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2024-05-27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通用11篇)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对于科学发展观最新的解释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

伊春市体育局党组把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健全长效机制作为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让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在经常性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在全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强化服务理念,在促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维护民生和稳定上积极发挥审计机关建设性作用。深入开展绩效审计,加大效益审计力度,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宏观揭示反映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全力为**市经济转变方式,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服务。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我认为它将在不久的将来或长远的发展中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写进十七大、修改后的新党章,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积极参与经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决策与实施。今年,**市确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重点方向一是积极推进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向创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变。二是协调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集群化、园区化。三是建设市域城镇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发展“低碳”产业,着力文化产业及第三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五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这些经济发展领域均需要审计机关全程参与,全程跟踪,确保政府决策顺利实施和国家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反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防止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而从宏观上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性的问题,在政策决策上提出建议,关注经济运行的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

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二、积极推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监控服务方案,力争全年动态监控,从资金到位到运用效果严格监管,促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全面完善。把绩效考核内容纳入到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和常规性的财政账务收支审计项目中,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的督促作用。要求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都应进行实质性绩效分析,通过增强审计项目绩效分析水平来加强宏观情况反映,提高审计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对整改意见要形成落实情况汇报,局长办公会每月集中听取一次绩效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调度工作,明确工作重点,确保绩效分析效果,防止屡查屡犯,把增收节支落到实处。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三、积极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大财政”体系下审计格局。不断拓宽审计视野,由单一的财政局预算管理资金向全部政府性资金扩展。摸清各项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特别是要将脱离财政监督之外的资金作为重点监督范围。把预算执行、行政事业、社会保障、政府投资、农业环保、经济责任等专业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的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尝试建立以预算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财政收入征管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加强对税收政策执行和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寻找提高征管质量的措施,确保应收尽收。构建与财税体制改革相协调的财政决算审计机制,从源头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分析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和保障程度,查纠存在问题,掌握财政资金投向、转移支付规模、政府债务结构等情况,搞好绩效分析,为政府理财当好参谋,促进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效能。

四、积极关注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努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涉及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继续深化“为民审计”方针,树立“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审计机关”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审计机关。加强对涉农、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政府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维护民生资金安全,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加大对这些项目建设的服务力度,推进其顺利实施。使审计工作与地方民生经济发展脉搏实现共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五、积极履行监督职能,确保市委、政府各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顺利完成。在完成审计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相关领域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重点揭露挤占挪用、滞留截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财政转移支付、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工程领域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源头治腐工作力度,推进权力阳光运行,围绕选人用人权、项目审批权、预算拔款权、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审批权、建筑领域资质审批招投标权和司法领域裁判权进行规范和制约。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及时揭露、发现、查处违规问题及移送腐败案件线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职能作用。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2

第二, 从解放思想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跟解放思想密切相关, 它是不断解放思想的一个科学产物。很多人说, 解放思想都讲了三十年了, 年年讲, 月月讲, 恨不得天天讲, 思想解放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还要解放思想?而且科学发展观还把解放思想提得那么高?胡锦涛讲到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要讲解放思想, 而且讲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2008年9月19日, 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指出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仅仅要突破旧框框, 而且要突破新框框。新框框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过去我们打破别人的旧框框容易, 但没想到现在我们给自己造成了一些束缚。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之父。很多的失败就是因为太成功了, 把自己成功的那一套经验给固化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个老头去卖草帽, 有一天草帽没卖完, 推着半车子草帽回家, 路上很累, 在一棵大树底下把帽子扣在头上躺着睡觉, 他醒来后发现他的草帽不见了, 一看, 是树上的猴子把他的草帽拿走戴在头上了。这个老头就想了, 猴子喜欢模仿人。于是他又拿了一顶草帽子戴在头上, 然后把帽子从头上拿下来扔在地上, 那些猴子就学他, 把帽子“哗哗”地扔下来, 然后他把帽子收起来推着车子回家了。到家后, 跟他的儿子孙子说, 以后你们碰到这种情况就这么办。又过了很多年, 他的孙子也碰到这样的情况, 帽子被猴子拿走了, 他想起了爷爷的话, 也把帽子从头上扔到地下, 结果过了半天, 没有一个猴子扔帽子。过了一会儿, 从旁边跑来一个猴子, 从地上把那顶帽子捡起来扣在头上, 说了一句话:“你开什么玩笑, 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这个故事说明, 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们如果还固守过去的经验, 就要失败, 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解放思想。

