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美食的诗歌

2024-07-02

描写美食的诗歌(精选8篇)

描写美食的诗歌 篇1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豆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p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描写美食的诗歌 篇2

《尚书·舜典》中强调:“诗言志, 歌永言”。任何题材的诗歌中都关乎作者内心的抒发与寄托。已有的把李贺的女性诗歌与其生命寄托联系起来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在这些诗歌中有作者的政治寄托, 二是傅怡静的《三“体”合一的李贺女性观》中谈到的感情、情欲、理想生命寄托。笔者认为上述研究成果没有把具体作品与其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李贺描写现实女性诗歌的认真解读, 本文认为此类诗歌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感寄托。

一、政治生命寄托。

古诗中以描写女性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由来已久, 屈原的《楚辞》中描写了大量“香草”“美人”意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政思想, 这种写作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 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等。

那么李贺的诗歌创作有没有受到影响?如果仅仅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进行推理就有点牵强。这要从李贺的生逢遭遇及其具体诗歌来探讨。

李贺一生才华卓荦却怀才不遇而又孜孜以求。虽出身唐郑王之后却因避父讳而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 驳斥无耻奥步, 鼓励李贺应试。终因礼部官员听信谗言, 选拔人才敷衍从事, 致使他名落孙山, 遭遇到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正如其在 (810年) 《仁和里杂叙皇甫浞》里写到:“那知坚都相草草, 客枕幽单看春老。归来骨薄面无膏, 疫气冲头鬓茎少”。

终因礼部官员昏庸草率, 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 遭馋落第。当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就必然在诗歌中去寻求, 借重与已有的传统创作手法, 他在其描写现实女性的诗歌中确实表现出了这种倾向。正是这种对于读书人来说毁灭性的打击, 使其毕生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缺乏入世而超世的襟怀、乐观旷达的心胸, 于是他那种奇思异想一旦与冰冷的社会遭遇, 其诗也就显得刺激狠透, 正如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中描述的“荒国陊殿, 梗莽邱垄, 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于是他笔下的诸多女性呈现出怨妇的形象, 这种类型化的形象塑造不能不说与其政治生涯的不得志无关。李贺早年的积极入世精神在其《雁门太守行》中表现的最为充分, 还如《公莫舞歌》等表达作者那种甘为君王出生入死的决心, 然而现实不允许其有这样的报复, 于是后期的诗歌便带着某种种怨恨在其中。而且这种怨恨多借助于女性的口吻来表达。如《感讽六首》之五“晓菊泫寒露, 似悲团扇风。秋凉经汉殿, 班子泣衰红。本无辞辇意, 岂见入空宫。腰衱佩珠断, 灰蝶生阴松。”描写班捷抒遭遇被弃的幽怨之情, 还如《堂堂》描写了被冷落幽闭的后妃, 这类诗歌形象与作者的身世遭遇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历来研究李贺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非写实的诗歌中, 而对他的关乎仕途前程的诗歌少有人探究。实质上通过这类诗歌的解读会让我们对其整体的生命状态作一全面的把握, 对我们正确解读其描写现实女性的诗歌多一份佐证。读书为官是唐代士子们的理想人生征途, 李贺也不例外, 这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的很为充分。如他的《高轩过》“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文中对来访的韩愈盛赞有加, 诗末两句表明诗人渴求改变自己困窘的处境, 期待在韩愈的帮助之下能够飞黄腾达。《雁门太守行》中所表达的“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舍生忘死的精神。他的《马诗》中所奋斗不息的品格。还如《吕将军歌》中塑造的出生入死、神勇无敌的将军形象, 实质上是作者自己的理想化身。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李贺也是个积极入世的诗人。这种精神品格是其生命的基本构成, 因此也会注入到其他题材的诗中, 这对解读其现实女性诗歌是一个参照。

二、爱之生命的寄托, 自我悲悼之情的抒发。

李贺诗歌中不乏艳歌丽句, 例如《石城晓》“春帐依微蝉翼罗, 横茵突金隐体花。帐前轻絮鹅毛起, 欲说春心无所似。”清代王琦就谈到“长吉此诗, 专为娼女晓起将别之况。”这类诗歌往往显得“意新语丽, 当时工于词者莫敢与贺齿, 由是名闻天下”。李贺这类流露艳情的诗歌不少, 虽是如此, 若探寻其精神渊源就不能单就其诗歌描述而下结论, 认为其就是一种情事体验的表达。笔者认为这是李贺纯真之爱的寄托, 诗人一生交际范围狭窄, 很是孤寂, 母爱让其人生得到爱的滋润,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其把对母亲的爱上升为对女性都持有一种爱的情愿, 并通过幻想,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构建一种女性存在的和美境界。如《咏怀.其一》“长卿怀茂陵, 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 春风吹鬓影。”诗中勾绘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美好生活情境, 寄托着诗人对爱的向往之情。

同时, 还有诗人自我怜爱之情。李贺自身羸弱, 性格孤僻, 以己推人, 常把自己的爱怜之情付与他人, 表面上是同情他人,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境况的悲悼, 这种写法与同时期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如出一辙。在柳宗元的游记中, 作者多写一些被人所冷落的景色, 从而暗喻自身的不得志。李贺虽出身望族, 才华出众, 然而家境贫寒。可是到他父亲, 家世已经衰落, 父亲做边疆小官且死的很早使原本寒素的家境变得更加困窘。李贺在《感春》中用“日暖自萧条, 花悲北郭骚”来诉说家庭的贫寒。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欲将千里别, 持此易斗粟”叙写年幼的弟弟为糊口而远走他乡, 可见家庭是多么的困窘。这种无奈困顿的情绪也自然出现在其现实女性诗歌中, 如《夜来乐》“剑崖鞭节青石珠, 白騧吹湍凝霜须。漏长送佩承明庐, 倡楼嵯峨明月孤。续客下马故客去, 绿蝉秀黛重拂梳。”虽然身处奢华的环境中却能够体会到孤寂、无奈, 这种悲观情绪的渲染不能说与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无关。这种落寞绝望的情绪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作者多舛的命运。《冯小怜》“湾头见小怜, 请上琵琶弦。破得春风恨, 今朝值几钱。裙垂竹叶带, 鬓湿杏花烟。玉冷红丝重, 齐宫妾驾鞭。”写身价一落千丈的冯淑妃, 当日集三千宠幸于一身, 而“今朝”又“值几钱”, 作者落寞悲观的情感在整首诗所营构的氛围中显现了出来。

