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4-07-17

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共8篇)

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1

一、内容

《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10月16日正式对外发布。根据《规划》,佛山市中心城区划定361.66平方公里。详细内容为:

1、规划范围:佛山市辖区范围,包括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含大旺农场三水部分)、高明区,土地总面积 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中心城区范围: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范围,南海区桂城街道、罗村街道和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控制范围土地面积361.66平方公里。

4、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 57126 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 48663公顷。

5、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科学推进“三旧”改造,严格基础设施用地管理,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58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58平方米以内。

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2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任何部门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 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结构的变化映射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1]。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2], 是各级人民政府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 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开发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 对城乡土地利用所做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 是国家调控土地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3]。自然环境是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基础条件, 而社会、经济、技术等人文因素则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4]。如何采取合理措施, 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5]。

1 研究区概况

唐山市是河北省东北部沿海的一座混合型重工业城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 界于北纬38°55′~40°20′, 东经117°30′~119°19′之间。南临渤海, 北依燕山, 东与秦皇岛市隔河相望, 西与天津毗邻。明清以来, 唐山就是“京之肘腹”, 京东之重镇, 首都之屏障, 处于连接华北与东北广大地区的枢纽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是唐山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研究区位于东经117°46′36″~118°35′29″, 北纬39°10′01″~40°03′56″, 总人口数为285.18万人。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0.1℃~11.2℃,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34 mm, 地理上由南向北增加, 土壤主要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等, 总面积为3 874 km2[6]。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获取

通过Google Satellite Map Downloader软件获取研究区2010年Google Earth影像。影像较清晰, 易于目视解译。自然景观清晰易读, 植被表现为绿色, 水体表现为蓝色, 城镇建筑表现为淡紫色, 基本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资料, 包括唐山市1:20万地形图、2008年唐山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统计资料等。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唐山市1:20万地形图为参考底图, 对Google earth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 校正误差控制在0.5个像元以内。以2008年唐山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边界裁剪Google earth影像, 在Arc GIS中, 对影像进行目视解译, 参照全国的土地分类方法, 将唐山市的土地利用分为耕地、园林用地、城市用地、城乡居民点、河流水域、工业用地、沼泽滩涂和交通用地等8种土地利用类型。并统计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等信息, 得到唐山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1) 。

3 结果与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是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实施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4)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 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 包括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所占比例、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园林地、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土地建设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系数和人口密度等。其具体数据如表1、表2。

3.1 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唐山市农用地主要包括耕地、园林用地和水域, 总面积为281 850 hm2, 占全市面积的80.4%。其中耕地246 410 hm2, 占全市面积的70.3%;园林用地22 669 hm2, 占全市面积的6.5%;河流水域12 771 hm2, 占全市面积的3.6% (表1) 。由于研究区地势较为平坦, 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 适宜作物生长, 因此耕地占了绝大部分, 而且分布相对均匀。研究区人均土地为1 358.44 m2/人, 低于河北省人均土地水平 (0.27 hm2) , 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研究区人均耕地为864.05 m2/人, 稍低于河北省人均耕地水平 (0.092hm2) , 而土地的垦殖系数达到了0.636, 远超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的破坏浪费、城镇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偏高和用地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耕地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区的园林用地面积较少, 只占全市总面积的6.5%, 人均只有79.5 m2/人, 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研究区的土地农业利用率为72.75%, 高于全国的68.95%平均水平。研究区的人口密度为736.14人/km2, 人口密度过大, 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伴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非农业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 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亦将继续下降, 人地矛盾将日趋尖锐。

3.2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建设用地是边缘区用地中优先考虑的土地类型, 其定位、定量首先服从城市的性质、功能、发展方向[7]。唐山市的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城乡居民点、城市用地、交通用地和工业用地等, 总面积为66 801 hm2, 占全市面积的19.1%。其中城乡居民点39 212 hm2, 占全市面积的11.2%;城市用地11 230 hm2, 占全市面积的3.2%;交通用地8 848 hm2, 占全市面积的2.5%;工业用地7 511 hm2, 占全市面积的2.2% (表1) 。城乡居民点成零散状分布, 中部地区城市周围相对较多;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市区、丰南区和古冶区。研究区的土地建设利用率达到17.25%, 远远超过全国3.71%的平均水平。土地建设利用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54个百分点, 说明城市在向外加速蔓延, 城镇居民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从而使其他类型的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其中转换最多的为耕地, 每年转变成其他类型土地的耕地和补充的耕地差值在拉大, 从而破坏了转变与补充的动态平衡;又因为唐山市是沿海的重工业城市, 首钢矿山、开滦煤矿、陡河电厂、冀东油田、京沈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公路、唐港高速公路、沿海公路等大型工业项目和交通项目的建设时期过于集中, 使耕地保护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从而造成唐山市现在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的现状。

3.3 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唐山市的未利用土地为36 981 hm2,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5%, 主要包括苇地和田坎等。未利用地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加快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 (特别是耕地) 的转变对缓解人地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

唐山市的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0.45%, 高于全国的土地利用率水平 (72.5%) (表2) 。

4 结语

影响唐山市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在土地利用的变化中起主要作用, 例如人口增长、工业生产建设、开发区建设、交通建设、城市扩展及居民点建设等。此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 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今后, 唐山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其变化仍将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因素的深刻影响。为了使唐山的土地利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必须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合理布局和开发利用土地, 加强生态建设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 进行科学管理, 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等。

摘要:利用ArcGIS软件对唐山市2010年的Google Earth影像数据进行目视解译, 统计城市用地、城乡居民点、耕地、河流水域、工业用地、园林用地、沼泽滩涂和交通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利用现状。以当前的研究为基础, 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影像解译,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兵, 臧玲.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 (2) :86-91.

[2]董祚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

[3]胡银根, 吴冲龙.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新趋势[J].特区经济, 2008 (5) :36-38.

[4]张希彪.泾河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 (6) :137-152.

[5]刘盛和, 吴传钧.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分析模式[J].地理学报, 2000 (7) :407-416.

