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8-24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通用8篇)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1

汪春华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2013年6月3日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引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文思,启人心智;可以积淀学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还可以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构筑精彩人生。我国宋朝的大诗人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的作用,人人皆知。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伟人,他们都无一例外都热爱阅读,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儿童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喝的阅读阶段。所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要与好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人人爱读书,以读书育人”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孩子的黄金年龄段,如何让学生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校园课余时间,读书,成了我们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内外阅读的好习惯,或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许多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如父母不爱读书,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不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影响对不少孩子的阅读习惯影响也很大,许多孩子不爱读书,喜欢看电视、打游戏等,再加上适合儿童阅读作品也太少,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便成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大问题。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

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3、学校现阶段的情况

我们学校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内外阅读的好习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外出打工的居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阅读消费较少:纵观我校现在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也就成了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4、课题研究的目的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的习惯;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方法及经验。

(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外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

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

提升。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2)、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开展多样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三合一资源,开拓多种活动途径,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种类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立足课堂,通过“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等阅读习惯

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

2、文献研究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

3、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实验的阅读习惯情况。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还有对比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二)研究过程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

(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对我校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等现状实施有效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建立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实验教师研究信心。

首先,认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认真对本校学生从课内外阅读兴趣、范围、速度、方法,每天课外阅读时间、量,图书室借书及写读书笔记情况,课外阅读能力及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出当前学生课内外

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关学生的信息。

①、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从调查问卷测试结果看,实验班只有56%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44%的学生课外仅沉迷于看电视连续剧和动画片。

②、学生课外阅读范围狭窄。在学生心目中,课外书就是作文书、连环画之类的书籍,阅读范围单一而狭窄。

③、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时间和量都无法达到,更谈不上摘抄,写心得体会。从调查结果得出,只有很少的学生在坚持少量的课外阅读,且每次阅读量从未超过1000字,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④、学校图书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借阅率仅有30% ⑤、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有关家长的信息。

①、40%的家长认识上不到位,从来没有思考过学生的阅读情况。

②、50%的家长行动上不支持,都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

③、85%的家长影响力不够,因为绝大多数家长从事经商或体力劳动,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无法给学生以正确影响。

有关教师的信息。

大部分教师疲于应试,布置学生读的几乎全是作文书,且多是要求多看多背,“题海战”仍处于“正在进行时”。

其次,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确保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家长发放了《告家长书》,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特别要求家长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外书籍的内容、思想等严格把关,确保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书籍。通过征求各位家长意见,从反馈信息看,大家一致同意并表示积极配合。逐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共同督促,促使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第三,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及课外阅读指导能力,我们加强理论、实践及操作方法的学习。学习有关课题知识,教育科研系列培训内容;学习有关小学生课内外阅读指导相关的各级各类文献资料;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课内外阅读的具体要求等。使准备阶段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

(1)、举行开题仪式,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具体过程及措施如下:

(1)、加强宣传与引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观念支配行动,态度决定高度。在推进课题开展的进程中,促进老师及家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对孩子读书意义的认识是关键,是本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①、提高家长认识。

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为了让家长明白阅读对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帮助,我们采用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发展观,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阅读,为孩子阅读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开辟绿色通道,并尽可能地提供正确的指导。我们的做法有:

一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阅读的好处,让家长懂得阅读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孩子成绩的基础,是孩子成长的支柱,腾飞的翅膀。

二是走访学生家庭,帮助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安宁的读书环境。三是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解班级中成绩优秀学生的阅读水平,用优秀学生现身说法,改变家长传统落后的成才观。

四是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亲子共读,评选优秀读书心得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家长参与阅读,为孩子树立读书的榜样。

首先,“亲子共读”活动是促进亲子间交流的有效方式。“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一种生活方式,更可以谈的上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受益匪浅。在亲子阅读中进一步加深亲子关系,体会亲子阅读的情感乐趣,而且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在与孩子共同阅读中,使家长逐渐体会到与孩子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亲子共读”活动是阅读习惯养成的载体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对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我校以“亲子共读”活动作为训练的一种手段,以“小手拉大手”的家庭模式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读书会、亲子共读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不仅吸引着全校师生的投入,也吸引着广大家长的热情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成为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②、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养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一本教材反复学习,反复训练,反复咀嚼。这种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读课文味同嚼蜡,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与灵动,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律动。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关注人的成长,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厚实积累,增强底蕴和后劲,为了人一生的发展。

为了引领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质量观和阅读观,我们大力加强学习和培训。

一是参加活动,学习课题相关资料; 二是组织讨论,学习《课程标准》; 三是自主学习,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

通过学习和讨论,课题组的老师们渐渐达成了共识:关注阅读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老师们积极主动地踏上了指导学生阅读的研究之路