诚然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艳情表达的倾向, 例如《大堤曲》中“鲤鱼尾与猩猩唇”一句按照陈允吉先生的解释:“郎食二句:表面上说此女子与北人饮食相得之欢, 实际上是用隐匿手法暗指男女的性爱行为”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颇有不妥, 因为此类诗句其本质还是出于爱的寄托, 不是基于情爱的表达, 而是其生命之爱的寄托, 在诗人笔下的这些女性身上同时也承载着他的自我怜爱之情。

三、慨叹生命的短暂。

在李贺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对时光流失的无奈和绝望, 如《天上谣》中的“东指羲和能走马, 海尘新生石山下”中就颇有沦桑巨变之感。还如《秦王饮酒》《古悠悠行》等。关于这个主题, 有许多学者已经很明确的指出了, 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就说“细玩昌谷集, 舍侘傺牢骚, 时一抒泄而外, 尚有一作意, 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 年命之短, 世变无涯, 人生有尽, 每感怆低徊, 长言永叹。”这样的生命格调同样体现在其现实性的女性诗歌中, 但是表现在此类诗歌中的生命慨叹的缘起又是与其他类诗歌不同的, 在这类诗歌中作者流露出对女性美的留恋, 同时也有青春难驻的感伤。

他的《大堤曲》就能很好的证明此观点。李贺此诗沿用南朝乐府古题, 使用大堤女子的抒情口吻, 抒写了与北人的强烈恋情, 通过一系列幻想性形象的着意描摹, 生动的刻画出大堤女的美好形象。诗歌通篇以五言句式为主, 中间又使用了一组三言诗句, 形成音节错落之美, 使诗篇洋溢着民间歌谣的风调。与李贺同时代的沈亚之在《送李胶秀才诗序》一文:

余故友李贺, 善择南北朝乐府故词, 其所赋亦多怨郁凄艳之巧。诚以荩古排今, 使为词者莫得偶矣。

《大堤曲》总体上借用大堤女子的口吻写与行客的炽热恋情, 诗中大部分的意象是幻想性的。句中所用的“青云髻与明月珰”“鲤尾与猩唇”“桂香、莲风与菖蒲花”意象纷繁, 令人眼花缭乱。诗末四句“莫指襄阳道, 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 明朝枫树老。”诗中把难得一见的菖蒲花与老枫树相对比, 美丑对比强烈, 绵绵的爱意与生命的飘泊感放在一起, 取得令人刺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通过上述几首诗的分析, 在这类诗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压抑的气氛, 这些诗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把对美的留恋和不可驻留通过诗中的女性口吻或怨恨、或感叹、或惆怅等方式来加以表达, 在这些诗中流露出作者不可释怀的幻灭感。这些现实女性的诗歌中流露出的时间观往往是因为对女性的怜爱和同情而抒发的。

古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例析 篇3

先看2009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题:这首散曲最后四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这首曲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的初秋景色。

②本曲以乐景衬哀情,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③本曲以景结情,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这道试题我们不難看出,第①点是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分析的,第②点是从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的,第③点是从诗歌的结构方面分析的。因此古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内容、情感、结构三个角度。

对古代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赏析,难点往往不在内容和情感方面,而主要在对结构作用的分析上。如何来分析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呢?这主要看描写的景物处在什么位置上,一般说来,诗歌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奠定感情基调、起兴、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中间的景物描写主要有过渡、照应、对比反衬等作用,结尾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景结情、照应、对比反衬等作用。

一、开头的景物描写

1.起兴。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

思?摇远?摇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摇?摇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这首词表达了闺中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以深秋的红叶黄花起兴,引出闺中人对远方行人的思念(结构上),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内容上),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情感上)。

2.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2014年的全国课标卷:

阮?摇郎?摇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问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首二句写春风吹雨,残红满地;三四两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词的下阕写出了女主人公无法排遣的孤寂愁闷之情,因此从全词来看,词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3.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送人到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的首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为下文具体描写离愁做铺垫。

二、中间的景物描写

1.过渡。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摇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问题:第三联去雁和孤云等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三联上句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下句写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第三联通过描写去雁和孤云使诗歌由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

2.照应。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问题:颔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照应标题。临安城里下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深巷里又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这番景象与标题“春雨初霁”相照应。②承上启下。承接上联作者感叹世情浇薄,并对自己此次出来做官心存不安,所以才会彻夜听雨无眠;正因为春雨初霁,所以在“晴窗”下品茗分茶,诗人闲来无事,用写草书来消磨时光。③春光明媚,然而诗人彻夜未眠,国事家愁伴随雨声涌上诗人的眉头,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三、结尾的景物描写

1.以景结情。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问题: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结尾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悠长。

2.对比反衬。

眼?摇儿?摇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试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一句的作用。

唤起闺中女子春愁的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寻味,这句话描写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欢快景象,用鸟语花香的乐景来反衬主人公隐藏在心中的无限春愁。

值得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作用同时具备,如上文的《送人到松江》,了解了这一点,考生才能够把答案写完整。

