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案提纲

2024-05-07

文学理论教案提纲(共7篇)

文学理论教案提纲 篇1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上)

1、十七年(1949-1966)

十七年文学的基本内容是完成社会主义文学的建构,其理论基础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文革十年(1966-1976)

文革十年将十七年文学的特点发挥到极端,文学中的人被高度简化,成为政治和阶级的单一符号。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下)

1、新时期(1976-1989)

新时期文学最初基本是回到十七年,但在返回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进而发现了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

2、后新时期(1989以后)

后新时期文学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格局,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学观念意识的多元化,市场经济意识正在深刻地影响文学观念意识。

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上)

1、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建立了中国当代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树立了一个当代文艺批评的样板。

2、《红楼梦研究》的争论

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争论的深层目的是对文化学术领域的现代模式进行一个深刻的清算,从而真正掌握文化学术话语权。

3、胡风事件

胡风事件意味着左翼文学集团内部文学观念的再次净化,文学观念的一体化意识得到有力的强化。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中)

1、人道主义问题

文学对人的关怀使文学与人道主义有一种天然的关系,但这种天然的关系使中国当代文学险象环生,伤痕累累,由于人道主义问题本身也在变化发展,所以,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现代主义问题

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最初以现代派的面貌出现,可能是引进者有意淡化其意识形态色彩,不谈主义,只说流派。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才取代现代派为中国文坛所接受。

第五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下)

1、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是当代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现代和外国早已存在。市场的出现使竭力从政治束缚中挣脱的纯文学意识面临经济的挑战,使中国作家意识到文学也许从来就不会有一个纯粹的文化环境。

2、后现代主义问题

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与现代派这个名词一起进入中国当代文坛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从现代主义这个名词分离,进入21世纪,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被大众文化消费的概念。

第六节:十七年小说(上)

1、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历史活动,历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成为执政党以前的历史,革命历史小说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说它影响了一代人毫不为过。

2、革命现实小说

革命现实小说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它以农村题材为主,也包括城市题材小说,其内容主要是反映社会主义体制如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体制的历史进程。

第七节:十七年小说(中)

1、“山药蛋派”

十七年间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创作主体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2、“荷花淀派”

十七年间影响较大的小说创作流派,其创作主体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第八节:十七年小说(下)1、1、有争议的小说

1949年以后陆续出现的一批受到批评的小说。

2、“重放的鲜花”

1956年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创作的一批小说,后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

第九节:文革十年的小说

1、公开的小说界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公开的小说界主要有这样两种类型的小说。一种是直接为极左政治服务并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推崇和欣赏的主流小说,其代表有《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代表作家有浩然。一种是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不矛盾的非主流小说,它们受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并没有直接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意识,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克非的《春潮急》、黎汝清的《万山红遍》、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2、地下小说

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而无法公开出版处于地下状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通的地下小说,代表作有毕汝协的《九级浪》、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金观涛)的《公开的情书》等。

第十节:新时期的小说(上)

1、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2、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

3、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的发表于1979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乔厂长上任记》。

第十一节:新时期的小说(中)

1、新潮小说 新潮小说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鬈毛》、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2、寻根小说

寻根,顾名思义,就是对传统之根的追寻。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第十二节:新时期的小说(下)

1、先锋小说

与新潮小说同时,先锋小说悄然崛起,其先导是马原的《拉萨河女神》,之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喜马拉雅古歌》、《错误》、《虚构》等小说。与此同时,莫言也以《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名震一时。此外,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也在小说界引起关注。这些作家和洪峰、乔良、扎西达娃以及后来的孙甘露、北村、余华、苏童、格非等构成了先锋小说家的强大阵容。

2、新写实小说

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的出现为信号,一种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现象得以诞生。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特殊的语境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寻根小说三种小说现象的反拨。

第十三节:后新时期的小说(上)

1、晚生代小说

60年代出生、90年代中期之后成名的一个小说家群体,以韩东、朱文、何顿、东西、鬼子、李冯为代表。

2、女性主义小说

新时期中国文坛崛起了一批女小说家。张洁、谌容、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王安忆、刘索拉、方方、池莉、残雪、陈染、林白、海男、徐坤、张欣、卫慧、棉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批女小说家中,张洁、张辛欣、铁凝、林白、陈染、张欣、徐坤、卫慧、棉棉表现了对女性世界的特别关注,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可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坛女性小说家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上海宝贝》、《糖》。

第十四节:后新时期的小说(中)

1、70后小说家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体,以女性小说性为主,卫慧、棉棉是其中的代表。2、80后小说家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群体,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在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圈里有很大的市场。

第十五节:重要的小说家(上)

1、王蒙

王蒙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的小说家。这自然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这同时也造就了王蒙小说的思想深度。值得指出的是,王蒙的小说在拥有思想深度的时候,也拥有相当丰富饱满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春之声》或者《活动变人形》,这些作品都渗透着王蒙深深的情感,散发着王蒙的情感热量。此外,王蒙的语言也极富个性魅力,他将意识形态语言和文人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充满着智慧的语言风格,雄辩铺张、欲显犹隐,堪称新时期文坛一道醒目的语言风景。王蒙正是以他精警深刻的文学思想和富于创新的小说艺术,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复活了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传统,复活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传统。它使新时期的中国作家意识到,小说不仅可以用来传达思想,而且可以用来抒写感情,表现趣味。小说不仅可以遵循现实主义的“情节——性格”模式,走情节化、戏剧性的路子,或者遵循现代主义的“心理——环境”模式,走心理分析、时空交错的路子,而且可以回到东方,走诗化、散文化的路子。小说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可以反映风土人情。小说不仅可以表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且可以表现民间文化。小说不仅可以采用时代性很强的语言,而且可以采用很实在,真正深入到生活深处、深入到民间深处、深入到文化深处的带有永恒意味的语言。汪曾祺的小说对一批优秀的新时期小说家产生了影响,诸如阿城、何立伟等人。汪曾祺的小说还启发了一批小说家,他们因为汪曾祺的小说意识到文学和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深刻的联系,即文学必须有根,根深才能叶茂,从而发动了一场寻根文学思潮。