(2)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校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要求教师在学期初计划中拟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后反思小结。通过阅读指导课,真正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殿堂。我们的阅读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内容,各班级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年龄特点,兴趣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创造自己的阅读课课型。比如,内容有:听故事,赏美文,说名著,谈体会,演角色,评人物,写心得,比阅读书目等等;课型有:阅读动员课,演讲比赛课,网络读书课,诗词朗诵会,图书拍卖会,班级读书会等等。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培养了兴趣,获得了方法,养成了习惯,提高了能力,尝到了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品尝了失败,体验了成功,经历了精彩,心中涌动着创造的激情,行动的豪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采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会将学生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只有帮学生学会寻找课外阅读的机会,让其从中获得信息,产生阅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①、举行师生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根据小学生不服输的心理特征,教师与学生进行阅读比赛活动。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然后开展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充满了激情,特别是教师在“PK”中输给了学生,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此项活动开展后,学生们书包里的课外书籍日渐多了起来。《少年百科知识》有之,关于习作的,科技的,军事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各种书籍也有之,不少学生还把《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也带到学校来了。学生们相互交换阅读,一改往日课余追打无所事事的局面,学生坐得住了、静得下心来看书了。学生在家里与以前判若两人,变得爱读书了,不再那么痴迷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了。因此,还有不少家长打来电话询问老师给他们的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主研教师也不知不觉陪同学生阅读了十多本书。现在,自觉看课外书已成为实验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次,师生比赛词句积累:教师每天必须带头说出至少三个以上成语,而且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学生只要每人每天能说出一个就不算输。一段时间过去了,“栩栩如生”等华丽的词句常常从学生平常的交流中脱口而出且用得恰如其分。最后,师生还比赛积累好句好段:教师每天必须带头积累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或一句名言警句达到背诵,学生每天积累一段好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这样检测学生阅读的“质”。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一个个精美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自己阅读的足迹,当他们再次翻阅自己的劳动果实时,脸上写满了自豪,显得那么满足。学生习作中渐渐增加了许多好词佳句,写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主研教师也学

到了许多东西,很多是教师以前闻所未闻的。如今在实验班级里师生共读已形成制度。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师生都已达成共识。

②、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书”是影响他们课外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基于学校图书资源浪费现象,教师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定期带领学生选择书目,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多样化阅读活动形式,带动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书籍阅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班级建立了学生拥有图书目录(可随时添加新书目录),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拥有的图书带到教室来,学生间相互借阅,品种多样的儿童读物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时也帮助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的学生解决了资源匮乏的难题。

③、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利用学生从众、向上的心理,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杜甫、鲁迅、巴金、郭沫若、毛泽东等还有如学生身边典型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通过大力宣传他们典型的读书故事激发了学生热爱阅读课外书籍的强烈兴趣,从而主动去课外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营养。

④、设置故事悬念,借助“故事迁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偶尔间撷取故事中的精形片段抛给学生,或开头,或结尾,然后将故事情节进一步渲染,声情并茂,娓娓道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或有趣、或刺激、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文学世界里,正当他们情感交集,津津乐听之际,嘎然而止,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要想知晓其间精彩,请阅“某某”书籍。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便是迫不及待地找到相关读物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故事的另一部分,从而阅读整本书。

⑤、借助课本延伸,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借助课本延伸,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课外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让 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抓住课内指导,延伸课外阅读效果斐然。学完一篇课文后,根据本课特点和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选择与本课相关的读物进行课外阅读。可以选择同一个作者的多篇文章来读,还可以寻找同一题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比较对照读。

⑥、发扬自主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课内外阅读中老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读物(当然所选择的书本要求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自由阅读,自由笔记,自我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喜好,让学生成为了阅读活动的主人,既实践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理论,又有力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之兴趣。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动机,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了课外阅读。通过学生多读书,以外促内,既培养创新能力,又提高其语文素养,既让这部分学生阅读兴趣倍增,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⑦、利用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如 :剪贴展览。教师指导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而自己又喜欢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专门的本子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让学生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摘抄展览。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每次成果展示,都给学生平添了无穷的兴趣。

一年来,学校开展的大型阅读活动有:“营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品读经典 精彩一夏”读书活动,古诗词诵读测评活动。班级读书活动更是异彩纷呈,如:学生佳作欣赏,演讲竞赛,阅读小报展示,优秀诗文诵读竞赛,优美片段摘记汇展,优秀读书笔记展,优秀日记展等等。

(4)多种渠道筹措图书,解决书源。

学校学生无法较好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便是缺少图书,学校现有的一些图书也早已破旧,过时,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阅读期待。孩子们的家庭藏书也极为有限,且缺少科学性,在缺少教育学思想的父母的指导下,这些书并不是孩子们当前最合适阅读的。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筹措图书,解决书源,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当务之急。我们的做法有:

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各班级通过开展“献几本看百本”师生共建活动有效

地充实了班级图书;

二是通过开展“好书交换站”、“好书换着看”,“图书拍卖会”等活动,增大孩子们的阅读量;

三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学校积极与外界联系,争取有条件的学校、社会团体理解支持我校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帮助;

四是克服困难自筹资金,为师生购置新书。(5)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

①、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②、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校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

(6)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激励阅读活动深入发展。

阅读的深层次发展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需要引导走向自觉行为,从偶尔为之走向长期坚持,从浅层次阅读走向深层次品读,从读书走向写作。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阅读层次,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和优秀的阅读品质,学校着眼于通过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激励学生走向深入阅读。

一是评选“小小读书迷”,介绍小书迷们的读书内容,读书数量,读书习惯,读书品质,为孩子们树立身边的榜样;

二是评选优秀日记集,从评定日记集的篇数,内容,质量上规范引导学生将读写结合起来;