[6]河北省建设厅.河北省城市、县城统计年报[Z].2008.

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3

关键词:动态聚类分析法;土地利用分区;佛山市

引言

土地利用分区,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在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中,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与数学方法两大类。传统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统计分类法、过程分析法等。最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系统评价层次分析等。

笔者在本研究中以佛山市为例,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以定性分析为基础,选取相关指标,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区,并结合佛山市各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潜力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并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提供合理的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1.1 佛山市概况

佛山市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与广州共同组成繁荣的广佛都市圈。土地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全境介于北纬2°38′-3°34′,东经112°22′-113°23′之间。市辖五个行政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和高明区),下设12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2013年底,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9.5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10.17亿元,人均GDP达到9608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佛山市各镇(街)有关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资料,包括下辖各区统计年鉴、土地更新变更数据、城市总体规划等。

2 研究方法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土地利用特点、不同的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及保护、整治措施,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等特征,将相近的土地资源归成一类,将土地资源实行分区,从总体上优化土地资源空间布局。

动态聚类法较回归模型分析法少了片面性,同时较模糊聚类、关联度分析法更能直接清楚地反映出分区结果,本文采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对佛山市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完成佛山市的土地资源空间优化布局。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动态聚类算法流程图

2.1确定分区指标

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主要通过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根据佛山市地形地貌、社会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确定分区指标。在选取土地利用指标时,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的分区指标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是选取的分区指标能覆盖佛山市全域。据此,选取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效益指标四个方面,共有22项指标作为佛山市土地利用分区指标(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

2.2 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佛山市的土地利用分区以31个镇(街)和1个管理区共32个行政单位为分区单元,采用动态聚类法进行研究。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

2.3.1 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因量纲或数量级可能不同,故需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公式为:

式中, , 为第 个单元的第 个数据, 为单元数, 为单元进行聚类分析时指标数。

2.3.2 选择聚点

①将单元分值从小到大排序得到一单调递增数列,对之进行一阶差分:

②选择较大的△作为级间分界,并以此计算得出各级重心来作为聚点。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 单元分值; 为该段的单元个数。

2.3.3 初始分类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数据与聚点的欧氏距离,计算数据与欧氏距离差异最小的进行归类。

式中, 为欧氏距离; (第 个样本); (第 个指标); (第 组分类数据)。

2.3.4 分类修改

初始分类可能由于聚类中心初始位置的影响存在部分不合理,需要通过以下过程修改:首先定义样本因素间距离,选择聚点;然后将样本因素按最近实行归类聚点;最后核算每类重心同时作为新的聚点,如果新聚点与原聚点重合在一起,修改程序终止,否则回初始分类。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分析结果

通过采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距离大小和并类顺序,可将全部单元分为三组。它们的分类指标确实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初步将佛山市分为以下3个土地利用综合区,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利用聚类分区结果

分区名称镇(街)名称

东南部城市建设区禅城区祖庙街道、石湾街道、张槎街道、南庄镇;

南海区桂城街办、罗村街办,大沥镇

顺德区大良、容桂、伦教街办和乐从镇、北滘镇和陈村镇

中西、南部产业集中区三水区西南、白坭街办;

高明区荷城街办;

南海区狮山、九江、西樵、里水、丹灶镇;

顺德区龙江、杏坛、均安、勒流镇

西北、西南部农林生态区高明区明城镇、杨和镇、更合镇;

三水区乐平、芦苞、大塘镇、迳口华侨经济管理区

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佛山市各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潜力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佛山市的土地利用分区结果进行微调。并对微调后的土地利用分区采用“方位+土地利用主要方式及特点+开发度”的方式命名,以此方法将佛山市划分为四个土地利用综合区,即:东南部城市建设区、中西部产业集中建设区、西北部农业适度建设区、土地利用禁止建设区(见图2)。

nlc202309051405

图2 佛山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图

3.2 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建议

3.2.1 东南部城市建设区

本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区内交通条件好,公路、铁路、航运都比较发达,区内小城市和集镇密集。土地利用效率高,生产水平高,土地产出效益大,但用地矛盾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本区以建设用地整理、挖潜为主,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大旧城该着规模和低效工业用地整理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企业向城镇集中;严格保护好区内基本农田,并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色隔离区(带)。

3.2.2 中西、南部产业集中建设区

本区位于佛山市的中西部和南部,是佛山市产业集中地。在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中,要厉行节约集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加大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的挖潜力度,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实施,引导企业向城镇或园区集聚;提高产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效益,推进城市化,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严格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保存一定数量的耕地等农用地资源。

3.2.3 西北、西南部农业适度建设区

本区位于佛山市的西北和西南部,森林覆盖率较高。本区域以农业发展、适度开发为主,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农业,发挥该区域农业的特有优势,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适度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2.4 土地利用禁止建设区

土地利用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与北部地区。在土地利用禁止建设区内要严格禁止任何开发建设活动。

4 结语

本文在对基于动态类聚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佛山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基于动态聚类分析法的佛山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是土地利用分区从定性到定量发展的一大进步。本研究在动态类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佛山市各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潜力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整个佛山市的土地利用分区进行微调,与佛山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佛山市土地利用分区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佛山市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 郝晋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88-189.

[2] 郧文聚,范金梅.我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进展[J].资源与产业,2008,10(2):9-14.

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4

时间:2009-12-11 20:55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0)

【找法网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第38条);

“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第39条);“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4l条)。

悲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5

默默无闻的第一轮规划1987-2000)建立了初步的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规程科学性较强,实践缺乏。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为重点,提出实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规划目标。

千疮百孔的第二轮规划:(1997-2010)

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建立指标加分区的模式,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于是中国以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著称。

但是,在以GDP考核政绩的制度下,建设用地飞增,耕地剧减,大部分地区规划指标严重突破,许多地方因项目建设而反复修改,沿江、沿河、沿海、沿路,投资、开发、建设、违法,现行规划已被贴的千疮百孔。

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用,补充耕地指标却难以实现。有些地区出新招:以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1:1置换为规划置换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和以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1:0.6折抵为规划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方式。理论上,该方案将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缓解用地紧张局面,并且还补充了耕地,到哪里都能说的冠冕堂皇。然而,多少地方将现行规划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地块重新用了一次,相当于占了两倍的耕地而只补充一倍。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又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发点很好,但真正实践困难,有些地方还是照搬,将现行规划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地块再用一次,指标争取到了,却相当于占了三倍的耕地而只补充一倍。

现行规划已从一个技术性规划变成一个政策性规划,行政导向、指标导向、部门导向、项目导向十分明显,规划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严重违背了国际上土地规划的根本。虽然有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是,——耕地保护目标实现了吗?——基本农田保护了吗?——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了吗?

