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中心制度

2024-07-22

医院急诊中心制度(共14篇)

医院急诊中心制度 篇1

中心医院急诊科作为我市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是医护队伍中的“急先锋”和“特种部队”,承担着义乌市急危重病、疑难杂症和重大灾难、事故成批伤病员的救治工作,是我市医疗战线上一支以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而著称的青年集体。

该科继1999年荣获浙江省“青年文明号”称号以来,还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科室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将青年同志的活力与创造力凝聚在“青年文明号”的旗帜下,展现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精神风貌。

自开展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以来,急诊科在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卫生局和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通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团结拼搏,在“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中, 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对内狠抓队伍的内涵建设,得到了院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的高度认可。2009年,该科全体人员坚持和完善了服务承诺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好人好事登记制度、服务卡发放制度,向每位入院病人进行服务承诺,以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急救服务,赢得了社会和患者的认可。

急诊科严格按照创建实施细则,结合医院工作特点,以“青年文明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提出了“奉献如火青春,创建优质文明”的创建口号,围绕“优质服务,构建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的创建主题,始终秉承“服务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文化一流”的创建目标,制订和落实了岗位行为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承诺服务内容、便民服务措施等制度,坚持使用“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工作手册”,创建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每月有学习、活动、工作记录。

该科为保证抢救效率,将“1小时黄金生命链”打造为科室宗旨,争取将抢救时间控制到患者发病或事故发生后的一个小时内,与院前急救形成联动机制,尽量缩短救护车在途中的行驶时间。患者送到医院后,对需要给予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患者,急救护士即刻打电话给抢救室、呼叫医生,并准备好急救器械、腾出床位,迅速做好急救准备。对于危急重病人,始终贯彻绿色通道原则,实行“先急救、后买单”的办法,对于仍需后续观察的病人,在第一时间转送重症监护室,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经过这一举措的有力实施,科室的抢救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急诊科共接诊病人125164人次,抢救病人12323人次,抢救成功率98.2%;2008年收治急诊病人160183人次,抢救病人12948人次,抢救成功率为98.5%。两年来,急诊科共开放绿色通道病人共3000余人次,充分发扬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因为科室的特殊性,急诊科每天都收治各种各样的病人,包括车祸、打架、醉酒、昏迷等急诊病人,有些人身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有的血迹污垢,有的呕吐满地,但是医护人员不怕脏,不怕累,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用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挽回。科室医护人员将团队协作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急诊科医生与护理人员配合默契,院前救护、接诊、入院抢救等各个环节衔接紧密,把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的工作准则。

尽管任务重、工作量大,科室医护人员许多都是超负荷工作,但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非常热心社会公益,经常抽出休息时间为公安、电力、酒店员工、长途客运司机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深受各家单位的好评;还参加随队送医下乡、送医进社区、扶贫助困等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知识宣教和义诊。平时还不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检查身体、看病送药;经常深入学校慰问贫困生和残疾学生。

在长期的青年文明号创建实践中,他们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提高创新能力。其中,尤其把提高业务技能作为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的有力手段,广泛开展练兵活动,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08年5月,该科在参加医院护理部组织的操作竞赛中,“CPR”、“铺无菌盘”两项获得三等奖。另外,由于科技创新和医疗质量成绩显著,科室2007至200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院先进集体,号长张宏强被评为市青年文明号手。

医院急诊中心制度 篇2

一、功能区域、功能圈、功能组团概述

(一) 功能区域

功能区域是指自然形成或人为划分的由功能密切相关、性质相同的部门组成的区域, 主要有医疗区 (含门诊区、医技区、住院区) 、医疗后勤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功能区域划分是总体规划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是医院效率得到体现的重要一步, 同时是功能圈和功能组团建立的最基本保证。设计者所做的就是将功能区域这个客观存在作为医院建筑规划设计的依据, 以此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和空间组合。

(二) 功能圈

患者从进入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到离开医院、完成整个医疗功能需求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流线, 最终形成了一个功能循环, 我们称之为功能圈。最常见的功能圈有门诊功能圈、急诊功能圈和住院功能圈。医技科室作为辅助患者的一个环节不能成为功能圈。功能圈是客观存在的, 在建筑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医院建筑内部功能分区划分的科学合理上, 它能够针对性地减少患者流线的迂回和反复, 缩短就医流线, 提高患者就医效率。我们在很多医院调研中发现, 目前患者就医流线存在着大量的反复和迂回现象, 导致效率低、能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功能圈的理念, 并在今后的设计中科学利用, 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流线便捷、高效的医疗功能空间。

