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2024-06-03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精选8篇)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篇1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经教育部备案同意,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配套文件,两个《实施办法》规定了高中学生在学期间,各科学业的考核方式、方法和目的要求,明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介绍,开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科学选拔人才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施办法》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类型。合格性考试覆盖高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门科目。等级性考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等门科目。《实施办法》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合格性考试科目考试,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考生还需选择3门等级性科目考试,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根据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爱好自由选择。《实施办法》同时规定,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用统一高考相应科目考试成绩来替代学考成绩。参加等级性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不参加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根据《实施办法》要求,合格性考试科目中的语文、数学、外语考试成绩,将作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文化成绩依据。而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2021年起将是高考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考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考试成绩合成高考总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成绩依据。

对于各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实施办法》明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内容,以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选修Ⅰ内容为依据。14门合格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均以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必修要求为依据。各科目考试命题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在考试时间安排上,《实施办法》规定,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8门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每学年6月和次年1月开考,学生择时报考。一般安排学生在第4学期末进行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4门科目的第一次考试,第5学期末为有需要的学生安排第二次考试;第5学期末进行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和物理5门科目的第一次考试,第6学期末为有需要的学生安排第二次考试。从2021年1月开始,每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科全部开考,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实施,学生自主确定每次参加学考科目。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60分钟,由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实施办法》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全面、客观、真实、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提供给高校录取参考,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评价和选拔人才,方式更加科学。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评价和选拔从只看分数,到关注学生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知行统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图解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图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热点问答

问1:建立学考和综评制度有何意义?

答:建立科学的学考和综评制度,一是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次规定的学考科目,均是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也就是国家规定应教、应学的课程,对促进中学落实国家课程要求,促进中学教学回归起到积极作用。而综评要求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如实客观记录,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将工作重点从“唯分数论”走向“全面育人”,从追求“分数”转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应考压力。新的学考制度建立后,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从6科减少到3科,而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的3科等级性考试分散在高中3年期间进行,学生学业负担和备考压力会有所减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这次改革,学考设置了合格性考试要求,也设置了等级考试科目,既要求学生学习国家规定的学科必修内容,也为学生个性特长、爱好、发展提供了选择性的等级考核内容,促进学生在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的同时,可以有时间精心于自己特长学科的发展,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避免埋没学生特长与兴趣。四是有利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学选才。学考和综评内容列入高校招生录取考核范围,有利于高校改进人才选拔评价体系,选拔适合本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科学选拔人才,提高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这就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了空间,为各类人才提供不同成长通道。总的来说,可为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问2:学考开考哪些科目?为何要设置合格性和等级性两种考试科目?

答:《实施办法》规定,学考设置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类型。合格性考试开考科目覆盖国家《课程方案》所有设定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等14门。等级性考试开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既有合格性考试,也有等级性考试外,其他科目仅为合格性考试。设置合格性考试科目和等级性考试科目,是根据教育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要求制定的。合格性考试科目主要是考核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学业情况,其成绩可作为学生高中毕业的依据,等级性考试科目主要是考核学生学科特长,其成绩是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依据重要组成部分,将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

问3:学生如何报考学考?

答:《实施办法》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合格性学考,报考高考的学生还必须选择参加3门等级性学考。即等级性考试由考生根据高校招生科目要求和自身爱好、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中自主选择3门。为避免学生重复考试,《实施办法》规定,参加等级性考试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学生可不参加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学考,用统一高考相应科目考试成绩来替代学考成绩。具体来说,学生参加学考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报考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或仅为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须参加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等14门合格性考试。二是报考高考的学生,原则上需要参加14门合格性科目考试;同时须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参加3门等级性科目考试。但可用达到一定成绩的语文、数学、外语统一高考成绩和合格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级性科目的成绩,代替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即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般可不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以及3门等级性考试对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问4:学生如何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

答:学考中的等级性考试科目,是高考科目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绩将作为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有意向报考高考的学生,应根据高校招生科目的要求,以及自身学业爱好和特长情况,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为让学生及早做好准备,我们将要求各高校提前3年左右公布不同专业对高中生学科选考要求,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根据自己选报高校的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即高校专业招生科目要求将在2018年底前公布。

问5:学考由哪些部门组织实施?

答: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门科目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统一制定考试说明、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等5门,由省教育厅负责制订考试办法,对命题、评分标准、考场设置、组织方式、监考要求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内容作统一要求,各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问6:学考的考试内容是什么?

答:学考内容将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14门合格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均以《课程标准》的必修要求为依据,难度保持相对稳定。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以《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选修Ⅰ内容为依据。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3门选考科目进行学习,学完选修内容后参加考试。其他科目学完必修内容后即可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各科目考试命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不仅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问7:学考科目多,如何安排考试?学生如何报考?

答: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9门科目考试,将安排在每学年6月和次年1月开考,学生择时报考。新学考制度建立以后,这些科目的考试将是常态化。因此,高中学校要根据高中课程教学要求,统筹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合理指导学生选择参加考试科目及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学生选择参加2个科目考试,高二年级学生选择参加6个科目考试,高三年级学生选择6个科目考试。具体来说,高中学生可在第4学期末参加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4门科目考试,第5学期末参加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和物理5门科目考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则可在高一或高二各考一门,音乐和美术科目可在高一和高二各考一门。体育与健康在高中3年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试。

省统考科目考试时间分别集中在每年1月和6月间举行,学生考试科目则分散在高中三年分别进行,学生学完课程后即可参加省里组织的学考。这一安排可以减少学生在高三年级集中备考的门数,分散学生、老师备考负担,也可以为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

问8:学生可参加多少次学考?考试成绩是否有长期有效?

答:《实施办法》规定,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成绩以最好的一次作为最终考试结果。即学生对第一次学考科目的成绩不满意,可选择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以两次考试中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同时规定,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或用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学考成绩,应届生当届有效,往届生当年有效;用作高中毕业与学历认定的学考成绩,长期有效。

问9:学考成绩如何呈现?

