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感想

2024-06-22

一带一路的感想(通用8篇)

一带一路的感想 篇1

XX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学习了解,我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在XX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引进来战略。扩大对外资开放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吸引外资参与设立医疗、教育培训和数据服务等机构,鼓励他们更多参与相关行业发展。

一带一路的感想 篇2

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姜跃春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区域合作的不同之处, 即该倡议以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责任共担、命运与共为特征。“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开放包容的命运共同体。该倡议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沟通、人心相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他认为“一带一路”采用的是双边、多边、FTA等多元取向的合作方式, 弹性更大。他提出当今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世界贸易格局、资本流向等都呈现新的特征。同时, 美国“两洋”战略TPP、TTIP进入尾声期。美国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建立全新规则, 维护霸权地位并制约中国崛起。在此背景下, 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关键期, 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放眼全球, 整个世界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期, 大力构建电力、交通网络成为世界之需。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合作迅猛发展, 各种经贸组织不断涌现, 如俄欧亚经济联盟、韩欧亚倡议、哈光明大道、蒙草原计划、欧容克计划等。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模式, 必将引领亚太区域合作的新趋势。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外国语大学冯雷鸣从教育角度切入“一带一路”研究。他以外语院校为例, 就“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还能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他提出, 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外语类院校应该采取双轮驱动的策略, 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加强智库建设并重。外语类院校一是应该打造“语言+ 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相应地, 应该完善“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路径包括: 打破院系及学科专业条块分割;大力开展国别研究, 打造多学科研究平台; 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尝试建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 在沿线国家扩展学校“2 + 2”、“3 + 1”, “双学位”、“双校园”等教学模式, 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境外学习经历。二是应该加强智库建设,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他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国际智库网络, 遵循共商共建、稳步推进、突出重点、互利共赢的原则。具体包括: 统筹利用国内国外智库资源, 建立开放型智库网络; 转变和创新智库国际交流合作方式; 建立常态化智库对话、人员交流与合作研究机制; 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发展高层论坛。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过剩产能转移

重庆大学蒲勇健从“一带一路”倡议与过剩产能转移这一问题出发, 讨论了重庆的优势和机遇。他认为我国产能过剩是整体的综合性过剩, 非局部的行业性过剩, 并且这种过剩具有长期性趋势。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失灵和体制因素。他介绍了基于第五次产业转移而形成的两种主要产业转移模式: 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而进行产业转移; 通过“优势产业”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扩散, 从而达到技术升级, 获取销售网络的目的。蒲勇健认为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国际中端水平的制造业。基于此, 他认为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既可以采取“边际产业”转移低端模式, 也可以实施“优势产业”转移的高端模式。具体到“一带一路”战略, 他认为转移的重点领域包括以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工程装备制造, 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砖瓦, 新型建筑材料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及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水能核电等的资源建设和能源开发。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的FTA战略

在列举了中国已签署的FTA协议国以及正在谈判中的协议国名单后, 林桂军引述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原则, 即“天然贸易伙伴”假说: 地理位置临近和存在密切贸易联系的国家间, 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和较小的贸易转移效应; 而非天然贸易伙伴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则贸易转移效应较大。他认为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应该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 形塑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中国过去的自贸区建设, 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国地位的渴望被承认, 及对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出口的倚重。在这种“旧自贸区”环境下, 主要体现为对手依赖中国, 而中国对其依赖较少。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分享发展成果, 扩大市场空间, 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实现亚太地区的再平衡。针对美国主导的以改革为特征的TPP, 林桂军提出应该“两条腿走路”: 向外, 采用RCEP、中日韩、中海自贸区协定、上海自由贸易区、中美、中欧BIT为策略; 向内, 以新一轮的国内改革进行应对。他认为RCEP与“一带一路”都以开放为突出特征。我国的自贸区建设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全球价值链、引进外资和技术、出口市场 ( 传统市场, 拓展市场) 、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及过剩产能输出。