描写美食的作文 篇4

泡馍是我们陕西特色的食物之一,身为一个陕西人,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吃美味的泡馍。昨天天气很好,所以我们全家决定出去吃泡馍。

到了饭店,我看见里面人山人海,简直座无虚席。我们先点了两盘凉菜,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刚刚好,泡馍也好了,服务员给我们端了过来。我看见热气腾腾的泡馍,泡馍在洁白的大碗里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我的口水在嘴巴里不停的打着转,哇太美味了!我迫不及待的用灵活的筷子美美的吃了一大口,连连称赞道:“真不愧是陕西特色食物,味道真是一级棒呐!”接着,我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结果吃的太入迷了,就连奶奶问我喜欢吃泡馍吗都听不见了。我们很快就吃完了,临走时我心里默默念道:泡馍啊泡馍过几天我还要来品尝你。

我喜欢吃美味的泡馍。

描写美食的句子 篇5

2、夹起一只,迫不及待塞入嘴中,酥酥的、脆脆的。虾肉的鲜与虾皮的脆结合在一起,似食神所做,似天王之赐。那么完美,那么成功。一个足矣。

3、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用手抓起那热腾腾的炸醋肉,表面上还沾着几滴油,那酥焦的外皮上撒着黑胡椒粉,慢慢放入嘴中,先咬破他酥脆的皮,接着是他嫩滑的肉,顿时,一股热气从肉中涌出来,带着肉汁,使我全身都热起来了。吃下一块香气四溢的炸醋肉,嘴里还仍有余味。

4、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笼汤包饱满,润泽,嗯,看起来就很好吃。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轻轻一捏就破碎了。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汤汁儿。

5、我拿着糖葫芦走出人群,迫不及待地撕开外面的一层油纸,顿时露出了糖葫芦红彤彤的脸蛋,甜丝丝的香味儿扑鼻而来。我忍不住咬了一口,甜津津的,甜中还带有一丝山楂的酸味,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6、多么希望你是一道美食,我做一个真空的盒子,将你永远在我心中保鲜,谁也不行,你是我的独家记忆。

7、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店门口有一个很萌的小笼包形象,它左手捧着一笼小笼包,走近了仔细看那小笼包,它的皮晶莹剔透,薄得甚至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就像真的小笼包一般呢!

8、小笼汤包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错呢。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汤包就往嘴里塞,好烫,我捂着嘴巴叫了起来,这次我吸取教训,先轻轻地咬一口皮,顿时,汁儿涌进了我的嘴里,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应过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汤包了。

9、我最爱的美食,非“饺子”莫属,我享受着它在我舌间上舞动的感觉;吃饺子就像跳舞一样必须配合着旋律,如果心急想一口气吃掉,它就会烫你的嘴,就无法好好感受它的内馅;如果发挥耐心,配合着它的脚步,那么,就能尽情的享受这优美的节奏;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美味多汁的饺子往肚里吞,只想让它在口中慢慢回味,细细品尝,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

10、一张简简单单的烙馍,卷得下千千万万的美味小菜,怎么样?口水留下来了吧!如果你到徐州来,请一定尝尝我家乡的烙馍!

11、在锅里把鸡丁翻炒几下,我越看越感觉鸡丁是在锅里跳舞,谁也不示弱,都想让自己身上沾满酱汁的味道。忽然,一把黑色的木耳和它们一起翻炒,厨房里香气扑鼻。

12、妈妈熬的鸡汤,白色的,很香,咸味,很好喝。每次妈妈做鸡汤,我都拿个小勺子喝,喝一口,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

13、金秋十月,稻黄蟹肥,声名远扬的阳澄湖大闸蟹又隆重登场了。

14、只见厨师用戴着塑料手套的右手轻轻按住烤鸭,另一只手则是在鸭脖子那里割开了一道口子,再顺着口子一点一点地把皮给割下来。哇!皮割到鸭腿的时候,居然有一股油水流了出来。那油水金黄金黄的,真像我喜欢的鸡汤呢。皮弄完了,接着就是那鲜嫩的肉了。肉白白的,厚厚的,每当师傅割下一片时,我都想立刻把它塞进嘴里,独享美味。真不愧是北京烤鸭啊!

15、只见大姐姐首先取出一个洗干净的碗放在桌上,接着用一个很大的竹制漏勺从一个大锅里捞出一大把粉丝,放进刚煮开的热水里涮了涮,两分钟左右,再把烫好的粉丝装进大碗里。她娴熟地从一个个大陶瓷容器中取出适量的鸭血、鸭肝、鸭肠,还有切成三角形的油果子,放入碗中,再撒上香菜、榨菜之类的调味品,最后放一勺辣油、少许的盐和味精,这样,一碗香气四溢的四角血粉丝汤就做好了。

16、在餐厅的灯光下,三黄鸡的黄皮被照得光亮,皮上的油正在闪闪发光。把冰冻过的三黄鸡放进酱油醋里蘸一下,再放进嘴里,啊!忽然感到一股清凉流遍全身,之后你又会感到一丝丝酱油味在口中徘徊,再一咬,“呲”一声,里面的鲜汁一下子流了出来,甜里带鲜,之后,你必定会用舌头去舔那Q弹的嫩皮,三黄鸡那Q弹Q弹的口感可以和椰子冻相媲美,那皮再嫩则软,再鲜则腻,吃完后,抿一抿嘴巴,还会感到一丝回甜。

17、琼海山美、水美、人美,小吃更美,特别是那色泽分明、椰香四溢的椰子糕,更是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18、闻一闻,顿时口水直流三千尺。咬一口,皮软软的,透着一点醋的酸味。馄饨馅又鲜又嫩,闭上眼睛好像身体很轻盈,腾云驾雾一般。如果放了辣酱的话,更加美味,在冬天里吃这样的美味再好不过了。

19、朋友,你是否也已经嘴馋了?那就在这金秋蟹肥的日子,随我来尝尝美食精品——蟹黄包子吧!