第十六节:重要的小说家(中)

1、余华

余华的前期小说是超现实的,其90年代的小说是现实的。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在现实逻辑中表现了超现实的力量,在真实可信的前提下显示了他出色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毫无疑问,《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已经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需要仰望的高度。无论是对其他小说家还是余华本人,都面临着如何超越这个高度的问题。

2、苏童

苏童小说提供的是种种反常甚至变态的人生形态和人性体验,苏童的力量在于他恰恰能够在颓败中呈现出生命的顽强,在末落中呈现出情感的执著,在反常变态中呈现情理逻辑,在貌似丑恶的存在中见出一种华丽、繁富、别致的美,在超然澹定中营造一种令人回味不已的诗意。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苏童开发的是其他职业其他文体所无法表现的文学的魅力。

3、王安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方面,她的创作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有过各种各样严肃而又成功的探索。同时,她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也有很深入的思考。她认为,小说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建筑与材料的关系,即心灵世界由现实世界提供的材料构建而成。但心灵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定、原则。心灵世界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精神建构和灵魂活动,为我们开拓精神空间,为我们设立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不以真实性、实用性为价值,它只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理想,一个人类的神界。

第十七节:重要的小说家(下)

1、东西

东西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是非常态的人物。《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的主人公是感觉器官的残疾人,《不要问我》中的主人公循规蹈矩20多年后终于“变态”,《我们的父亲》中的父亲相对于已经成为城市主流人群的儿女而言成了边缘人物,《我为什么没有小蜜》中的米金德是一个无能者,《秘密地带》中的成光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东西的小说并没有明确地将这些人物作为“病人”来塑造,反过来,他侧重于以这些“病人”来透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存在的问题。这些人物缺乏与文化世界交流的能力,进而也就意味着缺乏文化能力。而在一个文化世界,文化能力的缺乏直接意味着权力的缺乏,所谓文化权抑或话语权。这表明,东西为我们塑造的,不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意义上的小人物,而是后现代文学意义上的“无权者”,不是社会等级意义上的无权者,而是文化差异意义上的无权者,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上的弱势群体或话语弱势群体。这些“文化”上的“弱智人群”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成为透视我们这个社会的显微镜。

2、鬼子

鬼子小说具有三种特色要素: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心灵的穿透力和波诡云谲的叙述策略。鬼子叙写的苦难与暴力却植根于当下的社会现实,这不仅需要表现的勇气,即鬼子敢于写出我们貌似繁荣祥和的现实社会内部存在的苦难和暴力;而且需要发现的洞察力,因为这些苦难和暴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他在洞察社会现实的巨大矛盾和危机的同时,追问的目光直逼人的灵魂。鬼子谙熟阅读心理,懂得如何有效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奋。

3、李冯 李冯的戏仿小说往往采取这样的叙事策略:把不同经典文本的材料重新组合、拼贴,结构成一个新的文本。这情形有点类似鲁迅的《故事新编》,或许与西方的后设小说也有某种形式上的联系,表面看它们都不具备原创性,只是一种“后创作”,可称作“对摹本的摹仿”,是一种在经典文本基础上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

第十八节:十七年的诗歌

1、抒情诗

对民歌的学习和对少数民族诗歌题材的开拓,使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得到了良好的生长机会。民歌体的抒情诗和少数民族题材、边疆题材的抒情诗也因此成为十七年最有魅力的抒情诗。

2、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

政治抒情诗以歌颂新的国家形态、表现新的思想观念和抒写当时的重大事件为主要内容。对政治抒情诗内容的最高评价往往是说它表现了时代精神。对政治抒情诗人的最高评价则多是称之为“战士和诗人”。

第十九节:十七年诗歌

1、长篇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在十七年异乎寻常的“兴盛”。众多名诗人加入了长篇叙事诗写作的行列。

2、少数民族题材诗歌

少数民族题材的诗歌也是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景观。

第二十节:文革十年的诗歌 1、1、公开的诗坛

文革十年期间的中国存在着两个诗坛。即公开诗坛和地下诗坛。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诗人都丧失了公开发表诗歌的机会,人们见到的多是“红卫兵”和“工农兵作者”的作品。

2、成名诗人的潜在写作

成名诗人中的主要代表有穆旦、曾卓、牛汉、绿原、郭小川、流沙河、蔡其矫、黄永玉等人。他们的诗歌或者表达自己遭遇放逐的人生体验,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或者暗寓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抗议,如郭小川的

3、知青诗人和白洋淀诗歌群落

知青诗人主要指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林莽、舒婷等人。白洋淀诗人群指的是1969年以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根子、多多、芒克、林莽、宋海泉、方含等。北岛、江河、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人虽然不曾在那里插队,但因常常造访那儿也可认为是白洋淀诗人群的外围成员。

4、天安门诗歌运动

天安门诗歌运动指的是1976年大批民众云集天安门广场以诗歌的形式悼念周恩来总理,抗议谴责“四人帮”的行动。

第二十一节:新时期的诗歌(上)

1、十七年传统的恢复

新时期结束了文革时代“万马齐喑”的状态,诗坛的复兴最初表现为十七年诗歌传统特别是政治抒情诗传统的复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叶文福、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高伐林、叶延滨等一批年轻的诗人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

2、归来的诗人

归来的诗人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成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吕剑、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林希等;二是在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全军覆没”的“七月诗人”,如牛汉、绿原、曾卓、彭燕郊、罗洛;三是因为艺术观念与时代不协调而从诗坛“消失”的“九叶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唐祈、杜运燮、穆旦等人。称这些诗人为归来的诗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艾青复出后将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归来的时刻》的诗。可以想见,“归来”的确已经成为当时这些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也是这些诗人长期被剥夺写作的权力如今终于回到诗坛这一人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第二十二节:新时期的诗歌

