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2024-06-22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共11篇)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篇1

学号:ZY1621128 专业:软件工程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美术”一听到这个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我的整个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这或许是我个人的原因吧!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

通过这次人文专题课程——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几次课的学习,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虽然之前并没有任何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但是绘画艺术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承载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灿烂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从小画画就不好的工科女来讲,当时选这门课程时的确也不清楚这门课程到底是讲些什么内容,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会有所提升,不过在我完成这几次课程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填补了之前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同时,之所以为欣赏课程,我想并不是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去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只要能对于古人的绘画艺术、绘画形式以及画家想传达的绘画思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可以了。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些对于我们这样一直接受理性教育的工科生来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绝对算是一种感性教育,更是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激发与培养的方式。

课程中,老师利用五次课程分别介绍了中国近古五大时期的美术绘画艺术,分别是: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与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与人们意识的不同形态。在这五个时期里,我对于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最感兴趣的。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国力最为强势,社会生活最为安定,思想最为开放的朝代,也随之孕育出了繁盛的唐代艺术形式,而其中的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封建绘画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历史也是我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通过课程和文献了解,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唐代的诸多著名画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是阎立本,可能是因为我和他同姓,所以在看他的画作时,总有一种亲切感。阎立本以人物肖像画著名。他的作品用线劲健坚实,显示出刚劲的铁线描,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在人物塑造上不仅重视形貌的描写,而且十分着意人物心理与细节的刻画,造型准确生动,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画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由唐太宗亲自为每一位功臣写了赞语。他还画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纳谏图》等。他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蕃使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气魄,禄东赞的谦卑有礼又自信的神态皆刻画的生动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他画的《职贡图》描绘了南洋的婆利国、罗刹二国的使节前来朝贡,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全幅共二十七人,画中人马各自成组,由右往左前行。描绘出初唐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篇2

康定斯基相信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更多的体验是心灵上的沟通, 而抽象艺术对他们的刺激更是可以将他们的精神升华。例如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格式塔的完形心理学这都对康定斯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例如都主张线、块、颜色、不同风格的装饰纹样, 这些物体的表达形式都会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影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简单的形和色就可以直接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沃林格对他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沃氏于1907 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的《抽象与神会: 形式之心理》博士论文, 则有力的论述了对于的抽象艺术更倾向, 于是一种人们开始脱离物质世界的表现, 并“在流逝的现象中找到一处休息所”。这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理念源泉。

康定斯基把很多不同体验下所创作的作品内部所含有的东西, 称它们为“艺术家灵魂的热情”。而这种艺术家灵魂的热情为什么可以唤起观看者的热情呢?就是因为它本身的纯粹, 简介。在一战爆发期间,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发生了变化, 他将表达的重心放在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一方面, “构图”这个词似乎是他最常用的词汇了, 他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词汇。 例如、、“主调曲线 (1936 年) ”、“和声 (1942 年) ” “圆之舞 (1926 年) ” “红色梦之笛 (1925 年) ”这些, 多少与音乐相似。1914 年在康定斯基重返俄国的时候, 正是“十月革命”时期在那之后, 俄国各地开始纷纷组建博物馆, 来宣传不同的艺术思想。1921 年康定斯基又回到德国, 他策划了后来包豪斯教学的雏形, 从那开会, 他开始尝试把色彩和形式化结合, 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几何与抽象结合更密切的时代。

很多人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老师。音乐也一直都不是在简单的复制一种情绪的表达甚至一种自然地现象, 它会不断的去表达艺术家们的灵魂和生命。除此之外的情况少之又少。艺术家们在表现自己的灵魂的生命的同时, 总会有一个不甘于现状内心独白的画家, 然后会不那么刻意与音乐达成共识。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就会找到音乐的影子。不同时代的节奏, 对结构、色调的分析、对色彩的不同解读等就会通过画作的不同表现形式出现。

乐曲直接作用于心灵并在哪里激起回响, 因为乐惑是人所固有的。“众所周知, 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意 (德拉克洛瓦) 。”以上的名言表明了各门艺术间的密切关系, 尤其是音乐和绘画的关系。歌德曾说, 绘画必须以这一关系作为基础以先见之明, 他预言了绘画在今日的状况。事实上, 他现在尚处在发展道路的第一个阶段上, 但它所构成的画面中的境界是无与伦比的。

康定斯基觉得抽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和音乐中的音符很多共通的地方。他认为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 并直接达到精神深处, 是那些只将眼光盯着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直接倾听和再现“内在声音”的能力。抽象绘画是超越于古典艺术之上的只表现“内在声音”的新的艺术形式。

康定斯基认为抽象精神是一种伟大的, 无限的自由, 是一种白色的、普照万物的光芒.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冲动, 它仿佛来自智者摩西的神秘声音, 不受物质对象的束缚, 不受具体事物的羁绊然而, “抽象精神’并不是不可感知的神喻, 而是类似于音乐旋律的音响, 充满了浓郁的感性和直觉色彩.不过, 一般人感受不到它, 只有生活在精神的金字塔顶端的天才艺术家, 像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 凭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直觉到它。“抽象精神最初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精神当中, 继而它才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个时候, 每个艺术家都受着时代的精神的制约, 这精神强迫他们择取各自的特定形式。这些形式由于相互联系, 在外表上彼此相似。”一个人希望别人听到他的声音, 同样一个民族希望别的民族听到她的声音, 一个时代也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回响, 可是, 人们说着相互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艺术家们择取了彼此可以交流的形式.因此, 艺术形式是个性化的, 同时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抽象精神往往被康定斯基说得很神秘剥除其神秘外衣可见出, 抽象精神即是一种音乐精神.它是自由的、象征的, 单纯而又复杂, 亲切而又神奇, 源于自然而又超越具象。像冰城大火让人感到无比强烈又捉摸不定, 似幽谷滚雷使人震撼不已又难以言表, 又仿佛奇峰飞云或古潭照月, 令人回味无穷, 神思遐想.康定斯基以为, 现代艺术的无限潜力就在于此, 瓦格纳, 德彪西的音乐, 卓越地体现出一种抽象精神, 或者说创造出一种抽象的印象.杰出的文学或绘画亦可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接触这样的艺术杰作, “心灵发生了一次无对象的震动, 发出比一个铃铛的呜声、一件弹拨乐器或一块落下来的木块发出的声响更为复杂, 更加超脱飘逸的音响。