(三) 功能组团

功能组团是指将医疗功能联系频度、密切度和紧急度较高的两个以上相关功能单元尽可能就近布置, 并形成功能组团。常见的有急诊功能组团、门诊功能组团、儿科功能组团和手术功能组团。它是患者在医院就医流程中所经历的一部分内容, 可以看成是一个功能圈中的某部分节点并且是至关重要的节点。功能组团是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患者就诊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 它的形成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所在功能圈的医疗效率, 并且只有在功能组团形成的前提下, 功能圈才能够实现更高效率。

功能区、功能圈、功能组团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如表1所示。

二、功能区域、功能圈、功能组团理念在番禺医院急诊部设计中的应用

广州番禺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健教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是广州市南部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服务项目最完善的公立医院, 代表着番禺的医疗卫生形象, 承担着全区群众的日常诊疗、急危重病人24小时急救、感染性疾病患者定点收治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处置任务。

(一) 番禺中心医院急诊部概况

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急诊科占地10000m2, 分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门急诊输液室4个部分。急诊诊室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感染科诊室。科内功能分区合理, 设有接、候诊大厅, 专科诊病区, 抢救室, 监护室, 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儿科系统观察区, 中心输液区 (含静脉配置中心) , 休息办公区, 实验检查区和急诊医学教研室、急诊手术室。

(二) 急诊部在总体规划中的布局体现“功能区域”的高效率

对于占地面积近150000㎡的大型医院来说, 建筑的规划布局关系到整个医院运转的效率, 尤其对于急诊部来说, 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急诊功能区域是包含急诊急救各项功能设施的医疗空间区域, 在功能区域层面, 即医院总体规划上, 我们充分考虑医院未来运转效率的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未来医院运转的高效打好基础:

1. 规划布局

医院的规划布局是医院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番禺中心医院的规划中, 我们因地制宜将建筑由北至南一字排开, 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等功能区域通过医院街串联布置, 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建筑综合体。急诊部处于这个综合体的中部位置, 既方便与门诊、医技和住院联系, 又能够自成一区不受其他医疗区域的干扰。在处理急诊与医技和住院的关系上, 我们尽可能把与急诊密切度较高的医技部和住院部用最为便捷的通道联系起来, 使急诊与它们之间的可达性达到最高, 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医护工作效率和患者就医效率。

2. 入口设置

主入口设置于北面靠近门诊部分, 使得医院主要患者快捷进入院区, 而住院部的探视入口设置于西南侧, 使得大部分探视人员分流至此, 同时减轻主入口和急诊入口的交通压力。急诊入口设置于基地的西侧靠北位置, 既方便南北方向的急诊患者直达, 也有利于东西方向的急诊患者迅速找到。各个入口通过院内环形通道相联系。每个入口都相应承担着不同人流的分散作用, 尤其是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流对急诊入口造成的压力。急诊入口位置明显, 标志性强, 患者能够最快地找到, 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急诊的就医效率。

3. 交通流线组织

交通流线组织是医院建设的命脉, 科学地组织交通流线能够使医院各个部门之间联系更为便捷高效, 同时也能够使患者和家属能够在最短的距离内完成整个就医流程。番禺中心医院交通流线组织首先是对入院的人车进行分流, 同时把公交站引入院区,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及家属的奔波, 这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做法。而对于急诊的人车分流做得更为科学, 急救车辆与社会车辆出入院严格分离, 使急救车更迅速地把病患送达急救中心。医院把公交车站引入院区使急诊患者从门诊广场通过环形道路直接到达急诊部, 避免患者流线与车流交叉造成的不便。总之, 人车分流为患者就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 同时为医护工作者高效的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 急诊功能圈的效率由急诊功能组团来实现

1. 急诊功能圈

急诊需要随时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救护, 是医院最紧急的“生命线”。与医院其他部门相比, 急诊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急”。急诊患者的医疗需求是通过“进入医院→预诊分诊/抢救处理→挂号→检验化验/医技检查→急诊处理/急诊手术→急诊留观/EICU→住院/离开医院”的功能圈来实现的。“快速、畅通、规范、高效”是急诊服务的目标, 急诊外部功能圈及功能组团的合理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番禺中心医院急诊急救是相对独立的医疗中心, 与中心手术和中心检验有专用电梯联系, 与影像中心同层布置、联系紧密且距离较近, 形成一个高效便捷、有较高紧密度的功能组团。一层平面西北区域为急诊急救区, 中部区域为医技检查, 南部区域为住院, 几个区域通过医院街联系, 均不超过2分钟路程, 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患者进入急诊急救就能够在快捷高效的医疗流程运作下得到救治。这些便捷高效的就医流程源自急诊部建筑设计科学的功能布局, 把关系密切的房间和功能区域在最小的距离内设置完备, 保证每个患者在最佳最优的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诊治。

