的兴趣也没有好的习惯。调查显示,近85%的学生认为计算做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学生草稿习惯也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有草稿本,但草稿本上的字迹潦草、散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没有固定的草稿本,有在课本的空白处、课桌的面上等到处打草稿的现象,甚至还有学生在手掌心上打草稿„„这些现象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2)算法和算理不明。经调查,有7%左右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罪于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

(3)轻视口算和估算。

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被动地进行口算训练,当教材涉及时进行,不涉及时不进行或偶尔进行训练,对口算的训练完全依赖于教材。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是总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多练笔算就行了。

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教师才进行估算的教学。甚至有教师要求学生不是“估着算”而“算着估”,把估算等同于求近似值。我们的学生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估算,甚至在教师的影响下,用精确计算来代替估算。

(4)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中我们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很多时候老师罗列出学生汇报的各种算法后,马上要求学生从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是很难或愿意去选择同伴的算法,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只停留在理解掌握自己的一种解法的原有水平上。这需要我们对优化算法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5)家长对提高孩子计算水平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家里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成绩都不会错。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发现很多家长只是问孩子数学作业完成了没有,而并不关心孩子作业写得怎样,正确与否、是不是真的把算理弄懂了。几乎没有家长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考问孩子,甚至有些家长看见孩子用计算器算数都不管。这些都使得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及探寻的一些方法(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

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2)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A、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B、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困生理解算理和算法。C、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解释算理和算法。D、讲解算理与巩固练习相结合。

(3)探索计算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a.口算。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b.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c.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d.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

e.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f.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g.紧扣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h.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既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对他人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学生上课听讲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教师要对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评价,多方面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

a.加强口算、估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因此提高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估算训练开始:首先要天天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口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到5分钟进行口算训练,训练时采取各种活动或比赛,像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其次要不定期进行估算训练,在实际情境中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把估算和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也容易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并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情况, 以及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

b.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c.激发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本身存在着单调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枯燥无味。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练习时间不要太长,我们采取了不同练习形式相互穿插,分散计算的单调性。其次是增加一些计算故事。如走“数学迷宫”等,以提高计算的趣味性。再次是适当进行竞赛活动,如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及时评价,对计算进步快或计算能力高的同学及时表扬奖励,使学生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继续进步。

(5)重视错题分析,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怕见到错题,学生也怕见到错题,其实,错题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技能。

重视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对症下药。对于学生的错题应该专门用一节课来分析,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教学、游戏的办法等方式,可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看哪位小老师最认真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计算技能。

(6)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算法的合理与灵活运用。

算法多样化提倡的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我认为最简便又能提高正确率且好理解的算法就是优化。

优化算法需要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和融合。在讲算法最优化的教学中我们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算法的异同,达到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从中寻找合理、简便、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和适合自己的算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理解了,才会有选择,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算法,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让学生通过类比思考的方式产生同一类相同角度的“类方法”,促使他们更好地从不同角度思考多种的算法,就有可能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从“一”到“多”的追求,这也正是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算法真正“多样化”的过程。

(7)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联系家长配合学校教学,尤其是计算题教学。家长监督孩子提前预习计算课内容;每天都出几道的典型计算题作业留给孩子当成家庭作业叫家长监督孩子写工整,不叫孩子用计算器,如果发现孩子算理没懂做错题可及时发现,及时补救或及时联系老师补课;家长也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叫孩子解决,教孩子意识到计算的作用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八、研究成果及结论

通过对《提高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出探索提高四、五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1.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明确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三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规范书写的习惯;四查就是认真检查。

(3)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4)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1)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到口算天天练。每天课前用3到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找朋友、对呤、填空、改错、选择、编题、操作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因此要不定期进行估算训练,在实际情境中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把估算和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为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并写出了《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有效策略》一文。3.探索出计算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探索出计算课高效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模式》一文,其模式为:

a.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b.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本节内容

c.教师启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区别,呈现算法

明确算理。d.计算法则的概括。

e.尝试计算法则,通过练习加深知识理解。f.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g.评价,多方面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科学评价,重在激励,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5.计算方法要适时优化。

计算教学时,只要学生提到合理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找到更多的计算方法,而计算教学应理性回归到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的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些方法要适时进行比较、小结、优化,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激发计算兴趣,提高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6.在练习上重落实、重多样化。

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其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得到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7.每个学生都准备错题本,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8.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家里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成绩都不会错。

九、存在问题及后期设想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在评级方面也应多做研究,但在激发学生做计算题兴趣上评价方面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案,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做出几套简洁有效的评价方案。

2.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7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1.重视节奏的训练和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比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等游戏。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

2.加强情感的体验与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经常采用欣赏、律动等方法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

如,学唱歌曲《老鹰捉小鸡》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描绘出听到的音乐形象,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结合即兴表演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在表演教学中,可以通过听歌曲录音或教师的范

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进行舞蹈创编。

如,教学《大鹿站在房子里》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的内容,说说歌曲中描绘的音乐形象,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分角色表演,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唱歌。

二、巧妙创设情境,使兴趣学习成为创新的源泉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两只小青蛙》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了表演的动作,并请一名学生与我合作,边唱歌边表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会歌曲之后,我又鼓励学生编动作表演,于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例如,《可爱的动物》这首歌曲第一段歌词是:“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鸡说话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第二段除了把小鸡改成小鸭,“叽叽叽”改为“嘎嘎嘎”外,其余部分均不变。学生唱会后,老师说:“你们在生活中還知道什么动物?能不能把它们编到歌词里面去?”学生很快地就把小羊、小鹅等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让我们放开手脚,在这新的课程改革中大胆研究、探索,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上一篇:示范教案(说课稿)(3.3.1 几何概型)下一篇:我心归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