1、朦胧诗

朦胧诗人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结在民间刊物《今天》周围的一批青年诗人,主要代表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等人。

2、新生代诗歌

在朦胧诗启发下,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为主要写作经验的年轻一代的诗歌写作模式。

第二十三节:后新时期的诗歌

1、后新诗潮

是80年代新生代诗歌在90年代的延续。

2、网络诗歌

在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

第二十四节:十七年的散文(上)

1、20年代初、中期的叙事散文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叙事散文的繁荣在文体上具体表现为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繁荣。2、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抒情散文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逐渐成熟并取代叙事散文成为散文这一大家族的强势文体。

第二十五节:十七年的散文(下)

1、抒情散文的模式

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形成了与他们的个性才能相吻合的审美模式,对一代中国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堪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典范。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的比较

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激流勇进之美和秦牧的知识小品在非常狭小的空间显示了散文审美的多样性。

第二十六节:文革十年的散文

1、公开的散文创作

文革十年间,公开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充斥了极左思潮的影响。

2、个人化的散文写作

一些老作家以个人化的方式从事着“秘密”的散文写作。

第二十七节:新时期的散文(上)

1、惋悼散文对散文创作模式的突破

新时期散文创作复兴于惋悼散文。惋悼散文主要繁荣于70年代后期,其内容主要是忆悼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领袖、师长和亲友。

2、老作家的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语言文化功底深厚,它使人们意识到散文不仅是灵感的即兴发挥,更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使人们意识到散文写作蕴藏着深刻的文化承传和人格修养。

第二十八节:新时期的散文(下)

1、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巨大影响使它一度成为文学领域一个显赫的品种。

2、传记

传记文学逐渐恢复了它的文学地位。

第二十九节:后新时期的散文(上)

1、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出现意味着一个散文题材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散文写作视角。

2、个人化散文

如果说文化散文带有明显的集体无意识色彩,那么,个人化散文则力求以散文的形式保存当代的个人化记忆。

第三十节:后新时期的散文(下)1、学者散文

一代极富学养的作家创作的学者散文成为90年代文坛的重要景观。

2、小说家的散文

小说家的加盟使散文充满了活力和表现力。

3、诗人的散文

诗人的散文使散文的艺术品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4、散文家的散文

专门散文家一度沉寂,但90年代后期,还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写作者。

第三十一节:重要的散文作家

1、余秋雨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美学规范的突破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点: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呈现大篇幅,以写论文的学术准备和学术动机去写散文,用“牛刀杀鸡”,使散文终于从小摆设的格局中脱颖而出。

2、张中行

张中行自1984年春天开始写“负暄体”散文,写的是“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分别以《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为名出版,在文坛产生较大影响,有“现代《世说新语》”之誉。其中尤以写“可传之人”的记人散文获得广泛关注,被称为“写人物的高手”。

第三十二节:十七年的戏剧和影视

1、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

以1956年举行的全国话剧会演和1959年的国庆献礼演出为标志,新中国的话剧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话剧作品。1962年底随着一批优秀剧作的出现,形成了新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2、历史剧以及重要的剧作家

历史剧是中国当代一个重要的戏剧样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种新的历史观逐步在全国范围普及,从而带动了人们去对历史素材进行新的理解。十七年间,一批大师级的剧作家介入了历史剧的创作。这些老作家写历史剧,既是对自己不熟悉的现实社会生活的“避短”,更是对自己深厚学术文化功力的“扬长”,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消费”的需要。

3、电影题材类型

战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民国历史题材。

第三十三节:文革十年的戏剧和影视

1、样板戏及其美学特征

历史地看,样板戏首先集中了我国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智慧。另一方面,样板戏也确实打上了深深的江青文艺思想的烙印。

2、萧条的电影电视

文革期间的电影创作和放映都很萧条。

第三十四节:新时期的戏剧和影视

1、戏剧题材的突破

文革之后,戏剧创作最初是在题材的突破与主题的开掘方面取得进展。

2、探索戏剧

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探索戏剧。所谓探索戏剧指的是在内容上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在艺术观念上改变了“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接受了布莱希特、梅兰芳戏剧观念影响的戏剧作品。

3、四代电影导演的贡献

20世纪中国影坛活跃着六代导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四代导演成为新时期和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主创阵容。

4、第五代导演的国际影响

第五代导演是新时期中国影坛最重要的现象,他们在国际上频繁获奖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形象。

5、电视连续剧的快速发展

文学理论教案提纲 篇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下受到重视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是多元的, 它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 只是具体到每个人, 表现有所不同罢了.对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意识到每名学生都是优秀的,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造各种条件, 使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教育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其智力的综合状况, 并去适应它, 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优势智力来综合他处于弱势的智力, 使各项智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 教育必须注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一定意义上讲, 智力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创造性因素, 教师要创造地教, 也要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 同时, 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总之, 智力不是一种稳固的内在特征, 而是身心潜能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 与生俱来, 关键是怎样提供适合的文化情境使其活化, 也就是说环境和教育要把每名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不能仅以现实的智力表现去认识学生的智力, 判别其优劣.我们应该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 也就是学习潜能的开发.

二、策略与安排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讲, 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潜能的开发”.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智能中有八个方面的智力.即 (1) 言语———语言智力; (2) 音乐———节奏智力; (3) 逻辑———数理智力; (4) 视觉———空间智力; (5) 身体———动觉智力; (6) 自知———自省智力; (7) 交往———交流智力; (8) 认识———自然智力.教师应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 带动其弱势的智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 对具体的一节课来讲不一定面面俱到, 会有一定的侧重.例如, 立体几何“棱锥的体积”的安排如下.

1. 问题的提出.从我国古代《九章算术》引入, 不仅能让学生有兴趣, 带有目的地学习这一节课, 也能让某些有一定语文水平但对数学惧怕的学生从第一时间就进入数学学习中来.

