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2024-07-14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共14篇)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篇1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常反思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有大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二、提高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 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篇2

一、运用恰当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而不是复杂的、枯燥的数字游戏, 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这样的数学既复习旧知, 又自然引入新知,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就能很好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非常有兴趣地完成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 动手, 积极主动地去学.要让学生探求寻找规律, 在探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一做, 评一评, 打破被动听课, “满堂灌”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创设多向交流, 形成师导生探的良好情境.对复杂的问题, 做到教师设点, 学生划线, 教师铺路的学习氛围.课例中师生交流调查的情况, 提出讨论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组与组之间有不同的意见, 采用辩论会等形式来达成共识.通过各种环节学习, 使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思考与智慧合作, 提炼, 概括总体的意义, 再加以适度地练习加以巩固、深化, 一节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这正是所谓的“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三、注重直观教学, 诱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学习上, 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 轻概念, 重记忆, 轻理解.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 特别应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 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数轴”概念的教学, 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 温度计上有刻度, 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 测量不同的温度, 与温度计类似, 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 标出读数和方向,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 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 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 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 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数学老师如果加以充分利用, 就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初中教学中适当开展竞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 在课堂上, 尤其是活动课上, 我们一般都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男女同学抢答竞赛, 小组抢答竞赛等.本人发现, 每次上活动课时, 同学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 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表现, 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苗头.在竞赛过程中, 同学们很活跃, 思维也很敏捷, 反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实, 学生年纪还小, 爱玩是他们的天性, 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无疑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 在游戏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了功效.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总之,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 作为老师更要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出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高效方法.当然,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得有成效.如果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培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 可从学习动机、培养数学理念、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多方面做起,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众人皆知, “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 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自主学习, 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欲望, 从而锻炼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学会学刁.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方运加.做有学问的数学教师[J].湖北教育, 2004 (3) .

对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 篇3

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新课程改革下我有如下想法。

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几乎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吃力,学生没劲,最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淹没,学生的学习动机被窒息。事实上,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它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特别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创造英语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学;尽可能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二、教师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多媒体应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材特点才能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应该是最有效的策略来源,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使后进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因此,教师只有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曾经多次利用完形填空的材料激励学生.收效甚好。

五、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学习好的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学习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最好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 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 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你所教的学科,你的教学成绩就会十分显著。

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一、认识历史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工作多年的历史教师,他们同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是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而不是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

1.历史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在我们身边,不乏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教学能力停滞不前的教师,面临新课程他们的教学还是老一套,纵观许多教学名师的成功历程,无不是反思研究所造就。

2.课堂教学的随机性要求历史教师重视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保持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二、明确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最终目标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历史教育的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是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要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今历史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把这一要求作为自己实施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呢?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足、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指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以科学的对真理追求等。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多探讨如何把情感资源内化为学生自身情感的途径。态度,指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态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化方面,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义感、同情心等。从态度形成的过程来看,良好的态度可以经过学习者的成功体验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效仿榜样而间接获得。而历史教学在后者中作用巨大,较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优势。价值观的形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一是学习、理解道德规范,使学生接受;二是引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其自发的反应;三是让学生进行价值的是非选择价值澄清;四是使理想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应少一些历史教育的功利色彩,注意探索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反思”。教学反思的载体可以是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的。历史教师可以写教后感、教学小结、教学日记、教学札记,短到一两句话,长至三五百字,甚至是长篇大论。

历史教师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将会形成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必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研究成果表明,教学反思可以在以下方面加速历史教师的发展。

1.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历史教师可以深刻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自己的教育视野。在反思中,历史教师吸纳了先进的理念,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开始重视过去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更多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此所谓“我思故我新”。

2.增强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最适宜的、最具操作性的草根化研究方式,既贴近教育教学的实践,又能将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可以为教研积累第一手鲜活资料,以后将反思的成果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就可以发表或获奖。教师尝到甜头后,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持之以恒,学者型的历史教师不再是梦想。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篇5

-----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是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研修,一点点揣摩同仁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师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项研修内容,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智慧加盟,我们才会体验研修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踏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路,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 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 关鹏和石畅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关鹏和石畅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 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3、沟通心灵,为了更好

为了体现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不使用武力,不体罚学生,不使学 生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动不动找家长,不要每天都板着脸,不要让我们总学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像《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一样,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和同学交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鼓励。课上是师生,课下如朋友,双方以诚相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对新课改的一些反思 篇6

高中音乐鉴赏的基本理念是:“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 兴趣爱好。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习内容繁 杂、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学方法上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对音乐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减弱,更不用说享受音乐的美感了。

正确的途径是把音乐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我们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体验,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效调整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感受音乐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

传统的教育观念以教材为主。教学围绕教材内容本身来讲授,侧重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忽略教学环节,忽视学生的感受与思想,只专注于把教材内容与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需注意:首先就是音乐知识的结构化。建立要素明确、联接性强、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音乐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式,便于音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7

一、新课改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 “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 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 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 近几年, 许多教学杂志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 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 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 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 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 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 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 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 而且可以获得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反思 篇8

关键词:实践能力;知识渗透;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的进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也有些自己新的看法和反思。我们要及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以及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投入心血对自身进行思考和充实,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将物理用于生活,走向社会

在教学实践中,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更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物理现象观察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心,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了新课改下科学、物理、社会的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堂教学之后都布置很多物理习题让学生去熟悉课堂知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开始降低。因此,改变作业的形式能让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增强。

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各学科知识渗透,让学习知识融会贯通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关联的,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数学题目的理解上要运用语文中所强调的语句分析;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也要求对相关学科的历史进行了解,这样在各科学习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让思路畅通无阻。例如,很多物理公式和物理单位是根据创造人的名字命名的,如,欧姆等。因此,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改对于初中物理的要求还很多,这些要求也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以致用;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渗透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二者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王一同.浅析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2).