事实上,耕地大量减少,基本农田越保越少,开发区星罗棋布,土地质量降低,城市房价飞涨,土地官场腐败,征地引发“群体性”事件。补充耕地质量难以保证,夸区域平衡又困难重重,补充数量也是难以实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和占用”,而占用基本农田存在客观必然性,尤其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法律是否自相矛盾;土地规划可以根据领导人的意图“调整和修改”,“年度用地指标”可以购买,“基本农田保护”、“占补平衡”等指标可以通过彼此交易完成——政府是规划的制定者,也是违反规划的主角!

多灾多难的第三轮规划

新一轮规划从2002年开始至今,却依旧停滞不前。02年开展12个县级试点,03年开展14个市级试点,04年启动专题后停滞,28号文发布和05年纲要加速,宁波会议发布32号文和北京会议、武汉培训促进前期工作成果的完成,06年初步大纲却遭受延缓审批,此后,召开了重庆会议和贵州会议,07年又召开两次务虚会,据说国土资源又将修改后的大纲递到了国务院。18亿亩耕地能保得住吗?恐怕大纲保得住,现实却保不住吧。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6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城市,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及教育基地、旅游胜地。随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加。土地破坏与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矛盾愈加尖锐。因此,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确保省政府下达我市耕地控制指标的落实,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迫切和非常必要的。

第三条 我市曾于1996年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详尽研究和预测了我市土地利用问题,为本次规划修订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编制规划对切实保护耕地的措施和力度不够,在贯彻以供给引导、制约需求的土地利用方针上尚有差距,故对原经批准实施的规划进行修订。

第四条 规划期限。基期年为1996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并对重要的土地利用指标展望到2030年。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五条 西安市位于渭河平原中部,现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雁塔、未央、阎良、临潼和蓝田、长安、户县、周至、高陵8区5县,全市有48个街道办事处,l83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92%。总人口654.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5%,其中非农业人口261.28万人,农业人口393.59万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39.9%和60.1%。人口密度为648人/平方公里。

第六条 主要河流有54条,除渭、径、石川河为过境河外,余皆属源于秦岭、北流入渭的境内河。基本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面积的98.46%,长江流域仅占1.54%。水资源总量为31.46亿立方米.其中天然地表水资源总量24.8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6.9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13.16亿立方米。

第七条 植被类型主要分为平原人工栽培植被和山区森林草甸植被两人类。前者有种子植物121科,628属,1550种。后者有野生植物132科,681属,2246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素有“秦地无闲草”之誉。第八条 在各种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12个土类,24个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自然土壤为棕壤、褐土及在褐土上耕作熟化的楼土。面积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32.2%,16.2%和18.9%。其次有黄绵土、新积土和潮土等。土壤分布规律明显,秦岭山区垂直分布,平原地区水平分布。

第九条 市域已发现矿种47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7种,大中型矿床及水源地26处,小型24处,可供分散开采的矿点77处,找矿线索58处。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金、铝、铀、铜、钨、铅、锌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蛇纹石化大理石(蓝田玉)、白云石、白垩 土、钾长石、硫矿、石英石和水泥灰岩等。金矿、建材和地热等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

第十条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412.17亿元(当年价,下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294 元。工农业总产值207.8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46亿元。居民消费水平3373元,其中非农业居民5930元。农业居民162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人4712元,农民纯收人1586元。

第十一条 西安是我国西部交通枢细,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通过西安的公路干支线265条,其中国道有5条,省道9条。1996年,全市公路总里程2877公里,密度为0.28公里/平方公里。西安是西北地区客、货运吞吐量最大的车站,陇海铁路横贯市域。新建的西安咸阳机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空港,规模仅次于京、沪、穗,居全国第四位。

第十二条 西安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1996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2.8亿元,其中市区达189.2亿元。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一批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商品300多种,市营进出口总额3.11亿美元。

第十三条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荟萃,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大然历史博物馆”。秦岭山区的太白山、终南山、翠华山、楼观台以及骊山等自然风光奇异多彩。地面可见文物点2944处,其中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省级88处,市县级228处,秦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年,接待境外游客45.4万人次,旅游外汇人民币收人14.94亿元。

第三章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第十四条 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资料,全市土地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按地貌类型分,山地占土地总面积48.60%,平原占37.50%,丘凌占7.50% ,黄土台塬占6.40%。按土地适宜性分,宜农地占土地总面积40.80%,宜林地占47.70%,宜牧地占10.30%,不宜农用地占1.20%。第十五条 全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为: 1.农用地。全市农用地面积81781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91%。

耕地:面积344519.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09%,主要分布在北半部的渭河平原地区。其中灌溉水田10863.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5%;水浇地211939.77公顷,占61.52%;旱地及望天田116500.55公顷,占33.82%;菜田5215.77公顷,占1.51%。

园地:面积25242.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0%。其中以称猴桃、酥梨、石榴为主的果园面积为23373.37公顷,占园地的92.60%;桑园90.93公顷,占0.36%;其他1777.94公顷,占7.04%。

林地:面积为41703.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26%。其中有林地307845.7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3.82%;灌木林地98055.25公顷,占23.51%;疏林地7716.82公顷,占1.85%;其他3417.08公顷,占0.82%。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0.45%。

牧草地:面积为13268.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1%。其中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分别占草地面积的99.38%、0.46%和0.16%。