2. 设问.这里的设问不仅起到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创新的方法.怎样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新问题的最近结合点, 从而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

3.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类比与推广是又一种学习创新的方法.在几何中,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推广,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4. 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是本节课的关键, 也是高潮.从古到今、从平面到空间;从易到难、从平坦到高潮的节奏性的变化, 能让学生达到最高兴奋点.而面积体积的割补法, 三棱锥的更位法, 在教师的启发与提问中不知不觉地被解决, 让学生享受在解题的过程中.最后学生的重述又让学生的语言、特别是数学语言得到了一次实践与训练.

三、教案与实施:《棱锥的体积》

要求:1.通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逐步推出棱锥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点出发, 循序渐进, 掌握新的知识.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使学生会学知识.

2. 通过讨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题能力.

3. 从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 到立体几何中的斜三棱柱的体积与三棱锥的体积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推理的能力.

方法:复习、设问、讨论、实验, 再归纳、结论.

关键:三棱柱的割补法以及三棱锥的更位法.

难点:三棱柱的割补法中, 由于图形中的线段较多, 学生不容易理解.

过程:

1.问题的提出

《九章算术》记载“今有方锥下方二丈七尺, 高二丈九尺, 问积几何?”术文“下方自乘, 以高乘之, 三而一”.这就是说正四棱锥的体积公式那么一般的棱锥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2.设问

2.1在解决棱锥体积问题前, 我们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有什么?

答:棱柱的体积公式与祖恒原理.祖恒原理有平行底面的截面问题, 所以还应有棱锥平行底面的截面的性质.

2.2请学生正确地叙述以上三个知识点.

3.预备定理

3.1平几中有关三角形面积问题有定理“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等积”.在立体几何中对棱锥能否类似地命题?

答:“等底等高的两个棱锥等体积.”

3.2所得的命题真假如何?须证明.

(分析证明思路)

(1) 等高怎么用?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

(2) 等积怎么用?棱锥平行底面的截面的性质.

3.3请学生证明“等底等高的两个棱锥, 它们的体积相等”.

(教材第46页)

四、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1. 现有工具: (1) 棱柱的体积公式; (2) 祖恒原理; (3) 等底等高的两个棱锥等体积.

2. 复习回忆平面几何中三角形面积的推导.

(补成平行四边形)

3. 给定三棱锥A1-ABC底面积S, 高h, 如何求三棱锥的体积?

(1) 类似三角形, 三棱锥可补成什么?

(三棱柱A1B1C1-ABC)

(2) 要补成棱柱, 那么应补上什么几何体?

(四棱锥A1-B1C1CB)

(3) 这个四棱锥能否再分割成两个等积的三棱锥?怎么分?

(三棱锥A1-B1C1C与A1-B1BC)

(4) 为什么等积?

(5) 三棱锥A1-ABC与C-A1B1C1的体积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6) 得三棱锥体积公式, 请学生完整地叙述一次.

(7) 推广到棱锥体积公式:V=13Sh.

五、练习

1. 求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的体积.

2. 教材第48页例2. (略)

六、小结

1. 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结论.

2. 解决棱锥体积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底面积与高, 充分利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来解题.

七、效果与反思

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学习潜能的开发”的思想,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教师的循循诱导, 学生在提问中思考, 在回答问题中不知不觉地得出棱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用思维去掌握新知识.并在讨论、学习中, 尽量发挥每名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优势能力, 有目的地提问某名学生, 所以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注意力集中,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体现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学习一个新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虽然这节课不能解决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大问题, 但也算是迈出了一步.当然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

1.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是教师提出, 能否由学生提出?

2. 三棱柱到三棱锥的变化, 我在上课讲解中感到很累, 从中还有不少传统讲法, 即学生接受性学习的形式较强.

3. 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不够.如三棱锥的更位法能用多媒体手段可能效果会更好.

4. 课堂上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太少.

文学理论教案提纲 篇3

摘要:《理论力学课程提纲》是理论力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文件。文章通过对《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编写宗旨的确定、内容的设计和应用分析,提出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理论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但它却被部分学生比喻为“理论好懂、习题难做、考关难过”的“头痛课”。如何解决大二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的实际困难,提升理论力学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是高校基础力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我校理论力学课程组成员在总结前些年基础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借鉴国外大学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教学思想,针对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研制、编写了《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目的在于:运用后现代知识观,按照理论力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向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提供理论力学课程学习与应用的一般信息,提出教师授课的职责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学习理论力学提供指导,促使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以适应快节奏、重实效的现代学习生活;寻求建立教师与学生公平公正的相互监督机制,以期提高理论力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研制、编写《理论力学课程提纲》,对任课教师来讲,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工作。通过对我院近1000名工科学生学习理论力学课程问卷调查的信息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之前并不了解理论力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与作用,对学习理论力学课程有畏难思想、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并结合我院各工科专业的特点,确定了《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编写的总体框架。

一、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的总体框架

1、理论力学课程提纲

(1)课程简介。包括开设理论力学课程的目的,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先修课程的联系和要求,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各章节的内容、目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进度,课程的组织安排和教学方式。并简述理论力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本科生和研究生)。

(2)教和学的责任与要求。既包括对教师的要求,如达到什么标准,应当怎么做,以及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课堂讨论等方面的具体详细要求和责任;也包括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要求,特别是学生在听课、作业、读书报告等方面的要求。明确学习成绩评定的原则与考核方法。

(3)理论力学课程的一般信息。主要向学生介绍理论力学课程的编号、课程类型、开设专业;开课时间和课程的学分数;课程所用的主教材、辅助教材、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

(4)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介绍任课教师的办公地点、电话、E-mail地址以及答疑时间和地点。

