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纪律要求

2024-07-13

学校工作纪律要求(共10篇)

学校工作纪律要求 篇1

学校总务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实现教育改革的后备力量,它能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办学效益。所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干好总务工作的基础。学校总务肩负着管理学校工作的重任,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作为总务主任,要深知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办好学校,把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是自己的天职,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为教育改革提供优质服务而努力。

二、要有全心全意服务的态度和奉献精神

学校总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服务,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确保学校教育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是总务后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一个总务管理人员要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要了解教育教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意识,对待师生要热情,服务要真诚,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服务到家。只有树立了这种服务的思想,才能让在第一线的教师无后顾之忧,才能做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

经常深入实际,全面了解学校概况,了解师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和学生排忧解难,多办实事。总务工作需要承诺,但要慎用承诺,决不能空承诺。对于急需办又能办的事,要尽快办好;对需要办而一时又难以办到的事,且勿随意承诺,对于已经承诺后确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办到的,必须尽力做并及时向师生解释清楚。作为总务主任要带头实干,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甚至只做不说。

三、健全制度,构建管理体系。

坚持从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入手,立足工作实际,突出抓好接待、会务管理等方面的建章立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一是规范接待管理。为开辟一条接待管理的新路子,本着制度全面、规定合理的原则,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接待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既保持了节俭,又充分体现了热情和地方特色,有效堵塞了接待管理上的漏洞。二是推动会务组织标准化。在借鉴其它行业标准化管理经验基础上,根据会议轻重缓急和规模的大小,围绕会议通知、会场布置、签到、会议保障等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地会务组织工作标准,对会务组织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为全校迅速推开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安排专人负责,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修订完善了后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

四、勇于创新,增强服务效率。

为增强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率先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以定岗、定位、定责为重点的“三定”活动。一是定岗。根据后勤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需求,确定了门卫员、值班员等若干后勤工作岗位,对每个岗位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标准。二是定位。要求每个干部职工根据自己从事后勤工作的性质,在确定的岗位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站位。三是定责。以责任状的形式规范职能、目标、时限和责任,使每个干部职工岗位职责明晰。每项工作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标准,每一步工作程序既有时限规定,又有程序规范依据,达到了行有规范,做有标准。同时,为确保“三定”活动真正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了考核督导力度,制定了《实验小学后勤工作考核制度》和《“三定”活动具体考核方案》,将后勤工作直接考核到人,要求每个工作人员每天填写工作日志,每月一考评,每季一汇总,年终总排位,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推动了各项后勤工作的高效运转。

五、勤俭办事,打造节约型学校。

始终坚持把勤俭节约贯穿于各项后勤工作始终,在他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节约型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营造节约氛围。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勤俭节约方面的讲话,并利用黑板报、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宣传节约知识和身边先进典型的节约事迹,增强节约意识,在全乡形成了良好的节约风气。二是强化节约责任。为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行了花木绿化浇灌用水专人负责制度,对节电、节水等节能情况,坚持每周一小查,每月一联查,并及时通报情况,进一步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切实强化相关人员的节约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后勤工作要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首先,后勤工作要有长远的工作目标。学校以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育人的观点,根据实际条件制定出学校事业的发展规划。后勤管理必须以学校发展规划为蓝图,制定长期计划。例如最近几年,学校要维修哪些校室,增添哪些设备,环境绿化达到什么要求,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提升等都要有一个较远的奋斗目标。其次,后勤管理要将长期计划分步实施。要分阶段、分学期制定实施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合理分工,职责清楚,讲求落实。再次,后勤工作要有超前意识。后勤工作必须做到“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只有这样主动工作,才能真正服务教学,服务效益才高。

1、广泛性。后勤工作涵盖面较广,具体地说,我局的后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出租房屋、饭堂管理、基建管理、水电管理、车辆管理、文印、综合楼卫生、维护维修及其他日常性事务。业务项目繁杂,涉及范围广,与全局员工的各项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

2、服务性。后勤工作是服务工作,从后勤工作的内容来看都是为本局工作服务的,是保证我局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服务性工作。比如,协调好各科室用车等都需要服务。为此我们后勤工作者都需要热情、主动、耐心,还需要有能力、有技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得到支持和理解。

3、和谐性。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处理不当,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机关工作所需的交通、水、电、暖等物资保障以及全体员工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员工工作的情绪。其次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涉及面广,既要处理好本局内各部门的关系,又要协调好本局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因此,后勤工作是打造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琐碎性。后勤管理工作常常是从一些不起眼的树枝落叶、芝麻小事做起,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切不可小看。具体工作中饭堂管理、车辆管理、出租房屋、水、电维修、文印、日常清洁等,如果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准备工作,就无法保证大事的顺利进行;修修管道、接接电源等再小不过的事,但都代表着整个局的文明风貌,若有不慎,将会直接影响上下、内外关系;还有在接待和外事活动中,小事处理不当,也将会影响到我局的的形象。