水面:面积为1775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6%。其中河流、水库、坑塘分别为14206.29公顷、1123.39公顷,2424.99公顷,占水面面积的80.O1%、6.33%、13.66%。2.建设用地。全市建设用地共109415.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2%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89447.9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8.85%.其中城市14049.80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5.71%;建制镇4143.69公顷,占4.63%;农村居民点55411.07公顷,占61.95%;独立工矿12264.87公顷,占13.71%;特殊用地3578.56公顷(含1492.85公顷的坟墓占地),占4.00%。

交通用地:面积为12896.3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8%,其中铁路、公路和农村道路分别为877.16公顷,3193.53公顷和8825.67公顷,分别占交通用地的6.80%、24.76%和68.44%。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7070.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0%。其中沟渠、水工建筑面积分别为5674.87公顷和1396.01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80.26%和19.74%。3.未利用地。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83567.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7%。

滩地、苇地:面积为752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5%。其中滩地947.11公顷,苇地6574.03公顷。

其他未利用地:面积为76046.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2%,其中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余地面积分别为65952.75公顷、1391.50公顷、4319.80公顷、3325.19公顷,1056.89公顷,占其他未利用地的86.73%、1.83%、5.68%、4.37%、1.39%。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山地、丘陵、平原、台源、河谷等类型皆备,为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及各类非农生产建设用地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余地。南部秦岭山地,以林为主,可发展采矿、旅游业。低山区可发展种植业。北部渭河冲积平原,以农为主,城镇密集,交通方便,工业发达,旅游兴旺,土地利用效益较高。骊山丘陵,以旱作、林、果、牧为主,旅游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条件优越。黄土台源地区,以粮、果生产为主。为土地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用地地域分异显著,用地结构各具特色: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综合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地域上的显著差异。城三区以城镇用地为主,工业、商贸、旅游、科教、交通十分发达。郊区形成以菜田为主的城郊型农业格局。郊县平原形成以农用地为主的粮、棉、油基地。台源、丘陵,粮果间作。山区以林为主。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上,林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构成主体,交通用地为脉络,形成多种功能的用地结构。

3.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具有明显城市特征。西安是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非农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10.8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6倍,耕地中菜田占1.51%,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面积达9700公顷,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区面积达887公顷。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土地资源配置不仅向非农生产建设用地方面转移,而且农用地的内部结构,也在市场导向下进行着不断调整,土地利用从传统型向城市型农业发展。

4,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全市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1.73%,而未利用地仅为8.27%。耕地复种指数为l46.20%,其中水田160.00%,水浇地157.90%,旱地110.00%,菜田500.00%。

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供需矛盾口趋突出。首先,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据统计资料,1949年,全市人口227.58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4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1996年,全市人口发展到654.87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1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3公顷(0.79亩),比1949年下降厂65.91%和68.82%,其次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大,1949一1996年的47年中,全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96920公顷(145.38万亩),相当于户县和蓝田两县现有耕地面积之和。再次,农业内部用地矛盾突出。主要是经济作物,特别是林果与粮食争地现象日益严重。1949一1996年,全市果园由427公顷(0.64万亩)发展到25242.25公顷(37.86万亩),且大部分向平原、川道优质耕地发展,势头不减。

2,土地利用生产效率低。中低产田比例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60%,农业、林业用地生产率低。1996年,全市平均每公顷农业产值11520元,林产值94.5元,特别是东南部黄土台塬和骊山丘陵区,耕作粗放,荒山秃岭,成为全市贫困地区。由于城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亏损面大,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土地产出率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低,全市每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为407.77万元。

3,土地退化、浪费、污染严重。由于部分地区乱砍滥伐,过度垦殖,掠夺式经营,造成生物资源毁坏和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8%以上,森林植被破坏,林线上升,裸岩、荒山扩大。农村建房乱占耕地。乡镇企业用地,过于分散。部分农村任意毁田卖沙卖土,填放垃圾,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西安工业集中,排放大量有害“三废”,污水灌溉,生活垃圾自然堆放,化肥、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土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4.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有12601..56公顷。这些坡耕地不仅产量低下,而且破坏了水源涵养,并加剧了水土流失。近年来,全市果园面积迅速增加。大量地占用了优质耕地。

第四章 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第十八条 全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坚持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原则,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和城市规模,围绕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和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水士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地质环境,防止地质灾害,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保障。

第十九条 耕地保护目标:到2010年,全市耕地净减量控制在8200.00公顷(12.30万亩)以内,耕地总量不少于336319.78公顷(504.48万亩)。预计到203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315200.00公顷(见附表1)。

第二十条 占用耕地控制指标:到2010年,全市占用耕地量控制在18200.00公顷(27.30万亩)以内,其中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9000.00公顷(13.5万亩)以内,生态退耕、灾毁等减少耕地量控制在9200.00公顷(13.80万亩)以内。

第二十一条 城市规模控制目标:中心市区规模控制由l9696年的196.50万人,建成区面积145.50平方公里,人均74.05平方米,到2010年的214.50万人,面积175.00平方公里,人均81.59平方米。全市未央、草滩、六村堡、纺织城、洪庆、临潼、阎良、韦曲、泾河共计9个外围组团的规模控制由1996年的46.30万人,建成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均110.37平方米,到2010年的95.50万人,100平方公里,人均104.71平方米。规划期间,以上共计增加78.4平方公里面积,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为60.75平方公里。

全市辖区内的周至、户县、蓝田、高陵四个县城的规模控制由1991年的15.13万人,建成区面积13.93平方公里,人均92.07平方米,到2010年的19.07万人,面积17.77平方公里,人均93.18平方米。期间将增加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占用耕地3.04平方公里(见附表2)。

全市辖区内的40个建制镇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面积将扩大20.00平方公里,其中占用耕地8.00平方公里。