20、蒸了差不多40分钟,香喷喷的馒头出炉了,热气腾腾,犹如一个个胖娃娃。我忍不住抓起一个就咬,松松软软,香香甜甜,舌尖美食独它也!

21、小馄饨,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22、妈妈准备午餐做的第一道菜就是酸豆角,这样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豆角味道。每当我想第一时间品尝菜时,都会站在妈妈旁边看着她做菜。瞧见她先用菜刀麻利地把赤红色的小尖椒切成薄片,待我把豆角放如锅内,妈妈立刻就开了火,将油倒入锅后,它们立刻沸腾起来,油的温度渐渐升高,它们像一只只小精灵似的在锅中活蹦乱跳。

23、碗中汤汁浓白味鲜,烩面莹润如百合片,大块滋味浓厚的羊肉放在中间,碗周漂浮着翠绿的香菜和嫩葱。面滑筋韧,那些躲在汤下的豆腐丝,粉条和白嫩嫩的鹌鹑蛋纷纷冒出了头。这么丰富的食材,闪着诱人的光,真令人垂涎三尺。

24、那些冰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不知引来多少小孩儿渴求的目光。

25、番薯枣子一定没吃过吧!其实就是把番薯煮熟,去皮然后和些糯米粉捏成泥,做成一个个圆圆的小球,撒上点芝麻,往油里一炸,哎呀那个香啊,快把鼻子引下来了,吃一个,糯粉粉的感觉就会让你流恋良久,美味至极,我想你一定馋的流口水了吧!

26、这时夜幕降临,炸枣外皮才揉好。开始包炸枣了,我挖了一点外皮,在手心慢慢压成厚面片,往中央放进馅料,用虎口一点点收起来,炸枣就完成了,真像一个圆鼓鼓的皮球,装满了我们的新年愿望。我用手沾了一点油,拿起一点外皮,轻轻搓成圆形,放在浅蓝里,不一会儿炸枣大功告成了!

27、这时的稀豆粉呈现出了葱绿、椒红、盐白的色彩,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喝一口,咂咂嘴,那味道就直往你心底钻。

28、鱼香肉丝的味道好,看相也不错。一个盘子中有绿油油的青椒,红艳艳的萝卜,黄澄澄的肉丝格外显眼,再浇上火红的辣汤,真令人垂涎三尺。

29、粽子用绿色的芦叶包着纯白的糯米和红色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30、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31、蛋清羊尾,是临海最为有名的小吃之一,在宋朝,曾经被选为全国名菜谱。蛋清羊尾外面是黄黄的蛋清,里面嵌着黑黑的、甜甜的豆沙,就像一个个小灯笼,让人吃一个就叫好。这就是真正的临海。

32、金灿灿的鸡蛋,脆生生的干炸菜,胖胖的火腿肠,再把那红亮亮的麻辣酱一涂,用白色的皮子一包——啊,多香的煎饼啊!我几天不吃就馋得慌。

33、“酿豆腐来喽!”阿婆用家乡口音说道。阿婆给我盛了一大碗饭,白米饭压得密密实实,上面有豆腐,青菜,墨鱼还有煮得快融了的西红柿。

34、看羊肉串在小贩们的手中来回翻动,散发出阵阵香味。前面的招牌上写着“撒尿牛丸”,怎么叫这名字?我连忙让妈妈买了一份,我看了看牛丸,它也很普通呀?我咬了一口,里面的汤汁射得老远,原来这就是“撒尿牛丸”呀!

35、我越看越饿,迫不及待在皮上咬一个小洞,把嘴凑上去,吸上一口汁水,那汁水便涌入我的口中。我嘴里顿时感到油汪汪的,汁水在嘴里左翻右滚,甜滋滋的,让人不忍心咽下肚,直想让那美味在口中细细品味。

36、下了楼,嗅了嗅,闻到牛肉丸的味道,便跑进厨房,发现母亲在那做着牛肉丸。看见我进来,便说:“已经给你烫好了一碗牛肉丸了,在桌上。”我连忙跑到桌前,暗自欣喜丸子出锅了!一小碗的牛肉丸冒着热气,那些丸子快挤满了整碗,一个个仰着头,望着我,期待着能成为第一个宠儿。我先喝了口汤,热汤一下肚,胃里暖暖的,咂咂嘴,说道:“这味道才正宗!”胃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37、首先拿三个新鲜的西红柿,把它们洗一洗、切一切。妈妈看着我认真学习的样子嘴角露出了笑容。妈妈亲切地叮嘱我:“慢点儿,别切到手了。”过一会儿,这话又重复一遍。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于是格外小心,把西红柿切好后放到玻璃碗中备用。

38、难忘家乡的饺子,一张巨大的圆桌,摆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家人在厨房忙碌着,将绞好的肉,剁碎的姜末、葱末放下盆中,沿顺时针方向搅拌,拌到肉质融为一体,闪着晶莹的光泽。大家围坐在桌旁,在欢声笑语中,包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39、朋友,你想吃肉夹馍吗?如果想,就请到我的家乡做客,我一定让你吃上可口美味而又正宗的肉夹馍!