新课改下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9

苏 旭

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但对于刚步入高一物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往往望而却步,认为“物理难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和分析,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引导,其次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教师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上入手,有意识地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防止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将学生引入物理世界的大门,这就要以对每一节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把握

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须全面落实。我认为:

首先,对基础知识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致,否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并给以后学生的继续学习留下隐患。例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不透彻,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经常出现摩擦力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

其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尽量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增加课堂的容量,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容易识记,更容易掌握。例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运动规律,接着讲解例题,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与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最后,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感觉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提高对物理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透视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等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在对“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体现得很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重点、难点的把握

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要把握正确,它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意义,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选择教法的依据,我认为,尽可能多查阅一些参考资料,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选择丰富的教学素材,更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自 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例,这一节中我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通过交流与讨论,去产生情感,建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某学生在自来水龙头下入一个金属盆,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盆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盆底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入表达式 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实验改进方案,写出g的表达式。”课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大部分原因,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形成了新的实验方案: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几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n2/T2,使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所选取的教法必须符合广大学生的认知过程,能让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对此我认为应体现在: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要能顾到绝对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要特别注意,不能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时间,教师要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立于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向活动中的主动参与。

第三,教学方法要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电化教学,特别是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课件,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课堂的趣味性,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非常必要的。

四、加强教学的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有:

首先,讲授正确,语言要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一门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教师对所教的内容首先不能讲错,推导要循序渐进;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段主次,便于学生掌握重、难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层次清楚,避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

最后,教具的使用要规范,实验操作要熟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上课所用的教具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了如指掌,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操作错误,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经验) 篇11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学得苦老师也教得累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学的层面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初二开设物理课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明显感觉到要学好物理难度更大。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压力大,到了初二下期后,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兴趣有所减弱,导致两极分化加重。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我们的责任更大一些,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在习题教学中,我们容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比如当我们发现学生解决问题接受掌握比较快时,无限放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总希望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学会做更多的类型的题、更难的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殊不知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造成即便优生也感觉物理难学,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新课改理念倡导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提高科学素质。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专业方面的帮助呢?这就需要知道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就必须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在课前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或作题的情况和对本节知识的了解情况研究每个学生的需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关的服务,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就可能出现教学失衡,学生需要的东西教师课堂上讲解时被遗漏了,学生不需要或者已经非常熟练的东西教师却讲起没完没了,这样的课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搞好习题课教学,习题的选编是关键的一步。由于现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海量的习题资源,选出一些符合需求的习题已经不是难事。很多老师碍于时间任务或者怕麻烦,拿来就用,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现在的参考书、教辅数不胜数,设想我们的选题已经出现在这些书上,学生在课前看了做了,课堂上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精心准备的习题课还没有进行就已经先打了折扣。所以建议教师要对所选择的习题进行改编,哪怕是小改也好,比如改变计算题中的数据、条件和结果互换、将几个选择题的选项进行综合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

为了充分发挥出物理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在选编物理习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要求课时目标的需要。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并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为达到目的,所选择的习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是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出发,典型的问题应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代表性,应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通过练习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第二是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知识的目标看,习题的选编要针对三维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它涉及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核心知识和关键内容,同时也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第三,所选编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习题课中所选编的习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正确阐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规律的涵义等,防止学生死背公式等形式主义的偏向,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如何对习题进行有效的改编呢?一题多变进而进行变式训练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对某一个题重设数据或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互换,或改变情景条件等对一个题进行衍变和派生,使一个题衍变、演变、派生、转化成一系列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后,同一滑轮组就可以演变为很多题,如计算拉力、机械效率、相关的功、动滑轮重、效率的变化等等。这种方法经广泛于对计算题、选择题、实验探究等类型题尤其是对教材中习题的改编上。为了使习题课更具针对性,我们也常常采取对学生练习过的习题进行改编。即是在原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解答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对习题重新改编。这种改编后的习题与原练习题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原题的简单重复。比如可以在相同背景下改变设问角度。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填“水平”或“任意”)位置平衡,这样做实验时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值。改编后是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在习题改编时要进行一些细微的变化,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定势,如上题可改编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在未挂钩码之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通过改编要适当增大了思维难度,起到活化、深化知识的作用。