答: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位次由高到低分A、B、C、D、E 五等,0分不记等级。各等人数分别为参加当次当科学考考生总数的比例依次为15%、30%、30%、20%和不超过5%(含E等和0分)。在公布成绩时各“等”成绩将再细化为若干个“级”,等级细化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合格性考试科目考试成绩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和公布成绩。

问10:学考什么时候考试实施?

答: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实行新的学考制度,学考成绩将用于2021年高考高校招生录取。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作为过渡期,我省在现有学业水平考试基础上,2017年1月,增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考试科目,由现在高三级的学生自愿报考,其考试成绩可作为2017年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依据。具体办法已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增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通知》(粤教考〔2016〕6号)中明确。

问11: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如何运用?

答:合格性学考成绩可以作为学生高中毕业与学历认定主要依据,也可作为普通高中毕业及高中阶段其他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认定高中同等学力的必要条件和主要依据,是高考招生录取的资格条件。其中语文、数学和外语成绩还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或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考生自主选择3门等级性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参加录取。此外,学考成绩还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

问12:新的学考制度会增加学生负担吗?

答:总体来说,学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首先,新的学考制度建立后,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从6科减少到3科,学生高考集中备考的压力会有所减轻;其次,合格性学考科目考核的内容,是高中学习应知、应会的必修内容,是国家课程规定的必修课程,不用考选修内容;再者,合格性学考分散在高中3年期间进行,学生可学完1门考一门,此外,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机会。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而对只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来说,由于只需参加学考的合格性考试科目,不需要参加高考,更是可以早早从高考备考压力中解脱出来。多年来,中学普遍存在着“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现象,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要求没法落到实处,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科基本知识素质,知识结构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新的学考制度,对促进中学落实国家课程要求,促进中学教学回归,更好提高国民素质,对高素质人才培养都将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问13:高中课程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学考制度的变化?

答:新的学考制度,对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学考带来的变化,各地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要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按课程方案要求要开齐开足必修课程。二是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学校在编班、教学等环节需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教学进度,统筹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考试科目和时间。三是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提高教师对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指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选学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四是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在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新的教学需要。

问14:综评主要评什么?

答:《实施办法》强调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情况及其成果来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状况,重点考察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反映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的突出表现,特别是体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些具体活动和相关的事实。要求不仅要记录参加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记录参与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其成果,使评价内容具体、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可操作。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从原来单一的成绩考查转向丰富的能力考查,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使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从一元走向多元,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必将促进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问15:综评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和办法?

答:综评贯穿高中3年,由5个操作环节组成: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学校和教师撰写评语、公示审核确认、形成档案材料。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及时填写记录、收集整理、遴选相关典型事实材料,引导学生在记录成长事实和自我陈述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要求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撰写学生评语,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优势个性特点,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期盼。同时要求将有关材料在公示审核确认后导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生综评档案。5个程序前后连贯,环节清晰,具有规范、严谨、递进的特点,操作性强;同时对每个环节的时间、责任主体及具体要求都做了明确具体规定,旨在规范评价过程,避免各行其是。

问16:综评怎么使用?

答:学生可以在成长事实的记录中,分析把握自己的成长过程,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高中学校可将综评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依据,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分析把握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各级教育部门可将综评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了解本地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整体情况、学校素质教育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从而对学校办学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同时,学生的综评情况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综评作为人才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的重要要素,将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问17:如何确保综评权威真实、可信可用?

答:综评工作主要是由中学组织实施并建立。建立真实、诚信的学生综评档案,需要中学、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可信、可用的综评是中学、高校、社会的共同目标。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社会诚信上还存在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而对建立综评裹足不前,无所作为。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比如正在建设社会诚信查询平台,不诚信的人或单位将在平台“曝光”。随着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相信保障学生综评的纯洁度和诚信度,会逐步成为学校、家长、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实施综评初期,我们将通过建立统一的综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综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学生权益救济、监督管理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确保综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障真实可靠。专家点评

学考可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中山大学冯增俊教授

新的学考制度,表面上看,似乎加大学生负担,但从本质上看,在学生学业负担和应考压力有所减轻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可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是高考科目减少。改革后高考的考试科目从6科减少到3科。二是相对于高考,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等级性考试科目难度降低且更符合学生兴趣。因为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学习自己有兴趣和擅长的,扬长避短,就不会感觉太累。三是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不用分分计较。其它学考科目只考必修内容,不要求考选修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这些无疑有望大幅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其次,可有效减轻学生应考压力。现行高考是将高

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3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的过程中,并且毕业时集中考6门,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而且在“一考定终身”模式下,每年高考,都会有些学生考试失常,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考生平时的学业水平和知识积累,偶然性大,运气的成份大,学生心理焦虑程度变高,压力加大。改革后,学考考试科目分散在高中三年进行,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取最好成绩为结果,这样可以大幅度减轻一次性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应考心理负担,使学生逐渐从考试的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学习实力。从因焦虑而“投机取巧”回归到求实力而“脚踏实地”,一定程度上也是保障机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最后,可减轻不参加高考的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高职院校提前录取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报考高职高专学生只需参加学考的合格性考试科目考试,不需要参加高考,可以使相当部分的考生从高考备考压力中解脱出来。按我省目前高校本科录取率40%计,如果这40%以外,有多数学生参加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每年从高考备考压力中解脱的学生最少有20多万人。随着高职高专招生的数量和招生计划的增加,受益的学生群体也会扩大。其他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也不需要学习、备考高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随着学考推进范围的增大和力度的增加,它将会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校在实施时必须要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放到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考试内容的增减、考试组织方式和时间的灵活调控,引发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相应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让学生更高效、更快乐地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

