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2024-05-10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精选12篇)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理论

1、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体育理论课时数少。

目前,各院校体育理论基本上是执行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后称(纲要)〕为标准,<纲要》规定体育理论课不得少于总学时的这项规定看上去好象比97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后称(大纲))中规定的每学期体育理论教学为2学时多3倍的时数。我们认为(纲要)中规定的体育理论课时数与技术课教学时数还是相差甚大。要使学生首先了解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实施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然后要学生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各种项目简单的规则和技术原理,如此分配下来,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就难以应付,然而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对有系统教学的选项或选修班来说就更不能满足。

(2)高校体育理论尚无统一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一本好教材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相得益彰。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尚无统一教材,各院校自行规定教材内容,不够统一,一方面会造成授课内容不一致,院校与院校之间不能及时联系,相互间的交流亦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教材内容和中学知识相衔接,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3)技术与理论相脱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从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方案,都突出了技术教学,相应的体育理论教学被忽视,甚至出现技术教学与理论相脱离。分析其原因有:

一是教师本身思想上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二是有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时有限,很难给学生讲清什么问题,理论课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三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教学中难以做到使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匹配。四是体育成绩的考核往往与体育理论无关。

(4)教学计划不落实在。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计划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突出的表现在雨雪夭,由于相当多的院校无室内场馆,即使有室内场馆,也因数量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无法进行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有些教师不注意利用因雨雪天不能上实践课之机来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而是通知学生自习或自由活动。就连计划内的理论教学,也由于不考核,不检查而放任自流。

2、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人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体育不能用单纯的自然科学来解释,也下能用单纯的社会科学来解释,就这一点决定了体育的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卜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1}体育教学必须按教育理论的要求,确立其教学的目的、任务、阶段性目标1本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树立起“终生体育”观念。

(2)体育教学必须以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揭示说明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社会功能二体育的价值以及1本育的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的深层次认识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

(3)体育教学必须贯彻马列注意毛泽东东思想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本育教学须以仪本解剖学和运劝生理学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结构,机能和体育运动与入本各器官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变的关系。

(5)体育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保健卫生和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学知识、促使学}i学全科学锻炼身体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6)体育教学必须以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素质与体育运动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稳定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3、关于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建议。

(1)建立体育理论教学管理系统。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休育的行政系统就是体育部(教研室夕,而体育部(室)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体育教学,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体育部〔室夕没有专门管理理论教学的系统。多教师认为理论所占学时比较少,用不着搞专门管理工作。大学生已经接受过十几年中小学体育教育,可以说他们在运动技术技能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理论知识却异常贫乏。体育不仅肩负着身体锻炼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围绕运动实践产生了大量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指导身体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体育部〔室夕应专门成立理论教研室,教研部室夕主任应重视管理工作,加强理论教材与教具的建设,并合理地调配理论教学人员,抓好管理工作。

(2)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相关的学科是众多的,要求掌握的知识量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胆地进行改革,突破《纲要)的框框,增加理论课时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强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根据国外很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的经验,笔作提出建议:体育理论课时数应占体育课的25%为好。

(3)统一体育理论课教材。

在我国,高校体育是必修课,高校体育理论是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高级内容,应当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体育的产生、发展、原理、作用、价值以及它的运用。为此,国家应编写统一的教材来规范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编原则要科学,即由浅入深,自成体系,道理详实丰富,条理清晰,科学合理。

(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对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指导作用。

身体的运动是体育的主要特证,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教学要占重要的地位和很大比重。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所以此段技术技能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个深度和难度不应体现在让他获得多么高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应体现在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生物力学知识来理解运动技术技能形成的原理和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来懂得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人体的发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学会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怎样对自身进行测定和评价来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上。总之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达到“知其所以然。”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篇2

1 体育课程教学观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体育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课程教学由重技术向重全面发展方向转变。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以及卫生习惯的养成,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俱健,性格开朗,充满活力,以实现学生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改善学习,减轻生活所带来的精神压力。

1.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始终把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教师在教学时切忌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违背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规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3 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它不仅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学生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养成,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为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包括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环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进行修正,以期达到最佳的课程教学状态。

2.1 对体育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的素养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及专家评价等方式进行。

