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2024-09-02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通用12篇)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篇1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1、体现类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

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4、意义类

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5、怎么办类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6、启示类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7、认识类

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这种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种已定型的某种现象、制度、做法的认识。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

回答第一类,实际上是一种论证。要运用相关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角度去回答。

第二类实际上具有辨析的性质,回答这类问题,要针对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方面,进行点评、分析。

高考政治五大题型汇总

图表类主观性试题:

题型特点:常见形式多为一个或几个图表(表格、柱状图、饼状图、坐标图或曲线图)以及文字材料组成。即图表呈现、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提炼不易、得分不难;答案直观、依赖背景。

其解题要领:对照设问,明确要求(明层次、明方向、明范围);细读图表,提取信息(读表题、读数据、读表注);迁移知识,形成答案(依据教材、结合背景、运用术语);

注意细节:“两比较”:“横比”--“纵比”;“三结合”:设问--图表内容--涉及背景;“三忌讳”:一忌死套教材知识,二忌脱离表题和设问读图表,三忌离开背景导向主观臆断。

分析做答:⑴注意表格标题的中心主旨作用,总揽表格。

⑵表格内容既要“纵比(事物自身前后不同阶段比较,最明显标志是表格中的不同时间)”→说明“什么在变以及如何变”,更要“横比(不同事物之间比较)”→说明事物间的差异或差距(既要总体分析,也要分项说)。中国和外国对比,应该以中国情况为主分析。

⑶注意表格小注的补充说明作用,小注是图表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把小注和图表内容结合分析才不会有遗漏知识点。

⑷注意表格中的特殊年号隐含重大时政背景。

⑸设问是问“材料或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什么经济现象”;是问“谈谈对图表经济现象的认识”还是“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⑹有些时候设问还问“表格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有时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意义类主观性试题:

其解题要领:注意限定词语的特殊要求;解剖主体和意义对象的关系;把握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政治。

常见分析有:⑴客体分析:即受它影响对象,分别所受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对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具有的影响。

⑵性质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⑶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方面和字句对应分析。

⑷范围分析: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对区域影响和整体影响等。

从教材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找有关说法。

认识评价类主观性试题:

常见设问“如何(怎样)认识或看待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或“评析材料中的经济现象?”

其解题要领:定性(是什么)--对象的性质判断;分析(为什么)--分析原因、影响、意义;结论(怎么办)--我们的态度、做法。

⑴把涉及的现象、事物、观点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积极型和消极型

⑵积极型的处理办法:从是什么(对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或观点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为什么角度展开。

⑶消极型的处理办法:对于消极现象的认识,从为什么出现、有什么危害、根治措施的角度展开;对于错误观点,主要说明其错误的表现,或用正确的观点印证其错误。

⑷混杂型的处理办法:综合上述两种办法,肯定积极的,批判消极的,两个方面均要从简。

分析原因类主观性试题:

第一种方案:从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

在很多情况下,要将以上三种方案综合起来分析。

措施对策类主观性试题:

⑴主体分析: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舆论(新闻媒体、消协等)等四个方面进行做法分析。

⑵内容分析:根据设问隐含角度,和材料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对应找办法。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篇2

政治主观性试题在高考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占的分值高 (总分100分, 主观题占52分) , 是政治高考的“押轴题”、“重头戏”。因此, 答好它, 对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看, 相对客观题而言, 主观性试题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得分率很低。 (例:全省政治主观题平均得分率2009年19.57分, 2010年19.79分) 可以说主观题答题是学生高考的软肋, 严重制约着考生的考试成绩。

一、目前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情况看, 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1.基础知识不扎实, 导致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知识迁移能力差。思维不灵活, 缺乏变通性。2.审题和分析能力差、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例如, 题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有些学生却用政治生活甚至哲学生活的知识来回答。3.答题方法不对, 文字表述能力低、不能恰当运用学科术语答题, 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也是考生拿不到理想分数的原因。例如, 有些学生把政府依法行政写成依法执政;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等。

以上几种常见毛病, 是影响主观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那么, 如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提高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有效性呢?本人认为,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关键还应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个人教学中一点体会谈几点看法。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 精心审题——审

审题, 是正确解答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旦审题出现失误, 就会严重影响得分率, 可谓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因此做主观性试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审题、抓题眼、明题旨, 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具体来讲要做到:

