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课题优秀范文

2024-06-11

教改课题优秀范文(共9篇)

教改课题优秀范文 篇1

——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建设,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世界上,各种群体成功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中心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数学组根据当前形势及上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学习、探究、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已开始全面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此法的全面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校的数学成绩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高考中列全市第一;分获全国数学联赛一、二、三等奖的5名同学在05年的高考中,4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人考入浙江大学(当年有7名同学升入清华、北大)。数学成绩的提高大大推动了总成绩的提高,即此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端正了学生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为总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这其中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师师、师生、生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但一定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 1 极为具体的落实。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学习过程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较充足的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的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

二、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自主探究结合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成败的一个关键。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校科研处的具体管理和统一要求下,本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进行超学期集体备课及学案编写,并汇集成为校本教材。我们对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要求:

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相连,一定要完善地体现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难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整体框架:

1.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每个课题一般讲两节课; 2.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书中淘金】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自诊】设计3—5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范例剖析】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 2 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研究、实施过程及效果 研究、实施过程:

从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全面探究、使用此教学法,因这一学期是一个逐步探究和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学案上课和无学案上课的一个对照,再就是此学期还没有使用校本教材,所以不是每节课都使用学案,但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明显地感到在有学案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更高,掌握知识方法的效果更好。于是,我们积极主动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把校本教材编写成为学案的形式,并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全部使用学案,全面与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及整体框架就是按照本课题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思想来制定的,整体框架中有层次地设置的各栏目:【课标要求】、【导学求思】、【书中淘金】、【双基自诊】、【范例剖析】、【思悟小结】、【双基测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思想及探究程序。这样,本课题的实践及应用已全面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题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4.能够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和要求,并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且能及时改进。

5.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好转。

6.因为此种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也明确了更远大的学习志向,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考试,甚至是高考。心态正常了,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与人的合作精神及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不断加强。取得如上述所述的显著成绩也就不足为怪。

四、建议

1.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同时,每位教师还应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3.如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所以,使用此法时,不能简单地只是让学生随便看书或盲目地做学案上的问题,每位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备课,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因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课标要求也不同,所以,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自主探究的指导方式、探究程度的要求上也应不同,要做到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针对性。较难理解、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有层次的、恰当的引导,不可处处让学生单独探究。

4.要注意师生平等探索讨论 :对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的问题;或形成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全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5.学案设计的问题是较全面的,各种档次的问题都有,比例是适当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对于普通班,一定要求学生要抓好基础,一定要明确要舍弃的题目,并落实好计划和要求。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篇2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高职五年制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思维链接研究报告”;“„成功教育‟实验与实训报告”;“„和谐教育实验与实训‟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思路‟研究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与实训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哪一级奖励,在公开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验与实训)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教改课题优秀范文 篇3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1.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2.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3.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1-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5.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6.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其他领域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研

究与实践

1-7.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9.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1-10.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

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

2-1.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动态

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

2-2.分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研究

2-3.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4.高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6.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7.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8.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 2-9.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10.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研究

2-1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发展研究

三、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研究

3-1.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2.高校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个性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3-3.高校应用性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3-4.高校探究式学习的试验研究

3-5.高校实验和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6.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3-7.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和题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8.高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

4-1.区域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4-2.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3.高校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试点研究

4-4.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5.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6.高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7.本科院校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8.高校终身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9.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10.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研究

4-11.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五、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5-1.高校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5-2.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3.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5-4.工科教育实习、工程训练和实验创新等实践教学诸环节改革的研究

与实践

5-5.高校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6.高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5-7.成人高等教育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研究

六、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6-1.高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6-2.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试验研究

6-3.各类高校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的标准、方法、程序及反馈机制研究 6-4.各类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6-5.各类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

6-6.各类高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6-7.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6-8.完善高校内部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6-9.建立高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研究

七、高校教师教学素质提升研究与实践

7-1.基于教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7-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7-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7-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7-5.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试验研究 7-6.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7-7.高校名师成长机制与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7-8.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9.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试验。

八、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外研社合作立项课题)8-1.大学英语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8-2.不同类型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特色研究

8-3.大学英语教学的分类指导研究

8-4.大学英语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研究

8-5.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8-6.各类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7.英语写作课程、演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8-8.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8-9.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研究

8-10.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8-11.新型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建设研究

九、其他

小学教研教改工作计划、安排范文 篇4

(2009-10-12 11:17:11)