2.1.1 领导评价

领导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对体育教师促进作用最大的一种外部评价机制。领导评价通常侧重于考察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公平全面的评价。领导评价一般采用听课、看课、说课等形式,教师通过他们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1.2 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当涉及到对体育教师学科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时,通常需要借助同行体育教师的评价,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同行评价的优势在于对教学内容、学科思想非常熟悉,可以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提出中肯的意见。另外,同行评价还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地开展同行之间的评价活动,能够达到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每个学期组织教师之间听3—5次课,可以采用集体听课或单独听课,教师在听课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评价自己。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师的听课情况,在教研活动时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并达成共识以期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1.3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由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最深切的了解,完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指出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充实、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打分,然后将评定成绩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2.1.4 教师自评

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外部机制,而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分析,才是自我提高的内在因素。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高自身的根本源泉。教师要及时自我总结和评价,每堂课后坚持写课后小结或教案评述,及时分析每次课的优点或不足,认真思考、不断总结,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找出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的改进。

2.2 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

2.2.1 学生互评

教师的评价是有限的,需要学生的评价作为补充。这就要发挥同学和合作小组的作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内进行评价。小组长监督检查小组的同学,小组的同学监督小组长,相互监督、互相评价。在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学生间的互评。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我,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教师将学生评价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便学期成绩汇总。

2.2.2 学生自评

学生是评价过程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我评价时,教师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自我评价中肯,态度认真,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自我,最终实现超越自我,就能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同时记录学生自我评价的结果,以便学期成绩汇总。

2.2.3 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以及评价方法,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及遵守纪律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公开,使学生信服并将评定结果纳入学期成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搞好课改的关键。体育教学评价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要接受领导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还要接受自身的评价,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新的课程教学评价提倡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发展的思维方式看待每一个学生,采用多元评价,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养成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1、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相应的评价,做到合理、公正,符合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旨在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纠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促进者转化,由学习的管理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化。教师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教师之间要紧密地合作,取长补短,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科研、教研、课题方面的研究,以科研、教研、课题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发展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方位,使教学评价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发展。

每年学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应将测试的成绩按一定的评分比例纳入学生的学年体育成绩,引起学生对体质测试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经常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编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林.高校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刍议[J].体育与科学,2003,(2).

[3]邱泉.简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更新[J].体育与科学,2003.(1).

[4]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3,(3).

[5]王玲,孙金蓉.大学体育新项目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学刊,2006,(1).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能力 体育教学 培养方法

1、 研究目的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纯运动性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个体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各项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和自我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所有学校在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方法

INTERNET网上查询法,文献资料法与分析法。

3、研究结果

3.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本领。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人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中的运动能力等。

3.2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多元化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自学:培养学生明确的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②自练: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使自练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③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④自控:是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全面的培养。

3.3 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①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视学生学习技术,而忽略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②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以发展他们的各项运动能力。③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提高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的能力。

3.4 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密切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特别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5 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多承担校运动会、院系比赛等多项竞赛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事项,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参与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6 保健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任务,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养的程度和社会的良好风尚。在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应该有讲究卫生、自我保健的行为和习惯,为此,教学中必须做到:①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②要使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做练习时的自我保护的能力.③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7 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些如韵律操、武术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能力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而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分两个过程,即教与学,学与用。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铁新.试论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研究[J].武汉体院学学报,2003—12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学分制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省20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等8项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反映了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项课可选性一般、与体育学分制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致使体育学分制的实施流于形式而无内实质等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可开设多方位、多层次体育课目,以便于为体育学分制的实施斌予实质性内涵等初步建议。

1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培养“宽口径,实基础,重个性,善创新”人才模式的需要,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目之间,同一课目中的不同层面之间、跨校区、跨学科乃至跨学校选课是开放式教育等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在选科制、选课制的基础上,学分制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相对科学合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模式。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高等教育思想和实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推广实施,高校实行体育学分制也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省高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状况如何,体育课程设置、场地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等是否与高校体育学分制的实施相协调,是否有利于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己成为高校有关部门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学分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省20所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对涉及学校性质、类型、规模及隶属关系等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调查,本研究指标设计均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逻辑推理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选项课选项方式与可选择性、选项课编班方式、是否采用体育学分制以及采用体育学分制的类型、计量评质方式、实施背景等八项指标进行研究,数理统计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包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等内容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校体育课程泛置以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模式为主,占52.6%,主要课目有篮球、足球、健美操、排球、武才、网球和体操;选项课选课方式主要通过体育行政岁在任课单元内选择,占57.9%;有77.8%的体育人师认为学生在体育选项课方面的可选择性一般有80%的高校实施了体育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占73.3%,完全学分制占13.3%;在实施体育学分制户:高校中有40%实施了绩点制。