1.审试题的指向 (所属模块及知识范围) 及设问点, 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明确试题所要考察的知识范围。即弄清楚考查的是“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的哪些概念、原理及观点;弄清答题的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 还是“怎么办”;答题的主体是党、政府还是企业、个人等等。问什么答什么, 避免答非所问。

2.审主观题试题所呈现的背景材料, 努力挖掘和提取每一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排除与立意无关的信息, 即与答题无关的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捕捉住有效信息, 是考生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环节。要准确地提取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就必须对试题材料认真研读、认真思考、抓住材料的中心和主题, 比较复杂的背景材料则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 理清材料每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涵。

3.审试题的分值。在主观题试题中, 每个问题后面都明确地标出了设问的分数。考生可参考分数来判断自己应该如何组织答案, 如何选择答题要点。比如本小题12分, 大致可从3或者4个方面回答, 每点3~4分左右。如果某小题只有4分, 那么答案应该比较简略, 可能只有1~2个要点, 只需要抓住主要意思简单作答即可。

(二) 联系知识——联

1.联系材料作答:

在解答主观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答题的重要环节, 因为材料往往蕴含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 弄清材料的层次, 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 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 设置答案。在答题中就能正确地联系材料作答。

2.联系教材知识作答:

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 材料和情境越来越新。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课本知识。因此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联系教材知识进行作答。在审题意的过程中, 应在头脑中再现一些与题意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建立起材料和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 找准, 找全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例如谈到“以人为本”这个知识点, 它既涉及到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也涉及到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又涉及到哲学生活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还涉及到文化生活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因此只有熟悉书本知识, 进而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书本知识, 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提高政治主观题成绩, 切忌脱离教材相关知识答题。

3.结合最新精神作答:

高考主观题命题一般情况都以当前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 因此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重大时政、党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作答。例如, 近几年,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生问题”, 涉及到与此有关的意义类题目时, 考生都可以写上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等时政语言。

(三) 简列提纲——理

很多考生在答政治主观题时不列提纲,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就如俗话所说, “脚踩西瓜皮, 溜到哪里是哪里”.这种随想随写, 随写随想的情况, 容易造成条理不清, 层次混乱, 遗漏了某些重要的知识点…… 要避免或减少种种毛病, 我们在答题中, 必须重视简列提纲。

因此, 在明确答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 可根据题目要求, 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 迅速编写好提纲, 提纲力求简约, 自己明了即可, 以确保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漏点, 也不会思路不清。最后还要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 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 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列提纲, 有利于写全要点, 减少失误和涂改而提高得分率。

(四) 组织答案——答

作为文科老师都有这样的阅卷体会, 拿到试卷看到漂亮的书写就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考生因此可能多得分, 甚至得高分 (其中包含良好的“印象分” ) ;而对字迹潦草、卷面零乱者阅卷老师一般给分少。为此,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做到:1.要精心设计好卷面结构, 力求卷面整洁。2.用字规范, 语言准确精练。3.层次清楚, 有逻辑性。4.多角度思考问题, 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五) 检查答案——查

做好主观性试题后, 还需要对所做的题目和答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 这是答题步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看审题是否准确, 有否存在偏差, 联系知识、材料是否恰当, 条理是否清楚, 要点是否齐全, 答案是否规范完整, 有没有错答或漏答, 有无答非所问, 关键的知识点表述是否准确严密, 标点符号有没有存在不恰当的地方, 有没有错别字等等。通过检查及时更正, 要把答卷过程中的一切失误都消灭在交卷之前。

《政治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3

《政治生活》中的行为主体主要有:

一、公 民

第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间接行使)。

第二,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第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第四,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第五,公民应正确处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统一的,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政 府

第一,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第二,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对内和对外职能(国家的外交政策)。

第三,政府的作用,管理与服务。便民利民的政府。

第四,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第五,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第六,政府的权威。

三、人大代表

第一,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第二,人大代表要增强履职意识,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要依法行使提案权、质询权等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四、政党——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主体)

第一,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第四,地位: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五,执政方式:①科学执政;②民主执政;③依法执政。

第六,党的建设:①执政能力建设;②思想、组织、作风建设;③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

第七,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八,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政治上,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地位上,平等。

五、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主体)