五、重庆参与“一带一路”的风险分析及口岸经济发展对策

中国外交部刘友法认为重庆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面临四重风险: 国际政治风险 ( 政治引领机制缺失风险、战略执行机制短板风险、区域治理机制薄弱风险、域内域外大国干扰风险、伙伴国家政府违约风险、政治相互信任赤字风险) 、国际经济风险 ( 发展阶段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商业运作风险、土地征用风险、不可抗力风险) 、文化冲突风险 ( 社团舆论风险、新闻媒体风险、风俗习惯风险、经营行为风险、政府违约风险、互信赤字风险) 、国家安全风险 ( 以朝鲜半岛对峙、东海主权、南海权益纷争为代表的传统安全风险和以国家政局动荡、地区热点问题、恐怖主义、自然灾害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风险) 。

四川外国语大学杨柏认为重庆地理位置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他介绍了口岸经济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 一是以洛杉矶、汉堡和上海为典型代表的海港城市, 其地理位置优越, 拥有海陆空立体化的口岸开放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二是以香港和新加坡为典型代表的海港城市, 其地理位置优越, 口岸体系完善, 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工业外贸依存度畸高。三是以芝加哥和蒙特利尔为典型代表的内陆城市, 其地理位置欠佳, 但多为国际性内陆交通枢纽, 拥有水铁空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受益于口岸要素与实体产业的相互支撑, 协调发展, 口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基于此, 杨柏提出重庆应重点借鉴以“蒙特利尔路径”为典型代表的、以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核心的内陆型口岸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参考“汉堡路径”中口岸优势与制造业互动共进的成功经验, 以此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体而言, 他提出促进重庆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通用机械行业为突破口探索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对外贸易路径; 将“口岸型总部经济”打造为开放型经济新引擎; 以国际化人文口岸为依托助推口岸经济发展; 以制度创新优化口岸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六、国外专家眼中的“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席勒学会主席海尔格及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编委丹尼斯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丹尼斯首先从美国近日的危机引入话题, 他赞同林登拉鲁什的观点, 认为人类经济首先是实体经济, 不能由美元或其他金钱计量价值, 而应由劳动生产力来衡量。他认为跨大西洋金融系统已经破产, 量化宽松政策加剧了金融肿瘤的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引入林登拉鲁什的“典型崩溃函数”: 在一定时间段内, 凡是金融和货币总量增长率呈现双曲线夸张增长的, 实体经济投入/产出率的崩溃也是巨大的, 最终必然引爆整个金融系统。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应该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契机发展高铁等基础设施。美国参与“一带一路”, 应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运用格拉斯思迪加尔法则, 对当前破产的跨大西洋体系进行全面重组, 根据汉密尔顿的原则创造新的信贷体系。在国际席勒学会主席海尔格看来,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解决欧洲危机的唯一机会。她认为欧洲危机呈现出难民危机和欧元危机叠加的状态, 并且由于乌克兰局势摇摆不定, 存在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因此, 应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以发展促和平。“新丝绸之路”作为世界大陆桥的愿景, 不仅意味着新的公正的经济秩序, 而且代表着新的政治范式。作为德裔美国人, 她认为德国目前应沿着铁路沿线大力推行扩展直接投资, 建立通关中心、会议中心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 完善当地工农业发展条件。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包容性, 是唯一能克服地缘政治问题的宏大策略。她以国际席勒学会的名义提出, 应该通过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打造综合交通系统, 构建经济发展走廊。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助力世界经济重建, 为各参与国带来巨大优势, 实现共赢的愿景。