3.2影响我省高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王要因素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影响我省高校一施体育学分制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体育场地设施、师资能力、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的安排。

3.3不同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一育学分制等因素的影响

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在体育学分,实施的背景方面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大学在编班方式、学分制类型及实施背,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学校规模与体育课程设置及毛用体育学分制方面没有差异(见表1)。进一步分行表明,不同性质、类型、规模的高校在是否采用体」;学分制上也不存在差异。

3.4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体育课程设置与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有密切关系,而与选课方式、编班方式、关系不密切,反映了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尚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选课方式对编班方式、课目的可选择性有直接影响作用,课目的可选丁:二性与学分制的类型关系非常密切,完全学分制可上性更强。其调研结果见表2。

4建议

4.1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大多采用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高校多实施了体育学分制,以学年学分制为主。

4.2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省高校存在体育课程设置、选课方式等和体育学分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反映了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项课可选择性一般以及学分制管理只流于形式的现状。

4.3高校体育实施学分制管理,有赖于相对健全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其建设。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多层次开设,为选课制创造了条件,体育学分制的实施又有利于选课制方式下的教学管理。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篇5

1教学现状

1.1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从开始,也是全区较早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学校之一第一学年为基础课教学,主要学习武术、田径、球类等项目,第二学年为选项课教学,设置七门选项课和一门体育保健课。武术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是普及项目,健美操、围棋是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体育保健课是针对残疾学生和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特殊人群开设的‘通过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第二学年开设的选项课是培养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通过选项课的学习,学生对某一项或某两项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专长性质的学习,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学校场地、器材、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开设的选项课过少,一些时尚的项目人数又过于集中,不能真正做到在多样化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由选择。

1.3在电化教掌、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基本普及的现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就连已有若干年历史的投影仪和幻灯片也很少采用。实践课的教法也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还没有在体育课上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兴趣,从而难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挥。

2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作为人生最佳学习和生长阶段的大学体育,应当承担起在学校体育这个最佳增强人体体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增强学生在校期间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运动习惯,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强学生坚持锻炼的意志,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仍然坚持锻炼,否则就无法做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倡导的那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2修改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多年来,高校体育课教材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陈旧,忽视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阐述,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所以教学大纲要修改,教材内容要充实,也就是要开展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体育教学,即要求教学内容要大众化。“大众化”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培养、锻炼身体的。 “身体健康素质”的健康内容;其二是以增强、提高、强壮身体的“身体运动素质”的强健内容。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在于目的、目标、标准上,联系主要在于运动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和原则上。应在两者的共性基础上,构造框架,充实内容,在个性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素质,运动素质”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和体育意识,又可做到在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以运动为手段的目的,实现身心并健。

2.3增加选项课项目,为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8月上海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形成良好的风气,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对接,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吸引大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为了更好地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的教学形式,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加大协调力度,创造出更多的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即在原选项课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选项课,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又分散了人流,缓解了某些项目过于拥挤的现象可以开设的项目有:我国的国球乒乓球、羽毛球,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早冰、贻拳道、健美、网球等等

2.4延长学习时间,为终身体育镶炼打下夯实的基础

学校的体育课,只有大一、大二才有,大三、大四没有开设,这也就意味着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放弃了体育锻炼,要让他们动起来,延长体育开课时间,即大三、大四也要开设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教学训练课,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其热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再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教育在高校期间保持四年不间断,将体育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周期,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与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对接。

2.5引进电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充满课堂。

3结论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理论探究 篇6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 “育人”、“育体”等多维功能。 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自1996年起的近十几年间相继出台相关政策, 有效的推进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然而基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唯一人才选拔体制、不同地区经济的失衡、政策目标制定的偏态与明晰度差、执行贯彻穿透力不强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整体改革处于局部、表浅、自主创新不足, 效果并不明显, 青少年体质降低的尴尬境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2、公共体育教育系统构成、目标及相互关系