参考文献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篇3

绘画在中国以艺术形式出现,始见于旗帜、服装、门板、墙壁及各种平面的绘饰之上。汉代以后,绘画艺术技法日臻成熟,一般厅堂、宫殿的内部更以壁画作为装饰,甚至到唐朝,寺庙几乎全以壁画作为壁饰,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由不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光鲜、精纯而独到。

绘画与雕塑、建筑同为“视觉艺术”的三个主要类别。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凡是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其中,尤以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汉到六朝,佛教绘画不但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主流,在六朝时候,凡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几乎都能创作佛画,佛画已然是绘画艺术的中心。除此,享誉世界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的壁画,更为中国绘画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在西安、洛阳两地就有数百幅绘有极乐世界、地狱变相图以及佛陀、菩萨、罗汉、力士等图像壁画。可惜,这类作品在今日中原的土地上已经荡然无存了,所幸在丝路途中的敦煌还保存了丰富的佛教壁画资料,因此可以说佛教绘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绘画当然也溯源于印度。印度佛教的传入是从西北陆路与西南海路,双方并进,绘画艺术输入的途径也完全相同。自汉以后,南朝与北朝,都很快地接受了佛教的绘画技法,各有发展,绘画与绢素,也都各极其妙。至隋唐时代,南北合流,融合了民族的传统,表现出优秀的佛教画风,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中古时期光辉的成就。

佛教画的初期,依据的多是印度传来的图样,到梁代的张僧繇,善画佛像,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佛像的中国化从他开始有了很好的发展,南北朝的后期有不少人学习他的画派。所谓“望其尘躅,有如周孔”,可见声望之隆,他用简练的笔墨绘画佛像,《历代名画记》说他“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因材取之,今古独立。像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可见佛教绘画对推进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原始的绘画与中国汉代以前的绘画,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风格各异,并无相似之点,到东汉明帝时,佛像随佛教传入,这是见于中国文献记载的开始。晋袁宏《后汉记》说:“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日: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后汉书、西城传》的记载与此略同。传蔡愔于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当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并令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初的佛像绘画,大概也是中国艺术家自作的佛教绘画。但在汉代,画家中以擅作佛像画著名的尚少,其后便渐渐有擅长佛画的画家出现,就现存的古代壁画看,我国西疆塔里木盆地、克子尔明屋佛洞壁画,是佛教自西方传来的通路,所遗留画风相似的壁画,到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作品,仍然具有印度佛教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中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已有善于佛教画的名画家,最早期的如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相传都擅长佛画。曹不兴画的佛像,是根据康僧会传来的画像制作的。康僧会是西域康国人,相当于现在的中亚细亚萨马尔干地方,僧会来中国南方传教,同时带来了佛教画的样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连五十尺绢花一像,心敏手运,须叟立成,头面手足肩背,亡遗尺度,此其难也,曹不兴能之。”作大像的身体比例,能很匀称,这是颇不容易的。曹不兴的画虽已失传,但他创作的画派,却传于后世。卫协生于西晋,当时有画圣之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孙畅之《述画》说:“卫协组七佛图,人物不敢点眼睛,想见其妙。东晋最有名的画家顾恺之,又是一位佛教画的能手,顾恺之画维摩诘像,光照一室,成为千古楷模。

唐朝佛画更是盛极一时,空前繁荣,中国艺评家对吴道子、王维、周昉等名家推崇备至。当中吴道子绘制了数以百计的壁画,大都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由于笔法强劲,气势壮阔,以笔奋扫,衣裙飞舞飘动,世人美称“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画风,对后来人物画的影响很大。唐代中叶以来,佛教禅宗盛行,禅宗直指人心,提倡顿悟,轻视形式,不重佛像,佛画渐趋衰微。禅宗的超然襟怀、任运旷达的人生哲学、又最易和自然自在,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耽于禅悦、性喜山水。他的浓淡黑色的山水画,富有诗意,后人称之为“画中有诗”。他改变了中国以往传统山水画的风格,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深。唐代佛画内容比过去更为丰富,色彩也比较绚烂,表现的境界也更为宽阔,在中国绘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观上述,中国历代画风深受佛教的影响,而佛经故事更是极大丰富了绘画的体裁。例如四川成都的大圣寺、九十六个院落,壁画有八千五百二十四间,佛、菩萨、罗汉、天王神像等数以万计。国内许许多多的佛教寺院成为绘画的竞技场,为画家挥洒提供了极好的舞台。河南洛阳的敬爱寺、四川成都的大圣慈寺,江苏镇江的甘露寺等,都是名家壁画荟萃的地方。历代名家多作寺院壁画,尤其在唐代,当时画家若被任命绘制寺院壁画,必被引为一生中的殊荣。唐以后的佛教画,虽然仍继续演变,但气魄的宏大与构图的复杂已不及唐时。画院的画家与文人画家,趋于山水花鸟的发展,重心已不在佛教画方面,至水墨画派兴起,佛像、菩萨像、罗汉像虽仍有画家去创作,但已在笔墨韵味上的要求和表现手法与唐代及其以前的佛教画也有所不同,更多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技法,逐渐不同于印度风格,而且由于画派的兴起,佛教绘画艺术逐渐影响山水、花鸟画的创作,绘画内容也转向山水花鸟,这样也就逐渐与佛教内容相脱离,逐渐变为追求美的纯艺术了。