5、时效性。后勤管理工作是动态的活动,任何的工作都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任何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都有合理的时效性,任何工作超出它合理的时效性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后勤工作更是如此,每一项服务都有其即时性,如那个部门需要用车;灯管、水管坏了等等;为此每一个后勤人员都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办事必须做到果断、及时、合理、科学。

6、协调性。要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不单是后勤部门的工作职责,也需要每一位员工的支持与配合。如饭堂报餐,若员工不报餐而就餐就会造成浪费,还有日常工作用水用电,需要大家能够自觉做到人走灯关等良好习惯等,只要大家能够理解和配合后勤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家。

二、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几点想法

根据前面所谈的后勤服务工作的特点,本人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突显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本所后勤管理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后勤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

作规程等一系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如用车、租赁、饭堂、文印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提高我局后勤的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为此加强制度建设将有利于规范和约束后勤工作,使后勤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使今后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加强奉献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后勤部门作为服务性部门,后勤工作者更需要强化奉献意识。这是由后勤工作性质决定的。“后勤工作是整个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要服务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后勤不是小事,但又必须从小事做起。和其他工作比较起来,后勤工作更需要强化奉献意识,努力提高服务力。因为后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全局政务提供保障,为全局服务。我们必须既要强化奉献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没有奉献意识,即使有一定的能力,也不会自觉主动去服务;仅有相关意识,如果缺乏服务能力,这样的意识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树立奉献意识并强化服务能力。

3、加强角色意识,提高专业能力。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不同的分工,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后勤工作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也有不同分,作为后勤工作者我们必须强化从事后勤管理、服务和保障的角色意识,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当前,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在明确自己角色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专业能力,这是强化角色定位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各自的专业特长。“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后勤工作也存在专业分工,比如有车辆管理、水、电管理、基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文印管理等等。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全局各项工作服务。

4、加强进取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如何有效履行和不断强化后勤管理的职能,如何提高服务质量,都需要我们保持进取意识,强化创新能力。如果总是因循守旧,不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模式,那我们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后勤工作由于工作面宽、领域多、战线长,涉及管理、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现如今服务的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后勤服务一般性事务工作发展到后勤政策制定等事务工作。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做好新形势下的后勤服务工作,就需要不断的总结、创新和提升。因此,每一名后勤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态,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前人,超越自己,推动后勤事业持续的发展创新。

学校工作纪律要求 篇2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创新

1.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论述为我们深入、扎实、持久地搞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确定了目标。职业学校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 再学会做事。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创新德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3.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

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更要育好人。职业学校要引导教职员工从思想上摒弃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 从校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确定“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

4.树立就业导向的理念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 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转变办学理念, 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也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动力。从而保障适应就业导向的德育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创新

1.《优化德育运行机制学校德育大纲》规定,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 职业学校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必须优化德育运行机制, 组织有机网络, 从不同角度落实德育目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可分三个层面:

(1) 决策层面。由校党委 (党总支) 书记挂帅, 分管德育副校长负责, 学工处、保卫处、系部联合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学校德育, 制定德育目标, 确定德育任务。

(2) 行动层面。在行动层面构建四大系统, 即党团部门、学工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管理系统, 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系统, 全体行政人员组成的管理服务系统, 全体学生组成的自控系统。在校党委 (党总支) 的统一领导下, 四大系统协调一致, 发挥合力作用, 全方位落实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

(3) 协作层面。学校加强与社区、企业和家庭的联系, 营造良好的校外育人环境, 协作落实德育工作的开展。

2.改进德育评价机制

德育评价是指对德育行为、德育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学校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个体品德的评价。

(1) 教师德育工作评价。职业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对德育工作上成绩突出者要有一定的奖励举措, 在评优、晋职、晋升等方面要向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倾斜。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以及特困生、特长生教育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加大奖励力度, 努力形成一个“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新局面。

(2) 学生个体品德评定。在评价内容上, 应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 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 对学生做出综合、全面的评价。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创新

1.加强核心价值教育,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党的十七大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基本内容。职业学校应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整个德育实践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当然,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候, 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健全个性心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或初中的中等生, 多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缺少自信, 有的缺少上进心, 有的面对挫折无所适从。职业学校应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内容和时间等,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同时, 职业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要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心理咨询 (辅导) 室, 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 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优化心理品质。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 也是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作准备的过程, 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对他们格外重要。目前, 有一部分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毕业班学生。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职校生各个年级。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诚信、敬业为重点。通过教育, 要让学生清楚就业目的, 把握基本准则, 树立自我评价观念。

4.增加美学教育内容, 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职业学校应增加美学教育内容。学会观察自然环境美, 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更加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美, 可以使人坚固信心, 更加努力奋进;学会欣赏文学艺术美, 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从而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通过美学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从而使他们对毕业后踏入社会生活充满信心。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1.创新日常管理, 培养良好习惯

