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2024-06-15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通用15篇)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作者:郭从文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8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是师生互动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结果, 这就是感动。感动源于互动,互动滋生感动。感动改变了过去旧的教学模式,感动也使得语文的教学变成了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键字:感动;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2-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是师生互动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结果, 这就是感动。感动源于互动,互动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种感动,注重

感动情感资源的开发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一)文本关键处的感动。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二)导课语的感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的感动。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

那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定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四)对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情感释放的感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五)对于课后深入反思的感动。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允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

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

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2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能力成长,更好地使学生能够适应将来激烈的竞争, 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目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能力成长和个性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良好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自主发展。

我们所说的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强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动向,积极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谈谈看法和体会, 希望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所帮助和借鉴。

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出, 给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几年,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也在大力进行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培训, 目的是更新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让广大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来的是新的教育教学方向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广大一线教师要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调整教育教学的目标,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实施。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想办法。我们要摒弃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应该属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的活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只有课前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才能对教案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才能做到历历在目,灵活把握。只有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可见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只有进行充分的课堂准备, 教师教学中才能充分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语文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所以,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氛围。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前提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彼此心理相容,才能使得教与学双方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师生关系不融洽, 则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 教师教学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这是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 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教师和学生以良好的感情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氛围愉悦和谐,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中小学语文传统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忽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导致教育教学偏离了学生发展的要求,违背了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能力成长,更好地使学生能够适应将来激烈竞争的需要,国家大力推行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提出目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要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良好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让文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3

梁先生提到的古文,算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

何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文献、典籍。流传至今被人们推崇的古文书籍、优秀诗歌、优秀对联、格言警句等都算是文学经典。

一、文学经典的作用

1、陶冶情操,提高认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除了教授语文学科的使用功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文学经典是前人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文化精华的积淀,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传递着先民的智慧,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经让学生每天轮流抄格言警句,认为它们“能点燃学生思想的明灯”。

2、增加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素养

增加文化积淀,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经验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诗圣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巻,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破”的数量要多,程度要深,只有“厚积”经典,才能自如地“薄发”,或借鉴思想或学习技巧或引用材料……

二、文学经典的教学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文学经典教学的形式,以供商榷。

1、让经典教学充实课堂

很多课文,本身就是中华文学经典,必须重视对它的朗读、理解和背诵,进行有意识的强化。除了直接的学习外,还应注重间接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资源,可以增加课堂的文学性、生动性和知识性,同时也会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经典、学习经典。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导入中,我引用了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并进一步引申:良药不苦口而又利于病,有办法吗?有,做一层糖衣片。如果是对一个性情暴躁的君主说逆耳的话,也许君主会龙颜大怒,使忠言既不逆耳又利于行岂不更好?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就是这样做的。文学性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立意,让学生顿时兴味盎然。

在背诵这篇文章时,有个学生伏在桌上睡觉,我叫醒他并约定过五分钟检查他的背诵。五分钟过去了,他流利地背了出来。我趋机讲了一鸣惊人的典故,并说他:“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既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让学生学了一个成语(典故)。

2、让经典教学拓展课堂

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有要求,其中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读什么?最好是多读经典。除学校统一组织的读书活动外,学生还要充分抢占其他时间进行经典的诵读。由于学生一天中自由支配的有效时间较少,宜采取分散的方式进行。高中三年,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一部经典著作,先数好有多少章节,再算算平均每天需要看多少,贵在坚持,积少成多。语文课前三分钟设置为诵读舞台,用来学习经典。我的安排是,每学期学习一类经典作品,6个学期分别安排为每周一首古诗、每周一首词、每周一首新诗、每周10句格言、每周10副对联、每周10个典故。三年下来,就多学习了20首古诗、20首词、20首新诗、200句格言、200副对联、200个典故。同时我们举行了创作、交流活动,增强了学习效果。

学习经典,要加强背诵,做好读书摘记,写好读后感。在经典诵读的舞台上,我强调了诗歌的艺术,强调了格言对思想认识的指导意义,强调了对联的知识,强调了典故对人生的启迪。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4

摘要:小学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性质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任务。笔者就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寓教于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寓教于美