第一,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四,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目标),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④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⑤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六,中国提出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第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例,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第36题。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三:为推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积极实施“双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和把山区劳动力转移进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发挥财政作用激励珠三角周边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

(3)運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11分)

参考答案:

(3)①广东加速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②政府在履行职能中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产业转移,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学生在答题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主体“政府”。有的学生答了“党”的知识,浪费了时间,占用了答题位置,以致该写的没写。此题只需抓住主体“政府”,用有关“政府”的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些帮助!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4

注意:可先读设问(定位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读材料。如果先读材料再看提问,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设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第二:找准题眼(解题的关键)

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抓关键词(有效信息)或中心问题,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也就是把审题分析设问和材料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三:答(解题的归宿)

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1)点题切题;观点明确(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为你一点点地寻找答案)。

(2)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3)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辨证性)。

(4)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并且术语要到位,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篇5

高考命题改革要求做到“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重点考察学生: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全面探秘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 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4)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句、材料中心思想;

怎么抓——通常可找“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观点、主张、事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做某事产生的影响等等”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每小点的字数控制在40-60字以内,每小问的字数在25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八大题型分析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说明)类试题的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涵”“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知识点的”“材料体现了某某范围内的哪些道理”,或者要求考生“运用某某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等。这类试题能够很好地实现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结合,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答题模板】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的快速回顾。

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类试题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体现或者说明了什么,因此,材料是解答体现类试题的关键。考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知识点”的格式。题型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现象),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本质)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课本原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题型

三、“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一般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何”“原因”“依据”“理由”“分析……的合理性(或重要性、必要性)”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或现象的原因,采取某种措施或对策的依据,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技巧】:一般从必然性(理论原因)和意义(现实原因)两个方面来考虑(1)必然性:包括理论依据(教材中的原理等)和现实依据(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及当前形势等)(2)意义:包括对国家、集体或个人的意义等,尽可能全面多角度来分析,如果试题中的做法是错误的,还应该答出后果或危害。思路一 原理+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

原因型的作答顺序如下:原理、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先经济后政治、由文化到哲学、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①原理——(做)这件事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理论根据。②重要性——(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③必要性——(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④危害性——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思路二 联系四个角度分析原因 ①联系课本分析原因

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②联系材料分析原因

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现状,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③联系主体分析原因

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如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④联系地位分析原因

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在高考中出现的原因类主观题并不一定只能用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全面考虑、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一般思路和步骤:通读全题,逐个认真研读设问和材料,提取关键字、词、句、用关键字词句折射相关知识和理论,筛选所用观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一看:先看设问再看材料

二定:一定设问类型,二定答题切入点 三结合:材料、教材、时政观点相结合 题型四:“意义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1.解题程序

有效材料信息+相关的教材知识内容+相关的时政精辟观点。2.解题技巧

(1)根据主体谈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公民、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等)。

(2)寻找角度谈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从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3)确定范围谈意义。一是知识范围;二是区域范围,如对“当地”、对“国家”、对“世界”有何意义。

(4)回归教材谈意义。即把设问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5)分析材料谈意义。要充分提取材料中每一个有关“意义”的信息点,加强分析、归纳和提炼再组织成完整的答案。

(6在组织答案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

①从小到大:先回答对个人的意义,而后回答对集体的意义,最后回答对国家的意义。②从近到远:先回答目前(眼前)的意义,而后回答长远的意义

③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扩展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扩展到多个层次

意义类试题的答案常采用以下表述方式:这是……的需要,这是……的客观(必然、本质)要求,……有助于(或有利于)……,它关系到……,促进了……等。3.注意事项

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意义还是影响。意义与影响不同,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而意义一般只指积极方面;如果要求回答意义,要明确是某一方面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还是全部意义。分析A对B具有的意义(作用),就是运用B的观点,分析A的意义。

【经济意义】(1)从个体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这里的个体是指材料中所反映的比如农民、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等。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消费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

(2)从集体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等。(3)从国家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4)从对外交往的角度组织答案要点:答案的关键信息包括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拓宽我国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题型五:“措施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措施类”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合理化建议。此类试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设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就是给定了主体是谁,问应该怎么办。如:党、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2.设问本身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就是材料没有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你认为该怎么做?怎样做到?应该如何做?从中有什么启示等等。1.解题程序

抓主体——定范围——找措施——联材料。2.解题策略

(1)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2)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3)找措施。