第二十二条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目标:到201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000公顷(15万亩),其中整理、复垦5374.81公顷,开发4625.19公顷(见附表3)第二十三条 土地生态环境和保护改善目标:到2010年,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土地要基本上得到治理,生态退耕还林还牧(含灾毁)共计9200公顷,占应退面积的73%,森林覆盖率达37%以上,对全市现有的246666.67公顷(370万亩)中产田,46656.67公顷(70万亩)低产田,要分别将其30%和40%的面积改造提高为高产田和中产田,扭转农用地质量下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加强对全市辖江内太白山自然生态、周至金丝猴、长安牛背梁羚牛、周全老县城大熊猫4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从严控制,坚决取缔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二十四条 根据省政府分解下达给我市控制指标,我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按照供给引导、制约需求的土地利用方针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生原则,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使土地利用结构逐步优化。

1.农用地。到2000年和201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分别规划为817365.48和816911.72公顷,比1996年分别净减453.77公顷和907.53公顷。预测到203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将为818780.00公顷。

耕地:到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36319.18公顷。粮食生产以“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为目标,保证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11万吨以上,并力争逐年有所提高。规划期内将补充耕地10000公顷,其中通过土地罄理、复录、开发分别补充耕地为4604.69公顷,770.12公顷和4625.19公顷,规划期内减少耕地18200.00公顷,其中国家建设占用耕地9000公顷,生态退耕及灾毁等减少9200公顷。市耕地面积将为315200.00公顷。

园地:到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仍为25242.25公顷,根据园地“上山、下滩、入沟、进院”,逐步从优质耕地中退出的方针,期间,将安排从优质耕地中退园还耕1908.92公顷,改林和改牧572.25公顷,为建设提供用地276.17公顷。与此同时,安排将1461.24公顷的生态退耕土地,改造并补充为园地。到2030年,预测全市园地面积将为25200.00公顷。

林地:到2010年,林地将发展到422808.94公顷,净增5774.08公顷。通过改造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及一部分灌木林地改造成有林地等措施,使森林覆盖率由30.40%提高到37.00%。规划期间新增林地将通过开发未利用地175.00公顷,生态退耕还林5935.47公顷,改牧草地为林地166.67公顷的途径予以实现。到2030年,预测全市林地面积将为445400.00公顷。

牧草地:到2010年增加至14786.68公顷,规划期间净增牧草地1518.39公顷。规划期间,生态退耕还牧1726.33公顷,开发未利用地发展牧草地504.79公顷。同时安排25度以下坡地开发为耕地350.00公顷,改为园地194.79公顷,改为林地166.87公顷。到203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预测将为14000.00公顷。

水面:到2010年,面积仍为17754.67公顷。期内将安排退耕还水76.96公顷。改滩地、苇地等未利用地为水面339.43公顷。同时有381.75公顷水面改为耕地,有34.64公顷水面被改造为建设用地。到2030年,预测全市水面将为18980.00公顷。

2.建设用地。到2000年和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912805.06公顷和116194.89公顷,比1996年净增3389.83公顷和6779.66公顷。到2030年,预测全市建设用地将发展为126260.00公顷。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到2010年,规划全市居民工矿用地将达94861.31公顷,14年净增5413.32公顷。规划期内建设发展将占用耕地7693.73公顷,占用未利用地和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共305.0U公顷。同时通过内涵挖潜、整理复垦将从中补充耕地2580.62公顷。为交通建设提供用地5.20公顷。到2030年,预测全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将为100800.00公顷。

交通用地:到2010年,规划全市交通用地发展到14086.13公顷,净增1189.77公顷。其中铁路建设用地539.51公顷,公路用地539.80公顷,农村道路用地60.46公顷。期内,交通将占用耕地1229.01公顷,占用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共37.01公顷,到2032年,预测全市交通用地将发展为17200.00公顷。

水利设施:到2010年,面积达7247.45公顷,净增176.57公顷。新增面积将占用耕地77.26公顷,占用水面31.78公顷,占未利用地67.53公顷等。到2030年,预测全市水利设施用地将发展为8260.00公顷。

3,未利用地。到2000年和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80631.21公顷和77695.14公顷,比1996年分别减少2936.06公顷和5872.13公顷。到2030年,预测全市未利用地面积将为65761.75公顷。

滩地、苇地:到2010年,面积为5982.84公顷,净减1538.30公顷。期间将被开发为耕地1208.60公顷,园地57.02公顷,被改造为水面266.39公顷,被水利设施占用6.29公顷。到2030年,预测全市滩地、苇地将为3550.00公顷。

其他未利用地:到2010年,面积将减少至71712.30公顷,净减4333.83公顷。期内将被开发为耕地3416.59公顷,园地94.58公顷,林地175.00公顷,牧草地504.19公顷,水面73.04公顷,用于建设70.92公顷。到2030年,预测全市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将为62211.75公顷。

第二十五条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为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指导各区域的土地利用,从本市实际出发,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预测发展趋势,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条件,按照土地利用的相似性、差异性、土地利用的任务、目标和方向,采用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聚类分析法得出定量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用定性分析结果进行调整,最后得出综合分区方案。

第二十六条 土地利用分区的级别和含义。本市土地利用分区的等级系统为三级,即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亚区和土地利用片。土地利用区反映土地利用宏观背景及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差异。土地利用亚区反映区内的高等级土地类型组合及具体土地利用方向的差异。土地利用片反映亚区内中低级土地类型组合及具体土地利用方向的差异。