课堂教学

作用 引

小学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性质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第一条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课程基本理念也首当其冲地讲了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美育教育这一强大的助燃剂!那么怎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寓教于美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呢?我主要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的:

一、巧用音乐创设情境

聆受课文的音韵美

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儿歌、散文等无不蕴含着音韵之美。例如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配上欢快的音乐以Rap说唱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农家生活的田园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背了这首词,对这首词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学生也深有感悟。利用创设音乐情境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这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再如我在教学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时,为使同学们对满池的荷花有真情实感,我就采用轻柔的音乐做伴奏边读边展示画面,使同学们仿佛也置身于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旁。音乐停了,同学们都还沉醉其中。那优美的意境激起了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叶老那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样感染了同学们,在不教之中教会了学生愉悦的面对生活。

二、妙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

享受课文的形象美

多媒体课件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视觉形象。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人、其物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那一幅幅绚丽多 彩的画面把学生惊得目瞪口呆。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啊”、“好美啊”。通过直观的画面与文本中的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课文的形象之美赫然印在脑海中。北京的夜晚是如此的美丽,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再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面限制,很难置身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课文的理解也一知半解。而多媒体以其直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不但听得见,而且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文中作者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教学内容。由于我在备课时选取了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以及文字素材,把文中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丰富的的画面。在教授“圆明园辉煌景观”一段时,我依据学生的需要和课文的讲述,依次出现总的园林介绍图——长春园、万春园、绮春园这“圆明园三园”呈“品”字的形状,以及周围“众星拱月”般的小园林,再加上如梦如幻的古筝曲,使学生仿佛置身在辉煌的圆明园的上空,禁不住要亲临胜地,一饱眼褔。接着,我又出示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也使他们的想象更加美妙、丰富。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边听边看,音画同步,音形结合,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桂林山水》一课,待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以后,用电脑播放录像,一边让学生听优美的配乐朗诵,一边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随着悦耳动听的水乡乐曲声,荧屏上出现了静、清、绿的漓江水和奇、秀、险的山峰,以及那荡漾在碧波之上的竹筏小舟,使同学们产生了与作者和游人共同的感受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学生将所学、所见、所听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迷人的桂林山水之中,看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水上的舟,真正成了景中的人,这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活用拓展情思、通情明理

尝受课文的意蕴美

语文课的阅读鉴赏,如果忽视了拓展情思、通情明理这个重要环节,审美过程仍然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逐步由文本的主题思想向更深层次问题展开思考,进而才能通情明理,感受到课文所包含的意蕴美。比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 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最终学生充分地感受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美好的品格。如果没有课前充足的准备,课文所包含的这种意蕴美是很难彰显的。

四、利用引导展开想象 感受课文的灵性美

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重任。小学生的个性也只有在美和美的情感作用下才能得到充分完善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去描绘、去创造课本之外的美进而感受到课文所包含的灵性之美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就着重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盲童安静虽然眼睛失明,但她的心灵的窗户并没有关闭,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蝴蝶飞起来了,它穿过了花丛,越过了树林,飞呀,飞远了。安静的心也随着它一起飞行了,它会来到哪儿呢?来到田园——蝴蝶继续飞呀,会飞到……大家想象一下,安静会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象呢?安静触摸到了春天,仅仅是春天的美景吗?还会触摸到什么?(夏天、秋天……)所以说我仿佛看到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课文的灵性美在同学们的想象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再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篇童话是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主线,在神奇变化的同时体会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特别是让学生想象小姑娘睡着后会做什么样的梦,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做到了课堂的延伸,也使学生的在想象中感受到了课文的灵性之美。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寓教于美,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寓教于美”在课堂教学中神奇“助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卫:《儿童美育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2]刘凤梧:《学校美育漫话》,北市教育出版社。

[3]:汪振城《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杨宏满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了唤起学生美的体验,我设计了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会跳跃,比其他鱼多了两只青蛙似的脚。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

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受挫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