三是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从书写,文面,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评出优秀读书笔记后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克服只为“猎奇”的“懒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是开展“品读经典”读书心得征文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书籍,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勤奋读书,专注思考的优秀阅读品质。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校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3)、课题成果展示。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营造了阅读氛围,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数据表明:学生“读书兴趣”的变化显著。课题研究前只有54%的学生喜欢读书,数据反映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较低,甚至有学生害怕阅读。通过培养训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提高到89%,同时家庭读书的氛围浓了。虽然平时很多孩子的父母并不在家,但知道读书好处的孩子们会常常与父母沟通,说一些学校里的事,要求爸妈为他们买书回来。有的孩子还因此克服了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把父母给的买零食的钱,买玩具的钱省下来买书读。放假期间,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读书系列活动,营造了亲子共读的良好氛围。通过读书让家长和学生都静下心来,学会了以书为友,一起享受阅读的愉悦,收获人生的精彩。对于一些有文化的父母我们更是争取他们正确看待孩子们的阅读,关注孩子们的阅读。学校请他们到学校来,走进课堂听课,与教师沟通,学习帮助孩子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为孩子布置书房,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都提升很快,阅读兴趣浓厚。

校园读书氛围浓了。班级图书角的创建,为孩子读书提供了方便,课余时间,午休时间,孩子们不再追逐打闹,愿意静静地做在课桌前读书。学校阅览室的建立,让孩子们在阅读课上有了读书的好去处。在这里,师生共读,徜徉书海,心灵得到滋养,品性得到涵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读书时的美好画卷,美丽容颜。他们或坐,或蹲,或伏案,或两人共读,或一人独品,亦或师生互品,无不沉浸其中,专注有恒。

(二)、学生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

问卷调查显示:原来喜欢读科技、名人传记、名著等有益书籍的仅占22%,通过指导和培养,现在的读有益书籍的达到81%,可见,学生已经从迷恋动漫作品转向阅读有利身心健康的读物,养成了“读好书”的好习惯。

(三)、学生养成“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的习惯。

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实验后,能养成“爱积累”与“会交流运用”习惯的学生分别从30.4%上升到53%,从47%上升到68%。学生已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的阅读习惯。

(四)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课内外阅读,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培养,教师必需自己要先读起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以示范引导,树立读书的榜样;更重要的在于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熟悉学生的阅读读本,提高自身阅读指导能力。

课题组的老师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他们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他们把阅读的感受、读后的心得、教学的经验写成文字,与大家共享。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共写论文50多篇,老师们的教学专业水平也在阅读中提高。

(五)丰富了学校藏书,探索出一套图书借阅机制。

一年来课题的开展,学校图书逐步走向丰富。一是各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各班开展的献几本看百本,图书拍卖会等活动充实了班级图书架,各班级能有百余本书轮流传阅,并随时有所补充和更新。二是学校图书室得到了外界的援助。一年来,共得到包括市教研室,各兄弟学校,热心单位和个人捐赠的图书达两万余册。三是自购图书。

有了图书,如何有效、有序、充分地发挥图书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建立了学校图书借阅制度,安排了兼职图书管理员。每周五下午为各班级轮流借书时间。学校建有学生阅览室一间,每天向学生开放。在课程表中,专门设有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师或安排学生在教室上阅读指导课,或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读书。

(六)积累了开展阅读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阅读活动是推动学生保持长久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激励学生向纵

深发展的强大推动器。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阅读小报展示,优美片段摘记汇展,优秀读书笔记展,优秀日记展,让孩子们每天都憧憬读书,享受读书。一年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推进活动,一步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能。

(七)创新了阅读指导课的类型。

阅读指导课是学生在大量感性阅读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水平,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和持久的读书兴趣,学会优秀读书品质的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在阅读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重视开创不同类型的阅读指导课类型。

汇总归纳,我们大体有这样一些课型:(1)读物推荐课。(2)读书方法指导课。(3)读后叙述课。(4)读物交流课。(5)读书笔记辅导课。(6)读书主题活动课。如:演讲比赛、诗词朗诵会等等。(7)阅读动员课。(8)读书欣赏课。

四、课题讨论与分析

经研究,我们就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有效性的策略达成了诸多共识,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有科学性、合理性,面对结出丰硕的成果,我们倍感欣喜和激动。课题开展之后,实验学生的进步有目共睹,课题组教师的成长历历在目,我们的教科研水平在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1、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2、如何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推广,让所有的班级所有学生都读起来,让课题成果发挥更大效用。

3、有些经验和做法只存在于个别教师的认识和行为中,如何进行规范、完善和引导,成为学校的推进阅读的策略。

4、如何推进教师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手册》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

4、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5、曹忠华:《让“培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2009年12期

6、刘颂堂 《.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7、安恩平《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教师 教育科研,2006(05):21

8、《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2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初中 英语课外阅读 调查 实验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调查显示,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仍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和难点。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英语课外阅读很有必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学生课外根本没有读过英语读物。

有专家调查,日本要求中学毕业生(初、高中)掌握的词汇是6000个,西班牙和我国的台湾为5000到6000个,俄罗斯为9000个,而我国对词汇量的要求却只有3900个。增加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阅读。