2. 急诊功能组团

急诊功能组团是针对急诊部内部相关功能科室之间位置关系提出的。例如番禺中心医院急诊部中急诊、急救相对分开, 急救区 (抢救区、留观区) 位于南侧, 急诊区位于北侧, 输液区位于与急诊部紧密联系的东侧。在急诊急救的东侧位置还设置CT室和B超室, 方便地为患者提供高效就医环境。影像中心位于急诊急救与住院部之间的东侧, 既方便急诊、急救患者使用又与住院患者之间保持紧密联系。急救房间布局按照“换床—抢救—复苏—监护”的急救医疗流程设计, 流线清晰流畅。急诊房间按照医患分流设置, 既方便患者的高效就诊, 也使医护工作者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背景下有更为安全有效的活动空间。另外, 急诊输液与门诊输液成为一区, 利于将8小时之内与之外的工作有效结合, 提高医院整体的就医效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

3. 急诊功能圈理念下的绿色通道

急诊功能圈通过急诊功能组团的科学设置而达到高效的运转, 这里我们以抢救室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番禺中心医院抢救室位于急诊部急救中心, 是抢救操作的心脏地带。它可以同时处理8名危重患者, 全部床位配有完整的急救监护设备, 可以进行复苏、抢救、清创甚至紧急手术等操作。抢救室的监控台位于大堂中央, 它同时也是一个指挥中心, 迎接患者、呼召医护人员、开医嘱等工作都在这里完成。从这里计算距离, 距内外科医生诊室5m, 医生增援瞬间即到, 距急诊监护室8m、急诊手术室8m、急诊留观区12m、西药房20m、放射科20m、检验室20m、挂号收费办理入院10m。所以医院虽大, 从这里出发, 各个处置部门却近在咫尺。这里俨然成了全院抢救系统的心脏地带。如遇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里完全具备了短时间内处理疏导数十名患者的能力, 形成了一个便捷高效完整的医疗功能空间。

危重患者的抢救一旦启动, 绿色通道便立即运作。放射科、检验科、血库和药剂科等辅助科室优先为急诊患者服务, 手术室预留手术间, 为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搭起从急诊科到手术室的直送桥梁, 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在争分夺秒中战胜病魔。

三、结束语

通过对番禺中心医院急诊部的分析, 仅以急诊功能圈为例, 将番禺中心医院急诊功能圈流程与北京几家医院的急诊患者就医流程的调研结果进行对比, 结论是使用了本理念的医院建筑内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患者就医效率提高了至少20%。由此可见, “功能区域、功能圈、功能组团”的理念符合当今中国医院建筑发展的高效率要求, 尤其是急诊部设计的高效要求。希望这个以患者为中心、追求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效率最优的三位一体设计理念能得到广大医院建筑设计同行的认可, 并为今后医院建筑设计抛砖引玉。

摘要:文章介绍了“功能区域、功能圈、功能组团”理念的具体内容, 并以广州番禺中心医院急诊部设计为例, 探讨了新设计理念对医院急诊部建筑设计及其运营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医院建筑,急诊部,功能区域,功能圈,功能组团,效率

参考文献

医院检验科急诊检验制度 篇3

1、检验科急诊化验室保证执行一天24小时值班制,接到急诊检验申请单或电话

告知或急诊病人前来化验,值班人员必须5分钟内给病人采血或接收标本,半小时之内出检验报告。

2、住院病人急诊检验,临床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填写合格急诊检验申请单,并

填写急诊申请时间,由护士采集或收集标本及时送急诊化验室检验,并填写

采集时间,护送队及时送检,检验科收到标本后记录接收时间,及时检验、及时电话报告临床,并记录报告时间及接收报告者姓名。

3、检验报告单于当日午后或次日早上,随同其他检验报告单一并送临床科室。

4、急诊检验范围:(1).急诊病人和急诊观察病人。(2).门诊中的急危重病人。(3)住院病人病情突然变化者。

5、急诊检验项目:三大常规、脑脊液及各种穿刺液常规检验、血型鉴定、潜血

试验、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

体、钾、钠、氯、钙、镁、磷、肌酐、尿素氮、尿酸、血糖、血气分析、血、尿淀粉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胆碱酯酶、CRP、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等.其他项目可根据需要有条件开展都得开展。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4

一、通风设施良好,环境保持整洁。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二、科室布局合理,便于诊治和疏散。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治疗、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四、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后,再清洁和消毒。治疗室、病房、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洗工具,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