七、“一带一路”倡议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李青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广东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系问题。她从国家与广东两个层面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意义。她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相匹配, 不仅是中国外交新理念的重要实验场所, 也是不同文明相互交往的重要渠道。从广东层面来说, “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战略机遇。为广东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 推动全方位开放指明了战略方向; 为广东的对外贸易、投资、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形势, 为中国西南和中南内陆各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广东构建以多元开放和创新驱动的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目标定位是匹配的。广东对外开放战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广东与东盟国家海上互联互通的“通道”建设及其经贸合作关系建设, 提升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水平, 为国家打造“中国与东盟共同市场”作出积极贡献。二是进一步扩大广东与印度、东非的贸易往来, 积极参与印度洋沿岸国家航段港口及其腹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加大对东非基础设施的支援和投入。三是借助于“海上新丝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为内陆对外开放创造出海上通道和“桥头堡”条件, 加强对江西、湖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内陆省份的开放, 带动内陆经济发展。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基于全球经济格局, 在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路径基础上, 提出的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本文总结研讨会上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对欧亚经济格局的影响综述, 旨在对“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帮助。

一带一路的感想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俄罗斯态度;共同繁荣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72-02

“一带一路”后,俄罗斯国内各方都表现得相当冷淡,甚至持质疑的态度。主要疑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疑虑

第一,西伯利亚铁路问题[1]。具体而言,俄罗斯直接的担忧来自“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影响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升级计划,进而给俄罗斯发展远东西伯利亚计划带来不利影响。早在2013年7月,俄罗斯政府为满足俄罗斯东部领土的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当地工业基础,促进矿产开发,巩固俄罗斯跨欧亚大陆运输系统的重要地位,特别制订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现代化改造方案,计划耗巨资进行铁路的大改造。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起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全长9289公里。贝阿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全长4234公里。俄政府意在通过这一庞大的改造工程,提升俄罗斯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运力,实现俄罗斯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大目标。然而,“一带一路”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却可能会分流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量。中国会选择由新疆经由哈萨克斯坦到欧洲的运输路线,因为这条线将会更加快速便捷。可以预期,如此一来,货运量将会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分流出去,届时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将无利可图,迟滞或阻碍俄开发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大目标。

第二,俄罗斯要成为主导者,而非仅是参与者[2]。俄罗斯提出建立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欧亚联盟,谋求在前苏联地区建立经贸联盟,发展和壮大经贸往来,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摆脱长期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的发展经济的困局。同时,雄心勃勃的俄罗斯,甚至希望通过欧亚经济联盟发展统一货币计划,既可与欧元区相抗衡,又可作为重建新的欧亚帝国的首步。但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与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战略中有一些相近重迭之处,并且加之遭受欧美制裁,经济陷入困境的俄罗斯,忧虑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会影响甚至拖延其重新构建“欧亚帝国”的计划,但如减少对“一带一路”的参与,又可能累及俄罗斯经济,这令俄罗斯左右为难。

第三,担心俄罗斯境内华人越来越多[3]。早在1896年,中国特使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3月底从上海出发,途经南海、印度洋、黑海后再换乘火车,5月才到达莫斯科。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如果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成,中国民众驾车数日便可直达莫斯科,这对中国游客、商人而言是大大便利了。然而,对俄罗斯民众而言,在感到便利的同时,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内心深处也存有一些不安全感。特别是在地广人稀少的远东地区,只有约七百万人口,而中国东北三省的人口则超过1.2亿,且与俄罗斯接壤边界长达超过3200公里,大量中国民众跨进俄罗斯远东地区贸易、工作和居住,据俄方统计,目前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口或超过100万人。不少俄罗斯舆论担心随着中俄高速运输走廊建设,会有更多的中国民众在俄罗斯居住,再加上俄罗斯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低所导致的人口危机,在俄华人将会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少数族裔。因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这种增进两国经贸合作、增加人员往来以及互联互通的政策,态度比较复杂。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卢贾宁·谢尔盖·根纳季耶维奇曾在乌克兰危机爆发时直言[5],莫斯科此刻需要的并不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来重塑欧亚秩序,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支持。他认为该构想试图重新划分太平洋到欧洲的经济格局,这反映了部分俄罗斯学者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心态。