让高考从“套餐”变为“自助餐”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

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一是促进中学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和教学回归,更好提高国民素质,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好奠定基础。多年来,中学普遍存在着“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现象,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要求没法落到实处,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科基本知识素质,知识结构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高素质人才培养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学考覆盖的科目都是国家规定高中必须开设的课程,衡量的是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情况。完善学考制度有利于引导、促进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足与开齐所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保证每门课程基本的教学质量,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严重偏科现象,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为了确保计入高考的各科成绩总分最大化,很多学校和学生对高考的主要科目比较重视,而对不计入高考成绩的科目相对不太重视,甚至极不重视,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出现偏科或学习兴趣衰退的现象。《学考实施办法》规定全科开考,就是要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当然,改革后的学考,并不是培养每门课程的专才,只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合格性考试”只需学必修内容而且及格即可。同时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等级性考试”的科目,按照等级呈现成绩。这就从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可以让学生安心于全面发展,使学生知识面更宽,素质更加全面。意味着学生不再需要在自己薄弱学科上费尽心思“取长补短”,而是要专心致志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有更多时间去发展特长和兴趣,得到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当然,这也要求中学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比较完整但又有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将工作重点从“唯分数论”走向“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志向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三是学考成绩,也是衡量评估高中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门通过加强考试结果的分析研究,指导和成绩普通高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推动全面育才选才的重大举措原华南师大附中校长吴颖民

我认为,我省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实施办法的出台,对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第一,综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因为综评从多维度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载,既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又反映学生品德发展、公民素养、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不只看课内学习成绩,还看课外学习的表现;不只看校内表现,还看社会实践。这样做,将很多无法以课程学习、分数记载的内容纳入,可以更加全面、更有个性地描述每个高中学生的发展历程。

第二,综评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综评要求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这就要求学校挖掘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加强研究型课程建设,调动学生、家长、社会参与热情,而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悄然转变。

第三,综评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和学校诚信体系的建立。写实性的综合评价能不能在高校选才中产生重要作用,真实性是关键,没有学生个人记录和学校评价的真实可信,全面育才与全面选才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第四,综评有利于促进高校选拔模式的改变。过去,中学提供的学生评语,往往空话套话连篇,成长档案也因为缺少必要的公示、监督环节而公信度不高;随着综合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导向性的提升,高校结合高考成绩和综合评价全面选才的意识必定逐步增强;而高校的多元综合选才模式又反过来引导高中学校的全面育人,我想这种良性的循环反复,必将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是内容要客观真实可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多年来,其内容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是内容要客观、真实、可信。只有确保综合评的真实、可信,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面目”,高校招生录取才敢采用。这次新的《综评实施办法》着力从四个方面保障综评真实可靠、公平公正。

一是评价内容上要求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综评强调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突出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到有据可查。同时注重过程性,以过程的形式反映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历程,尤其是个性特色的发展历程,将部分原本难以考察的主观性指标,转化为参与相关活动情况记录及成果,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

二是评价办法更加全面、规范。评价方式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建立规范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要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或典型活动的“写实记录”、经审核的“事实证明材料”、“学生自我陈述”和“教师评语”等项目组成,相关内容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很有操作性。档案格式全省统一,便于使用。不仅有助于高校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更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入,促进学生认识自我、积极主动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进步。

三是评价数据要求统一管理,真实可靠。省教育厅将研发和建立综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录入、审核等系列标准和规范,采用客观数据导入的方式,部分内容还要求提供佐证材料,形成学生电子档案,以确保数据客观真实,便于监督,在呈现方式上也便于高校调阅和参考。

四是评价监管措施强化。综评要求建立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监督追责机制,通过学生诚信承诺,学校公示审核,同学互相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及责任追究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督,形成有力的管理保障,确保综评更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可信。

可以说,新的《综评实施办法》为保证综合素质档案真实性,提高其可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当然,确保综评的真实可信,关键还在于制度落实。这需要中学勇于担当,需要学生自身诚实,需要家长敢于面对小孩的不足、不干扰学校的综评行为。总之,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篇2

1.1999—2001年, 高考科目地位平等问题及解决

1998—1999学年度, 广东高考实行较大改革, 采用了“3+X+综合”方案 (其中, 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X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考生至少选其中一科, 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合成综合科) 。那一年, 有关专家在各地介绍高考改革方案时, 到会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高考如何划线, 专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这预示着, “3+X+综合”方案下, 高考划线将成为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1999年高考放榜时, 高考划线以三线呈现:语数英总分, X科, 综合科目分别划线, 以语数英总分划线为主。X科, 综合科相当于达标线, 在各批次中分数划得较低。2000年高考继续采用此划线方案。此方案的优点在于语数英为公共科, 划线有可比性, 统一划线比较公平, 缺点在于X科、综合科在各批次中分数较低, 学科地位下降, 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X科和综合科教学, 特别是X科。那时高三备考一线的教师有点不知所措:不认真教吧, 显然不是一个敬业、负责任的教师所为;认真教吧, X科和综合科各批次的划线分数较低, 成绩考得再好, 也没有意义, 而且平时备考复习抓得紧还会挤占时间, 影响学生的语数英等学科的学习。这样, X科和综合科教师教学抓得紧, 考出好成绩, 不但没有意义, 而且会成为妨碍语数英总分提高的“罪人”。X科和综合科教师该如何把握分寸呢?真是左右为难!这种情况显然对中学X科和综合科教学会产生消极影响。

2001年开始, 高考划线解决了这个问题, 即把语数英、X科和综合科都计入总分, 以五科总分划线, 此方案一举解决了高考科目地位不平等问题, 并继承了原来方案中所有科目组统一划线的原则。