五、安置住院病人时应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尽量单独安置。

六、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及卫生材料等的消毒管理。各种器械定期灭菌。止血带用垫巾,固定病人使用,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使用中必须每天消毒,湿化瓶每天更换灭菌蒸馏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七、病床应一床一套(巾)湿式清扫,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棉被、床垫用床单元消毒机消毒,每半年至少1次。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九、对住院病人、陪护、探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十、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制度,发生医院感染及时登记并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及时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医院感染控制科报告。

十一、垃圾实施分类入袋制度,医用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及时封闭运送。

XXX中医院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篇5

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普通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是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是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诊服务制度。

三是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四是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五是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XXX中医院

医务科

加强基层医院急诊科建设 篇6

目前县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急诊模式为通科通治的综合模式, 基本上均为支援型或依赖型。以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病痛、安全后送为目标, 承担着院前急救和院内接诊抢救分流任务, 除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外, 有些医院依自身能力选择性收治部分住院患者。由于学科定位模糊, 缺少技术施展平台, 急诊医师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医学生也大多不愿投身急诊工作, 再加上各医院对急诊科重视支持程度差异, 使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水平参差不一, 发展缓慢。而各临床医学专科的运转规律均是门诊为前沿, 病房是基础, 急诊医学的运转特点也应是接诊为前沿, 急诊ICU病房为学科基地。急诊ICU成为急诊后移次级抢救室, 作为急诊临床科研基地, 它不仅是急诊科接诊的减压器, 也是急诊医疗队伍稳定的基石[1]。此种模式符合EMSS, 对于急诊量大的三级医院和少部分二级医院是良好的运行模式, 对于急诊量小的大多数二级医院, 人员和设备投入均存在困难, 此类医院大多尚无中心ICU, 可考虑急诊ICU与医院中心ICU一体化, 优点为: (1) 入口为急诊科急危重症伤病员和各专科危重患者, 解决了患者来源, 节省了投入资金; (2) 完善了EMSS服务链, 有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提高了成功率; (3) 急诊队伍有了临床技术实践平台, 有利于急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急诊医学的发展; (4) 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 (5) 健康性价比最大。王庚状提出急诊科与ICU共同发展的思路[2], 以解决综合ICU患者入出口瓶颈问题, 管理上可将急诊科与ICU统一为急救监护科, 人员设备可相互支援, 取长补短, 急诊医护人员酌情与ICU人员调配轮换使用, 对县级综合医院可作借鉴。

从事急诊医学专业的人员, 应具备一专多能。“多能”要求急诊专业人员的能力必须全面, 不仅能准确识别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 也要具备“急救”方面的“多能”, 对各脏器功能支持的基本手段, 各脏器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必须掌握。“一专”则是急诊医学专业人员的特长, 除中毒和心肺脑复苏外, 依据所在地区疾病特点及专业人员兴趣, 每个人有专业特长, 科室形成专业特色, 如创伤救治、心脑血管病救治等。马遂教授在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的急诊工作“上善若水, 敢于拿和善于拿”, 值得思考和研究。

基层急诊专业人员的培养, 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规定[3], 在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 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在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医院, 应让急诊医师在急诊科及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到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骨创伤科等科室完成急诊急救基础理论、急救技能技术及临床处置急危重患者能力的学习和培训, 培养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有选择性地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总之,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 需要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一个合理的急诊科建设模式将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和急诊医学的发展。探索合理的急诊科建设模式,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专业队伍, 不仅需要急诊专业人员的努力, 更期待国家管理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科建设规范, 以避免由于医院领导认知和行政干预等不同对急诊医学发展的消极作用, 促进急诊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英平, 石汉文, 佟飞, 等.急诊模式与急诊医学的稳定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9 (8) :755.

[2]王庚状.急诊科与ICU共同发展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9 (3) :278-279.

医院急诊中心制度 篇7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控制病人欠费,降低可控成本,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医院经营效益,特制定欠费、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如下:

一、欠费、急诊绿色通道对象包括:

1、急诊需抢救、治疗、住院、手术的病人;

2、暂时无法缴纳医疗费用的住院病人;

3、在职职工担保的病人;

4、凡非急诊病人,病情无大碍、不涉及生命危险的,不属于欠费担保范围。

二、病人欠费、急诊绿色通道开通审批及担保

凡急诊需治疗、抢救、住院、手术的欠费病人,由经管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填写《福建省某某医院门诊(住院)病人欠费申请单(附件1)》(下面统一称‘申请单’,收费处常备),科主任签字生效,行政上班时间上交财务科审批开通;非行政上班时间经总值班审批后,交由收费处开通,次日将“申请单”上交财务科;

如遇紧急情况,来不及填写“申请单”的,可由科主任、总值班口头通知(电话通知亦可)财务科或收费处先行开通绿色通道,欠费额度定为5000元以内,估计费用超过5000元应通知分管副院长审批,事后两个工作日内由病人所在科室负责补交申请单。