描写美食的作文 篇6

提起平凉小吃,首推羊肉泡。是独特的伊斯兰风味食品。自古就有“不吃羊肉泡,枉把平凉到”谚语。在长期竞争中,其选料、做法以至佐料和吃法均日益考究,终于形成独特的平凉风味。它的主料选肉质肥嫩的羊肉,切割后清汤下锅,煮时不加调料。肉熟后肥白瘦红,色泽新鲜,汤则清而不浑。肉质肥嫩可口,采取“单走”,即羊肉和泡馍分别送上,肉汤清而不腻,鲜而不膻。吃时多由顾客按己之所好选择肉块,掌刀者按量切片入锅。

佐料有香料、油泼辣子、香菜、大蒜或糖蒜等。吃过的人们赞美:“口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饭后一碗“三泡台”盖碗茶,令人心旷神怡,美食之乐,油然而生。羊肉性热,含高蛋白成份,老幼皆宜,经常食用,可健身壮体,实属冬令大补佳品。是一种极富营养的美食。

在我们这里有老字号的春花楼饭庄,祥盛的羊肉泡都是最有名最正宗的,每天从早上到中午一直要排好长时间的队才能吃到,有机会你也可以去尝尝!

描写美食的诗歌 篇7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多让人印象深刻被称作经典的细节描写。如鲁迅的《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会“回”字四种写法的描绘, 突出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第六回, 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终不肯断气的细节, 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 既是父亲送“我”出行的细节, 还是全文行文的结构线索, 更是作者抒发至性至情的最好载体。

现代诗歌也不乏“细节”的精妙之笔。如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童年是午后的秋千数白云一片片/和你赤脚走在雨天/看彩虹挂天边”……多富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 获得无穷的审美愉悦。

如此来说, 细就是细微, 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 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词尽管篇幅短小精悍, 但是, 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它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也是古典诗歌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古典诗歌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往往能达到“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试看我们中学教材中的古典诗歌, 就有相当多传神的细节描写。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词人选取了分手在即的一个细节, 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互相注视, 泪眼汪汪, 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 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 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 从一对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 遮蔽了整个世界, 此一去, 天涯相隔, 前路迷茫, 愁云惨淡, 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 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 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 一切尽在不言中。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 由此可见, 千里迢迢飞送荔枝, 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 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 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正是“妃子笑”这一细节,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力地讽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 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可见运用细节描写, 能够使诗歌走出平庸, 平中见奇, 有点铁成金之妙。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意万重, 异乡作客, 秋风起兮, 触动离愁, 欲作家书, 思绪万千。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 于是欲作家书, 可是千言万语, 又不知从何写起。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没有直叙乡思, 只写了刹那间的个人生活的一个细节。一个“又开封”, 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地表现了出来, 耐人寻味。乡思之重, 感慨之深, 却以平淡、自然、精练的七个字表达与呈现。

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潋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抛莲子”, 她抓起一颗莲子 (那是她初恋的一颗心) , 扔过水面, 扔向那少年。无端, 点少女之冲动。这一抛莲子, 实在是太大胆, 不仅对人世间的礼法, 连少女自己的矜持也置之于不顾了。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 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半日羞”, 抛了莲子后, 才猛然感到远处有人看见呐!也许是岸上的旁人, 也许是邻舟的女伴吧, 这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 低着头, 羞惭了大半天。“半日羞”的窘态, 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 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 诗人约客久候不到, 灯芯很长, 诗人百无聊赖之际, 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 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 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落。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 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 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可谓形神兼备。

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只恐”, 写赏花者的心态:一个“恐”字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之情, 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写出了爱花人的痴情, 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 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 其实也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 (赏花) 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 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 但向衰败迈进了一步;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 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蓬头稚子”, 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 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遥招手”,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 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 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 富有生趣, 堪称佳作。

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诗词虽篇幅短小精悍, 但形象鲜明, 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古典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做到: (1) 烘托氛围, 渲染环境气氛; (2) 真切、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3) 揭示主题思想, 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运用活生生的细节, 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 能使诗歌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描写美食的诗歌 篇8

所以有人说,关于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古老的传统美食自有力量穿越时空,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够感受到这些元素微妙而又清晰地凑在一起所产生出来的诱人味道。

糍粑,飘来的是故乡的香气!

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盆。全家人围着一起,一边聊天取暖,一边把糍粑放在木炭上烤炙。糍粑是糯米做的,如果火太大一会儿就烤糊掉了,所以我们会把火钳架高一点,小火慢慢烤,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开始的时候是糍粑表面慢慢变干变硬,这时候再把糍粑翻一下烤另一面,慢慢地糍粑表面有些微微的黄,然后会一点点地鼓起来,圆圆的糍粑中间像充了气一样,这时候,就可以拿起来吃了。但也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慢慢地咬下去,外面脆脆的,里面却是软的,米香和热气也顿时散开来了,那种惬意舒坦的心境、那纯纯糯米香气,现在想起来口水直流。

小时候对糍粑的印象是相当的深刻,几乎一年到头都有糍粑陪伴,每次上学回家都要拿块糍粑充饥,可谓人间极品。那时候过年,几乎每家每户都必须要有糍粑,而打糍粑又是相当费事的事,工序很多,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所以,往往都是亲戚朋友几家人凑在一起打,这是个很热闹、年味很浓的过程,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

打糍粑那天,主妇便早早将淘净的糯米蒸上,糯米熟后,放入麻石臼窝,六七个青壮汉子,手拿杵棍,点入臼窝,转着圈儿捣着。“喔一嗬,喔一嗬”地喊着号子,这声音伴着杵棍有节奏地热闹开来。打上一个时儿,到臼里的糯米雪白白的一团软糊起来,其时,臼底下的那层并未打好,翻过面儿,打糍粑的汉子,便相互递个眼色,“一、二、三、四”出口,糯米团儿便随杵棍一跃腾起,汉子们位儿—换,“叭”的—声,一个响炮后,糯米团儿翻个面,又规矩地重落于臼里了。再捣,直到臼里的糯米全都雪白细腻起来。其实翻面时盼“炮兒”也有讲究的,炮愈响,打糍粑和看打糍粑的人愈是高兴,这高兴的原由:一则这“炮”愈响,便兆示来年的收成愈好,二则是给打糍粑的人鼓了份劲。