第三,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握了以下几个规律:一是两种趋向的规律, 工业化初期的时候, 农业支持工业;到了工业化中期以后, 工业要反哺农业, 城市要支持乡村。二是经济社会两种趋势的规律,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以后, 搞得好继续发展, 搞不好可能处于停滞。三是制度定型,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开放型经济,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服务型政府,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政党, “型”是什么?就是规律, 告诉人们一个模样, 按照这个“型”发展。

第四,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我们所讲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跟社会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发展观要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 是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 是廉洁发展的社会主义, 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把社会主义塑造一下, 还要把社会塑造一下。不光从生产力的角度, 还要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塑造。

第五,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丰富科学发展观, 这是胡锦涛同志提出来的, 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而且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所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还是科学技术的科学, 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3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凭空捏造,它的发展也经历了非常坎坷的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从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的300年间,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大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阶段主要是西欧各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从思想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理的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充满了灾难和痛苦,摆脱资本主义建立美好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的心声。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写的《乌托邦》的发表从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莫尔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闽采尔,意大利的康帕拉。他们都对未来社会作了很美好的描述和设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大都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但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表达,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处于自由竞争时代,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工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资产阶级在思想界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又从理论上对公有制社会必然代替私有制社会进行了论证,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十九世纪初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初,英国和法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家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一些人对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感失望,与此相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批判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到了十九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并且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十九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过渡到真正实践的阶段。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世界革命中心从西方转向东方。

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自从50年代中期以来,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传播,世界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当代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也试图借着这次科技革命的东风使自己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中国。

首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再一次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完成了到实际的转化。

其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未尽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实行发展市场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扬了国威,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最后,当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带领我们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闭的、僵化的中国而是开放的、高度灵活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正在共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显现的今天,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谋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与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本国的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这棵常青树一定会越长越大。

参考文献:

[1]张凤华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包心鉴.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J].齐鲁学刊,2005(4).

[3]赵壮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述评[J].天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张雪莹(1983.12-),女,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4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和冲突。领导干部一定要从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切实解决好干群关系这个根本问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畅通平民百姓的利益诉求渠道,做到政治觉悟清醒坚定,思想道德纯洁,始终保持秉公用权,审慎用权,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干事。今年“毒奶粉”事件,中央再掀问责风暴,李长江、吴显国等一批中央部门和地方官员引咎辞职或受到免职,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央为民负责、从严治官的坚定决心。近期,因重大事故导致多名官员被问责,数人已被免职。其中,有些官员因为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被免职。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环节上,标准不严、监管不严,即使有制度规定,也存在落实不严、执法不严的现象,少数官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置若罔闻、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不严肃追究他们的政治责任乃至法律责任,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某些官员的眼里,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自己的升迁,没把群众的利益当回事,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解决上学难、买房难和看病难“三难”问题上,对群众没有敬畏感,群众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本末倒置,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搞花架子煞有介事,但真正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却漫不经心、冷漠虚伪。长期以往,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为个别民营企业主说话,还是为广大群众说话;是站在经商老板的立场看问题,还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看问题;是与“大款”互利互惠,还是与群众同甘共苦;是除黑打恶,还是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嫌贫爱富”还是“嫌富爱贫”,这不光是一个态度问题、立场问题,而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方向问题。是影响干群关系好坏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有一丝的含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不能丢,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不动摇。只有这样,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搞好干群关系的前提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产生的矛盾。在城市,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房屋拆迁和征地补偿及居民上访等问题上;在农村,主要集中在移民搬迁、矿区灾害、贫困人口和干部作风及村民上访等问题上。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不单纯是由一个方面的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当前的许多矛盾往往都是通过干群矛盾集中表现出来,这些矛盾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干部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广大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如果带着感情去做工作,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再复杂的矛盾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反之,就会漠视群众,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置若罔闻,遇到矛盾就责怪群众,打压群众,再简单的矛盾也会变得很复杂。因此,对待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干群矛盾,要多从干部自身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对于一些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属于群众合理诉求的必须立即解决,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对一些不合理诉求,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说服教育和耐心疏导,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透;对一些无理取闹,制造事端的,要赶快平息事态,并利用各种渠道,让群众知道事实的真相,绝不能生硬粗暴、滥用警力,伤害群众感情,刺激群众情绪,导致矛盾恶化。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5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科学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市委“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我们认识到: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地用以指导实践,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妇女为推进泰州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部室工作,我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妇联组织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妇女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把握妇女工作入点,明白党政所需、妇女群众所求,解决群众之所想、上级党委之所急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妇联干部,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学习科学、技术、技能,不仅从书本和媒体上获得知识信息,而且要向妇女群众学习,不断增强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动员和带领全市广大妇女弘扬“四自”、“三创”精神,积极投身“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又好又快的伟大实践多作贡献,有所作为。