2.1、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构成

校园体育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普通教学系统、体育人才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 其中普通该系统主要进行体育技术教授工作。

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主要分为体育人才的选拔与训练两个部分, 另一个是体育人才选拔, 高校中体育人才选拔主要是通过体育赛事进行的且其初选的受众面相对较广, 该系统主要发挥体育的竞技性通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课余体育健身系统是课余体育健身系统, 目前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比较接近于该系统, 该系统除了承担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外还应承担培养学生体育欣赏及体育理论方面知识的培养。以下就此三个子系统的目标及作用做详细描述。

2.2、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目标

2002年 《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颁布, 该纲要指出体育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要素来统摄5大领域目标, 其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 社会适应目标。因此, 这五个目标也就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目标。这里我们结合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在5个领域的内容, 假设学生对三个子系统的参加程度相同, 受指导程度相同, 来比较三个子系统在课程目标实现上的各自特点。

2.3、教学系统的目标

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必要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经过12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没有形成一项运动技能。 其次由于在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4个领域方面仅依靠体育教学系统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其需要课余健身系统与校园体育赛事系统共同完成。而运动技能目标由于体育教学系统特殊的环境要求则可以很好的达到, 因此体育课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还是应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

2.4、课余体育健身系统的目标

课余体育健身系统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与约束机制, 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效益比较低, 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自觉的从事课外体育锻炼。因此, 如此系统发挥作用, 则其在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均有很高的实现, 特别是其在身体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上更是不可替代。 此外学生自主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越高, 则其体育行为习惯就越容易实现。

2.5、校园体育赛事系统的目标

虽然此系统的时间较少, 但由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中会表现出极强的参与价值。则其在运动参与目标、心里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上拥有较高的实现。特别是在心理健康目标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识品质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阶段, 由于赛事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 因此其在激发学生运动技术学习方面有重要意义。

2.6、教学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体育赛事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通常更关注于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 常常试图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练习。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 但学生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时可使用上课时学的运动技术也可以不使用。

3、结论与建议

(1) 校园体育教育系统由教学系统、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 由于体育教育系统的教学目标由5个领域目标构成, 因此5个领域目标将由三个子系统共同完成。

(2) 考虑到三个子系统的各自特点, 体育教学系统应主要实现运动技能目标;课余体育健身体统应主要实现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 (体验运动乐趣) ;校园体育赛事系统应主要实现运动参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 (竞赛意志) 。

(3) 我国当前的校园体育教育系统校园赛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三者是相互割裂的。 应将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系统, 使学生从体育教学与赛事的互动转变为课外体育锻炼与赛事的互动, 最终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摘要:本文认为目前的校园体育教育系统由教学系统、体育人才的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课余体育健身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 本文认为应重视体育人才选拔和教学训练系统中赛事的作用, 使其发挥出“桥梁”的作用, 帮助学生由体育教学与赛事的互动转变为课外体育锻炼与赛事的互动, 最终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体育教育系统,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昌言.试论构建全方位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9) .

体育课也应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篇7

学生好好学习科学文化课知识固然重要,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生时代既是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提高文化课学习成绩的重要阶段;更是长身体的高峰期,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其实,学生在学校期间如能遵守时间,按计划科学合理地积极地去参加体育锻炼,不但不影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促进智力的开发与发展,使学生全面的健康的成长。体育与智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育对于智育和学生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运动能提高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和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可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一个人的大脑拥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但现在一般人的脑细胞只用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有待开发。美国生理学家对幼鼠的实验证明:运动能有效地增加动物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运动生理又证明,从事体育运动,掌握各种体育技术和技能,能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达,改善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如思维敏捷、判断能力增强等。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和心理紧张,这样长时间学习会造成大脑疲劳和脑缺氧等状态。体育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大脑的供氧状态,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二、进行积极性休息能消除大脑疲劳,恢复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人的大脑不能像电脑那样,无休止地储存知识。当大脑工作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疲劳,适当地消极地休息当然是必要的。但采用参加体育活动方式进行积极性休息效果会更好。这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以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从而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大脑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会使学生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增强。

你知道8-1>8的道理吗?就是从每天的8小时的工作或学习的时间里,抽出1小时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要大于8小时连续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虽然是古人对大自然现象的一个精确的总结,可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激发人们愉快的情绪,使人生机勃勃,提高人的生命力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总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但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有个强壮的身体。有了健康而强壮的身体才有充实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至将来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辽宁盘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试析体育公共关系意识 篇8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行业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现代化生存和发展理念,体育公共关系意识客观上渗透到了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之中。不仅是对体育组织环境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了优化和提升,为体育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訾力超.体育危机公共关系与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15(8):66-68.