二、认知转变

但是伴随着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俄罗斯直面西方制裁、卢布贬值等重重压力,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尤其是俄罗斯主导产业以来的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俄两国经济实力近年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以及中国倡导成立的包括金砖银行、亚投行的成立,这些都给俄罗斯带来了合作机会。内忧外困中,俄外交“望东”,寻求突围。与此同时,中方积极地与俄方进行沟通,与俄外交部门、智库等政府、学界和民间各机构就“一带一路”具体布局展开深入对话[6],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在此背景下,俄国内对“一带一路”质疑的声音日渐式微。显然,俄罗斯的态度已经渐渐从消极质疑转变为积极参与。

就中国而言,实现“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是彻底打消俄罗斯疑虑,确保中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然后,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一个虚体的倡议与一个实体的机构怎样合作,在国际上尚无先例,需要有很多创新思维。继2014年5月普京访华,明确表示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随后今年4月出访巴基斯坦和参加万隆会议之后;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第二次出访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三国。伴随着中俄领导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懈努力。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同时,由中俄两国分别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的对接[7],也必将成为两国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三、“一帶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的对接政策选择。

当然,后续的具体实施需要双方在互谅互让、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个对接政策选择。

首先,以自贸区、产业园为依托。[8]中国应通过即将启动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最终与后者建立自贸区。进而实施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以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等。当中俄以联合声明的形式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定调时,双方下一步合作将诠释两大战略的对接。今年陪同习近平主席访俄的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莫斯科会与欧亚经济委员会贸易委员斯列普涅夫会面时,中俄双方签署了启动经贸合作伙伴的联合声明。因而,打造以自贸区为代表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与产业园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主要平台。

其次,将中国产能对接欧亚市场[9]。在中国能源需求量巨大的背景下,对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而言,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是与中国合作的主要项目。近年来,双方在能源领域也实现了一些新的合作。继5月初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建设方案得到普京批准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石油此次又确认了西线供气的原则条件。此外,双方还存在广大的市场潜力。欧亚经济联盟拥有由1.7亿人口组成的巨大消费市场,到2030年经济一体化将给3国国内生产总值额外带来9000亿美元的增量。伴随着中国产能急需海外市场的背景,欧亚经济联盟将成为中国产能走出去的有一个新市场。在俄罗斯,中俄在高铁、航天、造纸、水泥制造等领域均已达成合作共识,双边贸易额有望在今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伴随着产能走出去,因而带动着中国的金融服务在逐步跟进。此举不仅能拓宽中国的外汇储备利用渠道,同时还能破除商业融资障碍,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产能走出去的当前,与欧亚经济联盟单个国家打交道的情形或将被这些国家“抱团取暖”的形式所替代。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以其高度包容性,展现出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国家发展战略的良好契合性与兼容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变缓,但中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对世界经济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特别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将为沿线国家的合作开辟广阔的前景,是多赢战略,符合各国利益。略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将为沿线国家的合作开辟广阔的前景,是多赢战略,符合各国利益。

参考文献:

[1]李秀蛟《俄罗斯智库专家对“一带一路”的评析“》,《西伯利亚研究》,2015年6月,第三期,第42卷。

[2]Alexander Gabuev.“Russia-China Talks: Silk Road Leads to Eurasia.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s, 2015/05/15。

[3]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中国人来了》,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5年3月30日。

[4]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 《亚洲崛起与欧亚大陆:新的转折已经开始》,《透视俄罗斯》,2015年5月21日。

[5]Alexander Gabuev.“Eurasian Silk Road Union: Towards a Russia-China Consensus?”Diplomat, 2015/06/05。

[6]Yevgeny Shestakov.“China and Russia plan greater Eurasian integration – Expert.”Rossiyskaya Gazeta, 2015/06/05。