二、加大宣传,努力营造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舆论氛围

“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是市委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的神圣职责。科学发展,快速崛起,对于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大跨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在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广大妇女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上来,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要广辟宣传渠道,通过举办学习会、座谈交流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妇联组织建设,不断创新组织形式

遵循“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坚持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最新成果指导妇联组织的各项工作。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不断创新组织形式,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妇女新群体出现后给妇联组织带来的新变化,以人为本强素质,不拘形式抓覆盖,凸显特色创品牌,实现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妇女工作与妇女群众需求吻合、妇联影响与社会认同共进。抓住各级妇联换届的契机,推进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及流动妇女中建立灵活多样的妇女组织,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建设,壮大横向联谊组织,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组织,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共创建的和谐工作新局面。

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争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6

赵存生

2008-9-8 13:31:2

5来源: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系统、精辟的阐述。

首先,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对于这个层面的概括,报告又分为三个角度:一是从发展思想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样概括,深刻具体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这个理论体系中其他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其次,报告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报告先是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然后扩展开来,进一步指明了它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概括言简意明,准确到位,含义深刻,我们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以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句话试作如下解读。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的发展。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7

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今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面临的任务相当繁重。种种宏观经济运行迹象 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及时调控,让中 国经济巨轮平稳航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这给新一届政府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驗。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 ,分析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部署2004年的工作。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 委员围绕农民增收、就业和社会保障、区域发展、能源消耗等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 题进行“会诊”,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说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重要关口,是立足于基本国情的判断。从数字上看,2003年,中国 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从低收入 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又是制约我们 发展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信贷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 等新问题。这些现实情况,凸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实际工作的重要 意义。

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将科学的发展观落到实处。人们在“两会”期间,将愈发关 注政府如何确定妥当的经济发展速度目标,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驾驭 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与此同时,当前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老百 姓们希望通过代表委员反映土地征用、拆迁、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等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第四次修改现行宪法

“如果宪法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议修改,将赋予我们每一位公民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尚方 宝剑。”北京市民李继河对修改宪法充满着期盼。

不只是李继河,作为此次会议最受瞩目的议程之一,修宪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全国人 大常委会会议提请大会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维护公民权益摆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十四条修改建议中,有多处涉及公民的具体权益,老 百姓倍加关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 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明确了“补偿”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关注。

——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不仅让越发富裕的中国老百姓们 吃上了“定心丸”,而且也将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民众安身立命的基础。“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社会保障制度”,这无疑会使城乡困难群体获益,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

除了关注民生,这些建议修改的内容,将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重新 定位,处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吸纳了执政党中国共 产党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等内容,都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 提出的新理念,都是根据这些年实践需要作出修改的内容。

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回首一年间,人们发现无论是在法制建设还是在政府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都异 乎寻常地得到彰显。可以预计,“以人为本”将成为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中频繁出现的词汇 。

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立法宗旨鲜明 地体现在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当中。

规范公安行政执法程序、公检法联手全面清理超期羁押、推出系列便民措施、司法无偿 救助……一系列关乎民生、符合法治精神具体措施,使人们感受人文关怀、司法公正的温暖 。