日常教育管理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以行为引导教育为主线, 开展各项常规工作,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引导教育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既能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以自身的行动感受文明行为。行为引导教育要根据每一阶段的具体情况, 确定学生行为引导重点, 做到月月有重点。

2.构建自律机制, 增强自治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成立学生自律机构, 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 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增强学生的自治能力。学校的广播、橱窗、党校、团校, 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学生会、文学社、艺术团、兴趣小组等社团,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干部值周制、班风班容评比制、书画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等, 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3.挖掘德育资源, 优化育人环境

职业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支持,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有利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形式, 多渠道创建校外德育基地。各部门要形成合力, 防止出现互不协调、各管一块的情况, 部门之间、教师之间要有机协调、互相配合, 共同落实德育任务。

4.深化德育科研, 推进校本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 “学校要把德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 建立德育研究组织,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职业学校应结合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 确定研究课题, 探索德育规律。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校本德育,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究, 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德育研究成果,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拓宽德育领域, 提高德育实效

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大力实施创业行动工程。职业学校要从激发创业意识、引导创业行动、培植创业能力的目标出发, 通过专业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为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深层次改革的新形势下, 职业学校只有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 努力实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 才能顺承时代要求。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07年.

[4]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7) .

学校工作纪律要求 篇3

通知要求各地迅速行动,专门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各校先进行自查,重点检查有无校园食物浪费现象、校园食堂就餐监督管理及学校节粮管理制度情况,做到“校不漏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县域内所有中小学校节粮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做到“县不漏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平时掌握的节粮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抽查。

同时,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明确关于节粮的具体要求,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校园网、电子屏、公告栏、黑板报、橱窗、班级博客等多种途径开展节粮教育宣传,在食堂张贴温馨提示语及图片,营造节粮教育氛围。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学校开展节粮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并开展经常性检查,定期总结。各校要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节粮教育活动,编制学校年度节粮计划及班级、学生节粮考评办法,将学生日常节粮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加强节粮教育宣传,营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良好氛围。

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要求 篇4

总体要求

张马学校

小学德育工作总体要求

一、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包括: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热爱生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要教育学生树立心目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师生、睦邻友好相待。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

(3)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盲目消费,在家庭中要尊敬、热爱、关心父母,听从他们正确的教导和指点。

(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2.法纪素质目标。教育学生知道国家法律中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等。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纪律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保证,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和交通规 则,从小养成遵守法纪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教育学生学习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使学生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知法和护法的关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3.心理素质目标。

(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宽厚、有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要讲信用,守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知道为人要正直、宽厚的道理。有同情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

(2)教育学生要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使他们知道这些良好的意志和品质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

(3)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知道生活自理,自觉学习,不依赖他人是自强独立的表现。

(4)教育学生确立时效观念,重视质量,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4.思想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和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集体中能互帮互助,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2)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要热爱劳动,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3)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初步学习全面发展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5.政治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品质。

(1)要教育小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要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太好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 2 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3)要教育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领导和管理体制

1.学校领导重视。建立校长负责德育工作领导体制,有德育工作领导(指导)小组,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2.德育目标明确。有长期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做到教育有针对性和层次性。3.发挥学校管理部门职能,从加强常规入手,寓德育于管理之中,有贯彻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三、组织与队伍建设

1.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抓德育工作。学校设德育处,有一名德育主任专管此项工作。2.德育工作渠道畅通,建立和健全社会教育(共建共管)、家庭教育等组织,有一定数量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3.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有计划地对德育干部(德育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培养培训。

4.学校共青团等组织能积极开展工作,配合党组织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5.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健全,有定期活动制度,较好地发挥自我教育作用。

四、阵地和制度建设

1.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如总结交流制度、理论研究制度、检查评比制度、校会班会制度等。

2.建立校内教育阵地和场所,有荣誉室(校史展览室)、团队活动室等,有黑板报、壁报、宣传栏等,有红领巾广播站等。

3.建立校外教育阵地和制度,有社会实践、劳动或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或场所;有学雷锋小组等形式的教育活动组织,坚持经常开展教育活动。

4.建立家长学校或定期与家长联系制度,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有计划、有措施,效果明显。

5.学校依据《国旗法》的要求建立升降国旗制度。

6.有德育档案(工作档案、活动档案、检查评比档案等),有专人或机构负责搜集、整理和妥善保管。

五、教育环境

1.制定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刻写、张挂在显要处,让全校师生员工人人熟知。

2.教师师德和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伟人名人画像、格言,要分别张贴于办公室、教室及有关场所。学生人人熟记或背诵守则和行为规范。

3.校门口附近一定距离范围内,没有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场所,没有盈利性游戏机、台球和录像放映等摊点(室)和其他有碍学校正常秩序、校容校貌的设施。