第一,从所学知识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所学的相关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第二,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就可以了。

第三,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4)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所学知识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答题常用语:坚持、完善、加强、健全、制定、创造、保护、贯彻、提高、调整、改善、转变、培养、发挥、调动、按照、处理等。

经济生活中见到如何做时,应想到: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 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2.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循环、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题型六:“评价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结合材料,针对某一观点进行评析(辨析),这是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高频题型之一。评析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这类试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情境材料(某一现象、某一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所反映的现象、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认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从设问角度看,一般以“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形式呈现,有时省略“如何”二字;从待分析的对象看,试题或让考生谈对“意义”“积极影响”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做法”“行为”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观点”“想法”的看法。1.基本方法

“一分为二”,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2.解题程序

教材原理+分析+正确的做法。

3.解题策略(找准辨析点,步步为营,答好评析题)(1)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2)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3)展开讨论点。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不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有正确的成分等。

(4)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析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启示类试题一般以典型的事件、漫画、哲理小故事、名言警句等为背景,要求考生谈谈材料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启示,设问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一事件对你有什么启发”等,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答题模板】

第一步,从设问中明确要回答的启示的知识范围,即看要求回答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哪一方面的启示,明确答题方向,对要求“怎么做”的设问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第二步,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中的做法。从背景材料的呈现方式、关键词中去感悟材料说明的道理。对材料要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要分析“怎么样”和“怎么办”两个层次。从“怎么样”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怎么办”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应该或不可以这样做。

第三步,作答。解答启示类试题,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思考,但是应略答原理,详答方法论,重点分析“怎么办”。

在解答启示类试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只简单罗列材料知识,没有分析从材料中得出的启示;二是原理与方法论相脱离,要么只写原理性的知识,要么只写方法论的内 容。对于现状的分析,直接找到的往往是原理性的内容,但在答题过程中不应忽略其方法论要求;对于措施的分析,直接找到的往往是方法论的内容,但在答题过程中也应指出方法论的原理依据。

题型八“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

。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政治生活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6

(答题一般经常性的答案要点)

一、有关“为什么”、“依据”、“原因”的答案一般有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国家职能

3、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实行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执政、人大---公民---)

5、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三个代表”

6、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特点

8、提高综合国力

9、构建和谐社会······

从“政府”的角度

1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

3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4政府审慎行使权利,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6建立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7政府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8建设法制性、责任性、服务性、阳光政府

9政府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10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高效廉洁 决策利民)

二、关于政治意义(有利于-----;关系到-------)

1、对国家(政府):

有利于----(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2)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3)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5)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6)巩固国防、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7)打击台独势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8)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9)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10)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对执政党

(1)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对公民

(1)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促进和保障人权。

4、对国际社会

(1)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2)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并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三、关于政治决策依据(必要性)

1、由————决定:(1)我国的经济基础;我国的国家性质;(2)我国的国情(历史、现实)决定或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3)国家利益、力量;(4)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5)社会主义本质;(6)客观规律;(7)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任务、根本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8)由于国家职能的转变等。

2、是-------(1)我国政府(国家)职能所在;(2)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3)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是我国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活动准则;(5)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6)是我国的一向基本政策、原则;(7)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3、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我国宪法的规定等。

4、只有------才----

四、关于政治类怎么办?

1、国家:

⑴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具体展开);⑵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政绩观(具体展开);⑶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⑷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⑸坚持并完善各种制度和政策(国体、政体制度;政党制度;国家统一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政党:

①宗旨、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三个代表;②领导方式;③执政方式

④加强党的建设;⑤完善多党合作制。

3、公民:

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③民主意识、法制观念

4、国际社会: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篇7

一、原因 (理由) 类

在原因 (理由) 类主观题中, 原因 (理由) 一般是指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在试题中往往直接表现为“为什么”, 也可以表现为“必要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等。

例如: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 说明省委、省政府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实事扎实开展工作的依据。

对策:回答本题, 需要从党、政府两个主体的角度分析原因, 涉及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及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围绕设问主题结合材料分析。

二、措施类

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采取什么措施”“怎么办”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 如党、国家、政府、某职能部门、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 需要同学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

对策:一是看材料围绕什么设问展开, 确定答题范围, 找主体, 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及原理, 再以此为基础上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二是联系教材, 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三是联系时政知识, 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体现类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运用什么道理分析材料”等。