中国绘画艺术论文(范文) 篇4

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及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悠久而绚烂。经千年的不竭创作及发展流变,中国绘画确立了自己独特、成熟的艺术体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审美标准及人格精神。中国绘画追求形神兼备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独有的文化内涵、艺术气质及精神特质,使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也使之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其他民族文化和艺术所难以比拟而永远不可替代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和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它是从价值论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索思考的意识形态的结晶。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流域,长期稳定发达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其间渗透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而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载体之一,在记录和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和审美意识,从而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气息。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技法和风格方面表现出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简言之,西方绘画有着根深蒂固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则包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下面我就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和绘画的表现方式两大方面试作探讨。

第一方面,中国画论作为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包含和贯穿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源自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自由思想。

首先,中国画论的概念范畴来源于人物品藻。中国画论在魏晋时期确立,形神、风骨、气韵等美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兴起的人物品藻是一脉相承的。如秀骨清像的绘画和雕塑的美学标准反映的正是魏晋名士对精神美的高度赞扬。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造型风格与贾科梅蒂细长枯瘦的雕塑作一下对比,虽然两者的美学风格截然不同,但由“瘦”所揭示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种比较是非常狭隘的,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是和天人 合一的观念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人、自然与艺术三者之间是相通的与西方纯粹的客观摹写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自然是人化的,有很强的心灵感悟色彩。因而画论从来没有强调色彩的环境因素。艺术无论反映自然还是社会终归也还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之美的反映。魏晋时期对“人之美”的品藻的热衷也就影响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认识,反映在画论中就是借助人物品藻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美的本质。东晋顾恺之借人物品藻概念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美学范畴,并在其《洛神赋》等人物画中进行了艺术实践。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的“畅神论”又将这一观点推广到山水画的领域。至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把“气韵生动”置于首位,在发展了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同时,将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突现出来,传神理论也自此系统化和定性化了,后世的画论发展在文论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但始终也没有脱离绘画要表现人的精 神之美的范畴。

其次,中国画论的核心是表现自由生命力。中国绘画的理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一点突出反映在《周易》对中国画论的影响中。《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神,极数 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把象、意、阴阳、生、刚柔等概念及其生命美学的精神都注入到中国画论中。中国画论自谢赫提出“六法论”后,唐代张彦远在其基础上把形似、传神、立意、用笔在气韵生动的美学观下汇总起来,突出了“立意”的重要性;再至宋代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对绘画诗意之美进行强调,逐渐形成了画论中的意境论,而意境论更能鲜明地表现生命之美。如清代恽南田的画恬静幽雅,颇有意境之美。富有意境的画,生机溢于象外,有一种幽深弘远之美,由于它以气韵、立意为内在依据,因此其人文气息也愈加浓 郁。

中国画论透射的人文精神显示了比西方富有科学精神的画论更加关注人生命自身在绘画中的作用,因此也使中国画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不会轻易发生断层或变异。

第二方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最突出的两个表现手法是:焦点透视与光影素描。前者反映的是人的视觉与外界事物间的透视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对象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光影明暗与质感。这薅 大艺术法则是建立在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的,也因此使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西方绘画那种块砥与色彩的交响,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一种点线与水墨的协奏。这种差异,表面上看是由中国传统绘画工具造成的,与毛笔、水墨、宣纸的物理属性有关,但其深层原因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关,这种人文精神通过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和比兴等手法表现出来。“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征。写意不仅是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工笔重彩厕也有很强的写意性。“写 意”即“写神”“写心”,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神似”,神似是写意的目标。中国传统绘画对“神”的追求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了最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画家可以融汇自身的修养、学识和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心境关照、物我交融的作品。

写意的充分表现要依赖“笔墨”的淋漓发挥。作为中国绘画工具的笔墨具有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当然,笔墨的重要性更在于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尤其自宋代以书入画的传统形成后,笔墨自身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成了相对独立的要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律动、水墨的浓淡,或表现闲云野鹤般的心境,或抒发豪情满怀的壮志。笔墨朴拙,则见童趣横生;笔墨酣畅,又见激情奔涌。当画家凝神作画时,笔墨身心早已合而为一,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的境界,因此,写意画也就更为感人,更可见其包含的人文精神。

“比兴”手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比兴始于《诗经》,“比”是以一物比另一物,“兴”是先言此物以引起他物。简言之,比兴旨在托物言志,借景抒隋。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乃至人物画中常借用比兴手法以寄托画家情感,这也是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有人将西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与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相比较,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风景画展现的多是一种以树、路为主体的环境氛围的自然之美,而中国山水画则浸蕴着浓重的儒道哲学思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贤者澄怀味道”“山水以形媚道”,无论出世入世都是画家内心的写照,并非对自然景物的摹仿。西方静物画多取材生活用品和花草鸟鱼的标本,求其色彩与质感,体现的是科学的自然审美精神;中国花鸟画则取材大自然中的鲜活生命,且多取动态,具有被画对象、观者、画家三者的审美灵动,是一种超自然的悟性审美。花鸟画韵比兴特征更为突出,如宫廷画多取材芙蓉、牡丹、锦鸡、瑞鹤以示皇家富贵之意;民间花鸟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喜鹊红梅喻喜上眉梢,白头翁喻白头偕老;而文人士大夫则多取材梅、菊、鹤、燕、荷等以喻高洁、孤傲、刚强之意。由于花鸟的自然形态多种多样,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较易于拿来作比兴之用,花鸟画的发展远远地超过了山水和人物。宋代的花鸟画已占了50%以上,其中当然有当朝统治者的引导作用,然此后花鸟画一直占居绝对的优势,应是因为花鸟画更容易折射出入文精神的特质吧。花鸟画中运用比兴手法最典型的当属“四君子”题材,即梅、兰、竹、菊。在文人眼里,它们早早地被人格化了:梅的坚贞高洁,兰的幽雅恬静,竹的刚直不阿,菊的孤芳不俗都是士大夫理想精神的写照。古人擅画“四君子”者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如元郑思肖擅墨兰,其画兰不画土,人称“露根兰”,自言土被番人掠去,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清郑板桥擅墨竹,其竹清瘦高挺,喻自身廉洁不群。他在一幅墨竹上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家有此等爱民之心,方能画出那卓然不凡之竹。在此,画家的人格已经融入了画的品格,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那些画才显得那么富有人文精神,为后世所景仰。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早已经超出物象乃至绘画本身,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启发精神,其美学价值也是不朽的。也正是因为其人文精神才使中国绘画具有独特而长久的魅力。