如本院职工愿为某欠费病人个人担保的,也必须填写病人欠费“申请单”,并承担相应责任。“申请单”一式三份,一份财务科或收费处留存,一份交担保医生,一份由病人保存。欠费开通时间原则上为24小时、默认欠费周期为1周(含确认日期、往后顺延7日)。

三、病人欠费预防措施

1、非急诊病人住院,预交款必须在300元以上(具体数额由接诊医生根据病情填写于住院证上,如不足300元的,由医生填写住院预交款金额并签字。

2、当住院帐户余额不足100元时,住院部收费处应及时通知经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由经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负责催缴。

3、病人住院期间欠费超过100元,HIS系统自动对临时和长期医嘱停止提交,此时应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补充住院预交金,若病人暂时无法缴纳,则可根据病情需要由经管医生填写“申请单”、科主任签字,行政上班时间上交财务科审批开通;非行政上班时间经总值班审批后,交由住院部收费处开通,次日将“申请单”上交财务科,时限为24小时。

4、欠费担保期间,经管医生和科主任及其他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方沟通、催交所欠费用,解释、告知本次住院最少的费用估计额,并进行必要的告知签字,严防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四、欠费担保病人医药费用控制范围

1、基本用药按医保甲类用药范围使用,特殊病人要要另行审批。

2、欠费病人以保证基本治疗为主,如有使用植入性材料需要报请院领导批准,特殊治疗不予审批。

3、欠费病人不允许出院带药。

五、欠费、急诊绿色通道管理部门职责

1、欠费、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部门为财务科,负责“申请单”整理核查,协助欠费病人所在科室做好在院欠费病人的催款联系、出院欠费病人结帐、出院欠费发票的保管及善后工作。

2、欠费病人所在科室负责本科在院欠费病人和出院欠费病人的催缴工作。

六、处惩规定

1、审批或担保以内的欠费部分不纳入科室奖金核算,审批或担保以外的欠费部分不仅不纳入科室奖金核算,而且相应的药品、材料成本计入科室核算成本。发生转科情况时按转科时间相应划分欠费后同上处理。

2、凡由本院职工担保而导致的欠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催讨,由担保者全额赔偿。

3、由财务收费管理疏漏造成欠费者,以欠费额的100%扣罚。

4、各科室和职工必须从医院大局着想、从自身发展着想,正确理解医院对于欠费管理的有关精神,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解释,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不得以此推诿病人,延误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凡由此而造成的医疗纠纷事故,一律严肃处理。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度 篇8

1、在主管副院长、护理部领导下及院控感科指导下负责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操作流程及岗位职责。实施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保证供应的物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确保病人安全。

3、工作人员熟悉各类器械与物品性能、用途、清洗、保养、消毒、灭菌方法,并严格执行各类物品处理流程,保证各类器材、物品完整,性能良好。

4、各个工作区人员相对固定,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职业安全。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防范工作失误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5、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做好相关统计工作。

6、爱护科室财务,严格按照物品、器械管理制度进行处理。

7、严格控制人员出入,非本中心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进入工作区域,各区工作人员不得相互串区。

8、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定期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质量管理制度

1、在护士长领导下,成立由护士长、质检员、区域组长、A 级护士组成的质量管理小组、职责明确,分工清楚,责任到人,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质量管理小组会议。

2、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及具 体的质量管理措施。

3、加强质量管理。专人负责质量检查,同时对各环节、各流 程工作质量进行不定期专项或全面检查。

4、定期分析、通报和讲评质量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分析 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以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追溯制度

1、建立质量控制过程记录与追溯制度,记录应易于识别和追 溯。灭菌质量监测资料保留期应≥3年,清洗、消毒监测资料保留期应≥6个月。

2、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记录。

3、灭菌标识要求: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包括物品名称、灭菌器锅号、锅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与核对者姓名或编号。使用者应检查包外和包内化学指示物变色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同时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4、临床使用科室质量反馈有全过程记录,并妥善存档。

5、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建立不合格物品召回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

1、各类仪器设备设专人操作和维修。

2、根据科室情况做好仪器设备的申请购买工作。

3、所有仪器设备必须登记入账、定期清点,做到帐、物相符。

4、新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由科室负责验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凡初次操作者,必须在熟悉该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指导下进行。未熟悉该仪器设备的操作者,不得连接电源,以免接错电路,造成损坏。

5、设备使用人员应严格按照仪器的技术标准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发现设备运转异常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排除故障,严禁带故障和超负荷使用和运转。