战胜非典、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为农民工讨工钱……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成 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使人们感受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来的 深刻变化。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篇8

班级;金融1001

姓名:法景玉

学号:201041070131

在本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期学校又组织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发面,让我在以前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还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更适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由关于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要求、发展途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侧重点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侧重点则是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总的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9

摘要: 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

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并不存在两极性的对立,在一定的意义上,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及其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从实践的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在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社会历史,就会得出唯物史观;从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就会得出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本”。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形成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核心。

2、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有其主体、承担者,社会历史发展也不例外。社会由人组成,社会历史发展由人的活动推动。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既是“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离开了这一主体就不可能理解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奠基正是由此开始的。所以说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的。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人作为价值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价值的享用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作为价值客体、价值的创造者,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

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不同,人的需要要通过社会生产才能产生和满足。人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转变为利益,动物没有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无所谓利益。社会生产是人改造自然以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形成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从人的需要和利益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至善的完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倡导的“圣贤”,中世纪的神学家们推崇的人格化的“神”、“上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推崇的多才多艺的“巨人”,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的人”,等等,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人类社会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思想渊源。

3、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很早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立则国固”。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孔子曰:“仁者,人也”,孔子把仁学作为他的学说的核心。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人“最为天下贵也”。还有其他一些哲人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虽然,这些思想在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和肯定的同时是带有工具性标记的,但它们毕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光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两千多年来“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同时,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化并发扬光大,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人民心目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他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大救星”。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人为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概括分析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江泽民“以人为本”思想纵贯始终,《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些思想不仅体现了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无限爱戴和深情厚意。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

4、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在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同人生观是人的行为的总开关一样,发展观也是社会前进中的总开关、是各项工作的总开关。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当代的主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发展观念的转变时期,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具体说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以人为本,胡锦涛做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又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是着眼于民生,民不聊生何以为本。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定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抓好抓实以下工作的重点、难点。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全民社会福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6、总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规律 目的

【中图分类号】D0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53-0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发展的最高理念,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第一位的历史活动。这一活动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决定并制约着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及其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称”,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从价值目标讲,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它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从现实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分配正义对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的性——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人们把这段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人性”、“人道”、“人道主义”几乎成为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明确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

四、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就没有历史,但人的活动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所遇到的客观历史条件都是给定了的,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是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通过人们的活动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在历史活动中追求的目的性是内在统一的。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必然的要求。

综上所述,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前工作来讲,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从其理论内涵讲,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近期奋斗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7

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篇11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党课

信阳市实验小学党支部袁静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十七大相关内容,深刻领会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2、通过学习,立足学校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3、通过学习,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创建良好和谐文明校园。

二、教学要求:

1、通读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章节,把握纲领,领会实质。

2、了解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

深刻领会、了解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四、授课内容:

㈠、十七大召开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㈡、十七大主题。

1、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㈢十七大有关章节选学,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1、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方面。

㈣、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1、十七大有关章节学习:

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学校的工作实质是教育教学。如何在学校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⑵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⑶我觉得树立、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从大的方面讲,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②、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③、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应该从人的需求和发展的不同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厘定目标思路、工作方向和管理法则。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学校主要有三个群体,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对校长而言,在治校治教方面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法则,就是指在办学方向的确立上,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在办学特色的创立上,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尤其在人才培育的目标上都要做到,在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前提下,因人的基本需要而制宜,因人的发展要求而制宜。

④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法则,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突出其主人翁地位。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

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从教育手段和过程上说,以学生为本,首先是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孩子们在学校居能安其身,食能甘其味,学有所成,发展有望。其次是充分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尊重学生对现实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再就是要正确处理教育的主客体之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所谓“因材施教”,“因人而施教”都是从这个层面讲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主获取信息和自主探究问题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由和自尊的人生境界。同时要广泛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能力,是当代教育主题,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层价值取向。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作为最基本的着眼点,要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要为人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全面科学的发展观。

㈤、总结。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把满足教师、学生现实的将来的需求作为前提,营造出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师生在自主自由精神的驱动下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快乐着,最终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协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五、思考题。

1、党的十七大主题是什么?

2、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上一篇:关于中班过新年教案下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