[2] 邱丽元.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6):31.

[3] 宋巍,韦嘉蓉,张潇.关于大众媒体在体育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报业,2013(8):105-106.

[4] 李强,谭丽玲,于显洋,等.公共关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42-14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篇9

高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或思想,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结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起到教育指引的作用:高校体育以健体育人为主要目标,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体包括体育的价值、情感、理想、物质条件、制度、道德等,以起到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其思想、塑造其现代意识、磨炼其意志力的作用。同时,通过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起到娱乐调节的作用: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也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公共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添生活情趣,调剂单调的学习生活等。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内容,会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组织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文化素养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3)起到激励凝聚的作用: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一大特征,体育竞赛中必然会有胜败之分,而胜败直接关乎个人、团体、学校的荣辱,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尽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挑战、去创新、去竞争。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激励其倾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提高其责任意识。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建议

2.1教师自身注重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若体育教师仅在课上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灵魂、思想、智慧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即忽视了行为训练、意志锻炼、情感体验等,就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首先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知识渊博、情感丰富、品质优秀、行为规范的个人形象,通过高尚的人格魅力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并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教师可把教学的过程看作是与学生一起发现真理、一起进步成长的过程,改变以往知识传授者的姿态,而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可就某一观点进行争辩,使其懂得放弃和坚持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互相尊重、谨慎谦虚的人文精神。

2.2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从传统的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我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浓厚的人文精神色彩,如重视礼仪廉耻教育,注重人文修养、道德标准等,这些都与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等紧密相连。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同样非常重要。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使用陶冶的教育方式,将体育教学和人文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使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精华理念转化为理想人格的目的[2]。

2.3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想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塑造理想人格、发展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这种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理想、情感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找到和明确人生理想与目标,完善人格发展,以崭新的形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

2.4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

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很多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等现象,其心智表现很不成熟。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使其能够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培养其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懂得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品格。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应强调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通过灌输这些思想使学生明白足球场并非个人的秀场,而是体现一个团队整体实力和魅力的舞台。另外,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可使其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所谓科学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尊重事实、敢于面对错误或坚持真理的一种态度;二是正确对待科技成果社会功效的态度,即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这些品质都需要经过精心的培育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细节融入人格教育的内容,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例如,对青年人来说,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体育教师可在教学中宣传有关体育明星的事迹,引导学生找寻到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道德,以激发学生奋起拼搏的精神。

2.5注重开展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运动中所蕴涵的体育精神也由此形成,这种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均至关重要。目前,竞技类的体育比赛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更加宽广。体育比赛所蕴涵的意义已超过比赛本身,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中蕴涵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因此,体育教师应十分注重开展体育精神教育,这里的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奥林匹克精神”,这是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宣讲奥林匹克精神,包括讲解体育运动的宗旨、真谛等。通过体育精神教育纠正不正当的竞争观念,启发学生敢于拼搏、正确对待他人、客观定位自己。

3小结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探骊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制度创新内容(包括学院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由于独立学院既拥有公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又有社会力量的投入等优势,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现有的高考招生体制下,独立学院的本科生被安排在第三批录取,主要生源是一批未能进入公办本科高校而又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与第一批和第二批录取考生的考分差距在100-200分。按照高考分数划入这一群体的学生,差异性特征显著,发展的多元取向也十分明显。体育课分为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体育实践课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理论课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集中传授大量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保健、体育人文、运动常识等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提高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理论课具有实践课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两者配合共同完成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功能和教育作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二者结合起来,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10所独立学院的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调查河南省10所独立学院的体育部主任,并随机抽取66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校大学生360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体育部主任问卷10份,回收9份,回收率90%。发放教师问卷66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6份。学生问卷360份回收310份,有效问卷302份,并采用实地走访、网络与电话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访谈。