各时期绘画的特点

一:唐代绘画的特点

盛唐时期,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包括宗教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唐代是人物画鼎盛的时期,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山水画在布局上,画面由平铺改变为错落起伏,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中晚唐以水墨画的出现最为重要。它运用单一的墨色,以简概繁,晚唐美术史论家张彦远以“运墨而五色具”概括之。水墨画直以墨作画,“运墨”必须依靠用笔,“笔”与“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

二: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描写贵族生活的绘画比较流行,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三:元代绘画的特点

元代山水画继续发展.出现了赵孟頫.元四家等著名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富有艺术气息.讲究逸气.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四:明代绘画的特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松江派、苏松派等两大派系。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五:清代绘画特点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前期文人山水画兴盛,中期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晚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文人画流派宫廷画日渐衰微,绘画领域出现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新的变化。

六:近现代绘画特点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它度过了社会转型,饱受了外患内乱,经历了文化革命,遇到了西风冲击。因此山水画在这百年间也发生了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二十世纪前叶,“海上画派”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打破了清代嘉庆、道光以来沉寂的画坛局面,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初年,“海上画派”、“岭南派”、“京派”,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方法。五十年代黄宾虹、齐白石等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想着后人。“文革”期间,山水画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传统得到了重视,这是历史的反拨。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后,人们至少在理念上得到了对于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认识,中国的山水画又面临新的世纪。

李自健先生油画新世纪巡展

---中国美术馆之行

近期去中国美术馆参观,恰逢李自健先生油画新世纪巡展。李自健先生是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于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旅美之前,他创作的《山妹》和《孕》等二幅油画,先后入选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和首届油画展,在画坛初露头角。1971年至1992年,他潜心创作了一大批以“人性与爱”为主题,以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相整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写实主义油画作品。此后,他一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与表现,至今已完成近两百幅油画作品。这次的展览也是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

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的展现“人性与爱”的油画,包括了《乡土系列》、《红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台湾乡土旧情系列》。其中许多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左边《失落》,它属于《流浪人系列》。这幅画上面展现的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郎形象,她坐在一条长椅上,低着头,脚下踩着报纸,一双破鞋散在旁边,最为传神的就是这位女郎的丝袜,四外上面有一个破洞,栩栩如生。整体来看,这幅画的颜色比较晦暗,看不懂女主角的脸,复合“失落”的主题。再者就是下面这副名为《和风》的作品,它属于《红花被系列》。这幅画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绚烂的红花被在清风中飘荡,母亲带着孩子在这清新的环境中走过,显得十分和谐,旁边的两只大白鹅更是非常的活跃,其中一只扇动着翅膀,给画面增添了动感!还有这幅《韧》,这幅画上是一个老妇人在穿针,老妇人皮肤上已经满是褶皱,眯着眼睛在穿针,这幅画代表了天下的母亲,神态慈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给参观画展的每个人留下最深刻印象

的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幅作品。画家用两个狞笑的日本军官,一个哭喊的中国婴儿与一名收拾尸体的僧侣真实再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 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这幅画在全球的巡展中感动了无数的人,在画展的录像资料中,我看到好多的参观者都落泪了,不光是中国人!虽然很多的国家教科书中并未记录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但是这幅画生动地还原出了日军的惨无人道的罪行。参观者们都被这血淋淋的场面所震撼!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1的教案 篇5

舞美政治组 潘 登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中国绘画作品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绘画与历史背景的关系;(3)、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绘画进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中国画的特点,开阔眼界,丰富绘画知识。(2)、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如何分析和鉴赏一幅绘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绘画欣赏的过程中,增强审美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2)、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审美品位。

二、教学重点:

1、中国画的分类与特点是基本掌握部分;

2、我国唐朝时的绘画作品及画家风格;

3、我国宋朝时的绘画作品及画家风格。

三、教学难点:

1、我国绘画作品的时代特点;

2、绘画与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

3、绘画与各民族历史审美习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中国画的特征: 复习原有知识。中国画的分类:

1、按材料、工具、技法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2、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3、按形式不同,可分为: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年画、壁画、主题画、插图等。

(二)、唐朝以前:

宗教题材占主要位置,以帛画壁画为主,尤以南北朝和南梁为盛。代表作:汉朝跳丸画像砖,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

播放图片。

(三)、唐朝:

画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技巧成熟,造型富丽健康。代表作: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等。

启发学生:

1、唐代为什么会产生很多大诗人大画家?诗圣是谁,画圣又是谁?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朝代?

2、唐朝时很多画家爱华牡丹,谁知道当时的牡丹比喻的谁?为什么?