驾岭中学 卢栋杰

“生动课堂大家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它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那么在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真正做到以学案为载体,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能得到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做到导和学的和谐发展?下面结合我校的“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谈一谈物理新授课利用“学案导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用“学案导学”物理新授课的课堂基本结构是:创设情景,激学引欲→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暴露问题→展示点拨,共同发展→归纳检测,形成网络。这五个环节均需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调控、引导等主导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具体表现为:

一、创设情景,激学引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教学情景能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利用学案实施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这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学习串联和并联这一节,学生已经会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但是由于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直接引入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茫然。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三个开关、若干导线等实验器材,先让学生连接一个让灯泡发光的电路,学生会很快完成。再问:你能连接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吗?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本能地产生一种想“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紧接着就会连接成五花八门的电路。这样教师就会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很自然引入了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并且连接出的各式电路也为后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独立自学教材。根据物理新授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助学案阅读自学,二是动手实验探究。

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条主线,所以学案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导学问题和必要的材料;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2.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精读并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要不断巡视,督促学生看书思考,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三、小组探究,暴露问题

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兵教兵这种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兵兵受益,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指导:①合作技巧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②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展示点拨,共同发展

由于知识基础及智力能力的差异,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更不能清闲,需要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组织学生讨论。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还要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归纳检测,形成网络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由于多年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整理好以后再根据老师整理的内容去死记硬背,靠学生自己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出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从那些方面进行梳理,用哪些方法编制出知识网络,怎样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等,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图书馆在新课改中如何发挥作用 篇7

一、了解阅读特点,推荐阅读书目

要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特点,我们就要和语文教师配合好,设计一个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最喜欢看哪类课外书,看课外书对学习有何影响,等等。通过调查,总结学生的阅读特点,以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推荐阅读,达到指导阅读的目的。

为学生准备较充足的课外读物、报刊杂志,并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特点,与语文老师协商,编制推荐书目,力求推荐的读物与课堂教学同步,由读书选课文到读整篇整部著作;由读引文扩散到引文所在的全篇;由读古代故事到读文言原文;由读作者某篇文章到读作者所有作品,进而读与作者同时代的代表作。这些做法既能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巩固课内学习成果,既增长知识又开阔视野。

二、通过图书宣传,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图书馆员通过开设“图书情报课”,向广大师生介绍图书馆的特点、馆藏等情况,让学生了解图书分类原理,目录使用方法,工具书的使用,等等,使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养成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利用图书馆自学和再教育打下基础。新课改强调了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中学图书馆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渠道。我校图书馆也经常配合学校的其他社团开展一些专题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同学们多看书、多看报,在此过程中学会筛选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促进同学们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愉快主动地学习。

三、增强馆员服务意识,为师生教学服务

图书馆收藏的书刊中蕴藏着古今中外人类所具有的各种知识,是知识的大宝库。图书馆的职责是将知识宝库变成知识喷泉,把书刊中所含的各种知识开发出来,提供给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各种书刊,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把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贯通起来,给学生打下较宽广的知识基础。我们采用初步引导和分阶段引导的方法,即组织新生入校时参加学校图书馆,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管理制度、藏书情况、借阅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图书馆概况,增强使用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和研究。分阶段引导法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了解学生目前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分阶段给予引导,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泛读、跳读,对名篇、名著要细读、精读,边读边摘录,以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四、引发阅读需求,促使学生“多读书”

“广博的阅读不仅会丰富内心世界,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及走好未来的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加强引导,让“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成为高中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并以需求为内驱力,实现“多读书”。

图书馆要加强宣传教育,讲清“书籍与人生”、“读书与成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通过宣传栏和校园广播等,用一些生动、有说服力的伟人、名家勤读书的事例去引发和端正学生的阅读动机;通过板报或网站,定期向学生提供新书报道、书评和摘要,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图书馆应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紧密配合,指导学生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还要建立读者档案,做好读者登记及借阅数据统计,对于没按期完成阅读计划的,应联合班主任、任课老师及时予以引导、督促。图书馆可与各班合力联办“班级图书角”,为各班学生提供“一条龙”选书、送书、导读、点评等服务。还可会同团委,建立“书香班级评定制度”,同时在各年级各班培养和发展读者积极分子,开展书香少年、阅读之星评选活动,树立榜样,有效引导学生“多读书”。