转载

标签:分类: 教育

杂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学方式创新,形成与“二期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学生主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平台。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2、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3、大力推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发挥好年级组长的协调功能。

5、切实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建立“师徒制”,为新教师架设舞台,创造机会,迅速成长。

6、积极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老年教师模范,中年教师示范,青年教师规范”。

三、主要工作

1、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2、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

3、批改作业要有激励性评价机制,且有所创新,在作业布置和批改中体现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最佳发展。

4、加强教师上课的组织管理意识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5、加强命题研究,建立“月考”制度,单元测试要列“双向”细目标,进行两次测试,第二次为矫正测试。

6、举办研究性专题公开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研究)。

7、实施新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即“一年基本规范,二年站稳讲台,三年教有所长”。

8、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以研促教。

9、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搞好“拉差补缺”工作。

10、及时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四、具体安排

三月份:

1、教研会议。

2、上交工作计划。

5、教研活动。

6、抽查备课教案。

四月份:

1、教研活动。

3、教学评优推选工作。

4、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观摩课、示范课、展示课)。

5、期中考试安排工作。

6、教案交流。

五月份:

1、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教研活动。

3、分层教学研究。

4、抽查教案。

六月份:

1、教研活动。新教师教学活动(亮相课)。

2、抽查教案。

3、教师座谈会。

七月份:

1、期末考试工作安排。

2、撰写工作总结。

3、上交教案、教研记录、备课记录、听课记录。

4、评优工作。

关于教改优秀论文 篇5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

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

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通过辩论课,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他们知道:学校、课堂、课程是吸取养分、学会学习的极好途径。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吸收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对本学科──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是感到了重要性,因为每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听说能力也可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因而为了下次或以后能有机会展现自己,学生把认真上好语文课、学好语言,视为自觉行为。

系列活动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便学生重新确立了自我认识,树立起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在表达过程中碰撞,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此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至胜的法宝,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者往往成为众所注目的明星。在此,语文已成为超越工具学科意义之上的一门具有立体化能力发展倾向的综合性学科,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而是具有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生命意义。

政治组课题总结[范文] 篇6

本学期以来,我们政治组根据素质教育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校总课题继续贯彻实施自学、讨论、归纳式教学课题的研究。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校行政的鼓励支持下,课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1.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理论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课题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课题的开展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教师。本学期我们制定了理论学习的经常性制度。以4-5 周一次开展理论学习。要求教师每次学习都要撰写学习体会,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并鼓励教师将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总结成论文,在校刊或教育专刊上发表,其中谢进如教师的论文获得苏州市二等奖。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水平等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确定了二个实验班,并要求教师以各自班为自己的“自留田”,进行尝试。教研组组织活动,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和校级观摩课,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取他山之石,成自己之玉。在本学期中人人开课,骨干教师传帮带,认真评议,使教师的整体实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有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构建。在本学期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本组教师都100%合格。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在学习先进教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切合本校实际的方式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改进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最终提高我校的实绩。本学期 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方式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若干个,评优课教案若干个,在教学实践中认为效果较好。现在,我组教师已基本形成了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我归纳的教学模式。并已初见成效,在期末考试中,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成绩优良。4.通过课题研究,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组织课题研究中,要求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和自我归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也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如一些当前的时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一些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相互讨论,极大提高学生的参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无论讨论中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都有一种成就感,为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独出心裁,或符合正确观点而自豪。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5.今后在课题研究实施中要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精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使我们学校的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政治课题组

语文小课题小结[范文] 篇7

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小课题研究小结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批改都是教师一人包办的,教师受苦受累,却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在讲解与批改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以上问题,我校教师采取新的批改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批改中。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把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批改的主人。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主导地位,放之前,我们要用很长时间去扶他们一段,教师范改,授之以

“渔”,明确要求,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评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能够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

对于批注的具体写法,老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做批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一个好词,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句话给人一种什么感受?等等。对于评语的写法,不能过于笼统,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应细化,如可以列出具体的批改方向:内容上的批改,可以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切实、可靠、充分等方面去批改;结构上的批改,可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写得怎样;过渡与照应安排如何;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意思是否连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等方面去批改;语言文字上的批改,包括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找出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

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等去修改。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教师一定拿出批改学生作文的示范,打印好,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按照示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批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范文的榜样作用,学生批改起来就可有的放矢了。

最后,通过修改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其兴趣,学生体会到了修改的好处,修改作文成为一种需要。