3、为什么唐朝绘画作品很多?跟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什么关系? 播放图片。

(四)、唐到两宋:

封建割据严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绘画发展缓慢。代表画家有关同、荆浩、董源等,以山水画为主。播放图片。

(五)、北宋:

画院形成,空前发展。工笔和山水都有发展,代表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

启发学生:

1、北宋的都城是现在的哪里?有谁去过?有什么特色?

2、谁知道北宋哪个皇帝喜欢绘画?他这种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描绘的哪个朝代末年的史实?谁会唱好汉歌?

教师作结。

播放图片。讲解每幅画的内容与故事。

(六)、元代:

文人画占主要地位,确定了中国画“诗情画意”的特点。以赵孟頫为代表。

提问:大家回想元代历史,是谁建立的元朝?哪个少数民族? 播放图片并讲解。

(七)、明代:

绘画贡献甚微,经济发展缓慢,以模仿古人为主。

启发学生:为什么明代的绘画发展缓慢?执政的是什么人? 播放图片并讲解。

(八)、清代:

临古之风有增无减。启发学生探讨:

为什么绘画不发展?是什么阻碍了绘画的发展?

讲清朝翰林大学士徐俊的故事:只因闲时吟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被当作反臣,斩首示众,清朝一批文人接连被斩,这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

让学生分析清朝绘画发展缓慢的原因。代表人物有,清初四僧:弘仁、髡残、朱耷、石涛,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画派。民间绘画开始发展,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很有名气。

(九)、近代:

1、五四前:革新的人物画取代了旧的文人画,以任熊、仁颐的人物画为代表。

2、五四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出现了许多新的画风。以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高劍父、陈半丁、张大千、刘海粟等为代表。反映这个时代的主题。

播放图片,“三毛流浪记”等,并讲解。总结中国画的特点:

1、以笔墨、线条为手段;

2、书画结合,意境第一;

3、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不可分。

回顾: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是在哪个朝代?为什么会在这个朝代?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篇6

姓名:葛宇鑫

学号:1120112302

班级:09221101

孔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这学期的这门选修课已接近尾声,现在回过头来,刚好对其玩味总结一番。之所以讲玩味,是因为戏曲是门艺术,其韵律,行词之美,需要深入思索,方可得其体会。然后我认为老师上课语言清晰易懂上课时候也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先谈谈老师的行课方法吧。老师采取的是一种先理论后实践甚至有时候是重现场的行课方法,个人觉得相当好。我觉得理论知识很重要,毕竟理论知识相当于一种基础,基础扎实了,方能更好得发挥。所以我觉得受到后边视频的影响,前边讲课会有点赶,讲的会有点快,而且感觉不是很具体,其实我们还是可以理解更深一点的。然后后边是播放戏曲视频,这是一种理论的具体展示,很真实,很具体,也是一种相当好的选择,我们可以当堂课在实际的戏曲中找到老师讲课内容的影子,所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

然后就是行课内容了,课程内容的话基本上挺好的,对于我们这些戏曲文盲,确实有一种启蒙的效果,而且有的时候会穿插一些小的故事以及名人传奇,有励志的效果,老师讲话也很风趣,所以上课不像别的科目那样死气沉沉的。

最后,我觉得在原来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加点东西,增加授课的内容。比如说可以选一段唱段,然后让我们来唱,这样又能让我们参与,又能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挺好的。

中国绘画之理解和欣赏 篇7

要对中国艺术,重要部门之一的绘画求一正确之认识,则先要确定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史及艺术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近日所见某西人所作世界艺术史中论及中国绘画,其观点不免有失之偏颇者,择其要义可类为三:(一)以中国艺术乃东方艺术之一部,而整个东方艺术乃世界艺术活动之支流而非主潮;(二)以中国只有古代美术而无现代美术;(三)仅就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之影响立论,以为中国美术尽可给西方艺术以刺激之外在力量。窃谓具有此种任一偏见,吾人可断言其对世界文化史之认识未臻健全,自更难论中国绘画之理解和欣赏。

余以为,认识中国绘画主要之点有二:一曰以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眼光衡量之,二曰以中华民族本身的立场及中国绘画自身的观点理解之。何为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眼光?简言之,即杂多之统一是也。全人类所居之地区不同,人种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艺术之创造亦不同。然正因此种种差异始得形成世界文化丰富之内容和广博的部门、多样的特色。盖缺一不可。故一种艺术品之价值莫不在其民族性亦莫不在其世界性。舍民族性而言世界性则失之空洞;舍世界性而言民族性,则其本身心非真具有民族性者。唯其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吾人欲寻求一纯粹世界性之艺术品必不可得。反之,欲寻求一纯粹民族性之艺术品亦必失败。夫一良好之艺术品必为民族的而同时即亦具有国际的价值者也。中国绘画之工具内容皆与西方不同,此纯为一民族性的表现。但正因其不同,故中国艺术为世界艺术中重要不可缺之有机构成部分。何为中华民族本身的立场及中国绘画自身的观点?简言之,即是社会经济生活对艺术之需要和影响。中华民族之历史悠久,具绘画之历史亦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至今仍方兴未艾,且因人类文化之进步,日益给其他国家艺术以更有力之影响。故就中国绘画之发展言,其自身形成一部首尾一贯、条例分明之绘画传统。而自绘画发展之原因论:乃以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生活之需要为基础,内容亦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中华民族之社会或经济生活。是以中国绘画必将随中华民族之本身成长而发扬光大,应无疑义。

中国绘画之起源乃自发的,与中华民族之形成同时出现。其发展和变迁自成一完整之源流和系统。而此系统并非孤立,乃全人类文化系统之一部分。中国绘画与西欧之绘画固有共同及其相异之处,但其同为人类文化活动最高之结晶则一也。