[7]一财网 潘寅茹《一带一路”如何对接俄“欧亚经济联盟”》2015年5月10日。

[8]阿尔弗雷多·多利费·拉默.中俄天然气管道将改变欧亚地缘政治[N](墨)每月报,2006年3月26日。

[9]冯玉军《未来十年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外交评论》,2006年10月,第91期。

一带一路的作文 篇4

这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得到来自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亚投行筹建,中国的态度一直都是开放的,不仅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带一路”将构筑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这是一条和谐包容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往的结晶,从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到西域香料、珠宝、医药、汗血马,它们连通的不只是商品贸易,更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互通、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夯实民意基础。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R22;R22;“一带一路”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这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比较优势各有差异,互补性很强。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

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一带一路”是一项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的宏大系统工程。“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中国将与沿线国家携手同行,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共促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逐步推进,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我对“一带一路”的看法 篇5

我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

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上 “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带一路”的建设,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2013级预防 1312230105 梁鹏

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新丝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

“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筑牢“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表示

“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时代潮流,亚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如何巩固和平发展,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的共识和力量,增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亚洲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2013级预防 1312230105 梁鹏

中国将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利用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还将深度融入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篇6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一带一路”与比较教育的使命 篇7

“一带一路”虽然以经济合作为核心, 但经济发展必然涉及技术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 这中间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一带一路”的所有活动都要靠大批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劳动者来进行, 因此,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成为“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了解他国文化、精通业务的人才。从中国来讲, 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 不仅要精通本职的业务, 而且要了解周边国家的文化教育, 善于与他们交流和沟通, 能够参与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比较教育是研究各国教育并加以比较、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我国发展较晚。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尽快恢复我国因“文革”破坏的教育秩序, 为赶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步伐, 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本世纪以来开始关注非洲、拉丁美洲诸国的教育, 但对我国周边国家的教育却研究得甚少。“一带一路”的倡议给我们比较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比较教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 开展周边国家教育的研究, 起到教育智库的作用。为此, 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我国比较教育工作者队伍庞大, 许多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都设有比较教育研究机构, 因此需要力量的整合和分工, 避免重复或产生空白。例如, 上海、广东等地的研究机构可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教育为主;北方和西部等地的研究机构可以陆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的教育为主,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并定期开展研讨, 交流研究经验, 讨论遇到的问题。

第二, 先从国别研究着手, 厘清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基本特点, 然后加以分区域的比较。特别注意他们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才的数量和适应能力、留学交流的情况、在周边区域合作中需要哪些援助或者可以输出什么援助。

第三, 需要重视文化研究。我国周边国家大多是民族国家, 都有各民族的特点, 离开民族文化很难理解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最好能到该国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如他们对教育价值观的理解, 对人才的期望等文化观念形态。了解了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形态, 无论是我们接受留学生或者我们派出人员都能做到适当。

比较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因为我们过去缺乏研究的基础, 同时这些国家的文献资料比较缺乏, 我们的研究需要转型, 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 只要大家通力合作, 一定会有成果。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一带一路”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周满生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有了纲领性蓝图。这个蓝图不仅标志着中国以“一带一路”为主旋律的外交战略将开启新篇章,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愿景与行动”圈定了“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涉及的18个省份, 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 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区, 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市, 内陆地区则是重庆市。“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0余个国家, 44亿人口。“一带一路”在促进教育进一步开放方面的作用, 可能有哪些?