2.2001—2006年, 标准分制弊端的暴露及对策

2001年划线方案出现时, 得到广泛认可, 因为它解决了当时高考各科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至于各不同科目组的统一划线问题, 人们认为标准分制可使不同学科有可比性, 因而质疑不多, 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首先, 考生选考时易投机。由于标准分是在全体考生中比较得出的分数, 这也使得考生在报考时容易投机取巧备考。比如, 物理单科要进入标准分500分以上是非常困难的, 而报读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科, 要取得标准分单科成绩550分, 甚至600分以上是相当容易的, 故而造成不少普通考生投机取巧, 哪科容易得高标准分就报哪科, 造成一些考生放弃了特长兴趣。其次, 一人分出错万人要改分。标准分是以顺序或名次为主体的, 当若干考生的成绩修改后, 要影响很多其他人的名次和标准分, 可能涉及几千或几万人的成绩。再次, 复杂的统计让人不知所措。由于标准分统计十分复杂, 考生、家长面对分数往往不知所措, 每年考试完后, 考生都会对自己的成绩进行估分, 但是由于标准分是在所有考生的分数下参照给分, 所以英语科的90分在标准分里到底是多少分, 谁也说不清楚。

标准分制下统一划线方案的弊端引起了广泛关注, 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2006年结合高中新课标改革, 广东高考进一步改革, 并决定着手解决划线困局, 提出文科理科分开划线, 并废除标准分制, 各科以实际卷面分数呈现。这一划线方案的特点是:针对性强, 快刀斩乱麻, 矛头对准标准分弊端, 并力图扼制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组猛烈扩张势头, 保护理科。这一方案得到广泛认可, 因为保护物理、化学科目组毕竟是有利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好事。

3.2007年, 不同科目组的不可比性与统一划线的矛盾亟待解决

2007年, 文理科分开划线, 文理科再现划线困局。在理科科目组中, 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为公共科, 物理、化学、生物为不同的X科目, 不具可比性, 如果理科以“3+X+理科基础”5科加总分, 统一划线, 其合理性会遭到质疑。同理, 文科科目组中, 也有政治、历史、地理不同的X科目不具备可比性的困局。2001各科目组以5科总分统一划线, 之所以没有立即受到群起质疑, 是因为有标准分作掩护, 当时人们误认为标准分具有可比性, 而现在却是在赤裸裸地把根本没有可比性的各X科的高考成绩加进总分统一划线, 显然无法令人信服。2 0 0 7年高考放榜后, 文科中政治科目组、历史科目组、地理科目组统一划线, 理科中, 物理科目组、化学科目组、生物科目组统一划线受到广泛关注、讨论和质疑。人们又开始“研究”报哪一科目组较有利的问题, 弄不好又将重现几年前的尴尬局面, 为了给考生以公平, 为了稳定中学教学秩序, 人们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办法,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办法。

二、解决划线困局的几种不合理办法

1. 平衡平均分办法

以理科为例, 在理科中, 物理、化学、生物3科不具备可比性, 给统一划线造成困扰, 有人设想, 让3科平均分趋近。这就是平衡难度拉齐平均分办法。这种设想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各科目学生的素质不同,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假设理科生中有最优秀的1万名报考物理, 最不优秀的1万名报考生物, 由于1万名物理考生素质很高, 即使试题难度很高, 仍会考出较高平均分, 而那素质较低的1万名生物考生, 即使试题难度再低, 平均分也不会很高。这当然是极端的假设, 但毋庸讳言, 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目组考生素质是有差别的 (我们可凭公共科的平均成绩高低对各科目组考生素质的不平衡性作出公正的判断) 。因此, 平衡难度, 拉齐平均分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2. 评卷场补救办法

即在高考后, 发现某学科试题难度较高, 另一学科难度较低, 在评卷时采取倾向性行动, 对于难度较高的学科, 评卷时相对宽松, “可给分可不给分时, 给分!”相反, 对于难度较低的学科, 评卷时严格一点, “可给分可不给分时, 不给分!”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理, 因为它势必留下很大主观性。那么多的评卷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统一吗?谁来监督?既然在两可之间, 他不按照你的指令, 违规吗?因此, 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 即使真的实行, 也难以实现公平, “十补九不足”。

3. 只按公共科划线

理科按语数英和理科基础4科总分划线, 文科按语数英和文科基础4科总分划线。这样做会摧毁X科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选择和发挥X科特长, 在1 9 9 9年—2000年, 以公共科为主线, X科为达标线已被否定, 这个回头路万不能走。

4. 考前下达各科招生计划数, 各科目组分别划线

这种办法类似文理分开划线办法, 但其实未必适应理科内部或文科内部解决划线问题, 因为很多理工科类专业可以面向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组考生, 很多文科类专业可以面向政治、历史、地理科目组考生。那么, 各专业招生人数应该如何分割, 简单的一分为三吗?是按考生质量还是按考生数量?考前对各科招生人数的分配难免引起争议, 并且还有考试院和高校招生权限的平衡问题, 以及中学科目组的正常设置与高考招生的协调问题。听任考试院在考前确定各科目组招生人数, 会影响高校招生自主权。听任高校自行确定各科目组招生人数, 可能会导致科目组失衡, 一些科目组可能会因招生人数太少而遭遇淘汰命运, 影响到中学的科目组设置。

5. 扩大高校自主权, 淡化划线意义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也是高考改革目标之一, 但是淡化划线意义, 高校权限过大, 失去制约, 招生秩序将会发生混乱, 也不利于考生公平竞争。

6. 恢复大文大理考试方案

既然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不具备可比性, 那就干脆让理科生都考物理、化学、生物, 文科生都考政治、历史、地理。此方案不好, 第一, 它否定了十年来广东高考“3+X”的改革成果。第二, 它违背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改革初衷。第三, 现有的高考方案既重基础, 又重特长, 既顾全面, 又顾重点, 不失为一个很好方案。因此, 回头路绝不能走。

三、解决划线困局的比较合理可行的办法

1. 解决方案

以公共科高考成绩总分统一划线分配各科目组上线名额数, 再以各科目组内5科高考成绩总分分别划线。

第一, 以公共科高考成绩总分统一划线分配各科目组上线名额数。

理科以语文、英语、理科数学、理科基础4科高考成绩总分划线, 文科以语文、英语、文科数学、文科基础4科高考成绩总分划线, 这是一次面向科目组而不是面向考生的模拟划线, 根据文理科各自的招生计划, 以公共科总分分别划出文科和理科的一批线、二批A线、二批B线、三批A线、三批B线, 然后统计出各批次中各科目组的人数, 这些人数就是各科目组在各批次中分得的上线名额数, 操作起来很简单。