对策:

(1) 要审清题意, 抓住设问的规定性。“如何体现”四个字, 意味着应该从材料与知识的结合来作答, 体现“怎么做”。“体现了哪些道理”, 只回答教材知识即可。

(2)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利用经济、哲学、政治原理加以分析。

(3) 答案组织一般可按“原理+材料”进行。

四、启示类

试题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的启示。

对策: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 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原理, 二是要求我们在原理的指导下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 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方法论) 。

五、意义类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 常见主体有市场、国家、企业、消费者等。

对策二: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 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 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三: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 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六、五种常见哲学设问题型的方法突破类

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对策:此类题型的特点是哲学单原理应用, 结合材料分析原理。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对策:围绕设问主题, 结合材料分析,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寻找体现了哪些原理。

题型三: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对策: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而是需要考生自己体会、分析。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内容”。

题型四:指出上述论断 (措施) 的哲学依据。

对策:此类题型是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得出某些论断的原因。注意把握材料, 体会材料所反映的哲理, 根据反映的哲理分析哲学依据。

题型五:是如何做到××的?

对策: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是考查“怎么做”。最常见的设问有“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如何坚持矛盾分析法的”“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的”“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等。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概说 篇8

【关键词】位置 修辞 主旨 术语

在现代文大阅读中,一直担纲“主角”的是散文阅读。高考所选散文大多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文章。命题选材上关注人生、社会、自然。从命题思路上看,关注新课改精神、创新意识、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考点设置看,侧重于理解主要句子,理解、归纳、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和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阅读方法

要答好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离开原文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整体感知,带着试题,粗读材料,了解大意。

1.要先看文章的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文章的总纲。标题为文章之眼,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向读者暗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旨,起到指引阅读的作用:有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的对象或范围,如“马缨花”(2008年全国卷Ⅱ)、“碧云寺的秋色”(2008年北京卷)等;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如“我爱水”(2008年四川卷)、“朦胧的敬慕——怀念鲁迅先生”(2008年江西卷)。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始终不离开题目去读全文,紧扣住题目,抓住了题目就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2.初步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

高考閱读部分选入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较为具体的物象,文章通过对这一物象的描述而引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情感的抒发。或者写人释理,或者叙事说理,或者状物明理,或者写景寓理。所以要了解主要内容,必须做到:

①找出描写对象(人、事、物、景)。

②准确定位对象,明确作者对它的感情倾向。

③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要特别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和有意蕴的句子。准确把握全文以及各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尤其注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二、答题方法

1.答题要有位置意识

回答问题时,有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有许多问题,可以从位置入手,这样能迅速找到答案。不管是问某个词语的意义或某个语句的意义及作用,还是问某个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应看它的位置,根据它的位置确定基本的答题思路。

(1)词语。

找出词语所在的位置,并根据所处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含义。一般说来一个词语的出现,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会有具体的阐释,只是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罢了。答题时要找准该词语在原文中相关的句子,在通过分析判断具体语境从而找到该题的答案。

(2)句子或段落。

对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要根据上下文回答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如果答不出,可以结合文章的主旨考虑。例如:要求“根据某某小节,就回答某某问题”,一般说来,答案就在这一小节,在题干的附近,上下勾连,瞻前顾后,或摘引或概括作答。再如:“根据文意”或“根据全文”回答问题,答案肯定不止一处,与题干相应的内容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还可以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一般说来一个要点2分。考虑一定要全面,对句子或语段作用的回答,往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答。

某些语句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

首段的作用: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出下文、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统摄全篇、揭示主题。还要特别注意首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对比关系(与下文形成对照)、铺垫伏笔关系(为下文做铺垫和埋下伏笔)、呼应关系、欲扬先抑等等。

末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寄托作者感情。还要注意与前文之间的关系:对比关系(与上文形成对照)、呼应关系(照应开头或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发人深省、委婉含蓄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2.答题要有修辞意识

在大阅读中无论是解释某些词语、语句或语段的意义,分析其作用,还是赏析一段话,经常会涉及到修辞的问题。所以要重视修辞这一考点——既要准确把握术语的含义,学会判定和表述,还要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用途,善于从修辞角度分析问题。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如对语言表达特点的赏析,除了从修辞角度(尽量找全修辞手法),并结合文本阐述修辞效果;还要从句式的选用、词语的运用、意境氛围的创设、哲理意蕴等角度举例分析。