五、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书刊的无纸化、资源的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他们学习的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乐于从电子阅览室中搜集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这样既方便快捷,又避免了贮藏、安全、卫生、损失等一系列问题。在校园网内还可以建立数字图书馆网页,数据库资料内容可有馆内图书目录检索、图书内容提要检索、经典导读、新书介绍、教师学生的优秀文章展示等。运用扫描技术,把经典篇目、新课程资料等扫入电脑上,及时更新资料库内容,供全校师生在不同地点进行网上阅读,实现资源共享。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8

近年来,主题学习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开辟了新路径,让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新成果。这一教学模式针对某一主题开展学习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得到提升。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运用新理念新模式对教学工作进行突破,不失为一种好的路径。笔者针对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实际状况,将主题学习引入教学研究,重点在素材积累、主题立意、框架构思、手法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主题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精心设计,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主题学习中激情绽放

有些学生写出的文章看似还不错,仔细分析一下明显可见模仿的影子,无论是选择的素材还是表达的手法,都没有做到心由境生。笔者将主题学习引入作文教学,变深奥为浅显,变畏难为乐趣,实现了作文教学的跨越式提升。

(一)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无话可说”的破解之路许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事例罗列,缺乏真情实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真实素材,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信手拈来。笔者针对写作素材问题开展了专题学习,首先组织学生对写作中没什么内容可写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学生通过交流发言,明白了是因为自己平时对生活缺少观察,没有进行深刻思考,导致在作文创作时写出来的事不够生动,描写出来的人不够形象。比如不少学生在写人时,写男孩,就是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写女孩,就是红扑扑的脸蛋像苹果,一笑就有一个小酒窝。“千人一面”,胡搬硬套。接下来,笔者和学生一起研究如何才能够积累素材,服务于作文写作。师生共同研究,大家明白了一定要多观察,特别是观察一些典型的人和事,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积累生动丰富的生活素材,作文写作过程中就会厚积薄发。比如写人必须写出其在外貌、动作、性格等方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即特点),写的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以外貌为例,有的男孩满头浓密的黑发,有的是根根直竖的板寸头……以性格为例,有的女孩嗓音清脆,讲话像“竹筒里倒豆子”直往外蹦,有的女孩好学积极,上课她总是举手最积极的一个,下了课也常能见到她追着老师跑的身影……

(二)引导学生善于实现“滴水映日”的锤炼立意文章的选题立意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有些学生喜欢选择轰轰烈烈的角度去写作,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多时候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平常事发掘出有深度的内容。笔者针对文章的选题立意问题开展了主题学习。首先列举出多篇“小中见大”的精品,如朱自清的《背影》、萧乾的《枣核》,让学生在分析中明白,深刻的主题、浓厚的情感,许多时候都是从一些小的角度来体现和升华,让学生准确掌握选题立意的角度和方式。

(三)引导学生借鉴学会“科学布局”的结构构思文章的框架有许多种,学生在作文创作中要充分借鉴并消化吸收、为己所用。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尝试自己提炼文章的框架提纲。在课内主题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篇文章的结构布局有着什么样的巧妙之处,从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中有什么启示等等。

如不少考场佳作的结构构思善用“小标题”式,笔者所在班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后发现,“小标题”式主要有“时间串联法”、“空间排列法”、“层层递进法”、“并联法”四种方法。大家学以致用,有的同学就在习作中运用了“并联法”:(1)课堂上的踊跃(2)赛场上的拼搏(3)大扫除时的积极,习作层次清晰,布局非常巧妙。

(四)引导学生揣摩思考“入木三分”的表达手法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刻画人物,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手法进行描写。针对各种写作手法技巧的运用,笔者以“典型示范引领”开展主题学习活动,选取一些典型的片段与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帮助学生分类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与描写技巧。如学习了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中“龙舟竞渡”、鲁迅先生《社戏》中“月夜归航”等片段后,孩子们就发现在习作中加入侧面描写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使所要表现的内容或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三、结束语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主题学习模式,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氛围的活跃,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创造能力都有了提升。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注意准确筛选难点作为突破的方向,设置科学的学习载体组织学习探究活动,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保证每一专题的主题学习活动都能够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能够让学生掌握技巧、提高能力,从而对破解作文教学这一难题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9