男人打糍粑的时候,家族里的女人和孩子们则围在一个大团筛前,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家常,一边为打糍粑的男人鼓着劲。终于,石臼里的糯米粑团快打好了,两个男人不再轮杵击打,而是将两个粑杵交叉着按在粑团中间围着石臼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嗨”地一声吼——“起”,一团热气腾腾的糯米粑团就从石臼中被完整地“起”了起来。孩子们一窝蜂地涌向刚刚打完糍粑的石臼,将残存在石壁上的粑团掰下来塞进嘴里。坐在团筛上位的家庭主妇,一边迅速地将一把米粉洒满团筛,防止糯米粑团粘住竹片做的筛子;一边迅速地将一根粗尼龙绳挽在粑杵上,使劲一拉,整个粑团就被完整地卸了下来。

然后,主筛的主妇从一整块刚刚打好的糯米粑团上,挤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圆球”,干脆利落一摘,一个小粑团就捏了下来。围在周围的男女老少,迅速地抢着拿起来,用两个手掌细致地将其团成饼状。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湘西人家的大方。小孩子们则争强好胜地比赛着,看谁团得更圆更匀称,以得到大人们的表扬。

糍粑的吃法其实很多,除了一家人围着火炉,架火钳于炉上,将糍粑放在火钳上烤着吃外,还可以煮、煎。

吃煮糍粑,是要加些菜或佐物的,先将糍粑洗净切好,放入锅中,煮软,后拿一些白菜或薹菜与糍粑同煮,至菜蔫,再入盐,佐剁辣椒,喜咸食的人极爱这口味的。甜吃,可以加甜酒、糖或鸡蛋同煮,味儿同样爽口。吃上两碗煮糍粑,一顿饭就解决了。

煎糍粑,是用糍粑粘拌蛋汁放入炸油锅里煎制而成,近熟时,依自己的口味入糖入盐。煎好后,一块块都黄亮亮的、香喷喷的、脆吱吱的,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日子,在我们不经意间匆匆而过,家里的孩子们纷纷离开了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常常放假时已是除夕,打糍粑也就渐渐成了只在记忆里存在的场景。一个家族聚在一起打糍粑的场景越来越少。现在,即使再有人家要打,也是用机器了。轰鸣声中,糍粑一个一个出来,再也没有往昔那种全家围在一起边做糍粑边唠家常的温情和情趣。

故乡的味道,是不管你走了多远,不管你离开了多久,都无法忘记的滋味。

天寒地冻,干了这碗酒酿圆子!

酒酿圆子,也叫醪糟汤圆,“浴后喝碗甜醪糟,春解困闷秋能饱,冬走十里不觉冷,夏行十里口不渴。”酒酿圆子的盛名,随着这首江南歌谣的流传,风靡四方。

酒酿圆子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上好的酒酿圆子当属桂花酒酿圆子。白糯米蒸熟,按一定比例掺进酵母,酿制成甜润可口的酒酿。而圆子,是用优质的白糯米为原料,加工成糯米粉,再搓制而成。把水烧开后,放入小圆子,待其浮到水面,再加入酒酿、白糖和蛋浆,搅匀勾芡,盛入碗后,撒上糖桂花即可。

逢年过节的时候,连续数日厚腻的鸡鸭鱼肉后,胃肠里就开始想念清口的食品。逢此时,酒酿圆子就要上桌了,舀一浅勺桂花糖,小圆子珠圆玉润,酒汁清亮绵软。一碗下肚,前胸后背暖融融的,还忍不住咂嘴。年头各种美食如同生旦净末丑一起隆重登场,等到酒酿圆子最后出来,这真是年夜饭尾声甩出的最后一抹高腔,余音袅袅。这也足见上海人家对酒酿圆子作为年莱的郑重其事。

上海一些里弄至今留着做酒酿圆子的家什:石磨、缸钵、花棉袄,前一个保证小圆子的细腻绵柔,后两个确保酒酿清冽酸甜。

二三十年前,上海几乎家家老叟少妇都会做酒酿。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有产妇,酒酿就是必需品。但在姆妈们看来,一年中的酒酿唯有冬至过后、立春之前的那一缸钵,只因圆糯米通常在深秋收成。新糯米隔夜浸好,洗净蒸熟,半温半凉时拌入捣成粉末的酒曲,再把拌好的糯米饭装入缸钵头,捋平,中间用拳头摁个凹坑,加盖,拿花棉袄包裹起来。耐心等待3日才揭盖,一股酒香甜味扑鼻而来,姆妈会将甜酒液灌入瓶子,当作酒水。

nlc202309090359

以前上海人过年做小圆子,都是从浸糯米开始,淘净后要浸上几天,挑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把石磨搬到自家门前,有力气地推磨,女子或小孩负责加米和水。一把小勺,把浸好的糯米连米带水慢慢从磨子上的圆孔里倒下去,不要漏了节拍,更不能心急。米浆磨出后,又是三四天的守候,待粉质全都沉底,锅里浑水呈清水,水磨粉便好了大半。此时,将之灌进布袋里,吊起滴水,再一夜工夫,米粉就变得如同大理石般细腻,真真是慢工出细活。用两指捏一小颗,搓圆了,便是人见人爱的小圆子。