2、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

(1)充分认识所学课程的性质,端正学习动机,介绍理论力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

(2)自学与预习的方法。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向刚跨入大学门的大一、大二的工科学生介绍自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3)听课的方法。针对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在授课目的、要求、授课方法等方面的诸多不同,大二学生难以适应的特点,建议学生不能消极地去听课,要认识大学课堂教学的新特点,积极努力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指重点”、“点难点”,教师基本上是点到为止。学生要适应这种课堂教学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听课方法,就要做到:明确学习目的,调整好听课的心理状态;控制好生物节律,做好听课的精神准备;听课过程中要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正确处理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

(4)课后复习与写作业(解题)的方法。大学学习中的复习,要努力克服中学时代的“查字典式的作业法”。因为大学生的学习应以理解、记忆为主,不要单纯应付教师的检查。而大学的学习是“作业题少、自习时间多”,仅靠写作业显然达不到复习之目的,“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就是如此。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课后复习方法,才能搞好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5)系统复习的方法。要使理论力学的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努力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与策略:拾遗补漏、纵横对比、前后串联、灵活运用、综合提高。

(6)考试的方法。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已经经历了无数次重大考试,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那么如何在考试中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呢?“提纲”针对这个问题,从考试的环境、心理、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整理了理论力学考试的基本题型与答题方法。

二、《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的应用启示

1.《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的应用效果

《理论力学课程提纲》于2006年9月在我校机电专业051、052、053三个班进行了应用试点。在理论力学课程开课的第一天,由任课老师向学生发放,人手一册。通过一个学期的使用,学生们普遍反映:“提纲中所提供的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策略、复习方法和考试的注意事项等,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有指导作用。”该学期的理论力学期末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一次通过率近86%。对于我校基础较弱的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如此高的及格率在前几年是没有的。

《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经第一轮应用试点后,项目负责人根据学生的使用意见,于2007年、200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补充了目录,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以及理论力学作业的书写规范与要求。使用范围由原来的一个机电专业扩展到全校的土木、道桥、机电、汽车、给排水、环境和暖通等2006、2007级的各个专业,共26个班。经统计,所使用班级的理论力学期末考试成绩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平均通过率近82%。经任课教师的随机调查学生反映:“一本薄薄的《理论力学课程提纲》,不仅给我们明确了理论力学课程每部分的重要程度,更给了我们一套有效的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清晰明了的语言中透露着多年的经验”:“这本小册子使零散的教科书形成网络,让同学们能对主教材——《理论力学(第六版)》有更明确的学习思路。”“《提纲》中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自学、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等方法,还对我们在平时学习和考试中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分配时间、合理答题以得到符合自己水平的成绩,提出了恰当的方法和更高的要求,既像一位循循善诱、用心良苦的老师,又像一位平易贴心的朋友,与我们分享着学习中的每一点收获与喜悦,它凝结着所有理论力学老师辛勤的汗水和一片苦心,使我受益匪浅。”

2.《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的作用

(1)安民告示,方便学生——突出强调“服务”。《理论力学课程提纲》提前告诉学生,十分详细具体的、几乎包括了课程所有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安民告示”,使学生尽早尽快地了解课程的内容、安排、要求、进度、时间及考核评价。从中能体现出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和准备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并真正把服务学生的思想落实在教学之中。

(2)公平公正,便于监督——明确体现“承诺”。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公开透明程度是体现学校办学和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理论力学课程提纲》中所体现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安排等一切活动都是公开的,不仅是教师了解,也不仅是教学管理人员了解,而是让每一个上课的学生都清楚;也不仅仅是口头宣布,还要成文印发下去。这就使得这种承诺是实在的、公开落实的,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责任与权利,感到自己的地位和重要性。既促进了教师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负责精神和民主意识。

(3)合理借鉴,自主创新——全方位的“指导”。与国外大学的课程提纲相比,《理论力学课程提纲》在具备了课程教学管理文件的所有信息的同时,还根据我国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为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包括:如何端正学习动机、自学与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课后复习与做作业(解题)的方法、系统复习的方法、考试的方法等全方位的学习指导。经学生使用,普遍反映较好。并希望每门课程都能提供类似的课程提纲。

(4)课堂教学的设计,从《理论力学课程提纲》开始,全面系统、周密详实,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重视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与准备;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程管理、反馈、跟踪与控制;体现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与学的合谐统一;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法规性,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统一、完善和补充。

课程提纲,它既像是一个课程的概要,又像一个课程的清单,更像一个课程的指导书。随着理论力学课程的进展和对课程提纲的反复使用,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课前发放《理论力学课程提纲》的确是一个提高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做法。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校级Y03-09)资助]

组织理论提纲 篇4

研究背景:近两年来,波及全国的企业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如“双汇瘦肉精”、“3Q大战”、“家乐福欺诈事件”、“紫金矿业水污染”等。企业危机事件呈喷井之势,涉及到众多行业,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危机管理成为近两年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许多研究者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危机的成因,更多倾向于研究如何用公关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对影响危机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文化,鲜有涉猎,几乎是一片空白。课题研究现状:

1、首先,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权威论著如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和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在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中,是以“缩减管理“为核心,主要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几个方面来分析危机和解决危机。强调处理危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在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中,强调在组织制度上来完善对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前二者都偏向于研究危机的处理。探讨危机成因时,目前大多数文献将企业危机产生的根源归为外因与内因两方面。企业危机的外因:主要是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有自然灾害、政治法律因素、社会因袭、技术的发展、公众的误解等;企业危机的内因,主要是微观环境因素,有企业产技术落后、企业素质低下、财务管理不当、竞争等导致的危机、企业形象及公关失误等,存危机深层次原因的探讨方面做的还不够,尤其是从企业的精神层面和文化方面来研究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中,我国的企业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更侧重利用危机公关等方式解决现有的危机。虽然不乏在一时解决了当时的危机情况,却很少继续深入对于危机后企业精神状况的研究。

2、从企业文化方面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念,它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保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少数学者研究过文化因素对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影响及利用,学者张玉波博士在《危机管理智囊》中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指出企业理念与企业危机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但没有系统论述。针对国内企业相关联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