中国绘画和它采用的工具,材料有密切之关系,但如以中国绘画遭受工具材料之限制殆属大误,盖任何类之工具或材料皆有其特长及其限度也。中国当晋唐之前,文化及科学之发展已达一极高之水准,并非不能采用或发明类似西欧油绘之绘具。其时之漆器、木器等油绘装饰可为旁证。中国绘画所以用毛笔、水墨等之基本原因,在于民族特性的表现和选取。在万千画家漫长的试验和经验中,中华民族发现了此种工具,最为全体人民所爱好且最足以表现民族之特性(其间亦或有一二例外,如宋徽宗画鸟,曾用漆点晴)。吾人不妨言之,中华民族存在一日,可断言中国绘画必不致趋于沦亡。

今请进而就中国绘画之内容及特色试加分析,绘画之本身乃是一视觉的或造型的艺术,故其中一切问题皆可从之入手。中国从晋以来便注意画的“神”和“气质”,但此种目的还是要靠形方可传达出来。不过因此可知中国绘画之形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方法,故中国绘画开始以来即从未流于完全为形似而形似的摄影主义及自然主义。吾人所画之对象乃三度空间之实物,而所成之图画却只是一纸。故绘画本身即是了解为一种表现而非再现。在此一点上,中国绘画实开西欧廿世纪新兴画派之先河,且中国绘画之表现又不同于西欧之表现派,因中国绘画之所表现者和所选取之对象相关者小,而其主要之表现在于绘画的本身。分析之可得而言:

(一)形体方面,中国绘画对物之生气和变化注意精到,故在重量、深度方面间或不及。一般言之,中国绘画之形洗练而单纯,力避繁复及凝滞,因此文人画或写意画在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之平易天真的处世态度,中庸的见地和闲雅之风度,皆可由此领略一二;又中国绘画除以形象物外,对于形自身的美好及其在画面上所起的装饰作用也十分重视。

(二)色彩方面,淡远重于华丽,且有的纯用水墨,象征之意味极浓。晋唐时代固有用极华丽极浓重之色者,然仍以装饰之意味为重。

(三)构图方面,最足以见中国绘画之表现精神,甚极致者,人或以为不近情理。但如表现之目的圆满,则又何以拘于透视及比例之标准乎?故中国之山水,森林尽处突见极高之山,地平线处之远景亦可十分清晰,且中国绘画多为条幅式。人或以为不合双目之视图,但不知其别开生面处恰恰在此。

(四)笔墨方面,用笔(即线条)构成中国画最主要之表现方法,盖毛笔及水墨易得流畅之线条。中国绘画线条之美全在其本身负有双重意义,既可用之以衬托形体、其本身又极优美生动,亦自可察其高度之艺术性。且有时后者更重于前者。用墨则烟云变化,气象万千,墨和色完全结合。所得之结果较为圆浑厚重。中国绘画与西欧之水彩画最大之分野在此。

(五)因中国绘画重笔墨,故画上可落款题诗,并加盖印章—每一措置皆为画面之有机体。如此不仅不致于破坏画面之统一,且因印章书法本身乃中国艺术之重要部门,故三者更可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成一和谐完整之艺术品。

(六)中国绘画,与其以为是对实写生之结果,则不如以之为画者主观精神之表现。故和画者本身之精神人品密切相关。以其为画者人格之代表亦未尝不可。征之画史,比比皆然。是以中国绘画之印象除画本身之效果外,更可感到作者的性格。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绘画比之西欧注重表现者多于再现,且以绘画之本身为表现之目的,故更接近于纯粹之绘画。此皆中华民族之特性所使然也。中华民族向重人品及修养,忠厚勤劳,平易天真,发而为绘画,乃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之奇葩。

中国现时代绘画不可否认地受了西欧绘画很大的影响,但其优良之传统仍保存不坠。本文所介举三家,不过以之代表一般成就及趋向而已:(一)徐悲鸿先生:受西洋画熏陶甚深,故重视比例及透视,且所作线条坚实有力,颇足以表现对象之浑厚沉重,但又不凝滞,故画面仍富于生气及动作。(二)张书旂先生:用色极华丽鲜艳,用笔秀劲有力,间或画背景及天空,而使画面成一完整之有机品。(三)拙作:则力求奔放生动,使笔与墨溶合,墨与色溶合,而使画面有一种雄浑的意味及飞扬之气质,整个的感觉则仍是一种复杂而强烈的现代感觉。

总之,中国绘画以意为主。面对一完美之中国画,如能神会其意,则一切工具及画法之不同皆可忘怀。因而深信,其内容、其精神虽与西欧之巨制不同,但同为人类文化成就最高且最完美之结晶,则并无二致。此予所欲一再申述者也。

按:本文写于1947年,为驳斥某西人《世界艺术史》论及中国绘画之偏颇观点而作,阐述了对中国绘画理解的两个要点:一曰以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眼光衡量之,二曰以中华民族本身的立场及中国绘画自身的观点理解之。1948年1月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发表于金陵大学《国际文化》第1卷第1期。9月18、25日,连载于《国立中央大学校刊》复第52、53期。需要说明的是,据张圣时回忆,该文最初由张氏起草,后由傅氏修订完稿(见张圣时《回忆抱石师》,见傅抱石纪念馆编《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53页)。从现有材料推测,张氏起草时先应根据傅抱石口述并稽考了傅抱石的某些旧作综合而成,最后由傅抱石进一步修改而成。该文的行文风格完全呈现出傅抱石作风,贴切地反映了傅抱石关于中西绘画之区别的思想观点。因此,该文是研究傅抱石绘画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叶宗镐先生在编辑《傅抱石美术文集》时未能搜集而无法收录。65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此文,依然能体会到傅抱石的真知灼见。万新华记于辛卯仲冬。