如今,虽然我不会做,但我记忆中我的奶奶却是个高手。奶奶说,她是得了她的妈妈亲传。不过奶奶这个烹饪高手,却如武侠小说里世外的高人一般,大隐于世,轻易不亮相。通常家里掌厨的都是爷爷。据说是爷爷奶奶当年有过一个君子协议,就是两人工作时,家事做饭主要由奶奶负责,退休后由爷爷来负责。爷爷是秉持了上海男人顾家的美好传统,退休后家里大小事务,洗洗做做,买汰烧作的兢兢业业。那些年,虽然作酒酿的都是爷爷,但奶奶会不停地在旁嘟囔着指挥。饭软了、饭硬了之类的,做好后时常还会挑出些毛病来数落爷爷一番,而爷爷却笑而不语。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写过:“为人处世的态度常常不经意间渗透在饮食观上。饮食虽易,知味不易,做一个乐天的、有趣的解味人何其珍贵。”对此,上海人都是无师自通,心领神会。过年时,有这样的水磨糯米备在家里,客人来了,锅子里酒酿、小圆子翻滚着,敲两个鸡蛋,过年的香甜味才会随着雾气缭绕满屋。青花瓷碗,一人一碗,上海人好客,一碗酒酿圆子里再放一个“水潜蛋”,吃得人浑身暖热。

天冷,思暖锅

清代苏州人顾禄《清嘉禄·暖锅》曾记载:“年筵祀先,分岁祀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暖锅,是吴越之地的加法,只要一走出吴地就叫火锅了。

火锅在中华餐饮史上应该也是元老级的了,最早的火锅,可追溯到战国。千百年来,火锅经久不衰、流派纷呈:川派的“麻辣火锅”、“鸳鸯火锅”,北京的“肥牛火锅”、“涮羊肉”,广式也有“打边炉”,而苏州人称之为“苏式暖锅”。一“火”一“暖”,一个直白爽快一个文气软糯,吴越之地的气质可见一斑。

从前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一、两口这样的暖锅,暖锅是用铜皮敲出来的,中央有个烟囱,也是炉膛,锅盖中间有个圆洞,穿过烟囱才能盖住锅。烧的是缸炭,燃起熊熊火焰,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雪花飞舞的冬夜,一家人围着红红的炉火吃暖锅,是很温馨、很惬意也很浪漫的一件事。

在我的记忆深处,苏式暖锅,这是过年的象征。除夕吃年夜饭,“暖锅”是家中一道必备的美食,它不仅味美,而且看着那烧旺的炭火,我们姐弟围席而坐,心急身暖,等待着大人揭开锅盖。一只黄铜或紫铜的暖锅,里边放满了蛋饺、肉圆、油面筋、油豆腐塞肉、菠菜、笋片盒粉丝,用炭疽烧着火,吃完—锅接着烧,炉膛红红火火,锅边热气腾腾,吃得大家脸红耳热,再配上米酒,喝得大家心花怒放,这一幅岁月静好的过年图景,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苏式暖锅与其他各派火锅有所不同,它是将半成品菜肴入高汤,点燃炉火既能保温,又能烫食时鲜蔬果。旧时,一般苏州人家只有在过年的那几天才可能吃暖锅,锅底是粉丝,上面覆上蛋饺、肉元、熏鱼、油氽肉皮等。洗一篮子“红嘴绿鹦哥”的小菠菜以备用,待暖锅烧开,锅里内容吃掉大半时,便来烫菠菜吃,冬天的菠菜不大,吃口甜甜的,那种小棵菠菜因此又有“暖锅菠菜”的雅称。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后浪推前浪,煤气炉、酒精炉、电磁炉、卡式炉等纷纷登场,那烧炭的暖锅就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如今再想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个暖锅已成奢望,因为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物是人非了。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冬季来临,才更怀念那热乎乎的暖锅,那暖烘烘的氛围,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父母的青年岁月。

甜沫,暖胃粥的济南范儿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济南也不例外,但地道的济南小吃甜沫,却让人在寒冷的冬天多了几许暖意。

名字叫甜沫,其实是一种咸粥。在里面加上生米、红小豆、粉条、豆腐皮、菠菜、姜沫等,调料有食鹽和胡椒粉,熬的稠稠的,有点咸,带点辣。每天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甜沫放到面前,香气扑鼻,五味俱全,喝到嘴里,顺入肚中,周身舒坦。半天都会感到丹田内散发着热量,驱散着寒气。

关于“甜沫”的来历,常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末清初,因天灾不断,战乱连年,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铺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莱叶并咸辣调料。灾民每当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当时有一个落难书生,饥肠辘辘,食粥觉甜美无比,以为“甜沫”。后来书生发迹,来此再喝“甜沫”,无丝毫甜意,恍然大悟实为田沫,非“甜沫”也。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

另一说法是甜沫最早叫“添末儿”,意思是粥做好了,再添上点粉条、蔬菜、花生、调料之类的“末儿”,“添末儿”就传开了,后来人们根据谐音雅化成了“甜沫”。

在济南,作为早餐小吃,甜沫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摊货”,做起来却大有讲究。上品甜沫要用地道的龙山小米磨面,成粥喷香扑鼻。做的时候要“倒炝锅”,先煮粉条、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盐、五香面、胡椒面调味;水沸后加入小米面糊,边加边搅;最后将事先用葱、姜、大料炝锅的油倒入粥中,出锅即成。

老济南人都知道,和甜沫打交道,不用筷子和勺子。端着碗,顺着边儿,转着圈儿,无论是粥汤还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条、豆腐皮,连吸带喝,一干二净底儿朝天!热气腾腾的金黄甜沫中有嫩绿的菠菜、透明的粉条、白色的豆腐皮、红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丰富,尝一口微咸略辣,闻起来五香浓郁。再配上两撇棒槌油条,一大早美滋滋的一碗甜沫下肚,舒坦到底。

nlc202309090359

家常羊汤:祖传的味道

作为一个地道的鲁西南人,过年的记忆除了鞭炮和春联,还有那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羊汤。

过年喝羊汤是鲁西南自古以来雷打不动的习俗。在我们老家,过年可以不吃饺子,但不能不喝羊肉汤。为啥会形成这种风俗呢?老人说,大概是“羊”和“喜气洋洋”的“洋”字同音,表达一种过年的喜悦和吉祥吧。还有人说,喝羊汤,有营养,是益于健康和养生的,当然要在隆重的过年时享用了。