2、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企业文化本身及其对企业管理战略和策略的影响一直为众多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所关注,但是,如上文所述,探讨企业文化对企业危机事件内在影响和作用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事件的频频发生,每盘点一次危机事件,都是一声叹息。在危机事件的发生到解决到反思,希望能从企业文化这个独特的视角,为企业的危机管理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这也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理论价值:本文为研究危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纵观近些年来企业发生危机事件的原因,大多是内因大于外因。而作为重要内因的企业文化,它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解决已及影响到底是什么样一个状况,值得我们去探讨。

现实意义:如今,面对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已经势在必行。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更科学的分析企业危机事件,也会使管理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的创新,以及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研究方法:首先是常规性的理论分析。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危机理论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分析框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借鉴和依托企业文化、危机管理相关联的理论,并加以引申。

其次,是其次是案例分析和验证。经过理论分析后,采用了案例说明验证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和阐述两个典型案例中企业文化对危机的成因和解决对策的内在影响与作用。

论文主要内容:

1、概念界定:对文中的企业文化,危机管理等一些概念进行界定。

2、从企业文化视角对危机的成因、解决、影响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3、基于企业文化视角探讨对于危机管理的对策

4、例举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事件选取:

1)2011年2月,苹果公司能在“中毒门”后,仍能使新产品iPad2销售中稳操市场胜券。其极具创新和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篇5

序:新课程理论(一)新课程与教师

(二)新课程与学生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四)新课程与评价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八)新课程本身

序: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在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如何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3)设置综合课程为必修课。对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哪几项推进策略?(1)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

(2)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建立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5)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如何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一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1)学生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具有补决定的一面;要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具有丰富的潜能。

(2)发展观。各科课程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三维目标

(3)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致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4)课程观。课程必须与生活世界匹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学习过程,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种需要。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这是区别于以前的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特征。

(1)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适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来的,它是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整体”是指将种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心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的特点?(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发展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收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努力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新课程设置了哪些综合课?(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实施综合课要注意的问题?(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

(2)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教师要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3)管理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把信息技术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研究性学习?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导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昌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习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快信息技术一其他课程的整合。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在结构上大致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20个学科的49种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课程进入实验阶段。2002年秋季,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

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的35%左右。

2004年秋季,新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新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任务?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的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3)教学要关注人,以人为本。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包括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1)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2)关心爱护学生。3)展示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4)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哪些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哪些变化?(1)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生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状态,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学习方式的主动性。(2)学习方式的独立性。(3)学习方式的独特性。(4)学习方式的体验性。(5)学习方式的问题性。如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1)评价目标全面化。(2)评价主体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结果个性化。如何进行教师评价?

摒弃传统的教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观其在课改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尤其是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时,即要坚持德才兼备,又要注意个性差异;既要加强教师自评,又要发挥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评价作用,努力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如何进行课程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泛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做到课课反思,周周回顾,月月小结,期末做好总结。鼓励广大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善于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导处、教科室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秘书理论与实务》复习提纲 篇6

一、名词解释

1.公务秘书:指在机关 团体 部队 企事业单位担任秘书工作的人员和为高级领导人或专家学者担任个

人秘书的人员.2.秘密: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 不准公开或不宜公开的住处和事务.3.沟通:是一种信息交换过程.使人们为了确定目标,用一定的标号,把信息 思想和情感在人与人之间进

行传递的过程.4.会议:是人类自形成之后就出现的重要的社会活动.一是指有组织有领导的商议事务的集会;二是指一

种经常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或组织.5.接待:是一个单位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向内搜集大量的信息,又向外传递大量的信息,是单位接触和了解社会 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6.私人秘书:指由私人出资聘请为私人服务的秘书.7.信访:是来信访问的简称,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书信 电话 上访等形式向领导机关或社会组织提出要求

批评 建议和揭发 申诉 控告的一种社会活动.8.协调:指秘书在领导的授权下,或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使协调者和被协调者之间,或多个被协调者之

间的活动趋向同步化和协化,以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方式和方法.9.信息(狭义):是指接受者原先不知道的 有用的信息.10.秘书的角色意识: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角色的心理体验,是对秘书责任 义务自觉感知的心理活动.11.秘书时间管理艺术:指秘书人员如何有序地帮助领导人进行时间的控制和安排的技巧 学问.二、填空题

1.秘书活动的根本性质是 辅助性。

2.我国秘书工作源远流长,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的转变过程。

3.秘书工作根据具体任务的性质可分为政务类工作和 事务类工作。

4.秘书机构的职能归纳起来不外乎 辅助管理 和 综合服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5.办公时,合适的光线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要尽可能采用 自然光照明。

6.印章和介绍信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等对外联系的标志和行使职权的 凭证。

7.秘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和。

8.在写字时,光源应来自左方,而在打字时,光源最好来自两边。

9.督查工作从内容上看,包括督办、催办、检查等。

10.国家秘书分为、、三个等级。

11.向别人递送名片时,应双手捧交,并将名片文字 正面 朝向对方,表示尊重。

三、问答题

1.秘书应具备哪些工作能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其中的某一种能力。

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领悟能力

办事能力

沟通能力

2.简述信访工作的基本要素。信息处理能力 操作能力

信访发起者 信访受理者 信访内容 信访形式 信访处理者 信访结果

3.简述秘书应具备哪些角色意识?