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呈现如下三个特点:生疏短语增多,表达方式灵活;短文结构复杂,组篇方式新颖;整体理解题和推理题增多。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中毕业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15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探讨通过大量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让学生通过主动和积极的方式逐渐掌握英语。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古德曼心理语言学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在阅读者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其中部分是利用从感知输入中选出的最少量的语言提示。在处理这部分信息过程中,提出的初步论断随着阅读的进展而被证实、否定或改进。”利用各种课外英语阅读资源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功能教学法认为根据学生表达、交流什么观念、思想,就选学能够负载那些观念、思想的言语形式和语言规则;即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通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资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二)事实依据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学生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量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就加大学生阅读量,强化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部分中学生关于英语课外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42.8%的学生没有读过英语课外读物,只有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较强,大多数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师通过精选阅读材料,指导阅读策略,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

阅读技巧、进行阅读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整体提高英语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英语课外阅读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2、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3、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4、如何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5、教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评价

6、如何精选阅读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法和实验法为主,兼用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法等。

1、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和走访教师了解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2、行动研究法:寻找并学会有的放矢运用课外阅读资源。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学习的反馈,同事间互帮互助,并请专家指引,不断完善教学实践。

3、比较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小组讨论,比较在研究前、中、后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及学习效率的提高程度。同时,通过班级的横向比较研究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程度。

(二)课题研究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

课题计划三年完成。

1、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

我在做科研工作之前,曾是一线的英语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阅读在学生的试卷中的表现形式为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首字母填空及写作。我分析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分析了大量的中考阅读题,更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同时在下到学校听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老师了解关于课外阅读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的事实依据以后,就有了要做一个关于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的课题研究。

2、课题的开题工作

收到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任务下达书后,首先召开了实验校及实验教师会议,通报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各实验教师都认同此项实验,并决心把课题做好。然后我组织各区教师进修校的英语教研员、课题的实验教师及实验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召开了课题的开题论证会。各实验校的领导表示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开题会起到了宣传课题、培训实验教师、论证课题可行性的作用。

3、课题的研究阶段

(1)培训实验教师

课题研究开始前,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科研知识与方法,旨在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操作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并保证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科学。

(2)现状及归因研究

我设计了实验调查表,并请专家及实验教师完善了调查表。召开实验教师会议,规范调查步骤。发放了实验调查表,并回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调查报告,了解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3)策略研究

A.开展课外阅读前的思想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之前有必要进行思想动员。

第一、让学生明确要求,告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开展课外阅读是《课标》的要求。并告诉他们七、八、九年级各阶段每周、每天要达到的课外阅读量。

第二、告诉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是增加英语语言输入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巩固所学单词,语法和句法,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也是增长见识,获取更多信息的手段。并让学生想象每天坚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所能带来的好处。通过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也是他们英语学习生活当中的一部份,同时也先让学生对自己坚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好处有一个期待。

B. 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

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即兴趣性原则、分层性原则、话题相关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教育理论表明:“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人们能长期坚持,丝毫不感疲劳,同时还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以兴趣性为原则,尤其是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初期。以笔者选用的《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为例,报中鲜活的资讯和时尚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和体会时代发展的最有效的课外阅读资源。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适合自己英语程度的中英文双语读物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外研社的書虫系列——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等。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能带给他们资讯、娱乐;能用英语来欣赏优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2)分层性原则

一方面,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根据各阶段的不同阅读量要求来规定学生的阅读量。如七年级侧重大量的听说实践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词汇量较少,所以《课标》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相对少一些。而八年级开始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就相对高一些,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各阶段学生实际水平和个别水平差异指导材料选择。如七年级学生词汇量较少,就应该指导学生选择词汇量起点要求较少的读物。班级中学生水平也有差异,教师也应在材料难度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在调查中发现的读不懂英文课外阅读材料而放弃的学生大多就是在选择材料难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

3)话题相关性原则

话题相关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所教学的阅读题材,为学生选取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笔者所用的人教版《英语(新目标)》这套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信息量有限。老师可以每个单元的话题找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的话题内容,又能达到了增加课外阅读量的目的。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或提供阅读材料时还要考虑其题材与体裁的多样性、知识的广泛性;所选材料要有一定量的英语国家文化内涵的篇章,体裁要多样化。

C. 评价反馈机制是课外阅读持续的动力系统

调查中发现造成近七成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师没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足够重视,有很大的随意性,更没有一套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初中生这种年龄特点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明确自己英语学习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总的来说学习自觉性不强。所以,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和反馈。

六、课题的研究结果与成果

(一)研究结果

经过3年多的研究,各项研究目标均已完成。主要表现在:

1、了解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2、找到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困难的原因

(1)教师原因:教师目前的阅读教学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虽偶有创新想法,也只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展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但仍不能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很少向学生传授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在处理阅读材料中的语法知识方面,详细解释和大量练习仍是阅读课的重要内容。有5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效果不很明显,甚至是无效的。同时教师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们都不感兴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也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2)学生原因:学生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还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而很少阅读课外读物。

3、探索了提高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效益的策略

(二)研究成果

撰写出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赵长明老师和赵文姝老师出版了《初中英语阅读新方案》共三册。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由于实验教师的工作调动,影响了实验的延续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另外实验的延期,一部分实验对象结束了中考,也影响了实验的连续跟踪。

2、调查表回收后,由于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调查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3、各实验校使用的阅读材料不完全一样,难易程度不同,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利。

(二)今后的设想

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课题的成果推广工作。

八、参考文献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4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课题经过初期的提出、研究计划之后,很顺利地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对各科教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在解决问题时不够细心,不能认真审题。一些完全可以解答正确的问题由于粗心造成不少失误。因此,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身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审题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