第二十七条土地利用分区方案:西安市土地利用共分为2个土地利用区、5个土地利用亚区和12个土地利用片。

Ⅰ 秦岭山地、骊山丘陵土地利用区

Ⅰ(1)秦岭山地水源涵养、自然保护、林、矿、旅游土地利用亚区

Ⅰ(2)骊山丘陵旅游、农、林、牧土地利用亚区

Ⅰ(3)河谷地粮、果、牧土地利用片

Ⅰ(4)黄土丘陵牧、果、粮土地利用片

Ⅰ(5)骊山自然风景旅游土地利用片 Ⅱ渭河平原土地利用区

Ⅱ(1)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粮果土地利用亚区

Ⅱ①东部台塬旱作农业土地利用片

Ⅱ②骊山——代王旅游、果、粮土地利用片 Ⅱ③中部台塬粮果土地利用片

Ⅱ④周至—户县山前洪积扇果、粮、旅游土地利用片

Ⅱ⑤西部台塬旱作农业土地利用片

Ⅱ(2)中心城市土地利用亚区

Ⅱ①中心市区(建成区)土地利用片

Ⅱ②外围工业组团、城郊农业土地利用片

Ⅱ(3)平原粮果土地利用业区

Ⅱ①西部粮、油、果土地利用片

Ⅱ②东部粮、棉、果土地利用片 第二十八条 分区土地利用方针。

1.秦岭山地、骊山丘陵土地利用区:本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骊山丘陵,含蒲田、长安、户县、周至、临潼4县1区的52个乡镇。总面积为552409.38公顷(828.6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4.65%。其中林地面积392087.34公顷(588.13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94,42%;牧草地10978.60公顷(16.47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2.74%。本区人口48096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4%,人口密度仅87人/平方公里。本区既是全市林产品、林副产品的主要产地,又是全市主要的水源地,还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矿产的集中分布地和众多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比较落后,部分山区属贫困地区。有些地方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砍伐和开早以及采矿等,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木区土地开发利用应将保护、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并以保护、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2.渭河平原土地利用区。本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含城三区、郊三区、阎良区、高陵县全部和临潼区、蓝田县、长安县、户县、周至县平原部分的178个乡镇办。总面积为458392.37公顷(687.5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5.35%。其中耕地面积297860.82公顷(446.7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6.4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70144.51公顷(105.22万亩),占全市该类用地的78.42%,交通用地面积10733.51公顷(16.10万亩),占全市交通用地的83.23%。总人口572084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7.36%,其中非农业人口240多万,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93.00%。本区人口密集,城镇密度高,是本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文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也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文化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全区非农业人口、非农业生产及非农占地比重高,交通、商贸、科教、旅游业发达,工农业生产条件好,生产力水平高,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环绕市区的城郊型农业模式。但本区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较缺乏,城镇附近工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土地利用的集约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该区土地利用方向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市区应加速旧城改造,降低密度,发展商贸、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近郊“退二进三”,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老工业区的改造和提高,发展新组团和工业园区;近郊区应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主,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远郊发展粮、棉、油、菜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并加强卫星城镇建设,疏散部分工业,成组布置集团型企业,提高聚集效益。具体措施是强化城市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严禁非法土地交易和破坏土地的行为;加强土地意识教育,使节约每寸土地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第六章 基本农田保护

第二十九条 根据省土地局下达的指导性保护指标,结合本市耕地资源供需实际,确定到2010年,全市划入基木农田保护区的基本农田为300000公顷(450.00万亩)(见附表4)。

第三十条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1.交通建设项目。

(1)铁路建设:建设西安至安康、西安枢纽〔包括南环线、新丰编组站扩建新丰镇至钟家村复线、西康线引入枢纽)、陇海客运专线、北环线4大工程,规划用地1070.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856.26公顷。

(2)公路建设:至2000年前,建设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阎良、310国道的临渲至渭南、西安市北郊过境线、临潼至兵马俑5条高等级公路。新建西安至柞水、西安至高陵一级公路2条,改建一般级公路7条,共需新占土地495.44公顷,其中占用耕地约346.81公顷。至2010年前,改建一般级公路12条,新建西安市东南出入口道路、武屯至零口,高桥至秦渡3条一般级公路,改建一般级公路7条,占地624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36.81公顷。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黑河引水工程:占地4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09.60公顷。

(2)为缓解市交通,建设西安高架快速干道路、西安市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南路、二环路二期工程,共需占地532.69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72.87公顷。

(3)天然气城市气化工厂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集中供热工程、电力网改造工程,共需占地23.8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6.67公顷。3.保护工程。

(1)设立城市饮水水源保护区。对我市浐、灞、沣、渭滨、西北郊(沙河滩)、东北郊(段村)等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其中一级保护区占地54.93公顷,二级保护区占地3722.60公顷,监控区占地510.3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5.38公顷。(2)文物保护用地。对我市列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33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加强保护,特别是要对丰镐、阿房宫、汉长安城、大明宫四大遗址切实进行保护。四大遗址重点保护范围面积约18.7平方公里,一般保护范围面积约78.40平方公里。为保护,共需征用耕地200公顷。

4.开发区建设。为了发展西安科技、商贸、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振兴西安经济,加快西安高新技术、酉安经济、西安曲江旅游度假、西安浐河综合、西安临潼旅游商贸五大开发区的建设。以上规划占地面积4064.00公顷,其中征用耕地3632.90公顷。第七章 实施规划措施

第三十一条 加强规划领导,实行目标管理: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其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主要指标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严格执行,并实行严格的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管理对策的研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管理技术培训,改进规划管理技术手段,使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十二条 健全规划立法、严格规划管理。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法规,尽快制订出《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细则》,从法律上明确建立规划公示制度,强化项目顶审和城镇规模审核管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强化规划执法监督查处制度。逐步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规划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L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按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用地审批管理。按照对农用地和非农用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转为建没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不符合规划用途的,不得转用。

第三十四条 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士地利用计划,经审批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刘未列入土地利用计划,或未取得用地计划指标的用地项目,不得 批准用地。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结合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设、中低产耕地改造,以及旧村改造,做好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在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第三十五条 严格执行对城镇用地规模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城市、村镇用地规模。城市、村镇建设用地应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加强闲置土地的利用力度。不占或尽量少占农用地,逐步实现土地利用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范围。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一致时,应在已经批准的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第三十六条 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采取措施,实行耕地占补挂钩的政策。占用耕地的,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尾与减少耕地数量相当的耕地。本地区资源不足的,应上缴市相应的耕地开垦费,由市上统一组织异地开发补充耕地。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减少基本农田,并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保持和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实行领导负责制,将耕地保护土作作为政府工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十七条 强化规划审批制度。坚持自上而下、逐级审批的原则。在广泛吸取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规划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合格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再逐级上报新土地法规定的有审批权的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执行过程中,确需做凋整的,必须报经原批准部门批准,否则不得改变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与此相关的部门规划和行业规划,应以本规划内容及时进行修订,并保持一致。