第二, 各科目组分得上线名额数后, 各自以科目组内5科高考成绩总分分别划线。

各科目组由第一步得到的上线名额数后, 根据名额数, 各自以科目组内五科 (“3+X+文基或理基”) 高考成绩总分分别划线, 这是面向考生的正式划线, 尽管各科目组由于X科成绩不同而导致各批次分数可能不同, 但文科或理科的各科目组考生在相同批次的公共科档次却是相同的, 这较易为高校教师、考生、家长、社会各界所接受。

2. 新方案的意义

第一, 新方案继承和兼容了广东3+X方案下历次划线改革的优点, 近十年的划线困局有望终结。

1999年取公共科 (语数英) 为主线的划线原则, 一条线统一6科目组是令人信服的公平。2001年5科总分划线, 克服了X科、综合科被边缘化的危险, 有利于各X科在中学教学中的正常开展。2007年文理科先定计划指标, 然后分别划线, 剑指中学各科目组选报的无序、失衡的乱局。新方案兼容了这些优点, 强调公平、公正精神, 遵循科学合理原则, 符合规范、直观的要求, 有望给划线困局画上句号。

第二, 新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正常成长环境。

2001—2006年间, 在标准分制下, 每个科目组上一批、二批高端分数线的人数取决于所在科目组的人数。因此, 很多中上层生的命运就控制在广大下层生手中, 如果广大下层生转移集中到个别科目组, 那么其他中上层生在下层生较少的科目组中, 高考上线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大增, 很多中上层生常常“逐水草而居”, 随下层生的转移而转移。2007年以前, 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 政史生的人数不断增多, 不少中上层生带着“投机”的目的或在教师的怂恿支持下, 跟着转移到政史生科目组, 许多学生尽管感兴趣的科目是物理和化学, 但高考分数为重, 他们被迫放弃物理或化学而选择其他科目组。2007年文理分开后,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不彻底, 人们又开始“研究”报生物会不会比报物理、化学更有利的问题, 每一届新生都会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而调整报考方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

新方案克服上述弊端, 一个公共科占优势的上层生到哪一个科目组, 就会为该科目组带去一个上线名额, 上层生越多的科目组, 上线名额就会越多, 这是开放性的。上层生选报科目组再也不需先培养“田忌赛马式”的战略思维, 或依赖于幸运地遇到有“战略眼光”的老师。他们只须选择最擅长和最有兴趣的一个科目就行了。新方案是一种以考生素质定上线名额的方案, 摒弃了简单地以数量定上线名额的弊端, 极大地便利了广大中上层生选报科目组, 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正常成长环境。

第三, 新方案为各科目组的正常发展留下了空间, 为中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 新方案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新方案用统一的标准划线, 有利于高校准确甄别人才, 考生们在公平的划线标准下, 为了获得最大优势, 必须认真选择最有优势的X科目, 因为考生公共科高考成绩优秀可为该科目组争得上线名额, 但如果X科高考成绩差, 仍有可能落榜或下降批次。这使高校能最大限度地录取到有专业兴趣和优势的X科特长生。

第五, 新方案有利于巩固十年高考改革的成果, 为高考改革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论高考改革下的广东数学创新试题 篇3

【关键词】高考改革 高考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4-02

一、数学创新试题的概念

数学题通常情况下为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测评或诊断目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命题理论,数学教育研究者设计提供学生去解决的数学问题。通常情况下,数学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结论和条件。结论一般是进行求证、求值或判断,而条件则是通过数学语言显示的信息,在一定的题目背景下进行解决问题。

关于数学创新试题,当前还未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共识,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所谓数学创新试题即为依据数学课程要求和理念,借助数学原理技术,其目的是评测、诊断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数学题。

二、数学创新试题的特点

相比传统数学的确定性、封闭性以及接受性,数学创新试题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鲜明的立意

试题的测考目的即为立意,在遵守“能力立意”的前提下,创新高考数学试题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七大数学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所以,数学创新试题在检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

2.新颖的背景

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题中的现实生活意义和其他学科的现实情况即为试题的背景。通常情况下,数学试题的背景多为数学现实,但是随着高考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试题的背景越来越丰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现实背景,竞赛数学背景、高等数学背景等数学题越来越来,而且以生活情境问题、物理情境问题为主的其他学科现实背景的数学题也越来越多。

3.灵活的形式

数学试题的设计方式、呈现方式以及具体题型即为试题的形式。当前,存在着多种多样、品类繁多的数学创新试题,例如:数学问题条件通过图表、图形、符号或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要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对于其中的图形关系或数量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寻找其内部存在的规律关系,以此来解决相关问题。开放题自推出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界,目前,越来越多灵活多变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要求学生们不但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还要能够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了实现测评、诊断目的,选择题、解答题以及填空题等传统的数学题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数学教学的需要,复合型选择题、复合型填空题等新的题型应及时更新推出。

4.综合性的内容

数学试题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即为试题的内容,高考数学改革以来,在数学高考命题时,考虑问题应从思维价值的高度以及学科的整体高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试题时要着重选择知识网络交汇处。每个数学试题应包含数个知识点,这不但是数学知识密切联系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数学测试兼顾范围和题量的必然选择。所以,高考数学试题要体现出数个知识点交汇的情况,根据相互交汇的知识点,高考命题者根据知识点情况合理控制知识点的难度和数目,最终,命名出独特的数学创新试题,通过创新试题全面测评、考核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样性的方法

一般性的解决数学试题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解答方法即为解题方法。通常情况下,数学创新试题都有多种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套路,学生们应根据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作答。