从几年前教小学数学就发现,应用题是好多学生的一个难点,经过观察发现,在进到他们仔细审题后,基本上也可以解决问题,再做了几个学期的尝试后,我们发现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学生数学课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培养孩子们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中,通过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对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3、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规律的科学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是培养新世纪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认真读题,明确题意。第一个步骤是要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漏字、不读错字。第二个步骤是训练学生独立朗读,而且要培养学生每个题目至少读三遍的习惯。第三个步骤是训练学生养成默读题目,并能自觉地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读顺题目,理清关系。首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各学科术语。其次,读顺题目是还要求教师再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适时渗透生活常识。

(三)、动眼观察,选择策略。

四、研究的创新点:

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最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审题是进行计算与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基础试题也要审题,这样保证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不至于越是简单的问题也是做不好。稍难一些的问题更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要学生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再次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慎重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体,又要看题目当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做到方法得当。

五、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从学生的课堂入手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实时调整我们引导学生的方案,不至于出现学习新东西,忘记老东西。

(2)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个案法

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个子课题、某种学习方式或某一课型的研究探讨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寻求点上的积累和突破。

(4)经验总结法

对训练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发现的好的做法、坏的经验及时总结,便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快完成对某个小问题的处理。

(5)训练指导法

从开始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这种训练题目与问题的关联,引导他们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向着训练的方向努力的意识。

六、研究的步骤

(1)引导同学们遇到问题养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2)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3)引导同学们发现其中的关联,就是注意对问题分析的能力。

(4)学生整理能力的培养。对分析得到的结论挑选出对题目有用的信息,舍弃无关部分,让他们知道问题里会看到很多信息,但总有部分信息与问题无关,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

七、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的出现就与以前工作过程中遇到学生的应用题方面的问题有关,然后再经过对小学各学科的课标认真学习后也发现,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都对学生审题的意识培养很看重,“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题的研究是从数学课开始以两个年级应用题等吃力的同学们开始的,首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遇到的有些难的问题(这样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开始引导他们多读题,一变不成二遍、三遍、五遍„„多了以后他们从认识字开始慢慢地开始明白意思了,有的说看明白题目了,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是知道题目是要做什么,有那些已知条件,但如何综合运用不是很明白,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从引导他们从字面意思开始理解,发现其中部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日常上课过程中灌输给他们的生活常识,找出多个量,这个步骤让他们知道题目中的各个量之间的联系,他们也津津乐道地开始拿到问题后明白题意到开始分析了,这就有进了一步,部分灵光的同学到这个时候就能独立解决一部分问题了,还有少数同学说,这么多关系,如何来用呢,为什么会想到这么用?这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关联,然后对比已知未知等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分析过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题目中好几个信息就没有用上,在此时有意识地让他们看到数据关联后知道分析关系要朝着对解决问题有利的方向进行。

前后整个过程差不多四个月,学生审题能力有很大提高,小班长们都知道跟同学讲题都是从带领同学们审题开始了,期末的时候我发现,原来看起来很难的应用题过几分钟学生们大部分都能完成。

经过前期的数学课上实施计划,让课题组对全科的发展很有信息,再给老师们说了身体的重要性及身体方法后,语文、英语等学科也开始有意识地推广,到后来老师们都说,审题意识的提高让学生简单问题的准确率、难题的解析能力都有很大地提高。

八、研究成效

经过有意识地推广实施审题意识的培养,我们发现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们都说,知道往哪使劲,不是想哪做哪;数学课应用题的得分率在大大地提高;基础题目由于马虎出错的也少了,学生们都说,看明白题目要求再去做,就很少出错了。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1、如何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的关系。课题从老师的主导开始,慢慢地用了一段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这个好习惯上来,事后总结,如果老师在引导后让学生来做好总结,他们得出结论会更好,但是这好像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这里面就涉及一个“主导”与“自主”关系的问题,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我们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研究还尚粗浅,缺少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构建“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还很粗糙,缺乏厚实的理论底蕴。加强理论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仍是今后我校努力的方向。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5

报告执笔人:俞瑞芬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不仅源远流长,还应该对人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产生影响。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传统美德是养成教育的根基和基础。传统美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宗旨的活动,是纠正传统美德失落与行为习惯失范的得力措施。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德修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阴阳有实之谓实。”“信”即信用。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际交往维系的重要德行。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令人担忧的诚信现象:有些孩子承诺完成一件事夸下海口,结果敷衍了事;有些孩子不完成作业却对家长说老师没布置作业,对老师说作业本忘在家里;有些孩子犯了错却想方设法隐瞒、推塞、委过他人;有些孩子向父母谎报学习成绩,模仿父母笔迹签名;有些孩子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而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在做错事是能主动认错,借了别人东西能及时归还,拾到财物会主动交公。诚实守信的孩子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同伴、对家人、对未来负责。

因此,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孩子未来的成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校以创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为办学方向,让小学生从小接受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优秀传统美德,提升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意识。学校德育处结合学校实际定下此课题。

2、概念界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得综合性课程。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教学有效性: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客观的教学效果作为检验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学行为对不对,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好不好。二、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2、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勇于负责、知错能改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认真、考试不作弊的好习惯。

5)、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研究方法

运用讨论法、榜样激励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构建育人网络,在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做到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借了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人格修养。