1.2.2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常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10所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河南省10所独立学院共有专职体育教师106名,外聘120名,这10所独立学院在校生10万余人,师生比约为1:439。现阶段,体育师生比的检查评估标准为1:150,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发展潜力。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大部分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一部分为退休后返聘的年龄较大的老师,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老师严重缺乏,中年教师缺乏。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以上好实践课为最大责任,所以年轻教师基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技术教学研究上,很少进行体育理论课的专门培训,也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及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教学形式、手段与过去传统的没有多大差别,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年龄大的教师由于对网络等新兴信息和事物大多反应迟钝一些,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无形之中会影响体育理论课教学。体育科研更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的弱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没有发表过论文,这可能与独立学院的管理有关,教师都以完成教学为目的,忽略了理论研究。

2.2理论课计划学时数偏少

虽然河南省独立学院基本参照执行大纲,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在各学院的教学计划中,体育理论课的计划时数安排是不统一的。从表2看出,达不到规定学时数的学校有9所,占调查学校的90%,有7所学校小于8学时,理论教学时数得不到保证,说明对于体育理论指导锻炼实践的任务没法完成。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是高校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体系的依据。新《纲要》在总结和借鉴高校体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目标领域。《纲要》中规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给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

2.3教师的理论课授课形式多样,随意性较强

2.3.1河南省独立学院体育理论课授课时间调查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近些年来,由于大幅度扩招,在调查的10个独立学院中场馆设备大部分不是很完善,甚至说严重匮乏,体育理论课内容往往作为雨雪、大风天气时的安排。但是调查后得知,有8所学校体育理论课都是选项课,由于授课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不是自然班,而且没有固定的教室,室内根本找不到地方去上理论课(见表3):

只有1所学校是在固定的时间上理论课,有4所学校选择天气变化时上,有4所学校采取“化整为零”和不上。通过对部分体育部主任的访谈,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这些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集中上理论课。有两个学校提出化整为零的方法,也就是在每次实践课中,利用5-8分钟时间,讲授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每次可以选择一个知识点讲述,效果也挺好,解决了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问题,可谓是新方法。

2.3.2河南省独立学院体育理论授课方式调查

nlc202309021936

从表4可以看出,35.7%的教师上理论课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照本宣科或者比较呆板地讲述,学生不太喜欢和接受这种方法。可喜的是32.1%的教师已经采用多媒体、视听兼顾,信息量大而丰富。另有32.1%的教师选择自由式或其他,其实质就是没有进行理论课教学。

2.4理论教学内容与现代体育教育相差甚远

在调查中发现,10所高校所选择的教材大部分是自行选择,并且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区别很大。主要有国家统编教材、省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三种(详见表5)。这些体育理论教材的共同特点是知识结构与内容比较陈旧,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内容重复,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在教材的内容上,有关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占了较大比重,项目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介绍较少。体育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没能反映近年来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甚至这些教材当中的很多内容,学生都知道而教师还在泛泛而谈,丝毫没有新意,学生对这臃肿的教材也很厌烦,更为严重的是,有1所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理论方面的教材。

2.5教师和学生对待体育理论课的态度及效果调查

2.5.1学生和教师上体育理论课的态度

调查发现(见表6):只有26.8%的教师乐意上理论课,55.4%的教师对上理论课无所谓,甚至有接近20%的老师不愿意上体育理论课。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了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很少研究体育理论课教学。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体育院系,在校学习的理论内容比较陈旧,理论体系也不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加之又不是很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导致有些体育教师对自身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

由表6可看出:有51.3%的学生乐意上体育理论课,16.6%的学生非常乐意上体育理论课。这说明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有一定的教育需求。

从表7可以看出:河南省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内容需求是多样性的,尤其对于健身指导及运动处方、伤害事故处理及运动损伤两项内容都占到了四分之三以上,而过去普遍认为重要的、也是作为理论课主要内容的竞赛规则和技战术理论,学生则不是特别想学。说明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应该进行调整了,对于需求较多样化的独立学院学生要体现理论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人物事例鲜明,才能激起学生兴趣。