高度的责任感

强烈的服从意识

4.简述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的区别。

形式时间不同.会议纪要是在会议结束后,根据会议记录等会议文件归类整理形成的.会议记录是从会议开始起,记录会议进行的整个过程而形成的,不需要整理归类.内容不同.会议纪要是对会议要点的综合和概括,反映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公文的一个文种,要按照公文的格式写作.会议记录是会议的客观反映,只要求真实全面的记录会议全过程和有关情况.作用不同.会议纪要一般产生于比较重要的会议,是公文的一种,对下级工作有约束和指导作用.会议记录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各种会议都可以应用,会后作为资料或档案保存,主要起凭证作用.四、设计题

(一)康桥宾馆位于本市南京西路45号,是个中型宾馆,有会议室、餐饮、停车场等,某企业准备在11月15日上午9:00至12:00召开全厂中层干部大会,讨论第二年的产品发展和销售计划,地点就在康桥宾馆的12楼会议室。这次会议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安排。请你替办公室秘书小张做一个会议预案(即会议的筹备方案)。

(二)陈先生是沈阳某飞机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主管销售的经理。请把下星期一的活动安排有关内容分别填写在陈之安先生和他秘书的工作日志上:

每周星期一上午10:30在办公室举行会议,所有经理都参加。要安排时间去银行取现金。12:30陈先生与王新西先生(北京代理商)在文华大酒店共进午餐。为人事部的朱迪小姐安排下午3:00见陈经理。在该天某一适当时间,秘书必须空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以便安排陈先生与自己商谈下一次推销工作会议的日程安排,但不能占上午9:00—10:00的时间,因为陈经理想在这段时间里处理他的信件。陈经理和夫人晚上7:30分出发去康特公寓出席晚8:00的俱乐部聚餐会。秘书本人在晚上7:00要参加社交俱乐部举行的一个会。

(三)根据乘车礼仪,请确定一下双排五座轿车的座次,并简述乘车时还应注意哪些礼仪和细节?鲜明的服务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较强的公关意识强烈的法律意识高度的保密意识必要的进谏 规劝意识

五、案例分析题

(一)阅读案例一,指出小林在接打电话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果你是小林,你会如何处理这几个电话?为什么?

案例一

应届大学毕业生小林近日在跨国化妆品企业华润公司实习,其职位是经理秘书。经理让小林先负责电话的接打工作。小林觉得这实在是太简单了。这不,电话铃响了。

小林拿起电话,声音圆润地说:“你好,华润公司,请讲。”

“华润吗,你们王总在吗?我有要事找他。”电话里传来对方焦急的声音。

小林一看,王总正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立即说:“王总在,你稍等。”

小林放下话筒,走到王总身边,“王总,你的电话”。

“谁打的电话?”王总问。

“不知道,好像挺着急的,”小林答道。

只见王总一皱眉,拿起来话筒,不一会儿,小林听到王总在电话里和对方吵起来。王总挂了电话后,生气地对小林说,以后有找我的电话先问问清楚。小林脸红了,但一副茫然样。这时,电话铃又响了。小林拿起电话,没精打采地说:“你好,华润公司,请讲。”

“请问刘助理在吗?”对方轻声地问到。

小林吸取刚才的教训,“请问你是哪位?”

“我是她的男朋友”。“哦,那请你稍等”。

小林想这个电话肯定要传给刘助理。她看到刘助理正在对面的办公室复印资料,于是大声喊道:“刘助理,你男朋友的电话,快来接。”

只见刘助理一脸不高兴地匆匆赶来,边走边说:“轻点,轻点,别大声嚷嚷。”

这时桌上的两部电话同时响了起来,小林拿起一部,没好气地说:“你好,华润公司,请讲。”

“我是周洲,请转告刘助理,我明天9点下飞机,叫她派车来接,同时带上编号TG5193的那份合同,我有急用。千万别忘了。”这个电话的声音有些含糊不清,显然是用手机从远距离打来的。

另一部电话仍然在响。小林拿起电话:“喂?”

“化工公司吗,我找李主任。”

“什么化工公司?”

“你们是生产肥料的嘉华化工公司吗?我找销售部李主任。”

“我们是华润公司,你打错了。”说完把电话重重地一挂。没想到,接电话这么烦,小林刚想喘一口气,这时刘助理走过来问。

“小林,周副总有没有来过电话?”

“是叫周洲吗?刚来过。”小林想起了要通知刘助理的那个电话。

“他说了些什么?”刘助理问。

“他说要你接机,好像还要带份文件。”

“哪个航班,几点,哪份文件?”刘助理问道。

“这个,我记不清了,”小林红着脸低下了头„„

(二)阅读案例二,分析:小李在与人交换名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做得不恰当的地方?正确使用名片有哪些注意事项?

案例二

某次校友会聚会,大家围坐一桌吃饭。小李是第一次参加校友会活动,在开饭之前向大家自我介绍,并给在座的校友发名片。他单手将名片先递给了在座的女士,然后再递给了男士。在座的各位校友也纷纷回递名片。小李一一收回名片,也没来得及细看,正好服务员上菜了,小李就将名片放在了桌上。

(三)阅读案例三,指出陈小姐因犯了哪些错而被解雇?在电话礼仪方面,还有什么错?

案例三

新加坡利达公司销售部文员刘小姐要结婚了,为了不影响公司的工作,在征得上司的同意后,她请自己最好的朋友陈小姐暂时代理她的工作,时间为一个月。陈小姐大专刚毕业,比较单纯,刘小姐把工作交代给她,并鼓励她努力干,准备在蜜月回来后推荐陈小姐顶替自己。

某一天,经理外出了,陈小姐正在公司打字,电话铃响了,陈小姐与来电者的对话如下:

来电者:“是利达公司吗?”

陈小姐:“是。”

来电者:“你们经理在吗?”

陈小姐:“不在。”

来电者:“你们是生产塑胶手套的吗?”

陈小姐:“是。”

来电者:“你们的塑胶手套多少钱一打?”

陈小姐:“1.8美元。”

来电者:“1.6美元一打行不行?”