在幼儿教学中如何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始终主导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主导教学过程表现在,无论是采用直接教学还是间接教学的方式,教育过程的方向都应该始终由教师来掌控,遵循着事先预订好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发展。幼儿是学习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在学习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和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这才能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就应该称为观察者、引导者,主动支持、鼓励幼儿探索和操作材料的自觉性,教师在积极投入活动中的同时要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事实情况及时进行提醒和指导,及时表扬表现较好的幼儿,潜移默化的幼儿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幼儿愉快主动的活动的能力。为了让幼儿适应区域活动能独立地参与,我班两位老师在区域开放时间分散到各个区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另外,在区域指导中,我们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引导幼儿在美工角印小鱼等送到娃娃家,制作花环送到表演角;数学角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地排序,将有规律装饰的项链送给娃娃家的娃娃等。当孩子们真正进入了角色后,教师也要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与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体验到区域活动的真正乐趣,这样才能使区域活动中的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0

《汉语大词典》中对提问的定义是这样的:提出问题问。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作甩

一是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布障,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他们为了获得正确答案去积极动脑。

二是及时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好坏。评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不断调整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是师生问的双向传递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老师巧妙地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礅师在讲授过程中,恰当地辅之以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专氛c

四是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研究,人的大脑神经有兴奋点与疲劳点。一般来说,每天上午第暇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时。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点,听课效果明显下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就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重振精神提高注意力。

五是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学生每一次回答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演讲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这一过程,而学生应珍惜每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课堂提阎的环节及应注意的问题

1、课堂提问的设计环节

(1)提问目的明确。在避行课堂提问时,教师事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切忌随心所欲。一般来说,提问可以达到以下六个目标:①教师用已学过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以了解学生掌握暇知识的情况。②向学生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嗵过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表述,或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或解决某些问题。④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对事件、现象、概念、问题等进行分析,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部分、各属性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⑥要求学生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非,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体会和感想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结合每一次提问要达到的目的来思考“问什么、为何问、问谁、何时问、怎样问”等,并据此考虑如何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做到深思熟虑。一般来说,不提倡课堂上灵机一动的随机提问。

(2)提出问题类型的多样化和难易程度的梯度化。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类型的多样化和问题难易程度的梯度化、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经常提出“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再现为主,这是记忆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提出“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怎样应用”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顿恬、理解为主,这是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与学生研究他们关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启示”、“还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是否还需要进行修正”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以想象和创新为主,这是探究性水平的提问。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适当地多提出一些第三层次的问题。

(3)合理设计提问对象的覆盖面。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跟于几个优秀的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各个蓑顾,尤其是对差等生,如果课堂上没有一定条件对其刺激,就很难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其去思考、去探索、去回答。如果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时回答不了,可向上一层面的学生提问,直至问题得到完满解答为止。这样,就可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2、课堂提问环节

(1)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D老师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②在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③学生特别感兴趣且与课文关系较密切之处。④在容易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之处。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时。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时。③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时。④在学生情绪高涨,心思有些不受“控制”时。⑤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时。

(2)注意表述问题的技巧。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表述问题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要重述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0口头表述不宜旬子太长或转弯太多,这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

(3)提问后要稍作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闸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时间上要有停顿。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男外,在学生参与讨论、并且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使用停顿,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问的交流。同时,停顿也给教师一个考虑问题并组织新的提问的机会。

3、回答问题环节

教师对课堂提问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提问后总是不叫学生回答,而由自己单独回答来结束提问,从而形成自问自答的形式,而应切切实实地做到由提问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对此,教师提问后应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并予以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视答题学生,以示重视和尊重,并给予鼓励和信任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应给予启发和引导,不要立即更换答题对象。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斥责学生,而应多从教师自身查找原因。提问和答问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居高临下,而应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答题环节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环节