第三十九条 本规划的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十条 本规划由西安市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执行实施责任,并负责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篇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1]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指主体收集资料、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路线,对实施的情况进行剖析和评估。

国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也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E Talen认为规划实施评价主要考虑规划实施的结果是否满足规划的预期目标;[2]Patsy Healey认为规划实施评价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规划实施过程的机制上;[3]Alexander选取了政策、程序和规划3类评价因子,构建了PPIP评价模型,最终确定各因素对规划的影响程度(消极、中性和积极)。[4]我国正式提出对其实行评价的要求是在2004年,之后国内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未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达成统一的口径,而是不同的学者依据自身的见解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研究。

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主要做法

目前就其进行评价的研究国内主要侧重于选取研究方法和建立指标体系,而对其进行评价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政府部门提供规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基本资料,而专家和学者主要负责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主要针对其过程或者其结果进行评价,很少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评价。其中笔者对常见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加以总结,如下图所示。

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主体非独立

目前中国该方面的研究大都将目光锁定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上而很少关注评价主体这一方面。现行的评价主体一般是由高校里的专家、学者和政府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主要提供规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基础数据,而专家和学者主要提供实施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难看出这极易造成评价主体的非独立,同时又由于缺少第三方的监督,就使得实施评价质量差强人意。确保其评价存在的意义,就要使得评价主体独立,考虑利益相关群体相分离的体制模式,引入公众参与且引入第三方监督从而确保评价质量。

(二)评价类型差异较大

目前国内学者对其评价的类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侧重于行政等级的划分和评价流程的划分,行政等级的划分为县级、市级、省级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实施流程的划分为规划实施之前、规划实施过程、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这三类。

(三)评价指标体系不规范

由于我国对此开展的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至此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规范。例如:黄忠杰的研究中,选取了十个经济评价指标,十个社会评价指标和七个生态评价指标。[5]晏晓红在研究中,选取了38个评价指标。[6]周雪芹在研究中,构建了22个评价指标。[7]以什么样的标准,建立这一指标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要建立这一指标,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规范指标体系的依据。

(四)评价方法不完善

国内学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主要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直观地把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各指标间的关联是相互影响的,单一的评价方法是不能很好说明评价的问题。在构建评价模型和方法的过程中,其评价方法还处于不断的探讨中,例如:武汉大学的吴秀提出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武汉大学的晏晓红将效用函数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中,广西大学的黄海清将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等。这些评价方法虽然能进行综合的多项指标评价,但是在处理不确定的信息评价中还存在不足。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3S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其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质量。然而难以收集的空间数据再加上缺乏相应的高技术管理人员,制约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发展。

(五)评价数据难以收集

比较科学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一般都需要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而定量分析质量好坏的保证主要是靠规划区域内对实施情况数据的收集,数据的真实、全面、有价值是规划实施评价工作的关键的内容。在我国,由于国土统计部门对基础评价数据收集的欠缺、统计经费的紧缺和制度的缺陷,这些直接影响了规划实施评价数据的收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公众参与,强化评价主体的独立性

当前大都是政府或其委托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评价,缺少公众参与以及第三方的监督,这种模式弱化了实施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使得评估质量难以保证。鉴于此,需明确组织主体和执行主体以及确定各自的职责并严格履行,加强公众参与,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此外,这需要较高的专业性技术,应严格审查评价主体的资质以及加强考核评价主体的专业技能。

(二)完善评价方法以及评级指标体系,着眼3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评价对象的特点不尽相同,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必选与非必选指标,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积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工作走向规范化。同时由于其评价方法尚未有统一标准且评价方法尚未完善,而方法直接影响着结果,故应积极完善评价方法。同时3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管理愈来愈科学合理,着重于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也应着眼3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实施评价的空间审核能力。

(三)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运行机制

这一评价的过程主要包含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不难发现其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要想确保这一评价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运行机制,这要求一方面要确定合理规划的制定者、评价主体和监督者,另一方面要对制定者、评价主体和监督者进行行为目的上的有效引导。制定者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规划最大效益化,评价主体是对规划实施的公正性进行判断,监督者是对规划实施信息的有效反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国家建立相应的协调部门进行职能分配。

(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

中国的这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下次规划编制提供参照,而不够重视本次规划编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原因。现代技术的层出不穷给规划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随着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空间数据的收集、剖析以及管理变得愈加方便。这一评价应延伸其时点,从以往的固定性评价延伸为面面俱到的进程化评价,强化这一过程的动态监测,切实分析当中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从而降低这一评价的被动性,增强其主动性以及提高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的程度,保障土地资源科学、有效、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宣传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也不仅仅是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就能做好,必须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作用,为其提供从数据到监督到反馈等一系列的支持。鉴于此,在健全自身的体系之外也要建立健全外界的服务,而这又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主要任务为:其一,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公众参与而且可以刺激第三方监督的快速形成;其二,广泛运用信息传播媒介,例如网络、报纸、广播等及时的将实施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公诸于众,这样不仅可以强化社会的监督作用,而且可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通过加强这一评价的宣传工作可以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并从侧面保证这一评价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04-223.

[2]Talen,Emily.After the Plans:Methods to evaluate implementation Success of Plans[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Research,1996,16:79-91.

[3]Patsy Healey.Researching Planning Practice[J].Town Planning Review,1991,62(4):24-30.

[4]E R Alexander,A Faludi.Planning and Plan Implementation:Notes on evaluation criteri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1989,16:16-72.