6、设备损坏需维修者,轻便设备送维修中心修理,不宜搬动者,及时电话联系相关部门,不可擅自进行维修。

7、对贵重、大型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器、低温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等应每半年申报设备维修部门检修1次。

8、建立设备维修保养登记手册,妥善保管以备查证。

清洁卫生制度

1、保持室内、外整齐清洁,工作台面随时清扫,保持整洁,平面清洁卫生每日一次,全面清洁卫生每周一次(每星期一)。

2、清洁卫生工作分区进行,先搞无菌物品存放区,再进修检查包装区、办公区的卫生,最后是污物回收区的清洁卫生。

3、实行湿式清扫,地面每日两拖,卫生工具分区使用,分池清洗,分开定位悬挂,标识清楚。

4、垃圾分类:医疗垃圾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黑色垃圾袋,及时倾倒,每天清洗一次。

5、消毒机、空调表面和出风口每日擦洗,里面的过滤网每周(每星期一)清洗一次,消毒机过滤棉网每季度更换一次。

基层医院急诊护士压力来源及对策 篇9

1 急诊护士压力来源

1.1 急诊护理工作的灵活多变性

有专业人员对多家医院的急诊科进行了调查发现,急诊工作量具有不固定性,无法预料就诊患者数量及病情。患者发病急、抢救处置急,因此,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如有疏忽,患者的生命健康随时可能受到威胁,严重者当事人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决定了急诊护士要有扎实的急救知识及技能,随时都处于应急状态、无疑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及工作压力[1,2,3]。

1.2 工作中暴力事件频发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由亲属陪伴,患者及亲属心理状态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对就诊流程不熟悉;尤其夜间接诊的大都是急危重或饮酒过量的患者,急诊护士应积极主动地和家属做好沟通,主动迎接患者,避免患者及家属产生被忽略或冷落感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令家属不满。因此,急诊护士属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之一,急诊室暴力频发也是成为急诊护士的压力源[4]。

1.3 护理工作的危险性

急诊护士在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更多注重的是对患者抢救的及时性,而往往忽略了对自身安全的防范,让自己暴露在危险源中。而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锐器伤是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因此,职业暴露风险越大则工作压力越高[5,6]。

1.4 家庭及职称方面

必须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才能称职于急诊室工作,而此年龄段的急诊护士已婚做妈妈居多,她们承担家庭及子女教育等压力。职称与绩效挂钩,所以,还要面临着晋升、学习等多方面压力。

2 缓解压力的对策

2.1 管理层方面

医院应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重视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安全教育,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使工作有序开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增加护士心理防御能力,避免因工作不良刺激造成的心身不适。另外,为了减轻因暴力事件频发而产生的压力,在急诊科附近可以考虑设置治安室,保证治安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7]。

2.2 压力调节

护士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在压力中进行自我调节与疏导,包容他人的不足,缓解压力。同事之间有什么问题要及时进行交流,护患之间护士应设身处地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另外,可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

2.3 重视护患关系

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患者沟通,建立互相理解、平等、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让患者及其家属有安全感,得到他们的信任,以及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减少矛盾和冲突。

3 结论

当前形势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以及当今社会对护士提出的更高要求。急诊护理工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所以,我们更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做好急诊工作,提高患者就医满意率。

参考文献

[1]刘德容,杨欲红.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7-29.

[2]唐彦,刘晓云,张晓娇.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C):202-203.

[3]刘惠贤.急诊护士精神压力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62-363.

[4]Kwok P,Law YK,Li KE,et al.prevalence of workplace violence aginst nurses in Hong kong[J].Hong Kong Med J,2006,12(1):69.

[5]王彩琴,黄热心.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3C):745.

[6]沈志奇,陕海丽,屈然,等.影响ICU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其防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A):94.

医院中心组学习制度(模版) 篇10

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学习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并与医院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清醒认识到医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把理论上的认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作任务:

1、每月完成中心组学习1次,每次4个学时。定于每月第一个会议周的周三下午院周会后,召开中心组学习,按顺序一次小组学习(党委委员、班子成员、支部书记)、一次大组学习(党委委员、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及全体职能科室主任),根据学习内容,时间可顺延至晚上。

2、中心组学习出勤率达到95%以上。

3、作为南片医院牵头单位,完成中心组联组学习4次。

4、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述学活动2次。

5、完成党委中心组调研论文1篇。

组织领导:

1、党委中心组成员由医院领导党委委员、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组成。根据学习内容和需要,可吸收其他相关人员列席。院党委书记任组长。

2、党委办公室负责中心组学习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准备学习资料等,组织实施方案需经组长审核同意。

实施计划:

一、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保证中心组学习质量

1、认真落实《xxxx人民医院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中心组学习考勤,认真完成每年规定的学习任务。