《中国文化史》课程感想 篇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该课程带我畅游其中,了解中国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自己是从古代一路走来,走到今天,终于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原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这一课堂,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前过节假日时,都不是很清楚它们的由来,只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知识。如今,我已大抵了解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中华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形成了汉民族所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这是华夏儿女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如中秋节,我们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才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这一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带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歌舞形式、曲艺音乐特点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拥有共同的民间庆典习俗,同时还拥有是充分张扬地方个性、思想内容真挚纯洁、表现形式浪漫开放,形象鲜明的图腾和神仙崇拜等极其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另外,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休闲文化,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祥和安逸;在传统节日中无一例外地张显出汉族文化的厚重,那就是天人和

一、喜庆团圆、和谐共荣,因而形成了传统节日的共同习俗。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看休闲文化,还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山水文化,寄情于山水是汉民族旅游休闲的开始,千百年来,著名的山水名胜区从来都是人们真心向往的好地方,在许多名山大川中都留有历代文人、雅士、高道、圣僧的碑刻、居室、观堂、寺院,成为人们观光览胜、谈古论今、缅怀先贤的好场所。再有,不同地域的名山、古镇、村落拥有不同的宗教(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民俗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娱乐节目,就是祈福、平安。这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和欣赏的,因此,人们在休闲的时刻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种浓浓的情谊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休闲文化的母体,其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要把它们永远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以下几方面: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1.3 强调和谐观念;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1.4 倡导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还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讲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其中就讲到了语言的不同,差得真的好多,就一个省的也是各有各的家乡话。56个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特色,服装、语言、习惯、信仰等不同让中国的文化底蕴又添了一色。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篇9

以前,学政治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书上怎么写的,我就怎么念的,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以前的老师,大多照着PPT泛泛而谈,给我的感觉就是政治太虚了,它离我很远,我不太了解政治,政治也不了解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却又不知从何问起。就这样,我成为政治的门外汉。

上了两次程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我收获颇多,我被老师渊博的历史知识、专业的学术精神所深深折服,每一次上政治课,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学政治的诸多好处,并用事实加以说明,有理有据,让人无可辩驳,顿时让人觉得政治是一门大学问,它与我们戚戚相关,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要好好地看待它、钻研它。

程老师对这门课程有着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既拓宽了我们视野,又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启发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更好将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抛出精心准备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这大大激发了我们学习政治的热情。例如第一次课中,老师问我们10个命题中哪些属于哲学命题,前前后后不下50个学生发言,这种场面我是第一次见到,我本以为一个问题老师顶多让两三个人回答,然后就讲下一个知识了,没想到老师忙前忙后,在偌大的教室里来回跑动,就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这让我很是感动。很快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变得非常活跃,在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同时,我们都开始认真思考哪个同学的发言是对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哲学命题,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认真思考政治学科的某个问题,有一种想要立马翻看政治书的冲动,特别希望能够快点揭晓谜底。下课铃响了,没想到老师还在吊人胃口,说且听下回分解,这把我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全给激发出来了。我才明白,原来政治是如此的有趣和有意义。

程教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还是一位好父亲。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读他给女儿写的一封家信,听了之后,我非常感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女儿的殷切期盼——期盼女儿能像古代哲人那样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做个诚实、善良、正直的人。洋洋洒洒几千字,说理举例并重,内修的重要性跃然纸上,让女儿深刻意识到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并成为有涵养的人。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只有高中水平,他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他只会用简单的几句话,絮絮叨叨地告诉我该怎么做人,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相比之下,我的父亲确实没有程教授那么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我没有责怪自己父亲的意思,我只是从两位父亲身上看到:知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貌,可以让一个人有底气,并帮助你解决许多难题。

我很佩服程教授的女儿,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做出很大的作为,让她的父亲很骄傲,不像我平平凡凡一事无成,总是让我的父亲失望。我要向这个姐姐学习,加倍用功,做个社会有用之人,这样才对得起我的父母亲和我的老师们。我是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看数学和做题,平时很少看新闻,这是我的遗憾,不过从今天开始,我会每天抽时间关注新闻的,因为我觉得身为中国人,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关心国家、社会以及发生在身边的事,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要吸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再重蹈覆辙,要用行动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是软弱的,更不是好欺负的,我们有不屈的意志,铮铮的铁骨,更有身为中国人的尊严!政治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服务他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等,它是我们前进的航标,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政治?

虽然我们的政治专业素养不高,但是我希望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中,能够广而深地传授给我们政治方面的知识,我们很愿意学习的,也希望老师能多讲讲为人处事的哲理,我们这代人缺的就是内心的修炼。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篇10

关键词:中国文化;绘画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302-1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凝聚了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独特、最合适的表征,对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意义,全部在于它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继承传统文化,就美术而言,并非仅指某一方面或者某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髓,学习传统应该以现代精神为价值取向,以画家的个性创造为主体,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传统不但具有延续性,更具有开放性和变革性。

艺术观念需要更新,真正的艺术必然是时代、社会、人类精神的投射,它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不论哪种艺术门类,不论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它的历史继承性既可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的汲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收。它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继承性,从审美观念到创作方法,从艺术技巧到表现内容,以及艺术门类,都有继承的余地。中国画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和表达准则,这些理念成为一种财富,也或许成为思想创作上的枷锁。例如中国画讲究“传移模写”,但其初衷并不在于要画家陈陈相因,而是要他们通过对范本的临摹,去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和魅力。艺术的珍贵性来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即是吸收后的再表现,继承只是为了创新。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艺术发展也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