搞好习题教学,重在讲好课堂例题。重点概念和规律,在教材中都编有相应的例题。在处理例题时,切不可简单化。而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以课本例题为主,并在其基础上,使之适度延伸、拓宽或配置辅助性的问题。在利用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以正确的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为基点,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要引导通过不断的反思,帮助学生总结经验,积累解题的思维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训练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任何一个概念、一条规律在运用时,其基本思路是先要确定问题的研究对象和抓住物理过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创设物理应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不断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结束语:

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方面, 课堂上学生自主, 应该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成了主人、主体, 课堂的效益才能真正得到凸显, 这是毫无疑义的。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说:“课堂要求学生凭自己的力量, 自觉、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自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自主总结、概括、纠正、反思, 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教师都应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 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 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 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这些论断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但现实是我们的课堂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 把教师边缘化了, 甚至忽略不计了。因此, 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以学生发展为本, 成了课改后课堂的主旋律。这种思想让我们看到了课堂上长期被忽略了的另一种人的“出现”。“学生中心论”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学的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学生“生活”在课堂之上之时, 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 却成了“旁观者”, 教师的个性在教改的浪潮中被淹没了。

课改课堂在解放学生的同时,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另一种人”———教师, 在强调学生主体个性的同时, 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却视而不见, 教师俨然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的人物。课改中的这种“学生一边倒”的倾向是对以往“教师中心论”的矫枉过正。笔者以为同样是不合时宜的。

当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之上焕发生命活力之时, 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教师也是一个生命个体, 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的生命又该如何演绎呢?既然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是师生感情共鸣的空间, 是师生创造与发展的空间。那么, 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 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在课堂上实现“自我发展”, 也应该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自由呢?

课堂教学的过程, 应该是师生双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都是教学的主体。在强化学生自主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体主导地位。因为教师富有生命力的“教”, 不仅仅融合了自己对世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和人生实践的切身体会, 而且能对学生的审美观和个性形成提供方法和支持。教师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理解往往是中学层面的学生所无法企及的。所以, 当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自主的同时, 我们也呼唤教师主体性的回归, 支持教师个性的张扬。

余文森教授说:“无论如何突显学的地位, 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 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 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 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以为:教学主体与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交织融合的关系。理由是:一、学生主体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主体的作用。二、教师主体的实现应该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三、教师主体的实现和学生主体的实现是共时行为。

新课改下的一点教学反思 篇13

在近期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新课标,体会新课改精神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的去把学到的,领会到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以下几个片段。

一、 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

“课怡始,情趣生”在课的开始就创设情景,想法从学生身边及生活中的实力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事例、游戏入手。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多想法学生就会乐学。在6、7的加减法学习时,可刚开始我就以故事导入,通过小花猫、公鸡哥哥,狐狸姐姐、山羊伯伯的对话及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也如此游戏,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整个课堂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掌握的也很好。另外还有巧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的产生情感和联想,从而自然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加减法的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每人10枝铅笔,有的买铅笔,有的卖铅笔,售货员在顾客买完铅笔后要迅速说出自己还剩多少铅笔,或根据顾客手中的铅笔数以及自己手中剩的铅笔数算出,原来有几枝铅笔,并列出算式。如果售货员算错了,再互换角色继续进行。这样学生们都很专注的投入到计算当中,并且也训练了其应用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动手操作,注重实践。

学生年龄小,数学又是很抽象的东西,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例如加减法的学习直接抽象出数与数的加减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应让学生经历实物——图象——符号的认知过程,在实物或学具的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最后抽象出数的加减。在8、9的加减法学习中,有两个知识点需要动手操作,一个是8枝铅笔,分别装在两个笔筒里,另一个是两只猴子分食9枝香蕉。我设计情境利用学具代替铅笔和香蕉,让学生去动手,“分一分”、“装一装”我们通过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分、装的过程中掌握了8、9 的分成,并抽象出了8、9的加减法。让学生把加减法的学习设置成了一种操作活动,加深了对加减法的理解与认知。

三、 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无论是 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的课程理念改变了旧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一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种题型:共5个小朋友,2个杯子,差几个杯子的问题,学生们都知道差两个,但是对“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却有疑问,不明白。那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现场演示:找5个学生,在讲桌上放2个杯子,学生们去拿杯子。如图:

5-2=3

使学生明白,5个小朋友同时拿杯子,肯定有两个拿不到的,5个小朋友,去掉2 个拿到的还剩3个没拿到的,5-2=3。

另外,在教授《分类》这一单元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分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穿衣要分类,收拾物品要分类,连卖东西的超市也要分类。于是在学习这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布了作业,大休的时候到超市、书店,衣服店、菜市场去逛一逛,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帮妈妈收拾一次家务,请教妈妈,该怎么收拾合适。大休回来后学生们的分类知识已经学习好了,根本不用再去教了。

数学源与生活,使数学的问题生活化,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生活中多去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教师,还需多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多进行学习,我所说的只是一点个人见解,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14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陈东伟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臶,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 1 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 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现在不管哪一个版本,依据的是课程标准,高考出题的方向,具体题型仍是一知半解;这也意味着今后的高考复习还是雾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 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 5 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 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上一篇:世界很远也很近作文1000字下一篇:城关镇中心学校德育工作总结.2008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