6.要爱护公物,不准随便开灯和拧自来水龙头。要爱护门窗、玻璃、桌凳、电器等。要爱护花草、树木等。

五、眼保健操

1.上午第二节课后,立即把桌面收拾干净,待广播一响,立即做眼保健操。2.做操时要闭上眼睛,不要东张西望。3.做操要求姿势对、穴位准,力度适中。

六、课间操

1.眼睛保健操结束后,到指定地点按要求做操,动作到位、协调,符合韵律,富有美感,队形符合要求。

2.课间操结束后快速按上操队形站好,做操时令行禁止,动作规范,符合节拍,队形整齐,横看、竖看、侧看,成排成列。

3.课间操结束后,各班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安静、整齐、有序地按指定楼梯进入教室,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

七、大课间活动

1.学生在校园内要进行有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不乱扔石子、土块、纸屑等,不准爬任何建筑物及停放的物品、不准走出校门。

2.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文体、科技、阅读等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要严格遵守纪律。

3.按时参加兴趣活动,在活动时带齐活动用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上课,认真练习。

八、放学

1.放学铃响后,学生必须尽快离开教室,不准在教室内活动。

2.放学后要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站好路队,有秩序地离开学校回家。

3.要遵守交通规则。不乱跑,不看书报,不逛商店、小摊等。

4.回家后自己的事自己做,并积极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独立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

五六年级学生一周常规

1.每周一正常参加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在升降旗时肃立、唱国歌,遵守升旗纪律。2.坚持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召开班会。班会要有鲜明的主题,及时做好班会记录。3.每天做好值日,每天早中午、下午由值日生打扫教室、楼梯、走道及卫生区卫生,每天保持好卫生。

4.加强安全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5.坚持学校财产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班级的公共设施由各班级自行保管,由学生参与保管工作,做到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赔偿。

6.每周开展好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课上静心读书,多做读书笔记,有所收获。7.组织好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快乐在大课间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8.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兴趣小组举行的各种活动。

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 篇5

一、教育要到位

1、认真学习。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湖南小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规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安全教育文件。

2、加强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预防不法侵害、预防自然灾害、防溺水、法制等教育。做到安排有计划,“教案、课时、教师”三落实。教育学生不乘坐无牌、无证、超载车辆,不乘坐载货汽车、三轮车、拖拉机、“黑车”、“病车”等车辆。每期必须组织师生进行寝室、教室、食堂等人员聚集区的紧急疏散、遇险自救等安全应急演练。

二、制度要健全

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反应迅速。

三、责任要落实

安全教育与管理坚决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班、每个人、每个环节,细化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齐抓共管,让学校教职工人人是安全员。

四、管理要细致

1、门卫管理。校门口必须由保安人员负责把关,着装上岗,严格执行来访人员及车辆盘查、验证、登记制度。校园内车辆必须定点停放,不得人车混行,坚决禁止学生上学和放学高峰时段及学生活动时间车辆出入校园。

2、接送学生车辆监管。一要全面排查,对所有接送学生车辆及乘车学生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二要经常提醒,定期召开接送车辆司机会,依据天气状况和路况变化提醒司机小心驾驶,发现隐患车辆应书面告之乘车学生家长。三要及时报告,将接送车详细信息和隐患及时上报当地政府、交警队、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四要配合整治,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整治。

3、安全隐患排查。对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要做到“日查、周结、月报”,建立详细台帐,学校能解决的明确责任人及时整改到位,需要外部力量协同解决的,学校要形成书面报告呈送相关部门。

4、安全值班巡查。要制订教学期间及节假日、“特护期”值班安排表,每天必须要有一名行政人员带领教师值班。课间、学生集会、学生集中通行时段必须安排教师在各楼层、板梯间及狭窄过道处值班。学生就餐要安排专门教师值班,寝室要安排专门管理员24小时值班并安装有线座机值班电话。

5、食品饮水管理。一要把好采购关,采购定点定人,索取、保存购货凭证及票据,定期对饮水进行检测,做好采购台帐。二要把好储存关,离地隔墙,“三防”到位,及时处理过期食品。三要把好加工关,清洗消毒彻底,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流程。四要把好从业人员关,从业人员持证、着工作服上岗,定期体检。五要把好食品留样关,凡食堂加工的食品必须留样冷藏至少24小时。

6、安全档案管理。安全责任书、安全计划、制度、管理办法、活动情况记载、隐患排查台账、会议记录、检查记录、总结等,每期都应形成书面材料归档成册。

北京临川学校学生考试纪律要求 篇6

1、每场考试前,同学们必须提前十分钟进入考场,服从监考教师安排把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物品放到指定地点,作好考试准备。全体学生不得无故旷考,如有特殊情况,要向班主任请假,和履行相关的手续。(英语有听力应提前15分进入考场)