中梁小学

六年级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范文模版) 篇8

“中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黄陂区前川街环城中学 2013年12月1日

“中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本课题在区教科室各位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特别在陈主任的亲临培训和胡主任、张主任的倾情教授之下,并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顺利走过了三个学年,成功的迎来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从第一学年的申请立项、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到第二学年的前期调查、确定方案、成功开题,再到这一学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培训、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凭借环城中学教师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根据孙校长提出的“倚靠教师办学,通过班主任强校”治校理念,我校大力强化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扎实走好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本学年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我们时间虽然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工作虽然很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课题组活动做法及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一)、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实现如下目标:

提高整个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使班主任明白自身的工作价值,明确班主任的角色意识和能力要求。即要把握好管理者、组织者、心理辅导者、协调者这四个角色以及具备相应的能力。

结合校情探讨新时期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构建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内容和途径,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系统与分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含培训内容、实践过程、及管理模式在内的有效套路。

完善班主任校本培训与选拔、考核、激励紧密结合的制度,形成全面提高我校班主任专业素质的长效机制,培养班主任的敬业精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热情,逐步形成他们各自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

(二)、夯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建立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分工明确。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课题把课题研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孙校长亲自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督促工作,并作了“小班化管理”、“寄宿制管理”、“班主任的沟通艺术”的专题培训,为整个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李开敏校长分管教育科研工作,教科室王主任专职负责课题工作的开展。其他各成员都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进展顺利。

加强培训力度,保证时间,形成习惯。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我校更加明确了培训时间必须得到保障的重要性。我们有周例会、月专题、学期交流,这些都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受到影响,班主任也非常熟悉流程,养成了积极参与的习惯,所有活动都能按时到场。

重视制度建设,落实常规,转变观念。通过《班主任培训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班主任一日常规制度》等制度的建设,让班主任在培训学习和日常工作中不断进步,并转变观念,让自认为辛苦的工作常规化,让需要激励才能创新的工作常态化。

(三)、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了完成研究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制定详细科研计划,落实目标。

每周开展一次班主任例会(含课题组成员),由高俊峰主任主持,对班主任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培训学习指导日常工作。

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培训,由王超方主任主持,对班主任进行系统性培训,现已完成的培训专题有:孙校长的“小班化形势下的班级管理”、“用关爱和细心为寄宿生保驾护航”;高主任的“主题班会的实效性”、“班级文化与学生精神面貌”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每学期开展一次学习交流,由李开敏校长主持,课题成员整理学习资料、调查材料。每人写一篇学习心得,选出三名优秀班主任作代表发言,相互学习,讨论,总结自己本学期的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每学期我校都由教科室主任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严格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职责和分管的任务,各施其职,使课题组能自觉、健康、稳步地运转与成长,也使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得以落实。

2、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层突破。

课题组成员运用了调查研究法、访谈法,了解了我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状态,了解了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对班主任的看法和需求,明确了研究的方向,懂得了我校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由组员黄志红、黄玮完成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的过程,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运用了个案研究法,通过两年时间的调查、了解及资料搜集,已完成了对班主任个人成长、学生行为转变、班级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由课题组成员刘耀峰、黄志红完成了跟踪调查,并撰写了个案分析材料。

运用了行动研究法,课题成员能在工作实践中将校本培训的内容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用活动来带动研究,用学习所得来促进活动进行。黄志红的主题班会、杨良的家长会、黄玮的班级文化、李利民的致学生的一封信......这些活动都是理论结合实际的产物,在班主任队伍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运用了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具体情况的归纳与分析,我们从三个方面收获了经验:从学校管理方面,完善了“班主任培训制度”、“班主任评价及激励机制”等;从德育教育方面,制定了班主任的“道德规范制度”、“一日常规制度”等;从个人成长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素养,积累了实践经验,每人都有自己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材料。

3、采取多种培训形式,讲求效果。

班主任例会的形式:我校改变了有些学校以布置工作代替校本培训的做法,将能力培训和日常工作融为一体,在每周一下午第一节定期召开,既能结合平时的工作要求来进行培训,又能做到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专题讲座的形式:它既可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灵活操作,又可以联系学校校情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们已开展的“班主任的角色意识”、“班主任的协调与应变能力”、“班主任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班会研讨课的形式:它为班主任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好机会,生动活泼,强调了“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让班主任的工作不断创新。我校每学期两次主题班会公开课,采用“观摩--交流--评价--小结”的方式进行,对班主任颇有推动力和影响力。