多年来,因为西方美术进入中国,传统中国绘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作为旧的农业社会经济状态和封建文化范围的产物,传统中国画赖以生存发展的时空均已消失,传统中国画的观念、语言、风格、样式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文化环境和生活节奏。因此,中国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则在所难免。西方美术种类、样式的引进,是中国美术史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最重要、最带根本性、最具本质意义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中国美术数千年来的格局和大一统的形式,使中国美术迈出了东方封建主义的大门,真正参加了世界美术的比较和发展行列。变化之后的中国美术的整体构成,使得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都有可能在多样式的美术种类中得到充分表现与满足。传统中国画的样式不再是唯一的、统一的中国美术样式,而只能是中国美术多样式中的一种。现代中国美术的整体构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必然变革的背景条件。

优秀的文化必然会碰撞、融合,例如自从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和中国画家留学西方之后,素描这种纯粹西方式的造型方法就被中国人学习和移植了。西方素描法的引进,使传统中国画的造型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人物画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方素描法的引进,画家没有西方素描法(或改革后的西方素描法)做基础,几乎不可能进行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中国画要想反映生活、贴近社会和具有时代气息,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以美术教育来说,我们也要注重引导青少年一代,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必然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而新一代人才的成长,也不可脱离世界经济乃至文化交融的格局。现实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画家正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掘现代意识的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画家最具现代意识的新观念之一。大陆画坛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谓“新文人画”之风。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传统的文人品味,很讲究传统笔墨的画风,正说明中国画画家已经从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困扰中醒悟过来,又重新考虑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点,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代发展的因素。

当前,中国美术界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各民族能够普遍接受的美学价值。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只有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出正确的判断。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式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也同样应该遵循这样一种认识。

毋庸讳言,多年来,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已经严重地侵蚀了大众的思想,甚至青少年一代也无法独善其身。因此,在“中国梦”的进程中,道德重建势在必行,文化传统不可丢弃。尤其是纯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其中,中国绘画艺术就是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源泉。

作者简介: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课程感想 篇11

课程作业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院系:XXXXXXXXXX

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经过艺术手法加工与润色,以语言、歌曲、绘画、舞蹈、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娱乐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启迪世人的智慧,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说,戏曲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为基础,以歌唱、舞蹈等为手段,通过进行艺术夸张的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纯理想化的表达形式。此外,戏曲还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相对于绘画、文字对欣赏着自身水平有着极高要求不同,戏曲采用的是舞台表演,通过夸张的戏曲服装,精益求精的唱腔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表演曲目,给了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多感官冲击,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手法;另外,古代戏曲艺术表演者大都来自人民大众,是当时所谓的“游民阶层”,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基层老百姓密不可分,他们所想即百姓所想,他们的反映即百姓的心声,更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共鸣。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赞扬,或借古讽今,或直言不讳,为我们献上一部又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唱。忠烈如杨门女将,不计前嫌,为救宋邦,仍然效命疆场,它激励着世代有志之士精忠报国的决心;孝廉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奋战沙场十二载,成为千古佳话,成世代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曲剧《小姑闲》,小姑为了保护嫂嫂劝说母亲,特别是“同是一碗面”的唱段脍炙人口,以此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还有豫剧《鞭打芦花》子骞催马随父外出与友会文,因天寒手颤马鞭落地,其父怒以打之,却不料衣服里飞出了芦花,再看子骞弟弟的棉衣里竟是上等的棉絮。其父知道是继母所为,怒写休书,而这个时候子骞跪求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一句话感动了继母,从此全家和好。此剧则教育那些做后母的人,要用一样的真心去对待亲生子和继子;还有《包青天》特别是包拯唱的那句“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这些话朴实无华,语重心长,则是教育人们对家庭一定要有责任心,莫学陈士美,更给现实社会上那些包二奶的一个反面教育好镜子;还有《窦娥冤》,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老天爷替朴实善良的窦娥鸣不平,借戏曲发出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落后思想文化、纲常礼教的最强音。可以说,当时的戏曲就是生活浓缩的精华,戏曲也是一本历史,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学习。戏曲更是一面镜子,她会照着你去怎样做人。

可以想象,在封建思想禁锢下戏曲的发展是多么步履维艰,艺术家思想无法表达,更多情况下,艺术还是不免沦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工具。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与外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列强的舰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刻危机,此时,又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节给了侵略者有力的回击,它们以自身的存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国家可以被武力战胜,但久远的文化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于此同时,戏曲艺术家们也以自己己行

动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梅兰芳“蓄须”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轻蔑与不屑;程砚秋宁死不屈,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他们的人品,戏品,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绽放出了光辉。

到了现代社会,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这固然与其艺术特点的弊端有关,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戏曲慢节奏、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繁琐的舞台布景以及对演员素质的高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另外,一些反映现代社会的题材如信息通讯、科技发展确实无法通过唱念坐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以致于戏曲艺术在现代的衰落。但更深层的,是受我们一些特殊的政策因素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掀起戏曲改革运动,这些戏曲改编、评论与整体阐释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协调好传统戏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体及“封建伦理道德”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新的意识形态来整理和改造旧戏,引导矫正大众的审美趣味,规范人们对历史、现实的想象方式,再造民众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塑造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民”主体。而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否定一切旧的戏曲艺术,加之以带有鲜明阶级烙印的思想内容,使得大批的戏曲艺术家遭受迫害或排挤,直至完全消灭“封建思想”残余,戏曲艺术受到灭顶之灾,所形成的新的戏曲作品又死板、教条、生涩地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造成一些人对戏曲艺术的失望与反感,样板戏制约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的发展,是艺术的悲哀。生命力强如戏曲,在“文化独裁”下尚且如此脆弱,何况其他,我们现在要反思,要吸取教训,竭尽全力保护我们的古典文化。

上一篇:什么里的爱初中作文800字下一篇:关于植物的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