2、任何学生不得私藏夹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否则无论开机与否,均按作弊处理。

3、同学们要准时按照开考铃响进行考试,有疑问应举手,请求监考教师解释(只限于试题印刷不清或印刷错误)。经过监考老师允许后,方可互借文具等。

4、考试期间,要认真思考答题,不得在试卷上乱涂乱画,不得左顾右盼,不得扔纸条,不得交头接耳等。

5.考试期间,不得随意进出考场,如因身体情况要上厕所和外出,需预告班主任。

6.考试结束铃响,按监考教师要求起立停止答卷。离开考场时应保持安静。

以上各款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若有违纪行为,均按《北京临川学校学生违纪处理试行办法》处理。

学校工作纪律要求 篇7

一、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诚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专业档案人员队伍在不断壮大, 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无疑为学校档案事业注入了活力。但从整体上看,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 集中表现在:

1. 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专职档案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还是偏低, 社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文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技术人员占有极其微弱的比例, 是目前档案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档案专业人员贫乏。

几年来, 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和文化水平虽有所增加和提高, 但档案专业人员却极其缺乏, 包括档案专业职业毕业生在内, 毕业于档案专业学校的寥寥无几。一部分是改行搞档案工作的, 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人员兼职的。

3. 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极大地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

4. 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观念陈旧。对新兴的技术不能很好地掌握利用。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人员素质的途径

在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的当下,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新的时期下,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档案工作是一门管理科学, 要实行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档案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外, 还要有精明强干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针对当前中等学校档案人员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现实需要。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档案事业发展的水平,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障档案工作稳步发展的前提。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原则、严守秘密、勤恳敬业、忠于职守、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精通业务、提高工效等。档案工作既是辛苦的又是默默无闻的, 同时还是替人作嫁衣, 很难出头露面的。这就要求档案人员有一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放眼长远的大局意识, 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宽广襟怀。这些年来, 档案部门, 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工作中出现的丢失档案、对档案不够重视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端正工作态度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2. 档案人员要有较强的现代意识。

首先, 要树立信息化、网络化意识。因为,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和快速增长的世界,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树立信息观念, 利用网络技术管理档案, 不断改进档案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其次, 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习并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学会利用市场规律来开发利用档案, 按照信息市场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服务。

3. 档案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

档案工作是事务性工作和知识密集性工作的集合体, 只有培养出扎实的知识功底, 才能对工作得心应手。档案人员的知识素质包括全面的档案基础理论知识, 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学、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献编纂学、历史学、地理学、文书学、逻辑学、自动化管理、专门档案管理、写作等专业知识等。虽然档案工作不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掌握完备的知识结构, 但尽可能多地涉猎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 将受益匪浅,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扎实的知识功底无疑是管理工作上水平的基础, 而熟练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管理档案资料无疑会缩短劳动时间, 减少无效劳动, 提高质量和功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比如鼓励自学、参加电大专业班、函授班及一些长训班、短训班、研修班等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邀请专家学者讲学;不过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注重实用性, 注重外语水平的提高。

4.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坐在接待室, 等待需要者上门查阅、咨询、发挥其“窗口”作用, 在接待时热情周到、尽馆藏之所有, 尽接待之知识, 满足登门查询者的要求即可。这种服务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现代观念的优秀服务是在传统观念的的优秀服务方式的基础上, 运用多种形式, 利用档案、开发信息、广为宣传, 让人们知道各种事实真相, 知道事物的历史依据, 来龙去脉, 为国民经济发展, 为开展社会教育, 为弘扬先进文化, 提高全民素质等做出贡献。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工作也应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我觉得重点是提高知识服务意识。具体要求: (1) 专业化的服务意识。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的知识服务关注的焦点和最后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而应该是通过解决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它应该非常重视用户问题和问题环境并据此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信息的吸收和重组来形成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它应该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关心并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应该关注和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 对现成的档案进行加工, 形成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服务产品, 解决用户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进而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效率。基于此, 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工作者需要将来源不同大量旧知识进行加工、整合, 并将加工后的新知识提供给用户。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得到了增值, 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不在是单纯的“数据”, 而是“解决方案”的知识, 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要求。全面质量管理就在这些服务中慢慢创造一种文化——从用户需求出发作好每项工作, 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断改进质量。知识服务崭新的服务形象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 (2) 人性化的服务意识。21世纪是一个更加注重人性化的世纪, “以人为本”不再是喊喊口号而已, 它必将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知识服务也不应再局限于少数人或者本校用户。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在适应未来时代对档案市场化需要的同时, 更好地利用市场先进技术, 加大人性化服务的力度, 提升知识服务的质量。因为在知识服务发展的同时, 随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档案用户的素质也在普遍提高。这些用户对知识服务的种类、质量要求更高, 他们不再满足一般性的服务。

目前,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可以预见, 未来的几十年,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将迎来难得的际遇期, 中等职业教育也必将高速发展。这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 才能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期, 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需要?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陋的看法。