在鲁西南,以前家家户户都是饲养青山羊的,个头尽管不大,但是肉质是格外的好。做出来的肉食,没有令人讨厌的膻气味。据说那里是远古时代大野泽的腹地,盐碱地多,水草富含多种矿物质,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青山羊,肉质肥瘦适中,鲜嫩无比,少有膻气味儿。

鲁西南人对羊肉的热爱,天气越冷、年关越近就越是强烈。每年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就把自家最肥的青山羊给杀了,老妈会将较肥的羊肉剁成水饺馅,加上食盐,装在盆里放起来,到做水饺时就加上新鲜菜馅和佐料就可以了。剩下的羊肉、敲碎的羊骨、洗净的羊杂碎,放入适量的葱段、黄姜、花椒和小茴香等佐料煮上。用自家的井水和大铁锅,煮上一小天,直到汤熬成浓汤,肉烂在骨头上。

煮熟了,兄弟姐妹围一圈啃骨头,老爸忙着剔羊肉,老妈便忙着准备羊油。羊油和辣椒剁在一起,放入煮羊肉的汤锅里,等羊油完全融化,盛出来放在一个容器里,等着喝羊汤的时候当作佐料,配上葱姜蒜,香菜,不膻不腻,那滋味足够一整年来回忆。

家常羊肉汤与饭店里的羊肉汤有所不同,里面会根据家人的口味放上粉条、大白菜或西红柿等,口味各有特色。然后再将羊肝切成片,与雪白的凉拌藕混在一起,稍放一些香油、姜末和葱丝,拌均了,放在大盘子里,诱人食欲。

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佳肴,品着美洒,喝着热气腾腾、红红火火的羊肉汤,畅叙一年来的收获,即使外面雪花纷飞,身上也是暖意融融,心里更是其乐融融。

湘西腊肉,家的味道

许多人在外乡漂泊多年,口味早已被外乡习俗所同化,但对家乡的腊肉却情有独钟,始终怀有一份深厚的情意。不管多少年过去了,依然会在雪花飞飘的季节,想起父母亲忙碌着腌制腊肉的身影;在行色匆匆中,对老家餐桌上一盘蒜苗炒腊肉一直恋恋不舍,所以腊肉延续的是一份浓浓的亲情,承载的是一份家乡的情怀。每每思念家乡,此时没有什么能比吃上一口腊味更让心胃服帖。但制造腊味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储存那些容易腐败变质的新鲜肉类。只是时至今日,腊肉不仅让我们收获了与鲜食截然不同的味道,更是慰藉着远在他乡游子的心。

湘西腊肉起于何时?

腊肉到底源于何时?还真的说不清,只知道较早的记载是在《易经·噬嗑篇释文》中,“于阳而炀于火,日腊肉。”这足以证明腊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过去,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族,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的后人,由于战败,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或许最初,他們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人们发现,经火烟熏烤后的肉,吃起来特别香。以后,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不管怎么样,这一习惯保留并传承下来,并且成了湘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湘西腊肉,果味茶香

每年一到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杀年猪,做腊肉了。湖南湘西,每逢冬日天空放晴,村子里家家户户便会在自家门院前摆好架势熏制腊肉。男人磨刀霍霍向着家猪,女人则守在案台均匀地把猪肉切成一块块的,重的有四五斤,轻的也有一两斤。接着他们会一边拍打猪肉一边抹上盐粒,再把肉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让盐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一般要腌一个星期左右,等盐味完全进入猪肉里面了,然后用绳子穿之挂在通风处,将水滴干,使肉收缩,这样便可以在火塘炕上用慢慢升腾的烟气中熏了。

以硬木为燃料熏烤腊肉,是湘西人千百年来的不二心传。由于湘西盛产茶树和果树,所以在熏烤腊肉之时,人们会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一阵阵烟熏四散,一声声火光声响,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了。在熏烤腊肉时,湘西人还会将果皮、松子和茶壳等不断放入火塘。大山里的空气明朗,腊肉在时间与人耐心守护中多了一份独特的茶果香。

在湘西土家、苗家山区的农家堂屋中间,家家都有一个冬季不熄的大火塘。火塘里任何时候都架着一个个很大的树蔸或树桩在燃烧,火塘上面则有一个能够升降的大铁钩,悬挂着鼎锅或水壶,用于煮饭烧水。把腌好晾干的肉条挂在火塘上面高高的屋梁上,利用火塘上升的青烟自然地去熏制肉条。由于这样的烟熏过程时间长,缓慢而充分,加之燃烧的树蔸或树桩不少都有特殊的香味,故这样熏制出的腊肉虽其貌不扬,甚至看上去丑丑的、黑漆漆的一块,但其口味咸香,油而不腻,嚼在口里满嘴生津,齿颊留香,里面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

一种滋味,一种情怀

湘西多山,植被丰厚,生产木材,千百年来用柴火熏制出来的腊肉,其味香醇,也被游子们带到四方。天空鱼肚白,湘西人送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路程过半,他们会塞给孩子一袋子腊肉,天越走越亮,腊肉也就这样陪伴着湘西出山的人越走越远。对于淳朴的湘西人而言,腊肉,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记忆,远走他乡,有腊肉的地方就有故乡的味道。

一碗腊味,里面有着阳光的味道,大山的味道,火的味道,风的味道,也有着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记得一位美食作家曾在书里这样写道:腊味,把漫长的光阴岁月中,人对故乡、亲情、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都混合在了一起,一口吃下去,几乎难以分清哪一块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上一篇:古韵梦,谱念一曲相思引经典散文下一篇: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