2.5.2领导及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教学总体效果评价

从表8可以看出,体育部领导对本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评价较好的只有20%,大多认为一般甚至很差,这说明领导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薄弱,大多还表示下一步会想办法加强理论课教学;学生认为很好的只占16.6%,一般的占一半以上,甚至有28.8%的学生认为较差,这说明独立学院的体育理论教学已经到了必须加强和改革的地步了。调查得知,河南省目前有6所独立学院甚至没有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考试,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仅限于技术评定和上课情况。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现阶段体育理论课方面与国家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理论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导致理论课的开展困难。

(2)各学校的理论课教学时数不统一,大部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选教材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一致,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形式随意性大。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实践课教学中健身理论内容少,体育教师不愿意上理论课,甚至部分体育教师从来不上体育理论课。最终使独立学院本该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

3.2建议

(1)建立体育理论教学管理系统、研究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理论课模式。创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新的健身理论体系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体育部应专门成立理论教研室,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和体育理论需求的研究,体育部领导应充分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工作,合理分配理论教师,加强理论教材与硬件的建设与管理。

(2)“化整为零”是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授课的新模式。针对一部分独立学院没有固定的授课地点和时间上体育理论课的困难,建议每节实践课安排5-8分钟时间进行理论传授,并放在学生大脑皮质兴奋,注意力集中时重点传授,时间短、主题突出,能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严格执行国家理论课教学时数规定,提高独立学院理论课内涵。在独立学院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中,要纳入现阶段体育锻炼、体育文化、竞赛欣赏、竞赛规则、奥林匹克知识、伤害事故处理、中老年健身指导,从理论知识中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

(4)全面提高独立学院在职教师现代体育教育理论水平。独立学院目前的教师以年轻的为主,体育部要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年轻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要求他们要把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理论教学中去,尤其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体育理论教学。还要建立完备的理论课教学机制,制定科学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1年独立学院统计年签.

〔2〕东亮.二级学院与“一校两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9(5):67.

〔3〕程立军,马义国,王丽娜.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010重印).

〔5〕杨秉龙.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及调研〔J〕.解放军体院学报,2004,32(1):109.

〔6〕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2002.8.

〔7〕杜鹃,梁建桃.山西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责任编辑:李远伟)

中学体育应重视理论教学 篇11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教师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摩的盲目性,减少因不科学锻炼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

中学体育课需要加强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体育教师应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坚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圆满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2. 结合学生实际,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生活常识

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

3. 讲授所教项目要有的放矢,做到学有所用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高速发展,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和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时,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而且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示范规范,声请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如可以结合体育发展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还可以结合各个时期各项体育赛事的实况转播,给学生讲解有关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 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

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6. 采取灵活的方式,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

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教师应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把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融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教师可以抽检学生做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或者在校内举办的学生篮球班级对抗赛中,直接让学生担任裁判,考验其对篮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论文 篇12

体育的功能不只是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理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的体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而体育运动欣赏是体育教学的入门,培养学生懂得体育运动欣赏,可延续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与时俱进。特别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体育运动欣赏的教学上,从而打开目前被动、落后的局面。目前中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水平的影响,室内理论课的教学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室内理论课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年不变,甚至室内理论课完全变成了自修课或被其他老师占用。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中学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跟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随意性强,课堂知识容量小,组织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体育教师理论水平的差异等有很大关系。这显然不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运动欣赏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对业余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压力下,需要不断调节生活节奏,自我放松,愉悦身心。而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则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欣赏体育表演和比赛还能陶冶情操,得到积极性的休息;体育欣赏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体育欣赏能培养人们团结向上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等。

通过体育欣赏,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促进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使我们整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使我们的民族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使人民对生活、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体育欣赏对人民的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体育理论课中加强体育运动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认识能力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少年正处于从发育到成熟的转换时期,其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少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特征,常常高估自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阶段,对于世界观的形成、意识的提高、习惯的形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疑中学阶段也是完成终身体育基础任务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初中体育理论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认识能力,提高体育认识能力包括: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的体育观,使其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价值,由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能鉴别体育作风、行为姿态和组织纪律等内容,能懂得有关体育的竞赛知识、竞赛规则、竞赛方法,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对体育动作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对一般地观察分析评价体育动作。

上一篇: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下一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