广东教育厅要求学校禁售碳酸饮料 篇8

《通知》要求,学校不得采购不合格食品(三无产品或原料),不得采购和使用散装食用油、散装调味品以及含铝膨松剂、人工色素以及含有人工色素的调味品;不得外购散装馅料、烧卤熟食等。尽量采购新鲜肉制品,少使用冷冻肉制品、油炸食品以及香肠、火腿、肉丸等加工肉制品等。火腿肠、丸子、烤串、腊肠等不得作为荤菜。

《通知》还提出,应加强对学校小卖部和学校食堂供应品种的管理,引导校园商品店不销售、学生不饮用碳酸饮料、食用方便面等无益身心健康的食品,保护和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

学校禁售碳酸饮料体现制度善意

促进学生的膳食营养均衡,体现了浓浓的政策善意,让家长感到欣慰,他们可以少一些担心孩子吃不好、营养不良的焦虑了,又能增加家长、社会对学校食堂管理的信心,给家长吃一颗“定心丸”。广东省教育厅此举值得点赞。

对学校而言,提供膳食不是普通的社会服务,而是特殊的生活服务,在膳食安排上,要区别于社会服务,质量上要满足学生的生长发育,这是一项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教育服务事项,不是普通的市场行为,教育主管部门理当介入,不能坐视不管。对学生而言,缺乏对营养搭配的基本认识,只是觉得什么味道好、容易下咽就买什么吃,而碳酸饮料、方便面等对健康不宜的饮料、食品又最受学生喜爱。如果学校广泛销售此类饮料、食品,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把它们当主食,结果导致学生摄入营养严重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当然,引导学生不喝不健康的饮料、不吃不健康的食品,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引导,而家长却在背后“教唆”、唱反调,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努力就白费了,学生还会抱怨老师和学校,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简单“拉黑”碳酸饮料可能会事倍功半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假若不加节制地摄入过多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确实有义务、有责任帮学生抵制碳酸饮料等食品,但简单地将其在校园“拉黑”,却很可能事倍功半。

学校卫生服务工作要求及工作计划 篇9

在继续做好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学生健康监测及危险行为因素监测工作,认真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卫生教育。

一、服务内容

1、每学期开学时和在校期间定期对辖区内所有学校传染病防控(预案、晨检午检实施及记录、因病缺课记录、学生健康档案)、饮用水卫生(自来水、饮用水索证及水质卫生现状)、托幼机构保健(一人巾一杯、洗手消毒设施、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幼师健康证明及幼儿健康档案)、教学设施(教室人均面积、采光照明、黑板、课桌椅)及学生生 活设施(寝室人均面积、水冲式厕所、洗手设施)以及学生食堂食品安全情况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做好监督检查笔录及监督意见书,填写经常性监督报告卡,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区卫生监督部门。

2、指导学校定期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表、教材教案);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3、协助开展对学校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进行不定期现场检查,如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应及时固定证据并报告卫生监督所立案查处。

二、目标

1、有效防范传染病疫情在校园内的发生,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加强学校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防范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3、加强学校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监督检查,对不符合学校

基本卫生标准或存在其它卫生安全隐患的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通报教育部门;对于存在重大隐患的,及时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向当地政府报告。

4、开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督促排查,全力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

学校工作纪律要求 篇10

关键词:道德要求;不道德现象;学校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13-04

学校从来没有放弃道德教育的责任和努力,但教育者也明显感觉到现时期道德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学校道德要求与社会不道德现象产生激烈冲突,学校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社会道德的环境支持。不道德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何其艰难!

一、学校教育的道德性质

学校的道德性本质具有不言自明的道德要求。赫尔巴特说道德教育是学校的最高目的,乌申斯基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杜威指出学校处处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这些深刻的思想都表明学校自身具有不言自明的道德示范意义,它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是通过自在的暗示传递出来的。但更多的道德要求是通过教育者实施的道德教育活动明确提出来的。学校明确提出道德要求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班纪班规等以明文规定,作为学生言行举止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引导;第二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或其中的道德信息,而对所有学生明确提出的道德要求;第三种是教师与学生的个别交往中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学校的道德要求多种多样,有要求自律的,有处理人际关系的,也有关于社会和国家的道德规范,如爱国、诚实、尊敬师长、友善、守时、勤奋、乐于助人、不偷盗,等等,不同学段还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学生提出多少道德要求,我们都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学校道德要求的价值指向是“善”,教育者的教育动机和所想达到的教育目标是道德的、善的,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为了他们更好地生活。学校的一切道德努力就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有道德的、遵纪守法的社会人,要求他们做一个校内外道德人格一致的人。

如果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如道德要求的那样,则道德教育的正面效应会非常明显,儿童的道德成长也会非常顺利。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今日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反道德现象与学校的道德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给儿童道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二、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典型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出现了以放肆性的我行我素为痛快的现象,甚至有人以反道德、反传统、反主流为英雄,认为这是有能力的表现,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此附和、崇拜。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利益”,即使明知不合理,却不惜与人为恶,与社会为敌。社会中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人们自然也就有了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深切感受。人性的恶近些年毫不遮掩、毫不收敛、也毫不知耻地在社会中上演。不道德现象直接或间接地消蚀着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和主流价值观,否定着学校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影响,它们已经成为儿童道德成长的灾难。