陈小姐:“对不起,不行的。”说完,“啪”挂上了电话。

上司回来后,陈小姐也没有把来电的事告知上司。过了一星期,上司提起他刚谈成一笔大生意,以1.4美元一打卖出了100万打。陈小姐突口而出:“啊呀,上星期有人问1.6美元一打行不行,我知道你的定价是1.8,就说不行的。”上司当即脸色一变说:“你被解雇了”,陈小姐哭丧着脸说:“为什么?”上司说:“你犯了五个错。”

(四)阅读案例四,指出小李在接待客人过程中的的举止言行,哪些是不合乎礼仪的?为什么?小李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案例四

小李受上司委托在浦东机场接到公司的一位重要客人,“欢迎、欢迎”,嘴里说着,并不主动伸手,等客人伸手了,小李才与主相握。小李一把拿过客人的行李,放入汽车的行李箱,接着引导客人到副驾

驶座位上,说:“坐在这里视野好。”而后,自己坐在汽车后排座位上。一路上,小李非常关心地询问了客人所在公司的情况,打听客人的收入、福利和家庭情况,而这位客人似乎对这一切不很满意,话越来越少。小李有点摸不着头脑,心想我这么殷勤地对待他,他怎么„„?

(五)阅读案例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案例五

一次某公司秘书李默代表他的上司去机场迎接外地一家公司的考察团。见面之后,李默安排对方代表团团长坐在小轿车的右后座,可是团长不干,他自己拉开前面的车门,做到了司机的身边。李默觉得很为难。按照礼节的规矩,领导应该坐在小轿车的右后座,那个座位既方便上下车,又比较安全。可是让客人再站起来挪到后面也似乎不合适。

(六)阅读案例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案例六

天地公司的刘秘书深得公司总经理的赏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令常人羡慕的好记性,公司老总诙谐地称他为处理日常事务的“活电脑”。

其实,刘秘书上任之初却很为他的坏记性苦恼过,为了防止屡次出现过的丢三落四问题,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常常随身携带笔记本,有什么需要记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这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日常事务工作复杂多样,往往会出现某些场合不适于记录或来不及记录的情况。有一次,副总经理在和他共进工作餐时,让他通知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次日开会,由于当时没有记在笔记本上,吃饭后忘到了脑后,造成了工作的失误。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篇7

12月21日至23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2010年和“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研究“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同志的讲话之中。现将主要精神传达如下:

韩部长在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时讲到,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超过预期,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工作目标,立足全年抗灾夺丰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粮食连续第7年增产。预计粮食总产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预计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850万吨、2760万吨和3740万吨,比上年增长2.6%, 1.5%和0.2%;水产品5350万吨,增长4.6%;蔬菜、水果分别达到6.37亿吨、1.31亿吨,增长3.1%和6.7%。特别是生猪生产克服上半年价格低迷的不利影响,保持稳定发展,预计出栏6.55亿头,增长1.5%。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5800元,比上年增加650元以上,实际增长10%左右,年增量创历史新高,增速创1984年以来新高。呈现“双增加双提高”的特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提高。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全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零星散发疫情得到迅速扑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 99.6%和96.7%,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同时,农村其他各业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预计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增长5.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提高3个百分点。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加快,预计实现增加值10.6万亿元,增长11.4%, 新增从业人员240万人;农产品加工产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中央要求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为满足国内需求、管理好通胀预期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部长指出,“十一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一五”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棉花、油料、糖料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产量比“十五”末增长10%以上,品种丰富,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迈上4000元、5000元台阶,年均增长8%以上,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增收幅度之大历史少有。三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52%,分别提高4个和16个百分点,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生产方式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四是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彻底取消农业税, 对农民实行“四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业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翻了近一番。这5年,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机装备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深刻,概括起来为七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全局中去谋划,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去推动,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投入,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发展体制,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和调动全系统力量,做到全国“一盘棋”, 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但也要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必须做到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

韩部长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一要准确把握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韩部长在讲话中对“三化同步”进行了分析。二要明确“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粮食生产能力在1万亿斤水平上稳步提升;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质量安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三要积极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东部沿海农业区、农垦经济区、草原生态经济区六个区域建设。四要谋划和实施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要谋划和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新一轮“菜篮子”、现代种业、渔政渔港、新型农民培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八个建设工程。五要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要积极完善继续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增加农民补贴、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继续完善农村改革五个政策。

韩部长强调,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明朗,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要看到,明年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难度加大,保持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加大,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此外,保障明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难度也很大。对明年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充分认识,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在态度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在工作上不能有须臾的放松。

韩部长要求,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开局。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做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全力夺取全年好收成,巩固“十一五”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为稳定价格总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贡献。2011年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是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继续抓好已出台的政策和项目落实,争取尽快下达,及早发挥效用。继续推动强化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继续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和谋划扶持农业农民的新政策,特别是推动出台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政策,力争实现冬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深松整地、秸秆综合利用、机插秧、产地初加工等关键技术补助常态化。中央财政从明年开始将安排134亿元资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各地要尽快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确保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到草场和牧民手中。

二是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建设1万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和500个乡(镇),实行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要扩大试点范围,大规模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统筹抓好经济作物生产,努力扩大油料面积,积极发展大豆、油菜、花生生产,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

三是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要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制定蔬菜基地规划,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落实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设好“菜园子”,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着力提升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水平,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强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鲜活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抓好产销衔接,强化农业会展促销,促进农超对接,配合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加强生产信息调度、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促进生产稳定发展。

四是更加有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标本兼治,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质量安全执法和监督。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积极开展“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2011年要新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10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00个、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00个,促进标准化生产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推进。加强第二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构建部省市县四级监测监管网络。

五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点是抓好免疫、监测、扑杀三个主要环节,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完善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机制,启动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行动。实施遏制布病三年攻坚计划。完善疫苗和扑杀补助政策,突出边境地区防控,确保及时果断处置各类突发动物疫情。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动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强化兽药质量监管和残留监控,进一步净化兽药经营市场,规范安全用药。

六是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大力推广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做好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研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切实减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七是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重要农时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开展深松深耕;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产业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结合。启动一批农业行业科技项目。启动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工作督导,确保完成任务。

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全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植保体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新建一批“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伐。严格实施休渔禁渔制度。

九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前提下科学调整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建设,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力度,支持农民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农民负担突出问题治理。推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实施力度,强化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

十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农地非农化。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认定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

上一篇:湘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下一篇:描写腊梅的经典诗词