2、党委负责中心组学习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专题,围绕卫生改革的实际,结合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认真组织中心组学习,保证学习质量。

二、落实中心组学习内容,保证完成学习任务

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11

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存放区要更换拖鞋,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二、供应室分为生活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又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三、各室床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月大扫除一次,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四、凡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五、供应室无菌物品运送与回收车分开,并有明显标记,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六、各种包布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无破损、无污渍。

七、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每季空气培养一次,记录完整。

八、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

基层医院急诊护士如何执行手卫生 篇12

1 急诊护士执行手卫生中存在的问题

①在同一病室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不能做到一患一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②用戴手套代替洗手, 摘手套后洗手依从性差。在医院感染相关管理规范中, 未提倡用戴手套替代手卫生, 如果手套在使用过程中有破裂或未按手卫生指证更换手套, 不能保证戴手套起到手卫生的作用[1]。③工作繁忙时忘记洗手, 尤其是抢救批量伤员时。有人统计, 工作繁忙时将其与正常情况下的手部带菌情况进行比较, 平均菌量高出1倍[2]。④洗手时不能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 揉搓时间短, 方法不正确, 随意简化步骤。⑤检查和治疗操作从病人身体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不洗手。⑥洗手后不自然晾干或者用干净毛巾、一次性纸巾擦干, 而是随手在工作服上面抹干或就地取材在窗帘上擦干。洗手后用白大衣擦手可使污染的细菌数增加37.7倍[3]。⑦天气寒冷、室内温度过低时害怕皮肤皲裂不洗手。⑧洗手时戴戒指或指环。

2 原因分析

2.1 护士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士对洗手的认识只停留在认知阶段, 没有把它变成一种自我信念, 更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中, 即护士对洗手的认识尚未建立起“知-信-行”的完整链条。[4]

2.2 后勤保障不到位

洗手设施和水的温度不能按标准设置, 护士不愿意洗手。

2.3 工作服设计缺陷

衣袖太长或未用松紧螺纹袖口, 护士不方便洗手。

2.4 经济核算的原因

科室尽量减少领取快速手消毒剂和一次性毛巾、纸巾、洗手液等消耗性物品的数量。

2.5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差

遇抢救批量伤员时因“争分夺秒、舍己救人”的观念, 救治中忙于治疗操作, 而忘记了洗手和戴手套。

3 改进措施

制定急诊科手卫生管理制度及手卫生规范, 并要求人人掌握和落实。加强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院科两级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督检查, 对违规者采取适当的经济制裁。因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是造成洗手依从性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干预, 是改善其洗手依从性的首要措施[2]。改善洗手设施, 配备冷热水设施, 温度适宜, 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改良工作服设计, 把长袖改为中袖、松紧螺纹袖口, 方便护士洗手。改变核算方法, 结合科室实际情况, 合理发放一次性纸巾、小毛巾和快速手消毒剂及洗手液等消耗品, 根据病人数规定领取的数量, 把是否领取作为考核科室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遇批量伤员和有较多血液、体液的病人时, 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需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 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正确使用一次性薄膜手套和无菌手套, 摘手套后必须洗手。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治疗车上悬挂“您洗手了吗?”的提示牌, 接受病人的监督。在同一病室给不同病人做护理操作时, 或者同时接诊多个急诊病人时, 要做到一患一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接触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后必须立即洗手。要求护士上班不佩戴戒指和指环, 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原则进行洗手。因为经检测, 手上戴戒指部位细菌数量更高, 比不戴戒指的手高出几倍, 且不宜清洗而降低洗手的效果[2]。坚持做到每一季度卫生手消毒监测, 及时通报检测结果, 对不合格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体现持续质量控制。

4 讨论

手卫生为医护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急诊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 第一时间接触的病人大多具有病情危重和危险因素不确定性的特点, 所以做好手卫生可以取到双向防护的作用。而日常工作中发现外科手消毒依从性几乎100%, 而洗手和卫生手消毒依从性较差。有研究表明, 医护人员手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达到30%, 接触病人污物后未洗的手带菌率为100%[5]。基层医院急诊科由于环境条件差、设备简陋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 出现诸多手卫生问题。通过采取制定手卫生制度和规范、加强急诊护士手卫生知识培训、改善洗手设施、改良工作服设计以及加强监督检测等措施, 使急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由原来的65%提高到97%, 目前手卫生已成为急诊护士的一种自觉行为, 对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铁英, 钱媛.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2) :172.

[2]魏桂金.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洗手状况调查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59.

[3]杨圣俊, 苏丽霞.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对策[J].河北医药, 2011, 33 (1) :119.

[4]刘春香, 韦诵初.对临床护士洗手行为加强教育及监管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88.