(一)三种典型的不道德现象

不道德现象很多,以下三种特别突出[1]。一是“强权取代道德”——相当多的公权力拥有者将权力作为私人财产,用手中权力肆无忌惮地损害他人利益以满足个人的欲壑,却置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于不顾,甚至还依靠权力(如操控舆论、愚弄百姓) 践踏法律,扭曲主流价值观。他们以公权力私用达到的强度和效度作为善恶标准,而不是以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作为约束自己言行的准绳,且心安理得。二是“富有驱逐道德”——富人以财富自居,傲视天下,以为自己有了“万贯家财”,就高人一等,无视社会道德要求,藐视甚至作践他人,横行霸道。类似于“罚吧,我有的是钱”“我有的是钱,我就打死你”……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表露。对于这类人来说,“金钱万能”,“为富就可以不仁”。三是“自私漠视道德”——在突出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时期,有人为了达到自己无止境的欲望满足之目的,罔顾社会正义,泯灭个人良心,利用一切手段,严重损害他人利益,伤害着社会诚信和正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瞒上欺下、损公肥私、谋财害命等种种见利忘义行为,就是一些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发生是非颠倒的典型表现,将个人欲望的满足视为道德正当。

(二)不道德现象成为受教育者的“不道德遭遇”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遭遇”是指突如其来且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实在”影响因素,“它以极大的强度作为陌生的东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人们将痛苦地对待它”。[2]突然的、令人震惊的、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接受程度的“遭遇”,能突然改变人对某一事物原有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可能使人产生完全与先前相反或相异的言行。社会中有不道德现象本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但是过多的不道德现象频繁发生却不正常,它必然严重干扰到人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并可能毁掉一个民族和国家。这些年人们普遍感到道德滑坡,就是因为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十分猖獗、没有底线,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三种突出现象已经严重干扰到了道德核心原则(社会公平正义),它们因频繁、恶劣的强度成为未成年人的“不道德遭遇”。社会“恶满为患”与学校教人向善的矛盾十分突出,对学校道德教育造成了巨大干扰。

三、社会不道德现象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伤害

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里,过多、过频的不道德现象,对学校德育无疑是一种冲击、损害。

(一)不道德现象使受教育者基本道德认知混乱,道德价值观扭曲

学校的道德要求常常“水土不服”。学校要求人都要“讲诚信”,而学生走出学校,在经济生活中却发现,自己常常成为假冒伪劣的受害者(如地沟油事件、毒奶粉事件);学校提倡“乐于助人”,但当学生在马路上救起倒地的老人时,却反被老人诬陷为加害者。他们原本是依照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做人,而社会丑恶却重重地给他们当头一棒。他们的道德知识还不够,意志力薄弱,理性思维力十分不足,面对此情此境,要让他们去相信社会的善,多难啊!这会使很多孩子的道德认知混乱、失调。安·兰德说:“道德的目的是阐述适合于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道德生存的本质;人必须受益于自己的道德行为。”[3]以儿童关于因果报应的道德心理来看,既然讲道德不能增进幸福,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可不可以不讲道德呢?

nlc202309022336

道德教育的各个德目、道德要求上的各种规范,实际上是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明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善,并相应地暗示出所要反对的恶。当上述三种不道德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道德潜规则时,既有的道德价值认同基础就开始慢慢被侵蚀,人们的道德情感受到伤害,各种善的道德信念开始动摇。“强权取代道德”意味着公权力可以不为任何制度所约束而为所欲为,公权力不为维护社会基本公正而用,人们就会普遍怀疑社会还有没有基本正义。富了就可以不仁,不仁还可以致富,它首先给人的错觉是金钱可以取代道德而为社会普遍游戏规则;第二是没有人愿意用诚实的、辛勤的劳动去创造财富了,人人都想着巧取豪夺、一夜暴富(就如有学者指出:无德而富,有德而贫,“我”为什么还要讲道德[4])。道德起源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遏制人的自私蔓延。今天,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而不惜破坏公认的道德规范,挖空心思地为自己谋财捞利。它使道德上的“利他”价值观被颠覆,使人与人之间互信与友爱的基础失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不是越来越和谐。

上述三种现象最初只是某些人心中涌动的不道德暗流,后来演变为种种不道德行为。屡屡危害社会的人大行其道,讲道德的好人却时时没有好报。久而久之,价值观混乱,道德信念动摇,道德的权威性必然丧失。这样的道德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难有道德敬畏感。当人们对“不讲道德”习以为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从道德敏感走向道德冷漠,从冷漠走向认同、效仿,崇拜权势和财富,颠倒黑白、混淆善恶,甚至以别人的不道德作为自私的道德借口。它对人们产生的道德心理暗示就像涟漪越放越大,滚雪球似地无情摧毁着已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使人们不得不放弃心中的道德信仰。这种局面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危害至深至广。虽然说个体品德的形成受遗传、环境、教育等主体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道德遭遇”完全可以成为改变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和行为的主导因素,一旦他们的道德观从根子上被扭曲,道德行为失常也就成了迟早的事情。