三、高考改革下广东数学创新试题应注意问题

数学解题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中是最为常见的活动形式,它不但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解题有着重要的地位,数学题对于数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广东数学创新试题的研究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推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育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鉴于此,国家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几年过去了,家长以及学生感觉素质教育知识形式上口号,学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改变,学生的负担没有减少。所以,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教程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优化,做到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方针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高中数学学习过程

作为一个双向的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包括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活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杜绝出现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多媒体以及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3.推行更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项残酷的考核,在高考过程中,任何一门的失利就意味着高考的失败,因此,在高考备战过程中,不能抛弃任何一门科目,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在实际学生身上,学生不可能每门都是优秀,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数学科目较强,这样的同学对于数学很有自信,对于数学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认真进行思考,而且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较快,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注重提高其数学练习难度,鼓励这类学生积极思考,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让数学在高考中成为这类学生最自信的一门。

四、结语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数学创新试题已经成为了未来数学试题的发展方向,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在此背景下,广东数学教学应注重朝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尽最大可能采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夏文涛.马生兰.论高考改革下的数学创新试题[J].教学与管理.2014(10).142-143.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篇4

据介绍,我省《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初步构建起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机制;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普通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等,着重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

合格性考试成绩一考两用,既作为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也作为春季高考招生的依据之一。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作为普通高校夏季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仅限当年我省夏季高考的考生参加,一年考1次,成绩当年有效。

二是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普通高中学校要将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统一导入省的信息管理平台。招生高校要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及使用办法,提前公布。

三是将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和专科高校考试招生适当分开,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

本科高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进行,考试科目按“3+1+2”模式设置,“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高考总成绩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起点赋分30分,划分为A、B、C、D、E 5个等级。

对于选考科目,招生高校要分专业组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提出1门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提出不超过2门科目要求。学生的选考科目须完全符合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才能报考,同时,其对应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必须合格。招生高校按物理、历史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开投档录取。省招生办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具体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模式20上半年公布。

四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春季进行,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三类不同的学生群体: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使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实行“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将逐步建立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将逐步采用中考成绩和高职院校自主测试方式。

省教育厅同时公布了思想政治等4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等级赋分方法。等级赋分方式是,将考生某选择性考试科目的卷面分转换为A、B、C、D、E 5个等级,按一定比例转换为一分一档的等级分,起点分为30分,转换后考生在该科目中的成绩排序不变。

据了解,国家根据“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上海、浙江作为第一批试点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省市分别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经批准,广东、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南、湖北、重庆等8省市作为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我省现行的高考方案在维护教育公平,选拔合格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特别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高考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我省高考工作作出批示指示。分管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多次专门听取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省教育厅通过到省内外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借鉴第一、二批试点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成功经验,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与同期启动改革的其他7省市保持密切沟通。同时,通过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论证,发放1万多份问卷广泛调查,开展风险评估等,广泛听取了省直有关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大学校长和招生办主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第三方风险评估,按程序分别报省重大民生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省人民政府报教育部备案同意,以省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实施。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篇5

十八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称:方案将具有广东特色

江润浓,惠州龙门县蓝田中心小学教师;罗伟其,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这两位来自广东教育界的十八大代表,于6日上午同机抵达北京,让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党代表的身份,也是他们作为教育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

广东一本录取偏低 异地高考不可能全 [相关]广东异地高考暂无时间表..

赴京之前,江润浓代表经过自己的思考、调研,撰写了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案。在提案里,她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根本。

作为主抓全省教育工作的教育厅长,罗伟其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在飞赴北京的万米高空,羊城晚报记者与罗伟其代表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对话的主题,除了江润浓代表所关注的教育均衡化的问题,还有广受关注的异地高考话题。

教师月薪,已看齐公务员

羊城晚报:你怎么看待江润浓代表提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在我们广东这个问题突出吗?

罗伟其: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教育创强”,希望通过创建教育强市、教育强县、教育强镇,来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将会安排很大一笔资金来支持奖补欠发达地区的“创强”活动。最近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十二五期间加大教育投入的议题。

羊城晚报:加大教育投入具体有多少?

罗伟其:具体数字现在还没定,但我说很多,就真的是很多。通过这样的“创强”,目的是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山区的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我们要通过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这是体现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举措的一个做法。

羊城晚报:我们采访的一些党代表反映,他们在下基层调研的.时候,发现山区教师待遇不好,难留住人才。你怎么看?

罗伟其: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够协调,我们要落实好《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切实做到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该说现在基本达到了,只是欠发达地区的公务员的工资也很低。

羊城晚报:今年教师节的时候,羊城晚报邀请了来自广州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市)的乡村教师来登广州塔,同时还请他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在目前的工资收入的这一选项中,三千元以下都没有人选,这说明他们待遇还是有所改善的。

罗伟其:这几年搞“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应该说全省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上,我觉得应该给予肯定。当然,还有极个别的县没有做好。

异地高考,方案年底拿出

羊城晚报:大家都很关注异地高考,广东在这个方面有没有新进展?

罗伟其:广东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暂时不方便透露内容。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各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广东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适合我们广东的方案,这个方案将在年底拿出。

羊城晚报:你认为适合广东的方案应该有什么特点呢?

罗伟其:主要是解决考生数量大这个突出的问题。

羊城晚报:异地高考涉及招生计划的分配问题,你怎么看?

罗伟其:我提过这方面的建议,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现在整个招生计划的分配怎样更合适的问题。广东现在要解决外来工子女高考的问题,比任何省都难,因为每年国家安排给广东的本科招生计划,占整个招生计划的比例是低的,占考生数的比例是低的,尤其是给我们安排的一本招生计划,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历史形成的。虽然国家最近几年不断给予广东倾斜照顾政策,但是因为我们原来的基数小,所以变化不大。

要解决外来工子女流入地高考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全国的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将本科招生计划调整为根据各个省的考生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样的话,流入地高考的问题就不突出了。

羊城晚报:对于你的这个观点,也有些专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如果这样去安排分配,肯定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比如外来工输出大省,他们的学生到外地读书,在外地高考,但是相应的,他们省的招生计划要减少,他们会愿意吗?