1、讨论法让师生分析日前诚实守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问题的根源。

2、榜样激励法开展“日实践、周小结、月评比”实践活动,每月评选出“诚信之星”在学生中树立学习好榜样。

3、调查法

本课题以探究学生诚实守纪习惯培养为出发点,在全校师生及家长中展开调查,收集比较客观的信息,通过对资料的处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念,形成新理论,提高教育实效性。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法。我结合我校教学和德育工作,把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并结合个案做好案例分析。通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

5、定期召开学生交流会、家长学生座谈会,及时总结经验,反馈研究信息。调整试验方案,定时定期完成研究部署。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

(一)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5月一2013年6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学习相关理论,把握研究方向,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3、研究子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明确分工。

4、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部分内容进行预研。

(二)实施阶段(2013年7月一2014年4月)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3年7月一2014年9月)

1、深入学习,形成共识

2、做好子课题前期准备、申报立项工作。

3、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4、培训科研队伍。

5、把握习惯养成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第二阶段:研究与实践阶段(2013年9月一2014年4月)

1、实施计划,开展少年儿童诚信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做好前测、收集积累、观察、个案等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定期分析对比;

3、总结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并作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及工作总结;

4、鼓励教师、家长撰写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科研论文、教育随笔、个案分析。

第三阶段:回顾与反思阶段(3014年5月)

1、加强实验的规范管理,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重视中测和中期自评,收集实验者和实验对象的反馈信息,写出中期研究报告;

3、对训练的内容、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4、重视专家的指导。争取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理论总结,深化实验研究,形成特色;

5、突出实践特色,形成一套可操作性、有自己特色的校本教材;

6、准备结题工作的相关材料,为结题工作铺垫。第四阶段:总结提高与结题阶段(2014年5月)

1、做好实验的后测及评估实验效果;

2、完善课题提出的培养目标,提升习惯培养的新观念、新思想;

3、编写课题研究的成果资料及撰写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

4、进行结题专家鉴定及填报结题成果鉴定审批书。向有关部门申请优秀课题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小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及梳理我校学生诚实守信的现状,我们分别设计了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家长对诚信的认识及其诚信度,开展全面的问卷调查。发出学生调查问卷 60份、家长30份,收回率100%。然后根据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

在调研中,我们得出结论,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

1、社会原因: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短斤缺两,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尔虞我诈,人才市场上的假文凭,文艺界、体育界的假唱、假球、假哨,学术界的剽窃等等现象给了孩子们巨大的负面影响。“老实人吃亏”,“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这些言论似毒蛇一样吞噬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2、家庭原因: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以及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影响了年幼的孩子。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很复杂,老实人要吃亏的,你的脑子可要活络点。”父母亲在给孩子言传时,又往往辅以身教,部分学生家长经常采用先哄骗孩子说出实情,应允孩子绝不责怪,待孩子诚实相告后立即破口大骂,动手就打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撒谎,不愿说出实情,报喜不报忧。这也是当今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中某些弄虚作假现象,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欺骗。像公开课前的反复操练,甚至连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事先指定,考试前故意让成绩差的学生坐在成绩好的学生旁边,让学生“互相帮助”等等。教育工作者的不当言行,“熏陶”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困惑。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对学校、对班级、对个人有好处,说谎是没有过错的。认知发展到这种程度,在行为上当然要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学生的自我抵御力不够导致诚信缺失。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观念淡薄,意志品德不坚,敌不过外来的不良引诱,例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研究,商议出了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1、让小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道德的发展与道德概念的认识具有某种一致性。“诚信”这一概念的理解从遵从规则以“诚实”开始,随着个体的成长和人际互动的频繁展开,同伴交往重要性日益突出,学生开始意识到与人交往需要“守信”,当个体继续发展时,尤其是当招致怀疑和不被信任时才会感悟到“真诚”的重要性。因此,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必须按照其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将这个概念分阶段细化,变成具体的行为指导,并通过生活中大量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去体验与讨论,让学生逐步内化诚信观念、形成诚信品质。

2、让小学生明白诚信品质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并努力按这些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1)遵守校纪校规。

(2)不说谎话,不欺骗老师、家长、同学。

(3)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隐瞒错误,做错了事情主动承担错误,积极改正。

(4)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捡到东西要归还原主或交公。

(5)别人交办的事情认真做好,不敷衍了事。

(6)与人为善,坦诚相待。关心帮助身边的同学。愿意与人分享成果与快乐。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诚信的魅力。

(1)、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a、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b开展以“诚信”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诚信故事比赛,诚信班级评比活动)

c、开展以“诚信”为内容的手抄报制作和板报比赛活动。

(2)、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班会。、撰写学生诚信案例进行跟踪研究分析、教学设计、反思、论文。在一年的研究中,课题组老师们认真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总结、平时留心观察班级学生,及时发现班级中诚信有问题的学生,并把他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撰写个案日记进行跟踪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断督促,鼓励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许多问题学生在老师们的跟踪研究、关心呵护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老师们也撰写了课题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1、找准“诚实守信”教育的切入口,目标明,过程实,效果好。