3.答题要有主旨意识

在回答边缘问题,即涉及个别语句的问题时,有时不但要注意局部的内容,还要从整体考虑,这样答案才能准确而完整。这就要求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要想到该问题与主旨的关系,以确保答案的完整。

4.答题要有形式和内容兼顾意识

主观题不管如何设题,设题的角度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方面。内容角度设题,涉及到词义、段的内容、层的内容和整篇文章的内容(即文章的主旨);形式方面的设题,涉及布局谋篇、表达方式、人称使用、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段)等等。

(1)对语句语段的赏析(包括作用)。

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不能只说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了怎样的主旨,还要有艺术形式方面的分析,即用了怎样艺术手段,达到什么艺术效果。

(2)对某种技巧的鉴赏,在分析时也要有内容和形式兼顾。

5.答题要有结构意识

从结构入手去分析归纳总结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结构清、内容明,答题才准。结构层次的考查每年不少地方试题都会有所涉及。

6.答题时还要有作者意识

如果没有作者意识而是凭自己想当然,往往答不到点子上,答非所问,离题万里。做题时要想到作者写这些语句、用这些手法是怎样的用意,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答题要有“术语”意识

学会用术语回答问题能做到不丢分或少丢分。相关术语如下:

结构方面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呼应。

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强化、升华、渲染、画龙点睛。

情节方面的作用:悬念、铺垫、反差。

修辞方面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该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排比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排比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

写作手法方面的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作者的感情。

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

人称方面的作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应现实生活。

描写手法方面的作用:总的作用是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能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

此外,答题还要有具体全面意识,解答时力求分析具体,把意思说清楚;还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词语作答,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作答等等。

当然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远不止这些,上面这些方法只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实际操作时应以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范本,分块解读,灵活运用。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篇9

第一,我们一定要确定问题知识点范围,确定考点对应内容。想要做到这点,关键就在于审题的细心程度。也就是从题干中突破,找出问题考我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用哪些知识点作答。如果一开始连范围都弄不清楚,怎么回答正确呢?

第二,我们要学会善用材料,联系回忆知识点。在确定了考查范围,我们就要根据材料提示,脑中迅速回忆与其相关知识是什么。然后确定可以用的知识内容又是什么。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分点论述。这就是你这一技巧的关键。

第三,将知识点一一对应后,要学会理论与材料相互结合。也就是前面是原理的运用,后面就是材料和原理结合的分析。很多考生a往往会只写出想到的知识点,而觉得材料没有什么用。但是材料的结合会让你的整体主观题分数更高。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篇10

1、能否指出材料案例中的哲学原理是答题的关键,至于原理本身,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完全展开,更不需要将原理涉及的所有概念、定义全部写出来,除非第一问直接给出了相关原理。

除了最后一问不需要结合材料外,其余都是要在给出原理后适当结合材料。但是结合材料的分值并不高,主要的评分点还是在罗列原理上,而且结合材料并不需要太多笔墨,实际上就是把原理在材料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再提一遍,点到为止。

2、无论设置三问还是两问,最后一问都是考查从前面设问中抽象出来的原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这一问就变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考查,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我们一般比较擅长由具体到抽象和由具体到具体的思维,不太擅长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所以这一问的难度就比较大。从标准答案和评分点来看,这一问其实并不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况去演绎。这个一定要注意,答题时不要真的根据自己的实情去演绎,也不要胡乱联系材料。这一问的回答实际上还是在调用和罗列原理,只不过这一问的罗列原理表述方式和角度不太一样。

比如,如果调用矛盾的普遍特殊性原理,那么应该表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这一问不能直接调用原理本身,而应调用原理的方法论部分。或者也可以直接调用与改造世界相关原理,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等。

3、从标准答案和评分点来看,马原主观题应对的核心问题就是调用和罗列原理,这些原理在教材和讲义上都有。

所以大家应该回到书本或讲义,把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原理挑出来加以准备,特别是原理的名称和对原理的概括性表述。如果你连原理都不知道,那么拿到题目也就完全不知道从何调用。

4、评分点和标准答案的区别在于评分点的尺度要宽松得多,它会给出好几套答题方案,都是给分的。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策略及规范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主观题 答题策略 类型 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78