罗伟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考试问题,可以允许学生在就读地考试,然后用等值换算方式,回户籍所在地排队录取。但正如专家说的那样,这样的方案可能会在录取环节遭遇阻力。

江润浓:城乡学校手牵手结对帮扶一起走

在山区小学的讲台上,江润浓一站就是。她深深地爱着瑶乡的孩子,先后帮助了28个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为省钱帮助家贫的孩子,她靠吃咸菜度日。正是因为看到了城乡义务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江润浓撰写了这份《关于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案。

江润浓认为,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根本。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根本

在提案里,江润浓列举了许多有力支撑这个提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政策性文件。

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

之后出台的一些政策,使均衡发展成为国家义务教育领域基本政策。比如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还有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里提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江润浓代表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江润浓认为,在总体思路上,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首先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在统筹各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特别是明确事责财责,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缩小地区差距。采用国家投入与社团支持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帮扶,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落实。

其次是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的均衡。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上,致力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江润浓认为,教师资源也可以视为最重要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规范的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流动制度,切实缩小校际乃至城乡教育差距。江润浓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办法:建立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和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和共享,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乡村服务期制度,探索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支教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推进教师和校长工资管理的规范化;促进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最后,还要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从而达到调控初中生源分布的政策效果。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篇6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广东异地高考方案基本成形,年内将公布异地中考方案也将配套出台。据悉,广东正按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方案,目前方案已基本成形,但还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今天就将请各地市教育局局长开会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除了高考,还要解决随迁子女升高中的问题。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透露,广东异地高考方案目前已基本成形,年内肯定公布。同时,广东异地高考方案还将配套出台异地中考方案。

教育部等部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异地高考方案何时出台备受关注。

罗伟其介绍,广东正按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升学方案,目前方案已基本成形,但还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今天就将请各地市教育局局长开会研究。

罗伟其透露,国务院的要求是解决外来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因此广东要出台的方案除了各方最为关注的高考方案外,还要解决随迁子女升高中的问题,因此还有中考方案。广东目前研究的就是这两个方案。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罗伟其昨天强调,广东的方案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出台。

广东异地高考有两大“拦路虎”

难题1外来工就读子女达338万人

罗伟其坦承,广东要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最大的难度是随迁子女量非常大,在广东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达到338万人,占全国1/3,这比全国10个省份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人数总量还要大。

《通知》要求,各地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罗伟其说,广东的方案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难题2

招生比例低于全国水平

罗伟其呼吁,国家每年安排给广东的本科招生计划,占整个招生计划的比例是低的,占考生数的比例也是低的,尤其是给广东安排的一本招生计划,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国家最近几年不断给予广东倾斜照顾政策,但因为原来的基数小仍满足不了需求。他认为可能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对全国的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将本科招生计划调整为根据各个省的考生人数按比例分配。

广东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篇7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自2016年11月1日起, 我省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 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 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以下称“登记机关”) 核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 改为一次申请、由登记机关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以下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的营业执照。该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功能和效力, 税务部门不再另行发放税务登记证;原需要使用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相关事务的, 一律改为使用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办理,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中介机构等均要予以认可。

二、改革前后的过渡衔接

(一) 我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的适用对象为个体工商户 (含港澳居民、台湾居民、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 。

(二) 自2016年11月1日起, 个体工商户申请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换发营业执照的, 由登记机关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并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三) 个体工商户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后, 无需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 其他涉税事项仍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四) 2016年11月1日前成立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变更登记或者申请换照的, 无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交回原税务登记证;对于已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的个体工商户, 向登记机关提交原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供比对, 在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第9—17位为主体标识码, 使用原组织机构代码) 的营业执照后, 原组织机构代码证自然失效。

(五) 已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且在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项的个体工商户申请注销登记的, 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税务机关出具的《清税证明》。

(六) 个体工商户办理登记所需登记申请文书规范和提交材料规范, 可登录本级登记机关门户网站下载, 也可在登记机关窗口免费领取。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和换证均无须交费。

(七) 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不设过渡期。2016年11月1日前成立的个体工商户, 在2016年11月1日之后未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暂未取得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 其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继续有效。各地登记机关为个体工商户换领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提供便利。

特此通告。

成本最小的高考改革方案 篇8

一个中国人,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要受一次煎熬,要吃一回不大不小的苦,要对自己的人生作一次大的选择。这就是高考。对这种状况怎么看?也是见人见智。我的看法是:人的一生没有这次煎熬当然好,但有这么一次,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一个节点,它可以迫使孩子面对人生,体会到自己推卸不了的责任。现在的高考可恶,似乎关键并不在这里。我们不能说一件事让人受苦了,受到压力了,这件事就是坏事。不能这么讲。

高考可恶,首先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目前这种高考制度,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迫使教育向它俯首称臣。按照正常逻辑,高考作为一种考试,是它为教育服务,而不是教育为它服务。考试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而不是教育服从考试的规律。现在恰好相反,是整个教育被一个高考制度绑架了。

我们说整个教育被高考绑架了,具体是指什么呢?当然就是指学校。学校是培养人的,应该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学。但是现在的学校完全不是这样,是按照高考的规律,按照高考的要求来办学的,一句话,“为高考而教”。第一,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不受重视;第二,即使在高考科目内,一般考不到、或者难以考到,哪怕非常重要,也会被老师一带而过;第三,高考有希望的同学受到重视,高考没有希望的同学不受重视,哪怕是其他方面非常优秀的同学;第四,与高考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受重视,与高考关系不大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受重视。所以过去我们用“片面追求升学率”来描述高考带来的问题,是非常准确的。问题是,高考本身就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它本来就是为了选取一少部分人的,因此它不可能不是“片面”的。一方面,考试内容就是片面的,有很多东西是考不出的,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素质,另一方面,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对象也是片面的。我认为,这就是高考的“原罪”。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高考变得不“片面”呢?我们来看高考是做什么用的。一句话,是为了从一大批人中选拔出一部分人,选拔的手段就是考试,就是分数。为了挤进这“一部分人”中,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大家成绩也都提高了。但是高考它永远只要一大批人中前面的那“一部分人”,不管你的成绩好还是不好,反正只要前面的“那一部分人”。如果你们的成绩都提高了,那我就再加大考试难度,以区别出这一大批人中的前面的“那一部分人”。如果你们的成绩再提高,那就再增加难度,如此类推,以至无穷。这就是高考的“掐尖”性质:它不管你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它只要你是不是“尖”。这个“尖”,就是你在一大批人中的位置。在高考这场游戏中,“位置”决定一切。