竞赛、比武的形式:这种形式既灵活多样,又能提高班主任的竞争意识。“三册记载”每月一比,“板报设计”两月一比,“教育案例”每学期一比。学校采用“赛--学--评--奖”的形式,很有培训实效。

师徒带教的形式:虽然较为传统,但师徒之间教与学明确,经验传递直接,指导及时,学习效果明显。在课题组的培训引领下,十佳班主任杨良与刘绪超、市优秀班主任李利民与彭猛的结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班主任队伍。区十佳班主任、百优班主任、市优秀班主任、市先进班集体......那一张张奖状,就象一串串金色饱满的麦穗,它凝聚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同时盛载着我们丰收的喜悦

2、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训经验、管理经验、治班经验......那一份份的学习笔记、活动记录、案例分析、管理论文、调查报告、总结报告等等,仿佛就是我们成长的印记。

3、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积累的较为系统性的培训资料、具有特色性的培训模式、具有实效性的培训制度,将对学校以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有着指导意义,而逐步完善的班主任评价机制对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将起着长效作用。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本课题侧重本校现状,针对本校校情,有些大力探究的内容,如“小班化”、“寄宿制”等,在区内难以得到大力推广。

2、班主任的评价中存在较多量化成分,无法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激情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劳动。

3、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大,部分心理调节能力比较欠缺,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4、在聘班主任的培训较全面和具体,而预备班主任(普通教师)的培训力度却很不够或没有,很难随时承担重任。

四、努力的方向

我们知道任何研究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探究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些这样或那样,甚至是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培训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这两年来,我们虽然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希望能在区教科室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好班主任校本培训这一阵地,积极探索培训对策,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幸福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班主任、发展每一个班主任、幸福每一个班主任,我们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会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范文]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摄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主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德育生活化的界定

生活泛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生活化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定德育内容,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生活体验,并由此调整道德认知结构,改进原有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逐步驱使道德内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整个实践研究做到德育内容依据现实生活制定,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品德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谐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开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活动序列,在此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及评价体系。

四、理论依据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活动教学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

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围绕上述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实践上,我们主要可以开展下列研究: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的研究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的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都做到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通过主动参与,摘到“桃子”。

(二)德育生活化的系列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

因此,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个德育内容的活动设计都必须各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伪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各自形成系列,然后

将每个年级段的系列活动进行组合,每个德育内容形成一个专项活动系列,然后汇总形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整体系列活动设计。

1、活动时间编排的研究

活动的时间编排旨在突出德育活动时效性的序列性、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一个有利的契机,突出时效性,及时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和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为主。

(2)一月一重点教育

一月一重点教育是指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列,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一月一重点,的基本设想为:九月,爱学习,遵守纪律教育十月: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热爱科学教育十二月:良好意志品格教育一、二月热爱人民教育三月,文明礼貌教育

四月;集体主义教育五月: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

六月: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七月: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3)常规性教育

常规性教育是指根据学校实际;利用一些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开展的常规性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2、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基本程序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进行自我反省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它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

(1)体验动情。首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保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2)交流明理。心理学研究发展,同龄儿童之间的智力启;发最容易被接受,学生道德认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他们思想的碰撞。‘因此在学生活动体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最后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3)自省内化。道德认知深化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哉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

(4)外化践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在生活中

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最后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3、生活化德育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从生活材料来源角度划分,主要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和真实生活实践教育活动。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后者重在深化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集体活动,或小队活动,或个体活动,因“效”制宜,结合进行。

(1)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主要有;教师或学生表演式、描述式、红领巾电视台录像播放式、生活情境录音播放式等,它的缺点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间接性,优点是教育的时效性强。依据教育内容,主要可以设想开展下列形式的教育活动。

①优秀人物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品德同化

②引导角色换位,激发道德情感

③开展是非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④针对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追溯问题根据,提高道德认识。

⑤根据现有问题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如任”其发展将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

⑥利用电视等直观媒体进行情境感染,激发学生道德,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⑦引导学生自我描述生活片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

⑧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识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隐性测试,检测学生的自觉主动行为,驱使学生道德内化。

(2)设计真实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设计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产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基本可以根据上述话动程序进行操作,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

六、研究原则

活动性原则。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

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9——2010.10)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10——2011.7)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1.7——2011.9)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

八、研究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在上级科研单位的领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研究组成员:

(二)课题研究制度

上一篇:物联网外文翻译下一篇:参加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讲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