[5]黄中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6]晏晓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武汉市黄破区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05.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研究 篇8

关键词:当阳市;规划;实施

引言

随着当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五个当阳”①战略任务的全面实施,当阳市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着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重挑战,对当阳市土地资源调配提出了新任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阳市概况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东临荆门,西接宜昌,南抵荆州,北通襄樊,土地总面积2149.69平方公里。当阳市下辖7个镇,即淯溪镇、河溶镇、两河镇、半月镇、王店镇、庙前镇和草埠湖镇,3个办事处,即玉阳办事处、坝陵办事处和玉泉办事处。

二、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一)总量指标

1、耕地保有量

上级下达当阳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为63680.00公顷,《规划》结合当阳市实际情况确定当阳市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80936.48公顷。2014年末,当阳市耕地面积为80254.48公顷,比《规划》确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少682.00公顷。

2010-2014年间,当阳市耕地面积除2012年较2011年略有上升外,呈逐年递减趋势。与此同时,2010-2014年,当阳市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共新增耕地规模2846.04公顷。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的变更调查相对滞后,已实施并完成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中增加的耕地规模目前并没有完全反应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至2020年当阳市仍可完成《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任务。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上级下达当阳市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0670.00公顷,《规划》结合当阳市实际情况划定基本农田62181.20公顷,多划定基本农田1151.20公顷作为机动指标。2010-2014年,当阳市通过规划调整等方式核减基本农田3.28公顷。2014年末,当阳市基本农田面积为62177.92公顷,严格落实了《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3、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14年末,当阳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17875.28公顷,超出规划目标405.2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突破规划目标,其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点面积超出规划目标。规划基期年(2009年)当阳市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1103.64公顷,规划目标年(2020年)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0612.87公顷,比规划基期年减少490.77公顷,但是2010-2014年,当阳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2010-2014年,当阳市已开展8个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安排拆旧复垦规模共计528.05公顷,拆旧复垦规模共计369.05公顷。由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规模的变更调查相对滞后,已完成验收的拆旧复垦规模并没有完全反应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但是减少该部分规模后,农村居民点面积仍与规划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当阳市应继续稳步开展闲置、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同时进一步严格控制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改变农村土地粗放利用方式,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建设用地总规模

2014年末,当阳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2532.71公顷,超出规划目标470.97公顷,超出上级下达指标177.71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突破上级下达指标,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建设用地中的农村居民点面积超出规划目标。通过当阳市2010-2014年已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逐步验收,可有效缓解目前现状,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在《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继续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有效控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实现规划目标。

(二)增量指标

1、新增建设用地

上级下达当阳市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1130.00公顷,《规划》确定当阳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1129.86公顷(剩余0.14公顷为机动指标)。至2014年末,当阳市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935.91公顷,即《规划》实施5年,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82.83%,年均增加16.57%,规划目标年(2020年)到来之前,剩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极为有限。为缓解这一矛盾,在《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增加速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规模

《规划》确定至2020年,当阳市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为1097.02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为781.63公顷。至2014年末,当阳市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为906.91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为572.16公顷,分别占其指标总量的82.67%和73.20%,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综上分析,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同时,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增幅较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增幅略低,说明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比例尚在控制范围内。建议在《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继续保持该用地模式,尽可能避免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

(三)效率指标

《规划》确定,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76平方米以内。2014年末,当阳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523.78平方米,距離《规划》目标有一定差距。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估

(一)单位GDP耗地率

对当阳市2010-2014年GDP与建设用地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2010年到2014年当阳市单位GDP耗地率下降了71.07公顷/亿元,表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逐年提高。

nlc202309012142

(二)建设用地产出率

《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建设用地增加,当阳市二、三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提高,2010-2014年,建设用地产出率从61.52万元/公顷提高到138.47万元/公顷,翻了一倍以上。

(三)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入率

《规划》实施以来,当阳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入率也从49.17万元/公顷提高到150.78万元/公顷,翻了三倍以上。这说明当阳市土地利用强度在逐步提高,集约利用程度越来越好。

综上分析,《规划》实施以来,当阳市土地向着节约集约利用方向发展,各类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较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已有明显改观,但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当阳市在《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用地机制,继续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规划》与未来发展适应性评估

(一)当阳市未来发展空间重点

《当阳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明确了当阳市的发展总体规模,重新确定了当阳市的城市功能分区和定位,对城市布局和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以当阳市城区为核心,以汉宜公路为发展主轴,以荆当公路和远当公路为发展次轴,构成向市域东南、西南扇形辐射的空间结构,以玉泉铁路桥以东、金桥工业园以西、沮河以南、玉泉河以北的20平方公里为范围,进一步扩展发展空间,加快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城市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对《规划》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当阳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阳市未来发展建设将面临着新挑战。在《当阳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规划,应高起点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对当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项目、大项目,特别是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乡快捷路网、重大产业布局和农业基础设施等功能型、基础类的项目,提高入库项目质量,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由此看来,随着“十三五”规划启动,将对《规划》的用地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在规划方案的内容、表述方式、规划期限以及用地分类上的差异,很难仅从文字叙述方面分析出二者的协调情况。而从二者的空间布局上看,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在市域总体用地布局上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土地规划在中心城区的坝陵片区和木店片区的规划发展范围比城市规划更大,而城市规划对双莲工业园、王店镇、半月镇、河溶镇和草埠湖镇等几个重点乡镇的规划发展范围大于土地规划,这说明重新编制的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需要对土地规划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

五、结论

《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较为良好,严格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保障了各类各业用地需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用地得到有效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从当阳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所有需求。首先,国家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战略的实施,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启动,当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发展战略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其次,随着《当阳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实施,当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及产业的发展方向都发生改变,原有的建设用地布局已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建设用地发展需求;第三,随着《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實施,位于三条“红线”内的建设用地类型、布局及规模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第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突破规划目标405.22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已使用指标总量的89.06%,剩余指标有限。《规划》后期实施过程中,需继续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加强各类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补充有效耕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增速,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

注解:

①“五个当阳”是指产业当阳、开放当阳、绿色当阳、民生当阳、和谐当阳

参考文献:

[1]邓红蒂,李宏,王恒,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4-9.

[2]吕维娟,杨陆铭,李延新,等.试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J].城市规划,2004,(4):58-61.

[3]陈银蓉,梅昀,汪如民,等.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境,2006,16(1):30-34.

作者简介:熊县城(1981.1),男,汉族,湖北当阳,土地管理工程师,本科,湖北省当阳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专业

上一篇:《虞美人》诗歌赏析下一篇:镇水利站二00五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