医院急诊中心制度 篇13

1、从事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范。

2、透析治疗治疗室和透析准备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空气培养细菌应<500cfu/m3。

3、为防止交叉感染,透析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每次透析结束,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4.物品表面细菌数<10cfu/cm²。明显被污染的表面应使用含有至少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

5.血液净化中心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等。工作区域包括透析治疗区、治疗室、水处理间、候诊室、接诊区、储存室、污物处理区;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当设置复用间。

6.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7.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前,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8.血液净化中心、治疗室、复用透析器存放室应安装空气消毒机并定时通风换气,每日2次常规消毒,当日透析结束后进行空气消毒、擦洗地面,床头桌用浸泡消毒液的抹布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并定期消毒。如果没有明显的污染区域可应用低浓度消毒剂;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1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9.透析患者及家属进入血液净化中心内应换鞋或穿鞋套,普通透析患者与经血源感染的透析患者应分区进行透析治疗,每次透析结束应换下被服,沾有污物随时更换,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限制家属在透析治疗室随意进出血液净化中心。

10.有易感染手术透析患者,安置单独病房,专人看管。

11.透析前透析患者应查肝炎全项及艾滋病毒,无阳性者透析,若肝炎阳性,HIV阴性,继续透析的危重透析患者给予做CRRT,HIV阳性者通知传染病院转院。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开始3个月为预防感染窗口期,在隔离间透析,3个月后复查乙型肝炎全项、艾滋病、梅毒抗体,阴性者转入大血透间继续透析,HBsAg阳性透析患者改行腹膜透析或转他院治疗。艾滋病、梅毒抗体阳性透析患者转传染病院,并行院感上报。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必须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并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12.对长期透析的透析患者应该至少每6个月检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一次;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

13.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能解释肝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应进行HBV-DNA和HCV-RNA定量检查。

14.如有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应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15.对于怀疑可能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透析患者,如病毒检测阴性,其后13个月应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

16.严格医疗物品管理,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无菌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17.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18.严格血液净化中心医疗废物的管理。(1)废弃的消耗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2)使用过的体外循环装置需有效的密封在不漏水的废物袋或防漏容器中,并送到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理地点毁形,并有登记。

(3)透析过程中一次性器械应该在1名透析患者使用之后处理掉。非一次性器械应该在透析患者使用后消毒。

(4)废弃的针头应放在锐器盒内,注意不宜过满。

(5)透析时所有的医疗废水(包括排出的透析液)应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19.严格血液净化中心的复用管理使用有可复用标记的透析器进行复用。重复使用透析器应严格判断透析器的类别做到专人专用。最好采用全自动透析器复用机进行透析器的冲洗及消毒处理,并按照复用规范进行管理。避免透析管路的复用。

20.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组织体检,重点监测经血源感染的各项指标。必要时注射预防疫苗。

21.告知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可能带来血源性传染性疾病,要求透析患者遵守血液净化中心有关传染病控制的相关规定,如消毒隔离、定期监测等,并签署透析复用知情同意书。

22.建立透析患者档案,在排班表、病历及相关文件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透析患者做明确标识。

医院急诊中心制度 篇14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为了对我院传染病进行有效的监测,规范传染病的报告管理,杜绝传染病漏报、迟报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按照我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此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通过化验、放射等检查方式,对于30%门诊就诊病人及70%住院病人进行传染病筛查。

二、医院在重点传染病流行季节开展肠道门诊、发热门诊、手足口病调查采样、麻疹调查采样、AFP等监测工作。

三、相关科室要严格遵守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按甲类(包括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2小时,乙、丙类及重点监测传染病24小时进行上报。

四、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对诊断的传染病在规定的时限内采用医院内网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方式向公共卫生科上报传染病,并按照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卡说明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五、各临床科室要建立《传染病登记本》,对科室报告的传染病进行登记,并由科室主任审核签字。登记时不能缺项,字迹清晰,按年装订成册。

六、门诊医生在就诊病人时,要认真登记门诊日志,传染病病例应用红笔进行标注;住院医生要认真登记出入院登记本。

七、放射科要及时填写传染病阳性结果反馈单,由公共卫生科每日收取,认真核对后录入电脑,在全院共享;公共卫生科每日在LIS系统内导出检验科传染病阳性结果,整理汇总后在全院共享。

八、疫情报告员对医生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认真审核后,要严格按照报告时限,及时录入国家疫情报告系统。

九、公共卫生科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查,在每月汇总分析后,以简报形式将传染病报告情况公布全院。

十、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漏报、迟报、瞒报、谎报传染病疫情。

上一篇:2010届毕业生集中派遣工作安排下一篇:微电影剧本《梦想三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