1.大幅度拓展与沿线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 尤其是孔子学院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高校在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 更能发挥积极主动性, 也有可能实现更多对等交流。“一带一路”战略, 其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 开展合作办学, 中国每年要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举措。地方政府也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如云南提出发挥独特区位优势, 统筹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门大学振兴行动计划、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升级”的多元并举策略,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综合提升, 切实增强云南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最直接的影响是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地方高校对举办海外孔子学院有很强的积极性, 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广东韩山师范学院, 是一所很不知名的地方高校, 但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就非常有特点, 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地区, 包括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 与这些国家的很多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注重与东南亚国家潮汕华侨华人子女开展华文教育, 重打血缘和亲情牌, 每年在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学习华文的东南亚学生超过200人, 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促进国内西部地区教育的腾飞。“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 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国家投入大量资源, 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大大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能力。包括在广西, 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 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云南,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同时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辐射中心。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 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 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 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 促进穆斯林文化和教育的开展。

3.促进现有国际教育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现有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亚欧会议 (ASEM) 等国际组织都有相应的国际教育分支部门, 定期召开教育部长会议, 开展多种多边教育合作。“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发展理念倡议, 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带动下, 会进一步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 加强相关国家沟通, 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的企业机会 篇8

一、机会在于创新思路

“一带一路”的跨国发展,首先要根据所在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它的民族特色,总体采取一国一策、一城一策或者一市一策,不能完全照搬我们既有的商业模式或者现成的做法。

比如万达在印度的投资。此前五年,我五赴印度,一年一次。我当时想,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经济也在快速增长中,我们内部认为印度应该是下一个中国,那里有很大的市场机会,所以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投资重点。去了之后,按照万达在中国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也想搞万达广场。万达广场在中国可以投建几百个,印度至少也可以投一百个。按照这个想法到印度去找项目,还专门成立一个印度部门,翻来覆去地谈,结果5年都没有落实一个项目。

问题出在哪里呢?印度城市市区极难找到现成空地。郊区有地,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基础设施很差,没什么配套。这把我们原来的想法限制住了,没有办法实现。员工们翻来覆去地想,最后萌发一个新想法,结合印度土地现实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干脆就在城市郊区搞大型开发区,把中国的新区模式套过去。思路一变,机会就来了。经过我们和印度哈里亚纳邦近两年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共识。这个邦在印度的位置相当于中国的河北。印度首都德里和北京不同,北京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德里很小,大概不到三百平方公里。在德里市的旁边,非常好的一个位置上,我们签了一个占地30平方公里的新区,首期差不多12平方公里,取名叫万达新城。

印度总体还处在短缺经济的状况下。中国制造业发达,现在没有短缺的商品了,但在印度,还有很多东西短缺。比如印度现在房子供不应求,在印度德里,特别是孟买市中心,房价贵的超过10万人民币一平米。印度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20多年前,整个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不说别的,电就无法保证。无论去孟买还是德里,五星级酒店里可能正在开会,突然间就没电了,十秒钟以后或二十秒钟后,电又来了,什么原因?所有的酒店都要自备发电机,因为经常停电。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考虑要做一些大型的旅游设施,还要考虑生产安全性,安排了三路回电。所以,这个项目从电、给水、自来水、污水处理、通讯等,相当于我们自己从头全搞。

这个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要二三十亿美元,整个产业新城规划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应该是印度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一个已签约、具有约束力的项目。印度政府也刚刚在一个多月前公布了接受这个项目供应土地的方式,采用所谓的瑞士竞标法,一下子就把我们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把基础设施搞完,可以获得我们想要的土地。我想在印度发展商业项目,比如我们比较成功的万达文化旅游城,不这么做,很难找到一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的土地来搞这么大的项目。而且这是一大片土地,数百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被摊薄在土地上,平均下来,土地的购买成本、配套成本,比我们想象的便宜不少。

莫迪总理提出要搞印度制造,顺应印度制造这个口号,我们在新城规划了近60%的工业区、制造园区,其次是旅游园区,然后才是住宅园区。由于土地价格极具竞争力,印度政府给了这个项目许多绿灯,可以说创造了几十项第一,比如说从来不允许外国企业搞一级土地开发,现在可以了。

总结一下,从我举的例子来说,到“一带一路”去发展,套用在中国的既有成功模式和思想,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结合当地国情,结合所在城市的特点,一事一议,创新思路,企业机会就来了。