政治学科在近年高考中,按考试大纲的要求,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政治主观题作为综合考查的重要渠道,其答题的策略和规范非常重要。

一、政治主观题的类型

1.原因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问角度是做某项事情的原因、依据,设问比较明确。回答此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必然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二是必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目的等入手。

2.措施类主观题

此类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一般设问简单、直接、易懂,答案的组织要体现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注重学生对时政的关注。此类题型解答时要抓住设问的主体,一般在设问时会指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

3.认识类主观题

其设问方式多种多样,一般设及对材料的理解、看法、认识等,答题时要将材料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产生的原因;三是“怎么样”, 主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做出评价;四是“怎么办”,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当然,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所有认识类的设问都分成四步。

4.评析体现类主观题

此类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析。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说明观点合理之处并分析原因;第二步要说明观点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第三对观点总结概括。另一种形式是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成或反对并说明理由。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表态,第二步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时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要充分全面,主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

5.意义类主观题

此类题一般是探究某一事件、事实或做法的现实意义。有时需要结合时政要点、国家方针政策做出概括总结。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明确答题范围;第二步要明确意义或积极影响;第三步整合思维过程。答案要点一般是:教材原理+材料中的做法符合或有利于……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图标类主观题、探究类主观题等。不论什么类型的题,答题规范都有相似性,现归纳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规范。

二、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

1.仔细“审”

(1)审设问,明确指向。首先要明确总体指向,即明确设问的类型,是原因类还是措施类。其次明确知识指向。政治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要明确要求用什么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一具体知识来作答,所以审设问要细。还要明确主题指向,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如国家、政府、公民、消费者、企业等,不同主体作答知识大不相同。另外,在审题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是否针对特定事件和现象。

(2)审材料,明确信息。首先要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其次要读“准”信息,即对材料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再次要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规范“答”

(1)书写务必清楚。条理要清楚,做到答案序号化,最好每个答案要用数字序号标注,表述要准确到位,用政治学科的术语来组织答案。

(2)答案突出重点。把重要且有效的答案要点写在前面,把不确定的写在后面。在一个答案要点中,要把最关键的句子写在前面。

(3)强调结合,在答题中注重学科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材料内容的结合,既不可单纯地搬教材知识,也不能机械地照抄材料内容,用教材知识来论证材料观点。

劈柴看纹,行动看路。不同类型的题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中侧重学生答题的技能技巧以及综合审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篇12

一、图表类

(一) 地位和特点

图表类试题是政治命题中常见的形式。尽管2009年、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出现此类形式, 考生也有必要掌握。图表类的一般呈现形式:表格、柱状图、饼状图、坐标图形式。其设问经常以“上述材料 (图表) 反映什么现象?”或“请说明上述资料反映的信息。”命题立意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 更侧重反映差距, 进而说明一些道理, 并为下一个设问埋下伏笔。知识范围多属于经济生活。

(二) 一般技巧

一看标题和图表内的项目。不要随意改动标题和项目名称。

二看时间。高考参考答案中, 某一年不用回答时间年限, 而某一年又要回答时间年限, 鉴于此, 写明时间答案更佳。

三看横比。分析数据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 最好先看成绩后看不足, 将数字 (定量) 变化用文字 (定性) 表述, 即提高或降低, 增加或减少等, 不要抄数字。

四看纵比 (同横比) 。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五看附注。附注一般设置在图表或图形之后, 获取信息的价值很大。

六看突变。有些年份 (或事件) 有特殊意义, 变化非常大或非常小, 一定要表达出来并简要回答原因。

七看显性和隐性信息。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 还要指出所包含的深层信息及本质问题。

八看线 (柱) 间变化。同一坐标中的曲线要比较高低。

九看表间关系。表间多为原因和结果关系、一分为二关系、整体和部分关系。若设问没有要求则不需要分析。

特别提示:答案表达上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流畅, 讲清变化, 比较大小, 说明问题, 切忌重复。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1: (2010年安徽文综第37题)

注:2009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65元。

(1)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 (看附注、看纵比) 。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则相反, 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 (看纵比)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看横比) 。

二、措施类

(一) 地位和特点

措施类试题是高考命题一个重要类型。命题的一般方式, 以单独的文字材料出现, 或文字和图表结合在一起呈现。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怎样、建议、措施等明显字眼来表达, 知识考查范围,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在其中。