(二)不道德现象刺激了人性深处的恶,导致未成年人无意识中模仿着不道德行为

儒家主张人性善,基督教主张人性恶,其实人的善恶并非天性注定。后天的环境诱导和求利心的驱使让人总是在善与恶两条道上游走。在这个摇摆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善与恶力量的诱惑和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可知,如果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不道德现象不断出现(包括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信息),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复出现的单一条件刺激,使人性原初之自私、暴力、征服与占有等动物性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由于未成年人的知识面和理性批判能力都很有限,刺激的结果就会导致他们条件反射式地简单模仿。例如,未成年人遇到人际矛盾就用暴力形式解决(从社会暴力和影视暴力中习得的),遇到权利纠纷就想到用权力压制(“我的爸爸是李刚”事件中李启铭的言行就是在权大于法的父辈生活环境中养成的)或用金钱买通。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高居不下,犯罪手段成人化、恶劣化的现实,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刺激是重要致因。

(三)不道德现象冲击着学校的道德教育

学校提出的道德要求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而同时社会中的不道德言行也会通过人带到学校的教育生活中,在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中不时地反映出来,因此学校提出的道德要求也常常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譬如,第一类,教育者自身不道德的利益观、价值观带来的道德教育尴尬。教师要在课堂上教导孩子们讲诚信、讲公平,但教师如何解释他所代表的学校所收取的所谓“择校费”“赞助费”以及学校的人情政策等其它歧视性规定呢?教师自己不努力教书,却向学生推荐校外培优班或自己组织学生在校外收费培优,他怎么向学生解释正确的敬业、责任、义利观呢?第二类,学生受社会不道德影响而在学校中表现出不良言行给教育者的引导带来了挑战。如有的学生信奉以权力和人情关系解决社会生存难题,有的学生信奉以暴力解决人际纠纷而不相信包容、理解,有的学生信奉明哲保身而不是正直诚实,有的学生自私自利而不相信关爱同学、乐于助人。近年来校园内发生的诸多不道德事件就是明证。教育者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苦口婆心无济于事,还不如社会上一个事件的影响力;学生对教师的谆谆教导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同龄人或亲朋好友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更有道理。

四、用道德的方式才能培育出真正道德的国民

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行为发生一般要经历道德认知、判断、道德抉择到道德行为实施的完整心理过程。皮亚杰和班杜拉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通过模仿、认同和强化、顺应等内化途径形成的。[5]对儿童来说,模仿是其早期道德行为发生的主要机制,后来逐渐发展理性算计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只是给“种子”注入了一些关于道德的营养,而种子能否生长成为一棵道德的“大树”,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道德土壤”,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受教育者在社会中因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道德选择。社会道德影响是隐性的、渗透式的,对儿童青少年的感染力很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经历让他们逐渐习得社会生活需要的行为方式,儿童周围的环境释放出的信息对塑造其思想行为有重要作用。这说明,社会的道德教育必须在两种道德方式下进行,第一,社会环境必须释放出道德的信息,而不是释放出不道德的信息。道德求证是未成年人接受道德要求后从社会生活中得到教育效力印证的第一步,当社会道德环境释放出符合道德的信息时,孩子所接受的道德律令便得到了强化,接下来就会按道德要求做出道德行为;反之就会被弱化,同时还会对所要求的道德行为产生怀疑,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和对社会的信任基础就面临断裂危险,而一旦不道德现象反复出现,道德信任就会彻底崩溃。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逐渐转移为对学校的不信任,对教育的不信任,由不信任走向离经叛道。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基本的信任纽带不再时,道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名存实亡了。第二,对儿童的道德引导(熏陶)方式也应该是道德的。儿童在模仿社会行为的同时,既有片面、不周全的思维缺陷,还伴有生物欲望和利益的驱使。对此,道德的引导就变得很重要。道德教育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二者的分离不仅违背公正原则,且违背人性,更不会取得教育的成功。[6]既然道德是为了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是减损个人利益,人的道德行动大部分时间必然带有利益考虑,我们就必须结合儿童的利益需要、兴趣来进行道德引导。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保证自己合理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正确方式。尽管学校在不断地提出道德要求,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但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尽人意,就是因为社会的不道德现象抵消了学校的努力。要提升学校的德育效果,就要救救大人,救救社会。

参考文献

[1]喻学林.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不道德遭遇"及制度育德[J].教育科学研究,2011(09).

[2]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7-58.

[3]安·兰德.自私的德性[M].焦晓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

[4]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57-359.

[6]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J].当代青年研究,2008(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第2课贞观之治下一篇:常见校园事故与防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