二、机会在于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有少部分是发达国家,但总体上看,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如中国,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落后于中国。中国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先行。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水平,在许多方面,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相对都很超前。比如高铁、高速公路、通讯设施等。但是,我们发现在“一带一路”上的这些国家,基础设施是非常落后的。就像我们所讲到的印度,还有亚洲另一个大国印尼,一个人口13亿多,一个人口3亿多,在人口这样庞大的国家里,却没有一公里封闭的高速公路,它所谓的高速公路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一级公路,没有封闭,是平行的,不是立体交叉的。这两个国家也没有一公里的高速铁路。我们分析“一带一路”上这些主要的国家,不包含所有国家,仅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就有四五个,就能创造百万亿级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机会。基础设施不完全是地下的隐蔽工程,还包括各个方面,比如交通、通讯、城市新区等等,这个机会是很多的。

基于上述认识,万达也做了个决定,我们要把万达新城这种模式在印度推十个以上。我们去做什么呢?我们已经改变了万达在中国的既有成功商业模式,不是做一个零售终端的供应商,也不是做五星级酒店,在印度我们已经变成基础设施的投资商。把一片土地平整,这就带来机会了,因为在城市中心买不到地,在近郊也很困难,稍微离得远一点,可以做一个新城,这个基础设施投资量很大。土地整理完以后,土地供应也非常容易,因为土地也是稀缺的。

三、机会在于服务业

“一带一路”风口下的企业机会,一般人可能认为,“一带一路”的机会就在大宗商品或者制造业,当然大宗商品、制造业机会是有的,不过我认为,更多的机会来自于服务业。所以,万达结合自己实践,到“一带一路”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目标除了刚才讲的做基础设施,转变自己角色,改变商业模式外,主要就是在服务业上找机会。

举个例子,我们收购了欧洲最大的一个体育公司,这个体育公司最成功的是冰雪运动和足球,由于收购这个公司,我们能够把一些体育项目,比如说今年很快就要开始的铁人三项运动引进中国。前几天,我们刚刚宣布一个国际足球的大型赛事也会落地中国,还要在中国举行拥有IP的亚洲地区篮球赛事等等。这种体育赛事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不但能获得很好的盈利,而且这种产业越老越值钱,越久越值钱,受科技的影响和冲击也非常小。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刚刚公布在英国并购了全欧洲最大的电影院线公司,谈判几年,随着英国一脱欧,英镑一跌,这个事成了。但是,如果没有三年前的准备,没有一个劲地谈判,机会来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把握得住。

有了这种对服务业的充分认识以后,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法国著名的欧尚集团,双方达成一个合作,共同投资35亿欧元在巴黎市郊投资一个占地接近80公顷、能够创造1.3万个就业机会的超大型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这个项目得到法国政府和巴黎大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经正式公布,签署了协议。现在政府的公示也在进行中,很快就会结束。这是欧洲近30年来最大的一个旅游方面的投资项目。在当前欧洲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为什么法国还有这种机会?其实不要忘了,法国、英国虽然发达,但是早发有优势也有劣势,所谓劣势就是它的大型设施、文化设施、旅游设施,差不多都是百八十年前建设的,或者五十年前建设的,新的设施不多。这给了我们一个改造和提升它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在金融危机期间,在伦敦拿到了一个酒店项目,这个项目现在已经销售了,很快就要开业了,它将来会是全欧洲最好的高端酒店。这个项目很小,投资也不多,但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在英国那么重税的制度下,通过这么几年的投资,可以白赚一个五星级酒店。这样的机会比比皆是。

我的一个认识就是,在“一带一路”上,作为企业家要看到机会,一定要看到与众不同的机会。在“一带一路”指导思想下,只要你创新思路,只要你去迎接新的挑战,一定能找到跨国发展中新的机会,给企业成长增添新的活力。

上一篇:五年级生活的启示作文下一篇:小修队hse例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