(二) 一般技巧

教材法:教材上相应的措施。

主体法:从不同主体角度思考措施。例如, 经济生活可以从国家、市场、企业、个人等角度回答。政治生活从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公民等角度回答。

对症法:找准材料中的问题 (症结) , 回答症结的反向可以形成答案的要点。

借用法:材料中可以借鉴的措施, 与教材中相应措施联系起来, 整合为答案要点。

时政法:把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对策融于答案之中。

特别提示:几种方法相互融合, 同时答案要体现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统一。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2: (2011年东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值模拟文综第38题)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 资源富足。自然资源储备量, 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多年来, 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 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 同其他许多地区一样, 民族地区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人们认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经济增长, 并不是他们原来想要的经济发展。

(1) 你认为应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 结合材料, 说明应如何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参考答案: (1) 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1)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题主要用教材法, 但融合借用法、对症法、时政法。)

三、体现类

(一) 地位和特点

体现类是高考命题中常见的题型。一般设问方式:“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道理的?”命题既有限制性的, 也有发散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可设置命题。

(二) 一般技巧

一般步骤: (1) 先从设问中确定要考查的知识范围; (2) 分解出知识范围包含的知识点; (3) 获取材料中相关信息; (4) 将基本知识和材料有机对接。答案结构一般是:教材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分析+教材知识。

%特别提示:考生不要仅回答理论, 或仅抄资料, 或理论和实际两层皮。同时, 当一个资料适用多个哲理时, 尽量做到先哲理后材料;重要哲理在前, 次要哲理在后;把最重要、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 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3: (2011年东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值模拟文综第38题) 在新时期,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此, 教育部下发了通知, 从2010年起中小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即小学生《中华大家庭》和《民族常识》、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和高中的《民族伦理常识》。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参考答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教材理论)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精心选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材料分析)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教材理论)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 (材料分析) 。

四、依据类

(一) 地位和特点

依据类是政治高考必考题型。一般设问形式是:“结合某某知识, 说明材料的依据。”设问也用“理由”、“必要性”、“原因”、“重要性”等语言。既有知识限制型, 又有知识发散型。考查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

(二) 一般技巧

(1) 要从设问确定知识的范围; (2) 要阅读材料信息, 分析出需要运用的考点; (3) 将材料和知识有机结合。答案结构一般是:理论依据 (教材知识) +现实依据+意义。其中现实依据主要是材料中观点或做法 (也包括负面现象及危害) 。意义的层次和角度:最好是先直接, 后间接;先当前, 后长远;先微观, 后宏观。所说直接、当前、微观指直接与材料相关的意义或者对材料中问题进行整改后的意义。所说间接、长远、宏观指高度而简洁回答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

特别提示:在答案的一般结构中, 如果现实依据负面现象及危害在资料中没有体现, 可以省略这一环节;某年参考答案中回答意义, 某年直接回答理论依据而省略意义, 建议考生按常规结构整合答案, 避免失分。单纯意义类型题可参考意义的层次和角度要求, 不再另解析。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4: (2011年大连市双基测试第24题) 温家宝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 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简要回答总理讲话的《文化生活》依据。

参考答案: (1)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理论依据) , 因此国家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现实依据) 。 (2)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进步 (理论依据) , 因此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现实依据) 。 (3)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理论依据) ,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现实依据) 。

五、探究类

(一) 地位和特点

探究类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的一个新突破。其形式既有类似传统的辨析类, 又有研究性学习类;既有跟帖形式, 也有多个命题自主选择形式。

(二) 一般技巧

辩论赛型: (1) 用理论和现实依据论证本方的正确性; (2) 用理论和现实依据论证驳斥对方观点, 论证其不合理性。

(2) 辨析型:先将观点分出层次, 对合理的内容作肯定, 并用教材理论和现实依据分析原因;对不合理的内容作否定, 并用教材理论和现实依据讲清原因;最后从多角度作简要补充, 使答案更完整。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5: (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发展文化产业, 涌现出“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 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落实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 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 (理论依据) 。经济不景气时, 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现实依据和态度)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理论依据) , 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 是不严谨的 (现实依据和态度) 。

上一篇:护工工作总结下一篇:三月份教师国旗下讲话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