4点评环节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加以点评总结。回答问题正确完整的,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不理想的,应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提问反映出来的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应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1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思想品德;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4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24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效课堂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先树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农村初中所有科目中的地位却是十分尴尬的。其地位与语文、英语、数理化生等科目相比,显得无足轻重。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不要说塑造灵魂了。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势在必行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入和创设一个具有一定情绪化的、故事性的生动鲜明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并在教师的指导和驾驭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从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体系来看,很好地贯彻了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贯导向。

在初中,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实施情景教学法是思品教学的现实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和推进高校校课堂的迫切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而通过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提高来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如用“听一听、问一问、说一说、评一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等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情景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主动、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让情景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一)紧扣教材,精心设计

在思品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各种情境环境中感知、认知、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

(二)故事导入,调节气氛

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对不良诱惑说“不”》(人教版七年级思品上册第八课)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有关这方面的案例或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同类悲剧,如学生能亲自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就最好不过了。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教师(或学生)讲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并得出结论:只要我们有战胜不良诱惑的决心,主动远离不良诱惑,就能免受其消极影响。

(三)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联系学生生活事例创设情境,这是最生动、最有效,也是最容易的教学情境,并能使教学变得真实、自然。

(四)问题导学,自主探究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导入研究问题的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

(五)观察演示,体验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观察、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情境营造氛围,以实物展示、演示氛围,如用一些生动的实物、图片等,进行一些手动实验、小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不失为一种创设情景的好方法。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2

一、分好小组是关键

由于中学生在年龄、性格、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及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要允许小组成员在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存在差异。小组人数可由5~7人组成, 每名学生在组内各有分工, 为使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积极主动参与, 教师要不定时调配好每个学生在组内的角色。

二、充分自学, 独立思考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自学, 充分思考,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课前老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通过预习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进行讨论, 这样做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 有目的性地讨论, 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达到自主自愿的学习目标。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学生已通过预习, 教师提出问题时, 就不要忙于让小组进行讨论, 而是应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充分思考问题, 让学生有了对问题的想法和看法后再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生活中的标志”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课本中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标志, 然后让学生思考, 每个标志各代表什么, 有什么引申意义, 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先思考几分种然后再进行讨论, 只有这样的讨论才有针对性, 中学生对事物已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 都能围绕着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而且能使小组讨论达到最佳效果。

三、师生积极互动, 创设民主情境

教师在课上要与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共同进步。教师不仅要起到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合作伙伴, 不仅和同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交流, 还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榜样作用。在学生交流讨论时, 教师不能简单旁观, 而要积极主动参与, 此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平等的朋友、伙伴、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探讨, 共同研究, 并认真倾听来自每位学生的不同心声,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起到有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大胆去争辩。直到学生对提出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达成一致意见, 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四、保护学生积极性, 教与学相互促进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时,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教师也很难回答。这时, 教师不能误认为是学生故意给老师出难题, 让老师难堪, 应该实事求是, 不能不懂装懂。有时, 即使他们说得不一定符合本堂课所讲的内容, 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意见, 教师也应作好引导。切忌讽刺挖苦, 打击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认真对待所遇难题, 研究难题, 解决难题, 并不断地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也要给自己留出重新思考的机会, 让师生在讨论学习中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 达成共识。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3

美术课改 中的误区之一,就是很多教师躲在多媒体课件后面,以各种理由避开现场手绘示范 的教学手段。一般的理由是避免单一的引导、避免限制学生思路,其实背后隐藏着学科本体弱化的大问题。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实物和模型、参观旅行和展览、图片与图示材料、黑板等沟通方式;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包括电子媒体等,即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称为“多媒体教学”或“电化教学”。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幻灯片课件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而减弱或放弃了有优良传统的板书和徒手示范,这是一种走极端的现象,其本质是弱化了美术教学具有的成 性、直观性的特点。

传统的示范手段也是美术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之一。教师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只有深度挖掘教材,对教材了如指掌,教师才可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在采用教学手段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对症下药合理地教学手段才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否则徒劳无功,有些时候反而适得其反临摹性示范是美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方法——为学生临摹作品需要进行的美术课堂示范。这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以前最重要、最普遍和最有效的示范方式,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示范方式。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4

如何让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的观念和有效的实行两个方面。

一、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人们常把数学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的地位与数学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同等看待,其实,它们有着重要的不同。