2、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氛围,提高了教师对“诚实守信”教育的信心。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无论是对学生养成教育,还是对教师的为人师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诚信立人,形成诚信的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交往更守信,更有责任感了,他们对待学习比以前更主动积极了。特别是作为班集体,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讲诚信,守规则,孩子们的心情更舒畅了。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教育着自己。因此,随着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对学校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但注意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诚信意识,也注意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师生互相鼓励,共同提高认识,从而更加坚定了教师的信心,为教书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参与“诚实守信习”的课题研究,提高了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我们群策群力,收集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格言、故事、班会教案、小论文等,并且有计划地组织讲座和班队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资料。我们已把它汇编成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活动中,班主任也尝到甜头,提高了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德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不但注重在学校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还积极与家长联系,达到共识,使学校教育和谐统一。通过家长会,班队活动、讲诚信故事比赛等形式,我们把三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扩大了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使效果更加显著,家庭教育也更科学了。

八、收获与反思: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6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充电学习,我校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不知道心理教科研怎样下手,成长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操作能力的教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家庭学习、交往、爱好等)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综合,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另外各班还建立了“知心信箱”、“悄悄话”等心理教育信箱,以便及时把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围绕课题,狠抓实验工作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4、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实验班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课的内容有的选用指导书上的范例,有的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及近期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即兴而定,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辩论心理陈述等,使心理教育不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干扰,以期收到更好效果。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不仅在备课中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而且在授课中得到体现。学校在评课中将是否合理渗透心理教育,是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也为我们在课堂中全方位渗透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5、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根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对我校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时,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要帮助他们克服、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开办《家长报》。根据我校家长的特点,在2004年初开办了《长凝小学家长报》。使家长掌握了大量教

育孩子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认识到要改变以往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习惯培养工作,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启动“走进家庭、同育新人”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全校上下进行集体家访,特别是对后进生、学困生、家庭生活贫困、有残疾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心理训练、行为训练,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辅导关系,在和谐的辅导关系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发现并了解自我,纠正不良习惯,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了将问题生尽快转化,我们还进行问题生跟踪教育,进行个案分析,让孩子们与快乐共存,与幸福有约。

6、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校各学科设立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同时学校也组织了相关系列活动:如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晨读、学生作业展评观摩、朗诵会、百题口算大赛、学习习惯童谣创编大赛等等。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学校师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并动员学生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小品、相声、短剧等,在主题班会、中队活动、校本课程、心理培育课上进行表演,使同学们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师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行为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2、实验班各学科考试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在全镇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居同年级第一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从2001年9月开始,我校先后在两个平行班中以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由一人执教进行了对比实验,到2008年7月实验结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见下表:

学期

成绩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2001—2002年上期

89.5

84.7

2001—2002年下期

92.6

90.3

2002—2003年上期

92.2

2002—2003年下期

94.3

92.3

2003—2004年上期

95.6

2003—2004年下期

97.8

94.6

2004—2008年上期

94.9

2004—2008年下期

96.2

94.3

44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

关于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要求进行了调查测试,在前测中,全校402名学生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32.7,一般的占40,较好的占27.3,在后测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70.5,一般的占18.5,较差的占11。

4、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在全市、县、镇各级比赛中获奖达一百余人次。

5、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是一所镇直农村小学,在研究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去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我校的教学质量及各级各类活动均名列全镇第一,甚至超过一些城市小学。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大纲》

2、《叶圣陶教育文集》

3、《中小学课堂教学》

4、《素质教育与实践》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7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1) 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 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 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孩子爱不爱看书, 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 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 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 如动物画册、彩图科。

(2) 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 也是一种享受。因此, 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 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 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 从上小学开始, 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对此, 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 不宜过多地干涉。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 教师的示范作用。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 认知能力较差, 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 老师爱什么, 学生也会爱什么, 就像家长爱什么, 孩子亦爱什么一样。所以, 教师要以身作则, 给学生以表率作用, 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 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的读书内容有局限, 教师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好的阅读材料。

(3) 要求每人必备2本书。我要求每名学生都自带2本书, 定期更换。在自习课上, 课间, 午休, 只要有空闲, 孩子们就有书可读。让书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4) 每天需有一定的读书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 大家都在读书, 雷打不动, 如果有事情错过了, 也一定要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和训练, 固定时间内读书, 就成了一种习惯, 和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一样, 成为一种需要后, 想不让孩子读书, 都难了。

三、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1) 图文法。刚上学的孩子, 识字不太多, 可让他们可以根据图画来阅读文字, 想想文字的笔画组成。

(2) 朗读法。我们可以让孩子大声朗读, 并且要求孩子尽量不丢字, 不加字, 不错字, 不颠倒。这样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当然, 我们要表示出对孩子朗读的欣赏, 孩子读完了, 我们可以伸出大拇指, 大声赞扬孩子, 这样鼓励孩子的朗读, 会让孩子读得更带劲儿。

(3) 精读法。书中的内容有些需要精读, 精读这些内容, 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4) 笔记法。笔记法指的是用笔记下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和用笔记下自己的理解及感受。毛主席曾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看书一边动笔, 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 同时可以促进思维, 增强记忆力。可以教孩子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可以教孩子有选择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故事等;还可以写书本的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 甚至在书的空白处可以加上自己的批注, 这样可以加强孩子读书时的思考深度。

四、定期进行读书汇报, 并鼓励评价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没有有力的督促, 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把课外阅读引向更高层次, 我每学期在班级要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交流、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及时地鼓励和一定的奖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篇8

一、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

1、提高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特点为重点,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的人格,而阅读是完成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决不能任其可有可无以至忽视。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源头之一,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先解决阅读的认识问题。