如果说高考有“原罪”,“位置”就是它的罪状:它本身并没有一个标准,它本身并没有一个要求,它本身并没有一个内涵,它本身并没有一个追求,它并不看重你是不是有智慧,是不是有素质,是不是有学问,是不是有能力,它只看你的“位置”。“位置”就是一切。而这个“位置”是常态的:好教育可以排出学生的位置来,坏教育也仍然能排出学生的位置来,有教育可以排出学生的位置来,无教育也可以排出学生的位置来。因此,如果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排出“学生的位置”,教育的本义,教育的内涵,教育的价值,荡然无存!

“位置”让所有的人都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无一人可逃脱。即使是成绩非常好的那一些人,因为别人也在往前赶,你的位置就有可能不保,因此你也要往前赶。高考就是在这种“赶”的机制下,每一个人都在裹挟着别人、也被别人裹挟着往一个深渊里跳。

于是激愤的人们勇敢地提出,把这个万恶的高考制度废掉。这一想法注定是不现实的。理由很简单:高校肯定要有一个招生方式,现在又还没有一个比高考更公平、更具有可操作性、人民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也是现在高考制度人人喊打,但人人都奋不顾身往里跳的原因。

因此照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要换思路:高考“原罪”的实现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前面我们说过,高考对个人并不一定没有好的影响,高考的可恶在于它迫使学校放弃了一些绝对不应该放弃的学生,绝对不应该放弃的教育追求、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高考本身是“片面”的,它只能是“片面”的,但学校教育能不能不“片面”呢?如果我们有一个办法,将高考的“片面”与学校教育隔离开来,高考的“原罪”就永远只是理论上的、潜在的,永远停留在可能性上。有没有这样一种办法呢?

过去我们找到的办法就是寄希望于校长和教师的“理念”“觉悟”,最近又上升至“职业道德”。校长和教师要具有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有全面发展的觉悟,要为学生终生发展着想,不能为了升学率牺牲掉学生的终生幸福。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但实在是太不“唯物主义”了。学生、家长、领导、社会舆论、同行,统统都在以升学率评价你的一切,然后你要求这个校长和教师置这些席卷一切的评价标准而不顾,走自己的路,这怎么可能?全世界哪一个职业可以做到?哪一个人可以做到?请注意,学生和家长是我工作的对象,我的工作对象要求我往东走,而我偏偏要往西走,这不是找死吗?领导是我的上级,而且还不是领导个人,是一个政府部门,他找我要什么“率”,我偏偏给他一个别的什么“率”,往轻的说是头脑不清楚,往重的说是没有完成领导的任务,是不服从领导,是无组织无纪律。

解套的点在哪里呢?让我们回到具体的教育情境里,看看高考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途径在驱赶着学校,驱赶着学校里的校长和老师往“片面”的坑里跳?这个东西不是别的,是我们校长、老师、学生、家长、领导、社会、同行天天在说、在想、在争的东西,这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一串一串的阿拉伯数字,也就是那个无处不在的“分”。

世界上大概再没有第二个东西像“分”那样被这么多人天天算、天天想、天天争了。而且这个东西被各种极其复杂的方式在计算着,并且被赋予着种种含义和指代。就是它,在以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驱动着学校里的人财物朝一个预定的点奔赶。

人们知道这个“分”是万恶之所源。于是人们想到要堵住这个“分”,要把这个“分”关在笼子里。我所在城市,听说高层领导曾严令考试院,高考分是绝密,谁将这个分泄露出去,将受纪律的严惩。但每年,还是各种“分”满天飞。原因也很简单,“分”既存在着,而且每个环节都要用到这个“分”,它又怎么可能被关得住。

但是,静静地想一想,“分”就是一种数学符号,它本身并不是恶的,“分”之恶,是通过牵扯到它的主人来实现的。在教育情境里,这个普通的“分”牵扯到的主人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在高考中,每个学生都与一个“分“对应着。如果这个“分”只对应着这个学生,这个“分”不是恶的,它只是一个工具,让高校凭这个“分”来决定取舍。

“分”的另一个主人是学校。但是,“分”对于学校的意义与对学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校面对的“分”不是一个,而是一串,学校必须将所有的“分”转化成“平均分”和“比率”,才能获得这个“分”的意义,才能利用这个“分”来做那些事。

于是我们走到了问题的关键,或者说解套的点:将这个“分”与学校隔离!

当我们推导到这一步,问题变得很简单:

学生在填写高考报名登记表时,去掉“毕业中学”这一栏,考生的高考报名号以及学籍号中,去掉毕业中学代码信息。于是,高考以后的那个“分”只与学生本身有关联,与学校没有关联了。学校也许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一个学生、两个学生,甚至一百个学生、两百个学生的分数,但它没有办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这个“分”就没有意义了,它无法形成对学校的支配力。

如果还嫌隔离得不够,实现高考报名社会化,所有学生直接去考试院报名!

如果还嫌隔离得不够,高中实现两年半学制,学生从高中毕业,半年以后,作为社会人,参加高考!

这就是我的“成本最小的高考改革方案”。

敬请高人指点!

编辑 李丰池

上一篇:2如何读懂地质报告下一篇:前女朋友结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