几乎在一切人类活动中,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切领域,数学更是重要的工具,是基矗但以此来认识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却不够全面,甚至是舍本取末了。

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各科知识吗?诚然,它们是需要的,但是,仅此而已吗?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我理解这“真正成果”,是指知识之外的东西,是人的能力、素质。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既要见“物”(知识)更要见“人”(能力、素质)。数学教学,尤宜如此。

北京大学张筑生教授曾谈过一种看法:“数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科学。”因此,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自然地应当表现为,通过教授数学知识,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

在这个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里,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且由于能力和素质的大大提高,必将使其它课程的学习效果大大改观。在非智力因素等同的条件下,智力的差异是决定性的。因此,把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定在“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聪明日益长进”上,不恰恰是使中学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远见卓识吗!而且也正是中学教育的需要。

二、有益的实行

1.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总使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养成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

2.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同时,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更着重哲理观点的升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哪一位不同时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是站在思想的高度、站在哲理的高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把这些思想和哲理观点编成教材来教中学生,他们无法接受,学会了也是教条,无助于他们以此为武器进行思考和应用,当然增长不了聪明才干。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点点滴滴地长期渗透,则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得到熏陶。

3.课堂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例题写出来了,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出条件时,鼓励学生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学生主动构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顾后,审时度势,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乃至,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

如何让感动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发挥作用 篇15

一、从管理入手,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能

近年来, 随着农村中心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 教学经费也明显提高, 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上无论是学校还是上级部门, 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实验条件。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学校的贵重财产, 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意义重大, 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认真做好使用记录, 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 做好防尘、防锈、防蛙、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 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 提高仪器的完好率, 延长使用寿命, 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 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并逐步使实验室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正规化。

二、要在实验室中营造一种科学探究的氛围

实验室是为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而设置的特定场所。所以环境上就应当具有科学的氛围, 营造一种科学的气氛, 使他们一走进实验室就如同来到了一个科学的殿堂、发明创造的场所, 所以在墙壁上除了应悬挂一些实验室制度外, 还应悬挂一些科学家的画像、名言。一些科学的原理图等, 并且在实验室的角落摆放一些科学仪器, 如显微镜、望远镜、地动仪等, 还可以摆放一些师生共同制作的生态瓶、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所有这些物品, 可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时间尽情观察, 耳濡目染中受到科学的熏陶, 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且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也锻炼着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勾起他们的制作欲望。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他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和想法。从而使他们真正受到科学的洗礼,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深厚兴趣。

三、教学中注重开放式、自主式的实验教学

科学课堂具有开放性, 它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除了要按教材上面的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外, 还应积极地来创造条件, 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成立科学活动小组,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 同时, 在教学中, 改革实验方式, 充分利用实验仪器, 让设备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 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使科学课更加直观、生动、有趣。例如, 在教学六年级《宇宙》时, 可以播放国家农远工程下发的光碟资料,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学生来说, 宇宙的概念是空洞的, 学生理解时有较大难度, 通过播放光碟, 让学生直接欣赏到神秘的宇宙空间, 从而观察月球外部构造, 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 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宇宙空间的浩瀚、壮丽和遥远。这种方法直观, 记忆深刻, 效果明显。

在实验课中进行开放式、自主式教学, 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如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个工具箱, 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材料, 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探究, 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 最终来挖掘学生潜藏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自由探究的时间, 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 最终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等。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能让他们认识得更加深刻、持久, 最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 可先让学生从工具箱中选择各种材料, 然后提出试验性的问题, 如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们就会畅所欲言。他们可能会说铁钉、铜片、回形针等可以让灯泡亮起来, 也可能会说纸片、塑料、布料等也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猜想板书出来, 但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指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最终发现问题, 得出结论。所以说, 进行开放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及工具材料, 开展课内外的观察、实验及小制作等实践性的活动, 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形成“实验———教学———创新”的新局面, 让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阵地, 成为展示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和发明创造的乐园。而且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最终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尹梅花.浅谈如何管理实验和仪器[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3, (3) .

上一篇:固执的英文单词下一篇:圣诞节优美寄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