2、消除当前对阅读的误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有人认为课外阅读是读闲书,会影响学业,这种思想不但家长有,教师有,学生也有,因此为了消除这种误解,有必要告诉学生,“阅读是什么”,《阅读学新论》指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人民创造的民族艺术瑰宝,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阶级关系、时代风云、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众生心态等一切的一切,它都予以了综合而全面的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引人遐思,给人启迪,令人受益。对此张志公先生有过很好的阐述:“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从阅读中人们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种种知识从而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

二、明确学生的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影响着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目的偏失则会引起阅读的偏失,不要把阅读视作敲门砖,门敲开了砖就抛弃了。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阅读就谈不上学习。阅读不要有功利性,阅读的功利性越强持续性就越低,那样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主要目的是:1、汲取读物中的知识营养,即如《语言课程标准》在“理念”中强调的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2、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那些至死不渝的忠诚、热情如火的浪漫、晶莹剔透的纯真、盘根错节的爱情,使读者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许多文学作品都凝聚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总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这句话最好的注释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找准兴趣点,以点带面地推动学生的阅读。因此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介绍与之“性相近”的读物,在调查中,我们已看到青少年题材的小说和武打科幻类作品是中学生兴趣的指向,因此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介绍这类读物入手,尽管这一类作品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就是有些优秀作品也是精华与糟粕互现,但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其实,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他们的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要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我们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实现阅读目的。

四、规定阅读的数量和时间

学生的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阅读量不足,则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生每天要坚持阅读15分钟,才能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落到实处。

五、指导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这样才不至于入宝山而空归。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在每一年或一期的开始敦促学生制定好一年或一期的具体阅读计划,阅读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立一年或一期的具体阅读目标;二是列出课外阅读的书目;三是提出具体的阅读进度、阅读方式和对阅读的检查,只有科学而合理地做好计划,才能保证整个阅读进程有条不紊地完成,事实上一份好的计划书往往具有引导、监督、促进三重效果,对于学生保质保量高效节时地完成阅读任务,达到阅读目标具有重大作用。

六、自主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1、内心驱动,培养阅读的主动性。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代替。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培养阅读的主动性。俗话说:心动方能行动。要使学生欣欣然,抓住一切机遇“涉足”书海,由“湿鞋”进而“畅游不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诲之以法。要让学生心动,可功利(中考、高考的阅读题的分值)诱之,可利害(阅读对人际交流的作用)劝之,可方法导之。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投其所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中去。

2、外驱激发,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老师的刻意利诱,固然能吸引一批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但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后,就必须帮助学生迅速创设内在动因(即内在需要)从而完成外驱向内需的转化。要实现这个转变,关键在于将外驱进一步强化,由“他要”到“我要”。现代教育的理念中有一条十分重要,即只有当学生充分意识到"我要学"时,他才能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进而取得成功。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上达到这境界,就必须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目标与阅读内容进行挂钩。所以,我们在引导阅读的第一阶段的泛读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习个体追求目标,统一要求每人开列相应的读书计划,提倡研究性阅读。对一些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定期去检查其计划完成的情况,并利用班会课,组织读书报告会,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作阅读报告,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这样,在享受着成功的快乐中,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便更浓了。

同时,针对许多同学将课外阅读局限于消遣、一种精神娱乐的错误读书观时,我们组织学生展开了提高阅读品质的讨论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外阅读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真正领会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关于“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它又是一种有利于智力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力、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内涵,相应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如写读书周记,课前围绕读书的演讲等,在这种强制中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由泛读走向精读、研读。经过不断的强化要求,并且借助一系列读书活动等辅助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绝大部分同学的阅读观念随之而慢慢改变,逐步进入"我要读"、"我不得不读"的内需阶段。

3、乐读-读乐-读好,积极的阅读实践。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动之者。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的芬芳只有在读中品味。我们引导学生走进了书海,所求者并非“寒彻骨”之苦,而是“扑鼻香”之乐。我们不主张“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是对人性的一种自残。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爱上课外阅读课,让学生能真正享受到读书之乐,扩充知识,提高素质,改变生活品质,增强人格魅力,真正品尝到阅读的香醇美妙。

4、积极引导,严格训练。对中学生来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家长、老师指导、引导有关。因此,家长、教师要进行积极地课外阅读指导。

5、加强课外阅读的研究与指导。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制定了课外阅读特色教育方案,旨在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课外阅读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营造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三是创设良好的学校阅读环境。

八、提升阅读品质,走入阅读的自由王国

时下许多学生的阅读只有消极的追随,没有自觉的参与,只有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创见,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发现,只有虔诚的仰视与遵从,没有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只有应和式的赞成和肯定,没有追问式的否定和批判,这样的阅读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思想的僵化,品质的惰化,思维的退化和道德的伪化,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相差甚远。因此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我们要把发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创造性阅读作为最高追求。创造性指的是阅读本体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有意识地主动去寻求发现问题并推陈出新的情智活动过程。人的本质在于创造,那么从阅读中获得感情,超越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则是创造,阅读创造使阅读本体的自我意识从满足现状中跳跃出来,并被重新赋予开放的动态品质,从而实现超越自己并超越作者。因此阅读创造是人认识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可见创造是阅读的最高水平,因此应教给学生创造的勇气、智慧和能力。走向创造的自由王国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他们见仁见智的勇气。

上一篇:东莞市中小学课外辅导及早期教育辅导机构管理办法下一篇:小型晚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